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李福印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孕育。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从1975-1985前后,属于萌芽阶段;第二个十年大致时间段为1986-1995是确立阶段;第三个十年为成熟发展阶段,时间大致在

1996-2006.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分别为Ronald Langacker, Leonard Talmy, George Lakoff , Rene Dirven.

认知语言学有两个首要共识分别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前者指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后者指语言的描述与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普遍认识相一致的共识,是与其他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的学科对大脑和心智的

认识相一致的共识。这两种共识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原则,哲学共识为第二位。此外,认知语言学有三大假设分别为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最后笔者提出一个用汉语表述的简短的定义与学者们商榷。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有所不同,最后以Dirven的分类最为系统全面。他将认知语言学分为五大领域,分别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认知语篇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和认知心理语言学。五

大领域又可细分为18个小类,本章主要介绍了后九种分支。

第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接口,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其奠基人是Lakoff&Turner,他们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大量的诗歌实例,论证诗性思维的认知机制。第二,

衔接的认知语篇研究。该类研究主要考察认知因素对语篇衔接的影响。比如顺序像似性可以减少人对语篇的处理时间。第三,认知词汇变化研究。主要介绍了服装词汇的四种词汇变化形式,分别为语义变化,专名变化,形式变化和语境变化。第四,认知意识形态研究。学者主要研究了香港人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公共告示语

中的体现。例如: 1 Last bus had departed. 2 Last bus has departed. 前者的描述通过细微的时态标识成功的达到了“置身事外”的目的。第五文化认知模型研究。第六,意像图式的心理真实性。第七,隐喻性语言理解。第八,基于

使用的语言习得模型。最后为词汇网络的发展。

当然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也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首先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

响。在认知心理学各分支中,对于认知语言学影响最大的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这一学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概念,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知语言学也受到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最后语用学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研究范围及方法论。

根据三界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论文分析,研究热点基本保持稳定。隐喻,概念,概念化,范畴,原型等传统研究领域经久不息。新的热点不断涌现。除了内

省和理论分析之外,目前认知语言学最热门研究方法为语料库和对比研究。实证性研究方法依旧偏少。针对英语为目的语的研究占绝对多数。

语言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这代表了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歧。理据性指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非任意的,可论证的联系;象似性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具有相似关系。象似性不等于更为广义的“非任意性”,它是理据性表现形式之一,因此象似性现象一定是有理据的,但有理据的不一定就是象似的。语言象似性最为典型实例是象声词和象形文字。象似符可以细分为影响符,

图示符和隐喻符三类,其中图示符最有解释力。图示符指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

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形式的复杂往往

表示意义的复杂。例如: a 她很懂事。B 她很懂事,也很聪明。B 明显比a意义复杂。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有研

究表明,英汉中多项定语的语序规律基本相同,定语和中心语的远近关系都反映了概念距离。顺序象似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

当然理据性和象似性也存在很多问题。象似性只能作为影响语言规范和制约语言任意性的一个因素,而不能用来代替语言规范;影响语言结构的因素除了象似性,还有其他因素,象似性仅仅为语言构成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而不能完全决定语言形式,不能充当语言的构建规则。

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分别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管辖与约束”时期,和“最简方

案”时期。生成语法学家认为:1语法是自制系统;2语法是生成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原则和规则,内嵌在语言官能中;3语言官能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机制,有基因决定,是人脑中独立的一部分。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却有

着不同的观点。俩学派都认为假设一是最根本的分歧。认知语言学家反对生

成语言学的语法自治观点,认为语义不但在语法构建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

整个语言学研究中也处于中心地位。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中心是概念内容。围绕这一中心,一般认知语义学有四个具体的哲学假设。假设一:概念结构的体验性;假设二: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假设三:语义表征的百科观;假设四: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对于意义的

