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正日益增强。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这对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了婴幼儿时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产生的遗传、先天获得性影响、后天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张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婴儿期(0—3岁)和幼儿期(4—6、7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的转折点最为集中。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婴幼儿身心发展十分不成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不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婴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婴幼儿的建康成长对祖国的兴旺发达有着长远的、积极的意义。

因此,掌握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针对问题,误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更好地通过日常活动,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婴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发生。

一、婴幼儿心理问题

婴幼儿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情绪障碍。如恐慌、焦虑、抑郁、强迫观念和疑病等症状,在儿童中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

2.行为障碍。主要指与伙伴相处关系不好和捣乱破坏性行为,这种表现男孩子中明显多见,特别是在学龄儿童中(也包括在幼儿园中) 有活动过度,如许多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儿童多动症。

3.因功能发育迟缓或不全而造成的心理卫生问题。最常见的如聋、残、哑、瘫、口吃等,这种症状男孩比女孩多见。因营养摄人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大脑和心

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排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

恐惧、分离性焦虑等) 和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 等。

4.适应不良反应。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和成熟比身体的发展相对缓慢,儿童在逐步与社会接触后,一方面不断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独力处理一些人际关系等等,处理不当会引起无所适从,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出一些行为、情感、思维和意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持续的不良反应,会影响精神和身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如一些幼儿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变得孤僻、冷漠,成人后成为其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表现不同,在同年龄阶段内,其心理卫生问题有一定的共性。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维护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那么,对婴幼儿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呢?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表述。根据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可以归纳如下。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

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因此,家长和保教工作者首先要防止孩子智力低下,并尽可能促进其主动地发展。

2.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动作发展主要是生理学范畴的问题。婴幼儿的

动作发展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什么动作在什么时候发展成熟,取决于基因控制的时间表。对于绝大多数的正常婴幼儿来说,他们的动作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大部分婴儿总是由平躺到翻身,再到会坐,然后到爬行,再到会直立行走。婴幼儿行为模式的发生时间也大致相同,如民间常说的“七坐八爬,九月长牙”。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大致相同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一个健康的婴幼儿,其动作发生的时间应与常模基本一致,或者说是接近的。

3.语言运用符合语境。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末开始获得母语能力。婴幼儿获得语言是有阶段、有规律的。无论婴幼儿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其运用的语言必须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相符合。3岁以后儿童说的话通常总是与另一名对话者在内容上是有关的。4 岁儿童则开始使自己的语言适应不同的听者,如他们对父母讲述一件事情时所用的句子较长,较复杂,而对一名2 岁儿童讲述同一件事情时

则会选择使用较短,也比较简单的句子。换言之,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情景化语言。如果婴幼儿的语言运用与语言环境不吻合,那就需要对其成长加以必要的关注。最极端的语言与语境不合的情况表现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他们不会根据语境展开交流,常常表现为延时的单调重复。

4.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展,尤其是动作技能和感觉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和感觉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婴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是婴幼儿日后学习阅读、写字、计算等的心理基础。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能极大地提高婴幼儿的表征和想象能力,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结构性游戏则是促进婴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有效手段。角色游戏和社会性游戏更是能让婴幼儿体验人际交往,学会互相合作,从而促进婴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游戏是婴幼儿的天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发现和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长自己的知识经验,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享受游戏的愉悦。

5.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一个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他的情绪应是明朗的,而且还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我很开心”“我很难过”“我不想做了”等。研究发现,3-4岁的幼儿已经会隐藏或否认自己的情绪感受。在正确的教养条件下,婴幼儿应该能感受自己的各种情绪反应。虽然幼儿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但心理健康的幼儿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总是比较好的。

6.年龄特征明显。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总体上说是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热情、率真、投入的。由于气质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每一个婴幼儿的具体表现也许各有特色。但这些年龄特征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婴幼儿,他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都带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特点。

如果一个幼儿走起路来“老气横秋”,说起话来“滴水不漏”,办起事来“左右逢源”,表现出“幼年老成”的样子,那人们通常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这样的表现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事实上,婴幼儿的言行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其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失却了年龄特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的生活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而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

