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相关资料

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相关资料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相关资料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

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

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

孩子的季节。

文中有几个词语“白茫茫、喜盈盈、甜丝丝、白生生、傻乎乎、香喷喷”这些词语为这篇文章增色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词语,课文

中还有,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大大咧咧、清亮清亮”。这些

都可算作“叠词”。语言叠词的运用更使文章开拓了意境,充实了

内容,又加强了文学作品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文中有两处句子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小密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孩子们跑来了,蓝儿挎走白生

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前一句:采走—酿出,香的粉—甜的蜜;后一句:蓝儿-心里,挎—装,白生生-喜盈盈,槐花—满足,句式是多么的工整,真可谓诗一样的语言。

语文课堂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从何处来?首先要紧扣文本内容,使教学不游离于文本之外,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几

个来回。

阅读阅读,当然离不开读。但是不能死读,呆读,要读得有层次,有方法,有实效。“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读解文,以情促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

“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同样觉得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体会到了槐乡五月遍地花开,美丽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饭,小姑娘戴着槐花四处留香……真可谓处处有槐花,时时闻花香。在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拟写的对联——“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宾朋”,学生读来抑扬顿挫,似有亲临之感,并从中感受到了槐乡的美丽与好客。

课文除了介绍了槐乡独特的风韵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槐乡浓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导学生体会“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一句的含义时,教师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导入课文,并以一问统领全篇:“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学生将自己在朗读中发现的最有意思的镜头作了交流:游客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槐乡孩子在花开的时候兴奋地采花做饭;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地拉小伙伴到家里吃槐花饭;槐乡小姑娘将槐花戴在头上在香海中飘来飘去;槐乡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这一个个有趣的画面,在一声一声朗读中摄入我们的眼帘。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嗡嗡嗡,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我们可以把这段文字的格式一变,就成了这样一首优美,精致的小诗;

嗡嗡嗡,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种用诗的语言来朗读课文的好方法,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诵读把作品中流动着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课堂多了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

多了一些陶冶情性的快乐,更多了一些带有学生独特个性色彩的读

书风格。“语文味”从何处来?“读”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

“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

《槐乡五月》描绘了五月槐乡的“景美、人美”。开得满山遍野的槐花、浸在香海中的槐乡、生长在槐乡的淳朴的孩子,对于都市

的孩子是多么遥远,能够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到字

里行间蕴含的情意,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这一段中带有“香”字的词语有六个: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从这六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孩子反复

吟诵,仔细揣摩。紧扣词语“清香”“醇香”“浓香”,从“清、香、浓”中我们能够感悟到香气越来越浓。指导读好这三个词语,

读出香气浓郁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读懂省略号的含义。再紧扣“香

气扑鼻”“浸在香海中”的“浸”感受槐花香味之浓烈。浓得不但

我们鼻子能够闻得到,好像身体能够触摸到,眼睛能够看得到。四

处的树,满眼的花,人浸在香海里,香气浸入每个人的心里。五月

的槐乡,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姑娘很漂亮,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像小仙女一样,步子轻轻的,活泼可爱,所以说“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一

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

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字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