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前列腺癌的治疗

谈谈前列腺癌的治疗
谈谈前列腺癌的治疗

谈谈前列腺癌的治疗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上的一种恶性肿瘤,是男性生殖系统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在

上了年纪的男性朋友身上。近些年,发病率逐渐在增高,严重威胁着男性朋友的生命健康。

那么对于前列腺癌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

一、早期等待观察治疗

有些前列腺癌早期发现时不做出任何处理,但要对疾病的变化做出密切观察,等到发展到一

定时期再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并不会影响病人的远期生存率。等待观察治疗方法的理论

基础是因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是与年龄呈正相关的,在我国,年龄超过70岁的男人潜伏癌

的发病率已经达到近40%,而前列腺癌的生长特点有具有惰性,易发人群都是高年龄的老人,同时伴有的疾病种类又很多,所以它的发病率要比病死率高很多。因为多种原因使得前列腺

癌被检出的几率不断提高,很多体积小的前列腺癌或是对生命威胁比较小的前列腺癌都被检出,而很多学者专家认为这类癌实施根治切除术等并没有很大意义,而且还会给病人带来很

多并发症,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多以在等待观察治疗法夏,是一种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法,在

等待观察治疗期间,在经过直肠B超检查或是穿刺活检等方法,掌握病情的发展并及早对需

要治疗的病人展开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癌的病死率。

二、前列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前列腺癌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传统的经会阴或是经耻骨前列腺根治术、腹腔

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以及保留性神经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性神经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人性功

能发生的障碍会大大下降。该方法多用于可能会彻底治愈的前列腺癌病人,手术适应症要充

分考虑肿瘤在临床的分期,预期寿命以及健康情况等。临床分期:具又局限性,如果前列腺

癌的临床分期是T1-T2e期间的病人可使用该方法,但是处于临床T3或是cT3时期的前列腺

癌治疗仍存在争议,有专家学者主张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后再行该根治术,这样可有效降低切

缘的阳性率,会降低临床的分期,也会减少淋巴结的转移等。预期寿命:如果预期寿命超过10年的可选择该根治术。健康情况:大部分前列腺癌病人都是上了年纪的男性,手术后发生

并发症的几率与身体健康情况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身体状况健康下,没有严重心肺疾病的

病人才可实施该根治术。经尿道前列腺癌切除术只适应与癌症晚期的病人,可解决在非手术

治疗中下尿道发生梗阻等症状。

三、前列腺癌放射治疗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优点很多,适用于任何期的病人,而且治疗效果非常明显,适应症也很广,治疗后并发症非常少等。低于早期病人进行根治性的放射治疗,对于局部的控制率和10

年内无病生存率都类似于前列腺根治术。对于局部晚期的前列腺癌治疗,主要以辅助性放疗

和内分泌治疗两种。如果是转移性癌要进行姑息性放疗,主要治疗目的就是减轻病人的病症

表现,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放射治疗,病人年龄的不同、放疗方式的不同、PSA水平不同、

照射野的大小不同或是使用剂量多少不同等,疗效也是不同的,副作用反应也会有不同。

近些年,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技术不断提高,三维适形放疗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技术已成为放

疗治疗的主流技术。适形放疗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在放疗过程中对周围正常组

织和器官的照射,可提高肿瘤局部位置的照射剂量和靶区总体的照射量。有效使局部肿瘤得

到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调强放疗是对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提高,通过螺旋CT薄层进

行扫描,可将病人靶区与正常组织清楚的建立一个数字重建图,可使外照射的剂量达到一个

更适合的适形程度,靶区的边缘也可完成标准剂量的照射,减少对膀胱和直肠的伤害,降低

副作用的发生。

四、前列腺癌的中药治疗

前列腺癌NCCN解读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骞周利群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 2010-05-13 2010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与2009版相比有一定修改,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新的推荐意见。本文将按照原文的结构就修订内容进行叙述总结,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诊断、分级和复发危险分层(PROS-1) 在2009版《指南》中,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得到淋巴结组织,以求证是否存在肿瘤转移,而2010版《指南》则推荐以活组织切片检查替代FNA,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细针抽吸时取不到肿瘤细胞的情况。 新版《指南》扩充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复发危险等级,即极低危前列腺癌(见表)。极低危是从2009版低危前列腺癌中划分出来的,这使得复发危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细化。 初始治疗及辅助治疗 极低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2) 在2010版《指南》中,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20年。对此类患者,初始治疗推荐仅定期积极监测(2B类),目的是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积极监测包括每半年1次血清PSA检测及每年1次直肠指检(DRE)。 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2010版《指南》主要有两项修订。

