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内容

高中物理内容

中国高中物理是研究物体、能量和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他

有助于人们理解客观世界现象,实现宇宙道理,并根据宇宙规律为实际生活服务。

物理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如物体的运动,物体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运动的规

律性,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相对论定律和量子力学定律等等,他们是物理学中

最有价值的概念。

高中物理内容广泛,从动力学、热学、声学、电磁学、光学和统计物理等理论研究。

动力学研究各种物体的运动以及运动物体周围介质的影响。如基本力学,现学习推力,牛顿运动定律,转动动力学,摩擦力,热力学,重力等。

热学研究的是物体的热能和动能,热工熵原理,热学变换,热流等。

声学是研究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特性的科学,涉及声音在物体间传播,物体对声音和振

动到底反应,以及声音可用于教育和娱乐,乐器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等。

电动学研究电力的实质和原理,影响电动学的各种因素,电磁和热力学的关系,电子

技术在各类设备中的应用,如电路、电感器、交流电、变压器、射线、无线电等。

光学是研究光的各种性质的科学,如光的衍射、反射、折射、折叠和激发等,及其在

镜头、光学仪器、显微镜、激光仪器、光纤通信等设备中的应用。

统计物理是研究物质和能量分子在宏观尺度上所表现出的统计规律。它涉及概率,杂质,热力学,量子调控,以及量子液体。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 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 g GM R 02= g g R R h R h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2=、v =r GM 、r mv r GMm 2 2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 r GM =gR gR 2=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 = =20002 02 224 02 220 12 1421 2αθα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高中物理必备全部知识点总结

让“无理”变得有理 物理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2+= ,212 T S S a -=,()a S S n T n =--12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2∶3∶……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高 中物理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对学生们的复习和考试有所帮助。 一、力学 1. 运动学 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其中包括位移、速度、 加速度等概念,以及运动的图像、图表表示方法等。常见的运动学公式有:v = s/t(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a = (v2- v1)/t(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s = vt+1/2at2(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等。 2. 力学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力学包括静 力学和动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而动力学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力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质点运动规律、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牛顿三定律: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即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②物体所受的作用力等于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反作用力,

且两力之间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③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外力,方 向与该外力的方向相同,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3. 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 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对于受到多个力作用的物体,需要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的方向。 4. 力的合成和分解 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可以把它们分解成任意两 个方向上的力,也可以将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合成为一个力。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5. 质量、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性质,反映物体惯性大小的量。 质量单位为千克。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单位为牛顿。 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大小为9.8 m/s2。 二、热学 1. 温度和热量 温度是物体热运动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氏温标表示。 热量是物体热量传递的形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 种方式。热量单位为焦耳。 2.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定律包括:热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

物理知识点高中大全

物理知识点高中大全 1. 力: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其大小和方向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公式;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动量:物体的动量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系统中,总动量始终保持不变。 4. 能量: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的能力,它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和化学能等。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功等于力乘以距离;功率是功对时间的变化率,单位是瓦特。 6. 机械波:机械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分为横波和纵波,如水波、声波等。 7. 光学原理:折射、反射和透射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遵循的规律。 8. 电学基础:电荷、电场、电流和电阻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9. 磁学基础:磁场是由带电粒子产生的,磁场对带电粒子有力的作用,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 10. 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动性质又具有粒子性质,这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11. 原子物理学: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上存在特定的能级,原子核具有正电荷。 12. 核物理学:核反应、放射性衰变和核能是核物理学的重要内容,核能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 13. 电磁感应: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是一种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 1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等于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15.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热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过程,其中包括热能传递、热平衡等。

16.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相变。 17. 物体运动: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率,运动可以是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18.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的。 19. 光的性质: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光的颜色是由不同频率的光波引起的。 20. 音的性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其音调。 以上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1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科目,是理工科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科目。学习高中物理要从基础开始打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将对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习者具有参考意义。 1. 物理量与单位 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性质和变化的量,通常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电量、电压等方面。而单位是用来衡量物理量的大小的,是基本国际单位制在各种学科中所规定的。在高中物理中,学生需掌握一个基本的量纲表,在此基础上,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各种量及其单位的名称与符号,同时能够进行各种量的换算。 2. 运动学 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的规律。在高中物理中,运动学是非常基础而重要的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利用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基本概念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过程,并深入了解牛顿三大定律、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重要的概念和定理。 3. 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问。在高中物理中,力学为高中唯一