本质,客观主义语义思想的核心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对

应关系。认知语义学的观点认为语义是客观世界,人的认知以及语言符号三者之间的关系。

假设之一概念结构的体验性。概念结构就是我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

的相对稳固的知识体系。“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

形成概念系统的基础”。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从本质上讲来自人体和世界之

间的互动,来自体验,因此概念结构具有体验性。概念结构的基础就是体验,就

是人类的活动。

假设之二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的语言形式。

假设之三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百科全

书式的。词汇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领域的

一个“引子”或者称为“起始点

在第七章主要介绍色彩范畴。首先是其研究历史,色彩研究始于哲学领域。

接下来是色彩的神经生理基础。我们能感知到的所有色彩区别于三个层面:色调,发光度和饱和度,并分别进行介绍。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基本色彩词汇的四个主要

特征。Berin 和 Kay 两人的研究价值体现在焦点色概念和他们发现了语言色彩

命名系统的普遍进化规律。最后指出二者的色彩理论存在的不足。

第八章原型理论首先介绍了范畴理论发展简史。范畴理论简史可以追溯到经典范畴理论,Wittgenstein 的范畴研究,Eleanor Rosch 的范畴实验三个时期。本章的重点在于其核心内容。这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型定义,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范畴原型的主要因素及专家范畴和民俗范畴。原型理论的应用包括语音学中的原型效应,形态学中的原型效应,语义学中的原型效应,语法学中的原型效应及所属关系构式的原型效应。最后指出原型效应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介绍了基本层次范畴的十个特点。而基本层次范畴具有显著的认知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通过基本范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

事物间不同。第二,基本范畴层次具备完型感知功能。第三,我们通过基本层次

范畴上的物体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的第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数是由单一词项构成的单词。第二个特点:基本范畴的词汇比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词汇使用频率高。所谓的上位范畴又称为寄生范畴化。它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具有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所以对于上位范畴的成员我们很难通过完形结构来把握。上位范畴的第一个功能是突出所属成员明显的共有属性,第二个功能是聚合功能,并介绍了它的四个特征。下位范畴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最后总结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和基本范畴的关系。

第十章框架和框架语义学。首先介绍框架的三种定义。第二节介绍了框架的本质:原型和视角。Fillmore 认为框架并不是在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

一种原型。视角是语义框架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看问题的角度。第三节是框架对语义学现象的解释,分别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近义词的语义差异,评价尺度的选择,词语新意的理解和词汇搭配问题。第四节是对框架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分析方法的对比。第五节介绍了框架语义学的应用。分别介绍在语篇中,语法中,句法中的应用,框架与词典编撰学,框架与翻译研究。最后在第六节写到框架网络工程和知网。

第十一章是概念隐喻理论,首先介绍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并把概念隐喻理论的内容概括为如下八条。分别为:隐喻是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

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概念系统的本质是隐喻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概念隐喻是人类共有的。当然概念隐喻还存

在诸如方法论问题,映射的量化标准问题,隐喻鉴别问题,映射的经验基础问题,恒定原则问题,心理真实性问题,概念隐喻在历时研究方面的问题,跨语言验证问题,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九个问题。最后写了其最新发展和它的研究信息资源。

第十二章是概念转喻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它不单是一种修辞工具,也是一种认知机制。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

上的问题,对于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着介绍四种主要的概念转喻定义,

并与隐喻做了比较。对于概念转喻的分类非常繁杂,而在众多分类中,Radden&Kovecses 的分类最为系统全面。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在第一类中又可分为七小类。第二类中又分为九小类。第五节主要写的是作为原型范畴的概念转喻。语言学家认为部分和整体关系是转喻范畴的原型。围绕此原型,转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邻近性从三个维度实现转喻范畴的

扩展:接触力度维度,有界性维度,认知域维度,最后是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

第十三章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什么是心理空间,Fauconnier曾给出下列定义:心理空间可以被认为是储存某特定域信息的临时性容器;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从以上两点里看出心理空间主要用于储存信息以进行各种认知运作。概念合成理论又称为概念整合理论,主要介绍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概念整合的四种类型,

概念整合的控制原则。

第十四章主要是概念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分别对两种术语进行介绍,接着是对其认知操作的异同,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两者的互补性。

第十五章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有三种定义。Johnson 认为:意象图示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Gibbs和Oakley也分别给出了定义。意象图示的特点:意象图式是

