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附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附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附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热烈,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走进文本和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A .耕.地(g ēng) 翩.然(pi ān) 孕.育(y ùn) 娓.娓道来(w ěi)

B .萌.发(m éng) 农谚.(y àn) 延.迟(y án) 销声匿.迹(nu ò)

C .簌.簌(s ù) 丘陵.(l íng) 物候.(h òu) 风雪载.途(z ǎi)

D .连翘.(qi ào) 差.别(ch ā) 海棠.(t áng) 草长.莺飞(zh ǎng) (解析:B.“匿”应读作“n ì”;C.“载”应读作“z ài ”;D.“翘”应读作“qi áo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

A .次第 起源 花香鸟语 北燕南飞

B .纬度 侯鸟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C .刺槐 晴朗 息息相关 冰雪融化

D .采集 悬殊 草木容枯 衰草连天

(解析:A.“燕”应写作“雁”;B.“侯”应写作“候”;D.“容”应写作“荣”。)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去油菜花丛里捉迷藏,在田野上游戏奔跑,和同伴比赛爬树……这些童年趣事令人记忆犹新。

B .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 .一路风雪载途....,使得他们对这趟旅行十分不满。

D .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解析:D.“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请简要说说课文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的好处。

【交流点拨】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合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请找出本文的标志性词语。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二、交流展示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8.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三、当堂检测(堂堂清)

4.(2018·扬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解析:A.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准备”;C.语义重复,“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将“要”改为“能否”。)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C.“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解析:C.“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图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春秋时出现,西汉时完善,使用至今。比如,人们会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中医养生与治病也会跟着节气走,还有很多活动与节气的内涵相关,如某集团推行“惊蛰计划”,以彰显“不甘潜伏,勇于探索”的精神。

(1)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二十四节气》图,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二十四节气》图由中间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和两边的四幅有关节气的插图构成。中间的时间表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