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1-07-02

作者简介:周振新(1976—),男,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第41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月

V ol.41 N o.1Jour na l o f Ce nt ral China No rma l Un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 nces) Jan. 2002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周振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关于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希腊战胜波斯的最重要因素,即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对波斯君主专制的优势,使希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士气、策略和将领影响冷兵器战争最甚,希波战争双方在这三方面表现殊异,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

关键词:希波战争;民主政治;君主专制

中图分类号:K 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2)01-0124-05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是世界上古史中的一次著名战争。这次战争中,地广

人众的波斯在准备了7年后倾其国力向地狭力弱的希腊主动出击,结果反被希腊打败。如此结局引起了人们对这场战争胜败原因的探讨。古希腊的爱斯库罗斯和希罗多德认为,希腊的获胜是神力的结果,是“神的驱使总在发生作用,它使命运控制了时局”[1](p80),是神嫉妒人的骄横狂妄和放纵而帮助希腊人打败了波斯人。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古希腊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近代国外学者中,有的人从文化形态论出发,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场战争胜败的原因,认为代表年轻新型文明的希腊打败代表年老、腐朽近东文明的波斯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希波战争中,希腊军队的人数实际上比波斯军队的人数还多,因此希腊获胜当属正常[2](p248-261)。从国内来看,一般认为波斯进军希腊是侵略战争,希腊是自卫反击的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必胜[3](p25)。最近又有人提出希波战争中希腊将领的谋略思想是导致希腊胜利的主要原因[4],这种看法看到了问题的某些方面,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就希波战争中希腊和波斯体现出的实际情况而言,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正是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了希波战争的结果。希波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两种不同

的政治制度的碰撞,希腊对波斯的胜利实质是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胜利。

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对战争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作用,但它本质上是上升到国家意志上的管理人的方法,需要人作为载体来体现其价值和功能。在战争过程中,政治制度的优劣最能在作为战争主体的人本身及由人衍生的策略中得到体现和折射;作为战争主体的人是指作战双方的战士和将领,其中与普通将士联系最密切的是他们在战争时的状态,即士气。所以本文拟就希波战争时双方的士气、策略和将领三个方面来阐明相异的政治制度对希腊和波斯各自截然不同的影响。

士气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在使用冷兵器的上古时代尤其如此,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强调的正是士气的作用。马拉松战役中,雅典军队对以前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波斯军队毫不畏惧,指挥官一声令下,“雅典人立刻行动起来,飞也似的向波斯人攻去”[5](p 499)

,歼敌6400多人而己方仅牺牲192人,极大打击了波斯人大肆入侵希腊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保卫祖国的信心。在温泉关一战中,斯巴达国王列欧尼达斯率领以300斯巴达重装兵为核心的7200希腊人(撤退后仅1400人)顽强狙击数十万波斯大军。战争伊始,他们便发誓与国

124

土共存亡。薛西斯曾迷惑于战前斯巴达人把武器放在一边,却悠闲地坐在草地上梳头。戴玛拉脱斯告诉他:每当斯巴达人将要冒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们总习惯于整理头发。此举令薛西斯倍感惊讶。正是这种“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精神激励着斯巴达人在温泉关狠狠打击波斯人,枪断了,他们便用刀来搏杀,没有了刀,就用拳打、用牙咬敌人,直至一个一个英勇战死。一旁观战的薛西斯见此情景,又惊又急,“曾三次从王座上跳起来”[5](p550)。

希波战争之前,整个希腊犹如一盘散沙,各城邦割据一方互相攻伐。战争爆发后,大敌当前,许多希腊城邦认识到了局势的严峻和联合抗敌的必要,因此在雅典和斯巴达的倡议下,31个城邦于公元前481年组成了希腊联盟共抗波斯。由于各城邦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城邦利益的差异,因此在统一协调行动上往往分歧颇大,造成波斯兵临城下而内部仍吵吵嚷嚷的局面。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尽管希腊各邦在战前吵吵闹闹,可只要希腊战士真正地投入战场,他们便迸发出极高的战斗热情。爱斯库罗斯在《波斯人》一剧中对萨拉米湾战斗时出现的这种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军号的响声把每一个战士化作烈焰腾飞,指挥官一声令下,成排的船桨开始扑击,拍打深沉的咸水,白色的浪花四处溅滴。舰队风驰电掣……一艘希腊战舰发起冲锋,把一条腓尼基船弯翅的尾部捣得稀烂。其它船舟也投入战斗,对着各自的目标紧逼。”直把波斯人打得“人人惊慌失措,夺路逃命,像成群的金枪鱼,似捕获的鱼群,被敌人狠砸、捣毁”[1](p98-99),几乎全军覆没。薛西斯见大势已去,丝毫也不敢停留,急急匆匆溜回了波斯。

