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研究进展

学生专业班级制药工程2008级02班

学生姓名(学号)吴专萍(20084251)

指导教师杜春华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09日

2011年11月09日

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研究进展

吴专萍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杜春华老师研究小组2011年11月)

摘要:稳定剂作为一种农药助剂,在农药的剂型开发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将农药制剂用稳定剂按两个大方向进行了分类,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现状,并评价了其不足之处和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农药;制剂;稳定;有机磷;植物源;分解;剂型

Development in stabilizers pesticide formulations

Wu Zhuanping

(November,2011,Researching group of Du Chunhua,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y,Qing 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 bstract:As a pestiside adjuvant,pesticide formulations with stabilizers play an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ing of pesticide formulations.Pesticide formulations with stabilizers can be classified by two main directions in this paper,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a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Some deficiencies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K ey words:Pesticide;Preparation;stabilizer;Organic phosphorus;Plant source; Decomposition;Dosage form

农药制剂用稳定剂(stablizer)指能防止或延缓农药制剂在储运过程中有效成分分解或物理性能劣化的一类助剂。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和增强产品性能稳定性,保证在有效期内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1]。

在王开运主编的《农药制剂学》中得知,因自身组成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农药产品的性能都有自发劣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有效成分分解和性能指标下降。随着劣化进程,原有产品降等级、部分失效及最后完全报废,这就是农药稳定性问题,而且涉及面很广[2]。按照目前状况来看,各类农药制剂几乎都有稳定性问题。低浓度有机磷粉剂的稳定性问题最大,由一般填料制成的不加稳定剂的粉剂分解率一般在40%左右。由氨基甲酸醋类或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制成低浓度粉剂时,有效成分的分解问题也很严重。可湿性粉剂也有分解问题,因有效成分含量高,稳定性问题不像粉剂那么严重等等[3]。可见,农药的稳定性问题是个必须下力

量解决的问题。

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的研制和筛选较为复杂。以下将其按两个大方向对这类稳定剂进行了分类,首先按稳定剂所应用的农药类型分类:分为应用于有机磷类农药、有机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生物源类农药五大品种;按稳定剂化学结构、作用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分为表面活性剂及以其为基础的稳定剂、溶液稳定剂(包括稀释体和载体)、其他稳定剂。

1应用于几类常见农药类型的制剂用稳定剂

1.1应用于有机磷类农药的稳定剂

我国当今有机磷农药比例一直很高,尤其是有机磷乳油年产达数十万吨。其中稳定性差的品种(如乐果、氧化乐果、敌敌畏等)都是万吨级的产品,每年因制剂稳定性差,劣化分解严重,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众所周知,有机磷农药在其六十多年的使用历程中,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和深入,以及有机磷农药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及其不稳定性引发的变质农药对全球环境的危害性大,因此,我国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乙基对硫磷和磷胺5种农药的生产、销售及使用的有关证书,并于2008年12月31日全面停止它们的生产、流通和使用[4]。应农业生产的需求,氯胺磷和蔬果磷两种对环境相对友好的有机磷杀虫剂作为替代品目前在我国广泛被使用。

以蔬果磷为例,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吡咯类化合物作稳定剂,加入由约含80%蔬果磷原药配制的25%乳油中,制剂被装入安全瓶内,在54℃条件下,储存14天,分析蔬果磷的含量:没有加稳定剂的,蔬果磷仅残留约53.44%,加入稳定剂的,蔬果磷含量至少存在96.29%,对环境危害也相对较小[5]。

1.2应用于有机酸酯类农药的稳定剂

化学农药主力部队之一是有机酸酯类,其不足之处是稳定性普遍不好,远不如有机氯和多数杀菌剂、除草剂,即使添加稳定剂的制剂有效期也只有2~3年。

磷酸、焦磷酸、邻苯二甲酸、苹果酸、苯甲酸可作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稳定剂。如,以粘土为载体的2%的西维因粉剂40℃三个月贮存的分解率为12.6%,加0.5%磷酸的分解率为1.5%;2%的灭杀威以粘土为填料时的分解率为14.3%,加0.5%磷酸的分解率为0.3%。若以滑石粉为填料配制2%杀螟丹与1.5%西维因混合粉剂,加1%的酸性磷酸二异丙酯及妥儿油脂肪酸(1:1)作稳定剂,600℃贮存5日,杀螟丹分解率为5%,不加时为76.8%[6]。

1.3应用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稳定剂

在化学农药中,近年发展起来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但其令人担忧之处是稳定性普遍不好,与有机氯类农药和多数其它类型的杀菌剂、除草剂相差甚远。多数即使添加稳定剂的制剂有效期也只有2~3年。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光和氧不稳定,加抗氧剂和紫外线吸收剂可增加制剂的稳定性。例如,2,6—二特丁基—4—甲基苯酚、3,5—二特丁基—4—经基苯甲醚,2,2—甲撑双(6—丁基—4—乙基苯酚)可作抗氧剂。二苯基对苯二胺、二苯甲酮类、三唑类和水杨酸类化合物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有抑制拟除虫菊酯分解的作用。先用环糊精将拟除虫菊酯包结起来,再制成各种制剂,稳定性可提高10倍。如,用环糊精包结的丙烯菊酯、苄呋菊酯和除虫菊酯,其紫外线照射60小时的分解率分别为2%、1.8%和2.9%,不包结的分别为17.5%、14.7%和24.3%[7]。

1.4应用于有机氯类农药的稳定剂

我们身边的有机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机氯化合物已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但由于有机氯农药非常难于降解,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及生命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也带来了危害。《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摩公约》中首批列入受控名单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有9种是有机氯农药。它们的使用不仅会对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而且还会积留于植物体内,也会直接污染我们的环境[8]。

也正是因为有机氯农药的难于降解,说明了其理化性质相当的稳定,因此一般的有机氯农药是不需要添加任何稳定剂的,只要其混合标准贮备液配制和保存得当,其稳定期至少可达10年,远比其他类农药稳定期长得多。10年之后,在土壤中仍有残留,且容易溶解在脂肪中,因此,鱼、肉、奶中积存有机氯量最大。所以我国目前禁止生产、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9]。

