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精密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精密仪器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精密仪器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陈静学号:1001170101地点:机械楼420

时间:年月日~年月日提交报告日期:年月日

成绩与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摘要

摘要:本设计采用柔性铰链精密工作台、电致伸缩微位移器驱动、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测量、微机控制方案,对精密微动工作台的静、动态特性进行测试。本设计报告中阐述了微位移技术的应用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该系统设计的原理及其测试方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关键词:柔性铰链电致伸缩微位移器电容位移传感器微机控制特性测试

Abstract:This design adopts the flexible hinge precision worktable, the electric circuit displacement device driver, capacitive displacement transducer to measure and the microcomputer control system. It also tests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sion micro bench. This design report expounds the micro displacem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design and the test method. It also giv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

Key words: the flexible hinge the electric circuit displacement device capacitive displacement transducer microcomputer control

test characteristics

目录

1 引言 (3)

1.1 课程设计背景 (1)

1.2 微位移技术的应用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

1.2.1 微位移技术的应用 (1)

1.2.2 微位移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

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精密微动工作台总体设计方案 (3)

2.1 导轨形式——以柔性铰链为基本单元的弹性导轨 (4)

2.1.1 柔性铰链的特性 (4)

2.1.2 双柔性平行四连杆机构 (4)

2.1.3 微动工作台设计计算公式 (5)

2.2 驱动方式——电致伸缩

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电致伸缩效应 (6)

2.2.2 电致伸缩材料 (6)

2.2.3 电致伸缩器件 (6)

2.2.4 电致伸缩陶瓷驱动器设计方案 (7)

2.3 测量方案——电容式传感器 (8)

2.3.1 变极距型平板电容式传感器 (8)

2.3.2 差动脉宽调制电路 (9)

2.3.3 滤波放大电路 (11)

2.4 控制方法——微机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精密微动工作台误差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弹性微动工作台设计误差分析································错

误!未定义书签。

3.2 微动工作台几何误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精密微动工作台特性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静态特性分析··············································错

误!未定义书签。

4.2 动态特性分析··············································错

误!未定义书签。

4.2.1 幅频特性,静动态刚度 (13)

4.2.2 阶跃响应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1.1 课程设计背景

作为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的关键技术之一的微位移技术(Micro displacement technology),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宇航、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而迅速的发展起来。例如用金刚石车刀直接车削大型天文望远镜的抛物面反射镜时,要求加工出几何精度高于l/l0光波波长的表面,即几何形状误差小于0.5u m。计算机外围设备中大容量磁鼓和磁盘的制造,为保证磁头与磁盘在工作过程中维持1um内的浮动气隙,就必须严格控制磁盘或磁鼓在高速回转下的跳动。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微电子技术向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向发展,随着集成度的提高,线条越来越微细化。256K动态RAM线宽已缩小到1.25um左右,目前己小于0.1um,对与之相应的工艺设备(如图形发生器、分步重复照相机、光刻机、电子束和X射线曝光机及其检测设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些设备的定位精度为线宽的1/3—1/5,即亚微米甚至纳米级的精度。

1.2 微位移技术的应用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微位移技术的应用

微位移系统在精密仪器中主要用于提高整机的精度,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精密仪器的精度越来越高,微位移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根据目前的应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精度补偿

精密工作台是高精度精密仪器的核心,它的精度优劣直接影响整机的精度。当今精密仪器中的精密工作台正向高速度、高精度的方向发展。目前,精密工作台的运动速度一般在20—50mm/s,最高的可达100mm/s以上,而精度则要求达 以下。由于高速度带来的惯性很大,因此一般运动精度比较低。为了到0.1m

解决高速度和高精度的矛盾,通常采用粗、精相结合的两个工作台来实现,如图1(a)所示。粗工作台完成高速度、大行程;而高精度由微动工作台来实现,通过微动工作台对粗动工作台运动中带来的误差进行精度补偿,以达到预定的精度。

2)微进给

主要用于精密机械加工中的微进给机构以及精密仪器中的对准微动机构。图

,就是利用微位1(b)所示为金刚石车刀车削镜面磁盘,其车刀的进给量为5m

移机构实现的。

3)微调

精密仪器中的微调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图1(c)所示,左图表示磁头与磁盘之间浮动间隙的调整,右图为照相物镜与被照乾板之间焦距的调整。

4)微执行机构

主要用于生物工程、医疗、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器人等,用于夹持微小物体。图1(d)所示为微型器件装配系统的微夹持器电路图。

图1 微位移技术的应用

1.2.2 微位移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生物工程是当今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随意捕捉和释放单一游离细胞,或向细胞内注入和拾取某一成份,同时还能测定和记录细胞生物的电参数,因此研制满足这一要求的设备同样离不开微位移技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精微操作已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如用机器人完成精密伺服阀,压电陀螺等精密零部件的装配作业,其技术关键之一是微位移技术的研究。因此,微位移技术是现代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左右着上述各领域的发展,并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他们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定位技术的水平几乎影响着整个设备的性能,因此

直接影响到微电子、宇航、生物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例如精密仪器,无论是大行程的精密定位,还是小范围内的光学对准,都离不开微位移技术。因此微位移技术,成为现代精密仪器工业的共同基础。

美国LLN 以美国知名核聚变实验室研制的加工大口径光学元件的金刚石车床(LODTM)是目前世界上能进行最高精度切削加工的车床,其所用的快速刀具伺服机构采用了PZT (错钦酸铅压电陶瓷),能在±1.27m μ范围内分辨力达到2.5nm ,频率响应可达到IOOHz ;日本日立制作所采用柔性支承导轨、压电晶体驱动方式的微位移机构的位移精度为士0.05m μ,行程为士8m μ,该机构已成功应用于电子束曝光机;中国国防科技大学采用柔性支承导轨、电致伸缩驱动方式的微位移机构的分辨力为0.01m μ,行程为20m μ。如表1所示:

表1 亚微米级微位移技术

2 精密微动工作台总体设计方案

当给电致伸缩陶瓷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时,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发生应变,导致电致伸缩陶瓷伸长,其推动微位移工作台产生变形,如下图所示:

图2 微动工作台结构简图

2.1 导轨形式——以柔性铰链为基本单元的弹性导轨

2.1.1 柔性铰链的特性

本设计采用了以柔性铰链为基本单元的弹性微动工作台,柔性铰链无爬行、无间隙、无轴承噪声、不需要润滑、位移分辨精度高,而且在低频下运行没有内热产生,且结构紧凑,适于各种超精密加工环境,特别是超真空等。

