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结合《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

单元总结: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结合《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
单元总结: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结合《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

单元总结: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结合《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水平:掌握举例证论证和对比论证并能在作文中使用;

2、过程和方法:回顾总结第三单元中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归纳其作用,实行片段作文练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理解教材的范例作用,提升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两种论证方法并运动在作文中。

教学设想:

新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学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三篇文章注重的是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者评价某种美学现象,从形式上说都是论说文,涉及的主要对象都是中国古代诗词,所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都便于学生提炼较为集中的共同特征。

在高二这个阶段,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有所提升,同时写作训练的重点是议论文,议论文离不开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使用,把教材当成例子,即时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实行本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希望学生通过对本单元论证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把握议论文常用方法及效果,并能使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从而达到学与练的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统一。

为此,本节课将采用合作探究和实践法来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水平培养和锻炼,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准确掌握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能在作文中恰当使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辅助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是阅读的范例,也是写作的范例。鲁迅先生说,名家的优秀作品中隐含着“全部的怎样写”。

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它们都是侧重于文艺现象的评论或随笔,论说性较强,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三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点,看看能不能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某些启发。

二、问题探究

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课文,思考总结一下这三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即作者通过哪些论证方法让我们理解他们的观点的。

三、展示、归纳

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能够对已有的看法实行补充,老师适时引导,归纳总结。

1、引用了大量诗词名句和名人案例

如屈原、陶渊明、杜甫、柳恽、司空曙等

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句、苏轼善用联想的例子等

这些诗句和案例我们能够统称为:举例论证

2、使用了对比论证

《咬文嚼字》中不同句式的对比,导致表达的意味不同;文字增减的比较导致意味不同;词语的更换导致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差别,这三组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表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感密切相关。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够意蕴丰富,误用则易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正反对比论证,启发创作者要励志创新,使语言和思想情感完美结合。

《说“木叶”》中,将“木叶”与“树叶”、“高木”与“高树”、“落木”与“落叶”所蕴含的意味实行比较,论述了“木叶”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从而使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论述得深入浅出。

《谈中国诗》通过比较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得出了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以及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并无本质区别的论断。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优秀的作者在评价一种现象或者给出一个论断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有说服力的论据特别是要举出事例,也就是要实行举例论证;另外为了使论点或结论更加鲜明突出,他们也常常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这样容易收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

3、有的同学可能回答引证法,但这三篇文章的引用是作为例子或为了比较而存有的,不属于规范的引证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

四、写作迁移

1、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举例论证应该注意什么?

思考:事实论据和举例论证有什么区别?

事实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典型事例、事实、数字等;举例论证,是指使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即前者服务于后者。

在使用举例论证时,不但仅要举出事例,还要对事例实行分析,而且是指向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分析。比如《咬文嚼字》中“李广射虎”一段,在给出《史记》原文和王若虚的改文以后,朱光潜先生在第四段针对这个事例实行了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文字的增减会造成意味的不同,情感的差异,简洁不见得就一定合适。例如下面的举例论证:

楚霸王项羽在同刘邦的争战中,败走乌江,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顾部下的劝阻,慷慨悲壮地自刎而死。(事实论据)——他以前战功赫赫,誓欲称霸天下,最后却主动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在他看来,不屈从不偷生的大丈夫骨气,比“天下”更重要。(分析论据)

2、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对比论证时应注意什么?

对比论证也离不开一定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证明论点,得出结

论,增强说服力。例如:

某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所以我选择前者。

另外形成正反对比的事例之间应该有内在联系,要同中求异,不然也起不到鲜明的对比效果。

五、实战演练

材料:有人说,人一生有两件事要做:行动和等待。等待机会、等待缘分,等待花开,我们用了生命的一半去等待。

请就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综合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200~300字。

六、展示、评价、总结

学生采用朗读的形式展示所写的片段作文,其他学生实行点评,依据即是否符合本次片段作文的要求,是否用到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老师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这次习作表现的得失,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使用这两种论证方法。

附:板书设计

问题设计:

1、这三篇课文都有很多引文,假如学生说有引证法是否能够?请解释一下。

有的同学可能回答引证法,但这三篇文章的引用是作为例子或为了比较而存有的,不属于规范的引证法。引证法是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