战争是双方的事情,见彼知此。纵观希波战争,波斯士兵常在希腊战士誓死保国的勇力面前吓破了胆,不敢上前,因此薛西斯的官长们只得拿着鞭子走在队伍的后面,抽打军队使之前进,导致大量的军队自相践踏和落海而死[5](p544)。波斯的士气由此可见一斑。

同一场战争,主动出击的波斯士气低靡而希腊却慷慨激昂,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指挥军事行动的将领,不能不负有直接的责任,毕竟高超的指挥技巧是临战时士气雄起的直接动力。希腊和波斯的将领在这方面表现得颇不相同。温泉关战前,列欧尼达斯曾派其信使动员希腊城邦参战,为了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对波斯的畏惧心理,他要求信使先告诉他们雅典人和埃吉那人已把海警戒了起来,使他们先定了心;接着又鼓励他们:波斯人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波斯国王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而一个人一生中总要参杂着一些不幸的事情;越是大人物,遇到的不幸也越大,薛西斯虽进攻希腊,但最终会失败。听了这些话,罗克里斯人和波奇斯人便欣然来抗敌了。与此相反,波斯人则自怨自艾,消沉悲观。在一次底比斯人邀请的波斯高级将领晚宴上,有个叫铁尔桑德洛斯的将领告诉宴会主人:在坐的50位波斯显贵和他们拥有的30万波斯军队在与希腊交战后能幸存下来的将寥寥无几,天命该绝波斯人,人是无能为力的;在坐的诸君尽管没谈此事,但他们都是心照不宣,说着竟泣然泪下。更糟糕的是,普拉提亚战役前,他把这事又传给了其他的人,给士气本来不高的整个大军的心头更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阴影。

将领们的战时动员虽能使将士一时雄性遄飞而奋勇杀敌,但作用有限,难以久长,唯有根源于对人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才能使精神之气历久不衰,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希波战争中,希腊和波斯的士气为什么表现出那么大的差别,爱斯库罗斯在《波斯人》中揭示了希腊人慷慨激昂的原因:“冲啊,希腊的儿子们!解放你们的祖国,解放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妻子,解救神明的宫殿,属于你们的父亲,解放祖宗的墓碑!你们为全民战斗不息”[1](p98)。如果说爱斯库罗斯的解释触及的只是希腊士气高昂原因的表层,希罗多德则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他告诉人们:“权利的平等,不是在一个例子,而是在许多例子上证明本身是一件绝好的事情。因为雅典人在僭主统治下的时候,雅典人在战争中并不比任何邻人高明,可是一旦他们摆脱了僭主的桎梏,他们就远远超越了他们的邻人。因而这一点表明,当他们受着压迫的时候,就好像为主人做工的人们一样,他们是宁肯做个怯懦鬼的,但是当他们被解放的时候,每一个人就竭心尽力地为自己做事情了”[5](p378)。希罗多德这段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雅典,也适用于很多希腊城邦,只是在雅典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已。希罗多德的论述虽揭示了个人解放对人自身的意义,但没有揭示出它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希腊大小城邦数百个,虽然它们的制度千差万别,但都有或多或少的民主色彩,主权在民是基本原则,在某些城邦还产生了民主政治,而在民主政治下,公民个体是一个自在的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p232)。它带给公民的是人的自由和独立,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了保持人身的自由,维持人的尊严,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人认识这个道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125

