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电大作业答案

《教育心理学》电大作业答案
《教育心理学》电大作业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1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将其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答: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伯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①生物因素。通常这个因素是指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主要作用,因为他们直接联系遗传系统,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具体作用反映在神经系统的成达过程中。②人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这个因素紧密联系着儿童的一般社会生活及他的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获得交往的机会。由于环境与教育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贯穿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是所有儿童共享的财富。③教育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河中,教育是一把生命之创。而儿童展示它的威力。“一刃寒光”是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生活的不正规教育。“另一刃寒光”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和有系统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以最大限度挖掘和培养儿童的智力潜能为目的的。因此常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答: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

3 、论述桑代克关于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3条主律和5条副律。学习的主律有三条: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红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桑代克又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一个叫应用律,另一个叫失用律。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学习的副律有五条,分别是: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是对知识的巩固,要加强相应题目的练习。赏比罚更重要,要注意对学生多赞赏,在学生做到的方面多加赞赏,使她们更开心进行学习;对学生做不到的方面,少用罚,加以正面引导,当学生达到了及时赞赏。

4.论述不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强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有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合性表征三种。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的3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人主要通过这3种表征将知识融入认知结构中,这3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化、存储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窜的新知识,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同时他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就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他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

5.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不同之处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

一、简答题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

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原理,也称规则,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

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3.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

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答: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5 、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1、自我评价与监控 2、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 3、策略执行 4、监控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6 、加涅培林人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答: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②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③示范与讲解。④练习与反馈。

8.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第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从局部到整体。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题

1.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第二要使用表象,具体的容易形成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类推,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该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第五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也被称为图式,通常指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

2.什么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试?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3.论述言语指导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答:第一、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的指述。第二、言语指导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因为概念是协调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所以在直接的言语指导中说出相关词,能起到激发概念回忆的作用。第三、言语指导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作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第四、言语指导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的演示或证明原理,比如教师对学生说:“给我证明”,只要求学生能充分证明这一原理,其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不是最重要的。

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答: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在提倡学习策略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3方面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例如,展示自己使用的过程监控表格;对策略进行选择,并对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答:学习策略教学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1、教师要真正弄懂策略。第一、教师应该明白各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策略知识概念化。第二、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第三、教师要把各种相关的策略结合在一起用,使之综合化。第四、教师运用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条件下运用某种策略,使之条件化。

2、将策略落实到每节课中。①策略教学的实施程序。掌握策略,必须操练。②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③落实指导的途径。第一、是教师开宗明义,直接告诉学生所学知识应该采用什么策略,然后运用这个策略一步一步地学;第二是教师的转化,由教师的大声思维示范转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拔引导。④每节课的具体落实。第一、了解学生原在的认知状况。第二、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抓高位信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第四、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⑤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实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随着教学要素的变化,策略教学也要不断调整、充实更新。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基本观点: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2 、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答:( 1 )科学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3 )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4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 )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 )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7 )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 8 )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 9 )重视学习策略于学习方法教学

3.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

答:第一、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对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第二、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第三、专家的短时记忆在长时记忆比新手大。第四、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

第五、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要用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第六、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上表征问题。第七、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4 .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 .简述强化训练的形式。

答:外部强化可激发人的外来动机,影响人的行为。运用外部强化影响人的形式有多种,依随于是否做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在运用上述强化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时,人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6.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

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的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3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式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进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I来表示。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课题越难,其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小,而这时成功的满意感越强。

7.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答: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8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

答: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 1 ).影响活动的选择。

( 2 ).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3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4 ).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

李小辉不爱学习是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数学不及格,使得他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这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他曾经相争第一,但又认为自己无法争到第一,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的内在动机,由于在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甚理想,造成了他自信心丧失,上课不听,作业马虎。根据归因理论,我们认为李小辉将他第一次摸底考试的失败归结为能力和难度这些稳定性因素,认为是自己能力差造成的失败,由此使得他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由此恶性循环下去。我们要消除他的习得性无力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进行积极的归因。(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三、论述题

1 、什么是学习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②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③认知结构。④认知技能与策略。⑤心理定势。⑥学习态度与方法。⑦智力与年龄。⑧教师的指导方法。