1.5应用于生物源类农药的稳定剂

植物源农药由于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和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公众的重视。但是,这些来源于植物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的成份对温度、紫外光、pH值、降雨以及湿度等因子比较敏感,因此其稳定性差,并且大田使用容易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开发和利用。近些年来在增加和改善该类农药稳定性方面已有了相当大的进展。概括来讲,目前有两种方法起作用:其一是在分子内部用耐光部分(Photostable moieties)来代替对光不稳定(Photolabile sites)部分,从而增加其稳定性;其二是加人稳定剂,而稳定剂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紫外光屏蔽物质(UV-screens),

另一种是抗氧化剂(Anti-oxidants)[10]。

植物源农药稳定性研究的由来最早的菊醋类农药,由于对光不稳定以及高昂的价格,只是用于家庭室内害虫的防治,在农业上很少应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开展了稳定菊酯类农药的早期研究(Smith和Hill,1947;Smith和Tem-plin,1956;Warmer,1963),但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72年,Miskus和Andrews通过研究发现了引起菊醋类农药降解的波长是290nm到320nm,引用紫外光屏蔽物质和溶于矿物油的抗氧化剂,使其稳定性延长了4h[11]。随着研究的进展,植物源农药的稳定根据起活性成份的理化性质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其中天然的抗氧化剂作稳定剂研究最多。

2按稳定剂化学结构、作用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的稳定剂

2.1表面活性剂及以其为基础的稳定剂

表面活性剂用做农药稳定剂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机磷农药的兴起和发展之时。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有机磷农药大发展,稳定性研究不在针对个别品种而具有普遍性。现在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研究已扩大至各类农药和各种加工剂型。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类稳定剂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常兼充当乳化剂、分散剂、润湿渗透剂、悬浮助剂等角色。在固体制剂中,常扮演具有稳定性的分散剂、润湿剂、防漂移剂、防尘剂以及物理性能改进剂角色。可以说表面活性剂及以其为基础的稳定剂是三大类稳定剂中作用最多,用途最广的一类。

市售表面活性剂稳定剂主要有两种形式:单体和以表面活性剂为基础的混合物,包括与其他类型稳定剂或惰性组分联用。化学结构上大体又可分为有机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和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稳定剂。

2.1.1有机磷酸酯类稳定剂有机磷酸酯类稳定剂属于阳离子型助剂。初期,主要针对有机磷农药及加工制剂开发,现在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农药及加工助剂。除了具稳定性外,在制剂里主要功能还有乳化剂、分散剂、防漂移剂、防尘剂和流动性改善剂等的作用。

2.1.2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包括非离子型稳定剂、阴离子型稳定剂和阳离子型稳定剂。属于非离子型稳定剂的有EO加成剂及衍生物醚类、酯类和其他结构。前者又可分为端羟基封闭者、EO加成物和EO—环—氧丙烷(PO)嵌段共聚物三类[12]。

2.2溶液稳定剂

溶剂主要用于液体制剂的稀释剂和载体。由于它对液体制剂(如乳油、溶液剂、超低容量剂、VF、悬浮剂和油悬浮剂以及静电喷雾制剂等)性能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较多。它在

制剂中的功能除稳定作用外,还包括溶剂、助溶剂和其他作用,专用性较强,用量范围广,并常与其他稳定剂联用。已在农药中应用的溶剂稳定剂有芳香烃类、醇、聚醇、醚和醇醚、酯及其他。

2.2.1芳香烃溶剂做稳定剂例如Tenneco500/100用于毒死蜱乳油的环萜烯醇。

2.2.2一元醇、二元醇及聚醇做稳定剂包括异戊醇、异丙醇、甲醇、乙醇等一元醇;C4~C8具有侧链的二元醇;二丙二醇、己二醇、丙三醇、异丙二醇;聚乙二醇(PEG)、聚丙二醇(PPG)等。用于氨基甲酸酯类固定制剂、甲基立枯磷稳定剂、氰戊菊酯稳定剂及悬浮剂稳定剂[12]。

2.3其他稳定剂

除上述两大类外,还有有机环氧化物稳定剂及其他稳定剂,应用面很广,专用性很强。

2.3.1有机环氧化物稳定剂可分为脂肪酸酯环氧化物和其他环氧化物两类。前者主要用作乳油特别是有机磷乳油稳定剂,已有多种商品化产品供选用,常常和其它类稳定剂联用[12]。

2.3.2其他稳定剂丁氧基丙三醇醚做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乳油稳定剂。

3稳定剂发展趋势

随农药剂型加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途不断被拓展。随着农药管理的不断加强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的创新和管理逐步成为农药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高毒、长残留农药的禁用和限制使用,推动农药产品向绿色、安全、高效、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迅速发展。随着我们农药工业和农药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农药稳定剂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它们的管理也显得日益迫切。

我国尚未对农药稳定剂管理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但随着我国对农药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和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农药稳定剂的安全性和管理会提出新的要求。事实上,在多数国家和公司的专业制剂室里,农药新剂型开发、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稳定性研究都始终作为基本任务和内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药稳定剂使用与管理的具体法规会逐步出台并组织实施,使用和开发质量稳定可靠、安全低毒、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制剂用稳定剂和制剂产品,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学成.我国农药标准的现状.化工标准化,1981,(02).

[2]王开运等.农药制剂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张瑞亭等.农药的混用与混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4]张宗俭.我国农药助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农药,2009,(08).

[5]特公昭50—17529(1975).

[6]特公昭51—38766(1976),45一6560(1970).

[7]特公昭49—1532(1974).

[8]特公昭50—30141(1975).

[9]特开昭48—98Q23(1973),47—18665(1972).

[10]代光辉,顾振芳,陈晓斌.植物源农药稳定性研究进展.世界农药: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2002,24(4):25-26.