的。昼夜的轮换,四季的更替,空间的位移,家庭的变迁,交往对象的更换,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等,随时都在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很快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而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则容易反应过度,表现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婴幼儿也是这样。有的婴幼儿在新环境中能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内心感受,在新环境中表现得比较平静。而有些婴幼儿在新环境里则会大哭大闹,表现出退缩、焦虑、恐惧等消极行为。面对环境的变化而长时间不能调整和接受的婴幼儿,其适应性是比较差的。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各异的,但总的来说,心理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遗传。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遗传来实现的。人类祖父辈的许多特征会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这也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土壤。据勒绥1966年的调查表明,在父母患精神病317名儿童中,有3.9%儿童患精神疾病在5岁以下。其他一些心理卫生问题,如脾气暴躁、悲观等,也可以由父代传给子代。

来自先天的获得性影响。这里主要指的是遗传病的产生,即变异。父母体内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和组合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也会导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如唐氏综合症( 即先天愚型),就是因21号染色体多一个而导致患者痴呆愚笨、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遗传病的种类繁多,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环境因素。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气候、污染状况、居所等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好的地方能使人心情舒畅,益于身心健康。现在的人总是希望去旅游,皆是想避开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影响,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益其身心健康。

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学校幼儿园、社会关系等。它们会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家庭。

1.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溺爱型: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

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放任型: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已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有些家长望子成龙违背孩子的特点、兴趣及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使孩子慢慢地失去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孩子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2.家庭的结构。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无信念感,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等,因此,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做父母的责任。

3.家庭气氛。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家里愉快,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处罚,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4.独生子女问题。目前我国, 独生子女的比率越来越大,形成一个独特的年龄阶层。据调查资料表明,偏食者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多30%,挑剔穿着的比非独生子女多17%,不尊重长辈者多24%,不爱护财物者多27%,任性、倔强者多44%,自私、好强、不团结者多23%,胆小怕事者多23%,独立生活能力差者多30%。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也应对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作一些专门的探讨。

5.幼儿园。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

氛。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一个班扩编到30-40人一个班,甚至更多,就会造成人员密度过高,空间减少,噪声污染大,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四、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未能营造出健康心理环境和氛围。

2.只重视幼儿智力开发而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不好的孩子,却有不好的教育。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幼时的教育就好比在白纸上画画,第一笔怎样画、怎样构图、涂什么颜色等,都包含有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等问题。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成才过程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智力开发。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就一般人而言,智力差别并不大,人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儿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是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活泼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才会取得较大的成就。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说培养良好的人才素质,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工程要从小抓起,缺一不可,而且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对人的一生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3.惯用“批评”而忽视“鼓励”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行为大都是操作行为。操作行为就是经过操作条件作用形成的行为反应。如一个人或动物在某一情景里可能会做出许多动作或活动,一旦某一个动作或活动受到强化,如得到食物、奖品等,即得到鼓励时,那么人或动物就可能重复这个动作。如果经过多次强化,这个动作就可能变为经常性的动作,心理学称之为“工具性学习”。而行为的控制,关键在于强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就是那些能促使行为反应出现的刺激,如奖品、表扬等;负强化就是那些促使行为终止的刺激,如批评、惩罚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负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是暂时的,而正强化的作用是主要的。把该项研究结果应用到教育中,我们应提倡应用正强化,少

用或不用负强化。

五、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治疗。许多人一听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立刻想到“多动症”“自闭症”“智力落后”“反社会行为”等,接着就想到“医院”“药物”“行为矫正”等。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活动,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婴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主要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更不是要求广大教师完成治疗和矫正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和行为指导而实施,也可以结合健康、社会、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不同方面的教育活动影响儿童,还可以通过家院合作实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

1.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心理咨询师通过有效的谈话方式,提供需要的知识,增进儿童的自我认识,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协助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追求自我实现,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心理咨询是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心理咨询效果,取决于进行心理咨询的教师,医生具有丰富的知识,认真友好的态度,科学、熟练的咨询技术,并能遵循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和规则。

