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概论整理

作物学概论整理
作物学概论整理

第一章

1.作物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现代作物生产与环境问题-相互矛盾,作物生产与环境问题-相互促进

2作物产量与营养价值之间的关系。

3有人讲,作物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餐桌上的饭菜,你是如何理解的,对你有何启示。

大田作物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吃饭穿衣的大问题,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1.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质;

4.种植业地位显要;

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4分析本世纪上半叶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及对策。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我国未来粮食供求关系的“四个不会变”的总趋势:

1.人口增长的趋势不会;

2.变耕地数量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缩减的趋势不会变;

3.粮

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的趋势不会变;4.立足国内为主解决粮食问题的原则不会变;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四个难”问题:种粮农民难致富;土地零散难规模;强占耕地难补偿;优质品种和技术难推广;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即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一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靠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前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数量为基础,后者则必须有较好的耕地质量为保障,同时还必须注意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安全问题。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保证耕地资源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5论述作物的营养特点和贡献。

人类的食物营养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产品。作物的营养成分: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等。目前世界上正在通过遗传改良和栽培调控相结合,研究开发优质专用的作物产品及功能性食品,以满足人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营养。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双低油菜等。

6作物学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

作物学范畴主要指大田作物(field crops)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植物生产或种植业是指以栽培作物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药用作物、蔬菜、果树和花卉。

粮、棉、油、糖、麻、烟-大田作物。茶、桑、果、菜、药-园艺作物。

两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crop cultivation and farming system)

作物遗传育种学(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

7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仍比较落后,但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田作物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吃饭穿衣的大问题,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3)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4)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5)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质

6)种植业地位显要 7)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8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9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人类营养和食物安全的关系。

第二章

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有哪些?选择或填空。

起源于我国的本土作物有: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稷、黍、穇子、高梁、荞麦、大豆、赤小豆、苦荠、山药、芋、紫芋、麻芋、紫苏、油菜、大麻、苎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粳稻到底起源于日本还是中国?请检索相关文献,列出主要理由。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作物,举例说明。

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

①粮食作物(食用作物,food crops)a、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禾本科的稻、麦(小麦、大麦、燕麦、黑麦)。b、豆菽类作物(legume crops)豆科的大豆、扁豆、绿豆、蚕豆、豌豆、红豆(赤豆、小豆)等。c、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旋花科的甘薯、茄科的马铃薯、大戟科的木薯、豆科的豆薯、天南星科的芋等。

②工业原料作物(industrial crops,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a、纤维作物(fiber crops)锦葵科的棉花、红麻、茼麻,椴树科的黄麻,荨麻科的苎麻,亚麻科的亚麻、龙舌兰科的剑麻。b、油料作物(oil crops)十字花科的油菜,豆科的花生,菊科的向日葵,胡麻科的芝麻,红花等。c、糖料作物(sugar crops)禾本科的甘蔗,藜科的甜菜,

菊科的甜菊。d、嗜好类作物(stimulant crops)茶科的茶,茄科的烟草,茜草科的咖啡。e、其他专用作物(other especial crops)香料:薄荷、留兰香、熏衣草;染料:番红花、蓝靛;编织材料:席草、芦苇、蒲草;药料:三七、天麻、人参、黄莲、甘草、枸杞、麻黄、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半夏等

③饲料及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豆科的苕子、紫云英、苜蓿、田菁、草木犀雨久花科的水葫芦,天南星科的水浮莲

简述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我国四种主要作物的分布。

稻谷主产区:南方雨量充沛平整水田地区,占总面积83%,包括:

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少部云贵(籼稻)

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粳稻、籼稻)以上产稻省份面积都在150万公顷以上。

其它产区:海河流域的天津、北京;河套地区的甘肃、宁夏;三江平原的黑龙江(粳稻)最大生产省: 湖南省

米质优良区:京、津及三江平原

麦类主产区:黄淮河流域,占总面积72%,产麦省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包括(以冬小麦为主):江淮流域的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黄河流域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