一项是对定期积极监测方法的调整。对于接受定期积极监测的患者,检测方法在原有血清PSA和DRE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1次的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这可早期发现前2种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的病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另一项是对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进行了调整。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盆腔淋巴结的清扫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可能性。依据这个标准,2010版《指南》推荐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门槛有所降低,由原来预测可能性的7%降至2%。另外,《指南》还增加了“异常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其定义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单纯切缘阳性扩展到精囊受累、腺体外蔓延或腺体外组织可检测到PSA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放疗或继续观察。 中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3) 对于接受放疗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2009版《指南》明确了可采用的各种高精度放射治疗方法,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但并未强调IGRT应用的时间。 2010版《指南》重点强调了IGRT需配合3D-CRT或IMRT每天应用,无论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都须照此方案执行。 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PROS-4) 对于接受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患者,2010版《指南》推荐ADT的治疗时间由相对较短的4~6个月延长至2~3年,虽然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按照原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 补救检查方法(PROS-7) 对于放疗后PSA水平继续上升或DRE阳性的患者,除了2009版《指南》提到的进行活组织穿刺、腹部CT等检查外,2010版《指南》又新增了直肠内磁共振成像(MRI)及PSA倍增时间(PSADT)的检查指标,这些方法的增加有助于对病变的监测,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对于此类患者,如活组织穿刺结果为阴性且无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低温手术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如检查结果示有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单纯观察和ADT两种方式;如考虑患者为局部复发,新版《指南》推荐采用有创性检查方法,如活组织病理切片、直肠内MRI等进行检查。 系统治疗及系统补救治疗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治疗新进展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治疗新进展 [摘要] 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晚期前列腺癌首选内分泌治疗,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内分泌治疗18到24个月后出现病情进展,成为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RPC)。本文综合文献,介绍HRPC 的诊断标准、分子生物学特点、预测指标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展望HRPC的研究方向。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内科宋海珠 [关键词] 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治疗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一般采用手术或局部放疗,对于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是多年来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内分泌治疗开始阶段,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肿瘤缩小,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下降,骨痛减轻,尿路梗阻和出血症状缓解,体力状况改善。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内分泌治疗2到5年后出现病情进展,前列腺癌从对激素依赖逐渐变为对激素不敏感,成为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ormonal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HRPC)。HRPC一旦出现,治疗就比较困难,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HRPC的病因和治疗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1 HRPC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大部分是通过阻断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的结合,达到抑制激素依赖性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因此AR表达的异常是HRPC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多个HRPC 试验模型中,均发现AR基因是唯一持续上调的基因[1],主要表现为AR的表达增加或突变,参与AR 激活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共刺激因子异常等。另外还包括前列腺癌细胞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抑癌基因PTEN(for pho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的失活和抗凋亡基因Bcl-2的过表达等[2]。 2 HRPC的诊断 前列腺癌在内分泌治疗后,由激素依赖转为激素抵抗,如何正确判断其转折点,欧洲癌症研究治疗中心(EORTC),美国国家前列腺癌研究计划(NPCP)及美国东部癌症协作研究组(ECOG)等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前列腺体积增大,骨扫描出现新转移灶,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灶,主观症状加重等,也有的将雄激素阻断治疗取得一段时间效果后,血清PSA再次升高作为判断前列腺癌发生激素抵抗的重要信号。公认且较为简便的判断HRPC的标准为:1、连续3次(间歇期至少2周)测得的血PSA大于参考值(0.2ng/dl);2、血睾酮浓度为去势水平;3、停止抗雄激素治疗及二线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后,血PSA值仍不下降甚至反而升高。根据上述指标,可以初步估计前列腺癌患者由激素依赖转为激素抵抗[3]。 3 HRPC的预测指标 研究显示,并非所有的HRPC均由初始的激素依赖型转为激素抵抗型,约有15%的前列腺癌细胞一开始就不依赖激素生长,从而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4]。因而在疾病早期若能检测出HRPC,就可以尽早开始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Hasumi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前列腺癌样本中神经丝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物Neuroserpin的表达水平, 并在57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分析了其表达水平与临床背景和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02例前列腺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euroserpin,其中包括4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标本。前列腺癌组织比正常前列腺组织表达水平高,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与总体生存率及疾病进展时期呈负相关,并且发现Neuroserpin 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HRPC)中表达水平最高[5]。 前列腺癌干细胞主要沿两个途径分化:外分泌途径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在HRPC中,神经内分泌途径为主要途径。嗜铬粒蛋白A(CgA)是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异蛋白,因此可作为前列腺癌的检测指标。Berruti等研究了108名新诊断的HRPC患者,联合检测血浆中的CgA和其他生化指标,如血清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论文

