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

山西文化
山西文化

从山西方言看丰富多彩的山西文化

认识山西晋方言

晋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丰富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且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山西省语言学会与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担负起了这项重担,他们的研究团队早于十年前就积极组织力量对各县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整理,目前,已自筹资金出版了16本各县市方言研究。

晋方言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作为北方方言中最具价值的方言理应作为晋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晋方言这个名称早在60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叫晋语,其方言范围与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20年前的事。中国社科院的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其他九大方言是: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晋方言区共176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

晋方言目前分作八个片:并州(晋中)片、吕梁片、上党(晋东南)片、五台(忻州)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晋南)片,一般不包括在晋方言内。汾河片在历史上与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所以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称述方便,一般所说的“晋方言”,大体上也包括汾河片。

北京大学方言资深专家王福堂教授说:就现代晋方言而言,它“的确具有相当多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1.保留入声调并有喉塞韵尾,如:太原人读“不、说、国、别、局、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很短,不能拉长。2.前后鼻音不分,如:读“陈旧”为“成就”,“深信”为“生性”。3.平舌、翘舌不分,如:“志愿”念成“自愿”,“擦手”念成“插手”。4、阴平、阳平不分,如:“天”同“田”、“诗”同“时”、“梯”同“题”。5、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如:摆——不来、拌——不烂、杆——圪榄、巷——黑浪等。这不能不考虑晋方言区地理位置的闭塞,“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康熙《山西通志》1681年)与官话区长期相对隔绝是方言保守的重要原因。

山西晋方言与醋文化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道出了晋方言的丰富。而我们要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老陈醋

一样,历经千百年岁月的酵酿,更加绵香醇厚。”

老陈醋得名的由来与晋方言是分不开的。据说,大清顺治年间,介休醋仙王来福到了梗阳(清徐),对以前的酿醋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使酿出的醋“绵酸醇厚、陈香悠久、甜洌鲜美、回味无穷”,人们食后纷纷称赞,四处传颂,说王来福“酿了神醋”,而被别人误听为是“酿老陈醋”,后来,人们干脆把这种香如老酒的醋叫作“老陈醋”。因为“了”与“老”在晋方言中是同音的。

与醋有关的词汇在晋方言中占有很大比例,单从醋的名称就可见一斑。山西在历史上的名醋有平阳熏醋、太平米醋、南六堡曲醋、运城柿子醋、壶关新寨醋等。如今山西醋的品种更是多样。从牌号分,有老陈醋、普醋、双醋、特醋;从生产工艺上分,有熏醋、黄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从原料上看,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麦醋、糖醋、柿子醋、果醋、红薯醋等;从用曲的类别分,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醋等;从醋的功能又可分为“饺子醋”、“凉拌醋”、“海鲜醋”、“吃面醋”等等。

晋方言中的许多词汇也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心态。比如,其他方言区的人是忌讳说“吃醋”一词的,因为“吃醋”代表着嫉妒,尤其多用于男女感情,含有贬义的色彩,像“争风吃醋”等词,就连无辜的醋坛子、醋篓子也受到牵连。而在晋方言区你听到人们说“你吃醋不?吃多少?”那是很正常的,丝毫不影响主人的热情及客人的情致。

醋在古时叫醯,酿醋的醴叫“老醯”。由于山西人嗜醋如命,再加上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老醯儿”。有专家认为,山西人被称为“老醯儿”,是一种产品与一个地域紧密契合,并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化广为流传的结果。

老陈醋还被人们作为创作素材广泛使用于山西的曲艺作品。小时候听过一段潞安鼓书《醋为媒》,至今仍记得开头的一句唱词:“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另外,晋语中还有一些体现醋文化的谚语俗语:“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醋是随饭吃的药,更是顿顿吃的饭”,“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酿醋行业中还常说:“能做醋的工人就能做酒,但做酒的不一定能做醋。”

晋方言中的醋文化词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好好地发掘、研究和整理,让这些独特的晋方言词汇大放异彩,让古老的陈醋及醋文化现象继续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晋北方言与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也称“雁剧”,是晋北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晋北地区各县市,在分布上以忻州地区为中心,但其活动范围也扩展到了大同、包头等地。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同治时期,它是由南路的蒲剧与忻州当地的方言和民间艺术长期不断融合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剧种。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吸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我们用方言区来命名产生的这种新剧种正是体现

了方言和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词汇方面

从北路梆子的唱词与道白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舁桥》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面食的一种)、“凉拌山药丝丝”、“担疙瘩”(一种面食)、“骨拐”(腿腕)、“旱船”。《血手印》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动词、形容词:《三堂会审》中的“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之意);《醉陈桥》中的“手扳着垛口往下瞧……帅字旗不住空中飘“(“扳着”:手压着、按着;“不住”:不间断地、不停地);《打代州》中的“公该”(就应该这样);《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中的“褪褪穷毛”(做生意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等。这些方言词语晋北人听起来并不陌生,非常贴近人民的生活。