而是经过从政治上层化到政治世俗化的长期斗争才艰难获得。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思维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再到德尔裴神庙上铭刻的“理解你自己”不只是作为哲学命题而提出,更是希腊人在城邦社会生活中逐渐加深的对人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的结果。尽管此时的希腊人对人性的理解仍带有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勇武色彩,但这种勇武色彩经过民主制度的锤炼,已内化成当时希腊人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他们从“人”的观念出发,衍生出孩子、妻子、坟茔、神殿,最后到祖国的情怀,认识到祖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是我们家园的主人这一观念,如“雅典人的国家观念认为,国家是一个个人的联合”[6](p165)。这样,希腊人的精神也就由理解自己迈向了热爱祖国这一更高层次的境界。而现在波斯人竟想剥夺他们的自由,使他们由主人变成奴隶;践踏他们的国士,使他们由独立的家园成为附庸之地被横加蹂躏,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拥有自由独立传统的希腊人怎不义愤填膺奋勇杀敌呢?不仅如此,他们为国献身还要像英雄般死去。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卡利克拉铁斯肋部中箭被带出战场后为什么说为希腊而死他不感到遗憾,而未能在战场上成就功业却使他倍感痛苦。这就是希腊军队和薛西斯的军队对仗疆场时希腊人奋勇争先、拼命杀敌的根本原因。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君主专制的特点在阿黑门尼德王朝表现得尤为明显。波斯民族虽继承了近东文明,但由于它本身是一个比两河流域和埃及落后得多的民族,君主专制的确立过程和它对人的奴役、压迫更加野蛮和残忍。大流士曾告诉他的臣民:“凡竭力侍奉我者,必蒙我喜悦,我必十分高兴,十分喜悦。”[7](p52)接着又告诫他们:“奴才啊,好好认清我是什么人,我的技艺多么高超,我的权力多么高贵!……奴才啊,愿国王的惩罚勿施于你。”[7](p52)在“朕即国家”的波斯帝国里,为人臣者所认识的只有国王而无国家,因为君主专制制度需要和培养的正是奴才,而奴才只有主人的青睐却无自由和人的尊严。为了自由他们可能奋起反抗,但要为主人拼命,他们是宁肯做个怯懦鬼的。希波战争中,波斯士兵作战根本就没有主动性,完全听任将领的指挥;而将领由于畏惧王权,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只按统帅命令行事。士兵、将领没有作战的积极性、主动性,士气要高昂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国王的亲自督战使士气有所提高,但将士的盲动却容易打乱战争部署,反给敌人可乘之机。萨拉米湾海战波斯的大败与薛西斯的御驾亲征不无关系。普拉提亚战役中,统帅玛尔多纽斯一死,波斯军便开始大溃逃。因为玛尔多纽斯是为薛西斯卖命,其他将士又为玛尔多纽斯卖命,现在既然玛尔多纽斯已死,就没有继续战斗的必要,溃逃便在情理之中。

战争的进行,离不开策略;策略的实现,依靠人的指挥,因此希腊军队人事安排的改变,反映出军事策略的调整。萨拉米湾战后不久,铁米斯托克利下台了,代之而起的是阿里斯提德。表面上看,此举颇令人惊奇,因为铁米斯托克利建立了如此之大的功勋:他选定并坚持在萨拉米湾这个狭窄的水域作战,并一手策划了西金诺斯事件促使希腊取得了海军战略决战的胜利,正如西摩尼德斯在评价萨拉米湾海战时所说:“赢得那个美妙而著名的胜仗。过去历史上,无论希腊人还是蛮族人,从来没有能够凭着在军舰上指挥作战人们的英勇和热忱建立如此辉煌的业绩。他们凭借的是铁米斯托克利。”[8](p251-252)他还促使雅典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为希腊最终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服雅典人在波斯大军到来之前撤离阿提卡保存了实力;主动放弃海军统率权以团结更多希腊城邦抗战;使希腊各邦摒弃仇怨共同对敌。然而不管这些,希腊人在薛西斯的大部队撤回小亚后,他们就像对待海岸上已破旧不堪的三层桨战船一样弃他不用了。铁米斯托克利不由得叹息着说雅典人并不真正尊敬他,爱戴他,对待他就像对待一棵梧桐树一样,在暴风雨来临时跑到它的枝下避雨,但在好天气时就来拔它、扯它[8](p254)。这似乎表明民主的雅典过河拆桥,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城邦。其实不然,正是这一点表明了城邦民主制的优越性所在。因为民主的最初含义是指人民的统治,即它是为全体公民谋利益;个人被民众选出来推向历史政治舞台乃是因为他合乎城邦利益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为整个城邦带来价值,并使城邦的每一个公民受益,当其价值被他人超过时,他必然下台。公元前490年,当雅典人欢欣于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时,铁米斯托克利以其远见卓识认识到这只是大规模战争的起点而不是结束;他还认识到发展海军具有战略意义,便着手建立了大规模的雅典舰队;及至雅典等城邦在铁撒利亚守卫铁姆配山谷失利和温泉关失陷后,海军的战略意义更提上了历史的日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雅典人铁米斯托克利被选为雅典军队的统帅,因为在当

