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第30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 Vol.30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8 ──────────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07C03) 收稿日期:2008-09-23

作者简介:宋春淑(1972-),女,河北昌黎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语法学。 -41-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宋春淑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专门词语词义泛化是固有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专门词语词义泛化动态过程的分析,揭示隐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隐喻通过对相似性的发现和把握,找到词义泛化的生发点,引起泛化现象的发生;其次,隐喻使两个不同的语义领域进行互动,最终促成泛化义的形成。

关键词:隐喻;专门词语;词义泛化 中图分类号: H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6-0041-004

The Effect of Metaphor in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Accept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SONG Chun-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oncrete words to produce new meaning. In the progress, the metaphor runs an important role. Firstly, through the metaphor, we can find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accept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secondly,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comparability and by using the technical terms into the non-professional field, people achieve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acceptation.

Key words: metaphor; technical terms;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当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快的,纵观近些年来所出现的新词新义,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专门词语的泛化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固有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来源。仅以2002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所收的新词新义来说,附录中共收集新义58条,其中由专门词语泛化而来的就有27条,占47%,另外在所收新词中还有24条是已经发生词义泛化的专门用语。由此可见,专门词语的通用化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固然有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促成专门词语衍生新义的深层机制和动力源泉却是人类隐喻性的认知模式。

一、专门词语词义泛化

(一)专门词语及其与普通词语的关系

专门词语是指用于某一专门领域,用来标记这一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等的词语。它既包括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也包括某一行业内应用的行业词语。

专门词语和普通词语一直处于一种相互流动、相互渗透的过程当中,普通词语可以转化为专门词语,用于指称某一领域中特殊的事物和现象。当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因为有了新的发现或规定,而产生新的语义需求时,由于完全陌生的新词语可能会使人费解,人们往往在已有的词语中寻找一个易于理解、且能满足表达需要的词语。许多专门词语都是从普通词语中借入的,例如计算机领域的菜单、平台、文件、文件夹、工作站、界面,哲学领域的认识、运动、时间、实践、空间,宗教领域的方丈、脱胎,经济领域的疲软、银根等等。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词语也会随着本学科的普及和发展,日

第30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

-42-

益为人民大众所熟悉,从而进入到普通词语中来,例如,休克、显示卡、显微镜、造影、软驱、硬驱、纳米、超导、B 超、CT 、板块、版本、动脉、反刍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门词语都能够进入普通词语,只有那些处于专业表层的,与日常生活接近的,进入日常交际的词语,才能随本专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进入全民使用的范围。从能否进入普通词语来看,专门词语包括三个层次,即“不能进入共同语的专业层,有可能进入共同语的中间层,已经进入共同语的通用层”[1]。

(二)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

专门词语向普通词语渗透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专门词语保持专业义不变,但随着某一领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接近和人们对某一领域的熟知,专门词语也为人所熟知,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艾滋病、冷气团、倾角、电子、频道、波段、纳米、等离子、磁悬浮等。第二个层面是部分专门词语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被用于非专业的语境,在原专业义的基础上产生非专业的语义。专门词语由于特定的专指对象和单一的专业语义,原本只适用于某些专业领域,它的语义同专用范围和专指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它被运用到非专业领域时,由于运用范围和所指对象的改变,专门词语的语义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表达的需要。这种语义上的变动表现为原来表示专业属性的语义特征消失,专门词语的所指范围扩大,语义变得抽象、宽泛。例如“落差”指“河床高度的变化所产生的水位的差距”,用于地理学等专门领域,但当它被用于“调整心理落差”这种非专业的语境时,为适应表达的需要,消除专业语义同指称对象之间的矛盾,“落差”舍弃了原来专业性语义特征“水位”,扩大了指称范围,形成一个新的义位[2]“对比中的差距或差异”。专门词语这种由于扩大使用范围而产生的意义变化就是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即专门词语在使用中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被运用到一般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保持越来越少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

(三)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的过程

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统计,《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2002年版、2005年版三部词典所收录的具有泛化义的专门词语的数量分别为478条、729条、791条,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首先,这个专门词语要在社会发展等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运用于平常的交际当中,人们对它的专业义较为熟悉,例如“曝光、沉淀、动脉、冷处理、对接、投资、遥控、盲点、能量、内聚力、折射、蒸发、阵痛、支点”等大部分发生词义泛化的专门词语,其专业义都是为人所熟知的,这是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的基础。 其次,人们对专门词语熟知以后,往往会在语用需求、语用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把它用在非专业领域,使它获得各种各样的语境临时义。专门词语的意义发生扩展或转移时,便有可能得到社会更为高频和广泛的使用,各种场合和各种风格的使用反过来又会推动词语意义的发展,词义泛化就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例如“出局”,本是一个体育方面的用语,且使用范围有所局限,“指棒球、垒球比赛击球员或跑垒员在进攻中因犯规等被判退离球场,失去继续进攻的机会”,它首先突破棒球和垒球比赛的局限,被运用于各种体育赛事,如:

