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1. 阿累尼乌斯定律:0exp(/)k k E RT =-

k 0──频率因子,表征反应物质分子碰撞的总次数;

E──活化能,使分子接近和破坏反应分子化学键所必须消耗的能量,也就是发生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也是不同的; T──热力学温度,K ;

R──通用气体常数,。

2. 煤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1) 预热干燥阶段:水分蒸发,吸热过程,温度<200℃;

2) 挥发分析出并着火阶段: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吸热,热分解,分解出一种混合可燃气体,及挥发分。挥发分一经析出,便马上着火,开始放热,温度>200℃~300℃;

3) 燃烧阶段: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大量放热,温度急剧上升;

4) 燃烬阶段:焦炭燃尽成灰渣。

3. 碳的多相燃烧过程:

1) 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分子(氧)向碳粒表面的转移与扩散;

2) 气体分子(氧)被吸附在碳粒表面上;

3)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氧)在碳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燃烧产物;

4) 燃烧产物从碳表面上解吸附;

5) 燃烧产物离开碳表面,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吸附与解吸附最快;扩散与化学反应最慢,但最主要。因此,碳的多相燃烧速度决定于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和氧与碳粒的化学反应速度中速度最慢的一个。

4. 多相燃烧反应的燃烧区域

在碳的多相燃烧中,多相化学反应速度,用气相O 2消耗速度w 1表示化学反应速度:

1f w kC =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也可用氧向碳粒表面扩散速度表示:()

20f w C C β=-

式中:f C —— 碳粒表面上氧的浓度,kg/m 2;0C —— 周围介质中氧的浓度, kg/m 2; k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β —— 扩散速度常数。

燃烧过程稳定时,氧气扩散速度等于氧气消耗速度: w1 = w2 = w 经推到:0n 0k w C k C k

ββ==+ 1) 动力燃烧区域:在燃烧过程中,当燃烧反应温度不高时,化学反应速度不快,此时氧的

供应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中氧的消耗速度,亦即扩散能力远大于化学反应能力,即β >> k 。这时燃烧工况所处区域称为动力燃烧区域。

特征及措施:

① 碳粒表面氧浓度基本上等于周围介质中氧浓度:f C = 0C

② 燃烧反应速度w = k 0C

③ 燃烧反应速度决定于化学反应速度,与扩散速度无关; ④ 燃烧温度不高,提高温度是强化燃烧的有效措施。

2) 扩散燃烧区域:如果影响燃烧过程进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扩散,也就是说,此时燃烧反

应的温度已经很高,化学反应能力远大于扩散能力,即k >> β时,这时的燃烧区域称为扩散燃烧区域。

特征及措施:

①碳粒表面氧浓度基本上等于零: f C = 0

②燃烧反应速度w =β0C ③燃烧反应速度决定于扩散速度,反应速度常数与T 无关,燃烧反应速度与T 关系不大,强化措施↑β,加大风速,加强碳粒与氧的扰动混合。

④燃烧温度很高,>>环境温度

3) 过渡燃烧区域:实际情况大部分是该区域,T 适中。提高温度&加大风速,加强碳粒与

氧的扰动混合同样重要。

4) 判断:f C /0C ,谢苗诺夫准则: β/k = SM ;上述三种不同的燃烧区域并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移。

5. 放热量Q 1与散热量Q 2随温度变

化曲线

1点:稳定的低温缓慢氧化状态

2点:热力着火点(不稳定状态)

3点:高温燃烧状态

4点:热力熄火点

5点:低温缓慢氧化状态点

稳定着火条件:

12Q Q = 12dQ dQ dT dT

≥ 一般熄火温度T xh 大于着火温度T zh ;

熄火点和着火点随反应系统的热力条件(散热和放热)而变;

各种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着火温度值的出入较大,相同测试条件下,不同燃料的着火、熄火温度不同;对同一燃料,不同的测试条件也有不同,过分强调着火温度意义不大; 对煤:反应能力越强(挥发分Vdaf 越高,焦炭活化能越小)的煤,着火点低,容易着火,也易燃烬。反应能力弱的无烟煤着火温度高,也难燃烬。

加快着火的措施:加强放热、减少散热。散热不变时,提高可燃物初温,增加可燃物浓度和压力,使放热强化,如浓淡燃烧器稳燃;放热不变时,可降低气流速度、燃烧室保温等措施,如增加卫燃带等。

6. 着火热:把煤粉气流加热到着火温度所需的热量称为着火热。

需要加热:煤粉、空气(一次风)、煤粉中水分的蒸发和过热。

B r——燃料消耗量,kg/h;V0——理论空气量,Nm3/kg;

α1——过量空气系数;r1——一次风比例;

c1k——一次风比热,J/;q4——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c d——煤干燥基比热,J/;M ar——煤收到基水分,%;

T zh——着火温度,K;T0——煤粉一次风初温,K;

c q——蒸汽比热容,J/;M mf——煤粉的水分,%

着火热的来源:

对流换热—煤粉气流卷吸回来的高温回流烟气(包括内回流及外回流),这部分热烟气和新喷入的煤粉空气强烈混合,将热量以对流方式迅速传递给新燃料,约占总着火热的70-90%;

辐射换热—火焰、烟气、炉墙对煤粉气流形成辐射传热,占10-30%。

7.煤粉气流着火影响因素

1)燃料性质

a)挥发分:影响最大,V daf增加,着火温度点下降;

(着火过程主要取决于煤中可燃基挥发分的大小,而燃尽过程主要取决于焦碳的燃烧速度。

煤粉气流的着火位置:200~300 mm,不大于500mm

着火太迟:火焰中心上移,造成炉膛上部结渣,汽温偏高,q3,q4增加

着火太早:烧坏燃烧器,燃烧器附近结渣)

b)原煤水分:水分增加,着火热增加,炉内温度水平下降,理论燃烧温度下降。

c)原煤灰分:灰分要吸热,还会使热值降低,炉内温度水平下降,着火推迟,影

响稳定性。

d)煤粉细度:煤粉越细,燃烧反应表面积越大,煤粉升温速度加快着火更快更容

易;煤粉气流相对速度加快,扩散反应加快;

