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学考解读

第一课时糖类和脂质

考点一糖的种类与作用(b/b)

1.元素组成

C、H、O。

2.种类

根据能否水解和水解后产生的单糖数,糖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1)单糖: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单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构成核酸的单糖,另外单糖还有果糖和半乳糖。

(2)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去一分子水组成。

发芽小麦等谷粒中含量丰富的麦芽糖是由葡萄糖和葡萄糖聚合而成;在甜菜和甘蔗里含量丰富的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聚合而成的;在人和动物乳汁里含有的乳

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聚合而成的。

(3)多糖:植物细胞中的多糖主要是淀粉、纤维素;动物体内肝脏和肌肉中含有的多糖是糖元。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由于连接方式不同,才具有不同的性质。

3.主要功能

(1)葡萄糖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2)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成分,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3)淀粉和糖元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1.(2019·绍兴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分子都含有C、H、O

B.各种二糖都由葡萄糖组成

C.动植物中的糖类种类完全不同

D.生物体内的各种糖类只作为能源物质

解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单糖,动植物细胞中均含有;糖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

答案 A

2.(2019·浙江4月选考卷)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单糖是()

A.纤维素

B.淀粉

C.葡萄糖

D.核酸

解析纤维素、淀粉属于多糖,且存在于植物体内;核酸不属于糖类;葡萄糖属于单糖,动植物体内都存在。

答案 C

★乳糖为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聚合而成。

★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也需限量,是因为其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

考点二脂质的种类和作用(a/a)

1.元素组成

主要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油脂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贮能物质;

(2)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4)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但血液中胆固醇过多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1.(2019·东阳中学期中)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B.血液中胆固醇过多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C.油脂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

D.植物蜡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甘油和脂肪酸

解析油脂是由两种基本结构单元即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蜡的化学成分为高级脂肪酸及高级一元醇的脂类化合物。

答案 D

2.(2019·1月浙江学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脂质的是()

A.油脂

B.磷脂

C.胆固醇

D.蔗糖

解析脂质包括油脂、磷脂、植物蜡和胆固醇,蔗糖属于糖类。

答案 D

3.下列对糖类和脂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糖类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一分子蔗糖可以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C.脂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甘油和脂肪酸

D.胆固醇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非人体必需成分

解析糖类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脂质中油脂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甘油和脂肪酸;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但血液中胆固醇过多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答案 B

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人的皮下组织和驼峰都是用来储备油脂的组织(驼峰并不是装水的,但油脂代谢可产生水)

★维生素D为固醇类物质,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钙和磷的吸收。

★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在正常代谢中首先氧化供能;油脂是贮能物质,当糖类供能不足时,可氧化分解补充能量。

★饮食中过多地摄入胆固醇,会导致胆固醇沉积堵塞血管,影响血液的运输。

1.(2019·杭州市西湖高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子可缓和细胞的温度变化

B.无机盐在细胞内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二糖和单糖均可进一步水解

D.磷脂是细胞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解析水分子可缓和细胞的温度变化,A正确;无机盐在细胞内多以离子形式存在,B错误;二糖可进一步水解,单糖不能水解,C错误;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油脂是细胞内重要的贮能物质,D错误。

答案 A

2.(2019·7月浙江学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的是()

A.油脂

B.糖元

C.麦芽糖

D.葡萄糖

答案 A

3.某动物体可以完成下列反应式(其中◇、○代表不同的单糖),其中◇—○代表的二糖可能是( )

◇—○+水――→酶

◇+○

A.麦芽糖

B.乳糖

C.蔗糖

D.乳糖或蔗糖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二糖水解后得到两种单糖,麦芽糖水解得到的只有葡萄糖,A 错误;乳糖水解得到半乳糖和葡萄糖,乳糖是动物体中特有的二糖,B 正确;虽然蔗糖水解得到果糖和葡萄糖,但蔗糖是植物体特有的二糖,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 、D 错误。 答案 B

4.(2019·东阳中学期中)大雁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和减少热量散失的物质分别是( )