①随后进行的预赛第一轮角逐中,九段陈临新被他的同乡杨士海六段所淘汰,成为本届名人战第一个出局的九段棋手。(《人民日报》1995.4.6)

②在男单争夺四强的比赛中,本次比赛的前四号种子选手、丹麦的劳里森、拉尔森、孙俊和印度尼西亚的马利夫均“马失前蹄”,分别被瑞典的奥尔松、印﹒度尼西亚的汉德拉万、丹麦的汉森马丁和荷兰的范迪克淘汰出局。(《人民日报》1995.3.6)

这里“出局”指的是“因失利而不能继续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因为商业竞争和体育比赛有许多相似之处,它又被借用到商业竞争中,例如:

③寄希望于吃政策偏饭,或是钻政策的空子,是不可能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所有的企业家都推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我们的乡镇企业家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人民日报》1996.3.8)

④目前状况如果一成不变的话,光电所五年左右就将被“淘汰出局”。(《十月》1996年第3期) 后来,“出局”的应用范围又进一步扩大,被扩展到金融证券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之中,所涉及的对象由企业、产品到人员、资金,凡是“在某一领域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人或事物都可以用“出局”来表示,例如:

⑤站段和车间还要不定期抽考。在技术理论、实际操作双重考核中名居后位者,要被“淘汰出局”。(《人民日报》1997.7.8)

⑥除了《无极》和《功夫》被淘汰出局之外,被寄予厚望的《艺伎回忆录》也反映平平。(《人民论坛》2006.2.17)

处于这一阶段的专门词语,人们需要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词语本身在使用中也常加注引号等标记,而且人们可以明确感觉出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段的存在。

再次,专门词语被引入非专业义语境之后,充满着新鲜感、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人们非常乐于使用。随着某个专门词语的高频使用,人们逐渐淡化了对其中修辞关系的认

宋春淑: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43-

识,并对各种语境临时义进行抽象和归并,使原本依附于专业义的语境临时义逐步获得一种较为独立和稳固的地位。例如“拐点”本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两段弧度相反的曲线之间的点”,说的通俗一点,拐点就是在坐标图上,曲线由升而降或由降而升的转折点。由于股市行情和其他经济分析常常需要用函数关系来描述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拐点”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被用到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中,例如:

①上半年经济形势走出低谷,专家肯定是经济拐点到来。(https://www.360docs.net/doc/6c11666050.html,2002年8月1日)

这样“拐点”的使用领域拓宽,专业色彩相对淡化,它逐渐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②SARS 或许不足以构成一个拐点,但无疑将在史册中留下印记,正如9 11之改变美国和美国人,SARS 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且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时间的体会。(《市场报》2003.5.10)

③看似平淡无奇的官方发言中,蕴含着一个有历史拐点意义的巨大亮点,医改明确提出“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原则。(《江南时报》2005.11.14) 这时人们对于“拐点”的运用显得随意而自然,对其中的修辞关系也不再关注,通过对“拐点”的各种语境义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得出“拐点”的泛化义,即“转折点”的意思。有一部分专门词语由于泛化义使用的量大面广,使用过于频繁,甚至于挤掉了原来的专业义,例如象“到位、错位、品位、情结”等很少能有人意识到它们原先是体育运动术语、医学术语、矿物学术语和心理学术语,人们在使用专业意义时反而觉得是特例。

专门词语之所以会发生词义泛化以及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的整个过程,都同人类隐喻性思维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隐喻及其本质

隐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传统的修辞观念当中,隐喻是与明喻、暗语并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莱可夫和约翰逊在其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说:“隐喻充斥于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其性质基本上是隐喻的。”[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种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中普遍存在,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仅有表达具体事物的概念,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要认知、

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这时人们并不是无休止地创造新词,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的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例如,“床”,人们从认识能够直接被理解的“床”开始,又认识了以“床”命名的“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这一概念既表示保持一定温度培育蔬菜或花卉等幼苗的苗床,又表示有利于坏人、坏事、坏思想滋生的地方或环境。这样,人们就通过隐喻在具体范畴和抽象范畴之间建立了联系,为抽象概念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再如,“波”,人们从认识这一具体的物理现象开始,认识了“水波、光波、声波、电波”,又认识了“冲击波”,用它既表示“核爆炸时产生的剧烈波动”,又表示“使某种事物受到影响的强大力量”。还有“软着陆”本来是指“飞行器逐渐减速平稳降落”,后来指“经济平稳适度回落”,后来又指“较和缓的处理办法”,这些无不是人类共同的隐喻思维在两个范畴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一般来说,隐喻的源范畴为具体范畴,目标范畴是后知的具体范畴或抽象范畴。

隐喻的心理基础是相似性。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同。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性联想,这种相似不是基于某个客观物理特征的相似,而是功能、性质、关系等多方面的相似,它是一种对事物整体感知基础上的相似,可以说是一种“合成相似”。例如“搁浅”本来是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后来“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出现了“谈判搁浅”、“计划搁浅”等说法。人们把二者联系起来,并不是着眼于它们在外部特征上有什么相似,而是对两件事情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水浅的地方,船只必然会受到阻碍,阻碍的结果是不能正常前进,这同谈判、计划等因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或深入下去有相似之处,因此二者之间才形成了一个隐喻结构。