2)炉内散热条件

a)在燃烧器区域增加卫燃带(燃烧带)

b)改善保温条件

3)煤粉气流的初温:提高初温可减少着火热。

4)一次风量和一次风速

一次风速:过高,降低煤粉气流加热速度,影响着火,着火延长;过低,燃烧器喷口烧坏,煤粉堵塞。有一个合理的选择。

一次风温:低挥发分煤,越高越好;高挥发分煤,不能太高,防止烧喷口。

5)燃烧器结构特性

a)主要是指一、二次风混合的情况:二次风混入一次风的位置要合适

混合过早,增加冷风,增加着火热,会推迟着火;混合过迟,焦炭着火后不能及时燃烧,使整个燃烧过程延长。

对高挥发分煤,早混入,否则影响燃烧效率;对低挥发分煤,迟混入,否则会影响着火燃烧稳定性。

二次风速要较高:增强对煤粉的扰动和扩散,加快后期混合过程和强度。一般控制动量比J2/J1 = 2-4

b)燃烧器的尺寸:燃烧器出口截面积愈大,煤粉气流着火时离开喷嘴的距离就愈

远,着火拉长了。

6)锅炉负荷:锅炉负荷与炉内火焰温度直接相关,负荷降低,炉内燃烧火焰温度下降。

8.燃烧完全的条件

1)供应充足而又适量的空气

这是燃料完全燃烧的必要条件。空气量常用过量空气系数来表示,过量空气系数有个最佳值。

2)适当高的炉温

炉温高,着火快,燃烧速度快,燃烧易于趋向完全。但过分地提高炉温也是不可取的,过高容易引起结渣等。

3)空气和煤粉的良好扰动和混合

化学反应速度和氧气扩散速度是决定燃烧反应速度的两大因素。良好的扰动和混

合,氧气更快扩散到煤粒表面,一、二次风配合好,不仅着火阶段充分混合,燃尽阶段也有利。

4) 在炉内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煤粉自燃烧器出口一直到炉膛出口行程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炉膛容积、炉膛截面积、炉膛高度及烟气在炉内的流动速度。在锅炉设计时确定。

质量作用定律:在温度不变时,化学反应速率与该瞬间各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各反应物浓度的幂指数等于其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a b A B w kC C

一次风:输送煤粉进入炉膛的风(首先与燃料接触的风)。

作用:①输送煤粉;②保证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气。

二次风:直接进入炉膛助燃的风。

作用: ①满足焦炭燃烧所需的氧气; ②组织风粉进行扩散混合。

三次风:除一次风、二次分外的送入炉膛的风。

类型和作用:①中储式热风送粉中的乏气;②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分级送风:燃尽风(OFA 、SOFA 等);③沿炉壁送入,保护水冷壁防止结渣和高温腐蚀;④控制火焰中心温度,协助调节汽温。

燃烧效率可用下式表示:

r = 100-(q3 + q4),% g = 100-(q2 + q3 + q4 + q5 + q6),%

q 2—排烟热损失,%;q 3—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q 4—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q 5—锅炉散热损失,%;q 6—其他热损失,%

劣质煤强化着火措施

一、无烟煤着火和稳燃问题

增强高温烟气的回流,提高着火区温度;提高一次风中的煤粉浓度和热风温度;采用分级配风(一次风集中),推迟一、二次风混合;敷设卫燃带,增强着火区辐射热量;提高煤粉细度;采用较低的一次风速和风率

二、无烟煤燃尽问题

延长风粉气流的流动路程(如采用W火焰燃烧)——增加煤粉燃烧时间;组织合理的炉内空气动力场——强化扰动和混和;合理的炉膛容积(瘦高型)——延长时间,降低烟气流速;着火后及时送入大量的二次风;敷设卫燃带,提高燃烧区域的温度——适当高的炉温;适当增大过量空气系数——充足合适的空气量;提高煤粉细度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 2、什么叫燃烧? 3、从正负两方面论述研究燃烧的意义。 4、不同的学科研究燃烧学各有设么侧重点? 5、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关系。 6、标准生成焓、生成焓的定义? 7、反应焓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8、燃烧焓的定义? 9、用图示的方法(△H-T)表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0、燃烧焓与燃烧能近似相等的原因? 11、燃料热值与燃烧焓的关系? 12、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怎样? 13、液体以及气体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如何? 14、反应焓和温度的关系? 15、什么叫化学平衡? 16、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17、反应速度、生成速度或消耗速度的表达式? 18、反应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9、Gibbs函数的定义? 20、自由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1、自由焓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22、孤立系统与非孤立系统的反应平衡关系各自通过什么来判断? 23、过量空气系数(φat)与当量比(φ)的概念? 24、浓度以及化学计量浓度的概念? 25、化学反应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度及各组分的摩尔比的计算方法怎样? 26、氧化反应中,燃烧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的计算方法怎样? 27、绝热火焰温度的计算方法(反应度为1、反应度小于1、考虑高温热分解三种)怎样? 28、净反应速度的定义? 29、化学反应过程中浓度岁时间的变化关系怎样? 30、反应级数的定义(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和)与确定?一般烃类的燃烧反应级数为多少? 31、Arrheniu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考察了比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2、为什么说Arrhenius定律的结论与分子碰撞理论对化学反应速度的解释是一致的? 33、热爆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34、什么叫链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 35、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6、以氢气与溴反应生成溴化氢微粒推导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37、分支链反应为什么能极大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 38、图解燃烧半岛现象。 39、常见的有机类燃料及其衍生物有哪几种? 40、图解碳氢化合物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燃料与燃烧

【燃料及其燃烧过程】燃料与燃烧 【燃料及其燃烧过程】 燃料与燃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三章燃料及其燃烧过程与设备 硅酸盐制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 热量的来源: 1、燃烧燃烧产生,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资源丰富,但价格低廉 2、以电为热源,即电能转化为热能。效率高,但相对短缺。 目前硅酸盐行业热源以燃烧为主。 第一节燃料的种类及组成 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过发出热量并能利用的可然物质燃料的种类按状态分: 固体燃料:木碳,煤等。其中煤又分为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 液体燃料:石油及其制品。 气体燃料:天然气、人造煤气。 按来源分: 天然原料:

人工原料: 一、固体燃料: 煤的种类及特点: 按国家标准,分为三类:褐煤、烟煤、无烟煤 1)、褐煤:外观褐色,光泽黯淡。水分含量高,热值低,密度较小,含氧量高,化学反应强,极易氧化和自然。常作为加压气化燃料,锅炉燃料 2)、烟煤:挥发份含量高、灰分及水分较少,发热量高。可划分贫煤、焦煤、气煤3)、无烟煤:挥发份含量低,燃点较高,燃烧时没有粘结性。、固体燃料的组成及换算: 常用两种表示方法: 元素分析法: C、II、0、N、S、 A、M工业分析法:挥发分、固定碳、 A、M 1、元素分析法: C、H、0、N、S、 A、M C:煤中含量最多的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为15-90% 以两种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碳与氢、氮、硫等元素结合成有机化合物 碳呈游离状态:

II、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为3-6% 以两种形式存在:化合氢 自由氢:与化合物组成的有机物,如Cnllm空气干燥基干燥基 干燥无灰基1)收到基: 以实际使用的煤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收到基 收到基水分Mar有两种:外在水和内在水2)空气干燥基:以实验室使用的风干煤样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空气干燥基分析基 干燥基: 以无水的煤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干燥基干燥基 干燥无灰基: 以无水、无灰的煤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干燥无灰基 各种基之间的转化 例如:收到基与空气干燥基之间的转换。 设:已知Cad、Mar、Mad ,求Car。 解:取100kg收到基煤为基准,相当于空气干燥基煤为:二者含碳质量相等:收到基含碳质量二空气干燥基含碳质量 即: 2、工业分析法: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摘要】:燃烧少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是人们利用能源的最主要方式。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它们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因此必须对它们加以控制。 【关键字】:燃料 燃烧 污染物 燃烧是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有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多数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水蒸汽;不完全燃烧过程将产生黑烟、CO 和其它部分氧化产物等。若燃料中含S 、N 会生成SO2和NOx ,燃烧温度较高时,空气中的部分氮会被氧化成NOx 。这些燃烧产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动植物的生长。 1. 燃料的分类 (1)常规燃料 如煤(coal )、petroleum 、天然气(rude gas)等。 (2)非常规燃料 按其物理状态分为: (1)固体燃料:挥发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蒸气控制);留下的固定炭以固态燃烧(扩散控制)。 (2)液体燃料:由蒸发过程控制(气态形式燃烧)。 (3) 气态燃料:由扩散或混合控制。 2.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 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这些排放物会污染环境,是目前影响全球环境的酸雨、“温室效应”等的主要来源,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引起。它在锅炉排气中约占3%,而在汽车排气中可达 13%。对于 锅炉和 工业炉只要保证燃料充分氧化,采用二次燃烧,就可能降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减少 内燃机排气中一氧化碳则是一按获得方法分 按物态分 天然燃料 人工燃料 固体燃料 木柴、煤、油页岩 木炭、焦炭、煤粉等 液体燃料 石油 汽油、煤油、柴油、重油 气体燃料 天然气 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焦炉 煤气

汽车排放及控制技术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题 1)大气污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当他们呈现足够的浓度, 达到足够的时间,就可能危害到人体的舒适和健康,危害到生态环境的平衡 2)大气污染的一般分类:局部污染、区域性污染、全球污染 3)大气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4)汽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CO、NO X、HC、光化学烟雾、微粒 二、论述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种类、特点和危害 1)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有毒气体;使血液输氧能力降低 2)碳氢化合物: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润滑油及其裂解产物和部分氧化物;饱和烃危害不大,不 饱和烃危害很大 3)氮氧化物:是NO和NO2的总称,百分之九十五为NO;NO无色无味,毒性不大,NO2是红棕色气体,对 呼吸道强烈刺激,产生酸雨、烟雾。 4)光化学烟雾:是排入大气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的烟 雾,包含:臭氧、醛类、硝酸酯类;刺激眼睛和上呼吸到粘膜 5)微粒:微粒越小,越不容易沉积,越容易深入肺部;其次物化活性越高,加剧了生理效应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题 1)可燃混合气均匀,CO排量几乎取决于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或过量空气系数 2)柴油机φa大,CO排放比汽油机低,由于柴油与空气混合不均匀,燃烧空间总存在局部缺氧和低温的 地方,低负荷尽管φa很大,CO排放量反而上升。 3)影响CO生成的因素中:进气温度、进气管真空度升高,CO排放量升高;大气压力、怠速转速升高,CO 排放量降低。 4)淬熄层:火焰接近气缸壁,缸壁附近混合气温度低,使气缸壁薄薄的边界层内的温度降低到混合气自燃 温度以下,导致火焰熄灭,边界层的混合气未燃烧或未完全燃烧直接进入排气形成未燃HC,此边界层成为淬熄层 5)体积淬熄:发动机在在某些工况下,火焰前峰面到达燃烧室壁面之前,由于燃烧室压力和温度下降太快, 可能使火焰熄灭 6)排气管HC氧化的条件:管内有足够的氧气、排气温度高于600度、停留时间大于50ms 7)汽油机HC生成区主要在缸壁四周,排放峰值主要是排气门刚打开和排气过程结束 8)绝热温度:混合气燃烧释放的全部热量减去因自身加热和组成变化所消耗的热量而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 9)柴油机微粒包括白烟、蓝烟、黑烟。白烟和蓝烟为未燃的燃料颗粒,黑烟为C粒子。 二简答题 论述车用汽油机和车用柴油机未燃HC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生成途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 汽油机 A.气缸内未燃或者未然 充分的碳氢燃料; B.漏入曲轴箱的大量未 燃燃料; C.蒸发燃油蒸汽。主要由壁面淬冷、狭隙效应(汽 油机独有,占50%-70%)、润滑 油的吸附和解析、燃烧室内沉积 物的影响、体积淬熄及碳氢化合 物的后期氧化(包括气缸内和排 气管中)所致。 混合气越均匀,越接近理论空燃 比,HC排放越低,适当减小点火提 前角,减小燃烧室面容比,升高壁 温,升高转速,HC排放量降低,此 外空燃比转速不变,负荷变化对 HC排放浓度几乎无影响;

灭火的基本原理

灭火的基本原理由燃烧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可以得知,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1.冷却灭火: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2.窒息灭火: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3.隔离灭火: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4.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灭火的基本方法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人们长期同火灾作斗争实践经验,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一、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的物体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用水进行冷却灭火,是扑救火灾的最常用方法。二氧化碳的冷却效果也很好。 在火场上,除用冷却法直接扑灭火灾外,还经常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质及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 二、隔离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个条件,将已着火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从而使燃烧停止,如关闭阀门,阻止可燃气体、液体流入燃烧区;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等。 三、窒息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是根据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扑救封闭的房间、地下室、船舱内的火灾。 四、抑制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目前被认为效果较好、使用较广的抑制灭火剂是囱代烷灭火剂(如1211、1301)。 但囱代烷灭火剂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国际环境卫生组织已限制使用。 此外,近年发展起来的干粉灭火剂,也有认为是属抑制法灭火剂之一,而

