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册

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册
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册

阑尾炎健康宣教

一、疾病知识

1、病因:阑尾腔梗阻后并发感染。

2、临床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可伴恶心、呕吐,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二、治疗方法

阑尾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术前指导

(1)术前须做腹平片和B 超检查协助鉴别诊断。

(2)饮食:手术前须常规禁食、禁饮。

(3)术前用药指导:观察腹痛期间禁用镇静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2、术后指导

(1)饮食:术后第一天肛门有排气、肠鸣音恢复后可进流质饮食,第2、3 天进半流质饮食,第4、5 天逐渐过渡到软食。

(2)体位:术后去枕平卧6 小时,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坐卧位。

(3)锻炼与休息:术后病人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的发生。

三、出院指导

(1)饮食:宜规律、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饮食,忌辛辣、忌暴饮暴食。

(2)锻炼与休息:出院后全休一周,适当活动。

胆囊炎的健康宣教

1)注意饮食习惯,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2)遵医嘱坚持按时服用利胆药物。

(3)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心情要舒畅。

(4)带T 形管出院者,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定期复查。

(5)出院后6个月、12个月返院复查1 次,以后每年复查1次。

(6)凡是再次出现腹痛、黄疸、消化不良等情况,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腹外疝的健康宣教

1.疾病简介腹外疝是指在腹壁的先天或后天性缺损处形成空隙,内脏器官由此向体表突出。腹外疝的发病原因与腹壁薄弱及腹腔内压力增高有关。按疝内容物的病理改变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闭性疝等3 种。其中,腹股沟斜疝占腹外疝的85%,为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病人久站、咳嗽或用力时腹壁有块状物突出,平卧后能回纳,当肿块突出时感觉下腹坠胀或隐痛。嵌闭性疝腹股沟部有块状物突出不能回纳,下腹部疼痛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手术治疗是腹外疝常用的治疗方法。

2.心理指导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前后的配合要求,讲述手术方式,并说明该手术比较简单,术后恢复快,但病人必须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才能保证顺利康复和防止复发,减轻焦虑心理,使病人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手术治疗。

3.饮食指导

(1)术前指导根据麻醉方式确定术前禁食时间。

(2)术后指导根据麻醉方式及病人情况给予饮食,一般术后6h 即

可进流质或软食,第2 天可进普食。

4.作息指导

(1)术前指导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2)术后指导术后回病室不宜过早采用半卧位,以免增加腹

压影

响手术修补部位的愈合。术后第2 天可取半卧位,但膝下垫一软枕以松弛腹壁,减少张力。如做无张力疝修补术者,术后第2 天可下床活动。

5.用药指导(1)术前有慢性咳嗽或便秘的病人,按医嘱给予止

咳药和轻泻药。(2)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6.特殊指导

(1)术前病人有吸烟史者应劝其戒烟。

(2)术后可按医嘱要求将1 磅重的小沙袋轻置于伤口上,以助止血。术

后6~12h 取去,观察伤口有无渗血。

(3)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使膀胱暂时性收缩功能丧失而引起尿潴留,可按医嘱肌肉注射胺甲酰胆碱0.25mg,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或行导尿术排尿。

7.行为指导

(1)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引起咳嗽。

(2)咳嗽时嘱病人按压伤口,下肢屈曲。

(3)保持大便通畅,若有便秘应给通便药物。

(4)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8.病情观察术后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湿敷料,以免伤口感染。

9.出院指导

(1)3 个月内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过量运动。(2)及时治

疗引起腹压增加的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以免复发。

(3)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以利排便。

肠梗阻的健康宣教

1.疾病简介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及顺利通过肠腔。主要是由于肠腔绞窄、肠管受压、肠壁病变或肠管痉挛、肠麻痹所致。按发病原因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肠梗阻;按肠管有无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病人以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便、停止排气为主要症状。

2.心理指导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倾听其因疾病所致的恐惧和顾虑,讲解治疗方案,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治疗和护理。

3.饮食指导

(1)急性期和需手术者要禁食,待肠梗阻症状解除后(即腹痛缓解、腹胀消失、有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可进食少量温开水或流质,忌进食易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随病情好转逐渐进食半流质、普食,宜少吃多餐,早期以少渣食物为主。

(2)术后早期要配合胃肠减压,以吸出胃肠道的液体和气体,减轻腹胀,利于伤口愈合。术后1~2 天,胃肠功能恢复,有肛门排气,可拔除胃管,并可进食,其原则同上。

4.作息指导

(1)术前指导血压平稳者,取半卧位,有利于胃肠内积液引流,使腹腔内炎性

渗出液流至盆腔,预防膈下脓肿;并能使腹肌放松,横膈下降,有利于呼吸。每2h 翻身、拍背,鼓励深呼吸,协助活动四肢,每日 3 次,每次活动10min。肠梗阻症状有所缓解后,可开始协助离床活动,每日2 次,每次5min,逐日增加10min 。

(2)术后指导术后6h 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充分引流,每2h 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深呼吸,协助活动四肢,每日3 次。在术后第1 天可每天活动10min;术后第2 天可增加到15min;术后第3 天可协助离床活动每日2 次,每次5min,逐日增加到

10min。注意劳逸结合。

5.用药指导

(1)术前指导

1)抗生素应用一般可选用头孢类、灭滴灵等。

2)解痉剂的应用在确定无肠绞窄后,可应用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 )等抗胆碱类药物,以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胃肠道腺体的分泌,使病人腹痛得以缓解,但不可随意应用吗啡类止痛剂,以免影响病情观察。

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4)必要时营养支持。

(2)术后指导

1)抗感染。

2)给予祛痰、消炎药物雾化吸入。

3)禁食期间补充静脉营养。

4)在输液过程中,应遵循医护人员控制的输液速度,切忌随意加快输液速度。

6.特殊指导

(1)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

低肠腔内压力,减轻腹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2)留置胃管胃管固定妥善,防脱出,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注意胃液的量和

颜色的变化。如发现血性液体,应及时处理,严防肠绞窄的发生。胃管内注药前,先抽吸胃液,避免过量引起不适。灌药后夹管1~2h,防止药液反流,影响药效。

(3)保持口腔清洁坚持漱口,每日2 次,呕吐病人每次呕吐后要用温开水漱口。因禁食后,口腔内分泌物减少,细菌入侵繁殖,易发生口腔炎、腮腺炎等。

(4)避免炎症扩散腹痛、腹胀时,勿使用热敷,避免引起炎症扩散。

(5)肠瘘并发症术后1 周感到腹部胀痛、高热,腹壁切口红、肿,腹部伤口有

粪臭味液体流出,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经常用温水擦净周围污物,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皮炎,保持引流通畅。

(6)伤口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勿折叠、扭曲、脱出,配合记

录引流液的颜色、质、量。如见腹腔引流有粪渣样液体流出,提示肠瘘,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7.病情观察指导

(1)术前定时配合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如出现下述临床特征,应考虑有肠绞窄的可能,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予以处理:

1)持续剧烈的腹痛、呕吐剧烈而频繁。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

2)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体温上升、脉搏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3)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部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肿块。

4)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无明显改善。腹部X 线检查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或有假肿瘤状阴影;或肠间隙增宽。应在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术前准备。

(2)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有无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排气等,还应注意观察引流的颜色、质、量。如感腹部胀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处出现红肿,之后流出较多液体有粪臭味,提示肠瘘,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配合积极处理。

8.出院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

(2)进食含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4)避免饭后剧烈活动,防止发生肠扭转。

5)出现严重呕吐、腹胀、腹痛、消瘦、排便习惯改变等,应及时就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