2.1.2 双柔性平行四连杆结构

工作台用于微定位,产生微米乃至纳米级的位移,在保证最大期望输出位移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刚度,只具有沿驱动方向的直线运动,而不在其他方向上产生交叉耦合位移。故采用双柔性平行四连杆结构,此结构呈对称性,如下图所示。

图3 双柔性四连杆结构变形图

其中A 、B 、C 、D 、E 均为运动部件,A 为输出平台。在给工作台施加水平方向驱动力时,工作台上的柔性铰链将产生一定的偏转,使得微动工作台沿着驱动力方向产生一定位移。由于结构的对称性,微动工作台不会再垂直方向产生耦合运动,同时该结构的间接驱动方式能有效避免工作台变形的产生,使得电致伸缩驱动器的驱动位移得到高效地传递。

2.1.3 微动工作台设计计算公式

为增加弹性微动工作台的承载能力并提高运动方向上的刚度,确保工作台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抗干扰能力,在不增加工作台尺寸(即厚度b )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增大柔性铰链细颈处的厚度t ,并减小圆弧切口的半径R 。在这种情况下,t 往往大于或等于R ,即设计柔性铰链时应采用t ≥R 条件下的设计方法。本设计参数为t=2.5mm ,R=1.5mm,尺寸范围为70mm ?40mm ?20mm ,选用不锈钢(25/20400102mm kg MPa E =?=)。

微动工作台基本结构设计时进行下列假设:工作台运动时,仅在柔性铰链处产生弹性变形,其他部分可认为是刚体;柔性铰链只产生转角变形,无伸缩及其他变形。

设4个柔性铰链的转角刚度为θk ,那么当四连杆机构在外力F 的作用下产生δ的平移时,每个柔性铰链所储存的弹性能为

22

1θθθk A = 式中,θ为铰链转角,L δ

θθ=≈tan ;θk 可由表2查出,即

rad kg mm Eb k /6.28670120*20400*7027.07027.0?===θ

外力F 所做的功为

δF A 2

1= 由能量守恒定律,θA A 8=,可推导出弹性微动工作台的刚度值:

m kg mm kg mm rad kg L

k k μθ/43.1/508.1433/40*406.286701*882≈=?== 其中L 为铰链长度40mm 。

根据微动工作台的结构原理,其振动模型可以简化为一阶弹簧质量系统,故微动工作台的固有频率为

Hz Hz m k f 1565

.110*.43121216≈==ππ 式中,m 为弹性微动工作台部分的质量1.5kg 。

表2 柔性铰链转角刚度系数(mm ·kg/rad )

2.2 驱动方式——电致伸缩式

2.2.1 电致伸缩效应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感应极化作用而引起应变,应变与电场方向无关,应变的大小与电场的平方成正比,这个现象称为电致伸缩效应。

2.2.2 电致伸缩材料

电致伸缩材料最早是PMN 铌镁酸铅系。1977年美国L.E.Cross 教授研究出具有大电致伸缩效应的弛豫铁电体组分——0.9PMN-0.1PT ,它的居里点在0℃附近。1981年又开发了三元系固溶体0.45PMN-0.36PT-0.19BZN 双弛豫铁电体,它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及大电致伸缩效应。PMN 是由PbO,MgO,Nb2O5,TiO2,BaCO3,ZrO 等按比例烧结而成的。

2.2.3 电致伸缩器件

电致伸缩器件具有比普通压电陶瓷更优越的特性:

(1)电致伸缩应变大;

(2)位置重复性(再现性)好;

(3)不需要极化;

(4)不老化;

(5)热膨胀系数很低。

2.2.4 电致伸缩陶瓷驱动器设计方案

电致伸缩陶瓷驱动器为烧结成一体的叠层结构,如下图所示,极板间的铌镁酸铅陶瓷(PMN )在电场作用下伸缩变形,其应变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为:

22)(d

U M ME S == l l S ?= 式中,M 为电致伸缩系数(m 2/V 2),E 为施加的电场强度(V/m ),U 为外界施加的电压,d 为电致伸缩陶瓷厚度(mm ),l l ?和分别为电致伸缩陶瓷所用方向的长度和施加电压后的变形量。所以驱动器的输出位移y 为

22U d

nM ndME nSd y =

== 式中n 为电致伸缩陶瓷的层数。

图4 电致伸缩陶瓷驱动器

下图为电致伸缩微位移器简化模型,其中C 为微位移器的等效电容,R 为电压放大电路的等效充放电电阻。

图5 电致伸缩微位移器简化模型

设计要求行程m μ30≥,则选用WTDS1513180型电致伸缩微位移器能满足设计要求,其最大位移m μ150≥,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3。

表3 主要技术指标 驱动电压

最大位移 回零位移再现性 荷重 外形尺寸/mm 0~300v m μ150≥ m μ10.0≤ 1500N 18025?φ

2.3 测量方案——电容式传感器

传感器选用变极距型平板电容式传感器,这种电容式传感器一般用来测量微小量,如0.01m μ至1mm 距离等。本系统通过电容传感器测量微距信号,将微距信号变换成电容量的变化。测量与信号调理电路由差动脉冲调制电路、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三部分组成,下图所示。 图6 测量与信号调理电路流程图

2.3.1 变极距型平板电容式传感器

变极距型平板电容式传感器电容特性公式为

d A

d A

C r 0εεε==

式中A ——极板相对覆盖面积

d ——极板间距离;

ε——相对介电常数;

0ε——真空介电常数,0ε=8.85*10-12F/m ;

r ε——电容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

由上式可知,电容量C 与d 之间是一种双曲线函数关系。由于该种传感器特性的非线性,所以工作时必须将间隙变化范围限制在一个远小于极板间距d 的d ?区间内,这时可把C ?和d ?的关系近似看作是线性关系。当d0减小了d ?,则电容由初始电容C0增加C ?,并有

电容式传感器 差动脉宽调制电路 滤波电路 放大电路

00d A d d A

C εε-?-=? 0

001d d d d C C ?-?=? 当10<

图7 平板电容器

2.3.2 差动脉宽调制电路

该电路由电压比较器A1、A2、双稳态触发器及电容充放电回路组成;C1(固定电容)、C2(测量电容)为传感器的差动电容;双稳态触发器的两个输出端用作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输出,下图所示。