燃烧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燃烧热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燃烧物理系 第四章着火(自然与引燃) 第五章预混合气体燃烧火焰 第六章扩散火焰与液体燃料燃烧 第七章气体燃料的喷射与燃烧 第八章固体燃料的燃烧 课程实验 考试说明 课程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依托大纲,参考教材 70%考卷,30%平时 题型:填空、(判断、)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图解分析 考试时间:6月9日下午或晚上 第一章 1 2 3.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4.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5.反应焓的计算(**) 6.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7.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汽化潜热。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10.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Helmholtz函数 自由能f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 13.过量空气系数(**)(?a=m a m ast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14.当量比(?=!#@¥%!@)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5.浓度(空燃比)(C=#@¥) 一定体积混合气体中的燃料重量/空气重量 16.化学计量浓度 ?a=1时的浓度 17.绝热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附图)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的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 f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 f 18.绝热燃烧火焰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公式见书本)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5.Arrhenius定律 A-频率因子(分子间碰撞的频率);E-活化能;T-温度 ? 比反应速度k n=Ae?E RT 6.分子碰撞理论与Arrhenius定律属热爆燃理论 7.热爆燃理论(**) 反应物在一定温度的反应系统中,分子碰撞使部分分子完成放热反应,放出的燃烧热提高反应系统中的温度,从而加速反应速度。反应系统处于一种正反馈的加热、加速反应过程。当反应速度趋于无穷大,就产生爆炸。这种由于反应热量聚集的加速反应乃至燃烧爆炸的理论称为热爆燃理论。 8.热爆燃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

浙江永达工贸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流程图(关键流程) 共2 页第1 页 流程顾客营销部研发部工艺部品质部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协作厂 新品开发需求营销情报 资料接收 开发能力评估产 开发进度、技术能力、品质保证、作业环境、材料供应、生产能力、生产/检测设备、成本之可行性 品 NG 总经理例会决定 策 NG OK 签订协议、确定进度、报价划 OK 设计方案 阶 段开发计划书 确定--设计目标、可靠性和质量目标、初始材料清单、 初始过程流程图、初始特性清单、产品保证计划 策划评价会(成立项目小组) NG OK OK 产品设计品质策划 DFMEA 、可制造性和装配设计 设计评审 设计验证 产 图样定稿试制组装夹具 品 部件清单加工单位确定 试 部件开发协议 专用部件确定 开发协议 制 试制品控制计划、产品/过程特殊特性确定( 段 发出试制订单下零件试制订单 确 试验基准交换 试验基准交换试验基准制定零件加工制作 ) 试验方法决定 阶 段 初物品送验 初物品检验初物品检验 试制品组装试制品检验 试制品输出、反馈不良内容研讨会 试制(段确)评审会NG OK

浙江永达工贸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流程图(关键流程) 关键流程图 共2 页第2 页 流程顾客营销部研发部工艺部品质部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协作厂 制订过程流程图、 制订过程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特性矩阵图、PFMEA、试生产控制计划、MSA 计划、Ppk 计划 设备、工装试验设备、 承认样品取得试制品修正 设计制作专用量具提出量 包装设计 重要工序指定检验基准产 量产图样承认图样修订 改进标准化作业标准制订制订准 量产样品制作指示 备 量产组织 发出生产指示零部件加工 确 检验基准交换 认(受入检验入 库 量 组装、检查 过程检验 确 MSA SPC ) 阶 样品提供交货检验 试验报告提供确认试验 段 量产承认批准量产控制计划、包装评价 NG 量确评审会 OK 量产订单量产批准书 量 订单评审生产/采购计划 零部件加工产 受入检验入库 销 售组装/包装/检查 过程检验 阶 成品检验入库 段 出货检查 制品交付 外部设计变更设计变更 交 变更协调会 付 变更信息联系 变更通知单变更安排变更日期指示 服 组装、检查 变更确认初物管理 初物管理 务 进料、过 程、 品质不良信息 最终检验 阶 不良信息 段 不良处理、查明原因、防止再发生、内部质量检查、改进内容标准化

燃料及燃烧基本理论解析

京能集团运行人员培训教程 BEIH Plant Course 燃料及燃烧基本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Fuel And Combustion MAJ TD NO.100.2

目录 1燃煤的形成与分类 (1) 1.1燃料 (1) 1.2煤的生成 (1) 1.3煤炭的分类 (1) 2燃煤的成分与分析 (3) 2.1煤的元素分析 (3) 2.2煤的工业分析 (3) 2.3煤的成分基准及其换算 (4) 3燃煤的性质 (6) 3.1燃烧特性 (6) 3.2常规性指标 (6) 3.3实验室指标 (9) 3.4煤粉的颗粒特性 (10) 3.5自燃特性 (12) 3.6爆炸特性 (13) 3.7可磨特性 (15) 3.8磨损特性 (17) 3.9黏结特性 (19) 3.10燃烧产物的腐蚀特性 (19) 3.11飞灰磨损性 (20) 3.12灰的熔融性 (20) 3.13堆积特性 (20) 3.14流动特性 (21) 4电煤技术条件、要求与标准 (22) 5煤粉(粒)燃烧技术 (24) 5.1燃烧的基础知识 (24) 5.2煤粉的燃烧 (26) 5.3独立有限空间冷态(单体燃烧器)燃烧运行技术 (32) 5.4自由空间热态(整体成组)燃烧运行技术 (33) 6燃油的燃烧研究 (35) 6.1燃油及其化学成分 (35) 6.2燃油的物理特性 (35) 6.3燃油的燃烧 (36) 7 延伸阅读 (39)

7.1质量作用定律 (39) 7.2阿累尼乌斯定律 (40) 7.3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40) 7.4热力着火理论 (42) 7.5火焰的传播 (46) 7.6链锁反应 (47) 7.7煤粉的着火燃烧 (48) 7.8碳粒的燃烧 (49) 8 题库 (52) 8.1填空题 (52) 8.2问答题 (53)