三、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它总是以比较熟知的、具体的事物来认识与之相似的、不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在语言中受隐喻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表达具体的、熟知的事物的词语来表达不熟悉或比较抽象的事物。因此,隐喻被广泛地运用于专门词语向普通词语的转化之中。专门词语所指称或描述的都是具体的事物、现象或过程,在发生词义泛化之前,它们的专业义必是为大众所熟知和掌握的,或者说,虽不能给予专业上的严格界定,但对其含义是心领神会的,因此在它们中间很容易发生由具体域向抽象域的投射,从而引发词义的泛化。例如,“聚焦”,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意为“使光和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但

第30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

-44-

却被用于“聚焦可可西里”、“聚焦2005年人才交流会”、“聚焦中国 聚焦奥运”等非专业领域,衍生出了“目光、注意力等集中在某一事物、现象”的意义,从一个专门词语变成了普通词语。再如“把脉”本是个医学用语,指“诊脉”,诊脉的目的是通过脉象来了解病情,并对症下药。在医学之外的其他领域有许多复杂的专业或非专业问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分析判断,这与医学上的“把脉”非常相似,因而对许多领域的许多问题都开始“把脉”:

①专家为江西省城市规划“把脉”。(《江西日报》2002.7.7)

②十三日,来自岛内产经、学术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投资中国》杂志社举办的“为台商经营把脉——大陆投资风险总体检”座谈会。(《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2.15)

③业内专家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中国经济“把脉”时提出四项建议。(《国际金融报》2003.12.16)

④国际足联为中国男足把脉。(《人民日报》2003.12.20)

这样,“把脉”就衍生出了“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分析判断。”的新意义,成为普通词语。许许多多的专门词语借助于隐喻这种思维方式实现了向普通词语的渗透,例如广角镜、透明度、马拉松、升华、难产、落差、两栖、退化、同步、跨度、参数、麻木、盲区、炮制、扫描、生力军、生长点、未知数、效应、血液、压力、衍生、酝酿、造血、症结、出局等等。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的整个过程。隐喻性思维模式使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非常敏感和关注。当人们面对一个抽象对象A 时,本来可以构建一个WA 来指称它,但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抽象对象A 和某一具体对象B 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领域,但二者在某些特征上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A 和B 具有相似性,它们既有共同特征,我们称之为类比特征,又有各自独立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区别特征。假如用W A 和WB 两个词来分别指称A 、B 的话,它们的义位就应该表示为:

WA 义位[区别性特征A ,类比性特征C] WB 义位[区别性特征B ,类比性特征C]

但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往往倾向于将相似关系处理为同一关系,也就是从二者的类比性特征中找到词义的生发点,用指称对象B 的词WB 来指称对象A 。A 和B 本来是不同范畴的事物,却受了同一个词语WB 的指称,这样必然引起逻辑上的范畴错置,即A 被纳入了一个从正常逻辑来看完全不相干的类。范畴错置的结果必然造成词语搭配上的逻辑错误,违反语义配置规则。例如“蒸发”是一种物理现

象,与之搭配的对象应该是液体,而在“萨达姆家人和在伊政府高官突然‘蒸发’后,美国再度指责叙利亚容留和庇护逃亡叙利亚的伊拉克高官”这句话中,“蒸发”的搭配对象却成了“人”,人怎么可能“蒸发”呢?这样“人”与“蒸发”的本来意义就产生了抵触,造成了语义冲突。这时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却能通过概念的整合和心理联想来最终消解这种语义冲突,完成从一个语义领域到另一个语义领域的串联,并逐渐自如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合理的想象把两个语义领域合理地联系起来,使WB 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义位,这个新义位是在原有义位基础上产生的,它必然舍弃了对象B 的区别性特征,增加了对象A 的区别性特征,同时保留了对象A 、B 共有的类比性特征。即

WB 新义位[区别性特征A ,类比性特征C]

例如“蒸发”在语义冲突中产生了新的义位“很快或突然地消失”。再如“群体”的含义是“由许多在生理上发生联系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但人们以“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作为类比特征,用在尽可能多的对象上,形成了“英雄群体”、“企业群体”、“建筑群体”、“低收入群体”等用法,这些用法中的语义冲突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得到消解,“群体”逐步取得了“本质上有共同点的个体组成的整体”的泛化义。其他如“文学情结”、“中国情结”中的“情结”,“焦点人物”、“焦点新闻”中的“焦点”,“菜篮子工程”、“凝聚力工程”、“希望工程”、“再就业工程”中的“工程”等等,无不是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形成了新的泛化义。

四、结语

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隐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隐喻通过对相似性的发现和把握,找到词义泛化的生发点,把专业和非专业两个领域联系起来。其次,隐喻使这两个不同的语义领域进行互动,使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语义网络发生部分交叉。当这样的交叉经常发生时,源领域的语义网络就会向目标领域发生部分转移,从而导致语义的转移,促成泛化义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J].语文建

设,1997 (3).