狭义的行为指导概念有行为矫正的意思,在儿童行为指导方面,目前主要用于口吃、暴怒发作、说谎、偷窃、恐惧等行为异常的矫正。广义的行为指导还包括道德与情操培养、榜样作用、规范行为的建立与训练等。行为指导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家院同步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如初级社会化的场所。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协调同步,才能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院同步实施幼儿心理健康和

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途径。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游戏。游戏是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他对幼儿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来说,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比通过说教更容易接受。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重要方法。儿童在游戏中建立的现实伙伴关系和角色关系为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克服自我中心以及自觉的按照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2.示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幼儿树立榜样,让儿童借助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学习示范榜样的行为和习惯,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榜样可以是同龄儿童的良好行为,在幼儿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榜样是父母和教师的行为。

3.情境演示。情境演示是让儿童以表演的方式,思考和表现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行为对策的教育方法。它能帮助儿童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并对之做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反应。情境演示的课题都取决于幼儿现实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情境演示的方法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通过儿童的表演和演示,能帮助儿童摸索和领悟到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儿童决策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4.行为练习。行为练习指的是让儿童对已经学过的技能和行为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儿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讨论评议。讨论的话题应选择与儿童当前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心理健康问题,允许儿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议论,也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情绪,鼓励儿童对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发表评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感受幸福》教案、反思

2012-2013-2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感受幸福 观山湖区林东小学黄兴慧 活动主题:感受幸福 活动对象:二(1 班学生 活动时间:2013年03月29日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幸福指数,关注幸福指数;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幸福” 提, 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情况与现状 2、准备一些“神秘礼物”按(小组数准备份数,礼物尽可能包装精美,封好 3、“幸福之星”设计和印制,每个同学一张; 4、“幸福之旅”的录制。 活动形式: 故事明理、师生互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谈话交流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过程: 、小小调查

准备:播放柔和的音乐《初雪》,放松情绪!

问题 1: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 问题 2:你觉得你现在幸福吗 ? 学生自己采访 ,自己回答。 假设, “幸福度 ”的满分是五颗星 ,你的幸福程度有几 颗星呢 ?请在自己的卡片上 , 给自己的幸福之星涂上颜色 吧。 请大家在涂颜色的时候 ,还要思考一下你的幸福之星包 含哪些内容 ?那么,没有涂色的星星又包括什么内容呢 ? 二、感受分享 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之星包含哪些内容 ,没有涂色的星 星又包括什么内容 ; 学生的回答预想 :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让自己觉 得幸福 ;可以在这么好的 学校念书 ,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 , 觉得自己更幸福 ,, 有两颗星未涂 ,因为觉得自己还不 是太 幸福 ,可能自己还可以更幸福 ,, 三、游戏体验 :变化的幸福度 面对大家真诚的交流 ,我也分享到了同学们的幸福与快 乐,我觉得自己更加幸福 了。为了表示感谢 ,我决定送给大 家一份小小的礼物。这可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哦。 但礼物不能 随意的打开 ,它需要遵循几个步骤 ,我们一起来看看 ,并按 照规则的要求 来打开这份神秘的礼物。 规则步骤: 在和其他组的礼物比较之后 ,打出第三个满意度 分数。 (1、 在礼物拆开之前 ,打出第一个满意度分数 ; (2、 拆开礼物之后 ,打出第二个满意度分数 ; (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策划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积蓄持久成长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营造关注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示范校园的良好氛围,本校决定开展以“关爱心灵,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关爱心灵,全面发展 三、活动目的: 1、旨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2、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和健康成长; 4、让更多的同学进一步意识到,在认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关 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四、活动时间: 2013年12月23日 五、活动内容: (一)书香苑——心理知识板报 活动主题:书香苑——心理知识普及与宣传 活动内容:每个班出一期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题板报。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标准、人际相处技巧、心理保健、生理知识等板块。 活动目的:宣传心理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走近心理,亲近心理。通过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自己的心理。 (二)活在当下——心理健康活动课 活动主题:把握今天,把握现在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课让学生懂得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不要总把属于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珍惜今天,把握今天,争取做生活的舵手。 活动时间:12月25日 (三)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 活动要求:手抄报要求有刊头设计,刊名要切合“关爱心灵,重视心育”之主题。结构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注重突出原创性,文字流畅,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活动目的:通过让师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强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任务,不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新课改实施这几年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得以了体现充分,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然而有少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暂时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对学习中的障碍缺少理解;一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教育课受到考试的干扰,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受到“师道尊严”等不良思想的侵扰,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使心理教育被表面形式化;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平时多善于观察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力向和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尊重与理解”,是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其次,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结合班上少部分同学吵嘴闹矛盾的现象,采用谈话,讨论,操作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欢乐,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用"优点自检法"夸夸自己和填写"朋友卡"交朋友的环节,学生都兴致勃勃,大胆地向老师和同学施展自我,有说,有唱,有跳,有表演,以不同形式让大家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同学们在这个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旋律边唱边舞,体验交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学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一、活动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详尽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胜利。 (三)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四、活动内容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贩妥善解决,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的调和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树立积极乐天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