燃料的燃烧过程

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工业炉窑所用的气体燃料主要是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天然气、发生炉煤气及其中两种或几种的混合燃料。 在各种燃料中,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最容易控制,也是最容易实现自动调节,此外,气体燃料可以进行高温预热,因此可以用低热值燃料来获得较高的燃烧温度,有利于节能降耗。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最初的作用就是可以对低热值燃料进行高温预热,提高其燃烧温度,实现低热值燃料例如高炉煤气的稳定燃烧。 气体燃烧中,可燃性成分有CO、H2、CH 4、碳氢化合物等,不可燃烧气体成分有CO2 、N2、和少量的Q2。除此之外,在气体燃烧中还含有少量水蒸气、焦油蒸气、S及粉尘等固体微粒。 工业炉使用的气体燃料很多,主要使用的气体燃料是煤气,气体燃料的燃烧是一组复杂的物理与化学过程的综合,整个燃烧过程可以视为煤气与空气的混合、煤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着火、完成燃烧反应三个阶段,他们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1.1煤气与空气的混合 要实现煤气中可燃成分的氧化成分反应,必须是可燃物质的分子能和空气中氧分子接触,亦即使煤气和空气均匀混合,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是一种物理扩散现象。在工业炉上煤气与空气分别进入燃烧室的情况下,决定煤气燃烧速度与火焰长度的主要因素是煤气与空气的混合速度。要强化燃烧过程必须改善混合的条件,提高混合的速度。

改善混合条件的途径是:使煤气与空气流形成一定的交角,高山气流的速度,缩小气流的直径。煤气与空气的混合在蓄热式高温燃烧技术应用设计中尤为重要。 1.2混合后的可燃气体的加热和着火 将煤气与空气混合后加热到着火温度,着火靠点火来完成。在正常燃烧时,主要依靠前面燃烧着的燃料把热量传递给后继的混合物,使后继的混合物达到着火温度,这一过程的快慢称为“火焰传播速度”,若燃料从烧嘴喷出的速度大于火焰传播速度时,会产生灭火现象,反之喷出速度小于火焰传播速度是会发生回火现象。因为煤气与空气已预热到高温,混合后的可燃气体的加热和着火在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应用已不是主要问题。 1.3完成燃烧化学反应 煤气与空气混合物着火后,产生机理的氧化反应这就是燃烧。燃烧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燃烧化学反应极其快速。 上述三个阶段,对整个燃烧影响最直接是煤气与空气的混合过程,要提高燃烧强度,必须很好地控制混合过程。 1.4气体燃烧的燃烧方式 气体燃烧的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有焰燃烧使燃料与空气预先不混合,独自进入炉内边混合边燃烧,混合与燃烧同时进行。 无焰燃烧使燃料与空气预先混合,进入炉内即着火燃烧,由于燃

燃料及其燃烧过程与设备

第三章燃料及其燃烧过程与设备 硅酸盐制品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 热量的来源: 1、燃烧燃烧产生,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资源丰富,但价格低廉 2、以电为热源,即电能转化为热能。效率高,但相对短缺。 目前硅酸盐行业热源以燃烧为主。 第一节燃料的种类及组成 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过发出热量并能利用的可然物质 燃料的种类 按状态分: 固体燃料:木碳,煤等。其中煤又分为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 液体燃料:石油及其制品。 气体燃料:天然气、人造煤气。 按来源分: 天然原料: 人工原料: 一、固体燃料: (一)煤的种类及特点: 按国家标准,分为三类:褐煤、烟煤、无烟煤 1). 褐煤:外观褐色,光泽黯淡。水分含量高,热值低,密度较小,含氧量高,化学反应强,极易氧化和自然。常作为加压气化燃料,锅炉燃料 2). 烟煤:挥发份含量高、灰分及水分较少,发热量高。可划分贫煤、焦煤、气煤 3). 无烟煤:挥发份含量低,燃点较高,燃烧时没有粘结性。 (二)、固体燃料的组成及换算: 常用两种表示方法: (1)元素分析法:C、H、O、N、S、A (灰分)、M (2)工业分析法:挥发分(V)、固定碳(FC)、A、M 1、元素分析法:C、H、O、N、S、A、M C:煤中含量最多的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为15-90% 以两种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碳与氢、氮、硫等元素结合成有机化合物 碳呈游离状态: H、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为3-6% 以两种形式存在:化合氢(H2O):与氧化合成结晶水形式(不可燃) 自由氢:与化合物组成的有机物,如CnHm(可燃) O:不可燃元素,一般含量不等。它可与其它可燃物形成氧化物

N、煤中惰性气体含量为%,在高温下与氧形成有害物质NOx,污染大气 S:含量小于5% 以三种形式存在:有机硫:与碳氢化合物结合在一起 硫化物中硫:主要存在于FeS2 硫酸盐中硫:存在于各种硫酸盐中(CaSO4 , FeSO4 ?硫为有害物质。S+O2=SO2 、SO2+O2=SO3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A:煤燃烧后的产物,为有害物质,降低煤的发热量,造成不完全燃烧损失。 主要产物为:SiO2 、AlO3 、FeO3 、CaO、MgO M:不可燃物质。水分含量增加即降低可燃物质的含量,也降低煤的发热量 煤中水分以两种形式存在: 外在水分(表面水分):机械的附在煤表面的水分。经风干及外界条件变化可出去的水分。 内在水分(固有水分):达到风干后煤中残留的水分。(包括化学吸附水和结晶水) 同种煤的组成成分是波动的,在表明煤的组成时,必须说明选用的基准。 常用煤的基准: (1)收到基(应用基)(2)空气干燥基(分析基) (3)干燥基(干燥基)(4)干燥无灰基(可燃基) 1)收到基(应用基): 以实际使用的煤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收到基 (应用基) 收到基水分M ar有两种:外在水和内在水 2)空气干燥基(分析基): 以实验室使用的风干煤样(用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70%的空气)为基准而测出的煤各元素的质量百分组成。 空气干燥基 分析基 (3)干燥基(干燥基):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初始结构图方法模板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初始结构图方法 下面分别讨论经过”变换分析”和”事务分析”技术, 导出”变换型”和”事务型”初始结构图的技术。 1.变换分析 根据系统说明书, 能够决定数据流程图中, 哪些是系统的主处理。主处理一般是几股数据流汇合处的处理, 也就是系统的变换中心, 即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处理。 确定逻辑输入——离物理输入端最远的, 但仍可被看作系统输入的那个数据流即为逻辑输入。确定方法是从物理输入端开始, 一步步向系统的中间移动, 直至达到这样一个数据流: 它已不能再被看作为系统的输入, 则其前一个数据流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入。确定逻辑输出——离物理输出端最远的, 但仍可被看作系统输出的那个数据流即为逻辑输出。方法是从物理输出端开始, 一步步向系统的中间反方向移动, 直至达到这样一个数据流: 它已不能再被看作为系统的输出, 则其后一个数据流就是系统的逻辑输出。对系统的每一股输入和输出, 都用上面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逻辑输入、输出。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之间的加工, 就是系统的主加工。如图4-24所示。