[2]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3] 冯子薇.专门用语词义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汉语

学习,2000 (1).

[4]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Lakoff, G .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莼* 黄建滨** 摘要:近年来,隐喻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而且已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人们对语言的了解和认识也已不再局限于字面涵义,而应当更多地挖掘其丰富而且更为深刻的修辞意义。本文将对英汉饮食词汇中的隐喻现象作简单的列举,比较和分析。并从列举、分析英汉饮食文化中的单词、习语、谚语等入手,对这一方面的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 关键词:隐喻饮食词汇文化差异 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认知、行为的基础。因此,隐喻不再只是语言学家的研究任务,而是人们认知、行事的出发点及有力武器。在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是能够借此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深入、准确的把握,对两种古老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饮食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基础方面,但这个生存根本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英汉饮食词汇的比较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拟对此进行探讨。 1.隐喻概论 1.1 隐喻的发展 亚理士多德说,最最了不起的事就是成为一位隐喻大师。这是一件无法通过简单学习就掌握的事,其本身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但即使给予隐喻如此高的评价,在亚理士多德的时代,隐喻仍然只是作为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段来研究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人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隐喻。对隐喻真正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它事实上已经是一种认知现象,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文化和生活各个层面。 Lakoff在其和M.Johnson 合作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表达诗意的手段,是一种修辞的工具。而事实上,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出现,更是在我们的思想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他们看来,我们平常的理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1.2 隐喻的定义 再来看一下不同的字典对隐喻的定义和相关评论。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一个能取得特殊效果的单词或者词组,使它不再具有其通常的含义或者字面意义。在隐喻的使用中,没有用到功能词汇,对某一事物的描述是通过一个与之有可比性的事物的描述来实现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隐喻,是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但不能用这种名称或描写性词汇的字面意义去说明人或事物,因此只能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隐喻,比喻的一种,不用“如”、“似”、“像”等比喻词,而用“是”、“就是”、“成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如“荷叶成了一把撑开的小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由此可见,对隐喻的定义和侧重点也许不完全一致,但不管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隐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相关和可比关系。就像Lakoff所说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了解和体会某一种事物。 1.3 隐喻的理解及其作用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对隐喻的理解已经不能只是局限于纯粹修辞学或者语义学的角度了。对隐喻的理解还要更多地依赖于语境,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认识隐喻也许更加符合现在的观点。Grice的合作原则和D.Sperber & J.Wilson等人的相关原则都可以用来解释隐喻现象。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第一,创造新的意义,第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也就是说,隐喻的联系可以是一种对已经存在的关联的新的诠释,也可以是人们的一种全新的认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作用 教案

文章中重要语句得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重要语句得类型。 2、掌握分析句子作用得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分析句子作用得一般方法 一、导入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得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与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得意义与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得含义与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得热点与难点。 二、讲授 1、重要句子类型 (1)与文章主旨有关系得句子 (2)结构与内容上有特殊作用得句子 (3)运用修辞方法得句子 2、举例: (1)与文章主旨有关系得句子 例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得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得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得地方。 ——《走一步再走一步》含义:要踏实走好人生之路上得每一步,循序渐进方能获得成功。 例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她黑瘦得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得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就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得文字。 含义:“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得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就是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得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得希望,便增加了斗争得勇气;“正人君子”之流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得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这段话得中心意思就是藤野先生得精神鼓舞着“我”,“我”把怀念化为斗争得力量。 小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方法总结 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得语言环境。 二、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得中心意思。 三、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得背景。 四、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得身份、性格特点与思想。 五、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或者蕴含深意得关键性词语。 (2)结构与内容上有特殊作用得句子 例1、孔乙己就是这样得使人快活,可就是没有她,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在小说得情节结构中起承上启下得过渡作用;内容上揭示出孔乙己在封建社会就是个多余人得形象。 小结:某句话在文中得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2017年高考语文词语辨析题解题思路

2017年高考语文词语辨析题解题思路 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词语辨析题的解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 在备考高考语文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是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是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二是异音近义词,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不变的考查方向。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从意义方面辨析 从意义方面来辨析如词义的轻重。“激动”比“感动”更强烈。“蔑视”比“轻视”词义重。词义的着重点不同。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1)辨明范围 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2)把握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3)弄清侧重 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如:“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如他在湖面上划船。来往船只很多。 2.从用法方面辨析 从用法方面来辨析。A、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 B、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根据意思写词语句子