涉及到力的章节。除了重力、摩擦力、弹性力等常规力的概念,还需要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牛顿定律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重要且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学生掌握力这个向量量的性质,深入了解矢量的加法和减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平衡条件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求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内容。 5.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上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它表明在物理系统内部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它们总数是不变的。在高中物理中,学生需要了解能量守恒的基本概念,同时还要掌握机械能守恒、动能转化定理、动能+势能=总能量等概念,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各种能量形式及转换关系的知识。 6. 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与功之间关系的一个学科。在高中物理中,热力学内容包括热量、温度、状态方程、热传递、理想气体等,学生需要掌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同时还需要能够解决与热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7. 电学 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电势、电流等电学基本物理现象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高中物理中,电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高中物理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要点总结 ——力、动力以及振动波的必考知识点 一、力 (一)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9.8N/kg≈10m/s2(N/kg),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1N=1kg•1m/s2即1N/kg =1m/s2)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为劲度系数(N/m),x 为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 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为摩擦因数, F N为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 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 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为场强N/C,q为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当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 m略大于μF N,一般视为f m≈μF 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为磁感强度(T),L为有效长度(m),I为电流强度(A),V为带电粒子速度(m/s),q为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 (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余弦定理) ,当F1⊥F2时,F=√F12+F2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 x=Fcosβ,F 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anβ=F y/F 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 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 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 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 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 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 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 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 1、F 2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 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 1-F 2 |≤F 合 ≤F 1 +F 2 F 合2=F 1 2+F 2 2+ 2F 1 F 2 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 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 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 =0 F y合力 =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 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 垂直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 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 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 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值。

高中物理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高中物理复习题纲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 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 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 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 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 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 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 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 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 合力=0 F y 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时 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 合力矩=FL 合力矩=0 或 M 正力矩= M 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运动: 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2、质点:研究物体比周围空间小得多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质点。只有质量,没有形状与大小。 3、位移s :矢量,方向起点指向终点。表示位置的改变。 路程:标量,质点初位置与末位置的轨迹的长度,表示质点实际运动的长度。 4、时刻: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如4s,第4s 。 时间: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4s 内,第4s 内。 5、速度v :矢量,表示运动的快慢。v=s/t 。1m/s = 3.6 km/h 。大小为s-t 图中的正切tg θ。 平均速度:变速运动中位移与对应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质点某一瞬间的速度,矢量。大小为速率,标量。 6、加速度a :矢量,表示速度变化快慢与方向。 a = Δv/t 。大小为v-t 图中的正切tg θ。 a 、v 同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大; a 、v 反向时,不管a 怎么变化,v 一定变小。 7、匀速:v 为定值,a=0 。 匀变速:a 为定值。设v 0方向为正方向,a 为负表示减速,a 为正表示加速。 5、 公式: 匀速: 匀变速: 当v 0=0 时 当v 0=0、a=g 时(自由落体) v t =v 0+at v t = at v t = gt t s

高中物理知识点(最新)

. 第一章 力 物体的平衡 力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重力 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方向 重心 力 形变、弹性形变、弹力的概念 弹力 产生弹力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胡克定律 静摩擦力 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知识总括 合力与分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角形法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 公式法 正交分解法 平衡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平衡条件 物体的平衡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臂 力矩 平衡条件 注意:一、劲度系数 1、材料相同,粗细相同的弹簧其劲度系数和弹簧的长度成反比. 2、串联弹簧组: k 1 = 11k + 21k 并联弹簧组:k = k 1+ k 2 二、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做阻力也可以 做动力. 三、公式:F =θcos 2212 22 1F F F F ++,tanǿ = θ θ cos sin 121F F F + 四、力的分解:根据效果和具体条件有唯一解、两个解或多个解. 五、实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第二章直 线 运 动

. 一、基本概念:位置 运动 参照物 位移 距离 路程 质点 时间 时刻 瞬时 速度 平均速度 加速度 速率. 二、直线运动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非匀变速运动 三、基本公式 3…=1:2:3… 3…=1:4:9… :S Ⅲ…=1:3:5… Δ=1:<12->:<23->… 2 s v ,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位移是矢量.在匀二、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叫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路程和 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应严格按定义式t s v /=来计算. 三、图象的应用 1、直线运动S ―t 图象 ①斜率〔k 〕为该物体运动的速率,即V=k.②两直线交点代表两物体相遇. 2、变速直线运动S ―t 图象 某一点切线的斜率代表该点的瞬时速度的大小. 3、V ―t 图象的应用 ①斜率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②图象与t 轴所围成的面积的大小等于对应时间内物体的位移.③两直线交点代表两物体相距最近或最远. 四、常规方法解题〔从t=0开始计算〕和巧方法解题〔平均速度、时间中点的 速度、位移中点的速度、比例式、图象〕. 五、速度为位移的变化率〔t s v ∆∆=/〕它反应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速 度的变化量为12v v v -=∆;速度的变化率为加速度的大小〔t v ∆∆/〕 六、两个实验:游标卡尺,打点记时器. 第三章 牛 顿 运 动 定 律 定律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定律内容 知识总括 牛顿第二定律 公式 力学单位制 质量和重量的区别与联系 失重和超重 牛顿第三定律 知 识 点: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和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速度一定,我们就说物体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 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ma ;x x ma F =∑;y y ma F =∑ 2、质量和重量: 区别:①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它的大小可用天平测量;重量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是使物体获得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其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量.②质量是标量、重量是矢量.③低速物体的质量是恒量,而重量却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__G=mg,在同一地理位置满足 2 1 21m m G G =,即重量与质量成正比. 3失重和超重: 失重: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量的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