[11]艾应伟,范志全,李伟,方一平,李建明.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农药科学与管理,1997,3(63):3-35.

[12]邵维忠.农药助剂,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吴专萍专业班级制药工程2008级02班

论文题目农药制剂用稳定剂研究进展

指导教师评语及意见:

指导教师评阅成绩: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评阅人评语及意见:

评阅人评阅成绩:评阅人签字

年月日总评成绩(以百分记):

年月日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后。

缓释剂

几种重要的缓释剂 缓释剂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几种比较成熟的缓释剂剂型及其产品。 (一)微胶囊剂 1.微胶囊剂的组成微胶囊剂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原药分散成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微粒,然后用高分子化合物包裹和固定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包覆强度的微囊,通过囊皮的半透膜性能或开裂特性控制原药释放。微胶囊剂由囊核(有效成分及溶剂)和囊皮组成。囊核是微胶囊剂的活性组分,通常是单一或混合的液体、固体及各种分散体系。囊皮是影响微胶囊剂性能的关键,是各种高分子化合物,对这种高分子化合物的要求是黏着力强;不与囊核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成囊后的囊皮有坚韧性、渗透性和稳定性;有着色、调整修饰的灵活性。另外还要考虑到产品的强度及囊核的释放速度等因素。囊皮常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有聚酰胺、聚脲、聚酯、纤维素和胶类。 微胶囊剂主要通过渗透扩散和囊皮破裂两种机理释放活性组分,对杀菌剂、除草剂以前者为主,杀虫剂以后者为主。破裂的方式主要有踩踏或咀嚼。 微胶囊剂的药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胶囊剂的强度,也就是说,微胶囊剂的粒径(D)和壁厚(T)影响农药的持效作用。一般来说,D太大或T太小,微胶囊剂在短时间内大量破裂,将造成活性组分的浪费,并缩短持效期;反之,则持效期延长。参数D/T越大,微胶囊剂越易被踏破,其持效期越短;D/T太小,则活性组分释放量太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D/T的最佳值取决于害虫的类型和数量。因囊皮材料不同,D/T的最佳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微胶囊的制造方法 制造微胶囊剂可采用物理法(锅式涂层法、空气悬浮涂层法、喷雾干燥涂层法、静电定向沉积法及多孔离心挤压法)、物理化学法(相分离法、液中干燥法、融解分散冷却法及内包物交换法)和化学法(界面聚合法、凝聚相分离法、飞行中成囊法、原位聚合法及液中包覆法)。不同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微胶囊剂粒径不一样(表11-4)。微胶囊剂较为合适的粒径是小于800μm,通常使用的微胶囊剂粒径为5~400μm。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制造方法是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和凝聚相分离法。 表11-4 微胶囊剂粒径与制造方法的关系 制造方法粒径范围(μm) 囊核为固体或液体 凝聚(相分离) 界面聚合 喷雾干燥 离心挤压 静电沉降 囊核为固体 转盘式包裹 空气悬浮 2~l 200 2~2 000 6~600

农药应用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农药应用的研究现状 1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影响 现代农业大量地使用农药来控制农作物生长期间的病虫害及杂草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农药使用范围的扩大,化学农药的数量和品种都在不断增加,目前世界化学农药总产量(以有效成分计)己超过300万吨。目前我国的农药使用量己居世界首位,随着农药的大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所造成的摄食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化学农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发生药害、污染农产品及生态环境,导致中毒事故发生,危害人畜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后果[1]。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测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和正确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生物受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的农药残留现状 大量及不合理的使用有机农药,在客观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作物产量,但由此带来的有害影响不容忽视。在中国,每年因农药残留引起的农药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我国农产品也因农残超标而受到抵制,如02年日本各大超市联手抵制中国蔬菜,使我国蔬菜出口量大幅度下降[2]。现在我国已根据FAO的要求,以世界卫生组织(WTO)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来制定最大农药残留量(MRL)。但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MRL标准多以最低检出量(LOD)为标准,检出数值远远低于我国的MRL,这对我国的农产品输出很不利。另外联合国规定的农药残留MRL标准已有3574项,食品法典委员会(CAC)2572项,但中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共才484项,而欧盟有2289项,美国8669项,我国邻国日本有惊人的9052项[3]。在农药残留方面我国任重道远。 3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 作为分析农作物农药残留量的农残分析技术,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主要因为人们日趋增长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它学科或技术的发展推动的。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一般在极微量(ppm-ppb)范围内,因此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农药残留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前处理和分析检测技术。其中前处理主要是对农药残留的分离、提取和净化,整个工作量在农残试验中比重很大,对分析结果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样品预处理方法通常常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不仅污染了环境,操作还相当繁琐,误差较大,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技术将逐步取代传统方法。 3.1样品前处理处理技术的发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姓名 邯郸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 前言:我国现有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以1 70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增长的要求,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效农业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植物保护措施,农作物的保收增产将无法实现。化学农药在使农业生产受益的同时,也呈现出种种弊端,最为关注的是农药残留、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和害虫再猖獗问题以及农药对人类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恶果。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它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特别是长期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类黄酮、萜烯类、酚类、甾体、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数目可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具有杀虫活性。植物源杀虫剂就是一类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而制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新的热点[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利用天然产物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几乎是唯一选择。从天然物质中开发药物和农药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例如,三大植物性杀虫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已经被使用了数百年,但由于早期天然产物的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随着提取及分离分析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先进的结构鉴定手段的广泛采用,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时至今日,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仍然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各种分离手段如层析法(薄层层析、气象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电泳、凝胶过滤等方法的采用和包括X射线晶体学在内的仪器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绝对构型和构象,使分离鉴定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微量复杂结构成分也因使用先进的鉴定手段而得以成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2]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些植物体内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以用来杀虫,我们把这些植物称之为杀虫植物,而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提炼加工而制成的杀虫制剂称为植物杀虫剂。植物源农药如烟碱、苦参碱、印楝素、川楝素、茼篙素、异羊角扭甙、茶皂素、鱼藤酮、除虫菊酯、植物精油和转基因植物(种子)等[3]。这些植物体内所含的杀虫活性成分各不相同,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很大。杀虫植物体内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杀虫植物的品种、年龄、植株所处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有关。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对害虫的毒效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千倍,显示出光活化特性。自从吠喃香豆素类化合物-花椒毒素的光活化性质被首次发现(Berenbaum,1978)以来,陆续发现的植物源光活化毒素主要有:吠喃香豆素类(线型--花椒毒素;角型--当归根素)、多炔类与噻吩类、生物碱类(茵芋碱skimmianine、短颈苔碱brevicolline、呋喃喹啉碱和异喹啉生物碱等)、扩展醌类(金丝桃素hypericin和尾孢菌素等)、其它化合物(苯并呋喃、苯并吡喃、去甲二氢愈创木酸、lachnanthocarpone、脱镁叶绿酸甲基酯类、砧吨染料和噻吩类)。国外研究光活化杀虫剂的主要国家是加拿大和美国,国内徐汉虹等(1993)首先报道了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精油含有的茵陈二炔(Capilene)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生物活性受光照的激发而增强。除了用于杀虫外,光活化农药也用于杀病毒、病菌、线虫等。与一般化学农药相比,光活化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等优点,对人畜安全,作为一类新型无公害农药有巨大的潜力[4]。 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有机磷农药毒性研究新进展

