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不同于现代 文学作品, 需要译者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

的是意境美。 本文将根据接受美学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来剖

析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

2. 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 Reception ) 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的联

邦德国, 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姚斯 ( Jauss ) 和伊瑟尔

( Iser ) 。

接受美学是西方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现象学和阐释

学为理论基石, 以读者的接受反映为轴心的理论体系。接受美

本得到确定和具体化的过程的主体便是读者。 任何一个读者,

在 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 都处在一种先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的

状 态, 即读者原先的多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结合而成

的 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潜在的审美期待, 这就是接受理论所说的

文 学的期待视野(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在翻译过程

中, 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 首先要对原文进行解读, 在解读的

过程 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期待视野, 进而将其体现在译文中, 不

同译 者因各自期待视野的差异便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1. 引 i =

r 化和受众。中国古典诗歌中 ,美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

学的精髓就是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未定和具体化的特性, 而使文

3. 读者反映与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殊样式, 是通过有节奏、韵律

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 言简意赅而又含义隽永, 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

言, 其句 法往往打破常规, 每一个字, 每一个音符与节奏都是一种表情 达意的方式, 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深广的生活内容和异常丰富 的内涵。

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构的语境, 其中需要读者填补

的空白更多。在诗词鉴赏中, 读者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再造想 象, 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 获得 更高的审美享受。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

答, 至少 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 作者采用答话问话的方法, 精简为二十 个字。所以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千差万别, 诗歌的特殊性 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特殊性。

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诗歌译者采用的文学艺术

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 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 表现, 有一个重要环节, 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 最佳的词句结构和表现手法, 用精美的语言将其再现出

来。因 此, 译者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以及审美习惯都会影响译文的

言师 手段, 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既是

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选用

引起费解: smoke flowers 究竟为何物? 而许渊冲则对原文

生成, 下面笔者将从这些方面分别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一诗多

译现象。

4. 诗歌英译分析

4.1 译者的文化素养及文化意识对译作的影响

诗歌是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中西诗歌的文化差异往往体现不同甚至对峙的深层内涵, 从而

使诗歌翻译难上加难。作为诗歌译者, 必须了解两种文化, 深

刻理解其中的差异。然而, 不同译者因其文化素养与文化意识

的差异, 往往在翻译中对同一文化意象进行不同的解读, 这样

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译文。例如,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送孟浩

然之广陵》 中的诗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一词,

有多种翻译: Ezra pound 和 The White Pony 分别译为

smoke flowers 和 the smoking flowers 而许渊冲则译为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烟花三 月下扬州”中的“三月” 是送别的时令。 而据科学研究发现,

柳叶在光合作用中, 能释放出一种气体, 在空气中形成缥缈的

雾气, 如同烟雾, 所以经常说“烟柳”。

三种译文中对“烟花” 一词的理解有所不同, 前两者为外国人, 其译文是原文字面意

思的机械直译, 没有传达出“阳春三月”

的信息, 甚至可能会 烟花三月”进行了准确而艺术性的阐释, 向读者展现了一副

花红柳绿的春天盛景。

作为一名译者,还应该具有敏感的文化意识,从译文读者

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被接受程度,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充分传达给译文读者。如唐朝诗仙李白的《江上咏》:功名富贵若

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在诗中运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云若水,绝不可能与日月同辉,与江河永流。他的这一比喻是根据我国的地貌特征和河流的流向来创作的。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因此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故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的著名诗句。英、美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不同于中国,而且河流的流向可能正好相反。美国女诗人

AmyLowell 对“西北流”采用直译法,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英、美读者就可能不解其深层的内涵。

4.2 译者的风格以及审美习惯对译文的影响

唐诗语言凝炼、意蕴丰富,生动而模糊,诗人竭力构造和

渲染的诗化的意境正蕴藏在模糊的意境之中。身处不同生活背景

中的译者,由于各自审美习惯的差异,便产生了对这一模糊性

各自不同的理解,以及对原文不同风格的阐述与表达,因而就产生了风格迥异的译文。如静夜思(李白)有如下两种译本:译本1: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 ' 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 in homesickness I ' m drowned.

? I

译本 2: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rise my eyes to the moon ,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两个译本折射出两个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风格和审美习

惯。

翁显良先生是散体译诗的手笔。 他认为汉诗英译要保持中国古

典 诗歌的本色, 着重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 只要

能再现 原作的意象, 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他认为,

翻译中国 古典诗歌, 不能不体会古代中国文士的思想情感。

许渊冲将标题翻译为 A Tranquil Night , 使原诗寓情

于景

脚, 符合英文格律诗的要求, 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 持了原民族的文化特征, 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

等。 译文并没有因为再现原文的形式美而损害其意义的传达, 用工

整对仗的句式含蓄而深刻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两种译文风 格迥

异, 却各有千秋, 很难判别孰好孰坏, 恰恰是译者不同 审

美风格的再现。

5. 结语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 的美感在译者的诗题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译文押 abab 的韵

而且保

而是

动作用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译文的生成除了与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紧密联系外,还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密切相关。诗

歌用凝练的语言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白,怎样填补这些空白

从某种程度上说依赖于译者的期待视野。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能动地参与对原文的再创造,从而使诗歌的解读过程不可避免地留下译者独特个性创造力的痕迹。另外,译者在翻译时还会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与欣赏程度,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诗歌不同译本的产生,相应的也被不同的读者群体所

接受。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