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pdf

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pdf
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pdf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

《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

《论衡》。

西汉汜胜之:

《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

《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

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

《荆楚岁时记》。

周处:

《风土记》。

颜推之:

《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

《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

《搜神记》。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

《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

《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布政使司的“通志”

3.文人笔记

沈榜:

《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

《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

《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

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

《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

《露书》。

史玄:

《旧京遗事》。

文震亨:

《长物志》。

杨慎:

《丹铅总录》。

蒋一葵:

《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

《广东新语》。

4.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

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

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

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

信仰等进行研究。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

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

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

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

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

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

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

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

《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

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

(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

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

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

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

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

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

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汉

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

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

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

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

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

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

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

(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

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

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简介(附英文).pdf

中国传统节日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中国的传统节庆膳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伴侣。例如,我国的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日子。那一天,人们通常要赛龙舟、 吃粽子(zongzi)。中秋节是观赏满月的日子。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圆满,象征着家 庭团聚。因此,中秋节(TheMid-autumnFestival)的特制食品是一种圆形的月饼。 ,除了常见的家禽和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s holiday) 肉类之外,人们还要按各自的地方习俗烹制传统食物,如饺子和年糕。 端午节The Duanwu Festival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位忠诚和受人 敬仰的大臣,他给国家带来了和平和繁荣。但最后因为受到诽谤(vilify)而最终 投河自尽。人们撑船到他自尽的地方,抛下粽子,希望鱼儿吃粽子,不要吃屈 原的身躯。几千年来,端午节的特色在于吃粽子(glutinous dumplings)和赛龙舟,尤其是在一些河湖密布的南方省份。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在我国,一年有很多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这不仅因为它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更因为它是新一年的开始,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也因 为它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不管身在何方,人们总会在春节前回到家里准备 过节。通常,我们会在除夕夜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家人团座一起,分享一 年以来的生活以及新年计划。有的人则会玩游戏或者出去玩。 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会早起,会与见到的人说吉祥话。孩子们会得到压岁 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会带上新年祝福互相串门拜年。总之,春节是一 个欢聚一堂、供人享乐的日子。 元旦New Year's Day -day holiday, so I can go out have fun Today is the New Year’s Day. I have a three or stay at hometo have a good rest. Today, my parents take me out. We go to the mall. Many things are cheap somy mother buys many. I have a new cloth and a pair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中国除夕相关的故事】中国民俗故事读后感300

【中国除夕相关的故事】中国民俗故事读后感300 第一种版本——《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孤独的怪兽叫年。他是寒冬里孤独感慢慢聚积而成的一个怪兽,他住在高高的山上,每到寒冬里最冷的那一天,他就会感到更加孤独,而且还特别生气。于是,他就从山上冲下来去吓唬那些落单的人。后来,大家都会在那一天聚在一起,放鞭炮,挂年画,穿火红的衣服,做满桌的菜,热热闹闹地一起过年,“年”再也不敢出现了。一年又一年,许多人甚至忘了“年”这个怪兽。过年是热闹的,可是总会有孤独的人被“年”吞掉。其实,要从“年”的手中逃脱很容易,只要你穿上红色的衣服,忘记所有不开心的事,打电话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祝他们新年好。还有一位也别忘了,问候“年”新年好,于是,“年”也不好意思了,脸越来越红,变呀变,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新“年”了。 《年》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我们过年时一定要穿上爸爸妈妈买得新衣服,向老师、亲人、伙伴和“年”送上祝福,过一个开心、红火的新年。 第二种版本——《年除夕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躺在洞穴里睡大觉,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作恶。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腊月二十三这天,请灶王爷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玉帝听说后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神农派最小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和竹筒,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跟着灶王爷来到人间。太阳落山后,正当夕又要行凶作恶时,年用红绫和竹筒打败了夕。村里的人们把想要逃走的夕紧紧围住,拿着红绫、竹竿、赶牛鞭一齐向夕打来,当火红的太阳升起时,夕被年和人们除掉了。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掉夕得胜利,就把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红绫、爆竹筒、甩响鞭,到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贴对联和放鞭炮。 年除夕的故事讲完了,我认为年很勇敢,他打败了凶恶的夕,让老百姓过了个平安、快乐的新年。 第三种版本——《年除夕》 传说,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夕生活在海底,但 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上岸,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有时还吃人呢。村子里的百姓为了对付它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 村子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灶王爷帮忙。可是灶王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1062133.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1062133.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中国民俗

吉林财经大学 《中国民俗风情作业》(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学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 任课教师:

中国民俗之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而当代闽台妈祖文化交流,则又有更大的发展。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妈祖文化成为一宗丰富多彩的供我们享用不尽的文化遗产。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使中国首个信俗类非遗项目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 那妈祖文化,也是妈祖信仰,而妈祖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1、妈祖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妈祖信仰从北宋初期在莆田民间形成后,借助水上交通幅射传播,由福建传遍全国,传遍世界,现在,凡有水埠港口之地,几乎都有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到各地的妈祖庙宇达5000多座。清代进士钱俊元有诗写道:“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这高度概括了妈祖信仰的传播缘由和海洋文化特征。 2、妈祖简介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渔村——贤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教人防疫消灾。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3、妈祖地位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 妈祖信俗在民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由民众自发推动,还受到各个时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推崇,也受到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三一教的竞相认同,显示出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核心精神的征服性、包容性和广适性。从宋至清,朝廷对妈祖共达次褒封赐号,妈祖信仰从宋代起一直受到各种宗教的普遍倡导,分别以不同理念阐释其“天国形态”。如道教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佛教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儒教推崇其“护国庇民”、摩尼教宣扬妈祖“通灵变化”等等。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力量可以达到这般精神境界,可以占有这社会空间。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 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 1)中轴线鲜明。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一年级语文下册一月一读《中国民俗故事》专项练习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国民俗故事》习题(6月) 一、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元宵节这一天,不仅要吃元宵,还有赏灯的习俗。() 2、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春节这个节气的景象。() 4、“太阳历”又称“万年历”。() 5、寒食节这一天要吃冷的食物,不能生火做饭。() 6、国庆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7、中秋节赏月拜月,相传这都是因为祭拜嫦娥仙子。() 8、牛郎和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见上一面。() 9、立夏这天很多地方的孩子都有吃蛋的习俗。() 10、浙江绍兴是酿酒名乡,绍兴酒中最著名的当属“女儿红”。() 11、小孩满月时,亲戚朋友会送布老虎。() 12、山西老陈醋是山西省的传统名产,属于中国四大名醋之一。() 13、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是妈祖娘娘的诞辰。() 14、每到清明节,最隆重的活动当属“祭祖”。() 15、门神就是家的保护神,保护一家人平平安安。() 16、雷公和电母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对天神,他们二人掌管天庭雷电。() 二、我会选择。(填序号) 1、端午节人们饮雄黄酒,吃粽子,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 ①屈原②李白③杜甫 2、立秋这一天,很多人家都会买一个(),一家人坐在一起啃,称作“啃秋”。 ①苹果②西瓜③菠萝 3、寒露把妻子坟前长出的一种红杆绿叶的植物叫做()。 ①荞麦②高粱③稻子 4、南方的小年是在()。 ①腊月二十三②腊月二十四③腊月二十五 5、在中国人的饭桌上,人们点菜的时候习惯()的搭配。 ①三菜一汤②四菜一汤③五菜一汤6、()被视为吉祥鸟。 ①喜鹊②乌鸦③黄鹂 7、给老人过生日的时候,除了蛋糕,必不可少的还有()。 ①桃子②苹果③香蕉 8、据说第一个制作馄饨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 ①貂蝉②西施③王昭君 9、()居十二生肖之首。 ①老鼠②牛③兔子 10、抓周如果先抓到了文具,就预示着将来()。 ①官运亨通②学业有成③生活富有。 11、中国的“爱神”,是一位白发飘飘的老人叫()。 ①丘比特②月老 三、快乐连连看。 三月三龙抬头 二月二放风筝 六月六拜魁星 七月初七请姑姑 答案 一、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 2、× 3、√ 4、√ 5、√ 6、× 7、√ 8、√9、√10、√11、√12、√13、×14、√ 15、√16、√ 二、我会选择。(填序号) 1、① 2、② 3、① 4、② 5、②6①7、①8、②9、①10、②11、② 三、快乐连连看。 三月三龙抬头 二月二放风筝 六月六拜魁星 七月初七请姑姑

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

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 导读:本文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

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1)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设计背景 现在的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2、讨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 五、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着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美德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国主要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文化传统 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

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汉代以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又称灯节。后世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三、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