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崇他人、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五、活动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2、运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3、通过班主任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 4、利用学校广播站、墙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总之,注重并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学生的不适应行为,为学生正常成长营造优良的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2、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普查(问卷)、个别辅导记录(档案)

董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任务 1.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价格水平。 2. 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工作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心理辅导活动和专题心理讲座。要把心理辅导活动纳入日常教育计划,每班每学期安排八课时以上。 2、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训练。 为了增加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扰,使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训练,如意志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放松训练、学习方法辅导和克服考试焦虑辅导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广大学生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宽广,及时化解孤僻、郁闷、焦虑等心理困扰。 4、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着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机制。 一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机制。 建立班级、学校、心理辅导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心理辅导,预防学生发生心理偏差。 结问题学生要做好个案分析并建立跟踪档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全册

第一课我是什么样的人 导入 点呢?你们想不想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大家了解自己,认识自我。 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过低评价自己,不要自卑,不要看不起自己,要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正确评价自己。 堂活动 a) 议一议 i. 兰兰怎样了解自己的长相? ii. 明明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iii. 你打算怎样认识自己? b) 谈一谈

i. 你喜欢别人夸自己长得漂亮吗? ii. 你在同学面前炫耀过自己的能力吗? iii. 你是否不自己长得不漂亮而自卑? iv. 你喜欢自己的性格吗? 教师:请一位同学念一遍,然后想一分钟,最后请四位同学们自由发言。 目的是让同学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c) 说一说 同桌交换着看看各自所写的答案。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如实说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d) 请你选择 i. 当同学给你做出正确的评价时,你应该怎么办? 1. 立刻行动起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2. 反正是老毛病,不改也过得去。 3. 我的优点比缺点多,自己很知足了。 请将你的选择填在()里。 ii. 当同学给你提出不完全正确的评价时,你怎么办? 1. 把不满的话憋在心里。 2. 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缺点辨解。 3. 与同学进行心灵交流,坦诚相待。 )中。

e) 采花游戏 中。其他同学打开书,将你采摘的“花朵”上的字都写在卡片纸上,然后写上你的名字,交给老师。 实践指导 a) 演讲比赛 b) 老师教你认识自己 i. 照镜子 ii. 反省自己 iii. 参加课外活动 iv. 听取别人的评价 v. 敢于同他人竞争 vi. 从心理咨询和书本中认识自己 教师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反思3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反思3篇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高中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 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这 是我每一节课都在思考的问题。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 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 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影响他们 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 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 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二、情境剧中见情境。 情境剧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情境剧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课中,一些生活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故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使 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在本课中通过情境剧表演,总结出了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帮助别人;心胸宽广,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等。使学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上很多的事取决于我 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选择。 三、引导反思改错误。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