126

时的雅典人中,正是铁米托克利对海军建设和指挥最有思想,人们信赖于他对海军的指挥。即使是被他放逐的政敌阿里斯提德也毫无怨言地积极支持他,而“他这样做是为了整体的安全”[8](p320)。

波斯海军在萨拉米湾失利后,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薛西斯仅留下玛尔多纽斯率领的30万陆军与希腊再战,其他军队全部回到了波斯。这样战争的重心便从海洋转回陆地,而在雅典将军中,铁米斯托克利并不是最优秀的陆战将军,当时在雅典乃至整个希腊,最善于陆战的将军是阿里斯提德。在马拉松战役中,他率领的部族不但是战斗得最英勇的部族之一,而且他以雅典大局为重,主动放弃了自己轮值的统帅权,把它让给了米太亚德,好让雅典军队有统一指挥,为其他将军做出了榜样。阿里斯提德还总是寻求正义与合理的完美结合,因此他能最广泛地团结希腊联盟共同抗敌,并对他及雅典心悦诚服,而不像铁米斯托克利总是利用个人的聪明和智慧达到战争目的。正因为如此,雅典人用阿里斯提德替换了铁米斯托克利,让他在普拉提亚战役中指挥雅典军队。由此可见,雅典人在不同的战场上选用不同的将领,是为了使将领最适合战争形势的需要;为了使每一个城邦公民受到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护;也为了使每一个将领最优秀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是公民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城邦利益的结果,是为了寻求城邦中个体与总体的均衡与和谐的统一。

波斯在攻下温泉关后,中希腊门户大开。波斯要继续征服希腊,还剩希腊海军和正在科林斯地峡修筑壁垒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这两大障碍。为了有效征服希腊,阿尔铁米西亚对薛西斯提出了暂缓海战的策略,他认为不应立即进攻希腊海军,而最好把海军靠岸或驶向伯罗奔尼撒,因为此时希腊军队正缺粮食,不能坚持太久;而且伯罗奔尼撒的城邦自身受到波斯海军威胁时,必然无意于在萨拉米湾为雅典进行海战。阿尔铁米西亚的策略颇有见地,他洞察了希腊联邦的内部矛盾,决定以退为进使希腊联盟各邦由于相互利害的冲突而分裂,再各个击破。这样既瓦解了希腊海军又能攻下伯罗奔尼撒,可谓一箭双雕。薛西斯并没有采纳这个与众不同的非凡见解,而是决定立刻进行海战,“原来在他看来,埃乌波亚一役是因为他本人不在场,所以他的士兵才故意不努力作战,而现在他却打算亲自前来督战了”[5](p587)。薛西斯之所以认为他亲自督战这么有力量,不仅在于他对自己拥有的权力的自负,更在于对希腊民主政治的无知和轻视。他认为:“倘若他们(指希腊人)按照我们的习惯由一个人来统治的话,那他们就会由于害怕这个人而表现出超乎本性的勇敢。并且在鞭笞的威逼下可以在战场上以寡敌众,可是当他们放任自由的时候,这些事情他们便做不到了。”[5](p504)权力的集中使薛西斯能从容自如地独断决策,唯我独尊的地位又使他产生强烈的自我主义观和主仆意识。其结果是导致了海战的失败,水陆并进的计划因此破产,并最终造成了战争的失败。专制之表现莫甚如此。