2、这三篇课文都属于文艺评论或随笔,若设计一个写评论或者随笔的作文片段应该也是能够的,请问你从论证方法角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实行文艺评论或者随笔的设计也是应该的,这样更贴近本单元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就以前读过的书或者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但我认为这种内容不太适合在时间较短的课内完成,因为学生可能需要查一下资料或者参考一下已有的见解。我把这个练习放在了课下,并且允许学生在一周之内完成。之所以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设计,一是因为这三篇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较为一致,二是便于学生学习使用,三是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议论文还存有一些论据和论证方法上的问题,我想借教材为例子,训练一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使其在论据和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所借鉴。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背景] 文艺论文和随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作者介绍—梳理字词—整体感知—揣摩重点语段,教师的这种“套板反应”会让学生听得打哈欠。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不到。不妨另辟蹊径,找准一个突破点,化繁为简。上《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抓住两个短语——“咬文嚼字”和“套板反应”,连线串珠,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教学情景描述] 一、“嚼”——咬文嚼字 师:大家好,哪位同学来谈谈“咬文嚼字”的含义?(板书)即工具书上的含义,另外注意一下“嚼”字的读音(jiáo)。 生:词典上说,咬文嚼字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从感情色彩上看,这个词倾向于——贬义。(学生集体回答) 师:那么大家结合课文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赋予“咬文嚼字”新的含义的。 生:(迅速地)在第三段,“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课文很熟悉,相关语句找得也比较准确。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咬文嚼字就是谨慎地运用语言文字,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师:很好。作者是从咬文嚼字的好处这个角度来说的。从全文来看,作者

“咬文嚼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板书)选取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师:对。就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得很明确。以上我们谈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咬文嚼字”的看法。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板书) 生1:我赞成朱光潜的看法。(学生笑) 生2:我认为词典上的含义也有道理,过分地咬文嚼字钻牛角尖不好。 生3:应该全面地看问题。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4页,看课后练习二。许多名家读书时都“观其大略”不咬文嚼字,这个“咬文嚼字”用的就是词典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不因小失大,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而朱光潜讲的是在读书写作、做学问时,要有一种严谨的精神。两者讲的角度不同,但都有道理。 师:很好。看来课文预习得很认真,还注意到了课后练习,理解得很全面。 二、“咬”——套板反应 刚才这位同学看待问题很全面,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落入“套板反应”。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给“套板反应”下个定义?(板书)可以先回忆一下必修四学过的下定义的两个要素。 生:(集体)内涵,外延! 师:哪位同学来具体解释一下? 生:内涵就是这个事物的特点。外延就是这个事物涉及的范围。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举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 生:人是一种有语言,能思维,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的高等动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的同质化教学形式例析课堂实录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的同质化教学形式例析 在核心文本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较为普遍的同质化现象,如:《拿来主义》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诗歌“知人论世-感悟情境-品析字句-多元解读”的套路授课。这种教学问题何在?如何矫正?我们以《咬文嚼字》教学实录,来加以剖析。 问诊案例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一、导入:咬文嚼字,今为思维力而来 师:大家查一查词典上“咬文嚼字”的意思,看其意义关涉哪些方面? 生: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生:斟酌字句,反复推敲,说明“咬文嚼字”在情感表达过程中有着思维的深度参与。 师:看来“咬文嚼字”,不仅能“咬”出情感,“嚼”出味道,最重要的是可以习练思维的提升。正如名著《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劝作者时所说“要经常温习拉斐尔,以便经常和最好的作品打交道,练习追随着伟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他劝我下这种工夫。”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起,训练“咬文嚼字”功夫,谋求思维发展。(屏显1) 二、纵览全文,挖源理脉,首练阅读统摄力 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阅读文章,古人最重视抓文章气脉和关键,抓住了这个牛鼻子,阅读才能“眉睫之前,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那么,本文的牛鼻子是什么呢? 任务一: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体现文章内涵的句子,并梳理文脉。 (学生活动讨论,然后交流成果。) 生:体现内涵的句子为——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九中学温钊莲 一、导入 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谜底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个谜底是?咬文嚼字。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板书)嚼 jiáo jué咀嚼 jiào倒嚼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刚才提到咬文嚼字的三个义项都是贬义,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并提倡咬文嚼字,在作者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明确:第3段。“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讲,也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课文围绕“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关系而展开的段落正是前面的五个自然段。弄清楚新含义,弄明白“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半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明观点、就向读者说教,而是列举三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得到一些提示),这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开头就谈郭沫若改剧本台词: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得好。“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说明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李广射虎 《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

