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1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新教材分析

1 、八年级上册概况

本册书共分为八个单元 27 课。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一、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分析

本方块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呈两条线索,即中国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通过列强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分析,理解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用史实阐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分析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得出腐朽的清朝封建制度是导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提升爱国主义情感;而面对列强的肆虐,中国

2

人民进行的不断抗争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优秀民族,这也正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源泉所在。

三、知识要点

1、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影响以及英法和沙俄所犯下的罪行。

3、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其所表现出来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6、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内容分析

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涉及的内容有三个步骤,四件事。即学习制器阶段(洋务运动)、学习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着重了解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的艰难历程,知道他们从事的主要活动。

三、知识要点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史实;洋务运动的性质及评价。

3

2、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史实;戊戌变法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史实,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探究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4、新文化运动。进步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史实;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课标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内容分析

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艰难历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要对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理解、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理解。还要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结合,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衔接等。

三、知识要点

1、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北伐战争。北伐的目的、主要对象、胜利进军及结果等基本史实。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史实及其性质。

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4

6、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课标要求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了解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7、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8、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9、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内容分析

分为两个大部分,即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揭露日本侵华的罪行,以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史实,结合时事“热点”,比如日本修改教科书,日本政府加大军费开支和投入等敏感话题,得出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法西斯势力抬头,告诫人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提倡用和平手段解决各种国际纷争。人民解放战争部分重点掌握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进攻。在战略决战阶段,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五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一、课标要求

5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知道詹天佑、候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5、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6、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知识要点

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3)代表人物:状元实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

(4)特点:总体落后集中轻工业 沿海沿江较发达,内地薄弱

2、交通:轮船、火车相继传入中国,出行速度加快,促进商品流通。

3、通信: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架设有线电报,方便联系。

4、文化生活: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出现: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3)习俗变化: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

5、科技: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著名化学家候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6、思想:魏源《海国图志》;严复译著《天演论》等西方名著,宣传进化论

7、教育: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创办京师大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8、文艺:文学家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画家徐悲鸿;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完整word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领先于我镇其他兄弟学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广泛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画线部分是重点,背熟,未画线部分用心看即可)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时间(1840年------1842年) 3、鸦片战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8、虎门销烟时间是1839年6月。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是禁烟第一人。 9、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吸取的教训(落后就会挨打) 10、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在(《虎门条约》)。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主犯:英法帮凶:美俄)。 3、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时间是(1860年),侵略者是(英法)。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6、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給英国的是(《北京条约》)。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是(永安封王)。 4.1853年定都(天京),是原来的南京。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5.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但都没有实行。 6.太平天国运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是(西征)。 7.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李艳红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第3课“开元盛世” 这一课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八年级下册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这五、六十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按照新 二课标的三维目标作了如下要求: l、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重难点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word资料3页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就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 三、学科前沿 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几

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四、重难点 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统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实现真正的大一统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措施。本课的重点是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就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封国分成更小的诸侯国,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汉武帝时期的政区图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政区图进行对比,对学生讲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汉朝仍采用不符合时代的分封制,所以必然会进行变革。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建议教师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儒家在我国之后的长期的封建社会当中的作用,与汉初实行的以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进行对比,为什么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为什么黄老之学在实行了60多年后,汉武帝又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黄老之学不适合汉朝的发展了?还是儒学进行改造后更加适应元气恢复的汉朝的发展。本课的难点确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初一的孩子比