图4-24(a)初始DFD图 图4-24(b)找系统的主加工 2) 设计模块的顶层和第一层 ”顶层模块”也叫主控模块, 其功能是完成整个程序要做的工作。在与主加工对应的位置上画出主模块。系统结构的”顶层”设计后, 下层的结构就按输入、变换、输出等分支来分解。 设计模块结构的第一层: 为逻辑输入设计一个输入模块, 它的功能是向主模块提供数据; 为逻辑输出设计一个输出模块, 它的功能是输出主模块提供的数据; 为主加工设计一个变换模块, 它的功能是将逻辑输入变换成逻辑输出。 第一层模块同顶层主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应与数据流程图相对应。这里主模块控制并协调第一层的输入、变换、输出模块的工作。( 3) 设计中、下层模块 由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过程, 为每一个上层模块设计下属模块。输入模块的功能是向它的调用模块提供数据, 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接受输入数据; 另一部分是将这些数据变换成其调用模块所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1. 阿累尼乌斯定律:0exp(/)k k E RT =- k 0──频率因子,表征反应物质分子碰撞的总次数; E──活化能,使分子接近和破坏反应分子化学键所必须消耗的能量,也就是发生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也是不同的; T──热力学温度,K ; R──通用气体常数,。 2. 煤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1) 预热干燥阶段:水分蒸发,吸热过程,温度<200℃; 2) 挥发分析出并着火阶段: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吸热,热分解,分解出一种混合可燃气体,及挥发分。挥发分一经析出,便马上着火,开始放热,温度>200℃~300℃; 3) 燃烧阶段: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大量放热,温度急剧上升; 4) 燃烬阶段:焦炭燃尽成灰渣。 3. 碳的多相燃烧过程: 1) 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分子(氧)向碳粒表面的转移与扩散; 2) 气体分子(氧)被吸附在碳粒表面上; 3)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氧)在碳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燃烧产物; 4) 燃烧产物从碳表面上解吸附; 5) 燃烧产物离开碳表面,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吸附与解吸附最快;扩散与化学反应最慢,但最主要。因此,碳的多相燃烧速度决定于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和氧与碳粒的化学反应速度中速度最慢的一个。 4. 多相燃烧反应的燃烧区域 在碳的多相燃烧中,多相化学反应速度,用气相O 2消耗速度w 1表示化学反应速度: 1f w kC =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也可用氧向碳粒表面扩散速度表示:() 20f w C C β=-

式中:f C —— 碳粒表面上氧的浓度,kg/m 2;0C —— 周围介质中氧的浓度, kg/m 2; k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β —— 扩散速度常数。 燃烧过程稳定时,氧气扩散速度等于氧气消耗速度: w1 = w2 = w 经推到:0n 0k w C k C k ββ==+ 1) 动力燃烧区域:在燃烧过程中,当燃烧反应温度不高时,化学反应速度不快,此时氧的 供应速度远大于化学反应中氧的消耗速度,亦即扩散能力远大于化学反应能力,即β >> k 。这时燃烧工况所处区域称为动力燃烧区域。 特征及措施: ① 碳粒表面氧浓度基本上等于周围介质中氧浓度:f C = 0C ② 燃烧反应速度w = k 0C ③ 燃烧反应速度决定于化学反应速度,与扩散速度无关; ④ 燃烧温度不高,提高温度是强化燃烧的有效措施。 2) 扩散燃烧区域:如果影响燃烧过程进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扩散,也就是说,此时燃烧反 应的温度已经很高,化学反应能力远大于扩散能力,即k >> β时,这时的燃烧区域称为扩散燃烧区域。 特征及措施: ①碳粒表面氧浓度基本上等于零: f C = 0 ②燃烧反应速度w =β0C ③燃烧反应速度决定于扩散速度,反应速度常数与T 无关,燃烧反应速度与T 关系不大,强化措施↑β,加大风速,加强碳粒与氧的扰动混合。 ④燃烧温度很高,>>环境温度 3) 过渡燃烧区域:实际情况大部分是该区域,T 适中。提高温度&加大风速,加强碳粒与 氧的扰动混合同样重要。 4) 判断:f C /0C ,谢苗诺夫准则: β/k = SM ;上述三种不同的燃烧区域并不是固定不 变的,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移。

气体燃料燃烧常识

气体燃料燃烧知识 (有焰燃烧)

目录 1、什么是燃料?燃料分哪几类? (3) 2、气体燃料的种类和组成 (3) 3、天然气的特性 (4) 4、气体燃料燃烧过程分哪三个阶段? (4) 5、着火浓度极限在实践中的应用 (5) 6、什么是空气消耗系数 (6) 7、空气消耗系数的大小对燃烧过程有何影响? (7) 8、气体燃料的燃烧方法 (8) 9、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9) 10、影响实际燃烧温度的因素有哪些? (10)