王君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王君 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 【教学说明】 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它说:“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集中体现着星新一一贯的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余音袅袅,引人深思。深入研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突围。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拔开文本的迷雾,真正亲近 文本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创新的阐释。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上,我也全力创新。 追求深度教学,教师更要善“导”:要善创“导”之情景,要丰富“导”之方法,要灵活“导”之技巧。只有导得自然、及时、灵动、深入、无痕,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富有语文味儿的手段铺路搭桥,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生踊跃起来读,有的读得声音太小,有的读得速度太快)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相比谁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是一 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来,同学们,像这个同学分析的一样来读好这个标题。 (生反复朗读“喂——出来”。) 师:大家再想想,年轻人最初喊“喂——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希望洞子里什么东西出来啊?生:一只狐狸。(众笑) 师:有道理。课文中前面谈到了有人怀疑这是狐狸洞。 生:我想他希望有金银财宝出来。(众笑)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看看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像仙露明珠,就像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二者用意相同。 2、从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黛玉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标题 [PPT课件演示:P.2 课题] 二、简介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 三、研习课文 1、让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学问 ○3形容强词夺理 词典里的理解都是贬义,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PT课件演示:P6] 2.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2王若虚《史记》——文字与情境有关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PPT课件演示:P7]

高级中学语文《咬文嚼字》课堂实录.doc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生:美观,实用。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

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生:重要。? 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成少华 总结《咬文嚼字》一文时,有学生要“咬文嚼字”。 生:我也要咬文嚼字,实际“领略一下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我看,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时,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觉得未免言过其实。 师:何以见得? 生:小学生形容时光飞逝,能够说大家用滥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不能简单地讲他与文艺无缘,应该鼓励他吧。 生:我赞成。文学缘分都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家也都是在模仿、借鉴当中走向创造的。“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说,会打压人家学习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生:没有继承,一味讲创新就很不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如果依照朱光潜先生这样的断语,是否与文学有缘,就被老先生提前判了死刑。可我们大多数学生不是韩寒、不是郭敬明,正处在构筑自己套版的学习阶段、模仿阶段。

(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生:一些套语恰恰能传达特别的文化氛围,表达浓郁的民族风味,如结婚,我们说的不都是“天作之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天长地久”这样的祝福语吗?过年过节,我们非得去掉“恭喜发财”“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富贵吉祥”这样由来已久的套语吗?看似机械地套用,但是激发的气氛不是刻意求新的表述所能达成的。(掌声) 师:有道理,我们讲过诗词创作中一种意象叫积淀式意象吧。积淀性意象有文化底蕴,很有民族气质的。如送行,写折“柳”相送的“柳”;思乡,写迁徙越冬南飞的大雁;励志,用搏击九天的鲲鹏;凄婉,就写杜鹃滴血的杜鹃;旷远,就摹写木叶潇潇的“落木”等等,大家沿袭使用,只要化合自己的情景,文学韵味也是很足的,是不是套版效应呢?一些很富有创造力的大作家就谙熟于此,如辛弃疾就以用典著名,只要不是掉书袋子,妙合无垠到自己创设的情景、意境中,朱光潜先生不会认为是套版效应的。朱光潜先生应该批评的是机械的套用,形式上的攀附。(板书:集体无意识攀附) 生:老师,“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还觉得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 师:怎么说呢?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特级教师韩军《老王》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韩军《老王》课堂实录(完整) 师:今天学《老王》。先学字词。 生:愧怍翳 生:镶嵌 生:骷髅攥 师:伛,yú。 师:杨绛有两段话。(幻灯展示) 生:(读)“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杨绛” 师:人有命运吗? 生:有。 师:老奶奶是清华、北大教授,连她都说人有命运。 师:杨绛又说了一段话。 生:(读)“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杨绛” 师:她是不是迷信啊? 生:不是。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话。 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 师:不幸的人是谁? 生:老王。 师:(故意说错)“是一个幸“福”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老师说对了吗? 生:不对。 生:是幸“运”不是幸“福”。 师:哦!那杨绛老奶奶为什么不写幸“福”呢?(幻灯片,一个大大的“运”字。)生:“运”。 师:“运”字,是《老王》的核心字!运,强调时机、机遇、运气。“福”,强调跟物质生活和享受相连的状态,充足、充裕、美好、齐备、顺利等等,就是‘福’。杨绛在《老王》中强调运,时机、命运。 如果把“幸运”分成十大要素,大体就是“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族群的运、时代的运”。具体看老王如何不幸运?先看他的“身份”。他是干什么的?生:蹬三轮的。 师:他是个体户,还是属于国营、集体单位的呢? 生:个体户。 师:相对国营、集体来说,那他是不幸运的。他为什么没有加入国营、集体呢?生:“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 师:脑袋慢,没抓住时机,运气差,这是“时运”! 他身体是否很棒、很健全? 生:不。老王有一只田螺眼。 生:“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优质课教学实录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词语、会写8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亡羊补牢》这个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给你们猜的不是日用品、也不是动植物。我们来看图猜成语。请同学们看。 师:你们真棒!百猜百中!谁知道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板书:寓言) 师: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寓言? 师:(ppt)师:对。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板书:故事道理)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呢? 师:这两字个的意思都清楚了,谁能完整的解释一下亡羊补牢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讲这篇故事内容?(二)、句中识字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1、三个学生分别读句子,再齐读。 2、理解“街坊”意思?。 3、请同学们来观察标红的字体,你感觉哪个字比较难写? 4、伸出你的小手,一起来写一写“窟窿”这两个字。 5、同学们准备好生字本,一起来听写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寓言两则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狼狗)(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窟窿”这个词不但难写,它还给养羊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呢。谁来说说它带来了哪些麻烦?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展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假如你的羊圈上有个窟窿,你会怎么办? 师:可是这个养羊人呢?街坊劝告,他不听。假如你们就是丢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 套板反应” 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2.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3.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 咬文嚼字” 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一一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评测练习