二、叠音词的运用

叠音词的运用,将现实的口语性与戏剧的形象性紧密结合,如《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唱词在戏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

三、谚语、俗语的运用

晋北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运用晋北方言谚语、俗语。如:《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谚语),形容饥饿的程度;“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歇后语)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顺口溜)用来刻画人物。

四、语气词的运用

在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唱时拖腔及部分句尾有大量的虚词托字,如“哎呀、唉、么、嗨、啊”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让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北路梆子以晋北方言为基础,也因地区不同而方音稍有差异,但总体说,北路梆子的道白还是晋北方言,这是多年来能传唱于晋北地区,让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晋北方言的研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

晋方言与山西的地形地名

【根据地形为村落命名是地名最古老的来源。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山川纵横、沟壑林立,地形地貌千变万化,很多自然村的地名都是对地形的归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绝不满足于普通意义的“村”、“庄”的简单描述,在山西方言中有一大批词汇反映了这些地形。这些古老的地名牞缀成一幅生动细致的画卷牞为我们描绘出山西的自然风貌。】

普通意义上的山在地名中被细分为近百种小类,如:墚、峁、圪、峨、岭、

垣、条、塬、嘴(咀)、垴、岩、尖、台、洞、岗、巅、凸、豁、峰、垄、堆、墙、墕、圪洞、圪垯、圪垛、圪堆、圪栳、圪蛋、豁墚子等等。这些地形指的都是隆起的高地,但形态有殊别。比如“墚”的顶面比较平缓,两侧是谷。“峁”是相对孤立、顶部浑圆的黄土山。“岭”是相对孤立,周边坡度陡峭的黄土山。“圪垯”是指黄土山圆形的顶部。“圪垛”是指对于整座山体而言相对凸出的部分。“圪蛋(旦)”指呈圆形的黄土岗。“墕”指两山之间相对山头而言低而平缓的地带。“坝”指黄土山体之侧。“嘴”是形象的说法,即习惯上说的山嘴子,是山墚向沟底延伸而呈尖状的部分。“条”指山墚之上相对平缓而呈条状的部分。“垣”指呈台状而周边陡峭顶上平坦的黄土山。“圪堆”是指小型的土堆似的小山;“圪栳”即“山圪栳”,是指山体弯曲式交接成的山体角落。“豁子”即是山体的缺口处。“垴”指小山头。“岩”是山或高地的边缘。“尖”是山的末端部分。“台”指高而较平的山地,“岗”指山脊部分。“巅”指山顶,但它不是很陡峭,而“峰”则是高而陡的山等等。

有山必有沟,下面这些地名中的字是描述低陷地带的:沟、掌、岔、川、渠、沟岔、沟子、壕子、峪、圪筒、沟底、圪岔、沟、峪、渠、壕、口、岔、崖底、壑、堑、峡口、谷、涧、河、坪、凹、洼、湾、泉、堰、塘、坳、池、井、凹地、底、汇、岸、潺、浸、套等等。“沟”是两山间低陷的平地,沟有旱沟和水沟之分,有水的沟可称为“河”、“涧”、“湾”、“池”、“潺”、“井”、“汇”等。“峪”即是“山谷”,“两山之间谓之峪,峪必有平地,数顷或数十顷不等。”(《刘贵阳说经残稿》)“峪”包含的平地往往比沟大。“川”的地带就更大一些牞有叫“小川”的牞因为命名人在命为“川”后自觉名不符实,又进行了修正。很小的沟称为“渠”、“壕(子)”、“沟子”。沟的尽头处称为“掌”,一般说“沟掌里”。两沟交接处或沟川交汇处谓之“岔”或“沟岔”、“岔沟”。沟之口部谓之“口”或“沟口”、“峪口”。沟的底部谓之“沟底”。“圪筒”就是“筒”。“套”指弯曲的沟。“浸”“堑”“壑”都比较深。

对平地的描写主要体现其海拨高低、面积大小和土壤特质。如“垣”的海拨高牞面积也大;“坪”的海拨高,面积小;“原”的海拨低,面积大;“平”海拨低,面积小。称为“滩”的地方,一定有河滩或洪水曾冲过而留下的砂石滩。“碛”的音和“气”同,意思与“滩”差不多。省内大多地区缺水,所以假如本地有水源的话,地名中是多半要体现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一批井、泉、池、河、干、湾、塘为末字的地名。