一种抽象结构;它来源于人体在外部空间世界中的活动,具有体验性;它是许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的活动的“骨架”;它是头脑中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表征;它在人类的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它用来组织人类的经验,把无关的经验连接起来;它虽然产生于人类的具体的经验,但由于人类可以吧=把它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

因此,它可以用来组织人类的抽象经验。

第十六章理想化认知模式。理想化认知模式如同范畴化和推理一样,指导人们的认知过程。我们把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解为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

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它的构建包含四种结构成分:命题结构,意象图式结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

理想化认知模式具有理想性,体验性复杂性,原型结构性以及文化性的基本特点。不同的认知模式产生不同的原型效应,本章主要介绍了四种原型效应的来源:分别为极差性,来源于群集模式的原型效应,转喻模式和放射性范畴中的原型效应。最后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

第十七章一词朵以现象。本章主要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一词多义现象。主要是从认知框架,范畴理论,框架语义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得角度进行解释。最后是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

第十八章空间关系,空间场景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焦点、背景和参照框架,并对这三种成分的特征和关系进行探究。参照物又可分为首要参照物和次要

参照物。图示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理想化过程和抽象化的过程。除此之外,图示化过程还有一个重要基本特征即拓补性。接着是对图式组成成分的种类区

分。什么是视角?Talmy 对视角做的定义如下:人们在概念层面上将“心灵的眼睛”放到场景中的某一点,以便观察场景中其余的部分---并可确定这一视角的位置、距离以及它的分布方式。

第十九章体验性假说。主要从范畴观,概念意义问题,推理结构问题,人类

心智问题,和思维的隐喻性问题的角度对客观主义和体验哲学进行了对比区分。

第二节是对体验性假说的实证研究。包括概念结构的体验性,人类推理的体验性,神经科学的体验性,体验性假说的其他证据。最后指出体验性假说的意义和不足。

第三部分:认知语法

从第二十章开始就是认知语法部分,第二十章主要分析了概念的语义结构,

即Langacker 的概念语义学的内容。概念结构由语义内容和识解方式决定。语

义内容由认知域提供。识解方式则是人们的认知能力。概念的意义是识解作用于认知域的结果。这种概念语义学是整个认知语法赖以建立的基石。最后,Langacker的概念语义学在普遍语义学,或者更具体讲,在词汇语义学中具有潜

在的应用价值。

第二十一章主要介绍语法的象征性和结构式。语法的象征性包括两方面。第一,形态、词汇和语法之间紧密相连,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他们构成一个连续统

一体。第二,形态、词汇和句法都是象征结构,即语音极和语义极的匹配。其中,语音极象征语义极。根据语法的象征性,语法研究的主要对象---结构式,本质是象征性的。结构式包括具体表达和图式。从词素刀句法都是结构式,只是具体、抽象程度和复杂程度不同。所以,形态、词汇和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此外,小的、简单的结构式可以组成大的、复杂的结构式,其构建以语义对应为基础,判

定其是否符合语法则根据基于用法的象征性原则、图式原则和关系原则。

第二十二章讨论了象征结构如何整合构成复合结构。成分结构整合成为复合结构的基础是概念重叠,即简单的象征结构通过概念重叠构成复合结构。复合结构再作为成分结构与其他成分结构进一步整合构成更高一层的复合结构,直至构成句子。当然,认知语法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即循环论证。认知语法是以用法为

基础的,是基于用法的,它研究的全部预料都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表达。

二十三章构式语法理论。第二节构式语法理论的渊源。Ostman 和Fried 认为“构式语法明显是从格语法演化而来的。在构式语法中,对构式的定义表述有不同的版本,但基本统一的观点是: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Goldberg 强调了构式形式或意义的不可推导性。本章的重点是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她不像Kay等人一样研究习语,而是研究普通的句式。根据她的定义,英语的基本句子就是构式。

二十四章语言中的焦点和背景。焦点和背景理论的渊源是完形心理学。接着给出两者的定义。随后介绍该理论在语用、外语教学等领域的应用,分别在单句的主语宾语,复句的主句从句两个方面进行介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概念化过程中,从句中的事件往往是主句的起因或前提,即基点,所以从句对应的是背景,主句对应是焦点。最后指出该理论的不足。