有机磷农药毒性研究新进展 徐培渝1,吴德生1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毒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4028(2004)04-389-04 1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成都 610041) 第一作者简介:徐培渝,女,硕士,副教授,毒理学/分子理毒学,安全性评价。 来自我国农业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2亿hm 2,化学防治面积达3147亿hm 2次,化学除草面积达5000hm 2。估计1年中通过化学防治病虫草鼠害减少损失约600亿元[1]。由此可见施用农药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益外是巨大的。但使用农药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农药的毒性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 长期以来,农药毒性是农药最重要的副作用之一,因此而成为毒理学研究领域一个热点。农药毒性决定了农药发展方向及具体品种取舍的关键因素。现代农药发展方向应该是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我国目前使用吨位最大的农药仍为有机磷杀虫剂(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 ,OPs )、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本文就近年来有机磷农药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1 有机磷农药一般毒性研究进展 有机磷(OPs )为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毒机制主要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 ),使其失去水解 乙酰胆碱(Ach )的能力,造成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 大量蓄积,兴奋Ach 的毒蕈碱受体(M 受体)和烟碱能受体(N 受体),产生毒蕈样和烟碱样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OPs 急性中毒可引起急性胆碱能危象、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及中间肌无力综合症3种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OPs 中毒病例还出现心脏损害,心电图和心机病理等多方面的改变。临床观察发现中毒患者在恢复期有猝死现象,以乐果中毒最多见。乐果可使心肌细胞收缩不规则,收缩力减弱,并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发搏动频率,表现出乐果对心肌细胞有负性肌力作用。胡云平等[2]对培养乳鼠的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发现乐果可使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 )、谷草转氨酶(AST )漏出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早于线粒体膜的改变,LDH 较AST 敏感,而且随剂量增加心肌细胞损害越严重。 离体心脏灌流研究还发现,有机磷农药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透有影响,可能是通过肌浆网钙泵系统刺激了Ca 2+的摄取,使用Ca 2+通道阻滞剂后能缓解有机磷农药的心脏毒性。 有机磷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引发中间肌无力综合征(intermediate myasthenia syndrome ,IMS )的机制研究近年有不少报道[3~4]。研究发现IMS 患者的红细胞内胆碱酯酶(ChE )活力持续抑制,但ChE 活力持续抑制者并不都出现肌无力,ChE 活力抑制程度与肌无力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重频神经刺激(RNS )-肌电图和电刺激单肌纤维肌电图(SSFEM G )检测结果均揭示IMS 患者肌无力的发生与神经肌接头(NMJ )突触后传导异常有关。Ca 2+-A TP 酶和Na +-K +2A TP 酶是骨骼肌细胞保持兴奋性和完成收缩功 能的关键酶。动物试验发现OPs 引起的神经肌接头传导功能异常机制可能是Ca 2+-A TP 酶和Na +,K +-A TP 酶活力下降引起肌肉兴奋性减低所致,以 及酪氨酸(Tyr )磷酸化增强和丝氨酸(Ser )磷酸化减弱 引起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失敏加速,复敏延迟。IMS 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背景有关。OPs 经氧化脱硫,硫醚氧化,羟化和环化4种途径活化,其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反应是许多OPs 活化的重要途径。而以对氧磷酶(Paraoxonase ,PON1)为代表的磷酸三酯的水解作用是许多OPs 的主要降解途径,另外,谷胱甘肽也参与OPs 的解毒,这3类酶均存在基因多态性,近来研究发现IMS 个体易感性与这些酶基因多态有关系,为IMS 易感人群提供预测方法和提出保护措施有了科学依据。一项研究[5]以山东省某地区147名急性OPs 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检测全血的ChE 活力,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和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技术,分别进行CYP2E1(1091C -T )、CYP1A1(4889A -G )、GSTP1(313A -G )、GSTT1和PON1第55位点(L -M )的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发现,在OPs 及其混配剂中毒患者中,PON1第55位点含有 突变型等位基因、GSTM1及其与GSTT1基因型均

农药剂型大全..