还有一些地名属于坡地,如:坡、坡底、半坡、坂、坂底、斜等。陡峭的地势有:崖、畔、圪台、圪塄、石级、岩、塄头、塄、壁等。叫“崖”的地方必然有一面直立临深谷。“畔”则多临河。运城有地名“辿”,音“迪”,表示山道崎岖不平。

人们还在这些地形前又加上形象词的修饰,使描绘更加生动准确。有描摹形状的,如马蹄涧、马鞍山、鸭里、鱼岭嘴、驼垴、猪头山、石盆沟、笸箩湾等,用人们熟悉的器物或动物形状,把地形描绘得栩栩如生。也有说明土质的,料角门、黑土岩、赤土凹等。还有直接用形容词描绘的,如“圪柳掌”的“圪柳”是弯曲的意思,“圪撩沟”的“圪撩”是向上斜的意思,“仄爻庄”地形呈一字,“一倾

坡”则地势倾斜一览无余。

山西晋方言与畜牧文化词

山西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过渡区,自古就是一个亦农亦牧的地方。山多、坡多、牧草丰盛,非常适宜养殖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同时,这也是农业生产所不可或缺的。在养殖过程中,人与大牲畜情感日增,这种情感多以文化的形式折射到方言中。

牛是人们最最常见的动物。晋方言里与牛有关的词语更是比比皆是,如:掇牛:放牛(吉县);圪牛牛:量词,状说东西很少(文水);牛劲子:形容人固执没完没了(新绛);牛蹄蹄:比喻两人合不来;憨老牛:比喻有话故意不说,憋在肚里;圪逗牛牛:形容小孩胖而可爱(平遥);老牛抵角:一种游戏,两人各拿一只蜗牛将其壳抵在一起比谁的蜗牛壳不破(高平)。

在忻州,人们往往根据牛的毛色来确定其质的好坏。好牛有“黄牛”、“紫红牛”、“肚底花牛”、“红狸牛”、“黑狸牛”、“黄狸牛”、“火烧龙”等不同的等级之分;劣牛也有“黑牛”、“蜂窝牛”、“红袄儿套孝衫”、“白头孝尾巴”等区别。

山西各地还流行着不少有关于牛的俗谣谚语:“牛喂盐,一天一两或八钱。”“手把耧拐眼望牛,耳听耧疙瘩定稀稠。”“处暑不出头,不如挽的喂咾牛(忻州)。”“九九又一九,犁牛儿遍地走。(大同)”歇后语则有:耕牛甩鞭子——催(吹)牛;牛嘴上戴笼头——有嘴难张(武乡);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来(大同);牛皮灯笼——里明外不明(大宁);老牛上坡———屎尿怪多(临汾)等等。

另外,天镇方言里还有一个描写牛的谜语:“吃咧圪节节,屙咧疙瘩瘩,走路抱八八,叫唤哞摸摸。”

马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晋方言里与马有关的词语也很多,如:马趴:脸朝下趴着(平鲁)。立人树马:形容站在面前给人以压迫之感(静乐)。跌倒马爬:走路步伐不稳,踉踉跄跄的样子(静乐)。少嘴没马:形容口拙言迟,不善表达(高平)。飞踢马咬:形容小孩子不服管教,张牙舞爪的样子(静乐)。谚语有:“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榆社)。“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阳泉)。“马横有缰绳,人横有道理”(阳泉)。“牛是南山虎,马是北海龙”(晋南)。歇后语则有:翁圪塄上跑马——闹玄哩(大宁);马背上钉掌——离蹄(题)太远(忻州);城墙上跑马——兜圈子哩(忻州)等等。

有关于驴的歇后语,我们也收

集到不少。比如:磨道的驴——听

喝(忻州);骑驴看戏本——走着瞧

(大宁);老毛驴打滚——翻不过身

(忻州);排小车的捡住驴拱肚——

有袢袢(盼盼)(忻州);驴死笼头烂——鱼死网破(河津)等等。在老百姓喜闻

乐见的晋剧里,我们更是看到这样一段唱词:“一更一点俺就喂牲口,蚊虫儿嗡嗡子嗡嗡不介意。二更二点俺就修驴蹄,寒虫儿得得子得得吹凉气。三更三点牵驴去饮水,黑狗儿汪汪子汪汪吓你哩。四更四点忙把驴鞍备,蛤蟆儿哇哇子哇哇催人急。五更五点解缰赶驴去,金鸡儿格格子格格把晨啼。”

至于骡子,很多地方都有儿骡(公骡)和骒骡(母骡)的叫法。《忻县志》歇后语有“骡子下驹——办不到”,吉县谚语有“上坡骡子平地马,下坡毛驴不用打”,临汾谚语有“骡子踏雨马踏雪”。