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 步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四、精心设计净心灵。 精彩的结束不仅仅是全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本课我在结束时设计了《美丽的心愿》这一环节,让 学生许下一个心愿,让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里净化心灵,让他们知 道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来做,相信在课件背景小女孩子的祈祷中,在柔和的乐曲里,孩子们一样许着美丽的心愿,并且愿意与大家一 起来分享。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课净化心灵目的。 五、课堂结构巧安排 对于小学高段的孩子来说,嫉妒心理可能有些不好理解,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一定可以说得出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却有些过急,或 者情绪不够饱满,没有带动课堂气氛,孩子们处于很茫然的状态, 或者是因为这种课堂结构设计对孩子们来说过于复杂,他们所能感 受到的身边的嫉妒太有限,至使学生的发言不够勇跃,这是在以后 的教学中应该努力避免的。 作为心理健康课的新老师,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我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在04.9班的教学中,我以前做法是: l、课堂导入最重要。 2、围绕主题搞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 理素质,让他们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 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具体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时间:5月4日、5月5日 三、活动地点:xx教室 四、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听心灵的声音——做情绪的主人小学生年龄小适应能力差,他们的情绪是多变的,学习成绩不好,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或在学校中受到戏弄、讽刺、不平等的待遇都会产生各种情绪。他们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活动目的: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2、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3、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二)送上一缕阳光——学会宽容现在大多数小学生是倍受父母骄宠的宠儿,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他们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因此,在家里不知宽容父母,在学校不会宽容老师、同学,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与他人和睦相处,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三、确立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确 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 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 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 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 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 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 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

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四、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五、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2、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的反思,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以下认识: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直接影响着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心理健康教师,要解读心理 健康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认真把握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 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 和谐的发展为己任。 所以,应该把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使命。才可能把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实际作用, 真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做到育心育人 学生健康的身心是其健康成长的保证,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因此,心 理健康课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要有别于其他课程。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学家介绍:空间距离与心理 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距离就越近,那就 要求老师多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 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有意义。 其次,多一些微笑,多一点赏识。许多学生缺乏自信,课堂上不敢发言。因此,传授知识其实不是目的,心理健康课真正的目的是 培养学生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若一味板着脸,那么就

等于“对牛谈情”。若和蔼、宽容、理解,可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 看到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是会有变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的赏识要有度。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 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再次,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有发散性的思维,有标新立异 的答案,甚至是荒诞的思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 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那么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 意识,而且要有课程意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创造学生的个性,哪个方面有发展就培养他哪方面的特长,给他们心理支持,帮 助孩子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 的思想观念。 总之,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成长中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提高其心理素质。与传统学科相比,在教育内 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原则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都 有很大的差别,应该更着重与学生的体会和实践,而不是他学到了 什么。 心理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 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 灵活运用,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 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一、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正式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