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说明文教学理所应当成为本册教材的重点。 其次,它体现了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的阅读目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表明对说明文的阅读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下面我就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阅读 新教材的一至四册都是30篇课文,五册是25篇课文,估计六册应该也是25篇课文。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的文章;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由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以三、四单元是教学的重点,而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大自然的语言》一直都是以前教材的重点篇目,在教学时应加以注意。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第三册,阅读的量由以前的三个单元 15篇课文减少到两个单元10篇课文,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都有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我的看法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一、三、五单元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以写作、口语交际为辅,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二、四、六单元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五、六单元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六单元知识点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 ①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②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广州的黄埔。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④领导人: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⑤作用: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1926年7月,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1)北伐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叛变革命的原因: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 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间:1919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内容: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 会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 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3.工农武装割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间:1934.10-1936.10年 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3)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背景: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重兵,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过雪山草地 (1)冲出重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进入甘肃。 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 (1)胜利会师: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间:1931.9.18--1936.12.12年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2)地点:沈阳。 (3)概况: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4)结果:日本相继占领东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沦于敌手。 (5)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①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②过程: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③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①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②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方式:示威游行。 ④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8年南湖中学 八年级207.209班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林怡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所任教的八年级207.209班大部分学生的历史成绩有所提高,消灭了低分生,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①有些学生有偏科思想,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②部分学生求知欲不强,思维不灵活,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④有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低。 三、教学目标 继续加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

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叙述了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 历史现代史部分。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一课。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 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2、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以及新中国的曲折的外交历程。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 观感。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整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一次函数,数据的描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五章容,学习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书供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1章一次函数约15课时 第12章数据的描述约12课时 第13章全等三角形约10课时 第14章轴对称约12课时 第15章整式约13课时 一、教科书容安排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推移、人口增长、财富积累,都是变化的例子。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对于函数的容,本套教科书是分散安排的,本册安排一次函数一章,八年级下册安排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安排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在本册“一次函数”一章,首先让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容。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来的数据如何加以描述,就是需要学生在本册继续学习的容。在“数据的描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然后使他们学会用统计图更直观、更清楚地描述数据,最后安排课题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作用。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从而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称的角度把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容。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容为以后容,特别是下一章分式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本书编写特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容 在“一次函数”一章,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 统计中常见的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各有特点,它们可以清楚,有效地表述数据。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这些统计图都是结合实际问题说明的:从空气质量问题引入条形图与扇形图,从国生产总值问题引入折线图,从测脉搏问题引入直方图。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从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再如,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的需要。 从自然景观到微型模型,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轴对称的例子,在“轴对称”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学要求和知识要点 第一课走近父母 教学要求 1.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2.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 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知识要点 1.我们应该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2)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3)孝敬父母,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孝敬父母,就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上首先想到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长大后,不仅要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2.进入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 (1)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朦胧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大人”;更多关注自己的言行和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对成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独立性越来越强。我们开始逐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强烈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但很多父母仍然把我们当成“小孩儿”。因此,我们与父母 之间就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期、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2)由于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这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3)我们与同伴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使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4)青春期,我们喜欢怀疑、探索、争论和批判,情绪敏感而不稳定,强烈而又脆弱,同时缺乏足够的理智。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心态对待父母,这又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要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2)客观地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建议。 (3)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予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 (4)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 (5)妥善处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与帮助父母的关系。 第二课理解老师 教学要求 1.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与教师有效地沟通,增进师生的感情。 2.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知识要点 1.我们要尊敬老师。 (1)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一职业是崇高的。教师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鸦片战争[中英](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①背景: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②鸦片的危害:摧残身体;倾家荡产;政治腐败;战斗力下降。 二、林则徐禁烟 ★ ①时间: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②成果: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③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 ①爆发: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经过: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 ③结果:1842年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 一、时间: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二、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三、《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四、1844年,中美、中法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五、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社会的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总结 一、鸦片战争爆发原因: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②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1856-186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一、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过程: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内容:⑴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⑵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⑶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③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奕,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内容:⑴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⑵增开天津为商埠;★⑶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⑷赔款额大幅增加 【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三】影响 ★ ★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1851-1864) 【一】原因 ★ ①外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内因:阶级矛盾激化 ③个人:洪秀全 【二】金田起义 ★ ①起义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②永安建制:攻克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三】定都天京 ★ ①时间:1853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②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情况:没有实现(或不可能实现);③北伐西征:(1)时间:1853年。(2)结果: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四】天京陷落 ★ ①天京事变:◆(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意图篡位。◆(2)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3)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应变措施 ◆(1)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 、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2)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③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④影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 洋务运动[地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 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口号:“自强”“求富”。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 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