总之,山西作为畜牧业很发达的地区,大牲畜已经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人们在大牲畜的饲养过程中,与之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并通过上述各种语言形式,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山西:晋方言中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由禁忌或避讳而产生的语言避忌现象。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礼记》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牞入门而问讳。”除了汉语普遍存在的称谓禁忌、姓名禁忌、隐私词禁忌之外,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语音谐音因素和山西方言用词等,形成了山西特有的一些禁忌语。

1、山西是“煤炭之乡”,煤的开采进入地下挖掘之后,煤矿工人同大自然的搏斗更加凄苦、悲壮,他们无法抵御来自水、火、瓦斯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死亡自古也是人类畏惧的话题。在煤矿和矿洞禁忌说“塌、砸、挤、落”,对塌落事故只能言之为“冒顶”、“裂帮”等代称。

2、禁忌语大多是由谐音联想而产生出来的。各地的禁忌语是各地方言的读音谐音联想出来的。在某方言区是禁忌语,在另一方言区则不一定是。山西“四”与“死”同音,“死”以及与“死”相近的发音,如“4”、“14”等也都成了禁忌的对象。人死了要避讳说“死”,上年纪的人死了,阳泉人言之“驾了、老罢了”,晋城人、大同人言之“老了”,吕梁人言之“老了、逝及了”等,小孩少亡或夭折在山西言之“没了、殁了或丢了”,家人对长辈去世言之“过世了,不在了,老了,下世了”。山西晋城有的地方妻子对丈夫的去世言之“展腿了”。过年过节,更是忌讳说“死”,买了死鱼死鸭,一定要说“文鱼文鸭”,“文”是文静不动之意。手机号以及车牌号等也都对4惟恐避之不及。另外,与“死”意义相近的词语也要避讳,如“终”、“亡”、“丧”等。于是,接新娘子的车队里,忌讳用“奔驰”加“桑塔那”,因为取其第一字即为“奔桑”,与“奔丧”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山西人送礼忌送“梨”、送“钟”,因为“梨”与“离”、“钟”与“终”同音。过年煮饺子,“破了”要改说“挣了”,“吃完了”要改说“吃好了”,“用光了”要说“用净了”。喝酒时酒壶空了或“干了”而言之“启了”或“喝启”。“鸭”在山西由于与“押”、“压”谐音牞不被用作祭品。

3、“伙计”在北方一些方言中是对朋友的称呼,在山西方言中则指婚外性伙伴。不同地域人们使用这类禁忌语,稍有不慎,便会产生误会。

山西方言难懂的早期记载

“难懂”用行话说就是“交际可懂度低”。交际可懂度的高低是区分方言之间差异大小的重要的参考条件。一般认为,官话之间从南面的云(南)、贵(州)、(四)川到北面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自西面的新(疆)、青(海)、甘(肃)到东面的河(北)、山(东)、江(苏),通话困难不大,有的就没困难。而晋方言区的人与邻省中原官话区、冀鲁官话区、北京官话区的人用方言交际几乎不能通话,晋方言内部的各片之间也不能通话。

晋方言区的人与外省打交道困难,可懂度低是出了名的。清末在推行官话运动中,有人就提出山西话难懂这个特点。如:1910年清末资政院议员庆福等人在《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中谈道:“关系最重者,其在感情之不洽,何有团体?即如山东山西,其与畿辅(按:北京附近地区)临近相等也,而山东人与畿辅人联合经营,农工商贾,无微不入,居处言笑,若无省界。山西人与畿辅人,除多财之大贾与达官来往外,则彼忌此骄,视为异类。推求其故,惟言语一小异一大异为之也。……而一致非取京音不可”。这是用交际可懂度对山东、山西人与畿辅人交谈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实际效果所作的感性评价:“惟言语一小异一大异为之也。”道出了山东人与畿辅人交谈为“小异”,山西人与畿辅人交谈为“大异”,也道出了晋方言比山东话难懂这个“视为异类”的特点。今天看来,这个评价是对具体方言之间差异最早的客观实录,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才基本厘清山西方言与山东方言之间,晋方言与北方官话之间非同步发展的种种差异。一个世纪之后,两省之间的交往虽多,但方言之间的差异非但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相反,还很有可能加大。因为山西的方言依然还很封闭。

康熙年间《山西通志》记载,外地人来山西做地方官,在公堂上无法与山西人交际、沟通,说道:“每见听讼者,官诘于上,民不解;民诉于下,官不解。不得不藉传于胥役之口,胥役传官之话于民,官仍不解,传民之话于官,民仍不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每次遇到告状的人,外地来山西的官吏在公堂上面问话,底下告状的老百姓不懂;老百姓在堂下诉讼,堂上的官吏不懂。不得不借助于旁边的小官吏翻译,小官吏将堂上官吏说的话传达给老百姓,堂上的官吏听时还是不懂,小官吏将老百姓的话再翻译给堂上的官吏,老百姓听见还是不懂。

