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精编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精编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精编练习含答案

12 《论语》十二章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4)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6)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

(7)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8)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D)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

5.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

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7.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9.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1.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03 拓展阅读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什么)

(2)是以

..谓之“文”也(因此)

13.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4.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5.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6.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论语十二章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12.《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 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愉快朋: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 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 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 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翻译与讲解

论语十二章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标签: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附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论语》 一、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____篇,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2、《<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8、《<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10、《<论语>十则》中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 1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12、《<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三、字词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朋] [知] [愠()] [君子]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日] [三省()] [为()] [谋] [忠] [交] [信] [传]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20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本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本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注释译文赏析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作者 《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论语〉十二章》,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它出自经典著作《论语》。本课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而丰富,学好这一课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意义和影响十分的重大。所以作为老师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同学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古圣先贤的学习的方法、态度,感受他们高尚的个人品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四、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说教法 结合“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以问题式、启发式为主,结合讲授式教学方法达到精讲精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论语十则》检测题 Name:______ Score: ______ Class: ______ 1.填空:(19分) ⑴《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五经”指、、、、。 ⑶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论.语()不愠.()三省.()罔.()殆.() 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诲女知之乎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 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 ) 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6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

《论语》 一、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 ____篇,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2、《<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8、《<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10、《<论语>十则》中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 1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12、《<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三、字词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朋] [知] [愠()] [君子]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日] [三省()] [为()] [谋] [忠] [交] [信] [传]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①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②也。” [诲()] [是]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 [齐]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七上语文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10《论语》十二章(1—3章)(公开课)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科吴子文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4.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封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

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

人教版初一上册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

七年级语文:《论语》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论语》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型:说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尚无数据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