其它产区:黑龙江、内蒙古、浙江

最大生产省:河南省、山东省(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单产最高省:山东省

强筋优质小麦产区:黄河流域弱筋优质小麦产区:江淮流域

我国玉米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六分之一。

三大集中主产区,占总面积86%。包括:黄河流域集中产区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占40%;东北集中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占30%;西南丘陵集中产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占16%。

其它产区:江苏、安徽

最大产区省:山东、黑龙江、吉林、河北,面积都在240万公顷以上

单产最高省:北京、吉林、新疆(7200kg/ha)

大豆主产区: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内蒙古(春大豆)、吉林、辽宁;黄淮海产区的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夏大豆)

最大生产省:黑龙江单产最高省:江苏、北京(2500kg/ha)

其它产区:江苏、北京

作物: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作物学(crop science)一般指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第四章

1、重要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作用。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原材料—各种技术和手段进行加工---优良新品种;原材料数量的多少、类型的丰富状况是育种成败的关键育种工作重大突破的关键与种质资源;矮化育种成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二、种质资源是人类开发新作物的物质基础全球有记载的植物20万种,其中陆生植物8万种栽培植物只

有150多种,粮食作物20种

三、种质资源可以保护遗传多样性、避免遗传脆弱性:野生种、近缘种、地方品种数量和面积减少;现代品种的大面积应用导致地方品种丢失;新品种的单一性导致作物遗传脆弱性

四、种质资源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认识自然,包括植物。作物起源、演变、分类、形态、生态、遗传、生理等方面的研究

五、种质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第三世界资源的被掠夺;种中国豆、侵美国权…..

美国孟山都,大豆种质的编号是PI407305

2、种质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种质: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遗传资源)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引进品种、推广品种、野生种、近缘种、人工创造的中间材料(品系)和突变体等生物类型、组织、细胞、染色体、基因和DNA片段……

育种原始材料(上世纪60年代以前)

品种资源(上世纪60年代以后)

基因资源

种质资源分类

按育种价值分类

主栽品种:经现代育种技术改良过的品种

地方品种:局部地区栽培的未经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的品种

原始栽培种:栽培种的原始种,以杂草或伴生形式保留

野生近缘种:现代作物的近缘种、近缘杂草,亲和性差。

人工创造种质:杂交、诱变后代、远缘杂种

按亲缘关系分类: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

3、自交系品种和杂交系品种的区别。

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及育种特点

概念: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理论亲本系数达到或超过0.87 (亲本纯合基因型的后代植株数占群体总植株数的比例);生产上使用的自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常)异花授粉作物的杂交种亲本的自交系。代表类型:小麦;常规粳稻、籼稻;大豆

育种特点:自交系或自交系品种在生产上使用时,必须基因型高度纯合、性状优良、整齐一致;育种上采取连续多代自花授粉(异花授粉作物的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基因和性状分离的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优中选优,可以获得产量、抗性、品质等性状超过原有品种群体的个体(创造变异的途径);

杂交种品种及育种特点:

概念: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群体内同质(单交种)、生产力高。通常只利用F1。异花授粉作物(玉米)、常异花授粉作物(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自花授粉作物(水稻)等。

代表类型:玉米;棉花;杂交粳稻和籼稻;杂交小麦

杂交种品种育种特点

(1)杂交种育种的两个基本程序自交系育种;杂交组合的育种配合力测定

(2)获得低成本、高质量、大量的杂交种

4、作物品种的定义及三个基本特性。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5、作物育种目标有哪些?

1)提高作物产量,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2)改善品质 3)保护环境,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 4)维系健康,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身体素质5)面向未来,全球变化

6种质资源保存

(1)种植保存

原生境保存:自然保护区、天然公园保护野生种和近缘野生物种

迁地种植保存:植物园、种植园按不同生态地区分点种植避免天然杂交和人为混杂储藏保存主要的保存方式,减少人为差错、天然杂交、自然选择导致变异减少工作量

长期库:-10℃,RH 30-40%,50年以上国家长期库青海复份长期库

中期库:0-5℃,RH50%,10-30年各地及各专业院所

短期库

(3)离体保存:愈伤组织、悬浮细胞、花粉花药….液氮-196℃组织培养

(4)基因文库技术

第五章

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tion)是指作物生存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实际生态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