山西方言与煤炭文化

奔腾的黄河似琼浆从天而下,孕育了古老的三晋文明。高耸的群山如屏障拔地而起,怀抱着广袤的山西大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山西成为中国煤炭的基地。煤俨然成了山西的标志物之一。山西人对煤有独特的认知,形成了晋方言中丰富多彩的煤炭文化词汇,足见煤在山西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山西人对煤的称呼十分细致,把煤统称为“煤”(太原、清徐、平定、和顺、娄烦、岚县、临汾、汾西、代县、广灵、长子、沁县、晋城、阳城)或“炭”(平遥、孝义、离石、临县、汾阳、隰县、石楼、忻州、朔州、大同、长治、平顺、临汾、霍州、万荣、永济)。

把块状的煤称为“炭”(太原、清徐、平定、和顺、娄烦、岚县、山阴、长子、晋城、陵川、吉县)、“炭块块”(清徐)、“炭圪拉”(平遥、平顺)、“炭

圪瘩”(孝义、汾阳、隰县、忻州、永济)、“大炭”(离石、临县、五台、朔州)、“圪瘩炭”(石楼)、“黑炭”(汾西)、“干炭”(汾西)、“炭坷垃”(五寨)、“炭块子”(大同、忻州、天镇、万荣、永济)、“块(儿)炭”(天镇、运城)、“疙瘩煤”(广灵)、“煤坷垃”(广灵)、“炭圪拉子”(长治)、“煤块”(沁县)、“疙瘩子煤”(临汾)、“疙瘩子炭”(临汾)、“碎坷垃”(朔州)、“炭块儿”(闻喜、新绛)。

把有烟煤叫作“肥炭”(太原)、“肥煤”(清徐、祁县)、“烟儿煤”(太谷)、“粘炭”(平遥、霍州)、“软煤”(文水、娄烦)、“有烟煤”(临县、岚县、石楼、山阴)、“烟煤”(汾阳、广灵、沁县、阳城、临汾)、“黑炭”(汾西、万荣)、“有烟炭”(忻州)、“炭煤子”(朔州)、“炭”(大同)、“大炭”(天镇)、“臭炭”(长治、平顺)、“臭煤”(长子、晋城、陵川)、“烟炭”(闻喜、新绛、运城、吉县)、“大烟炭”(永济)。

把无烟煤叫作“笨煤”(太原)、“煤”(清徐、太谷、祁县、平定、高平)、“干炭”(临汾、霍州、闻喜、新绛、平遥、汾西)、“干煤”(临汾)、“硬煤”(文水、娄烦、晋城)、“大脉煤”(平定)、“小脉煤”(平定)、“无烟煤”(临县、汾阳、隰县、石楼、五寨、朔州、山阴、广灵、沁县、吉县、万荣、永济)、“没烟煤”(岚县)、“无烟炭”(运城、永济、忻州)“煨炭”(天镇)、“香炭”(长治、平顺)、“香煤”(陵川、晋城)、“香烟”(阳城)、“拦炭”(朔州)。

对煤炭的众多称呼中,有的是以煤的外在形态取名的,如“炭圪瘩”、“煤坷垃”、“炭圪拉子”等;有的是按气味来称呼,如“香炭”、“香煤”、“臭炭”、“臭煤”等;还有的是根据煤炭的性质进行命名,如“粘炭”、“软煤”等。山西人对于煤炭分类之精细、称呼之多样,在全国其他方言中也属罕见。

明代时,煤炭在山西被称为“石炭”。翰林大学士陆深在《河汾燕闲录》有记载:“石炭即煤也。东北人谓之楂,南人谓之煤,山西人谓之石炭。”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就是用煤炭烧炼而成的,石炭之名由此而来,并因此还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烧旺火。

烧旺火之前,人们都会精心垒旺火。垒旺火有一定的讲究,如果用块状的有烟煤垒旺火,燃烧时煤块烧结在一起,不宜倒塌;如果用无烟的煤块垒旺火,在燃烧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坍塌。俗语说“旺火塌,一年趴”,“旺火倒,一年恼”,因而人们普遍钟情于有烟煤。无怪乎,在太原人们叫无烟煤为“笨煤”,而把有烟煤叫作“肥煤”,其中所蕴含的民众对不同种类煤的喜好各异现象可见一斑。

山西方言中的马铃薯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一提马铃薯,大多是指块茎。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东北各省多称土豆。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马铃薯在山西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它其貌

不扬,在一般人心目中不论是它还是以它做成的食物多少都有些土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它却是名符其实的“舶来品”,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直到300多年前才由东南亚传入中国。

