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负担减下去,教学质量提上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呢?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是历史课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中学生的实际特点,要教给学生以下的方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这节内容

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都要养成这个习惯。先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知识脉胳,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每节的知识结构推广到掌握每章乃至每本书的知识结构。例如大部分学生都反映答题答不完整,我就要求学生记目录,利用目录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本书。并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

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二、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问题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效率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其一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其二要提高复习效率。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科学的记忆方法,不仅能提高记忆速度,而且还能相对持久的记住所学知识。1. 形象联想法: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且难以记忆的知识和头脑中某些生动、奇特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2. 谐音联想法:有些知识可用谐音提高记忆速度。如在鸦片战争中,出现了很多位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我把人名、地名编成一句话,关天培是在虎门英勇抗敌的,就简称为:关门;葛云飞在定海简称:葛定(疙腚),陈化成在吴淞简称:陈吴(陈胜、吴广)。连在一起就是“陈吴关门葛定”。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取每个人名的字头,再根据谐音刘(留)贺(荷)叶朱(煮)周(粥),连在一起就是:“刘贺叶朱周”,意思是:留着荷叶煮粥。3. 歌谣记忆法:比如近代史中的长征路线歌谣,仅用28个字便描绘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湘江乌江到遵义,四渡赤水抛追敌。金沙彝区大渡河,雪山草地到吴起。4. 图示法:对于有些知识可用图表的方式,形象化,简捷化,便于记忆。比如,利用疆域图明确疆域的四至、行政区划及辖区范围;利用分布图(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等)明确重要经济成就的地理分布;利用形势图〔如《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大战役示意图》明确当时的政治格局或军事态势等。5. 比较法:1927

年,共产党的几次起义就可通过列表的形式,比较几次起义的时间、过程、参加的人物、意义等。此外,有的知识也可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以便加强记忆效果。⑥数字提示法:比如对隋朝大运河的记忆,可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总结:“一”:一条运河。“二”:沟通南北两方。“三”:运河段有3个重要城市,涿郡、洛阳、余杭。“四”:运河分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六”: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⑦分类记忆。把近似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归集到一起进行记忆,也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历史上的变法与变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齐桓公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等。赋税制度的变革先后有编户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征收地丁银等;属于事迹一类的历史事件在我国现代史上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等。这种方法,有些内容可与比较法重合使用。⑧顺口溜法,如:十年建设的成就概括为:“钢油电路弹,大发展”,把十六国编成:“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汉”,学生便可轻松愉快地掌握。

四、做题当然也很重要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教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

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教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五、知识的保持离不开复习

不管复习是否是件快乐的事情,若想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即识记的材料开始时遗忘得很快而多,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最高,以后再识记该材料时,遗忘就慢而少了。所以平时复习记忆必须及时。

2. 读背结合。先通过编提纲网络,像用线把珍珠串起来一样,把记忆对象条理化。阅读几遍原文后,可按此提纲试图回忆,若能成功,再按缩略式找出原文中的关键性或概括性的字眼作为提示或中介,以点带面。若能成功,全文都可记住了。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将学习时间分成几节,中间

间以休息,当然,最理想的学习时间长度,是因人而异,亦与所读资料的性质有关。4. 循环记忆法。循环记忆法是根据“遗忘规律”得出的最佳的机械记忆方法。它是将要记忆的材料划分为若干小段或组,然后进行反复循环记忆。

最后,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教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些历史学习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总之,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 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25.[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6.[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7.[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28.[美]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年。29.[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30.[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33.蒋大椿:《史学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5.蒋大椿:《史学探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法] 迪拉里:《历史学家思想和方法》(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0.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小学生阅读短文的答题技巧

小学生阅读短文的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从小学语文升学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而学生在考试中该题项失分较多。往往在考试时,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小学生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小学生语文阅读题 解题技巧与方法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

浅谈自主阅读方法指导

浅谈自主阅读方法指导 我们现在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才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就初中生自主阅读方法指导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读书方法 (一)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掌握一般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读报也有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三)领悟几点读书要求。 1、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 2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 3、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 4、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二、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从初中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不读书不行,滥读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选择书籍是指导初中生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初中生心灵、培养初中生品德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涉猎科普、文学、漫画、故事等各种读物,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首先要指导学生多读经典名篇,如《三毛流浪记》、《天方夜谭》、《三国演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其次引导学生适当阅读郑渊洁、杨红樱等当代作家具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读物也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初中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 3、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其实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语文老师如果能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作为阅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那么将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利用课堂把经典之作带入教室,与生同阅,当学生找到的自己喜欢的书籍时,其阅读兴趣也就上来了。