A.糖元和油脂

B.油脂和蛋白质

C.油脂和糖元

D.油脂和油脂

解析 油脂为主要的贮能物质,生物体内减少热量散失的物质也为油脂,D 正确。 答案 D

5.(2019·嘉兴一中期中)脂质的种类有多种,功能也各不相同。下列不属于脂质生物学功能的是( ) A.参与生物膜的构建 B.对植物细胞有保护作用 C.贮存能量

D.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解析 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可参与生物膜的构建;植物蜡对植物细胞有保护作用;油脂是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贮能物质;无机盐具有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的作用,脂质不具有该功能。

答案 D

6.(2019·东阳中学期中)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单糖是()

A.糖元

B.淀粉

C.葡萄糖

D.果糖

解析糖元属于多糖,存在于动物体内;淀粉属于多糖,存在于植物体内;葡萄糖属于单糖,动植物体内均存在;果糖是植物体内的一种单糖。

答案 C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1.下列物质含有N元素的是()

A.果糖

B.植物蜡

C.磷脂

D.淀粉

解析果糖和淀粉属于糖类,植物蜡属于脂质,它们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A、B、D项错误;磷脂由C、H、O、N、P元素组成,C项正确。

答案 C

2.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B.葡萄糖和麦芽糖均可被水解

C.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

D.乳糖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解析常见的还原糖主要有麦芽糖、果糖和葡萄糖;单糖(葡萄糖)不能被水解,但可以被氧化分解;纤维素彻底水解后得到的是葡萄糖;乳糖属于二糖,不能直接被吸收,只有水解成葡萄糖与半乳糖后才能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

答案 A

3.下列叙述中,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六碳糖

解析纤维素不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B错误;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是六碳糖,C错误,D正确。

答案 D

4.(2019·高中9+1联盟高三期中)下列物质中,血液中含量过多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是()

A.油脂

B.磷脂

C.植物蜡

D.胆固醇

解析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分布在血管内壁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血液中含量过多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答案 D

5.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二糖和多糖分别是()

A.核糖和淀粉

B.葡萄糖和糖元

C.麦芽糖和淀粉

D.乳糖和糖元

解析核糖是单糖,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多糖,A错误;葡萄糖是单糖,B错误;麦芽糖是植物体内的二糖,C错误;乳糖是动物体内的二糖,糖元是动物体内的多糖,D正确。

答案 D

6.(2019·嘉兴市茅盾中学期中)下列是植物体特有的糖类是()

A.葡萄糖和蔗糖

B.乳糖和麦芽糖

C.淀粉和脱氧核糖

D.蔗糖和纤维素

解析葡萄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A错误;乳糖为动物二糖,B错误;脱氧核糖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C错误;蔗糖为植物二糖,纤维素为植物多糖,D正确。答案 D

7.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B.果糖和麦芽糖均具有还原性

C.淀粉和脂肪的水解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胆固醇也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果糖和麦芽糖均能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均具有还原性,B正确;淀粉的彻底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脂肪的水解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它们的彻底氧化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C错误;脂肪中C、H比例高,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脂肪释放能量多,耗氧多,糖类耗氧少,D正确。

答案 C

8.(2019·稽阳模拟)下列糖类的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的是()

A.纤维素

B.糖元

C.麦芽糖

D.蔗糖

解析纤维素、糖元、麦芽糖的水解产物都为葡萄糖,蔗糖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和果糖。

答案 D

9.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下面叙述中属于磷脂的生理功能的是()

A.是贮能物质,具有保温作用

B.是生物细胞内各种膜的重要成分

C.具有生物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血液中磷脂过多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D.构成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解析油脂是贮能物质,具有保温作用;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的重要成分;血液中胆固醇过多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构成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的是植物蜡,属于脂质,但不属于磷脂。

答案 B

10.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内的脂质具有的功能()

A.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

B.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C.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D.催化体内能源物质分解,利于机体抵御寒冷天气

解析A项指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B项指脂质中的磷脂;C项指脂质中的脂肪;D项指酶,脂质没有催化功能。

答案 D

11.脂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与脂质相符的是()

A.构成脂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四种

B.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膜中都含磷脂

C.油脂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D.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解析构成脂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有些还含有N、P。所有细胞膜中都含有磷脂;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油脂是良好的贮能物质;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答案 D

12.(2019·嘉兴期中)关于糖类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淀粉是稻米、面粉的主要成分

B.葡萄糖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C.淀粉和糖元是人体内的贮能物质

D.纤维素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成分

解析淀粉是稻米、面粉等食物的主要成分,A正确;葡萄糖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细胞呼吸的底物,B正确;淀粉是植物细胞的贮能物质,不存在于人体细胞内,C错误;纤维素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组成成分,D正确。