马铃薯在山西方言中有多达十余种的不同的称谓,如山药蛋(太原、文水),山药蛋儿(孝义),山药(大同),山蔓菁(汾西),地蔓(高平),地瓜蛋儿(长治),山蛋子(平顺),土豆(阳城),地豆(晋城),洋芋(闻喜)等。

马铃薯之所以在山西方言中有如此之多的不同称谓,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其种植范围极广,马铃薯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而且单位产量很高,因此非常适宜在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土壤贫瘠的山区种植,从营养角度来看,人只靠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维持生命和健康,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所以一经引入,就在山西各地广泛种植。其次是因为它是外来物,在引入时并没有统一称谓,引入后又由于其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群众的语言是极其鲜活和生动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就赋予了它各种极具特色的称谓:

称其为山药,多是因为它多种植在山坡等地;称其为山药蛋,多是因为它形状一般为圆形,用“蛋”来命名,形象而且生动;称其为地豆或土豆,多侧重于表示它埋在泥土里;称其为洋芋,则多是由于它是外来物,人们一般习惯在称呼外来物时在前面加一个洋字,如称火柴为洋火,称水泥为洋灰。

在多种称谓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称谓就是“山药蛋”了,山药蛋不仅作为马铃薯的一个称谓而存在,更是融入了山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人说,除了煤和醋之外,山药蛋是山西的另一张名片。

在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有这样一个文学流派是不能不提的。这个流派的作家大多就地取材,运用自己大小操纵的家乡方言进行创作,写出来的作品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其代表人物是赵树理,主要作家还有被并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马烽、李束为、孙谦和胡正。这些作家都出生于山西,他们的作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个流派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山药蛋派”。所以“山药蛋”也就随着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传播而成为普通话的一员,与土豆一起进入通用的词汇库,极具特色的山西方言产生了极具特色的马铃薯的多种不同名称,也孕育了属于山西人自己的山药蛋文化。

山西方言与红枣文化

大红枣是山西的特产,于是山西各地积淀了悠久而又浓厚的红枣文化。

首先,从名称上看,红枣在各地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现以柳林方言为例)。根据品种和大小,红枣有以下名称:牙枣niazao、团枣tuan zao、酸枣xue zao 和梨枣leizao,大枣和小枣等;根据枣的不同生长阶段,从触觉和口感角度看,红枣又有两种叫法:硬枣ningzao(又称脆枣quzao)和面枣mian zao;再从视觉的角度看,红枣又有以下四种名称:枣不脐zaobe cei(变红之前的幼年阶段)、红眼圈圈hongniequeque(红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枣)、半腰腰peyaoyao(红了二分

之一左右的枣)和通红红tong honghong(红透了的枣);从其发育特点看,好比一个受精卵可以孕育出两个人一样,一个核上也可以长出两颗枣,它们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人们很形象地称之为"双马马"songmama;不同加工方式处理后的枣又拥有了新的名称:如干枣gie zao(自然风干)、蜜枣miezao、酒枣jiu zao和熏枣xiongzao等。

红枣不仅有纷繁庞大的家族,而且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影响颇大。

首先,红枣被人们淋漓尽致地应用在饮食中,尤其是一些重大节日。如:民间二月二日传统吃枣豆子,即将大红枣、红豆、豇豆等一起放入开水锅,用文火闷煮到烂熟如干饭;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中也有枣,即以软米、大枣为主料,用苇叶包成三角形拳头大,文火闷煮;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该日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它们的原料也离不开大枣;大年三十吃的年糕,不论是案糕还是油糕都需要大枣。此外,普通日子里老百姓也时常会把大枣蒸进馒头或煮进小米粥中。

红枣除了给人们提供基本饮食功能外,还被人们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嫁女时蒸的花馍馍上以布满红枣为喜庆,新婚夫妇的被褥四角内要包数颗大红枣,洞房炕角也要撒红枣,"枣"与"早"谐音,企求早生贵子,并愿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孩子过满月、生日时也都要吃枣糕,望孩子早点长高,早日成材;母亲给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时也要夹带一把红枣,盼孩子早日归来。

作为吉祥物的枣在为活着的人传递着祝福的同时,也为生活之外的神和故人送去无限崇拜和敬意。每逢春节、元宵节,此地的居民会在神台上供"枣山"、"节节高",这些供品都是在加工过的面团上插上红枣,用来祭祀诸神先祖;柳林民间清明节还有蒸燕燕的习俗,即用白面发酵上碱捏成飞鸟燕雀及十二生肖等各种形状,等其出笼后以线穿成串,间以一颗颗红枣悬挂屋内,以纪念介子推。

大红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久服轻身延年。"所以人们常将大红枣作为礼品送给亲友。在革命年代,一曲"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的歌曲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饱含着人们对共产党的无限爱意。除此之外,在人们的色彩观念中,枣红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颜色。