xx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xx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育实际,现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如下活动二、活动目的: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原因并研究其对策,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很有必要。 根据我的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考取理想学校机会渺茫;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根据我的分析,中学生之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原因之一:压力过大造成缺乏自信。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如缺乏指导,易走极端。 原因之二:未经挫折造成不知如何面对压力。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未经挫折。平时看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便一蹶不振。 原因之三:被动地位造成依赖他人,不会独对压力。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原因之四:心理封闭造成交往困难。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变差。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一全册第13课沟通让生活如此美丽教学设计.doc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一全册第13课沟通让生活 如此美丽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有效沟通的技巧,以及自身平时表现出的沟通姿态 过程与方法: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效沟通意识,并将技巧运用到生活中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生理和心理均趋于成熟与稳定。在交友方面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交友。高中生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交往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高一是一个由初中刚向高中过渡的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其对新环境的适应,还利于其身心健康。且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该阶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从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获得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开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有效沟通三个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技巧分析案例;感悟小品中的尊重的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5教学准备 暖身活动纸条、你说我画图形准备、小品《发试卷》 6教学过程 6.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我说你画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根据我的口令进行作图。在活动过程中不准交流,不准提问,不准交头接耳,根据我的口令进行绘画。好,现在大家在你的纸上 (1)请画一个圆 ; (2)在圆的下面画一个三角形; (3)在三角形的下面画2个长方形。 此环节结束;接下来,进行第二个环节,将纸翻过来,但是此次活动是可以提问的,先在你纸张的中间部分画一个圆(老师很清晰的描述作画内容,并且学生可以提问,老师有应答) 活动2【活动】你来帮帮他 案例分析: 王同学与李同学从高一一入学就成为了好朋友,但是过了几个月,两个人说话就慢慢地减少了,王同学尝试着跟李同学进行沟通来拉近距离,但是每每看到人家在忙就退缩了,即便有交流时间也比较短暂,通常以不痛不痒的话题开始,而李同学也总是以“嗯,奥,啊”类似的话语结束。 王同学很是苦恼,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更不知道李同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样。 活动3【活动】发试卷 (考试完了,试卷评改好了,课代表发数学试卷,同桌生甲与生乙间发生的事情) 课代表(手拿一叠试卷):发数学试卷了啊同学们! 生甲(叹息):好紧张啊,要发试卷了! 生乙(信心十足的):有什么好紧张的啊! 课代表(走到甲跟前):给你。 生甲扫了一眼分数,立刻把分数捂住。 生乙(扯甲手中的试卷):哎,你多少分?让我看一下,看一下! 甲乙正在拉扯,课代表走过来递试卷给乙:恭喜你,考得很好啊! 生乙(展开试卷,兴奋的):啊!我九十分!我九十分!(得意地向周围的同学扬扬自己的试卷)看到了吗?我九十分!(又转向甲)你到底多少?(终于扯出了试卷,嘲笑)啊!才六十分?这么简单的题你才考六十分?你脑子进水啦?)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持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l、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一次自我介绍。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点。 对于这方面的水平,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水平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沟通》一课,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每个人背上夹一张纸到处找同学,配合完成。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调控情绪水平较差,极容易形成混乱。于是,我把游戏环节实行了重新设计,换教室活动为座位传纸,有效的避免了混乱,从而也达到了说明道理,活跃气氛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对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以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为基础。就我所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自律性不强,还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主动遵守纪律和规则。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忽视倾听”:要么发言过于随意,只顾自己大声说话,不倾听别人的心声;要么封同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所以,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普及心理健康常识,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活动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倾听心灵的声音 活动目的: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小故事,小常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引导广大学生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大赛(选取关于心理小故事和小常识,关于挫折,关于励志的文章)。 二、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三、健康知识讲座。 第二课时畅游心海 活动目的:通过一个个各方面趣味知识,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心理学,增加心理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活动过程: 一、健康知识大赛:做一个箱子,用抽奖的形式,将所有的题目放在里面,每组派3名代表参加,抽题,答对的现场奖励一个小礼品,答错则放回箱子(用选择或者判断的形式)。 二、心理大观园——心理学知识、图片展 展览收集的心理活动图片,心理健康知识 三、心理格言征集活动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创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格言,可以是反映生活,学习、情感等,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30字以内。最后评选出10条优秀的格言。 第三课时送上一缕阳光 活动目的:使学生学会称赞别人,懂得称赞别人是增进同学之间友情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克服羞怯心理,勇敢地去与人交往。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当一缕阳光照耀在你身上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暖、舒适)是的,在寒冷的时候,在黑暗的时候,我们需要阳光,因为阳光带给我们温暖、舒适,使我们心情愉快。可是,你们知道吗?并不只有太阳才能给我们带来阳光,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太阳,都会放射出温暖的阳光。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一个小太阳,给身边的人送上一缕阳光吗?(出示课题:送上一缕阳光) 其实,想要送给别人阳光并不难,只要大家学会一项本领,那就是称赞别人(板书:称赞别人) (二)、学习称赞别人的方法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称赞别人还不简单吗?”是这样吗?咱们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大家一块儿来称赞称赞他,看看同学们会不会称赞别人。 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其他人称赞他。(其中一位同学态度不够真诚。询问被称赞的同学被别人称赞是的感受,得出结论:称赞别人时,态度一定要诚恳、真诚,这样才能给别人带去温暖。而一味地奉承别人,缺乏真诚的态度,那么你的称赞就会变成盛夏里的烈日,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了。 (三)、小组活动 1、同学们都明白了该怎样称赞别人,那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卡片,在卡片上给你们这组其余的六位同学写上一句赞语。受到称赞的同学在卡片背面记录下同学们称赞你的话。完成后投入“阳光信箱”。 2、小组活动、交流。 3、老师从信箱中随意抽去几张卡片,读给大家听,并询问称赞别人时和被别人称赞时的感受。 (1)当别人称赞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2)当你称赞别人时,你觉得他(她)怎样? 4、给称赞别人称赞的好的同学颁发“阳光小天使”奖牌。 (四)、总结 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去尽情的享受别人对自己的称赞,也真诚的称赞别人,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上一缕温暖的阳光吧! 第四课时生活对我说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让学生争做乐观、自信、热心的健康的人。