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阅读能力差,就很难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速度慢,阅读策略不对头,在阅读课外书时就很难作到广采博取,知识量就会受到影响。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浅谈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1认识阅读中的“通” 古人把阅读概括为三个词:磨破,识破,突破,这三个“破”,正是我们阅读过程中应达到的目的。阅读中的“通”就是“磨破”的过程。“通”就是对文章进行通读,只有在通读的基础上,才能获取大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印象,概括地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观点,才能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也是古往今来学有成效者学习的必经之道。 2理解阅读中的“点” 阅读要实现由浅到深的转化,必须在通读基础上,进行以理解为核心的精读,抓住文章的精髓,也就是文章中能提纲挈领的要点,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有人把阅读状态分为两类:一类如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另一类像开掘宝石的矿工,把矿渣甩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阅读时,如何才能做

到“留下宝石”首先要穷究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在通读的基础上把道理弄懂,把中心弄明白。全文看完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重点,要点和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来理解全文。其次,要提纲挈领。也就是说,阅读时一定要提要与钩玄,抓住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去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同时,作者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就能启迪我们的智慧,进入创造性阅读过程。第三,以问题为焦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以问题的解决来推动阅读的深入,可以说,“问题”是推动阅读的动力。 3阅读表达中的“解” 阅读表达,就是要提高语言吸收能力。阅读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阅读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口头表达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口头复述,解释或表达。著名学者张学诚认为阅读不做笔记,就像雨水落大海一样,很快就会毫无踪迹。可见书面表达对于阅读的重要,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就是一种渎写的有机结合。做阅读笔记的好处可以提高和改善阅读能力,又可以帮你积累资料,锻炼文字表达能力。读书笔记可写评点,心得,随笔等,记的方法也很多,如批注法,摘录法,纲要法等。 4创造性阅读中的“变” 通过阅读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创造出自己的知识,也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知识 一.历史是什么?关于“历史”,有四种解释: 1.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2.过去的事实;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通常说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区别下面两类历史: (1)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2)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照一定的体裁、体例写成的历史著作。历史撰述有规范性的特点。 书写的历史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撰而呈现出来的。客观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研究和认识历史的科学 1.从宏观上分,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自然史又包括天文、地理、海洋、生物;人类史又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族、城市、社区、村镇、移民、工业、农业、个人传记。 2.从世界范围内分,可以分为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 3.根据研究方法分,可以分为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 4.从时间分,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三.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的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导向。 四.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主要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史实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直接作为研究历史时的根据。

1、历史资料的分类: (1)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 ①文字资料:史书、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口述史料。其他: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 ②非文字史料: A.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刺绣图案); B.有实物类(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C.风俗类:借由对于当今流传风俗文化的观察,作为讨论历史现象的依据, D.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 E.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①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其标志,一是具有原始性,二是具有真实性。 ②第二手材料不是当时当地耳闻目睹者的直接记载,而是间接得来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从史实到史料的运用者,如果超过一个人的加工处理,便成为的第二手材料。 (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①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包括铭刻、文书、著述等都是文献史料。 ②实物史料──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 ③口述史料──当事人叙述的往事回忆,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信息来源。 2.史料的判断价值 (1)文献/实物/口述 ①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客观记载,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的全貌。但受材料、视角、方法、素养等诸条件的限制,史家的论述也会存在错误。

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做阅读测试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做阅读测试题的基本方法与 技巧(摘编) 一、怎样理解文中的词语: 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 1、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抓住词语中一两个关键的的难字,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查处它们的意思,那么整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因而理解时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才能准确理解。 3、用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比较分析。 4、探求词的本义或来源,弄清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二、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 1、词语理解法:抓住句子中的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先理解难字难词。疑难词语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弄明白了。 2、联系全文的方法:联系文章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文中重点句。 3、用心琢磨、品出深义:遇到文中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等,要用心体会,既要弄清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还要揣摩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三、怎样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抓住关联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从内容上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比如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承上启下的关系、前后照应关系。 3、从表达形式上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式相同的句子是并列关系,也有少数呈递进关系。