图8 差动脉宽调制电路

设电源接通时,双稳态触发器的A 端为高电位,B 端为低电位,因此A 点通过R1对C1充电,直至M 点上的电位等于参考电压Ui 时,比较器A1产生脉冲,触发双稳态触发器翻转,A 点成低电位,B 点成高电位。此时M 点电位经二极管D1从Ui 降至0,而同时B 点的高电位经R2向C2充电,当N 点电位充电至Ui 时,比较器A2产生一脉冲,使触发器又翻转一次,使A 点成高电位,B 点成低电位,又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在双稳态触发器的两输出端各自产生一宽度受C1、C2调制的脉冲方波。方波脉冲与C1、C2的关系如下:

当C1=C2时,线路上各点电压波形如图9(a)所示,A 、B 两点间平均电压为零。但当C1、C2值不相等时,如C1>C2,则C1、C2充放电时间常数发生改变,电压波形如图9(b)所示。A 、B 两点间平均电压不再是零,通过滤波放大电路A3后的输出直流电压Usc 等于A 、B 两点间电压平均值U AP 、U BP 之差。可把U(AB)经

过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直接送给微机,通过微机实现其电压值的读取,并完成电压值向位移值的转换。

图9 各点电压波形图

已知

1211

U T T T

U AP += 12

12

U T T T U BP +=

式中 U1是触发器输出高电平;T1、T2为C1、C2充电时间。则

2

12

11T T T T

U U U U BP AP sc +-=-=

i U U U C R T -=11

111ln i

U U U C R T -=11

222ln

设充电电阻R1=R2=R ,则得

12

121U C C C C U sc +-= 上式说明差动脉宽调制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与传感器两电容差值成正比。 对于差动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把平行板电容器的公式d A

C ε=带入上式得

11212U d d d d U sc +-= 由此可见,对于差动脉宽调制电路,改变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间距离,其变化量与输出量都呈线性关系。

2.3.3 滤波放大电路

上述图8中的A3即为滤波放大电路,如下图所示即采用一阶RC 低通有源滤波电路和同相比例放大电路,不仅能对输出信号进行滤波,而且能起放大作用。

图10 滤波放大电路

2.4 控制方式——微机控制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由于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的数字技术发展地很快,伺服系统也普遍采用了微机数字闭环控制系统。除了控制点位外,还配有速度、加速度控制以及用计算机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和监视,使工作台达到较高的动态和静态精度。用微机控制不仅具有速度快、准确、灵活等优点,而且也便于实现精密工作台和整机设备的统一控制。

本系统中PC 机为控制的核心部分,通过PC 机的控制程序完成对控制对象的控制。PC 机的控制信号送给驱动电源,由它来驱动工作台,位移传感器完成位

移的检测,并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PC 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送给PC 机,这样使信号形成闭环。其控制模型如下图所示。

?

图11 控制模型

3 精密微动工作台的误差分析

3.1 弹性微动工作台设计误差分析

弹性微动工作台运动时,柔性铰链的实际变形有转角、挠度和伸缩3种。根据Paros 近似公式,在t 一定的情况下,转角、挠度和伸缩三种变形分别正比于212321R R lR ,,,因而在R 较小及h>>t 的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它比理论设计值的误差小1%。可以认为,由于设计时假设只产生转角所造成的设计误差可以忽略。

3.2 微动工作台几何误差

微动工作台铰链圆孔的中心位置加工不准确,会造成柔性铰链位置和厚度t 带来的误差。理想的微动工作台可以看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2 微动工作台误差分析图

当AB=CD 时,连杆AD 才能严格平移。若柔性铰链由于铰链的几何位置不精确,使CD AB ≠,设AB=a ,CD=a ',a a a '-=?,则引起的机构误差??为 计算机设定值 计算机控制器 驱动电源 工作台移动

位移检测

A/D 转换器

?αα???tan -1?=

=?

故AD 杆的转角误差为

b a a α??α?-'-=?1cos cos 式中,????+=1。由于??很小,????≈≈sin ,1cos ,则上式可简化为

ab

a a ??α?ααtan sin )1(cos '??+-??≈? 因为微动工作台的行程只有几十微米,所以?值非常小,取,0sin ,1cos ≈≈??因此由于α?引起的AD 杆转角误差0→?α。故由于孔加工精度引起的位置误差而造成工作台的摆角α?可以不予考虑。

柔性铰链的位置误差还会造成x,y 方向四连杆机构的垂直度误差。设两个方向的杆长分别为lx 和ly ,孔的位置误差为?±,则可能造成的最大垂直度误差

)(ly

lx 112+?=?θ 4 精密微动工作台的特性分析

4.1 静态特性分析

微动工作台的静态特性是指输入位移x 不随时间变化,即0=dt

dx 时的特性。其静态特性主要取决于驱动器的特性,本设计采用电致伸缩微位移器,故微动工作台的静态特性主要取决于电致伸缩微位移器的电压——位移特性。在电致伸缩微位移器上加电压,微动工作台就有位移输出,其目的是获得微动工作台的行程及分辨率,以及电压——位移曲线的线性度,以决定微动工作台的工作范围。

4.2 动态特性分析

工作台的动态特性是指输入位移按正弦变化条件下的特性。研究微动工作台动态特性的目的是避免系统在刚度极小值(即谐振频率)附近工作,以免给系统带来很大的误差,甚至无法工作乃至破坏;其次是固有频率0ω和阻尼比ξ反映了系统在动态激励下的响应速度和超调过冲量的大小。

4.2.1 幅频特性,静动态刚度

弹性微动工作台系统简化模型是下图所示的质量-弹簧-阻尼二阶系统。K t 为传动部件的刚度,K 为弹性导轨刚度,m 为工作台质量,μ为系统的阻尼系数。

图13 微位移工作台力学简化模型

当输入位移x ,输出位移y ,则力平衡方程式为:

x k y k k y y m t t =+++)( μ

当外力F 0=k t x=常数时,00==y y ,,此时系统的刚度为静刚度k 0

0y F

k =

式中y 0为外力F 0为常数时工作台的位移。

当系统受按正弦变化的外力时,即t f x k t ωsin 0=,则

t f y k y y m ωμsin ='++ ,其中t k k k +='

对上式进行变换得

t m f

y y y ωωξωsin 2200=++

式中,0ω为系统固有频率,m k '

=0ω;ξ为阻尼比,k m '=2μ

ξ。

经傅里叶变换可得到幅频特性)(ωA 和相频特性)(ω?