DOI: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5.06.025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曾蜀雄、许传亮、孙颖浩);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泌尿外科(林建水)通信作者:孙颖浩,Email:sunyh@medmail.com.cn?综述? 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及其基因分型研究进展曾蜀雄 林建水 许传亮 孙颖浩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1]。虽然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国民生活饮食习惯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 PSA筛查普及,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正逐年增高[2]。目前如何治疗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CRPC)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例如如何针对患者选择有效化疗药物,实现个体化用药,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前列腺癌分子特征的发现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有利于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层和选择个体化治疗[3]。本文将对前列腺癌的分子特点及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实现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综述。 一、高通量测序推动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个体化治疗结合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特定的人群是个体化医疗的核心。肿瘤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联合用药,减少临床药物试验的样本量,缩短药物研发周期等有重要的意义[3-6]。目前,癌症种类达200种左右,每年有约1270万新诊断病例,超过750万人死于癌症,提高癌症治疗效果是目前迫切的医疗需求[7]。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各种组学研究促进了生物学技术方法的飞速发展,生物芯片、新一代测序技术等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检测信息,是个体化医疗能够在临床实际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5]。 Garnett等[8]与Barretina等[9]基于肿瘤细胞株进行药物基因组学分析,建立了探索肿瘤药物治疗反应相关基因标志物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肿瘤分子分型、靶向药物选择、化疗方案制定以及早期临床药物的设计与开发。该平台开启了临床药物测试和生物标志物筛选的新时代,发现了如尤因肉瘤细胞中的EWS-FLI1易位与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以及SLFN11基因表达与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伊立替康之间的关系[8-9]。Barretina等[9]还建立了肿瘤细胞系百科大全(CancerCellLineEncyclopedia,CCLE)免费资源库,囊括了947种肿瘤细胞系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改变等信息,以及479种肿瘤细胞系对24种常用化疗药的药物代谢特点,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同一种癌症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致癌基因。未来的癌症一定是以基因突变类型而划分,癌症的治疗也一定是从基因着手[5]。新一代基因测序价格较传统测序技术下降100多倍,正向临床医疗普及,对于肿瘤患者的基因分型有重要意义[10]。Vogelstein等[10]认为,约138种致病基因突变最终需要通过约12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引起细胞增殖、分化改变,可基于信号通路对肿瘤患者实行分类及治疗。总之,基于分子分型实施个体化抗癌药物的选择,将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合理、经济的治疗模式。 二、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基因分型 (一)晚期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 目前临床上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在治疗初期,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上表现为肿瘤消退、PSA水平下降、症状缓解。但一般在雄激素阻断治疗18~24个月后,患者均会逐渐发展至CRPC,导致治疗失败[10-12]。尽管多西他赛、恩杂鲁胺、阿比特龙等药物能够延长CRPC患者的生存时间,成为CRPC患者的一线用药,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多为2.8~4.8个月,PSA反应率为29%~54%,有待进一步提高[13-16]。高通量基因测序发现前列腺癌异质性显著,其从高级别上皮样瘤变向CRPC进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基因突变及信号通路的激活,表现出对靶向治疗药物的不同反应[3,17-18]。正因如此,Beltran和 Rubin[18]以及Roychowdhury和Chinnaiyan[3]提出了以基因突变为分型依据的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新模式(图1),根据基因突变对前列腺癌进行分型,选择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常见基因突变 ETS融合基因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0%[19],尚无直接的治疗方法。Brenner等[20]发现ETS融合基因阳性的前列腺癌对PARP抑制剂的反应明显强于阴性者,提示ETS融合基因是PAPR 抑制剂有效性的标志物。 图1 前列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图。