希波战争中,希腊使用了间谍刺探情报、使诈、变换战阵、选拔有利地形作战等多种方法对抗波斯,波斯则常常一味强攻,使自身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这种情况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西方有句谚语:“Tw 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句谚语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的雅典民主制时期,因为民主制使每个人都拥有自由的头脑,社会生活赋予他们完全的公开性又使他们畅所欲言,于是公众的智慧经验便累积起来,经借鉴吸收被人们继承和发展,军事策略也就渐趋多样化。在专制的波斯帝国里,王者之言即为金科玉律,其权威凛然不可侵犯,为人臣者仅能依君主之意行事,长此以往,人们的思想渐趋僵固。这可从亚历山大东侵击灭波斯的战事中得到后证,其时距希波战争才一百多年,马其顿军队在武器装备、作战阵形、攻击方略等方面比希波战争时的希腊都大有改进,而波斯则几乎是原地踏步,结果两军交战,波斯连遭败绩而失国。尽管此时的马其顿不是民主政治,但由于它吸收了较多希腊文化而受到民主政治社会传统的影响,其实这也是马其顿能征服波斯的原因之一。波斯则因农耕社会的加强,日趋封闭和保守,社会逐渐停滞腐朽。

政治制度的差异对希腊和波斯的将领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将领产生的方式及直接影响看。波斯国王永远是最高统帅,将领对国王直接负责,由于专制制度赋予国王的特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国王的个人才能便在军事行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波战争中,薛西斯在温泉关遇到希腊狙击不能攻克时便“手足无措”;甚至在只有少量老弱公民守卫的雅典卫城一时不克,他又是不知所措[5](p550),其个人军事素质由此可见一斑。人的发展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薛西斯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

127

制度是紧密相联的。他那骄横自大、刚愎自用、武断决策及贪生怕死的临战表现在经遴选而出的雅典将领面前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决不是他个人性格的必然内涵,更主要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特质在他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已内化成他气质的一部分。波斯是通过任人唯亲的原则选取将领的,因此波斯的将领都出身于王族或贵族,如海军统帅阿凯美涅斯是国王薛西斯的亲兄弟,陆军统帅玛尔多纽斯是薛西斯的表兄弟,其他将领也都出身名门望族,这使将领的整体素质不高。总之,可供选用将领的社会基础是如此狭窄,庞大军队需要的将领又那么多,滥竽充数便在所难免。

从将领决策的过程看。希波战争之前,国王薛西斯曾召开过出征希腊的动员会议,尽管许多将领不同意出征,又不得不表示赞成,因为他们不敢忤逆薛西斯的意志;唯其叔父阿尔塔巴佐斯表示反对,他敢这样做乃是“仗着这个身份才敢发言的”[5](p469)。普拉提亚战役未正式交锋前,阿尔塔巴佐斯提出暂缓陆战,通过笼络希腊各邦上层人物使希腊投降的“软战”策略,但玛尔多纽斯坚持硬仗,“没有人反对这样的说法……因为受国王之托担任全军统帅的正是他,而不是阿尔塔巴佐斯”[5](p602)。由此可见,薛西斯是否在场并不重要,关键是波斯的专制制度本身自塞言路,扼杀了自己的生机。

再看希腊。希腊联盟是一个平等成员的组合体,每个城邦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城邦的首领都能自由地发表言论,从而影响并决定统帅的决策。铁米斯托克利策划西金诺斯事件也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

人们在谈到希波战争时,常指出波斯的统一指挥对希腊的分散是一个极大优势,这话不无道理,但不尽然。因为统一指挥既有优点也有缺陷。如果将领的统一指挥合乎战争的规律,捕捉住了战机,就很容易发挥统一指挥的优势,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反之,如果手握重兵的将领刚愎自用又志大才疏,统一指挥反会把军队带到危险的边缘,在背向胜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希波战争中,波斯人所做的,往往是后者。

战争是很复杂的事物,其胜负之数不是某一个因素能够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希波战争本身而言,大量的史实表明,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战争的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即民主政治对专制制度的优势使希腊打败了波斯,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希波战争中希腊对波斯的胜利实质是民主政治对专制制度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爱斯库罗斯.爱斯库罗斯悲剧集[M].沈阳: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9.

[2]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0771932.html,zenby.The Defence o f G reece,490B.C.——

479B.C.W ar minster:Aris&Phillips,1993.

[3]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古史编[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4.

[4] 王霄飞.略说希波战争中希腊将领的军事谋略[J].社

会科学战线,1999,(2).

[5] 希罗多德.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 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

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李铁匠.古代伊朗史料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8]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0.