2

02

22024)1(1

)(ωωξωωω+-'=k A 20

2

12arctan )(ωωωω

ξω?--=

微动工作台的系统的输出为)](sin[)()(ω?ωω+=t f A t y 。系统的动态刚度

20

222202

4)1(ωωξωω+-'=k k 动 4.2.2 阶跃响应

单自由度的弹簧质量系统在阻尼比10<<ξ时,对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为 )1arctan sin(11)(2

2ξξωξξω-+--=-t e t y d t

n

式中201ξωω-=d 为阻尼自然频率。

最大超调量M p ,它的大小说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其计算公式

πξξ)1(2--=e M p 201ξωπ

-=p t

式中,t p 为峰值时间,它说明了系统瞬态响应速度。达到并保持在一个允许误差

范围内所需要的时间成为调整时间,用t s 表示,01

ξω∝s t 。它表示系统的响应

速度,0ω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快。用阶跃激振的方法可以直接测量M p 和t p ,也可以用0ω,ξ值计算得到M p 和t p 。

参考文献

[1]李玉和,郭阳宽.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周杏鹏, 仇国富. 现代检测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周严. 测控系统电子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4]孔德仁, 朱蕴璞.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5]董景新, 赵长德, 郭美凤, 陈志勇, 李冬梅. 控制工程基础[M]. 北京: 清

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李盾等. 电涡流传感器非接触在线测量位移[J].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2004,20(4):75-86.

[7]王素红等. 利用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J]. 大学物理实验, 2000,13(1):

81-91.

[8]高宏, 李庆祥, 严普强等. 亚微米弹性微位移工作台系统的设计及其精度分

析[J]. 清华大学学报, 1988,28(5):20-28.

[9]温保松, 严鸿萍, 马佳华. 铌酸镁的合成与铌镁酸铅基电致伸缩陶瓷性能关

系研究[期刊论文]-无机材料学报, 1999(06).

[10]张庆, 王华坤, 张世琪等. 微机电系统二维微动工作台微位移机构特性研

究—机械与电子, 2002(6)

[11]魏强. 纳米定位微位移工作台的控制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6.

CM6132机械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精密车床主轴箱与变速箱系统设计说明

目录 绪论 (1) 1.概述 (5) 1.1机床主轴箱课程设计的目的 (5) 1.2设计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5) 1.3操作性能要求 (6) 2.技术参数确定与方案设计 (6) 2.1原始数据 (6) 2.2开展CM6132功能原理设计 (6) 3.运动设计 (7) 3.1确定转速极速 (7) 3.1.1计算主轴最高转速 (9) 3.1.2计算主轴最低转速 (10) 3.1.3确定主轴标准转速数列 (11) 3.2主电动机的选择 (12) 3.3变速结构的设计 (14) 3.3.1 主变速方案拟定 (14) 3.3.2 拟定变速结构式 (14) 3.3.3拟定变速结构网 (15) 3.3.4 验算变速结构式 (16)

3.4绘制转速图 (17) 3.5 齿轮齿数的估算 (20) 3.6 主轴转速误差 (23) 4.动力设计 (26) 4.1电机功率的确定 (26) 4.2确定各轴计算转速 (26) 4.3 带轮的设计 (27) 4.4传动轴直径的估算 (30) 4.5齿轮模数的确定 (33) 4.6主轴轴颈的直径 (36) 4.6.1主轴悬伸量a (36) 4.6.2主轴最佳跨距0L 的确定和轴承的选择 (36) 4.6.3主轴组件刚度验算 (37) 5. 结构设计 (38) 5.1齿轮的轴向布置 (39) 5.2传动轴及其上传动元件的布置 (40) 5.2.1 I 轴的设计 (42) 5.2.2 II 轴的设计 (42) 5.2.3 III 轴的设计 (42) 5.2.4 带轮轴的设计 (42) 5.2.5 Ⅳ轴的设计 (43) 5.2.6主轴的设计 (43) 5.2.7 主轴组件设计 (43) 5.3齿轮布置的注意问题 (44)

河南理工大学精密机械课程设计-百分表的设计

河南理工大学精密机械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百分表的设计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 专业班级:测控08-4班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李长有 河南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2011-07-01

目录 一、绪论 (3) 1、课程设计的目的 (3) 2、百分表的简介 (4) 3、百分表的读数方法 (4) 4、百分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5) 1) 百分表的使用方法 (5) 2) 百分表使用的注意事项 (9) 5、百分表的设计意义 (10) 二、设计方案的确定 (11) 1、百分表的结构原理 (11) 2、百分表的工作原理 (12) 3、百分表的设计条件 (12) 4、百分表的设计要求 (13) 1) 设计要求 (13) 2) 提交的材料 (13) 三、百分表的总体设计和及主要部件的设计 (14) 1、百分表的总体功能设计 (14) 1) 模数及齿数的设计 (14) 2) 传动与显示原理 (15) 2、百分表主要部件的设计 (16) 1) 传动导杆和齿轮2的设计 (16) 2) 游丝的设计 (17) 3) 弹簧的设计 (19) 四、结果的分析和注意事项 (21) 1) 影响百分表测量准确度的因素 (21) 2) 表零位不得用千分尺代替标准样圈调整内径百分 (21) 3) 内径百分表的表头不能随意更换 (22) 五、设计总结 (23) 六、参考文献 (24)

百分表设计 一、绪论 1、课程设计的目的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对于整个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完成一项指定任务,更重要的是实际走过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定位为设计者。设计者要进行方案筛选论证,要考虑装配关系,考虑结构工艺性,考虑选材。整个设计采用AutoCAD和Solid works完成,从3D 建模到2D 图纸。我们要求每人拿出至少一张可用于加工的图纸,这样的图纸,仅仅图形表达正确是远远不够的。图纸的尺寸标注要合理,要有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要正确选择材料,要有技术要求。总之,通过课程设计要使学生知道,设计过程包括那些步骤,能够投放生产的加工图纸是什么样子。其目的是: (1)具体应用、巩固加深和扩大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生产知识,了解精密机械设计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掌握正确的设计思想。 通过课程设计使同学掌握仪表的设计思路。机械产品设计,一般其主要过程为:(接受)设计任务-(拟定)设计方案-设计计算-绘制装配图-绘制零件图。 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内容: 1)满足使用要求(功能、可靠性及精度要求) 2)注意工艺性(结构合理、简单,经济性,外观要求) 3)熟悉有关规范、标准、手册 设计中涉及到的零件材料、结构等,均需按照有关标准选择;零件的尺寸、公差等亦应符合相关标准;制图也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同学学习、掌握查阅标准及使用手册的能力。