2020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020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健康的定义 (二)学生健康状况 (三)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二、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 我校根据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发育特点,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三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 (一)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 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 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3)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相处技能。

(二)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2.基本内容 (3)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三)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2.基本内容 (3)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四、课程实施 (一)专业课程设置。 (三)课外实践 对无法通过相关课程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如(1)实际调查:走访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调查访问相关健康知识;(2)自主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书籍,搜集有关资料,积累健康知识。(3)开展活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如牙科医生、眼科医生、心理医生讲解和培训。 五、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方案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欣赏我自己 东星小学蔡真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展示长处、互相赞美等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培养自信心,发展个性。 2、教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能力和个性,在班集体中营造一个欣赏和被欣赏的融洽气氛。 二、活动提示鼓励学生赏识自己,培养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心理。 三、活动过程 1、七彩剧场 (1)活动前,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自卑现象(如:因不满意自己的长相而感到自卑,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感到自卑,因没有出众的才艺而感到自卑,等等),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境,排练情境剧《我不行》。活动开始时进行表演。 (2) 看了这些情境后,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2、缤纷舞台 学生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长处。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但是并不要求一定要有多高的水平,只要自己认为是长处,就可以上台展示。一个学生展示完后,组织大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然后让展示者说说自己的心理体验。注意鼓励平日里比较内向的学生挖掘自己的长处,并大胆地上台展示,逐步树立自信心。 3、珍珠宝盒:我的眼里有个你

(1)赞美同桌的长处,写在他的课本上,赞美的语言力求符合对方的实际。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要只集中在学习方面,可以从品德、生活、劳动、文体、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去考虑,要尽量多挖掘对方的闪光点,教师也参与活动之中,特别要给平日里比较自卑的学生写长处,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2)学生朗读收到的赞美语言,请老师和其他同学补充说说自己的长处。 (3)听了同学们的评价,说说自己的感想。 4、导航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让我们都学会用显微镜多多挖掘自己的亮点,学会欣赏自己,在生活的海洋里扬起自信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四、活动延伸 (1)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写一张“亮点卡”,并把卡片赠送给这位同学。教师也参与其中,以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2)收到同学和老师赠送的“亮点卡”后,写下自己的心理体验。 (3)经常找出自己身上值得欣赏的地方,写入日记,一两个星期以后反思一下,是不是更加喜欢自己了,写下心理体验。 活动建议: (1)活动前告诉学生本活动的主题,请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展示长处时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要带来。 (2)注意提醒学生在学会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长处,使自己更加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及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几年来,我院已构建起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危机干预为主线、以三级心理保健网络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体系。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让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 全面推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拢,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学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这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的思维往往过多地依赖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而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心理效应。 一、加强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特点是自觉确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旦被学生掌握了,就会产生激励学生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内在动力。这就是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常以理想、志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教学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推动力。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要十分注意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学生树立学习目的。这是保证学生能够持久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心理交往,启发积极情绪。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心理交往的过程。师生心理交往的基础首先是情感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要以鼓励为主;对差生不可冷淡,不能挖苦,要宽容友善,耐心教导、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情感,才会激发学生学好老师所授知识的兴趣,才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要求的任务上去。小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这种自尊心往往是进取向上的动力。在学习上,如果学生受到老师的恰当评价和鼓励,他们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满足和体验,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再上一层楼的心理状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成绩的快乐。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