PARPi表示PARP信号通路抑制剂,其余表示以此类推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 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8 (二)、前列腺癌诊断8 (三)、前列腺癌分期14三、前列腺癌治疗18(一)、观察等待治疗18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19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22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26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30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33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40(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43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5(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46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53 (二)、疗效评估方法53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54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6 (一)、骨转移的诊断 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57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 58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02年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4.8倍[3, 6, 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倍),但是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差别要小得多(16倍)。由于PSA筛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1998-2002年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0.3/10万,并且仍处在下降趋势中。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发病率变化相接近,1978年至1997年新加坡华人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增加了173.7%。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肿瘤致死性的指标,虽然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但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低于亚洲国家且逐渐降低。 1.2 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1%的患者病变局限。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1988-1995年上海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5%[9]。 2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10]。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 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10]。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11]。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前列腺癌的保守治疗———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的保守治疗———内分泌治疗 一.概论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被推荐为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它适用于进展期前列腺癌,进展期前列腺癌占临床前列腺癌诊断的85~97%,内分泌治疗能明显延长病人肿瘤的无进展期,存活期及总生存期。病人有效地缓解肿瘤所致的症状。 前列腺癌的病人是否接受了内分泌治疗,对病人的3年生存期有明显的影响。内分泌治疗适用于局部进展和转移性前列腺癌,即C期和D期,相当于TNM分期的T3、N0~3和M1期,还用于根治性手术和放疗前后的辅助治疗。 二.内分泌治疗的机制 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至今不完全明确,尤其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作用更是不清楚。 目前较明显的学说表明:86~98%的前列腺癌是一个激素依赖性的肿瘤,主要与雄性激素-睾酮的刺激有关。 95%的睾酮由睾丸Leydig细胞产生,下丘脑产生黄体生成激素(LHRH)作用于垂体前叶而分泌黄体生成素(LH),在LH的刺激下睾丸Leydig细胞产生睾酮。前列腺内分泌环境依赖于下丘脑-垂体-睾丸轴。 5%的睾酮由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在垂体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刺激下产生。 65岁以上男性,60%的雄性激素来源于睾丸,40%来源于肾上腺。 三.雄激素的阻断途径 手术去势。 药物去势。 在靶细胞水平阻断雄激素。 5α-还原酶抑制。 抗肾上腺分泌药物。 雄激素全阻断(MAB)。 四.内分泌治疗预期结果 完全缓解:肿瘤消失,所有相关肿瘤标记均正常。 部分缓解:原有肿瘤减少50%,无转移灶,淋巴结不可触及或影像学只是偶然发现。 治疗前、后PSA的最低水平,以及达到最低水平的时间是评估内分泌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但不能判断是否有转移。 五.内分泌治疗的方法 (一)外科去势:双睾丸切除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 a 双睾丸切除 b 双睾丸被膜下切除 c 双睾丸切除+睾丸假体植入 优点: 手术简单,可局麻下进行,价格低。 手术后病人血浆睾酮水平3-12h可达最低水平。 80%的病人前列腺体积及肿瘤可缩小,症状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新进展解析概要