二十五章认知参照点。Langacker将其定义为:为了分析所有格,认知参照

点最好被描述为一种认知能力,通过激活某一实体概念来建立与另一实体的心理

接触,即,使之获得意识的单独重视。认知参照点具有动态性和凸显性。最后介

绍在五种语言现象中的解释力,分别为:所属结构,定冠词使用,转喻,代词先

行关系和话题结构。

二十六章首先介绍了识解、凸显、概念基/指向和射体/界标的概念。它们是理解认知语法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这些概念介绍了话题、主语和所有格的共性:三者都是认知参照点。当然,三者之间在所属层面,功能和

与句子关系也有很大区别。认知参照点可以解释指示代词,和其先行词,转喻等语言现象。

二十七章概念化的动态性。概念化的动态性被定义为“概念结构需要经过加工时间来产生和发展。概念化的动态性就存在于加工过程中,加工活动的时间尺度对它的描述至关重要。概念化的动态性背后隐藏的认知过程是动态的注意力。

而动态的注意力指的是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够从头到尾沿一个场景移动。人们注意力的移动方式可分为两种,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随后介绍了动态性的语言表现。一个概念化过程,特别是复杂的概念化过程中,同时可以存在多个路径,或者说多个顺序和方向。本章共总结了11中自然路径。

二十八章主观性和主观化。首先了解与主观性有关的两个核心概念,即视角和观察排列。视角是观察一个情境的方式,包括焦点/背景排列,优势观察点和主观性。观察排列与识解类似,都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识解是人自身的认知能力,观察排列是描述了人在被观察情境中的位置和两者的

关系。观察排列是本章中心内容主观性的理论基础。观察排列包括两种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分别是最佳观察排列和自我中心观察排列。本章第五节主要介绍主观化的定义和主观化所伴随的重要变化:虚化。最后一节是主观化和语法化。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语言学概论课堂试题答案整理

绪论及语言本质 1.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2.“语言学概论”课程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语言学。 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4.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6.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7.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匙。 8.1786年,英国的威廉琼斯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的论文《三周年演说》中指出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为了纪念这一新发现,这一年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的一年。 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和格里木。 10.语言的分类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语言的(结构/形态)特点分类;第二,按照语言的(亲属/来源)关系分类。 11.著名语言学家瑞士的索绪尔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12.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的代表著作是《语言论》。 13.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被称为“标准理论”的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14.根据语言的结构或者形态特点,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四种。 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根本区别。 2.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这里的“约定俗成”的容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语言学类别和流派.

第一部分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类别是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习上要注意几个基本的概念问题。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的总称,它的内部还有很多的分支学科,所以语言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语言的种类繁多,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于是就形成了语言学的各种类别和流派。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 一、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是所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可分为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两大类。 (一)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专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与运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在学科体系的地位等。通常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再细分,可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语义学等,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性质。 (二)专语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丰富目的材料,要吸收应用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接受普通语言学的指导,与普通语言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语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它可以研究某种具体的语言,如研究汉语,叫汉语语言学,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叫英语语言学。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来源于日尔曼语,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日尔曼语言学。同学们在专科阶段学过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是专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因此,专语语言学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的状况,据此可把专语语言学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两大类。 (一)历时语言学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语言学和外语教学:11.1 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许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教授或学习语言学?本章将试图提供给一些答案。既然语言学被定义为对语言的科学的研究,很明显,这种研究将会给语言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尽管在对语言的态度上、在目标上、在方法上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在语言学中,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但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是一系列的技能。语言学的研究是为了建立起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而语言教学的目标则是为了让一个人掌握一门语言。 应用语言学弥缝了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之间的隔阂。它作为一个调和区域,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使之成为教授语言的老师和学习语言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东西。 应用语言学的媒介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用语言学使得语言学理论拓展和延伸到语言教学这个领域,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当教师面临设计一个教学大纲这样的任务时,他会有诸多的选择。他是应该教授文学作品语言,还是应该教授日常会话中的语言?他是应该教授整个语言系统,还是应该教授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编写和选择一本教科书的原则是什么?什么种类的练习题是最合适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他对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给教师提供了一套关于语言和语言系统本质的形式化的知识,这样就加深了教师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这样,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时,可以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第二,应用语言学指明了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方法论上的洞察力和内涵(implications)。一旦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下来,教师就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教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教科书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应该怎样对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课堂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技巧?应用语言学从诸多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因此它有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思考题 一、判断 1.Teaching cannot be defined apart from learning. 2. Teaching problems are simply learning problems. 3. According to The tabula-rasa or“blank-slate”view, humans have few if any natural predispositions. Development is dependent upon the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4. According to Chomsky, the child learns his first language by imitation. 5. The concept of L2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implies that the individual is already in command of an L1. 6. There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or different learners,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tasks,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styles. (p.77) 7. Comprehens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8. Evidence shows that attitudes are accompani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 9. Self-actu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sire to fulfill one’s self-esteem. 10. Culture is a set of shared ideals, values and standards of behavior 11.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can be dealt with separately. 12. Culture shock has generally been considered as having a negative effect on L2 learning. 13.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studies do not belong to comparative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14. Empirical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intralingual errors only constitute a small proportion of L2 learners’errors, and that among other factors, interlingual effects of learn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15. Test is not an end in itself. 二、选择题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2020: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