2 .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克服消极的学习迁移。

答:以英语教学为例,首先,要帮助学生在其知识结构中,建立起处于高层次、凌驾于具体知识之上的,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知识框架,这对于新的学习能起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可以在学习新课之前,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新课的内容更一般、更概括,也与要学习的材料相关联,以便去联系、解译和统帅新课的内容。其次,提高新

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知识系统的分化程度,即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总结共性,识别差异,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和运用要学的材料。

3.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进行训练和提高。一般来说,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地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表征问题,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等,都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4 、论述培养创造性的基本原则。

答:(1).协同性原则。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应同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其他活动协同进行,充分发挥创造性培养与训练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培养、个性品质培养等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意识、创造人治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2).主体性原则。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中,应当更多地把学生放在整个活动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启发全体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主动参与创造和独立进行创造的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地接受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性进行自我训练,自觉地去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尝试独立地解决问题。

(3) .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在形式多样的发明、制作、实验、论文等各种科技创造活动或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意义更为重大。

(4) .整体性原则。人的创造性有它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高,不只反映在掌握了有效的创造方法上,还表现在创造性意识的增强、创造性动机的激发、创造性心理的完善、创造性人格的成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这些综合构成了一个人的创造性的整体结构。因此,从整体上去提高一个人的创造性要比让一个人单单掌握几种创造方法更加有价值。

(5) .兴趣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活动情境,采取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趣中启智、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对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在培养与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和谐协调、合作竞争的心理氛围,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活动的热情。

5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答:外来动机的激发: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适当开展竞赛,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内在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实施发现学习,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学习兴趣,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答案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品德?品德形成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虽然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理论学派所强调的侧面也不一样,但从一般看法是把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看成是道德品质的两大构成部分,因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这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过程。

2.皮亚杰和科(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答: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3.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

答: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的总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不断发展,道德判断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去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牚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4 、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答: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那里?”即教学评价与监控。

5、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答: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启示:第一,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第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第三,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6、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答:(1)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2)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3)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4)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5)劳动的效果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延时性

7、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答:(1)合作及民主的态度(2)仁慈、体谅(3)有忍耐心(4)兴趣广泛(5)和蔼可亲(6)公正无私(7)有幽默感(8)言行稳定一致(9)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10)处事有伸缩性(11)了解学生、给予鼓励(12)精通教学技术作用: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2、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3、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此案例可以从道德品质的形成上来分析。张明作为一个中学学生,身体健康,但喜欢打架,打完后知道不对,但改不了,说明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四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来说,他没有达到统一。张明在对打架这个行为上,从道德认识上他能体会到打架不对,说明他能辨别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但在道德情感上来说,他有所欠缺,没有从心理上体验到打架这个行为带来厌恶感,相反可能他从打架上体会到了某种快感,导致他屡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老师和家长可能也只是从道德认知上对张明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虽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张明改掉坏毛病。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品质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构成了道德动机,从而形成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对张明的教育因从情感入手,使他从心理上体会到打架的不对,对打架的行为产生厌恶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才能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论述题

1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答:受皮亚杰观点影响,科尔伯格于50年代未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发现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一)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1.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

2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发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①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②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③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④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⑤促进学生道德评价的发展能力的发展。

3 、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对教师有何启示意义

答: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结果。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正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有效的教

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发展,使学生能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种学习。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认为具有处方性。他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4 、联系实际谈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教学能力?

答:1.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①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②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③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④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2.教学监控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4.言语表达能力5.教学反思能力。

5 、论述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答: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但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6 、请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5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 学习的心理规律

B 教学的心理规律

C 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 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C )阶段

A 感知觉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陈述性知识通常以( A C )方式来表征

A 命题

B 产生式

C 命题网络

D 概念

4.按照布卢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C )

A 综合

B 运用

C 评价

D 领会

5.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 A D )

A 正迁移

B 近迁移

C 纵向迁移

D 逆向迁移

6.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 A C)

A 动作技能 B分析技能

C 态度

D 综合技能

二、名词解释

1 、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2 、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 、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4 、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四、简答题

1 、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答: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①陈述性阶段;②程序化阶段;③自动化阶段.