《咬文嚼字》评测练习 课前预习 1、注音 憎.恶讥.刺锱铢 ..镞.岑.寂灞.桥付梓. 2、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 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索然无味、清沁肺腑、不即不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举不胜举 3、填空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表格填写、感知全文 说明:预习练习有两个目的:1、让学生掌握课文所涉及的基本陈述性知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且较为简单,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 掌握,教师不必花费太多的课堂时间解决。

2、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基本的了解,表格的使用借助了强迫性心理机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任务,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学生容易找到课文中所例举的实例,但是其背后的观点,难以归纳,所以这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表格作为预习可以当做热身,重点任务可在课堂上由教师协助学生解决。 课堂练习 1、上述表格的完成。 2、迁移训练。 下面这首诗有些人将它做了改动,你觉得改得好不好,改得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请你说出你的理由。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嫌它太啰嗦,改为: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觉得不够简练,把它改为: 清明时雨,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有人还觉得累赘,改为:

清明雨,人断魂。 酒何处?杏花村。 说明:此类题目注重学生自主的文本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对课本内容精炼后的迁移训练,希望学生能够借助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咬文嚼字”的方法来鉴赏文本。1 课后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或者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要求形成文字,举例得体,论述到位。不少于600字。 说明:如果说课堂上的迁移训练是读的迁移,那么课后作业就是写的迁移。课文中“套板反应”的论述对中学生写作带有极大的警示作用,通过对自己“套板反应”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套板反应”的危害,加强了学生的写作陌生化意识。 1 此练习参考訾赟老师《咬文嚼字》习题设计,收录于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高中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教学实录(王君)

《喂——出来》教学实录(王君) 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喂——出来》教学实录及说明 【教学说明】 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它说:“本单 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 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 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 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集中体现着星新一一贯 的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余音袅袅,引人深思。深入研究 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 的人文关怀。 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突围。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拔开文本的迷雾,真正 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创新的阐释。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上,我也全力创新。 追求深度教学,教师更要善“导”:要善创“导”之情景,要丰富“导” 之方法,要灵活“导”之技巧。只有导得自然、及时、灵动、深入、无痕,才 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富有语文味儿的手段铺路搭桥,带领 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生踊跃起来读,有的读得声音太小,有的读得速度太快)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相比谁 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 是一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来,同学们,像这 个同学分析的一样来读好这个标题。 (生反复朗读“喂——出来”。) 师:大家再想想,年轻人最初喊“喂——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希望洞子 里什么东西出来啊? 生:一只狐狸。(众笑) 师:有道理。课文中前面谈到了有人怀疑这是狐狸洞。 生:我想他希望有金银财宝出来。(众笑) 生:我认为他希望有很多神仙出来。(众笑) …… 师:同学们真聪明。呆会儿我们研讨文本的时候啊,也一定要善于咬文嚼字,善于联想想像。《喂——出来》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什么东西展开? 生:洞 (投影展示一个巨大的“洞”字) 师:关于洞,有很多词语,和观察有关的。请说说。 (生自由说。略) 【师展示投影】 洞察洞见洞悉洞晓洞达 洞若观火洞烛其奸 师:大声地读这些词语,记下来。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 课题:《咬文嚼字》 课型:文言文鉴赏课 执教:符书梅 教学过程 上课:师生问好。 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著《咬文嚼字》(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阅读了课文,并划定了重点词语。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听写这些词语。 (学生拿出纸笔,准备听写。) 师:婵娟锤炼锻炼品茗憎恶下乘不即不离玩索索然拘礼词藻援例岑寂罗嗦付梓游离斟 酌斩钉截铁鲁莽尺牍蕴藉剥啄陈词滥调咬 文嚼字变化莫测自鸣得意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 富五车 师:听写结束,下面同座同学互相交换练习本,进行检查。 (同学互相交换练习本,进行检查;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同学书写情况。) 师:由听写情况可知,同学课下复习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咬文嚼字》这篇课文。学习时,重点理解把握作者的