日积月累复习: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有彩绘装饰的很华丽的房屋.() 2.形容技艺巧妙,多指工艺美术. () 3.具有独到的灵巧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有创造性() 4.指美妙的境地或生动的情景.现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 5.形容书画,器物等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 6.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7.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老套子. () 8.旧时用来形容某种艺术作品,各种人都能够欣赏. () 9.形容好的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10.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所称赞和传诵. () 11:旧时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和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不多. () 12.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 13.用来比喻较高级的文学艺术作品,经常与"下里巴人"对比着用. () 14.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 15.形容事物不平凡,十分出色,多指文学艺术作品. () 16.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 二、根据意思写名句: 1、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召年轻一代。 2、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临。 3、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 4、讲了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折杨柳》的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让我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5、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我一起住东飘去。 6、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 7、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源于对生育自己的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隐喻与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和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在分析了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作用后,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如何能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1.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 注重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词汇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的方法陈旧、低效,从而最终导致了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不能活学活用,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词汇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例如:the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the mouth of a stream(溪口)。词语“head”和“mouth”的使用已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语言是具有隐喻性的。 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了Lakoff & 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束定芳,2008)。近年来,Cameron &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将隐喻研究引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Cameron还建构了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的直接关系作具体讨论。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束定芳,2000),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但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的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里,对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试图从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来探讨隐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之中 2.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在人类的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指出这些口语隐喻与人体词汇、动物词汇及网络创新词汇密切相关,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拓展出各自不同的隐喻意义。口语隐喻使语言鲜明简洁、生动活泼,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说话人的用意。 标签:汉语口语词汇隐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许多学者通过频度分析发现,人们在每分钟的言语交际中平均使用1.80个新隐喻和2.08个旧隐喻,假设每人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说话,那么一个人在60年的生涯中就要制造出多达4,700,000个新隐喻,使用21,140,000个旧隐喻(Gibbs,1994;引自蓝纯,2006:112~113)。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1936:90)就曾指出,我们只要稍作观察,便不难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在任何语篇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隐喻的原理就是用熟悉的事物来形容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这也正是口语表达要求所在。本文将在借鉴现代隐喻理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 二、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 词汇隐喻发生在两类事物之间,认知语言学理解为意义范畴的投射:“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赵艳芳:1995:36)。汉语口语隐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人体词汇 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周围事物及人类自身的各种思维,人们依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把对自身人体部分的认识运用到外部事物中,以具体喻抽象,简单喻复杂。在汉语表达中,身体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隐喻相当丰富,有些隐喻从喻体到喻义一致,有些部分一致,有些却不相同。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大量使用人体词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或他人的观点及看法。 本文试以汉字“头”及“脸”为例,探讨口语中这些词所含有的隐喻意。《新华字典》对“头”的定义如下: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汉语里与“头”有关的词语或成语较为丰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常使用的有关“头”的词汇大多使用了“头”的隐喻义,如:“头一回”指第一回;“头号人物”指非常重要的人;“事到临头”指接近;“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又如:(1)他是我们学校的头。 (2)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啊? (3)鸡都叫头遍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啊? (4)小心点儿,他们可是一头的。 通过分析可知,例(1)中的“头”喻指领导,例(2)中的“头”喻指苦日子的结束,例(3)中的”头”喻指鸡第一次叫,例(4)中的“头”喻指同一战线、联盟、同盟等。

如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讲如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前几天,老师看了一篇文章,很感人,推荐你看看吧!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说:“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篮子走了出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兰色土布衣服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知识导图 【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与泥对话 有人问泥:“你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你却饱受讥嘲冷落,你不嫉妒、不为自己抱屈吗?” 泥说:“从来没有做母亲的嫌弃女儿出众,也从来没有做父亲的嫉恨儿子的成就超过自己。爱里没有包容,爱就不完全了。” 有人问泥:“与荷相比,她有美丽的外形,有芬芳的气息,有亭亭的风姿。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吟诗作词颂赞她,多少画家艺人描绘她,多少人欣赏她,多少人喜爱她,而你呢?你什么都没有……” 泥说你错了我有荷全部生长的经历她的萌芽新生我分享她的期望她的青涩岁月我体会她的苦闷她的含羞待放我分担她隐藏的心事她的风华绝代我默享她的荣誉和掌声她的饱满圆熟我们一同欢呼丰收的喜悦一直到她枯残死亡我仍为她担负哺育下一代的责任你知道吗你们所有的不过是荷外在的形象而我却拥有她整个生命 有人问泥:“你委身在地,无声无息,受人践踏,又无华彩的外衣,你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吗?” 泥说:“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我让花草树木蓬勃生长,供应她们成长的养分,我无穷的生命力还不够显现吗?”