四、怎样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分总关系:前面段落总起,后面段落分说的关系;或前面段落分说,后面段落总结的关系。 2、照应关系:前面段落说道某一内容,后面段落又以重复再现的方法表达这一内容;或前面交代因,后面交代果;前面设概念,后面释概念。 3、并列关系:从并列的几个方面描述或阐述某一内容的几个段落,一般也称它们为排比段。 4、承上启下的关系:即承接上面的短落内容,又引出下面的段落内容,一般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与前面段落之间就是承上启下的衔接关系。 五、怎样划分段落: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 3、按空间地点的变化分 4、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分 5、按总分关系分。 六、怎样划分层次: 1、首先要弄清这一段落文章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要善于抓住每个段落的结构特点: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说明关系、时间推移、空间方位变换。 七、怎样概括段落层次的大意: 1、摘录引用法:就是摘用文段中重点的词语或重点句子。

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读书节,相信大家一定都积极参与到了“好书漂流活动”中来了。你们现在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有的是自然科学、百科知识方面的,有的是一篇篇故事书,如童话、寓言、神话、成语等,还有的是大作家写的名著,儿童文学著作等。那怎么样来读这些书呢?怎样让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呢?老师告 诉大家: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就是指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思考;“眼到”就是指眼睛要紧盯着书本,不与别人交流;“口到”就是要读出声音来,还要学会把故事复述出来;“耳到”就是指耳朵要听见自己的读书声;“手到”就是指手里拿好一枝笔,旁边准备一本笔记本,要及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那么,怎样把这“五到”结合起来,取得好的读书效果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比如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这类百科知识方面的书,同学们可采用略读加默读的方法,眼睛看书的速度可以快一点,就是抓住知识要点,把知识读懂记牢就可以了。读完后想一想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这样就能把知识记牢了。

读故事类的书,同学们可以每天读一至三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还要借助拼音读。比如,《安童生童话》,翻开目录有42个故事,计算一下,如果每天读3则,14天读完。这样有了计划,就要坚持。当然有的小朋友的童话书故事少一点,那么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了。每天读完后,要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同学听。这样就巩固了你读的知识。 读成语故事书,方法与读童话书一样。读完后,我们要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另外,读成语故事,我们要把语文书上每个单元里的成语结合起来,如果你刚好读到了这个成语,可别忘记在上课时讲给同学们听哦! 这些故事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好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同学们应该把它们认真摘抄在笔记本上。可以这样来写:先写故事的题目,再在下面写好词好句,如果是成语,除了把这个成语写下来,还可以把它的意思也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久,你一定会发现你已经读了很多故事了,积累了很多成语了。还可以把读书卡片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形状,如毛毛虫,在每节身体里写一个故事的名字,毛毛虫长得越长,就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还可以做成苹果树,把故事的题目写在苹果里,树上的苹果越多,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

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第2课时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史观 一、学习目标 了解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认识各种史观。 二、基础知识预习作业 (一)历史学基本思想、方法 1.什么是历史? (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如悠久的历史 (2)历史著述,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如历史告诉我们。 (3)一门学科。 2.历史著述与客观历史本身的关系 ①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认识的产物 (历史著述有两个层次:历史纪录、史学著作) ②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观历史本身 *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为基础 *历史著述可无限接近客观历史,但二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历史著述有时也会背离客观历史 因素:史料不足;政治立场;政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大小等。 3.历史研究方法 (1)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①史料搜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分类收集;调查,采访收集口碑史料等。 ②史料辩伪:事证物证理证(内容有无矛盾,思想是否衔接,前代有无引用?) ③史料校勘:依据善本(宋元刻本、清精校精注本);对校本校他校。 ④史事考证:追寻史料的来源;举出有力反证判断是非;利用本书以外的史料予以补证或他证(考 据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学理推证。 (2)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①比较史学: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 ②计量史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传统史学是运用定性的方 法 ③心理史学:人的心理、情感等因素在历史上也起一定的作用;心理史学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 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社会历 史环境,仅仅从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去概括解释历史,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④口述史学:口述资料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口述资料反而比文献资料更加 真实;口述资料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时可能脱离历史实际(遗忘、夸张和掩 盖某些史实、记录者的误解等) 4.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方法 (1)将人物、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具体事物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 (4)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 (评价人物主要是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5)阶级分析方法 (6)人民群众与重要人物辩证作用的方法: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

阅读方法与技巧

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 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 、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读者阅读,学校的阅读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各种阅读教学方法连缀成各具特色的阅读教学过程。 一提高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提问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智力劳动的兴趣;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帮助,将学生个人的思考或集体的讨论引向深入。一般说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再现具体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发展性问题往往需要经由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智活动。对事实做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者是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2、所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3、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4、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与及时的反馈; 5、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 二整体感悟法