中国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 原母药 原药TC 母药TK 液体剂型 水剂AS 微囊悬浮剂CS 可分散液剂DC 乳油EC 水乳剂EW 微乳剂ME 油剂OL 悬浮剂SC 可溶液剂SL 超低容量剂UVL 滴加液MA 固体剂型 干悬浮剂DF 粉剂DP 细粒剂FG 颗粒剂GR 大粒剂GG 微粒剂MG 可溶性粒剂SG 可溶性粉剂SP 水分散粒剂WG 笔剂CA 可湿性粉剂WP 可溶性片剂WT 用于种子处理的剂型干拌种剂DS 悬浮种衣剂FS 种衣剂SD 湿拌种剂WS 其他剂型 气雾剂AE 块剂BF 缓释剂BR 电热蚊香液EL 电热蚊香片EM 电热蚊香浆ET 烟剂FU 乳膏GS 压缩气体制剂GA 丸剂PT 毒饵RB 喷射剂SF 片剂TA 追踪粉TP 熏蒸剂VP

主要剂型 一、乳油EC 二、微乳剂ME 三、水乳剂EW 四、可湿性粉剂WP 五、可溶性粉剂SP 六、水分散粒剂WG 一、乳油 (一)、乳油的概念 乳油是农药基本剂型之一,它是由农药原药按规定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中,再加入一定量的农药专用乳化剂而制成的均相透明油状液体,加水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优点:加工过程简单、设备成本低、配制技术容易掌握,有效成分含量高,储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药效高。 缺点:使用大量的易燃、有毒有机溶剂,加工储运安全性差,使用时气味大,对环境相容性差。因此乳油的发展方向是高浓度乳油,部分代替有机溶剂的水基型制剂。 (二)、乳油的加工工艺 1、组分及要求:凡是液态或在常用有机溶剂中易溶解的农药原药一般均可加工成乳油;对水溶性较强的原药,加工成乳油较为困难,需使用助溶剂。原则上,乳油含量越高越经济。 溶剂对原药起稀释和溶解作用,要求对原药溶解度大,与原药相容性好,来源丰富成本低,闪点高,常用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类化合物。 乳化剂是乳油配方筛选的关键,常用复配乳化剂,多为非离子型与阴离子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的混合乳化剂。 助剂能提高溶剂对原药的溶解能力,常用的如醇类、酮类、乙酸乙酯。 2、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简介 剂型:0.3%、0.5%、0.6%、0.7%乳油 作用机理与特点:印楝素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剂,具有拒食、驱避、内吸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主要作用于昆虫是内分泌系统,降低蜕皮激素的释放量;也可以直接破坏表皮结构或阻止几丁质的生成,或干扰呼吸代谢,影响生殖系统发育等。鳞翅目昆虫对印楝素最敏感,表现为拒食、蜕皮时间延长、蜕皮不完全、畸形或蜕皮时死亡。防治贮粮害虫也很有效。 防治对象:印楝素在国内登记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和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 1、防治甘蓝小菜蛾,小菜蛾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发生期间施药,注意喷雾均匀,视虫害发生情况,每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使用5次。每亩用0.3%乳油300-500毫升或0.7%乳油60-80毫升,或0.5%乳油125-150毫升/亩喷雾,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喷雾,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5次。 2、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时,每亩用0.3%乳油90-140克或0.7%乳油60-80毫升,每季最长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 注意事项: 1、不可与呈碱性物质混合使用。2、对蜜

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蜜源作物花期禁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对附近蜂群的影响。3、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蚕室(及桑园)附近禁用;鸟类保护区禁用等警示用语。4、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各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5、避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 中毒急救: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等。急救措施:1、不慎吸入,立即将吸入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及安静处,病情严重者请医生对症治疗。2、皮肤污染或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3、误服中毒,立即携标签送医院,对症治疗。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

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 农药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其原药大多数需要加工成不同的剂型后才能被应用。因此,农药剂型的研究一直是农药开发应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常规农药剂型利用率只有20%~30%,而且存在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快、药效持效时间短、生态污染严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对农药剂型提出了更高的科学要求。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农药缓释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农药活性制剂释放速度快、有效作用时间短的问题,减少或避免农药的不良影响,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1- 2]。 1 缓释 缓释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农药贮存于农药的加工品种中,然后又使之缓慢地释放出来,该制剂就称为缓释剂。按农药有效成分的释放特性分类,农药缓释剂型可分为自由释放的常规型和控制释放剂型两大类。自由释放包括匀速释放和非匀速“S”曲线释放,匀速释放指的是农药活性成分在相同时间从缓释材料释放到环境中的浓度相同;非匀速“S”曲线释放指的是农药活性成分从缓释材料释放到环境中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到了最大值后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释放呈“S”型。缓释的技术有物理法和化学法,或者二者兼备。缓释和控释的原理是利用渗透、扩散、析出和解聚而实现。 2 农药缓释剂的特点 农药缓释剂主要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特点及环境条件,通过农药加工手段使农药按照需要的剂量、特定的时间持续稳定地释放,以达到经济、安全、有

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2]。其主要优点为:(1)药剂释放量和时间得到了控制,使施药到位、到时,原药的功效得到提高;(2)有效降低了环境中光、空气、水和微生物对原药的分解, 减少了挥发、流失的可能性,从而使残效期延长,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3)同时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了毒性,减少了农药的漂移,减轻了环境污染和对作物的药害;(4)改善了药剂的物理性能,液体农药固型化,贮存、运输、使用和后处理都很简便。 3 农药缓释剂型 缓释剂可以控制原药在适当长的时间内缓杨淑珍:农药缓释剂研究进展慢释放出来,属于发展迅速的新兴领域[3]。缓释剂通常分为物理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物理型缓释剂主要依靠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物理作用结合,化学型缓释剂则是利用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结合[4],其中,物理型缓释剂目前发展速度比化学型缓释剂快。 3.1 物理型缓释剂 物理型缓释制剂的形式各不相同,加工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其加工方法,大致分为4 种。 3.1.1 微胶囊缓释剂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包覆所得的微胶囊粒子大小一般在微米至毫米级范围,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心,成膜材料称为壁材,壁材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形成[4]。研究表明,药物是通过溶解、渗透、扩散等过程透过胶囊壁而缓慢释放出来,可以使瞬间毒性降低,并延长释放周期。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囊壁的组成、壁厚、孔径等因素加以控制。1974 年,美国的Pennwalt 公