答案 C

13.(2019·嘉兴一中高二期中)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中的无机盐都以离子形式存在

B.葡萄糖和乳糖是存在动物体内的单糖

C.Fe3+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D.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这两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的

解析生物体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 错误;乳糖是存在动物体内的二糖,B错误;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C错误;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这两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的,D正确。

答案 D

14.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的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则下面的分析错误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

解析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和麦芽糖分布于植物细胞,而糖原分布于动物细胞,合成糖原是动物细胞的特征。葡萄糖普遍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其氧化分解后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答案 C

15.(2019·9+1高中联盟联考)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各种膜都含有磷脂

B.细胞内的脂质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植物蜡既能提供能量又能保护细胞

D.胆固醇不是人体必需的物质,血液中胆固醇过多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解析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的重要组分;脂质不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如磷脂含有C、H、O、N、P五种元素;植物蜡不是能源物质;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答案 A

1.(2019·宁波市鄞州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糖类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玉米种子中的淀粉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

B.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C.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解析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因此淀粉水解可产生葡萄糖,A正确;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因此水解产物是2分子葡萄糖,B错误;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的,因此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C正确;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因此纤维素水解产物是葡萄糖,D正确。

答案 B

2.下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油脂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相同质量的可溶性糖和油脂,油脂所贮存的能量多于糖

B.种子发育过程中,由于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变为油脂,种子需要的N增加

C.种子萌发时,油脂酶的活性较高

D.种子萌发时,油脂转变为可溶性糖

解析相同质量的可溶性糖和油脂,可溶性糖贮存的能量少于油脂;糖类和油脂的组成元素都是C、H、O,相互转化过程中不需N;种子萌发时油脂酶活性较高,油脂被分解,转化为可溶性糖,油脂含量下降。

答案 B

3.请回答下列有关无机盐的问题:

(1)哺乳动物和人体中缺Ca2+会出现抽搐,缺K+会感到麻木,这说明无机盐对__________有重要作用。

(2)做血涂片时,若用清水稀释血液,则过一段时间后血细胞会胀破,若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稀释血液,过一段时间后血细胞会皱缩,这说明无机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重要作用。

(3)在正常人的血浆中,NaHCO3的含量约为H2CO3含量的20倍。当血浆中NaHCO3的含量减少时,会形成酸中毒;当血浆中的H2CO3含量减少时,则形成碱中毒。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无机盐能够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学案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能力目标: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1、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2、细胞呼吸的原理的本质 3、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 【课前预学】一、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 ...的生成___________或其它产物,释放出并生成_________的过程。 二.探究影响细胞无氧呼吸的因素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________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确定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2.如果该实验培养酵母菌的培养液中含葡萄糖,请猜测可能出现的产物,如何鉴定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产物? 3.请画出该实验中的两套实验装置,并解释每个装置各个部分的作用。【课上悟学】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 某研究小组用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 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 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 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0.1 g/mL 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在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 出的热量更多。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课后反思】 你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A 80%以上 B 60% C 不到一半 D 基本不会 本节课你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 __________变量。 (3)要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装置C。请写 出装置C的实验步骤: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②__________ 加入240 mL煮沸后冷 却的葡萄糖溶液 B ①__________ 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加入240 mL的葡萄糖 溶液 A 方法步骤三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一 装置 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④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C 方法步骤三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一 装置 现象 鉴定对象 试剂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银川模拟)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 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该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 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后,若M点位置向东接近O点,则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2.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 A.23°B.43° C.47°D.57° 解析:第1题,北半球的一段纬线,O点应为晨昏线和纬线的切点,MN为昼弧,当M 向东接近O点时,表示北半球昼越来越短,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第2题,若一年中O点太阳高度最大,应该MN纬度最低,太阳直射点纬度最北,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MN为北极圈,O点正午太阳高度用公式求出为47°。 答案:1.D 2.C (2011·东城模拟)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B.b C.c D.d 4.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5.当c地昼最长时()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解析:第3题,a一年四季昼长不变,恒为12小时,这一定是赤道地区;b和c都是北半球冬至日时昼长最长,夏至日时昼长最短,这一定是南半球;d在春秋分日时昼长为12小时,在冬半年昼长为0小时(极夜),夏半年为24小时(极昼),这点一定是北极点。第4题,由上题知a为赤道,自转线速度应为最大,d为极点,自转线速度应为最小,排除C、D选项。b的昼长一年中变化幅度小于c,可判断c的纬度(位置)比b高,自转线速度b大于c。第5题,c为南半球南极圈上的点,昼最长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昼长应为一年中最短,正午太阳高度应为一年中最小,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答案:3.D 4.B 5.C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 接的现象叫“白夜”,白夜线是指白夜现象发生的最低纬度。 右图中弧线BAC为晨昏线。当北半球发生白夜现象范围 最大时,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时刻,下列各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在法国南部的海滩“沐浴”午后阳光 B.在几内亚湾上的游轮欣赏落日余晖 C.在西湖感受“二月春风似剪刀” D.在鄱阳湖观“落霞与孤鹜齐飞” 7.图示时刻,下列有关图中各地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位于A点正南方位 B.漠河还没开始出现白夜现象 C.D点比漠河先迎接日出 D.阿勒泰地区太阳高度角接近一天中最大值 8.若黄赤交角变大到25°,白夜线最低纬度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第1课时) 学案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1课时硅酸盐材料 课前自主预习 一、硅酸盐 1.硅酸盐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形形色色的硅酸盐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古代的陶瓷、砖瓦、现代的玻璃、水泥等,都是硅酸盐产品。 2.硅酸钠 (1)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具有强的黏合性。 (2)化学性质: ①过量的CO2通入到Na2SiO3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反应的原因:酸性H2CO3>H2SiO3。 ②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iO3+CaCl2===CaSiO3↓+2NaCl。 (3)用途: ①建筑业常使用的黏合剂; ②用水玻璃浸泡过的木材和纺织品既防腐蚀,又防火,故常被称为木材防火剂; ③还可用作肥皂填料等。 (4)硅酸盐的表示方法:

二、硅酸盐产品 1.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 硅酸盐产品 原料 主要设备 水泥 石灰石、黏土 水泥回转窑 玻璃 纯碱、石灰石、石英 玻璃窑 陶瓷 黏土 许多硅酸盐具有多孔结构,孔径不同的硅酸盐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常用作分离、提纯气体或液体混合物,还可作干燥剂、离子交换剂、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 3.传统硅酸盐工业 (1)玻璃: ①生产过程: 纯碱、石灰石、石英等――→粉碎后 适当比例 玻璃熔炉――→冷却成品玻璃 ②主要化学反应: Na 2CO 3+SiO 2=====高温 Na 2SiO 3+CO 2↑; CaCO 3+SiO 2=====高温 CaSiO 3+CO 2↑。

③主要成分:Na2O·CaO·6SiO2。 ④几种常见玻璃: a.石英玻璃——成分为SiO2,以纯净的石英为主要原料制成。 b.钢化玻璃——普通玻璃在电炉中加热软化,然后急速冷却而成,机械强度是普通玻璃的4~6倍。 c.有色玻璃——普通玻璃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如Cu2O:红色玻璃,Co2O3:蓝色玻璃,MnO2:紫色玻璃等。 (2)水泥: ①生产过程: 黏土、石灰石 ――→ 粉碎后 适当比例 水泥回转窑――→ 加入石膏 粉碎 水泥 ②变化: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③主要成分: 硅酸二钙:2CaO·SiO2,硅酸三钙:3CaO·SiO2, 铝酸三钙:3CaO·Al2O3。 ④加入石膏的作用:调节水泥的硬化时间。 ⑤用途:建筑材料——水泥砂浆、混凝土等。 课堂互动探究 硅酸盐及其产品 1.硅酸盐及其性质 硅酸及其缩水结合而成的各种酸所对应的盐统称硅酸盐。 在硅酸盐中,Si和O构成了硅氧四面体,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每个Si 结合4个O,Si在中心,O在四面体的4个顶角;许多这样的四面体还可以通过顶角的O相互连接,每个O为两个四面体所共有,与2个Si相结合。硅氧四面体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硅酸盐材料大多具有硬度高、熔点高、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等特点。

