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非常全面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非常全面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非常全面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形如)0(≥a a 的式子。①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

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②非负性

考点:几个非负数相加为0,那么这几个数都为0.如:-+++=2

310a b c 则: 30,10,0a b c -=+==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的二次根式。 3、化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含分母,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小数就化成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是多项式就先分解因式。 4.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5、二次根式有关公式 (1))0()(

2≥=a a a (2)

?

??<-≥==)0a (a )0a (a

a a 2

(3)乘法公式)0,0(≥≥?=b a b a ab (4)除法公式(0,0)a a

a b b b

=≥> (5)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6)01(0)a a =≠ 1-=n

n a a

6、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7、二次根式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

。 ①已知a ,b ,求c ,则c=22a b + ②已知a ,c ,求b,则b=22c a -

③已知b ,c 求a ,则a=22c b - 没有指明直角边和斜边时要分类讨论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长a,b,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常见的几组勾股数:1,1,2; 3,4,5; 6,8,10; 5,12,13,

3. 互逆命题: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比如: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4.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可表示如下: ∵∠A=30° ∠C=90° ∴BC=

21AB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由此可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

可表示如下:∵∠ACB=90° D 为AB 的中点 ∴CD=21

AB=BD=AD 5、常用方法:等面积法求高,一线三直角证全等。 6. ①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1:2时,三个内角依次为45°、45°、90°, 对应的三边之比为1:1:2 ②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2:3时,三个内角依次为30°、60°、90°,对 应的三边之比为1:3:2 7. 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几何表达式举例:

∵AD=DB AE=EC ∴DE ∥BC 且DE=

1

2

B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互相平分 邻角互补

△AOD ≌△COB

△COD ≌△AOB

△ACD ≌△CAB △ABD ≌△CDB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CD AD ∥BC

(2)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D=BC

(3)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 ∠DAB=∠BCD (4)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A=OC OB=OD

(5)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CDA+∠BAD=180°

A B

D O C

E D C B A

F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 ∥CD AD ∥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2) ∵AB=CD AD=BC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3)……………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矩形特有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AOD 、△AOB 、△DOC 、△COB 都是 等腰三角形 Rt △ABD ≌Rt △BAC Rt △ACD ≌Rt △BDC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C=∠D=90° (2)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C=BD 矩形的判定: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是矩形 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90°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2) ∵∠A=∠B=∠C=∠D=90°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3) ∵AC=BD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菱形特有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AOD 、△AOB 、△DOC 、△COB 四个等腰三角形: △ACD ≌△ACB △ABD ≌△CBD

菱形的面积:

1

2

S AC BD =?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BC=CD=DA (2)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C ⊥BD ∠ADB=∠CDB 菱形的判定: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

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且互相平分

A

B

C

D

O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2) ∵ABCD 是正方形

∴AB=BC=CD=DA

∠A=∠B=∠C=∠D=90° (3) ∵ABCD 是正方形

∴AC=BD AC ⊥BD ∴……………

10.正方形的判定: 1.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正方形 2.矩形+一组邻边相等或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的是正方形 3.菱形+一个角是直角或菱形+对角线相等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又∵AD=AB ∠ABC=90°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2) ∵ABCD 是菱形

A

B

D O

C

C

D

B

A O

A D B

C

O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

1.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2.连接矩形的各边中点构成菱形

3.连接菱形的各边中点构成矩形

4.连接正方形的各边中点构成正方形

又∵∠ABC=90°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3)∵ABCD是矩形

又∵AD=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

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几何题常见思路:

1.平行线加角平分线可得到角相等或边相等

2.证明边相等、角相等时,若边是对边或角是内错角,可以优先考虑证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证三角形全等。

3.没有画图的题要画出草图,还要考虑两种情况

4.遇到折叠的图形求长度,常用办法是设未知数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变量与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是常量。

2.函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则x自变量,y是x的函数。

3.函数解析式: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

4.描述函数的方法:解析式法、列表法、图像法。各自的优缺点:图象法实质上是画图形表示函数.形象、直观,尤其函数的性质.能客观地表示一些函数关系.如气温曲线,体温曲线.主要缺点是粗略,不够准确.

解析式法实质上是用符号语言表示函数.准确地表示函数关系,便于研究函数性质极其

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解析法是中学数学研究函数的主要方法.主要缺点是不能表示所有

函数.许多函数关系没有解析式.如商场的营业额、某地气温与时间.

列表法实质上是用列一个表格表示函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十分方便函数值的查找(不用计算)主要局限性是表格的有限性.

5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①列表:一次函数只要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

②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③连线:依次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

6.正比列函数:形如y=kx(k≠0)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K和x相乘,x的次数是1 7.正比列函数的图像性质:⑴ y=kx(k≠0)的图象是一条必经过原点的直线;⑵增减性:①当k>0时,直线y=kx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8.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正比例函数最简单的方法是取原点(0,0)和点

(1,k)(k是常数,k≠0)

9.一次函数:形如y=kx+b(k和b是常数,k≠0)的函数,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当b =0 时,y=kx+b 变为 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10. 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⑴图象是一条直线;⑵增减性:①当k>0时,图象从左向右上升, 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当k<0时,图象从左向右下降, y随x的增大而减小。11.把正比例函数图象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K值相等的一次函数图象是平行的

12.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⑴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k≠0);(2)把两个点坐标代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求出k,b;(3)把k,b的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需要一个点的坐标,求一次函数需要两个点的坐标

13.一次函数的大致图象:

14.一次函数

y=kx+b与x轴的交点(?,0),与y轴的交点(0,?)

15.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y=kx+b,①当y=0求x的值,把y=0代入就得到一元一次方程kx+b=0,也可以从图象上看直线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②当y>0求x的取值范围。y>0即kx+b>0,解不等式就得到x的范围,也可以观察图象上在x

轴上方的图象;③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就是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6.根据函数图象比较两个函数的的大小:

2

y当

1

y的图象高于

2

y的图象时,

12

y y

k.>0

b>0

k.>0

b<0

k<0

b>0

k<0

b<0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 k

k

k f f f f

x f x f x x +++++=212211

1y 当2y 的图象高于1y 的图象时,21y y >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1.一般地,对于n 个数x1, x2, …, xn ,我们把1

2...+++=

n

n

x x x x 叫做这n 个数的算

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2.一般地,若n 个数x1, x2, …, xn 的权分别是w1,w2,…,wn ,则

112212n n

n

x w x w x w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在求n 个数的平均数时,若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 出现fk 次,且f1+f2+ …+fk=n ,则加权平均数: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所占的比重。

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三种表现形式:(1)频数 (2)百分比 (3)比例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5.方差: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6.方差规律: x 1,x 2,x 3,…,x n 的方差为m ,则ax 1,ax 2,…,ax n 的方差是a 2 m; x 1+b , x 2+b ,x 3+b ,…,x n +b 的方差是m

7. 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计算量大,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一般是人们关注的量;中位数和数据的顺序有关,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8.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