国内外仿生农药研究概况

国内外仿生农药研究概况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仿生农药的研究进程,并对未来做了一定的展望,国内外植物农药的研究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阐述了发展仿生农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仿生农药领域的发展趋势、主流方向以及与新农药创制的关系,提出了仿生农药研究开发应重视的问题和建议。 农药不仅能防治各种有害生物,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提高作物抗逆性,调节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然而由于化学农药长期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如造成环境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直接毒害、害虫易产生抗药性等。近年来,随着IPM 理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健康要求的提高。环境兼容性好、安全、低残留、经济的仿生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病虫草害常年发生面积大约4亿公顷,每年需生产和使用农药80万t,农药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对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诸如虫害、病害的抗药性问题(resistance)、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在农畜产品中残留和积累问题(residue)、伤害天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引起害虫再猖獗问题(resurgence)等。这对新农药的研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关注食品安全的呼声日渐高涨,无公害生物农药产业及生物防治领域研究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氮基甲酸酯类以前在非洲西海岸,当地人将毒扁豆压出的液汁涂于箭上作为箭毒,经分离得到一种生物碱,名毒扁豆碱,有缩小瞳孔的作用,1930年确定它的结构式,后来发现它有杀虫的活力,对其结构进行简化,用一个蔡环代替苯并氮杂环,合成了N-甲基氨基甲酸-1-萘酯,又名访,可代替防治作物和蔬菜的蚜虫等虫害,目前在美国的产量已达到万吨级,而且陆续发展了其他衍生品种,如速灭威、害朴威、叶蝉散、残杀威等。 敌害鼠,1930年美国北达科他州的草原地带发生牧牛不断出血的病症,1933年雷克研究认为是牛吃了牧草中所混杂的甜紫首蓓所引起,而甜紫首蓓中含有一种成份名香豆素,腐败时生成二聚体,它能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阻止血液中凝血酶原的合成,是一种抗凝血剂后发现对鼠同样能引起出血病,人工合成定名“敌害鼠”,用作杀鼠剂。 巴丹,日本的浅海岸泥沙地有一种环形动物沙蚕,死后的尸体如经苍蝇吮吸后蝇即中毒死亡,说明其中含有杀虫成份,从中分离出一种定名为沙蚕毒的物质,1962年桥本等确定了它的结构式,1967年日本武田药品公司改造其结构,合成了巴丹。巴丹进入体内即转变为沙蚕毒,可代替有机氯农药防治水稻、蔬菜的鳞翅目害虫,故又名“杀螟丹”,纯品为无色结晶,对小鼠的。为后来瑞士公司亦合成类似物, 译名“易卫杀”,国内也合成了另一类似物“杀虫双”,均有一定的杀虫效力。 楝科植物楝科植物约52属1400种,我国约有15属64种。楝科植物杀虫剂应用较早,其中印楝(Azadirachtaindica)、川楝(Meliatoosendan)和苦楝(Meliaazedacach)是该科中主要的杀虫植物。印楝是世界上公认的理想杀虫植物,其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种核和叶中。从其种子中已分离、鉴定出数十种柠檬素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印楝素。印楝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害虫的拒食作用和生长调节作用。自美国Vikwood公司最早开发出以印楝种核为原料的杀虫剂马格杀后,至今全世界已有近20个国家建立了印楝农药生产厂,并已有十几个产品投放市场,用于防治8目400余种害虫。苦楝和川楝是我国主要的楝科植物,两者的有效杀虫成分均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川楝素。研究发现,川楝素对昆虫活性主要有拒食、胃毒及一定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可有效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柑桔螨类等多种害虫。以川楝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研制成的楝素杀虫乳油(蔬果净),对多种农业害虫、仓库害虫和蔬菜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卫矛科植物约有30属450种,我国有12属200种以上。该科植物的杀虫有效成分为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雷公藤和苦皮藤是该科中重要的杀虫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需要,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概述了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 WTO 以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能在自然界降解,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在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再加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植物源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天然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极其丰富,依其化学结构,可大体归纳如下: 1.生物碱类此类物质对昆虫的毒力最强,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忌避、拒食、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 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薛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 2.萜类这类化合物包括蒎烯、单萜类、倍半萜、二萜类、三萜类。这类物质有拒食、内吸、麻醉、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破坏害虫信息传递和交配,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有印