化工课程设计小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小结 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课程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罗老师、朱老师和李老师对我们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们给我们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课程设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封面(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2.目录3.主界面(介绍这次设计的课题、人员、目标、任务、人员分工)4.主要过程(要告诉别人你的这个作品该怎么用)5.程序流程图(用图来表示主要过程)6.核心源程序(你觉得这个作品它具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就将实现这个功能的代码给COPY下来)7.主要函数(你程序代码里用的函数中你觉得重要的或是难的)8.心得9.附录(你完成这次课程设计参考的书,这个可以多写一点,以示用心认真) 我第一次做课程设计时写报告就是这么写的.你参考参考.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精密机械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概述 (3) 1.2课程设计任务 (3) 第2章总体方案设计 (3) 2.1微动装置的结构选择 (3) 2.2微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4) 第3章微动装置的结构设计 (4) 3.1测微螺杆的设计 (4) 3.1.1测微螺杆的尺寸设计 (4) 3.1.2测微螺杆的表面粗糙度 (5) 3.1.3测微螺杆的材料选择 (5) 3.2衬套的设计 (5) 3.2.1衬套的尺寸设计 (5) 3.2.2衬套的表面粗糙度 (5) 3.2.3衬套的材料选择 (5) 3.3固定套筒的设计 (5) 3.3.1固定套筒的尺寸设计 (5) 3.3.2固定套筒的表面粗糙度 (6) 3.3.3固定套筒的材料选择 (6) 3.4微分筒的设计 (6) 3.4.1微分筒的尺寸设计 (6) 3.4.2微分筒的表面粗糙度 (6) 3.4.3微分套筒的材料选择 (6) 3.5套筒圆螺母的设计 (7) 3.5.1套筒圆螺母的尺寸设计 (7) 3.5.2套筒圆螺母的表面粗糙度 (7) 3.5.3套筒圆螺母的材料选择 (7) 3.6后盖的设计 (7) 3.6.1后盖的尺寸设计 (7) 3.6.2后盖的表面粗糙度 (7) 3.6.3后盖的材料选择 (7) 3.7尺架的设计 (8) 3.7.1尺架的尺寸设计 (8) 3.7.2尺架的表面粗糙度 (8) 3.7.3尺架的材料选择 (8) 3.8螺钉的选用 (8) 3.9键的选用 (8) 第4章主要零件的配合 (8) 4.1尺架与衬套的配合 (8) 4.2测微螺杆与衬套的配合 (9) 4.3固定套筒与微分筒的配合 (9)

第5章主要零件工艺性分析 (10) 5.1测微螺杆的工艺性分析 (10) 5.2测微螺杆工艺路线 (11) 第6章零件加工机床精度的选择 (12) 6.1测微螺杆工机床的选择 (12) 6.2其他零件的加工机床选择 (12) 第7章总结与体会 (12) 参考文献 (12)

课程设计总结

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自动化专业 课程设计 题目 说明书页 图纸页 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人: 指导教师: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二逻辑框图设计 三逻辑电路的设计及参数 四安装调试步骤及遇到的问题 五印刷线路板设计 六体会及建议 七参考文献 八附录(元件使用说明) 九附图(框图逻辑图印刷线路板图)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任务:设计一个β数显式测量电路 要求: 1.可测量PNP硅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β<199,测试条件为:(1)I B=10μA,允许误差±2%; (2)14V

二、逻辑框图设计 三、逻辑电路的设计及参数计算 1.β/Vx转换电路: V X=βI B?R2 V X极性为正! 由β最大值(199)时 V Xmax=13V,以此求出R2; 为平衡R3略小于R2 2.压控振荡器 (1)积分器、电压比较器的选择: 351——高阻型; 311——专用电压比较器(转换速度快) (2)积分器中的D1使正向积分与负向积分的回路不通、时间不同。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合肥工业大学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刘善林 设计人员: 08-测控三班20080090刘昊乐 08-测控三班20080091李建荣 08-测控三班20080092 金鑫 08-测控三班20080093 蒋婷婷 08-测控三班20080094 宋冰清 08-测控三班20080095 盖玉欢 08-测控三班20080096 杨杰

二级圆柱直齿轮减速器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二、传动方案的比较和拟定; 三、各级传动比的分配,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 和转矩; 四、电动机的选择; 五、齿轮的设计计算; 六、轴的设计计算; 七、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 八、联轴器的选择; 九、减速器的技术特性、润滑方式、润滑剂的择; 十、其他说明; 十一、参考文献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课题 二级圆柱直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二)技术指标 1、减速器输出功率1.95kw; 2、减速器输入轴转速960r/min; 3、总传动比i=10; 4、使用寿命10年,每年工作250天,每天工作8小时; 5、双向传动(传动无空回),载荷基本稳定,常温工作。 二、传动装置总体设计 拟定设计方案: 展开式