气体燃料燃烧知识 1、什么是燃料?燃料分哪几类? 燃料:凡是在燃烧时,能够放出大量的热,并且此热量能够经济的被利用在工业和其它方面的物质统称为燃料。 通常所说的燃料是指那些能在空气中进行燃烧,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物质,一般称之为“碳质燃料”。如煤、重油和燃气。 按其来源和物态,燃料一般可分为:固态燃料、液态燃料和气态燃料三类。 表1 燃料的分类 2、气体燃料的种类和组成 我国气体燃料通常按其成因分类:分为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共四类。 (1)天然气:主要指气田气、油田伴生气、凝析气田气、煤层气和矿井气。其主要组成是甲烷,含量90%左右,还含有乙烷、丙烷、丁烷等烷烃。 (2)人工燃气:主要指干馏煤气、气化煤气和油制燃气等。现代煤化工具有装置规模大、技术集成度高、资源利用优于传统煤化工等特点,利用褐煤制天然气。A.大唐国际内蒙古克旗年产40亿立方米煤(褐煤)制天然气项目,拟于2012年6月建成向北京供气;B.大唐辽宁阜新年产40亿立方米煤(褐煤)制天然气于2010年动工等数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已在建设中。 (3)液化石油气:以凝析气田气和石油伴生气或炼厂气为原料气,经加工而制得的可燃气称为液化石油气。 (4)沼气: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发酵,并在微生物作用下,经生化作用,产生的可燃气体称为沼气。主要组分是甲烷,体积分数为60%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就是将矿粉、熔剂和燃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加,均匀的混合,借助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部分原料熔化或软化,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并形成一定量的液相,在冷却时相互粘结成块的过程。 一、烧结过程的基本原理 近代烧结生产是一种抽风烧结过程,将矿粉、燃料、熔剂等配以适量的水分,铺在烧结机的炉篦上,点火后用一定负压抽风,使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正在烧结过程的台车进行断面分析,发现沿料层高度由上向下有五个带,分别为烧结矿带、燃烧带、预热带、干燥带和过湿带。 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带式抽风烧结,代表性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1、烧结五带的特征 (1)烧结矿带 在点燃后的烧结料中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的作用下,混合料熔融成液相,随着高负压抽风作用和燃烧层的下移,导致冷空气从烧结矿带通过,物料温度逐渐降低,熔融的液相被冷却凝固成网孔状的固体,这就是烧结矿带。 此带主要反应是液相凝结、矿物析晶、预热空气,此带表层强度较差,一般是返矿的主要来源。

(2)燃烧带 该带温度可达1350~1600度,此处混合料软化、熔融及液相生成,发生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该层厚度为15~50mm 。此 高炉灰轧钢皮 碎焦无烟煤 (25~0mm ) 石灰石白云石 精矿富矿粉

烟道灰 排出废气 (热烧结矿)冷烧结矿 图3—1 烧结生产一般工艺流程图 带对烧结产量及质量影响很大。该带过宽会影响料层透气性,导致产量低。该带过窄,烧结温度低,液相量不足,烧结矿粘结不好,导致烧结矿强度低。燃烧带宽窄主要受物料特性、燃料粒度及抽风量的影响。 (3)预热带 该带主要使下部料层加热到燃料的着火温度。一般温度为400~800度。 该带主要反应是烧结料中的结晶水及部分碳酸盐、硫酸盐分解,磁铁矿进行还原以及组分间的固相反应等。

现代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3章 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缸外喷射系统是将喷油器安装在进气管或进气歧管上,以0.20~0.35MPa 的喷射压力将汽油喷入进气管或进气道内。 2.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主要由燃料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3.汽油机燃烧过程按其压力变化特点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为:滞燃期、急燃期和补燃期。 4. 汽油机在稳定的正常运转情况下,不同气缸的燃烧情况以及不同循环的燃烧情况很难保持稳定,会产生燃烧上的差异,这种循环之间和气缸之间的燃烧差异称为不规则燃烧。 5. 汽油机燃烧过程中,如果火焰前锋未到达前,末端混合气温度达到了自燃温度,形成新的火焰中心,产生新的火焰快速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爆燃。 6. 点火提前角太小,燃烧过程过迟,后燃增加,最高燃烧压力和温度都降低,排气温度升高,功率和经济性都下降。 7. 实现汽油机分层燃烧有两种方式:进气道喷射的分层燃烧方式和缸内直喷分层燃烧方式。 二、思考题 1.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如何实现对喷油量的控制? 答:在汽油机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喷油量的控制是通过对喷油器喷油时间的控制来实现的。发动机工作时,ECU 根据空气流量信号和发动机转速信号确定基本的喷油时间(喷油量);再根据其他传感器(冷却水温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对喷油时间进行修正,并按最后确定的总喷油时间向喷油器发出指令,使喷油器喷油(通电)或断油(断电)。 2. 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分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答:汽油机正常燃烧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滞燃期、急燃期和补燃期。 各阶段特点: 1)滞燃期:从点火电极跳火开始到形成独立的火焰核心为止。电火花在上止点前跳火,火花塞放电时,两极电压在15000v 以上,电火花能量40~80mJ ,局部温度达2000℃,从而使电极周围的预混合气热反应加速,使反应区温度急剧升高而使某处混合气着火,可燃混合气按高温单阶段方式着火后,经过一个阶段形成独立的火焰核心。压力和温度逐渐升高,缸内气体压力开始脱离压缩线,这标志着滞燃期结束。 2)急燃期:从形成独立的火焰核心开始到气缸内出现最高压力为止。这一阶段的燃烧是火焰从火焰核心向燃烧室整个空间传播的时期,一般急燃期约占20~30℃A ,火焰传播速度一般为50~80m/s ,燃油的80%~90%在急燃期内基本烧完,燃烧室的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达到最高燃烧压力max p ,一般将max p 作为急燃期的终点。 3)补燃期:从最高燃烧压力到燃烧结束。混合气燃烧速率开始降低, 90%左右的燃烧放热已经完成,未燃烧的可燃混合气在火焰前锋面扫过整个燃烧室后继续燃

第六章 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 1. 阿累尼乌斯定律:0exp(/)k k E RT =- k 0──频率因子,表征反应物质分子碰撞的总次数; E──活化能,使分子接近和破坏反应分子化学键所必须消耗的能量,也就是发生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也是不同的; T──热力学温度,K ; R──通用气体常数,8.31kJ/(Kmol.K)。 2. 煤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1) 预热干燥阶段:水分蒸发,吸热过程,温度<200℃; 2) 挥发分析出并着火阶段: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吸热,热分解,分解出一种混合可燃气体,及挥发分。挥发分一经析出,便马上着火,开始放热,温度>200℃~300℃; 3) 燃烧阶段: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大量放热,温度急剧上升; 4) 燃烬阶段:焦炭燃尽成灰渣。 3. 碳的多相燃烧过程: 1) 参与燃烧反应的气体分子(氧)向碳粒表面的转移与扩散; 2) 气体分子(氧)被吸附在碳粒表面上; 3)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氧)在碳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燃烧产物; 4) 燃烧产物从碳表面上解吸附; 5) 燃烧产物离开碳表面,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吸附与解吸附最快;扩散与化学反应最慢,但最主要。因此,碳的多相燃烧速度决定于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和氧与碳粒的化学反应速度中速度最慢的一个。 4. 多相燃烧反应的燃烧区域 在碳的多相燃烧中,多相化学反应速度,用气相O 2消耗速度w 1表示化学反应速度: 1f w kC =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也可用氧向碳粒表面扩散速度表示:() 20f w C C β=- 式中:f C —— 碳粒表面上氧的浓度,kg/m 2;0C —— 周围介质中氧的浓度, kg/m 2; k —— 化学反应速度常数;β —— 扩散速度常数。