第一章 第三节 课时3

课时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2.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判断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 ) 2.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最大,一年有两次直射。 判断 1.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2.极昼现象出现时,极点的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太阳高度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成因 (2)划分(北温带地区) 类型 范围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天文四季过渡季节白昼最长太阳最 高的季节 过渡季节 白昼最短太阳 最低的季节 气候四季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 2.五带 (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2)五带的划分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极地地区,要面对极昼或极夜的困扰。极昼期,人的生物钟紊乱;极夜期,长时间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1.在下列图中画出太阳光线及晨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提示: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答案

二第一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等知识,初步了解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关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①介绍遗传规律的例子 ②介绍遗传现象与孟德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思考]: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1)豌豆花的结构 (2)名词:自花传粉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 1、性状与相对性状 (1)性状: (2)相对性状:指____生物的____性状的____表现类型(即_____)。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3解析

课时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图示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理解四季的更替规律和地球五带的划分。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①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②长,夜越③短,北极四周出现④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⑤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⑥短,夜越⑦长,北极四周有⑧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⑨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⑩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维活动 1.自9月1日开学到本年末,观察你所在的城市昼夜长短情况及其变化,注意期间是否经过二分二至中的某个节气。其变化是否有明显改变? 答案北半球各地区 时间9.1 →秋分→冬至→年末 昼夜 状况 昼长夜 短 昼变短 夜变长 昼夜 平分 昼变短 夜变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变长 夜变短 昼短 夜长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3.五带 (1)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五带的划分:包括?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思维活动 2.全球哪些纬度地区会有明显的“四季”特征,哪些地区没有?

答案中纬度地区有,低纬度和高纬度没有。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 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a、图b分析,夏(冬)至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哪个范围的昼夜长短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哪个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结合图c,分析春、秋分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有何关系? (4)太阳直射点与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5)探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1)夏(冬)至日时,南(北)极圈及其以南(北)地区出现极夜,北(南)极圈及其以北(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南(北)极圈向北(南)到北(南)极圈昼渐长,北(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北)半球相反。 (2)春、秋分时全球各个纬度昼夜等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地区,全年昼夜长短无变化。 (4)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其昼长大于夜长。 (5)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反思归纳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环 5 2 5 5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 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 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 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不 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 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第1课时碳化合物、糖类和脂质 脂肪肝、糖尿病等。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对糖类和脂质是唯恐避之不及,更有一些爱美人士因害怕变胖,而把糖类和脂质视为大敌。 糖类和脂质有哪些种类?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 方式二一头猪在“5·12”大地震中被埋36天后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网友们为它命名“猪坚强”,这头猪被困期间体重减轻了2/3。这头猪减轻的2/3体重主要是什么物质?能为它提供能量的又有哪些物质? 一、碳化合物、糖类 1.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①定义: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②作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2)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碳元素 ①碳原子的结构: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的特点: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长链,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并且还可以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3)生物大分子:指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这些有机物都可以用专门的指示剂检测出来。2.糖类 (1)元素组成: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2)主要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分类

①单糖????? a.不能水解的糖b.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 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 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二糖????? a.蔗糖――→水解葡萄糖+果糖b.麦芽糖――→水解葡萄糖+葡萄糖 c.乳糖――→水解葡萄糖+半乳糖 ③多糖????? 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b.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 归纳总结 (1)糖的化学组成、种类及分布 (2)糖类的功能 ①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 ②部分多糖贮存能量,如淀粉和糖元。 ③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成,如纤维素。 ④有润滑作用,如粘多糖。 ⑤有细胞之间识别作用,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例1 (2019·绍兴高一期中)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元”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元是动物特有的糖 ③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 ④淀粉和糖元都是贮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所以是动物;关于糖的转化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可以发生于动物的消化道中,葡萄糖→糖元可发生于该动物的细胞中。 方法技巧 根据糖的种类判断生物种类的技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课程教学设计