生态型(ecotype),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不同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life type),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于相近环境条件的作物类群。

例如:喜温作物、耐旱作物、耐盐作物、耐湿作物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指光合作用过程吸收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值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为作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夏至冬至:昼长(夜短)昼短(夜长)

冬至夏至:昼短(夜长)昼长(夜短)

北方南方:昼长(夜短)昼短(夜长)

南方北方:昼短(夜长)昼长(夜短)

高海拔低海拔:昼长(夜短)昼短(夜长)

低海拔高海拔:昼短(夜长)昼长(夜短)

短日照作物(short-day crop):凡缩短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代表作物:大豆、水稻、棉花、烟草、草莓等。短日照作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引种,或延迟开花或不开花结实,相反提早开花,但可能减产。

温度三基点最适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最快要求的温度;最低温度: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起点温度(低限);最高温度:作物生长发育所能承受的高限温度

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减数分裂—开花)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所要求的热量总量(一般以逐日平均温度之和计)。积温一般以生物学零度(三基点最低温度)为起点温度。

喜温作物 10℃喜凉作物 0℃

活动积温(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如:早熟棉花全生育期要求≥10℃有效积温1000~1300℃。

寒害(chilling injury):亦称冷害,零度以上低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如水稻的烂秧、空秕粒,油菜的荫角等。

冻害(freezing injury):零度以下低温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如油菜、小麦越冬期冻害、棉花晚桃遭霜冻。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经过低温诱导促使作物开花的作用。不同作物通过春化作用要求的低温和低温经历的时间不同。冬麦、冬油菜较春麦、春油菜要求较低较长时间的低温通过春化阶段,冬性品种要求较春性品种更低更长时间低温。

水对作物的重要意义

水是作物体重要的组分;水是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原料;水是作物原生质体生命代谢活动的基质;水是连结土壤、作物、大气生态链的介质.

作物的需水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麦类作物孕穗——抽穗;水稻抽穗——扬花;油菜、花生开花期;高粱、玉米抽穗——乳熟;棉花花铃期

CO2补偿点:一定光强和温度条件下,作物光合作用同化消耗CO2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相等时空气中的CO2浓度。

大量元素(macroelement):C、H、O、N、P、K、Ca、Mg、S九种元素,一般占干物质含量0.1%以上;

微量元素(microelement):Fe、Mn、B、Zn、Cl、Mo、Cu七种元素,一般占干物质含量0.1%以下。

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临界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好的时期为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作物必需的13种矿质元素中,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大,一般称之为三要素。

土壤质地:为组成土壤的固相矿物质粒的比例。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和土壤耕性。

砂土类;粘土类;壤土类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能经常不断地、适量地给作物提供调节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第六章

生长(growth)——作物体细胞数目增加(分裂)和体积、重量增加(伸长和物质积累)的量变过程(不可逆)。

发育(development)——作物体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质变过程。

种子(seed),由种子植物经过有性生殖形成的胚珠(ovule)发育成的繁殖器官。

休眠(dormancy):种子成熟后必须经过一段内部发生进一步变化的时期才能发芽的现象。种子的寿命(longevity):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根系的功能(function)支撑地上部作物体;吸收、输导水分和养分(矿质养分);合成某些生物物质,如氨基酸、生长物质、生物碱(豆科作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分泌有机酸,维持根际土壤pH值平衡;合成激素;贮存产品器官,如甘薯、甜菜、胡萝卜等;

繁殖器官,如甘薯、苎麻。

茎或分蘖的基部茎节不伸长密集于地表处称为分蘖节(tillering node)。

分蘖规律:主茎上发生的分蘖为第一次分蘖,一次分蘖上发生的分蘖为第二次分蘖……。——叶蘖同伸规律:主茎(蘖)第N 叶出生时,N-3叶的腋芽发育出生分蘖(N-3),即:N叶出生≈(n- 3)节位发生分蘖

分蘖期:全田有50%植株出现第一分蘖的时间称为分蘖期(tillering stage)。

有效分蘖(effective tiller)早期发生的低位(低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单穗结实5粒以上)称为有效分蘖。

无效分蘖(ineffective tiller)