中国民俗

鲜花的含义 玫瑰花:表示初恋、求爱、爱情。郁金香:表示爱情、胜利和美好。红玫瑰:表示永远幸福。红郁金香:表示钟爱。 黄色康乃馨:表示轻蔑、瞧不起。蓝郁金香:表示诚实。 条纹康乃馨:表示拒绝、不接受。蔷薇:表示恋爱。 红色康乃馨:表示伤心、痛苦。红蔷薇:表示求爱、爱情。 菊花:表示高洁。白蔷薇:表示爱情、纯洁。 黄菊:表示微笑。粉蔷薇:表示爱情的誓言。 白菊:表示真实。并蒂莲:表示夫妻恩爱。 爪叶菊:表示常常快活。勿忘我:表示勿忘、真挚。 金盏菊:表示祝贺长寿百合花:表示百事合心、友好和尊敬。 城市雅号 泉城──济南春城──昆明水城──苏州、意大利威尼斯甜城──内江蓉城──成都日光城──拉萨 锡都──个旧瓷都──景德镇雨都、雨港──基隆 雪城──美国华盛顿陶都──宜兴石堡城──西宁 盐城──自贡足球城──大连羊城──广州 钟城──瑞士伯尔尼酒城──德国慕尼黑 塔城──缅甸蒲甘旱城──智利伊基克市(沙漠) 榕城──福州洁城──伦敦、波恩 狗便之都──马德里冰城──哈尔滨、俄罗斯雅库茨克 江城──武汉林城──伊春 青城──呼和浩特钢都──鞍山 药都──亳州(安徽)皮都──张家口(河北) 雨城──印度切拉彭吉雷城──印尼茂物 石头城──南京雾都、山城──重庆 煤城──抚顺、铜川文化城──桂林 千古诗城──重庆奉节花城──广州、法国巴黎 鞋城──捷克哥特瓦尔德夫桥城──德国汉堡 热城──苏丹喀士穆笑城──保加利亚卡尔洛沃市 脏都──马德里、雅典 低地、堤坝、青鱼、风车、花卉之国──荷兰 市花 月季──郑州、商丘、焦作、平顶山、驻马店、宜昌、淮阴、 常州、衡阳、鹰潭、威海、天津、大连、安庆、阜阳、信阳茶花──宁波、温州、金华、衡阳、昆明、重庆、万县、景德镇 杜鹃──珠海、韶关、三明、无锡、长沙、大理、九江、丹东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 农历一月十五日) 、清明节(4 月5 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 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 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中国民俗

中国民俗 什么是生活相? 答:生活相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文化模式究竟是什么? 答: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和范式。它是活态的,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像风一样流动。 建筑样式? 干栏式房屋(苗,壮族)。傣家竹楼,客家土楼。 生殖,求子符号 维林多夫母神 龙信仰形成的三个阶段 一,来自物候景观——雷声与闪电 二,具象龙的产生: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龙的形象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形象。 三,综合龙的定型 为什么民俗事不成文法的规矩? 答: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规矩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这种文字记录不起任何规范作用,起作用的,还是民俗本身在现实中的展现。所以,民俗不论有无文字

记录,就它实施的实际效应的形态看,仍是一种没明文规定的不成文的规矩。 为什么民俗事程式化的规矩? 答:因为(1)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3)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怎样传承?法定节假日对传承有无好处? 现状:(1)全球化导致传统节日的淡化: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传统节日的淡化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中国传统节日多围绕饮食,娱乐,团聚等功能展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几项功能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强大的诱惑力。西方节日的引入。 (2)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幸福,以吃喝为主题。西方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节日习俗以娱乐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定型流传下来的,带着中国封建的印记,等级制,家族式等。这些印记很难融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故而容易淡化。而西方继而互动性强,众人参与性强,符合工业文明的开放性,多元性,参与性等特征。 传承:培养全民的“文化自觉”,大力宣传本土文化。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民族认同感)传统节日的商业化运作。 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就是继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这对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节

中国传统故事:金斧头

中国传统故事:金斧头 河神听到他的哭声后,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浮出水面。他问 程实:“小伙子,什么事情让你哭得这么伤心?”程实抹了抹眼泪说:“老伯伯,我砍柴的斧头掉到水里去了,我怕回去张扒皮打死我!” 说完又伤心地哭了起来。 Hearing Cheng Shicrying, the God of the River turned himself into an old man with a gray goateebeard. He rose from the river and asked the young man, “Why are you so sad andcrying, boy?” Wiping away his tears, Cheng replied, “My axe fell into theriver, granddad. Zhang Bapi will beat me to death for this.” That said, hebegan to cry again. 老伯伯说:“小伙子,你不用怕,我去给你捞上来。”说完老伯 伯就扎进河里。一会儿工夫,老伯伯就从河里捞出一把金斧头。他问 程实:“这把斧头是你丢的吧?”程实一看,这把斧头的颜色和他在 张扒皮家见到的金元宝一样,金光闪闪的,好看极了!但他说:“老 伯伯,这斧头不是我的。” 于是老伯伯第二次扎进了水里,不一会儿,又捞上来一把银斧头,问:“这把斧头是你的吗?”程实擦干眼泪一看,斧头闪着银元宝一 样的亮光,非常好看。但他还是说:“这不是我的那把。”老伯伯微 微点点头,笑着说:“没关系,我再帮你下去打捞。” 这次,老伯伯从河水里摸上来的是一把铁斧头。没等老伯伯问他,程实就惊喜地大声说:“这就是我掉进水里的那把斧头,谢谢老伯伯了。”说完,他接过斧头,赶紧到山上砍柴去了。说来奇怪,今天他 用这把斧头砍柴,感到特别轻松,平时砍一担柴要一天,这次一会儿 工夫就砍了一担。 张扒皮见他回来得这么早,砍的柴却和平时的一样多,感到很奇怪,就盘问他。程实就把斧头掉进水里,白胡子老伯伯帮他捞斧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