特点:输入输出轴不在同一方向,结构简单,非对称分布,轴向尺寸小,径向尺寸大。 三、各级传动比的分配,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1、分配各级齿轮传动比 i i i )5.1~3.1()5.1~3.1(3212/=== 1.4*10 =3.74 i 2’3=2.67 2、计算各轴的转速、功率和转矩 (1)转速n n 1=n 3*i n 2=n 3* i 2’3 n 1=960r/min n 3=96r/min n 2=256.32r/min (2)功率p p g =p 3*ηr ηr ---一对轴承效率(0.97) p 3=p 2*ηr *ηs ηs ---低速级齿轮传动效率(0.97) p 2=p 1*ηr *ηf ηf ---高速级齿轮传动效率(0.97) p 1=p*ηc ηc ---联轴器效率(0.99) p---电机的输出功率 p g ---减速器输出功率(已知) ∵p g =1.95kw ∴p 3=2.01kw p 2=2.14kw p 1=2.27kw p=2.29kw (3)转矩T 及其分布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更加深刻了解课本知识,和以往对知识的疏忽得以补充,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模糊的公式和专业用语,比如说经济刮板运输机及皮带运输的选择,在选择选择刮板皮带运输选型时,在使用手册时,有的数据很难查出,但是这些问题经过这次设计,都一一得以解决,我相信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为搞清楚的问题,但是这次的课程设计给我相当的基础知识,为我以后工作打下了严实的基础。 虽然这次课程是那么短暂的 2 周时间,我感觉到这些天我的所学胜过我这一学期所学,这次任务原则上是设计,其实就是一次大的作业,是让我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对基本公式的熟悉和应用,计算力学和运动学及预选电动机过程中的那些繁琐的数据,使我做事的耐心和仔细程度得以提高。课程设计是培训学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三年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样,也促使了同学们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谨慎、踏实、一步一步的完成设计。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可能会认真的去学习和研究,也可能会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个项目,我相信无论是谁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时心里一定会很兴奋。此次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团队精神固然很重要,担人往往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亲身去经历,这样自己的心里才会踏实,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多。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差异。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还可以培养和熟练使用资料,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把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 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设计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比较系统的了解矿井运输提升的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总体设计原则,本次设计综合三年所学的专业课程,以《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思想为中心,参照有关资料,有计划有头绪、有逻辑地把这次设计搞好!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收获很多、学会很多、比以往更有耐心很多。感谢学校及老师给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机会,最真挚的感谢我们的辅导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老师精心的辅导和不厌其烦地的态度才使得我们以顺利的完成这次设计,他那无私的奉献的精神照耀着我们对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增加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欲望度。篇二:课程设计心得体会(通用)课程设计心得体会(通用)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的识别和 测试;熟悉了~~~~~~~;了解了~~~~~~~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的性能等等,掌握了~~~~~ 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查询资料,也了解了~~~~~~~原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

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

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篇一首先我们由衷的感谢老师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经过这四周的学习,本次课程设计即将结束,总的来说,经过这门课的学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回顾这段时间的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万分。的确,从选材到开始制作,从理论到实践,在四周的实训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都更加懂得并亲身体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发现自己对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有待加强。 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但是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通过实训,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欢乐在这里洒下。我想说,之前的时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劳动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编程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够了,而且这也是最主要的,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 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训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训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而这次实

《精密机械课程设计学习指导》

《精密机械课程设计指导》 设计要求与内容 1、设计要求 工作台水平行程20mm ,重复精度0.05mm ,承重1.5kg ,运行速度5mm/s 2、设计内容 确定丝杆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丝杆传动的设计计算;轴承、联轴器、润滑、联接件的选择及校核计算;绘制装配工作图及零件工作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3、设计任务 ① 丝杆传动装配图1张(A4图纸); ② 零件工作图2张; ③ 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4、螺旋传动的基本介绍 螺旋传动(screw drive),利用螺杆和螺母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机械传动。主要用于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将转矩转换成推力。 螺杆与螺母的运动关系式为: ?π 2h P l = 其中: l ————螺杆(或螺母)的位移(mm); h P ————导程(mm); ? ————螺杆和螺母间的相对转角(rad )。 二、总体方案的构想 按工作特点,螺旋传动用的螺旋分为传力螺旋、传导螺旋和调整螺旋。。①传力螺旋:以传递动力为主,它用较小的转矩产生较大的轴向推力,一般为间歇工作,工作速度不高,而且通常要求自锁,例如螺旋压力机和螺旋千斤顶上的螺旋

([螺旋千斤顶])。②传导螺旋:以传递运动为主,常要求具有高的运动精度,一般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工作,工作速度也较高,如机床的进给螺旋(丝杠)。③调整螺旋:用于调整并固定零件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一般不经常转动,要求自锁,有时也要求很高精度,如机器和精密仪表微调机构的螺旋。 按螺纹间摩擦性质,螺旋传动可分为滑动螺旋传动和滚动螺旋传动。滑动螺旋传动又可分为普通滑动螺旋传动和静压螺旋传动。通常所说的滑动螺旋传动就是普通滑动螺旋传动。滑动螺旋通常采用梯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其中梯形螺纹应用最广,锯齿形螺纹用于单面受力。矩形螺纹由于工艺性较差强度较低等原因应用很少;对于受力不大和精密机构的调整螺旋,有时也采用三角螺纹。一般螺纹升程和摩擦系数都不大,因此虽然轴向力F相当大,而转矩T则相当小。传力螺旋就是利用这种工作原理获得机械增益的。升程越小则机械增益的效果越显著。滑动螺旋传动的效率低,一般为30~40%,能够自锁。而且磨损大、寿命短,还可能出现爬行等现象。 由于此处工作台的行程仅为20毫米,速度为5毫米/秒,处于低速运行状态,无寿命要求且精度适中、运行平稳,综合以上几点分析,选用螺旋传动。 螺旋传动一般有两种形式: 1、螺杆固定并转动,螺母移动。如图示: 该装置的特点为机构的轴向尺寸取决于螺母厚度及其行程大小。机构刚性较大,结构紧凑,适用于工作行程较长的精密加工设备和监测器。 2、螺母移动,螺杆转动并移动。如图示:

《精密仪器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

《精密仪器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MI310 2、课程名称(中/英文):精密机械设计 Precision Machine Design 3、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 4、开课院(系)、教研室: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系 5、先修课程:《互换性技术与测量》、《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6、面向对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7、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名称: 《精密机械设计》庞振基、黄其圣等主编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7月 教学参考书: 《电子精密机械设计(第3版)》徐祥和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何雪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机械原理》郑文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高延新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机械零件》郑志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理论力学》王崇斌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材料力学》沈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学教研组编著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机械零件学习指南与课程设计》张绍甫徐锦康魏传儒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巩云鹏田万禄张祖立黄秋波编写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席伟光杨光李波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精密机械设计》是仪器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的与机械类有关的最后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与仪器仪表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综合了《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零件》等课程的知识,因此本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授课难度大。 《精密机械设计》主要研究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和常用的零件和部件。是从机构分析、工作能力、精度和结构等诸方面来研究这些机构和零、部件,并介绍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范围、选型、材料、精度以及设计计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本门课程涵盖的内容有常用工程材料和热处理方法、零件几何精度、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齿轮传动、螺旋传动、轴、联轴器和离合器、支承、直线运动导轨、弹性元件、联接、仪器常用装置和机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涵盖了有关精密仪器设计所有的基础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的精密仪器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目的: 1、使用学生初步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其设计方 法; 2、使常用掌握常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型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 习能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精密机械零、部件的设计问题; 3、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精密机械传动和仪器机械结构的能力某些典型零、部件 的精度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4、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的实验方法;初步具有某些零、部件的性 能测试和结构分析能力; 5、使学生了解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在工程设计 中如何正确选用;