探讨环保乙蒜素缓释剂的开发

探讨环保乙蒜素缓释剂的开发 郭兵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介绍了乙蒜素防治病害的良好效果及其杀菌机制,论述了符合乙蒜素开发利用的农药缓释剂型,同时分析了农药缓释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乙蒜素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乙蒜素;缓释剂;微胶囊 烟草根茎病害是威胁烟草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在我国南方烟区普遍发生,其中以福建、湖南、四川及广西危害严重。然而对根茎病害的防治长期依赖化学防治,导致用药量不断增加即病原抗药性不断增强的恶性循环。它们严重影响着烟叶的产质量,是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1-3]。而植物源农药因具有无残留、低毒、不易产生抗药性,且易与其他药剂混配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研究发现,大蒜(Allium sativum L.)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抑制或毒杀作用[4-8]。虽然,邓正平等[9]。利用捣碎的大蒜浸液对烟草青枯病进行了防效试验,发现10%大蒜浸液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但经过大田实践发现大蒜素的乙基同系物——乙蒜素的药效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后期根茎病害的发生,因此本文针对乙蒜素缓释剂的开发与应用展开初步探讨。 1. 乙蒜素产品简介 乙蒜素,是我国五十年代自主开发的老产品,当时主要用于种子处理,由于其PH值偏低,对植物种子、枝叶及人体皮肤刺激强,易出现烧种烧苗和烧伤皮肤,导致乙蒜素面临绝迹,而经过我们历时十几年的潜心研究,1994年以来成功将乙蒜素用于多种作物叶面喷施的多种配方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申请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在我们这些成果的带动下,由原来国内生产乙蒜素的一家发展到今天的数十家,使这个沉睡三十多年面临绝迹的乙蒜素老产品成为目前国内杀菌剂市场的主导产品。商品名有抗菌剂402、菌无菌、正萎舒、康稼、断菌、群科、木春三号等,主要剂型有40.2%、70%、80%乳油,20%高渗乳油,90%乙蒜素原油,30%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乙蒜素辣椒专用型等。乙蒜素是大蒜素的乙基同系物,属于植物源仿生型杀菌剂。其杀菌效果优越,易被吸收和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实现增产。 1.1理化性质及其作用特点 工业品原油为微黄色透明液体,有大蒜臭味,PH值2-4,酸性介质中稳定,易溶于乙醚、氯仿、乙醇、甲醇、醋酸等有机溶剂,中等毒性,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无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使用安全。作用特点,本品属内吸性有机硫类杀菌剂,具备预防、治疗作物由真菌、细菌引起的各类常见病害,其分子结构中的二硫氧基团与菌体分子中含-SH基团的物质反应,从而抑制菌体正常代谢,达到杀菌目的。对植物因真菌、细菌引起多种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防治土传性病害效果突出。可广泛用于棉花枯、黄萎病、立枯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恶苗病、瓜菜枯萎病、霜霉病、青枯病、根腐病;果树叶斑病、炭疽病、麦类赤霉病、条纹病、玉米叶斑病等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防治,并能促进作物生长。 环保农药剂型 目前,剂型加工的主要方向是制造具有下列功能的环保型农药制剂:降低毒性。提高安全性;减少污染;减轻对作物的药害;对使用者更安全;便于利用,节约劳动力;节约能源.降低价格;提高生物利用率;向着水性化方向发展[10]。与传统剂型相比,环保制剂主要通过两方面改进而达到环保的目的:1)水基化,利用水代替大量的有机溶剂,减少了因有机溶剂释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代表剂型有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2)粒剂化,解决了粉剂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易飘移、计量不准的缺点,减少了对环境中的过量排放,代表剂型有水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 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 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 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 ,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 4 -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拒食、毒杀和抑制幼虫生长发育等。 三萜类化合物有目前世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昆虫拒食剂印度印楝的主要活性成分印楝素 ,它对 200多种害虫有不同的作用。三萜类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主要为拒食作用。 1. 3 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甙或甙元、双糖甙或三糖甙状态存在 ,具有防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鱼藤酮、毛鱼藤酮等。作用方式为拒食和毒杀作用。 1. 4 番荔枝内酯 番荔枝内酯是番荔枝科植物特征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 ,它与以往发现的各类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相比有较大区别 ,由 35~39 个碳原子构成化合物骨架 ,分子中的四氢呋喃环和末端γ- 内酯环通过碳链相连接 ,碳链上常带有羟基、酮基和乙酰氧基等。番荔枝内酯通过强烈的胃毒和拒食作用来体现其杀虫活性。 2.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纳米农药的研究进展

纳米农药的研究进展 日期:2010-08-10 来源:2010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农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产业。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都很大,从1990年开始,农药总产量已占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1996年,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已多达181种。一般而言,农药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我国目前生产的农药大多为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的毒性较大,可致使人畜直接中毒,并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土壤面积已达1 600 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率高达16%-18%,且由于长期使用某些化学农药,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抗药害虫已从10种增加到目前的417种。而生物农药虽毒性小,但防治效果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其杀虫防病的能力往往不如化学农药,且成本偏高,因此还难以大规模的推广使用。针对这些问题,研制出一系列防治效果好、用药量少、使用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危害小的新型农药已被提到议事日程。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兴科技,纳米科技是以1-100 nm分子大小的物质或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来创制新的物质。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特性,因此,显现出许多传统材料不具备的奇异特性。纳米材料在机械性能、磁、光、电、热等方面与普通材料有很大不同,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等新特性,正因为如此,纳米科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分别将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最先研究的科技。将纳米技术与农药的研制相结合,即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纳米农药研究领域。纳米农药的出现,不仅大大降低了用药量,提高了药效,在使用经济性上也得到突破。真正体现了使用浓度低、杀虫防病广谱、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低毒、农药残留少、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为此,我们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在农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概述,以期对纳米技术在农药研究领域上的应用有一个总体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思路。 1纳米农药的种类 1.1农药微乳剂 1943年,Hoar和Schulman首次报道,水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混合能自发分散在油中(W/O型)。分散相质点为球形,半径通常为10-100 nm范围,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如果将药物有效成分作为分散相加工成微乳液,习惯上称微乳剂。农药微乳剂与普通乳剂相比,除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外,还具有如下特性:(1)具有增溶和渗透作用。当农药加工成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Bioprocess 生物过程, 2017, 7(4), 49-5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8220285.html,/journal/b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c18220285.html,/10.12677/bp.2017.74007 Advance of Nanotechnology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henxia Yao1, Yafei Liu1, Jinlong Huang2, Yongming Ruan1*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2Yunnan Summit Biotechnology Co., Ltd, Chuxiong Yunnan Received: Nov. 21st, 2017; accepted: Dec. 4th, 2017; published: Dec. 11th, 2017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nano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in order to develop systems for pest control in agriculture.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re about the safety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its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ve. But due to the poor stability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volatile and other drawbacks, which limit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Nano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mbination of na-notechnology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an develop new insecticide with higher stability, better effect and less pollution. Keywords Nanotechnology, Botanical Insecticides, Pest Control 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姚陈霞1,刘亚飞1,黄金龙2,阮永明1* 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2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楚雄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纳米技术和植物源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农业害虫防控系统的研究进展。植物源*通讯作者。