第三章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一选择题: 1. 在对流层中,正常条件下的空气温度是随高度增加而()。 A 降低 B 升高 C 不变 D 升高然后降低 2.在()的中上部,由于受阳光紫外线辐射,使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O3而形成了臭氧层。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中间层 3.以下正确的说法:() A氢化合物是燃料中不可燃矿物质。 B硫化合物是燃料中不可燃矿物质。 C碳化合物是燃料中不可燃矿物质。 D灰分是燃料中不可燃矿物质。 4.挥发硫包括:() A 无机硫和有机硫 B无机硫、有机硫和硫酸盐硫 C有机硫和硫酸盐硫 D无机硫和硫酸盐硫 5.随着化石燃料种类的不同,燃烧生成的NOx的数量也随之变化,通常按获得同样的能量计算,NOx的排放量以()最多,()居次,而()相对较少。 A液体燃料油气体燃料固体燃料煤 B气体燃料液体燃料油固体燃料煤 C液体燃料油固体燃料煤气体燃料 D气体燃料固体燃料煤液体燃料油 6.为了有效地控制燃料型NO的生成,不应该() A使用低N含量燃料。 B提高热分解温度。 C实施缺氧燃烧。 D延长燃烧产物在还原区的停留时间。 7.以下错误的说法是:() A NO2与SO2共存时,其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NO2单独存在时。

B NO2与悬浮颗粒物共存时,其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NO2单独存在时。 C SO2和悬浮颗粒物共存时,其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SO2单独存在时。 D NO2与SO2和悬浮颗粒物共存时,其对人体的危害小于NO2单独存在时。 8.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粉尘随着比表面积减小、含水量减少及温度升高,其荷电量增加。 B粉尘随着比表面积增大、含水量减少及温度升高,其荷电量增加。 C粉尘随着比表面积增大、含水量减少及温度降低,其荷电量增加。 D粉尘随着比表面积增大、含水量增大及温度升高,其荷电量增加。 9.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一般颗粒细小、分散度高、惰性尘粒(不燃尘粒)少、湿度低以及含有挥发性可燃气体的粉尘,其自燃和爆炸的可能性增大。 B一般颗粒细小、分散度低、惰性尘粒(不燃尘粒)少、湿度低以及含有挥发性可燃气体的粉尘,其自燃和爆炸的可能性增大。 C一般颗粒细小、分散度高、惰性尘粒(不燃尘粒)少、湿度高以及含有挥发性可燃气体的粉尘,其自燃和爆炸的可能性增大。 D一般颗粒粗大、分散度高、惰性尘粒(不燃尘粒)少、湿度低以及含有挥发性可燃气体的粉尘,其自燃和爆炸的可能性增大。 10.影响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有: A粉尘粒径减小,效率明显提高。 B粉尘密度减小,效率明显提高。 C气体温度升高,效率明显降低。 D气体温度降低,效率明显降低。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多个旋风除尘器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串联组合的目的是增大气体的处理量。 B多个旋风除尘器可以组合起来使用,并联组合的目的是提高除尘效率。 C多个旋风除尘器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串联组合的目的是提高除尘效率。 D多个旋风除尘器可以组合起来使用,串联组合的目的是降低系统阻力。 12.气体温度与湿度对微粒比电阻有重要的影响,以下正确的说法:() A因为低温时尘粒吸附的水蒸气多,导电性能好,故比电阻高。 B因为温度升高后,尘粒吸附的水蒸气蒸发,故比电阻降低。 C烟气含湿量增加,粉尘的比电阻增加。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doc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章燃烧基本原理 1、燃烧的定义、充分条件及极限值。 ?燃烧是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充分条件:一定量燃料、一定量助燃剂(氧化剂)、一定能量点火源三者相互作用 ?极限值: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可燃气体或蒸气在助燃气体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系被点燃并能转播火焰的浓度范围。 2、灭火的四种方法。 (1)冷却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之下,停止燃烧。 (2)隔离法。 将火源处及其周围的可燃物质撤离或隔开,使燃烧因与可燃物隔离而停止。 (3)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4)抑制法 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3、火灾的危险性。 火灾的热辐射造成烧伤;火场中由于氧气含量降低而造成窒息作用;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造成毒害作用;建筑倒塌造成的二次伤害。 4、闪燃、着火、自燃的定义。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樟脑、硫磺、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着火: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并存条件下,遇到比其自燃点高的点火源使开始燃烧,并在点火源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不小于5秒)的现象叫着火。

自然: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点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自然燃烧现象。 5、自燃的分类,会举例说明。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升高,当达到其燃点时,即着火燃烧的现象。(汽车自燃) ?自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聚,使物质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黄磷自燃) 6、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链式反应理论。链式反应理论的历程、分类,会举例说明。 ?活化能理论指出了可燃物与助燃物两种气体分子发生氧化反应的可能性及条件。分子与分子之间不停的发生碰撞,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相互碰撞约1026次。相互碰撞的分子不一定发生反应,只有少数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碰撞才会发生反应。分子能量足够大;碰撞方向合适。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且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活化能:使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所必需的能量。 ?过氧化物理论:氧分子在热能作用下形成过氧键,这种基团加在被氧化物上形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有强氧化性且不稳定,容易继续发生反应或分解;该理论部分解释了燃烧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事实。 ?链式反应理论是由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捏出的。他认为物质的燃侥经历以下过程:可燃物质或助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自由基;自由基极其活泼,与其他分子反应活化能很低;自由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系 列连锁反应,将燃烧热释放出来 ?链式反应理论的反应历程链引发链发展链终止 例:低压下氢的氧化 链引发 H2 + M → 2H? + M 链发展 H? + O2 →?OH + O? O? + H2 →?OH +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