主茎或分蘖基部第一伸长节间伸长达1~3(2)㎝时称为拔节(elongating)。

作物的茎,可划分为地上茎、地下茎两种类型。

禾本科(单子叶)作物出生的第一片叶(子叶)(cotyledon)为不完全叶,称为胚芽鞘(不含叶绿素)(coleoptile)。

叶龄余数(FAR)总叶数与当前叶龄的差数。叶龄指数(FAI):当前叶龄与总叶数的比值。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总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率。

禾谷类作物的花序称为“穗”(ear)。圆锥花序(cone):水稻、高粱、燕麦、栗及玉米的雄穗。穗状花序(spica):小麦、大麦、黑麦。肉穗花序(spadix):玉米雌穗。

根冠比:指根系干物重与地上部茎、叶、花、果实干物重的比值

作物顶芽生长抑制侧芽(分枝)发育或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亦称全生育期)。

首先感应一定时间的温度诱导,即作物体必须感应一定时间的温度后开始花芽分化称为感温阶段,又称春化阶段(vernalization)。

生物产量: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包括矿物质)。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经济系数亦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系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效率。即:收获指数=经济产量 / 生物产量

源(source):产量形成过程光合产物供应源和代谢源。一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并输出光合产物的绿色器官,如叶、茎、果皮等;一类是暂时贮存光合产物、继而向产品器官转

运有机养分的非产品器官,如茎、果皮、种皮等。

库(sink):产量形成过程光合产物贮藏库或代谢库。一类是最终接纳和贮藏有机养分的产品器官;如籽粒、果实、花一类是接纳有机养分进行代谢活动的器官;如幼芽、幼叶、根系等一类是暂时接纳有机养分,继而转运有机养分给产品器官的非产品器官。如茎、果皮、种皮等

流(flow):产量形成过程产量内容物(光合产物)由“源”向“库”转运和分配的能力(潜力)

作物的产量形成(yield formation):贯穿于作物各器官的建成过程和各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过程,贯穿于群体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输送和分配的过程。

作物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作物产品的品质指标实用性指标;生化指标:指产品中生物化学物质含量。如淀粉(支链/直链)、蛋白质与氨基酸组成、脂肪、维生素、有机酸、糖、纤维素、生物碱、矿物质等;物理指标:指产品利用的直感、工艺、加工的性状。如出糙率、出粉率、出糖率、衣分、出油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胀性、面筋量、香味、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纤维成熟度、果实成熟度、燃烧性、紧密度等。生物学指标:指用做种子(苗)的生命活动性状。如含水率、发芽率、纯净度、抗逆力等

目前大面积作物品质的品种选育方向:

?水稻:选育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值较高、垩白度低、胶稠度适宜、透明的优质品种、香型品种、专型营养品种;

?小麦:选育强筋高蛋白型品种、弱筋适量蛋白型品种;

?玉米:高蛋白、高赖氨酸含量;

?棉花:中长度、高强度细绒棉品种、抗虫棉品种、抗枯黄萎病品种;

?油菜: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双低品种)品种;

?大豆:高出油率品种、高蛋白品种;

?花生:高出油率品种、高蛋白品种。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 (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作物学概论

《作物学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学: 2.中义的农学: 3.广义的农学: 4.狭义的作物: 5.广义的作物: 6.作物生育期: 7.物候期: 8.叶面积指数(LAI) 9.S型生长曲线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 13.复种、间作、连作 14.作物育种 15.航天育种 16.杂交育种 17. 良种 18.引种 19.杂交育种 20.最小养分律: 21.作物需水量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3.报酬递减律24.作物布局 25、营养素 26.产能营养素 27、生态系统 28.光补偿点 29. 光饱和点 30. 长日照作物 31.短日照作物 32.喜温作物 33.耐寒作物 34.温度三基点 35.积温 36.冷害 37.蒸腾系数 38. 生长 39.发育 40. 营养生长 41. 生殖生长 42.生育时期 43. 生育期

44.生物产量 45.种子 46.经济产量 47.经济系数 48.品质 49.商业品质 50.品种 51、系统育种 52、杂交育种 53、远缘杂交 54、杂种优势 55、基本耕作 56.作物种植制度 57.作物布局 58.复种 59.单作 60. 间作 61. 混作 62.轮作 63、连作 二、简答题