958?主堡鲨屡之£型苤查!!!i生!!旦筮!!鲞筮!!塑堡!也』堕丛:旦!!!些 塑!!!i:!!!:!!,堕!:!!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新进展 黄红星麦智鹏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作为非根治性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通常被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治疗,如放疗后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挽救性治疗。1引。随着 PSA筛查的广泛应用和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低级别、局限性的前列腺癌被发现。避免过度治疗是目前关于此类前列腺癌在治疗上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由于模板定位下的经会阴穿刺和多参数MRI的发展,准确定位前列腺癌灶和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成为可能。3“。另外,关于前列腺癌病理多灶性和主要肿瘤概念的提出,为前列腺特定癌灶的局部消除提供理论的可行性’6J。对于部分早期前列腺癌,不少研究初步表明了局部治疗在疗效和并发症上都有满意的结果L『”J。因此,局部治疗在前列腺癌的治疗领域有了新的定位和应用。 一、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范围 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如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是前列腺癌标准的治疗方式。然而, 这些治疗手段导致的并发症(如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和直肠瘘等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选择主动监测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有研究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因肿瘤的恶性程度被低估或肿瘤进展而最终选择根治性治疗方式。在这些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大体病理标本中,大部分都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肿瘤。1…。主动监测仅适用于部分低危前列腺癌患者。虽然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目前处于研究阶段,但初步结果表明局部治疗既可兼顾控瘤效果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07’9J。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局部治疗可应用于低、中危的前列腺癌患者。1“。对于其治疗适应证, 目前的专家共识是:预期寿命≥10年,PSA<,15ng/ml,临床 T分期≤T2。,穿刺Gleason评分≤3+4分且穿刺或影像学检查无肿瘤包膜外或精囊腺侵犯¨…。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 / 21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前列腺癌治疗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a840954.html, 前列腺癌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郭文 来源:《上海医药》2011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R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1-0023-02 前列腺癌在男性的致死性癌症中居第二位。由于前列腺癌的绝对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呈线性增加,老年人患病的几率非常大。近年来,社会老龄化现象又在日趋严重,因此,庞大且持续增长的患者群使得前列腺癌治疗领域颇具开发潜力。尽管有着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前列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体组织,常规的抗癌化疗药物很难渗入其内部并发挥疗效,这对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导致到目前为止,有效的治疗药物寥寥无几。因此,如何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刻不容缓。近来,美国丹德里昂公司(Dendreon)获批的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和美国安进公司(Amgen)的单克隆抗体Prolia由于独具特色的治疗优势从而成为倍受瞩目的焦点,给前列腺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曙光。 1流行病学 如今,前列腺癌已快速上升为全球性的疾病。尽管该疾病的发病率曾经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较高、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较低,但随着亚洲及拉美国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逐渐欧化,使得这些国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年里亦在急剧增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仅中国、印度和日本这三个远东主要经济大国,每年新增的前列腺癌患者总数就有数百万之众,再加上欧美和拉丁美洲的前列腺癌患者,估计全球前列腺癌患者总数将超过1000万人。另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美国新诊断出罹患前列腺癌的患者约为19.2万例,且其中约2.7万患者因该疾病而死亡。 前列腺癌有效治疗药物较少,这是因为:治疗前列腺癌主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以及健康状态和疾病恶化率。生长缓慢的肿瘤可以通过持续观察,早期的肿瘤可以通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癌诊疗要求规范