课程设计总结20篇

课程设计总结20篇 课程设计总结20篇 课程设计总结(一): 课程设计就是简单的毕业设计,经过这次课设,给予我们实践的机会使我积累了必须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毕业设计铺平了道路。 经过这次的课程设计,使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包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具体的收获与体会如下: 一、经过课程设计,培养了我耐心、仔细、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次课程设计的资料最多的是绘画机构简图。在绘图过程中,比较例尺的选定以及合理的布图都要有细致的规划,这是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与严谨态度的过程,仅有这样才能使绘制的机构简图更准确、更美观。 二、经过课程设计,使我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并能将课本上的纯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此刻,我不但对图解法和解析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熟练了应用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以及力分析。 三、经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充分认识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由于这次课设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机构不一样的运动位置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还要查找资料,每个人都有分工。所以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保证自我计算数据的准确,查找资料时都要有耐心,这样才能确保小组顺利完成任务。在这次课设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之间都互帮互助、共同思考,相互查漏补缺,互相给予信心,这样得以保证高速、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 最终,我对我们小组的成员同学表示衷心的感激,因为我们是是靠互帮互助才能完成课程设计的,我想其他同学也跟我有一样感受,同时也要感激我们的指导教师,教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向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模具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教师的细心指导。

精密机械及仪器设计

《精密机械及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208813学时:1周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授课单位:测控教研室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巩固学生所学精密机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精密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精密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设计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任务:通过对精密机械系统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训练,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完成从方案拟订到机械结构设计的过程训练,进行精密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的训练,运用CAD技术完成机构分析、零部件设计、绘制装配图、零件图和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受到精密机械设计的全面训练,起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1、针对设计题目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与设计题目相类似的产品情况,增加设计的感性知识。 2、认真参加与之相关的机械实验。 三、课程设计内容 精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以一般用途的精密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通用精密机械为设计对象,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1、精密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 2、精密机械系统运动动力参数计算 3、传动零件设计,包括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等 4、减速器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的选择,键和联轴器的选择 5、绘制零件图、装配图;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四、学时分配 共一周时间:其中任务分析、方案设计两天,计算机绘图三天。 五、课程设计教材(讲义)、参考资料 《精密机械及仪器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六、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与评定 根据学生出席情况,课程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精密仪器课程设计

精密仪器课程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精密仪器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激光干涉纳米位移测量系统设计 姓名: ** 学号: ***** 指导老师:**** ****年** 月

目录 第1章引言 (3) 纳米技术 (3) 纳米测量技术 (3) 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 (3) 双频激光干涉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5) 第2章总体方案设计 (8) 总体框图 (8) 双频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组成 (8) 第3章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9) 双频激光干涉光路部分 (9) 电路模块 (10) .1 光电转换 (11) I/V转换电路 (11) 消直电路 (12) .4 放大电路 (12) 低通滤波电路 (13) .6 整形电路 (14) 细分电路 (15) 计数电路 (16) 显示电路 (17) 软件模块 (18) 第4章系统电路总图 (22) 第 5章总结与展望 (23)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 1 章:绪论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研究最广泛、投入最多的科学技术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 并且和生物工程一起被认为是未来科技的两大重要前沿。科技发达国家为抢占这一高新技术生长点、制高点,竞相将纳米技术列为21 世纪战略性基础研究的优先项目, 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纳米技术对许多工业领域已经开始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不仅将为许多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而且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并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纳米精度上的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电子器件的生产制造、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微型机电系统的制造、到纳米结构材料的加工和生物医学系统的制造等,纳米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纳米加工和制造离不开纳米测量。精密计量已不能适应纳米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且成为了纳米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纳米测量技术和测量装置,不仅是21世纪纳米技术实用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21 世纪计量测试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 纳米测量技术 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 纵观纳米测量技术发展的历程,它的研究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在传统的测量方法基础上,应用先进的测试仪器解决应用物理和微细加工中的纳米测量问题,分析各种测试技术,提出改进的措施或新的测试方法; 二是发展建立在新概念基础上的测量技术,利用微观物理、量子物理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测量系统中,它将成为未来纳米测量的发展趋向。 但纳米测量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纳米测量环境一直是实现纳米测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且在不同的测量方法中需要

课设个人总结

课设个人总结 课设个人总结篇一: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这次的课程设计深刻的反映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谛。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题是考试系统的开发设计,首先老师先介绍了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然后同学们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和集成组组员,各组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后,互相合作完成工作。我们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负责的是面向教师的主观题的开发设计,主要部分是试题的删除、添加、修改,以及试卷生成和评分等。而我自己在组内主要负责需求分析、表单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部分。在明确各自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系统开发。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等,然后根据资料做了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进行了表单的设计,运用各种部件、菜单、按钮等达到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

