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114623.html,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浅谈

作者:李永霞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08期

高中新课标鲁教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采用了专题史体系结构,与传统通史体结构相比较,专题史体系有其相对的优越性。如,专题史体系避免了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阶段的简单重复,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专题史体系结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

弊端,如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分列,失去了三者内在的关联,使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其中初高中教材衔接性差,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使得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困难增加,是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问题。高中起始年级的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已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本人就初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所以要依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来熏陶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学生,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自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补充15—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知识,为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作好铺垫,并且提供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的参照系。

二、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较高的历史素养,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应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

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另外应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