从词义的轻重辨析词语

从词义的轻重辨析词语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从词义的轻重辨析词语 有的近义词之间基本意义相近,但是词义程度的轻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词义的轻重主要是意义相近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差别,有的词语适用于比较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则适用于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浅,这就是词义的轻重。 例如: 妨碍与妨害 例1.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别人休息的。 例2.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人们的健康。 解析:“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妨害”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相信信任信赖 例3、但是,他仍然人们是好的。 例4、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的最值得的同志 例5、共产党是给他们指出前进道路的可以的灯塔。 解析:“相信”词义较轻;“信任”词义较重;“信赖”词义最重。 例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处理,尤其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 ②坚决依法惩办,绝不。 A.违反宽贷B.违犯宽贷C.违犯宽待D.违反宽待

【答案】B 【解析】“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词义比“违反”重。由“党纪国法”可知,①句选“违犯”。“宽待”指宽大地对待;“宽贷”指宽恕、饶恕,词义比前者重。由“依法惩办”可知,“宽贷”符合句意。所以本题选B。 2.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覆盖城乡,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扩大,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着社会舆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益影响B.逐步控制 C.渐渐干扰D.不断引领 【答案】A 【解析】根据“很大程度上”可知,该影响力扩大的速度快,“逐步”和“渐渐”语义过轻。“影响”指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引领”指带领某一个事物的发展,词义范围比前者小。因此“影响”符合语境。所以本题选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谁有这本书,我希望不要它。 ②剩下的帝国主义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让它们暂时存在,由我们加以监督和,以待全国胜利后再去解决。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轻视管制化装B.轻视管理化妆 C.鄙视管理化妆D.鄙视管制化装 【答案】A 【解析】“轻视”指小看,词义较轻;“鄙视”指极端轻视,词义较重。结合①句语境“书”,应选“轻视”。“管制”指强制性管理,使对方服从,词义比“管理”重。“管制”更贴合

根据意思写成语

根据意思写成语(最): 最宝贵的话(一诺千金) 最大的浪费(穷奢极侈) 最孤单的人(孑然一身)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会说的嘴(巧舌如簧) 最大的嘴巴(气吞山河)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大的差别(天壤之别) 最无奈的事(木已成舟) 最危急时刻(千钧一发) 最符合情理(天经地义) 最有学问的(通古博今) 最好的作品(千古绝唱) 最高大的人(顶天立地) 最大的手术(改头换面) 最大的变化(翻天覆地)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尖锐的针(无孔不入) 最快的手术(手到病除) 最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贵重的话(金玉良言) 最反常气候(晴天霹雳) 最宽阔胸怀(虚怀若谷) 最荒凉地方(不毛之地) 21、根据意思写成语(特): 看得特别远(高瞻远瞩) 行走特别快(健步如飞) 力气特别大(力挽狂澜) 胆子特别大(胆大包天) 胆子特别小(胆小如鼠) 速度特别快(风驰电掣) 时间特别长(一日千秋) 写字特别快(一挥而就) 手掌特别大(一手遮天)

口才特别好(对答如流) 份量特别重(一言九鼎) 办事特别快(雷厉风行) 水流特别快(一泻千里) 看书特别快(一目十行) 吃饭特别快(狼吞虎咽) 特别长的腿(一步登天) 变化特别快(瞬息万变) 行速特别快(一日千里) 时间消逝快(昙花一现) 看得特别近(鼠目寸光) 22、根据意思写成语(马): 立了功劳(汗马功劳) 快上加快(快马加鞭) 单独行动(单枪匹马) 地势平坦(一马平川) 非常危险(盲人瞎马) 心神不定(心猿意马) 声势浩大(万马奔腾) 扩充实力(招兵买马) 军务繁忙(厉兵秣马) 人马众多(千军万马) 走在前列(一马当先) 粗略看看(走马观花) 随便走走(信马由缰) 一刻不停(马不停蹄) 能够在最危险的时候醒悟回头(悬崖勒马) 23、根据意思写成语(手): 非常敏捷(眼疾手快) 表示无能(束手无策) 形容顺利(得心应手) 形容利索(手到擒来) 形容高兴(手舞足蹈) 形容凶狠(心狠手辣) 形容聪颖(心灵手巧) 表示勤奋(手不释卷) 技术高超(妙手回春) 形容卑鄙(不择手段) 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形容冷漠(袖手旁观) 形容亲密(情同手足) 非常专横(一手遮天) 乘便拿走(顺手牵羊) 形容惊慌(手忙脚乱)

高级隐喻词汇

aid in healing 帮助治疗 anchor 心锚 associative thinking 联想式思维(状态)auditory eye position 听觉化眼神位置beyond conscious mind 超意识 censor 潜意识压迫力 certified master practitioner 注册高级执行师cloak 披风、斗篷 coach position 教练位置 color exercise 填色练习 communal 集体的、社群的 conciousness metaphor 意识隐喻 counsellor 咨询师 deep metaphor 深度隐喻 dissociate 抽离 dissociation anchor 脱离心锚 dissolving 消溶的 doze 打瞌睡 dream decipher [di?saif?] 梦的解析 dream interpretation 梦境解析 dream slides 梦的定格画面 embodied experience 经验具象化 enlightment 启示