2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 1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2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 3 )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 4 )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3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答:道德认识.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道德情感.它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直对道德观念起推动作用,它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中控制行为的力量;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4 、学习准备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是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原学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五、案例分析题

答:⒈班主任李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⒉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⒊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六、论述题

1 、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讨论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意义学习包含 4 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

2 、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 形成条件性知识

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 .. 那么 .. ”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 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3)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

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促使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科学练习

要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智力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电大心理学考试小抄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 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绪论 重点掌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 第1 ― 3 章) 一、简答题( 每题 5 分, 共 40 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 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 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 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 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 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 可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 借助具体事物, 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 能不借助具体事物, 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 差异 P58- 答: 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 动机差异, 主体性差异, 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 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 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

为或思维的变化; 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 也有思维的变化; 学习过程可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 她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大部分的人类 行为是经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 暗中摸索过程, 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经过观察她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 经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 而经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 只要经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 因此, 对于人类来说, 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 她认为: ( 1 )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能够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电大网考 创新教学 全部答案

年春季省开课程创新教案课程全部答案2018 注意:不要只看我的答案,一定要看系统的“√” 这是几个人的答案合集1 / 34 --您选择了此项抱歉,答错了!--恭喜,答对了!--

读,并反观自身的教育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案认识和水平。 A.日记 B.案例分析 C.案例运用 [第2题](单选题)教案创新的基本原则中,( ) 要求教师统筹教案内容、教案方法. 综合优化原则A. B.参与性原则 C.价值性原则D.对象性原则 [第3题](单选题)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提高国民素质 B.贯彻教育方针 C.培养四有新人 D.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第4题](单选题)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A.“行动一研究一再行动一再研究” “研究—行动一再行动一再研究”B.C.“行动一研究一再研究一再行动” [第5题](单选题)( )是不以现成的描述为依据,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塑造出全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A.相似联想 B.原创想象

多选题6题]()校长对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 A.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师的行为B. C.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 )建立合适的校本教研制度:第7题](多选题[建立集体备课与听课制度A. B.建立排课制度建立 分组制C. 建立评价奖惩制度D. 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对反思做了进一步的划分。按照反思Todnem年,题第[8](多选题)1991Killion和时间可分为:行动后的反思 A.行动中的反思B. 为行动反思C. 9题](教师专业成长可分为三部曲:多选题)第[实习教师A. B.初任教师课程领导者C. 课程实施者D. )多选题](10第[题最常见的课程文本包括()等。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3 / 34

北京交通大学选课攻略

0数理类(数理类属于学科门类认定类别) 纳米材料:属于数理类,平时PPT作为材料开卷考试。 数学试验与数学建模:这个课会教数学建模软件,本人感觉,上课听不懂,需要教报告一份儿。考试开卷,基本上都是书上原题,可以去八教底下买二手书(《数学实验基础》)。前八周理论教学或者上机;后八周不上课,自己上机学习。 前沿材料科学:张鹏老师,给分很高 等离子体前沿技术:刘文正一学期大概点三次名,有一次平时作业,论文结课 高等数学综合训练:龚满奇老爷爷的,讲的不错,很深入。龚爷爷的课时出了名的~ 数学发展史:冯国臣老师的课,期末交一篇论文或者做一个PPT,分数基本为100、95、90。(向小导提供,姑且按选课系统的分类吧)彭名书也教这门课,当初线代就是他的课。口音比较重,但是据说给分儿还行。 现代数学选讲:从不点名,论文结课。 高等数学方法Ⅰ:闭卷考试,来考试就是60分,考多少分加多少分。绝对的神课,就是讲微积分,上课带微积分上下册,好好上课考试拿99/100不是难事。 高等数学方法II:难度很大,别选错了。参加竞赛的同学选 金融数学基础:这课真别指望听懂,好在期末开卷,有课本,也有电子版课本,期末考课本原题。 数学建模I:从不点名,两个小论文结课,图书馆有书直接借,期末开卷考,40分钟搞定,原题。参加竞赛的同学可选 数学建模Ⅱ:学MATHLAB,半学期理论,半学期上机,参加竞赛的同学可选 组合数学、计算方法I、激光技术:没上过,求补充。 1计算机类(计算机与英语类的选修分是合在一起算的) web2.0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微机选配组装与维护维修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ORACLE 数据库基础、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办公自动化综合应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微机组装、维修与升级、数据库应用设计、计算机硬件实验、多媒体应用基础、微机接口实验、单片机控制实验 VB程序设计:难度比C语言低,开卷考试,但是实用性绝对没C大。 C语言:何平老师首选,对学生真是像自己孩子一样。我和何平老师关系好,他们都说我像又找了一个妈。鲍志斌老师,黄宇老师也都很不错,有自己的特点。黄老师风趣,做事干练。鲍老师会说一些超纲的知识点,期末会出很多复习题,基本上有的考试原题。期末半开卷,带一张纸。抄题目带进去最划算。电气学院(别的学院我不太清楚)C从11级开始改为必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创新教学 作业