聚乙烯醇改性及其对农药缓释作用的研究

聚乙烯醇改性及其对农药缓释作用的研究1 台立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辽宁阜新(123000) E-mail:tailimin@https://www.360docs.net/doc/6c18220285.html, 摘要:采用螺杆挤出机,聚乙烯醇与EV A共混改性,制得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乙烯醇/EV A 复合基材,用作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的控制释放。通过SEM、DSC和UV分析测试,研究了聚乙烯醇/EV A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晶度及其对二氯喹啉酸的释放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25℃,pH=4、7、9的缓冲溶液中,聚乙烯醇/EV A载体对二氯喹啉酸均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关键词:聚乙烯醇;EV A;共混物;二氯喹啉酸;控制释放 中图分类号: TQ450.6 聚乙烯醇(以下简称PV A)是由聚醋酸乙烯酯醇解而得。其分子链上含有大量侧基——羟基,故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同时PV A具有良好的粘附性、浆膜强韧性和耐磨性,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印染和化纤等行业[1]。通常根据对PV A不同的需求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改性,即增大其水溶性或减小其亲水性。本文采用螺杆挤出机熔融态反应挤出工艺,以低熔点EV A 对水溶性PV A进行共混改性,制备一种PV A/EV A复合基材,用作除草剂二氯喹啉酸缓释的载体,通过其水解和微生物降解来达到控制二氯喹啉酸原药释放之目的。重点分析了(SEM、DSC)不同组分配比对复合基材的结构形态的影响,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了其对活性组分的释放性能。有关研究迄今未见报道。这种应用控制释放技术的高分子农药,改变了单纯农药的作用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的毒性,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扩展了农药制剂开发研究的领域,对于降低农业成本和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XJ-20螺杆挤出机,SSX-550扫描电镜,NETZSCH DSC-204,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二氯喹啉酸原药(Quinclorac)为市售工业品,纯度为99%,熔点为274 ℃;PV A为市售工业品PV A-1788,醇解度88%,平均聚合度为1700±100;EV A为市售工业品EV A-420,相对密度0.92~0.95 g/cm3,热分解温度为230 ℃~250 ℃,脆性温度小于-71℃。其余未加注明均为市售化学试剂,不加纯化直接使用。 1.2 操作步骤 1.2.1 PV A/EV A复合基材的制备 分别按照PV A/( PV A+EV A) = 50%、60%、70%和80%的比例,称取总量为100 g的聚合物原料和少量硼酸加入到200 mL烧杯中,然后放入80 ℃恒温水浴锅中搅拌均匀,再放入烘干箱中(100 ℃)干燥20 min后取出,在温度为145~150 ℃左右使用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具体设定为:挤出机压缩段温度145℃、均化段温度150 ℃、口模温度145 ℃,螺杆转速为20 r/min。 1.2.2 10%的二氯喹啉酸高分子缓释剂的制备 1本课题得到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05200)和辽宁省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BSH2005921077)的资助。

农药缓释技术分类

农药缓释技术分类 一物理型:利用农药与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是农药在适当的时间缓慢释放出来。 1,微胶囊体:微胶囊剂是以水作为基质的非均相体系,农药有效成分包含在分散的油相之中,在分散的有油性粒子外层包以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极薄的囊波。PLA-PEG-PLA共聚物是近些年来制备微囊粒剂原料之一,这主要是忧郁聚乳酸(PL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同事聚乙二醇(PEG)具有良好的两亲性和生物相容性。农药微囊粒剂的释放适度可以通过界面聚合反应的时间,微囊粒子的大小,农药和囊材的不同用量比等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军一体的制造方法大多采用热处理,即用农药与高分子化合物或橡胶等基质中热熔,成型的方法。 2,均体: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原药均匀的分散于高分子化合物或弹性基质等其他基质中,将原药和高分子化合物混为一体,形成固溶体,凝胶体或分散体,然后按照使用需要加工成型,支撑高分子化合物与农药的复合物。 3,包结化合物:包结化合物通常是用B-环糊精作为包裹材料。制作工艺是将环糊精用水溶解后,加入农药搅拌均匀,再加水使沉淀从溶液中析出,过滤干燥即得到环糊精包覆的农药产品。 4,吸附性制品:吸附性制品是将药剂吸附于无机,有机或天然吸附性载体中作为贮存体,如:氧化铝,膨润土,沸石,硅藻土,锯末,高分子交换树脂或合成的粒状载体。 二,化学型缓释剂:化学型农药缓释剂将农药与含有-OH,-OOH,-NH2等活性基团的聚合物之间采取酯键,醚键,酰胺键及胺盐等共价键和离子键相结合。纤维素淀粉海藻酸盐。 1,原药与高分子化合物直接结合。 2,通过交联剂与高分子化合物结合。 3,原药与化合物形成络合物。

植物源农药知识点

植物源农药 第一章植物源农药概述 第一节植物源农药的含义及分类 1.植物源农药的定义:植物源农药是指利用植物组织经过加工,或提取及人工合成活性成分加工而成的农药。 2.生物农药的定义是:可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体本身及源于生物,并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 3.我国:无生物农药的概念,仅有生物源农药的概念。 生物源农药: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我国对生物农药的定义:生物农药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 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和引诱等特殊作用;②必须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其结构必须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 生物化学农药分为四类:信息素(外激素、利己素、利它素),激素、天然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酶。 微生物农药包括:自然界存在的用于防治病虫草鼠害的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或被遗传修饰的微生物制剂。 据此定义(中国),印楝素、烟碱、鱼藤酮、天然除虫菊、昆虫天敌、转基因抗有害生物作物均不是生物农药。 美国EPA:农药登记分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消毒剂三大类。 生物农药:指由天然源材料制成的低风险农药,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包括部分矿物源和无机化工产品) 美国EPA生物农药中不包括植物源农药。若对靶标有害生物无直接毒杀作用,则为生物化学农药,否则化学农药。

在美国,昆虫信息素、植物调节剂、辣椒素、印楝素为生物化学农药;除虫菊素是神经毒剂被归为化学农药。 ①植物类农药(天然产物)在有效成分名称后一般有“提取物”、“油”,如香茅油、冷压印楝油、土荆芥植物提取物。 ②仿生合成农药,在有效成分名称前面加“同源物”。 4. 注:植物源农药除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具有防治效果以外,还具有刺激植物生长、果蔬保鲜及肥效等多种特殊活性作用。 第二节植物源农药发展简史 经验主义发展时期 传统农业社会的植物源杀虫药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或处于自发性、经验性使用状态,大多使用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记载植物源农药的古籍及药物(药草、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