[责任编辑] 沈继成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System on Both Belligerents of the Persian War

ZHO U Zhen-xin

(Co llege o f H isto rical Cultur e,Centra l China N or mal U niv e rsity,W uha n430079,China)

Abstract:There are va rio us o pinio ns abo ut the victory and failure of the wa r betw een Greece and Persia am ong the scholars.The a rticle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po litical sy stem is a crucial facto r fo r Greece defeating Persia,tha t is to say,the advantag e of Greek democracy w hich is superior to Persian a bsolute m ona rchy makes Greece successful.Mo rale,stra tegies and leaders affect the co ld-w eapo n w ar mostly. Greece and Persia a re different in the three aspects abov e.The basic reaso n o f this difference is from the div ergent po litical sy stems.

Key words:the Persian W ar;democracy;absolute mo na rchy

128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参照和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首先在于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时代特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我国的文化国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德治、讲礼仪,重伦理、讲道德,重理想、讲修养,重整体、讲和谐,重内在、讲人格的传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条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地丰富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改革发展的路径,更以富有中国特色的面貌,融入世界的文化热潮,不仅在国内上下重视,而且声振海内外,成为我国的政治优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2018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电大复习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工农联盟)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全国人大)。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中央委员会)。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18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主权在民)。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人民民主专政)。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8.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C.民定宪法)。 19.在我国行使制宪权的是(A.全国人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D.五部宪法)。 21.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单一制)。 22.宪法和法律上最基本的权利主体是(B.公民)。 23.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源地位的是(C.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A.人民代表大会)。 25.负责新一届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 作的主要是(B.全国人大常委会)。 2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B.大会主席 团)提名。 27.按照修宪通常的程序,首先提出修宪 建议的是(B.中共中央)。 28.我国拥有最高的监督权的机构是(B. 全国人大)。 29.在人大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 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的人大代表 是(A.县级以上代表) 30.凡直接选举产生的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代表大会,每届任期(B.三年)。 3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民 主集中制)。 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实行常任制, 每届任期(D.五年)。 3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需 具备党龄(A.5年以上)。 34.除中共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 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35.中国最大的参政党是:( C. 中国民 主同盟) 36.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组成 的民主党派是( D.中国致公党) 37.宪政的前提是(B民主) 38.从我国的立法实践看,除了宪法和少 量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以外, 大量的法律的制定者是( C.全国人大常 委会) 39.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 D. 专门机 关解释制) 40.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是省、自治区、 直辖市,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C.人大及其常 委会) 41.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 席候选人名单的是(B.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团) 4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C. 45周岁) 4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4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B. 全国人大委员长)。 4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的是(A. 国家主席)。 4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 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国家主 席)。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D. 1954年)。 4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B.国务院)。 4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 限为(B.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5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 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的是(C. 全国人大常委会)。 5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D. 不定期召 开)。 5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B. 国 务院直属机构)。 5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 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 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 的,应当由(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 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 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B. 下 一年1月10日前) 5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D. 五级) 5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城市的主体是(C.地级市) 5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 本成形于(C. 元代) 5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D.15个) 59.最晚设立的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最 早设立的则是(D. 内蒙古自治区)。 60.自治州主要是设立在省行政区域内的 民族自治地方。目前设有自治州的省有7 个,其中设立自治州最多的省是(B. 四 川) 61.自治县(旗)可以设立在一般行政地 方,也可以设立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 治县最多的省是(C. 云南) 62.我国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其中地级市、行署一般有(C. 40-50个左 右) 63.目前全国被正式确认并予以公布的少 数民族有(C. 55个) 6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其居住的区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有关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21世纪,文化因素更是对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从宏观上来理解,我认为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如下: 1.文化因素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1)文化因素决定政治发展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对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是一个被迫的过程。如少数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干预他国内政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各位,对其他国家文化主权与安全造成了冲击和威胁,进而影响他国的政治。这样的背景下,少数发达国家的文化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文化多样性逐渐被消除,从而全球思想被私有化。例如,美国的某些电视公司就如同是联合国安理会编外成员,推动西方主流思想,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第三世界的媒体市场,发挥了通过政治控制不能发挥的政治作用。马克思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文化正是从思想意识形态、从理论、从精神的角度,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2)文化因素影响政治决策 同时,文化因素中文化冲突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华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东欧及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和宗教纠葛的激化、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复兴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地种种新宗教的登台亮相等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由于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传统文化的差异、分歧及其引发的冲突成为国家做出政治决策的重要依据。 2.文化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一定的经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建立,一定的文化也必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蕴涵着文化。1)文化本身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这一