ID号姓名考室座号成绩 说明:①请将本作业题目用A4纸打印出来,并用手工书写完成(答案用打印、复印的,作业成绩以0分计); ②请在现场集中考试结束后,将本作业随同考卷一并提交; ③课程的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均要取得60分以上,该课程的综合成绩方能取得合格。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创新性学习指导 2、创造性思维 3、素质教育 4、置疑—发现教学 5、创新教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______,重点是培养学生的______和______。 2、教学创新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法,______法,______法和______法四种。 3、.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三大非智力因素障碍是______障碍,______障碍和______障碍。 4、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应引导学生具有______,学会______,养成______

和______。 5、目前认为主要的创新性学习方法有______学习法,______学习法,______学习法,______学习法,和______学习法五种。 6、.创新教育的核心是______的创新。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创新来源于平凡的() A. 工作 B.生活 C.学习 D.想象 2、.学习助推器是() A. 引导 B.指导 C.兴趣 D.思维 3、.不属于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是() A. 全面性原则 B.个体性原则 C.主体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4、( )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 A、感知 B、概念 C、命题 D、推理 5、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称这种执着追求而成真的现象 为( ) A、期望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心理认同 D、需要效应 6、( )是指以一个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教学创新模式. A、整校制 B、分校制 C、单校制 D、一校制 7、创造者与非创造者的最大差别在于他们的() A、创造意识 B、创造情感 C、创造品格 D、创造欲望 8、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内核是() A、创造性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逻辑思维 9、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教学创新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弘扬人的主体性 10、创新性的提问——讨论教学方法中的信息流程表现为( ) A.、学生—→教师B、,教师—→学生C、学生←→教师 D、学生←→教师←→学生←→学生

电大创新教学作业标准答案

电大创新教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主可指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在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培养构成创造力所需要的一些特质。 2.联想: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 3.指导—自学教学: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的教学过程,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辅以教师的有效指导。这种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学到的技能技巧。 4.直接式学习法:根据创新的需要而选修知识,不搞繁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不学,直接进入创新之门 5.创新性学习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 6.直观探索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物、图像或模型等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7.提问—讨论教学: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先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8.模仿学习法:学生按照别人提供的模式样板进行模仿性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品质、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方法。 9.整校制教学创新:以一个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教学创新模式 10.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11.引导—探究教学: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活动。 12.智力因素: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必须的心理因素,如感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它们共同构成学习活动的操作系统,承担知识的加工处理,保证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13.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 14.情境激发教学——教师依据教材,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15.质疑—发现教学:以智力多边互动为主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学生相互之间的质疑以及学生自我的质疑等多种交互关系。 16.探源索隐学习法:在学习中,学生为了积极地掌握知识,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从而掌

电大组织行为学小抄 已排版

A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B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霍桑试验) 不仅指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ERG理论——成长理论)。 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复杂-动态环境)。 ●D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1000~45000人)。[3~30人——小;30~1000人——中; 45 000人以上——巨型。]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这种行为反应是(升华的行为反应)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高生率高凝聚力) 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这种领导风格属于什么类型?(参与型) ●F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G 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同质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绩效 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团队式) 管理系统理论是由(利克特)提出的 ●H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 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J 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气质)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天才)。 ●L 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 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可变间隔的强化)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和施密特)提出的。 ●M 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成就需要)。 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人员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 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某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却想成为长跑运动员。他这种挫 折感源于(个人本身能力有限)。 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可能高 也可能低) 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利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 是(妥协) ●N 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建立规章制度) ●P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社会功能) ●R 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 种行为(减少自己的投入)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团队群体)。 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无序群体)。 ●S 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熵”能测量环境的什么特性?(有序性) 斯托迪尔没有把领导按(社会特性) ●T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 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提出期望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途径——目标”理论是(豪斯)提出的 ●W 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我们平常所说的企业精神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念) ●X 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人际关系) 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 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 行为型理论包括(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 特性主要是(分工、竞争和反应性) ●Y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 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 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 一个造纸厂的商业环境最能反应组织环境的哪一特性?(稳定性) 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自由型组织 结构)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 研究领导行为的管理系统理论是(利克特) ●Z 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强制)。 在管理方格图中“乡村俱乐部似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1、9) 多项选择 ●A 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 间型)。 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 伦理关系)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 系)。 按群体沟通的组织系统分,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B 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和审美型;社 会型;宗教型;经济型) 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 重他人) ●C 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因素)。 从沟通的渠道来看,可以将信息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D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改变行为;改变态 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F菲德瑜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 上下级的关系) 小抄版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维米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斯金纳 3.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含的内容有( ABC ) A.认知领域的学习 B.悄感领域的学习 C.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D.智力技能领域学习 6.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7.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是( ABC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9.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D.联想策略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最全电大创新教学作业答案