facilitator 协助者、推进者 feeling gauge 感觉衡量器 fresh dream 首次出现的梦境 gauge [geid?]测量仪器、衡量标准hologrammatic structure 全息结构 hooded 戴头巾的 insight 领悟 instinctual brain constriction 本能的脑部紧张integration chair 整合椅 interact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intuition 直觉 intuition chair 直觉椅 kinesthetic 感觉的、动觉的 lanuaging-cognitive function 语言认知功能level eyes 眼神平视 logical level sequence 逻辑层次顺序microscope metaphor 微观隐喻 morphogenetic brain 形态发生脑 musical chair 音乐椅 new lines of action 新行为 on the right track 做得对 outcome frame 成果框架 perception 感知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在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是能够借此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深入、准确的把握,对两种古老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饮食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面,但它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在此,我们对英汉饮食词汇中的隐喻做一下简单的比较。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见面就问“吃了么”,可见“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在英语中也有这样一句, “Spread the table and contention will cease.” “吃”对现代人来说已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其背后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以下就是从隐喻的角度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比较。 一、饮料 酒在中英两种饮食文化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俗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无独有偶,汉语里也有这样一句话“酒香不怕巷深”。从字面上看,都是和酒有关,而且两句话的隐喻意义都是指好的东西不需要宣传,自然会为人所知。 在汉语中还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成语,酒囊饭袋,专门用来隐喻无用之人,而在英文中虽然有一个极为对称的词语,“a-good-for-nothing person”,却没有像汉语中那样形象的比喻。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牛奶在西方人的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些与之有关的表达方式。先来看“the Milky Way ”这个词,如果只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牛奶路,显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而之所以要把银河用Milky Way 来表示,更多的应该来自外形上的类似,银河是指在夜晚能够看到的由无数颗星星所组成的淡白色的带状物。在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了。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在中文里,“恻隐之心”与之相对应,但却没有了隐喻的含义。 二、食物 “a bread and butter job”在英文中指用以谋生、赖以生存的工作。“a bread and butter letter ”是指对主人表示感谢的信。“breadline”则是指等候领取救济金的队伍。“out of bread”可以指失业。由此看来在英语中把生存的最基本问题和日常生活的最根本问题的相似性联系了起来。在汉语中就直接用“生计”来表达这个意思,而没有使用隐喻的手段。 在汉语中,“饭碗”可以表示工作,因此有了“端饭碗、保饭碗、砸饭碗、抢饭碗” 等比喻说法。“家常饭”比喻司空见惯的事,“大锅饭”比喻平均分配的方式,“大锅贴” 本是一种面食,但可以比喻打耳光,“夹生饭”比喻开始做得不好,再做也很难做好的事,“空心汤圆”比喻没有内容而徒有形式的事。包子和馒头在做法上只是有馅和无馅的区别,但“土包子”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而“土馒头”却比喻坟墓,意象差别非常大。这些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 三、蔬菜 hot potato用来指棘手而麻烦的事情,汉语中则说“烫手的山芋”。 spring like mushroom 到了汉语里则成了“雨后春笋”; as cool as cucumber 比喻人头脑十分冷静,汉语中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但既没有了隐喻的含义,更在语义上有所偏差; full of beans 用来形容人精力充沛,Spill the beans则指有意或无意的泄漏消息。这两个隐喻的用法在汉语中都找不到相对应的词组。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作用 教案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重要语句的类型。 2、掌握分析句子作用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分析句子作用的一般方法 一、导入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讲授 1、重要句子类型 (1)与文章主旨有关系的句子 (2)结构和内容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3)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2、举例: (1)与文章主旨有关系的句子 例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走一步再走一步》含义:要踏实走好人生之路上的每一步,循序渐进方能获得成功。 例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含义:“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之流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我”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 小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方法总结 一、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二、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四、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 五、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或者蕴含深意的关键性词语。 (2)结构和内容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例1、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揭示出孔乙己在封建社会是个多余人的形象。 小结: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词义的辨析

词语的辨析和使用 (一)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认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词语的意义,试用对象和所指范围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程度)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词语的语体色彩 (四)词义的轻重程度 (五)词语的恰当搭配和组合 (一)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的定义:近义词是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近义词的近义词是:同义词 常见近义词:“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与“干枯”“宽敞”与“宽阔”。“ 朴素——简朴尊重——敬重著名——闻名特殊——特别 坚强——顽强担任——担当简单——简洁清楚——清晰 饮——喝与——和憨厚(忠厚、老实)神秘(神奇、奇怪) 保存(储存积存)赞美(赞扬歌颂)透明(透亮晶莹)宛如(犹如好像) 一般(一样普通)映衬(衬托)神往(向往)越发(更加)雄伟(雄壮) 纯净(纯洁)壮丽(壮美)明洁(明净)装点(装饰)嘱咐(叮嘱) 奉献(贡献)回归(回来) 2.反义词的定义:和词语意义相反的是“反义词”。 常见反义词举例:真-假动-静拥护-反对春-秋黑-白高山-平地朴素——奢华特殊——一般激动——平静蔑视——重视传统——现代亲近——疏远紧张——轻松坚强——软弱清楚——模糊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避暑——取暖谦虚―骄傲快乐―伤心 宽阔―狭窄强健―软弱清澈―浑浊明白―糊涂茂密―稀疏伸出―缩回成功―失败寒冷―温暖愤怒―高兴灵活―笨拙朋友―敌人温柔―粗暴 理解(误解)强烈(微弱)整体(部分)茁壮(瘦弱)、奉献(索取)得意(失意)吸引(排斥)纯净(污浊)迷惑(清醒)可爱(可憎)生机勃勃(死气沉沉)聚精会神(心不在焉)兴高采烈(无精打采) 在括号里填上加粗词的反义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1)懒惰的结果是痛苦,()的结果是()。 (2)宁为玉碎,不为瓦()