标准 文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 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题库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前列腺癌诊疗

前列腺癌的诊断 (一)、前列腺癌的症状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前列腺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或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波(TRUS)检查后再确定是否需进行前列腺活检。直肠指检、PSA检查和TRUS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最佳方法[1]。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大多数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RE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值[2-3]。考虑到DRE可能影响PSA值,应在PSA抽血后进行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PSA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DRE、TRUS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1). PSA检查时机: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和美国癌症学会(ASCO)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DRE、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4 。6] 。台湾地区专家共识,推行美国建议[7]。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和DRE 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对DR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影像学异常等应进行PSA检查PSA检测应在前列腺按摩后一周,直肠指检、膀胱镜检查、导尿等操作48小时后,射精24小时后,前列腺穿刺一个月后进行。PSA检测时应无急性前列腺炎、尿储留等疾病。2). PSA结果的判定: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血清总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当血清总PSA介于4~10ng/ml时,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于25%左右。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病率低,国内一组数据显示血清总PSA 4~10ng/ml时,前列腺癌穿刺阳性率为15.9%[8]。这构成了进行前列腺癌判定的灰区,在这一灰区内应参考以下PSA相关变数。3). 游离PSA (free PSA,简称fPSA):游离PSA(fPSA)和总PSA(tPSA)作为常规同时检测。游离PSA (fPSA)被多数学者认为是提高PSA水平处于灰区的前列腺癌检出率的有效方法。当血清tPSA介于4~10ng/ml时,fPSA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可能呈负相关。国外研究表明如患者tPSA在上述范围,fPSA/tPSA<0.1,则该患者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高达56%;相反,如fPSA/tPSA>0.25,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只有8%。国内推荐fPSA/tPSA>0.16为正常值。[9-15] 4). PSA密度(PSA density,简称PSAD):即血清总PSA值与前列腺体积的比值。前列腺体积是经直肠超声测定计算得出。PSAD正常域值<0.15,PSAD可有助于区分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癌。当患者PSA在正常值高限或轻度增高时,用PSAD可指导医师决定是否进行活检或随防[16-20]。PSA密度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之一。5). PSA速率(PSA velocity,简称PSA V):即连续观察血清PSA水平的变化,前列腺癌的PSA速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和正常组。其正常值为<0.75ng/ml/年。PSA速率>0.75ng/ml/年,怀疑前列腺癌可能[21-22]。PSA速率比较适用于PSA值较低的年轻患者。在两年内至少检测三次PSA。PSA V计算公式:[(PSA2-PSA1) + (PSA3- PSA2)]/2 6). PSA升高而前列腺活检结果非恶性的处理:(见附表1)(1) 第一次前列腺活检结果不是恶性,则:①如是高分级PIN或存在非典型腺体,建议1-3个月再做穿刺活检。②如是良性,建议三个月后再复查PSA,如PSA异常,建议再做穿刺活检;或存在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症状,可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将标本送病理切片检查。(2) 如第二次前列腺活检结果仍不是恶性,则:①如果PSA>10ng/ml,建议1-3个月再做穿刺活检。②如果PSA<10ng/ml,随访并复查PSA,如PSA V超过0.75ng/ml/年,则再做穿刺活检。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TRUS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前

2011年前列腺癌诊疗研究进展-医学资料

2011年前列腺癌诊疗研究进展 导读 前列腺癌(PCa)是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PCa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普及,近年我国PCa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PCa跃居上海男性十大肿瘤之首。因此,该病应得到更多重视。 关键字: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PCa)是欧美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PCa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的普及,近年我国PCa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PCa跃居上海男性十大肿瘤之首。因此,该病应得到更多重视。 2011年,PCa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国际进展,本文将就此进行简单介绍。 早期诊断 血清PSA是PCa早期诊断的有效标志物,显著提高了PCa 的诊断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部分隐匿性PCa存在被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可能。因此,关于是否须对

所有高于一定年龄的男性都进行PSA筛查尚存争议。 美国的Stacy等通过回顾性分析认为,男性早年(≤60岁)的基线PSA测量值是该男性其后20~25年罹患PCa风险、肿瘤进展及疾病特异性死亡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基线PSA 值可能有助于进行人群PCa危险度分层和制定个体化筛查方案。 在美国,每年超过1百万男性会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多数仅因血清PSA升高接受活检。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hinnaiyan等报告的一种新型尿液检测方法,能区分具不同PCa 风险的患者,为血清PSA升高患者提供了一种判断是否须进行活检的新工具,尽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活检。该方法应用PCa特异性基因的改变检测癌症,检查尿液中TMPRSS2与ERG两个基因的融合情况及前列腺癌抗原3(PCA3)的变化情况,并按其含量高低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结果显示,低水平组、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PCa患者分别占21%、43%和69%,低水平组PCa发病率及高级别PCa所占比例与高水平组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尿TMPRSS2:ERG水平也与临床上提示PCa危险度的指标(如肿瘤大小和Gleason评分等)显著相关。因此,对于已知血清PSA升高的男性,活检前进行TMPRSS2:ERG水平检查和PCA3尿液筛查可显著提高对癌症风险的预测。 手术治疗 目前,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已较为普遍,单孔腹腔镜和筋膜内切除等技术亦在不断发展,并已开始进入机器人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