最全电大创新教学作业答案

创新教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预设性课程 是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计划与方案。2.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教学活动资源。 2.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性质: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教学计划、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的其它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说,其设置和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中学德育的专门课程。 3.宏观课程设计 是在你学完一门课程之后,需要做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包含了你所学的这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与知识,是一种综合水平的考察。 二、填空

1.一般来说,课程文本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教师用书以及练习册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2. 课程和教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心模式、循环模式等不同的模式。 一元模式、连接模式 3.宏观课程在设计时要考虑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共同经验、个别经验 4.学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步骤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研究、行动 5.在对课程文本的解读中,“理解”所包含的内涵是:“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意义构建。 感受过程、对话形式 6.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应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衡性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7.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目标的制订常需遵循方向性和针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开放

试题--2017年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笔试题库

2017年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笔试 一.单选题(共90题) 1.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是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A恐怖症B一般性焦虑障碍C抑郁症D强迫症 2.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 A明适应B暗适应C色弱D视觉后像 3.考试焦虑主要属于()方面的问题 A情绪B气质C性格D行为 4.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 A避免类似情境B总结经验教训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A自卑者B自负的人C完美主义者D偏执者 6.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 A心理健康教育B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C心理咨询D心理治疗 7.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格具有统合性、功能性、稳定性()等特征。 A独特性B发展性C复杂性D一致性 8.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A兴趣B性格C知识水准D价值观念 9.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B想象力C抽象思维能力D创造力 10.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感知B实践C需要D教育 11.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特征。 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 12.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A电话咨询B面对面咨询C专题咨询D互联网咨询 13.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为() A激情B心境C激越D应激 14.下列哪项不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 A尊重需要B安全需要C社会需要D生理需要 15.“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的表现。 A复杂性和矛盾性B稳定性C可变性D生理性 16.强迫观念指的是() 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17.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是() A情感B激情C应激D心境 18.当你在电影画报上看到某演员的形象时,觉得很熟悉,而且能够确知他曾饰演过某个角色,这种现象属于()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电大教育心理学小抄

教育心理 一、单选题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17)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霍尔)的代表性观点。 二、填空题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三、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答: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示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庭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的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适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通话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做“自发恢复”的现象。每后一天的第一次(甚至第二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应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14、条件刺激的泛化:在特定的条件反映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 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 的泛化。 15、效果律: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 伴随着或跟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 强;反之如果伴随着或跟随着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 么这项联结会消弱。 16、强化: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 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 17、惩罚:是指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投以不满的 一眼,责令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赶快补交作业,批评犯了错误的学 生,哪怕语气或措辞是严厉的,还包括按其行为失当的严重程度 而取消这名学生在一项重要活动中担任某个重要角色的资格、撤 消先前拟订的给予某学生一项荣誉的决定等等。 18、对象——对象期望 19、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可以称为替代学习,意思是 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 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 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 21、命题网络的形成: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 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2、视觉意象: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 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 23、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 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 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 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分门别类,甚至 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 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 互支持。 2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 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一个模式 的诸元素及其组织方式可以十分明晰,也可模糊朦胧,不过一经 比较回觉得差别很显著,一个模式即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空 缺的但不妨碍识别,此时这些不空缺的成分及其组织关系都是一 些关键特征。 28、概念: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 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 和归组。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 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29、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 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作为学习序列行动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就 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成 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 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数学表达为:红皮书47页6个体差异 =Xi-`X。 32、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已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很多个体差异是呈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称“正 态曲线”。也叫“钟型曲线”;它左右对称,中间隆起成单峰;两 边从数学上说,可以无限延伸并下降,却绝不与基线(横轴)相 交。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 称为标准差。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 述。 3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 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 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 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 起?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 38、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 陈述。 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 成的预料。 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一、单选题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 B )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 大人”?