整体感悟法的理论基础有三。首先,文本是言语和意义的统一整体。作者的言语形成过程就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表露过程;文本的言和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学生初读课文不可能只阅读语言,而不接存储内容。其次,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学生有能力直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蕴,尽管这种把握和理解可能是初步的、表层的。再次,汉语文的特点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因为,汉文具有浓郁的人文性,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文章构成以意序为基础,意序组合的过程就是文章内容展开的过程。 为了指导学生及早地形成自觉的整体感悟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整体感悟的水平,教师应保障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整体感悟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 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本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的怎么样等等这一系列有关文本全局性的问题。 2、促成原始感悟 原始感悟指的是学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后,随之而产生的一种原始感觉。 3、形成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范文的文体和语体知识形成阅读期待。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教给阅读方法

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丁海霞2014-10-27分类:教学反思 分享到: 一、读看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我们去植树》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由于插图就是课文内容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思结合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河蚌的故事》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反复地体会小河蚌和老河蚌的对话。再让学生自由讨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觉得小河蚌怎么样?你想对小河蚌说些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三、读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教学《爬山》一课时,在学生接触感悟了本文鲜活的语言后,我设计了一个模拟采访练习:你参加过爬山吗?你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

史学理论与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否则研究者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最后误入歧途。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或事,而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现代人又不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借助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尽量客观公正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于历史学得学习和研究尤为重要。学习朱本源先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历史学理论,各个史学流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对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宝贵的方法,对历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 历史学得研究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对历史学的认识决定了研究者如何来研究历史。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的历史,它的工作不仅仅是考订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史实背后的人文动机,也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历史学研究的,乃是从外在的史实考订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动机”。但是,历史人物的人文面貌经过历史学家的重建就不可能是其本来精神面貌的原状了,而只能是历史学得再创造。历史意义也只能是读者通过历史学家的再创建所赋予的那种意义。历史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历史的两重性在于它是客观规律和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历史的两重性源于人的两重性。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但是人又是自由的,他以自由的主体进行创造和抉择。因此,历史学也具有科学和人文两重性。历史学得对象是组成群体的个体,是具体的人。历史学得结论也不应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深入到具体的个性中。历史首先是人文史,它一方面固然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是同时它又是人文动机作用的结果。历史研究的要害是对人文精神的研究。对历史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研究,但是史料并不是史实,我们的历史并不是由所谓的客观事实直接给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我们的意识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学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的成分,这是历史学得性质所决定的。 任何一个历史编纂学家的著作的精神实质,或是研究史学史,都必须要探讨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论。美国史的研究是众多历史研究的一个方向,它具有历史研究的一般特点,但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性。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它的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在两三百年之间由一个殖民地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国。中国近代遭受到西方的殖民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研究美国历史可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也为美国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美国史的很好的工具。下面我将从几个史学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 技巧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怎样阅读写事文章 写事文章,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表达某些观点看法,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阅读写事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记事的“六要素” 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这“六要素”。阅读时,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有哪些人物,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弄清了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全文。 二、理清叙事的顺序。 一般来说,叙事的顺序包括三种:①顺叙,是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来叙述。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的事情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插叙的内容结束后,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我们弄清了事情的发展顺序,阅读后,才能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文章。 三、抓住叙事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叙事文章一般都有详有略,凡是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作者都要选取典型的事例进行详写。阅读时,我们要抓住重点,认真分析,体会作者从中表达的看法、观点。怎样阅读写景文章 写景的记叙文,主要是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为中心,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阅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使阅读教学走向更科学化。教师要学会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那么,我是怎样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呢? 一、抓重点词法 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找出文题中的重点词,以便更好地总领全文。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先写好课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借”,紧接着教师发问,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借?如何去借?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来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紧紧抓住这个借字,学生一边读一边思索答案。原来课文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造好十万支箭,若造不出来,便加以陷害。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这就是对借字的合理解释,说明了诸葛亮才智过人。通过抓住重点词,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二、抓中心句法 所谓的抓中心句,就是抓住全文的重点句子,看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便是文章的中心句。作者围绕这

个中心句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方面?这样,学生就会牢牢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利用中心句,领会全文。例如,在教学《词语的变迁》一文时,教者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我们的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课文以这一句先总述全文,然后,条理清晰地从五个方面,分五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词语变迁的时代印记。在每个自然段的表述中,作者又都采用总分的结构来描写。因为,每个自然段都有各自的中心句,具体学习每个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别抓住小中心句,来掌握每段的重点,即词语变迁的一个方面,然后举出具体事例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发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抓住了中心句,而且通过寻找关键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阅读效果。 三、入景入情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主要以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朗读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评读、情读,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中去。通过入景入情,掌握文章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章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正是这篇童话的特点。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小女孩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与小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