根据意思写成语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转弯抹角) 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月明风清) 3、慌慌张长,不知怎么办才好。(张皇失措)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永垂不朽 ) 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不可名状) 6、宏伟美丽。(富丽堂皇)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荡然无存) 8、 8、伟大的功绩。(丰功伟绩)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面如土灰)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哈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深不可测) 1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天无绝人之路) 12、形容人老实本分。(老实厚道) 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微不足道) 14、离开了队伍。(失群落伍)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穷愁潦倒) 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惟妙惟肖) 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巧妙绝伦)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意想不到) 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独一无二)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因地制宜) 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重峦叠嶂)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别具匠心)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胸中有丘壑)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水深火热) 25、形容整齐有秩序。(井然有序)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迥然不同)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玲珑奇巧)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神通广大) 30、形容非常赞赏。(拍案叫绝) 31、相处没有冲突。(相安无事) 32、永远没有尽头。(永无止境)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天衣无缝) 3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在动难逃) 34、灿烂多彩。(五彩斑斓) 35、比喻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物竟天择)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无动于衷) 38、说起来没完没了。(唠唠叨叨)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 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

隐喻造词

隐喻造词 大纲: 1、引言 2、隐喻的概念 3、构成新词的隐喻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是通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隐喻具有普遍性,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隐喻对汉语词义的影响与英语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汉语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隐喻的概念 隐喻,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打比方,是与明喻借喻平列的一个比喻类型。隐喻的修辞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运用中对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把事物的意义抽象出来,从事物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其中一种。 目前对词汇隐喻的归类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究其实质不外乎莱考夫的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加上通感隐喻,共四类。这些类型汉语中均有,且数量很多,说明隐喻概念(有人称隐喻观念)同样适合汉语。 (一) 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义的一个义项进入词义。 1、结构隐喻中一部分形成词义,固定于词义中。 如“风雨”,原型指风和雨:风雨大作。而汉语有以下表达方式: (1)经风雨,见世面。 (2)你没经受过什么风雨。 (3)青年人要在大风大雨中锻炼成长。 (4)五年风雨,你我一同走过。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是一个隐喻观念。而这个观念形成的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已进入词典意义。 又如“花”,原型指种子有性繁殖器官,有一比喻义为“女子”。汉语中有下列表达式: (5)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6)她已是残花败柳。 (7)他是个浪荡子,到处拈花惹草。 (8)她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一 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作用

一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作用(解题思路:词的本义+语境义(比喻义)+表达效果+表达内容)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的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备考书P209) 答题格式:这些(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对象的……特点 2.克林慢腾腾的从学校往家走。(备考书P211) 答题格式:这些(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 3.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指导书P48) 答题格式:副词准确地写出……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体现词语的准确性 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作用(解题思路:词的本义+语境义(比喻义)+表达效果+表达内容) 4.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迷航的人回家。(备考书P211) 答含义的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含义: 答作用的方法:表现手法(手法名称、具体运用)表达效果+表达内容 作用: 5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 6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7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就会歪歪扭扭。” --------《父亲的格言》双关句含义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

做修辞句类型题的知识清单: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句)(双关句)(排比句) 8.怎样理解《高贵的舍弃》最后一段中卡巴的“而亨利的人生,是我的名声所不能承受之重”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富含哲理的句子的含义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9.第二天,邻居表扬小强说:“你真是个勤奋的孩子呀,都晚上十一点了,你还在练琴。” 答言外之意句的含义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抒情句和议论句 理解句子含义还可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或写出具体指代内容。

根据意思写词语

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风烛残年) 2.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招数。(故弄玄虚) 3.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经过见解或行动一致。(不约而同) 4.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人或物。(劫后余生) 5.好像得到最好的宝物一样。(如获至宝) 6.有所感触而慨叹,很深刻。(感慨良深) 7.声势浩大,不可阻挡。(势不可挡) 8.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水天一色) 9.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岌可危) 10.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大海捞针) 11.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大相径庭) 12.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 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13.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俱寂) 1.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泰然自若) 2.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亭亭玉立) 3.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庞然大物) 4.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有恃无恐) 5.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6.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滔滔不绝) 7.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川流不息) 8.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走投无路) 9.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10.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忠心耿耿) 1.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者发急。(不知所措) 2.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惊心动魄) 3.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山穷水尽) 4.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多用来比喻在困难中看到希望。 (柳暗花明) 5.没有空着的座位,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座无虚席) 6.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的地步。(炉火纯青) 第四单元 1.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盛气凌人) 2.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目之所及) 3.使国家兴盛和安定。(兴国安邦) 4.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高不可攀)5.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不绝于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