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学习,更加完善自己,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足够的基础。 课设个人总结篇二: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网络规划的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感受良多,获益匪浅。 这课程设计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了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阅读课程设计相关文档)、小组讨论分工、完成系统开发的各个文档、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小组汇报PPT、个人日记,个人小结的任务。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我们便对这次任务进行了规划和分工。 在以后的几天中,我们组的成员一起努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网站的开发设计,并最后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及个人总结。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课程设计总结和制作PPT,并上台汇报。面对这样的任务,我开始真的很担心,不是害怕要写那么多资料,而是怕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的人,我怕讲不出话来。有过两次上台经验的彭同学就耐心的给我传授一下他的心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及总结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及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LC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主要应用了通信电子线路三点式振 荡器电路内容。通过查找资料,结合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完成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把书中 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我们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强了我 们的动手能力。 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通过各个渠道查找资料后分析验证,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整理, 作了如上的设计思路。虽然这次设计一开始是按照设计要求去完成的,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导致以上的准备资料,在实际操作中都未能派上用场。在这次 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懂得了很多,课程设计不光是让我们去“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 我们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通信电子线路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对所学 知识的应用。 其次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问题。因为高频的知识本来就不容易懂,所以查找资料和查阅 基础知识,花了我们很长的时间。这些都应归咎于自己基础知识的匮乏。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有关高频原理的 有关知识,特别是动手操作方面,加深了对LC正弦波振荡器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了对高 频知识的理解,也对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调试仪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设计时我们根据 课题要求,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还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 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这次的高频课程设计重点是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相结合,提高 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在接触课程设计之前,因为这门课程的难度很深度,我对高频是敬而远之的心态,所以基础知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方面都是相当欠缺。在对高 频的实验模块操作方法所知甚少和对调试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的程度,最后通过不懈努力终 于圆满完成了课程设计的要求。 数电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 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 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短短的两个星期的日子里, 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 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数电课程设计使我懂得 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 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数电课程设计,难免会 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 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这次数电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王老师的辛勤 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同时,在王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总体来说,这 次实习我受益匪浅.在摸索该如何设计程序使之实现所需功能的过程中,特别有趣,培养了

精密机械 微动装置课设说明书

前言 微动装置一般用于精确、微量地调节某一部件的相对位置,它们常常是构成精密机械和仪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或重要的部件。常见的微动装置的结构形式有螺旋---微动、螺旋---斜面微动、螺旋---杠杆微动、螺旋---齿轮微动、弹性微动等。如:显微镜中,调节物体相对物镜的距离,使物象在视场中清晰,便于观察;在仪器的读数系统中,调整刻度尺的零位,如在万能测长仪中,用摩擦微动装置调整刻度尺的零位;还可用于仪器工作台的微调,如万能工具显微镜中工作台的微调装置。 微动装置性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密机械的精度和操作性能。因此,对微动装置的基本要求是: (1)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使微动装置的最小位移量能满足精密机械的使用要求。 (2)传动灵活、平稳,无空回产生。 (3)工作可靠,调整好的位置应保持稳定。 (4)若微动装置包括在仪器的读数系统中,则要求微动手轮的转动角度与直线微动(或角度微动)的位移量成正比。 (5)微动手轮应布置得当,操作方便。 (6)要有良好的工艺性,并经久耐用。

目录 1总体方案 (1) 1.1微动装置结构分析 (1) 1.2螺旋微动装置的用途 (2) 1.3螺旋微动的工作原理 (2) 2结构设计 (3) 2.1螺杆的设计 (3) 2.2紧定螺钉的选用 (3) 2.3螺母的设计 (3) 2.4刻度套筒的设计 (4) 2.5手轮的设计 (5) 2.6螺钉的选用 (5) 2.7减速杠杆的设计 (6) 2.8 弹簧的选择 (6) 3主要零件--螺杆的工艺 (6) 3.1零件工艺分析 (6) 3.2工艺流程 (7) 4总结 (8) 参考文献 (9)

螺旋杠杆微动装置设计 1总体方案 1.1微动装置结构分析 图1.1 如图1.1所示,这次设计的是一个螺旋-杠杆微动装置。图中,左侧是一个螺旋微动装置,下方是一个杠杆,右侧是工作台。旋动左侧的螺旋微动装置,推进螺杆,使杠杆向左倾斜,从而提升右边的工作台;当左侧的螺旋微动装置往回旋转,螺杆向上缩回时,右侧的平台受弹簧的施力作用而向下移动。 该装置中采用的:螺杆的螺距是1mm,刻度手轮等分为50份,减速杠杆的比值为2:1 。则装置的精度S=0.01mm ,由此可得要提高精度可减小螺距或增到手轮等分数和减速杠杆比。 该装置不仅采用螺旋微动部分,还加上了减速杠杆。该减速杠杆不仅使我们

学生课程设计总结

学生课程设计总结 篇一: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个人小结 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这次的课程设计深刻的反映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谛。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题是考试系统的开发设计,首先老师先介绍了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然后同学们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和集成组组员,各组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后,互相合作完成工作。我们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负责的是面向教师的主观题的开发设计,主要部分是试题的删除、添加、修改,以及试卷生成和评分等。而我自己在组内主要负责需求分析、表单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部分。在明确各自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系统开发。精品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等,然后根

据资料做了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进行了表单的设计,运用各种部件、菜单、按钮等达到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学习,更加完善自己,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足够的基础。 篇二:课程设计总结 一、 两周的紧张而辛苦的课程设计结束了。看着自己的设计,即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的设计终于完成了,担忧的是自己的设计存在很多的不足。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范文写作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课程设计个人篇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更加深刻了解课本知识,和以往对知识的疏忽得以补充,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模糊的公式和专业用语,比如说经济刮板运输机及皮带运输的选择,在选择选择刮板皮带运输选型时,在使用手册时,有的数据很难查出,但是这些问题经过这次设计,都一一得以解决,我相信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为搞清楚的问题,但是这次的课程设计给我相当的基础知识,为我以后工作打下了严实的基础。 虽然这次课程是那么短暂的2周时间,我感觉到这些天我的所学胜过我这一学期所学,这次任务原则上是设计,其实就是一次大的作业,是让我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对基本公式的熟悉和应用,计算力学和运动学及预选电动机过程中的那些繁琐的数据,使我做事的耐心和仔细程度得以提高。课程设计是培训学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三年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样,也促使了同学们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谨慎、踏实、一步一步的完成设计。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可能会认真的去学习和研究,也可能会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个项目,我相信无论是谁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时心里一定会很兴奋。此次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团队精神固然很重要,担人往往还是要靠自

己的努力,自己亲身去经历,这样自己的心里才会踏实,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多。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了解到一些实际与理论之间的差异。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还可以培养和熟练使用资料,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把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 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设计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比较系统的了解矿井运输提升的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从总体设计原则,本次设计综合三年所学的专业课程,以《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思想为中心,参照有关资料,有有头绪、有逻辑地把这次设计搞好!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收获很多、学会很多、比以往更有耐心很多。感谢学校及老师给我们这次课程设计的机会,最真挚的感谢我们的辅导老师,在设计过程中,老师精心的辅导和不厌其烦地的态度才使得我们以顺利的完成这次设计,他那无私的奉献的精神照耀着我们对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增加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欲望度。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篇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个人总结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