教育部学科门类分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二位码为学科门类四位码为一级学科六位码为二级学科 01 哲学 0101 一级学科: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 一级学科: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10 军事法学 0302 一级学科: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 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国际政治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注:0300206 行政学(部分)调至公共管理 0303 一级学科: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4 一级学科: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 教育学 0401 一级学科: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 教育史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 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5 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5917504.html,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作者:孙嘉瑜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1期 【摘要】社会语言学从产生、发展至今约有五十年的时间,社会历史的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语言学自身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三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当前阶段,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正在向各个领域全面的进行当中。社会语言学,究其内部结构来讲,有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学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来探究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预期是。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62-01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大约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社会语言学就起派别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派别,分别是以美国的海姆斯为代表的围观社会语言学派和欧洲一些语言学家为代表的宏观语言学。围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具体的语言现象。通过研究语言与性别、年龄、文化等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研究语言及其变体。 一、社会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通常来讲,人们公认的社会语言学确立的背景是以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为标志。其实社会语言学的确立与发展与其它学科一样,是经过长时期的学术成果积累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有三个因素: 首先,学者对于语言与社会的研究是基于历史的需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变革频繁、政治形势多变、社会关系及其复杂、以及人口的迁移等多方面都与具体的语言政策有关。作为各个民族不可或缺的语言,受到政治、文化、心理、社会等方面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语言与社会也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语言学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语言学。 最终,在各种条件均成熟的条件下,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1964年, 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社会语言学会议。至此,社会语言学诞生,1964 年也被视为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之年。 二、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学号:100050211021卢斌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以《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为例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对张继的《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讨论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策略《枫桥夜泊》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translation outl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thesis analyzed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 poetry of zhangji,discussed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kills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kills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在文学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影响甚大,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严复的翻译原则实在是对翻译精髓的精辟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谈翻译的策略,多多少少会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它。翻译的认知过程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关注认知体验在翻译过程中的参与作用,讨论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显示---认知----语言”【1】,即: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缓解。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总结了几个认知语言的翻译观。本文讲主要从翻译的体验性观点和翻译的“两个世界”观点来阐述一下翻译的策略:一.翻译具有体验性,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来源与基本相似的客观世界,因此才有大致相通的思维,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将有一部分思维是在共同体验之外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和注意的。二.翻译的“两个世界”。语言中的词句反映的无非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读者在理解原作者两个世界时,是要通过译者来中转的,“因此,翻译主要应尽量译出原作者和原作品对两个世界的认识和描写。”下面,我们将以张继的《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从认知语言学的来探讨一下翻译的策略问题。这首诗被很多人拿来作个方面的讨论,因为它里面的翻译单位,文化特征等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讨论。 二.《枫桥夜泊》的认知分析 先来看一下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