浅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总的来说,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呢,就是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教育的发展呢,也会相应第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简单地讲就是,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必将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与之相适应。纵观古今中外,从历史到今天,有哪个朝代、时期的教育是脱离政治制度而单独存在的呢?几乎是没有,甚至是似乎政治体制就完全成就了教育的存在。 历朝历代的教育,都是为当时当朝的统治阶级服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社会“人才”罢了。 政治的更替,时代变迁,也就必将促使教育制度,政策,方式等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拥有了政权,掌握了政治,相应地传播的就是教皇们宣传的宗教神学文化,又主要表现为上帝文化.上帝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天国主义文化和来世主义文化。他们的思想就是当时的教育思想。虽然也有坚持所谓真理存在的人物文学三杰如但丁、皮特拉克、薄伽丘啊,他们是在文学方面为我们后世研究文化发展期了很大作用;文化文学价值也只等他们都离开人世千百年后才被人们所赞同,因为在当时的教皇统治时代,人们是不敢与教皇直接对抗的,再如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与教皇所宣扬的地球中心说相抵,再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这些在天文学方面为我们后世人研究天文,宇宙都起到莫大的帮助,但是他们这些人的思想在当时是遭到教皇的抨击,遭迫害的。因为在那时候只有教皇的思想才是真的,他宣扬他们就是代表上帝来领导人民的,他就是上帝,人们只有对他的绝对服从才有可能在那个社会生存下来。 再则到近代吧,日本明治天皇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政治教育方面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日本教育蓬勃发展起来了,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里,促使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壮大,就到后来军国主义势力扩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军国主义思想毒化并控制国民,借此走上对外扩张、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拖入战争-二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

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同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阶级矛盾以及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表现为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第五,稳定性。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它要发挥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等功能则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墨守成规、僵化不变,相反,它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主要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决定政治。 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当今世界,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反对构筑单极世界的各种力量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其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出现于冷战时期,从而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冷战后,随着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力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同时,由全球化带来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展现,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杨一帆 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简单论述。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 该主题目前情况综述:杨文杰 近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包括中国政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虽有仍需改进完善的地方,但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因为它已经融合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型政党”,也可以叫做“整体利益党”,就是说这个党是代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虽然名字叫“党”,但和西方的“党”的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的政党理论其实并不复杂,它认为一个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各个利益集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然后通过竞选和票决制,一个多元的社会就这样从“分”走向了“合”。但问题是,非西方国家一旦采用了西方政治模式,社会“分”了之后大都再也“合”不起来了。从乌克兰到泰国、从伊拉克到阿富汗都是这样的例子,现在连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今天的美国是分裂的,共和与民主两党尖锐对立,使美国的各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用政治学者福山的话来说就是“极化”政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概述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小于收入的经济现象。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在美国,财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个政府工作日会公布上个月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赤字转为赢余,但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对外连续用兵,导致再次出现高额赤字。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编辑本段]各因素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将公债的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公式: 如果D是公债余额的名义值,P代表价格水平,那么实际公债余额就是D/P。将财政赤字的名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相对复杂。因为实际的财政赤字(RDEF)等于实际公债余额每年的变化值,因此, RDEF=D(D/P)/Dt=(DD/Dt)/P-[(DP/Dt)/P](D/P) 由上述数学表达式可见,实际赤字就是经过价格调整的名义赤字减去通货膨胀率乘实际公债余额。等式右边的第二项[(DP/Dt)/P](D/P)代表了以前国家债务的贬值额,通货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_石书臣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 石书臣 [摘要]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 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本质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认识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出了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大致可分为两类观点:一是一元本质说,如/政治性0说、/阶级利益性0说、/转化论0说、/灌输论0说、/人学论0说等;二是两重本质说,如/社会政治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0说、/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0说、/政治性与科学性0说等。1这些观点虽然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由于观点不一,所以这一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要回答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本质的理论,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它是类的本质,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第二,它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第三,它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根本属性。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之所以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是因为三个条件都必不可少,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准确地把握本质。 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而事物的属性也即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性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因为只有这一属性才满足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通、最稳定的属性。世界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千差万别,但意识形态性是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具有的属性。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必须首先了解意识形态的含义。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