13春《创新教学》作业及答案

13春季《创新教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第1-2章) 一、填空题: 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于1912年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答案:熊彼特] 2、创新作为一种能力,它的特性包括:、、原则性。[答案:敏锐性、变通性] 3、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的创新,;二是个人价值的创新。[答案:社会价值] 4、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组织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分为和整体创新。[答案:局部创新 5 部因素] 二、简答题 1、 [ 不断地创新。 ] ? 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2)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3)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三、分析题 1、陶行知在20年代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1943年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创新与创造是完全可以等同吗?为什么?试分析之。 [答案:两者不能等同。创新和创造的区别包括以下几点:(1)主体上的差异:创造的主体是多重的,它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自然界,如自然创造了沟壑山川、

奇峰异谷等美景;创新的主体专指人类,它是人的社会特质。(2)开端上的差异:创造起始于无,它开端于一片空白,是无中生有;而创新起始于创造的成果,开端于已有的积累,是有中生无,具体地说,就是在人类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事物。(3)过程上的差异:创新与创造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但创造更为侧重创造性产品,即创造的结果;而创新更强调的是过程及其效果。] 3、开放性原则就是一切开放而无限制。这句话是否正确?试分析之。 [答案: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向广大师生开放,向现代社会开放,要敢于面对国内外一切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虽然始终强调开放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 果,同时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 第二次作业(第 一、填空题 1、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出的第一层次的要求。 2[答案:杜威] 3、发展性学习能力的目标主要在于能以积极态度探索性地获取,形成技 [答案:学生、环境] ] 所呈现出的意义。创新教学表现出很高的社会学价值,主要有两点。 (1)创新教学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2)创新教学可以促进国家、民族的富强] 2、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首先使头脑兴奋起来,要使与会人员进入“角色”,需先热身,制造出激励活跃的气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阶段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具体做法提出一个与会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关联的简单的问题,促使与会者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应遵守四个原则:严禁批评;畅所欲言;追求数量;相互启发。] 三、分析题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小抄

第1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 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 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 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 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 反映。 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 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活动 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 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 其联系与关系。 意志过程:心理学把这种自学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面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 行为的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结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 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 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 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 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 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 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 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 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 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的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 现在 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他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 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是一个二元论者。 经验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哲 学家洛克。认为一世知识和 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的。 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德 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 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 欣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 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强调 内省的方法。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美国 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 物有杜威。主张研究意识。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 心理学家华生,后期是斯金 纳。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 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 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 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 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主 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 组织来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 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 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 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 国心理学家奈塞乐了表了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 信息加工者同,一种具有丰 富的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 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的积极的有机休。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心 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了解 人,提示人性的本质。 第2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 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 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 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 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 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 育心理的菱是由旁宗抽在 1908年的日本小蓍的《教 育实用心理学》。自编的教 育心理学是寥世承于1924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 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 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 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 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 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 学改革。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 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 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 法;3.调查法;4.个案法。 第3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 校教师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它指 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 位同,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 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 行相应社会职能的行为。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 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 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 用。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 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 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 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 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 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 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 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 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 研究者。 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 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 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两种典型的教育风格:学生 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 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中心的 教学风格强调学生的活动、 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与评议教学效 果,教师自己则是一个不直 接出面的领导者。教师中心 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 出面指导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 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 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 个重要因素。每个学生都应 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 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 与鼓励。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1)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过 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 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 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 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 与教育实践 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对自己 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 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 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 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主 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 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 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 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 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 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 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 质对学生消极影响,有效地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个人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 己能够有交地指导学生,相 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 力。)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 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 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 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 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 作中的情绪 教学反思的涵义:指教师以 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 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 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 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 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 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 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 验、2观察分析、3抽象的 重新概括、4积极的验证。 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 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 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 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 4行动研究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 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 的,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 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 地对其进行极积主动的计 划、检查、评价、反馈、控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