1.农学的特点 2.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3.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4.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 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5.作物生长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种子休眠的原因 7.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8.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 9.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 1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经 11.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12.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意义 13.作物布局的原则 14.复种的效益原理 15.轮作的意义 16.连作的危害 13.人工种子的主要优点 (1)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数量很多的胚状体(1L培养基中可产生10万个胚体),而且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 (2)可根据不同植物对生长的要求配置不同成分的“种皮”; (3)在大量繁殖苗木和用于人工造林方面,人工种子比采用试管苗的繁殖方法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作物概论》考研大纲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作物概论》考研大纲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有关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重点:掌握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与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作物学的起源及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1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 2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 3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作物学的发展进程 1作物学的起源 2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3作物学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作物的生产与粮食安全 1作物产品的营养贡献 2作物生产发展的特点 3粮食需求与粮食危机 4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基本要求: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起源和分布;世界作物和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情况。 重点: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生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难点:作物的起源、传播,以及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第一节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 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2作物起源 3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作物的分布与环境 2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3世界作物产品贸易 第三节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中国作物的分布 2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 3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基本要求:掌握有关品种、种质资源以及遗传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及传统的育种方法。 重点: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作物的繁殖方式及育种方法。 难点:遗传学规律的内容、作物的品种类型、育种特点。 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 1品种的概念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华农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第二章 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 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 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 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 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第四章 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 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农学概论作业

《农学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

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7) 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 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答: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请同学们注意:因为传播学概论重要内容较多的关系,本次是一到七章的重点内容。(请大家根据重点结合书本认真理解记忆,加油:) 第一章导论 学习要点: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共分为四节。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 2、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学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英国传播学分为四大流派:麦奎尔社会学派;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奇斯曼政治经济学派;利兹职能学派; 第三节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一、基本概念 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实验性的定量分析法思辨型定性分析法 研究对象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2、传播学是否与新闻学有血缘关系? 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

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 课后问答题: 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甚么?(此题非常重要) 按照信息传授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1,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2,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3,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人际传播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反馈灵活,互动频繁。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群体传播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众传播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1,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所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时代向流动的;4,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众传播更快捷,广泛;5,由组织,职业传播者发出。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农学概论试题

农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A)个。 A 12 B 13 C 14 D 15 2.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B )。 A种子净度B种子纯度 C发芽势 D发芽率 3.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数,( A )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4.农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园艺作物 5.农学是于(C)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 17 B 18 C 19 D 20 6.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 C )种。 A 12 B 14 C 16 D 18 7.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D)。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8.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A)。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 D蒸腾系数 9.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A大豆B玉米C茄子 D马铃薯 1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大豆B油菜C黄麻 D烟草 11.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A花生 B水稻 C青稞D烟草 12.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D )。 A油菜B大豆C棉花D玉米 13.小麦属于( A )。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 C中日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14.小麦需水临界期在(B)。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15.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A)。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 D以上全不对 16.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C)。 A.同纬度间 B同海拔高度 C同纬度、同海拔高度D无纬度和海拔高度限制 17.一复合肥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B)。 A N2 0%、P 10%、K 10% B N2 0%、P2O5 10%、K2O 10% C C 20%、H 10%、O2 10% D CO2 20%、H2O 10%、O2 10% 18.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D)。 A间作 B混作 C复种D套作 1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20.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C)。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21.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D)。 A第四位 B第一位 C第三位D第二位 22.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C)。 A 2,4-D B萘乙酸(NAA) C赤霉酸(GA3) D吲哚乙酸(IAA) 23.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B ) A旱灾B冷害 C冻害 D涝灾 24.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含水量在( D )以上才能保持代 谢活动正常进行 A 80%-90% B 50%-60% C 60%-70% D 70%-80% 2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C ) A 1/6 B 1/5 C 1/4 D 1/10 26.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 )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巴西 27.诱变育种在诱变处理后从哪一代开始选择( B ) A M1代 B M2代 C M3代 D以上全不对 28.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下列作物中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