观点,并学习运用这些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在上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所举的关于文字修改方面的具体事例,并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观点 (学生阅读教材并勾划,教师巡视。) 师:找到那些例子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很好。那么,哪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对自己两部作品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作者认为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不好。作者运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修改文字应当以更准确地传达感情为准,不能一味套用成功的经验,否则往往会失败。 (教师板书:文字要准确传达感情)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继续回答 生:第二个例子是王若虚修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片断。 师:是《史记》原文好,还是王若虚修改后的文章好 生:还是原文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修改之后的文字没有了原文的那种意味,也就是丧失了

王君课堂实录

王君:《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述评 作者:来源:时间:2012-3-20 8:36:54 阅读666次【大中小】 整合与比照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评王君老师《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 执教: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王君 评点:南京市天景山中学杨正奎 【课堂实录】 (经过钻研教材,我发现《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息息相通。于是,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整合教学。两课时连堂进行。以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为教学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朗读,质疑字词,尝试背诵。第二课时则结合学生疑问引导他们紧扣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心灵律动,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实录的是第二课时) 蓄势: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师:第一节课,陈禹杭就《爱莲说》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关于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安排。同学们的争论很热烈。王悦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王悦认为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有些同学不同意。看来,这个问题分歧还很大,现在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个导入直接明确。第一,这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入。它不仅回顾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尊重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后面的教学;第二,这是抓住了学生中矛盾分歧的导入。“菊和牡丹对莲是否都是反衬?”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三,这是明确地提出了读书方式的导入。“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求学生去咬文嚼字,直击文本。)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师:我想到毛主席有一首著名的词第一句就是“独立寒秋”,好一个“独”!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隐逸者?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生:周敦颐只在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矣”字加重情感,表达出深深的惋惜之情,而对“菊花”的表达比较庄重,只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陶渊明绝无贬义。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看来,作者写陶渊明,绝非反衬,而是正衬。写陶渊明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生:他自己更美(众笑) (教师点评语言精当。在短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点评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次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并联想到“独立寒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是引导比较“隐逸者”与“花之隐者”的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体会周敦颐的生活态度;第三次是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而且顺势追问:“在周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 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

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 们会不会读文言文。(一女生读课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 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 坦的路上,很顺畅。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 什么意 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 孔君平诣其父”这个 诣”是拜见没错, 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 辈。 生: 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 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 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 L 君平就把杨 先生的儿子叫 出来。 师: 往下说! 生: 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 梅说: 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 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 家禽。” 师: 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 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 很聪明。 师:

化套板为跳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化套板为跳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浙江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房福建 师:“套板反应”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啊?我想先请大家来填个空。(PPT投影)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 ”“王嫱西施”,才子都是“ ”;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 ”“ ”。 生:美人多是“柳腰桃面”,才子当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常常是“春花秋月”。 生:我知道一般刊印书籍叫“付梓”或“杀青”,我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们民族使用的竹简和雕版刻书。 师:好。谁来挑战下后面的几个?想想在历史上以经商闻名的有谁啊? 生:我知道范蠡,自称“陶朱公”,好像被人供为“财神”。(有人笑,小声说“财迷”。)我想填“陶朱风采”。

生:好像老师讲过子贡做生意也很擅长,且有“端木遗风”之誉。(掌声) 师:如果每个人写作都陷入“套板反应”的俗套,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还能有什么美感?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这时一生高高举手) 生:老师,我不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套板反应”固然俗套,但我觉得我们也离不开,要不古人还要《文料触机》《幼学琼林》干什么,付梓、杀青就很有文化味道,说美人是王嫱西施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联想,这不也是我们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吗? 师:你说得太精彩了。(其实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一下子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我的直觉是回到问题的原点。)但是你忽略了朱光潜先生说话的语境和概念的内涵。(于是PPT 又返回到“套板反应”。)大家再来看看这几句话。 (PPT投影)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生:我也觉得朱光潜先生没有完全反对套语,他是说若是“安于”套语,“毫不斟酌地使用”就不行了。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

“活”出高贵的生“命”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学生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