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学生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研究的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这是在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变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为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类问题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研究和学习本节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图形的美及应用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等腰三角形中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以及向学生渗透转化、类比思想都有很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 就其知识掌握而言,学生虽然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已经具备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但是对规范的、需要经过缜密思维推理过程的表达,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规范和引导。就其生理、心理特点而言,八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演绎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动手能力较强,注意力比较集中,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浓厚兴趣。因而,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见解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猜想——归纳——论证的发现真理的方法。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 难点: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及辅助线的添加。 五、教学关键 运用观察、操作来领悟规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1)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2、使学生了解肽键及多肽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教学难点】肽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由中国“两院”院士在1998年评出的十大科技进展。其中的第三位:我国转基因羊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七位:我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九位:我国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这些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是由C 、H 、O 、N 及少量的S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存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及毛、发、蹄、角等,或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里。 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通常从几万到几十万,属于天然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的特征遇硝酸变 ,点燃有 的气味! 1、氨基酸组成了蛋白质 (1)几种简单的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设问】看以上氨基酸的结构式指出哪些官能团? 氨基酸有 ( ),有 ( ) ★氨基酸是一种至少包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 (2)氨基酸的性质 蛋白质 氨基酸 酶、酸、碱 水解 CH 2—COOH NH 2 CH 3—CH —COOH NH 2 HOOC —(CH 2)2—CH —COOH NH 2

【思考】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均含有-COOH 和-NH 2,应具有什么性质? ★所以氨基酸与酸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盐,他们具有两性 【过渡】氨基酸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氨基酸分子间也能相互反应 2、肽键和多肽 肽:一个分子中的 跟另一个分子中的 之间消去 分子 其中的 结构(-CO -NH -)叫肽键 二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而形成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形成的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常呈链状,因此也叫肽链 【讲解】多肽与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叫多肽。蛋白质水解得到多肽,多肽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氨基酸。 水解生成的氨基酸 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中不断的分解,最后 形成尿素排出体外。 【阅读】P15 【讲解】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多条肽链,肽链中有很多肽键,一个肽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肽键中的氨基的氢原子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类似于螺旋状的结构,最后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课堂练习】 1、科学家模拟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认为生命首先起源于 ( ) A .氨基酸 B .蛋白质 C .糖类 D .羧酸 多肽 缩合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练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就是( ) A 、NH 4HCO 3=====△NH 3↑+CO 2↑+H 2O B 、Na 2O +H 2O===2NaOH C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D 、2H 2O=====电解2H 2↑+O 2↑ 2、在反应中,元素X 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元素Y 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氧化反应的就是( ) A 、HCl→H 2 B 、Mg→Mg 2+ C 、Cl -→AgCl D、CuO→Cu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就是( ) A 、2P +3Cl 2===2PCl 3 B 、2NaCl 通电,2Na +Cl 2↑ C 、NaOH +HCl===NaCl +H 2O D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5、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就是( ) A 、就是否有氧参加反应 B 、就是否为置换反应 C 、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就是否发生变化 D 、就是否为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6、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 、一定被氧化 B 、一定被还原 C 、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以上都不就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有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有可能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 、化合反应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8、某温度下,将Cl 2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NaClO 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 3-的浓度之比为1∶3, 则Cl 2与NaOH 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11∶3 C 、3∶1 D 、4∶1 9、对于反应CaH 2+2H 2O===Ca(OH)2+2H 2↑,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就是(提示:CaH 2-1)

2019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盐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盐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B. 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 二氧化硅的熔沸点很高,可用于制作石英坩埚 D. 钠钾合金的密度小,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2.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 B. 手机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一次电池 C. 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为二氧化硅 D. 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氢气在负极被还原 3.化学与生活、生产、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和?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B.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C. 高纯度的SiO2可以制成光电池,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 现代工业生产中芳香烃主要来源于石油的催化重整和煤的干馏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氦气可用于填充飞艇 B. 氯化铁可用于硬水的软化 C. 石英砂可用于生产单晶硅 D. 聚四乙烯可用于厨具表面涂层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酒历久弥香与酯化反应有关 B. 人民币一元硬币的材质是纯净物 C. 聚酯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D. 淀粉和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6.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7.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硅晶体具有半导体性能,可用于制取光导纤维 B. 二氧化硫不仅可以漂白纸浆还可用于杀菌消毒 C. 硅酸可以用于刻蚀玻璃 D. 明矾和漂白粉常用于自来水的净化和杀菌消毒,两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8.下列有关材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 B. 硅单质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 C. 硅酸盐产品有陶瓷、玻璃、水泥等 D. 普通玻璃是以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制成的 9.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 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 CaO B. Ca(OH)2 C. SiO2 D. Al2O3 10.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合金的各成分的高 B. 光导纤维、水泥、玻璃等都属于硅酸盐材料 C. 木材、织物浸过水玻璃后更易燃烧 D. “静电除尘”、“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11.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