可见,红枣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山西方言中的“牛”文化

山西畜牧业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牛文化。从山西方言许许多多的关于牛的词汇中,依稀可以感受到古代农耕文明的遥远回响。

牛按性别分雌雄两类。未阉割的叫公牛、牤牛(阳曲)、泼牛(吉县)、牤蛋(和顺)、坡牛(永济)、扑牛(万荣)等;阉割了的公牛叫犍牛(定襄)、老犍(晋城)、壮牛(新绛)等。雌牛的叫法有兕牛(阳曲)、兕牛子、母牛(平遥、祁县)、乳牛(广

灵)、善牛(陵川)、肾牛(晋城)、厦牛(万荣)。

按毛色可分为:红牛、黄牛、黑牛、黎麻牛(又叫花牛,指杂毛牛,平遥)等。按年齿可分为:大牛、老牛、小牛儿(怀仁)、小牛子、牛犊子(平遥、长治)、牛犊儿、牛娃(河津)、牛娃儿(洪洞)、牛蛋子(山阴)、牛犊嘞(沁县)等。按功用可分为:耕牛、犁地牛儿(平遥)、奶牛(专用于产乳的)、菜牛(又叫肉牛,专供食用)。

另外,牛反刍叫“换嚼”(平遥、广灵)、倒嚼(平遥),牛用角顶叫“握”、“猜”(音,平遥)。

牛在古代农耕社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关乎全家人的食粮保暖,故人们爱怜之,还常常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带“牛”的名字。如把小孩昵称为牛牛、牛儿;用“牛”来排行:牛儿、二牛、三牛;在牛前面冠以“金”、“铜”、“铁”、“福”、“喜”、“灵”,叫金牛、铜牛、铁牛、福牛、喜牛、灵牛等。

带牛的词还有,把牛字重叠为“牛牛”,表示小昆虫。形容人长得又粗又矮,叫牛腿子(平遥);形容人执拗倔强,叫牛劲(新绛);称婴儿、小孩的胖脚或小鞋叫牛蹄子、牛蹄蹄(平遥);形容数量极少,一点点,叫“一圪牛牛”(平遥,文水);假装赌博或卖货骗人上当叫“拉黑牛牛”,或“拉黑牛”;形容小孩子胖而可爱叫“圪斗牛牛”(平遥);形容做事不紧不慢,不着急叫“牛皮灯篓(子)”、“老牛”;固执不化的人叫“牛角”或“死牛角”;“黑乌牛”用来形容天气阴沉欲雨或黑红色的肿胀伤痕;形容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叫“牛牛滚蛋蛋”;“死牛疙瘩”形容人脾气倔,不通情理。

山西方言中有很多有关“牛”的歇后语:

牛毛擀毡子——不合股;按住牛头喝水——勉强不得;牛圪角戳进羊屁股——牛气又羊(洋)气;牛吃了赶车的——奴欺主啦;牛拉轿车——不配;牛皮做灯笼——照里不照外;牛蹄子——两瓣;牛角上抹油——又滑又尖;砂锅煮牛头——放不下;老牛散步——慢慢腾腾;牛犊子拉车——乱了套啦等等。

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披露出早在几千年前活动于运城盐池一带的蚩尤族与牛的联系:“今运城盐池附近有个村子原叫蚩尤村,村里以前只祭蚩尤不祭黄帝。他们叫‘蚩尤’为‘蚩牛’,‘尤’与‘牛’在当地分得很清楚,唯独‘蚩尤’的‘尤’读与‘牛’同。”

山西方言中带"二"的贬义词

山西方言中有丰富的以"二"打头的贬义词,多用来形容、指称某类人或某个人言行不端。随着山西地方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这些词也处在悄然变化之中,有些词或许已不常用,有些词或许只在小范围使用,成为社区或个人的习惯用语。下面主要以平遥话为例释义如下:

二百五: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类似的还有"二八扯"(长治话)、"二王五"(大同话)、"二行五"、"二量五"、"二老倒"、"二老粗"、"二合三"、"二合拉"、"二瞎子"、"二愚子"等。

二流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二不愣、二愣子、二傻子:形容傻气、鲁莽的人。

二杆子:形容冲动、莽撞的人。

二疙郎:形容离间、挑拨是非的人。

二石疋:形容人木讷、呆滞、愣头愣脑的人。

二性物烂:不正经的人。

二性性、二性子:易受鼓动、煽动的人。

二憨憨:傻、呆之人。

二跌水(三跌水):形容穿着不整洁、邋遢的人。类似的还有"二怜怜"。

二姑娘:形容比较呆傻的女孩。临汾一带又指言行举止像女性的男性。

二痞子:类似无赖、地痞流氓之人。

二伙计:笨蛋、傻瓜,又称二脱子。

二鬼:形容做坏事的人。现在也有用来表父母亲人对家里第二个孩子的亲昵称呼。

二讨债:相当于讨债鬼。

三猫二眼:指人做事、学习不专心的人。

二磨神(临县):做事磨磨蹭蹭、不出效果的人。

二个炮(朔州):恨铁不成钢。

二血头(朔州):吃里爬外。

此外,还有一些带"二"的词偏中性。例如:

二饼(柄)子:指眼镜。用来讽刺那些学习没学到家,却像文人书生似的坏了眼睛的人。

二道贩子:形容做二手买卖,从中牟利的人。

二把刀(二把势):形容做事不熟练。

二不球球:形容人或物一般水平,中等偏下。

二不坎(坎):形容做事或生活上比较困难的时期,通常也是比较关键的时期。

那究竟为什么用"二",而不用"一"或别的数字来表示以上的贬义呢?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农村的孩子比较多,在他们看来,老二比较叛逆,脾气暴躁,没有老大谦顺。

二、惯用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二是和"反"意联在一起的,表示"不忠";古代不许妇女再嫁,有"好马不披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信条,二又表示“不贞”。

说明:上述文章均来源于《太原日报》。文章内容由山西大学文学院乔全生教授带领其弟子崔启明、张俊英、刘明华、杨静、苗艳丽、张蝶、李栋、陈娟娟、王

伟、张润香等人一起合作撰写完成。由文章可以领略到山西方言土语和山西风土人情所展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

晋商文化

晋商特征 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 二是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 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所谓山西商人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盐商、洋铜商等。如开中法的实行,就是明政府为北方边镇军队筹集军饷,实行由商人提供边镇军队粮、布饷需,换取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和贩运盐斤。明政府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既解决了北方边镇军饷,又收到了盐税,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兴起。 入清后,清政府则把山西视作“商贾之途”,是“财赋有出”之地,另眼看待。清王朝在为巩固其政权所进行的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及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的军事行动中,都得到了山西商人在财政上的支持。在清代的皇商中,最著名、资本最雄厚的是山西介休范氏。范氏除了为内务府来办宫廷用品外,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又为清政府运送军粮,建立了功勋。当清廷制钱用铜奇缺时,范氏又作为最大的洋铜商,往返于东土与东瀛间。 山西票号创立后,山西商人又为清廷代垫代办汇兑军协饷、筹借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发生,西太后、光绪帝西逃,途经山西时,又由山西商人借银40万两,以解皇室经济开支燃眉之急。事后,清廷令各省解京饷款,改汇山西票号老庄——平遥、祁县、太谷,顿时山西平、祁、太票号总号成了清廷总出

纳。次年,西太后、光绪帝由陕返京,仍由山西票号继办“回銮差款”汇兑。所以有人说:“山西票号是清廷的财政部”,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山西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的结托关系,表现形式很多,如明代扬州盐商,商籍有山西而无安徽,正是山西商人与政府有着特殊关系,政府优待山西商人而歧视徽商之明证。入清后,借着前期对后金叛乱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的关系,山西商人在政治方面的优势更加强大,徽商为了争取上风,不得不采取交际方式笼络政府官员。(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内在超越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山西商人也与清政府达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以山西票号来说,他们先从经济上帮助穷儒寒士入都应试和走马上任。儒士一旦考中,票号便利用其关系代为运动,放任外官。这些靠票号从经济上帮助走上官场的儒士,以后便成为与票号有着特殊关系的官员。 山西票号还为一些人代办代垫捐纳官职。咸丰时,清政府为筹集军饷,大开捐纳鬻官之门,规定文官可至道台,武官可至游击、京堂二品、各部郎中,鬻实官和虚衔。山西票号乘机居间揽办,对捐官者票号予以保守秘密,而票号也得到了官僚的庇护。对于在任的王公大臣,山西票号更是施尽手段交结。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称:“票庄与官僚的私下交结,更多趣闻。……在京的几个大的票庄,拉拢王公大臣,在外省的码头,不啻为督抚的司库。”最著名者,如蔚盛长交好庆亲王,百川通交好张之洞,协同庆交好董福祥,志成信交好粤海关监督某氏,大德通交结赵尔巽和庆亲王,三晋源交结岑春煊,日升昌交结历任粤海关监督、庆亲王、伦贝子、振贝子和赵舒翘等。据说张之洞因母守制三年后,从原籍赴京想谋取更高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浅议《论语》格言及哲学思考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源泉,而且在语言方面也影响非凡。《论语》的语言是充满智慧、出言不俗的格言警句,是讲述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要言妙句,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论语;格言;价值 《论语》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格言很丰富,同时具有很深的思想价值。 一、《论语》君子修身格言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论语》是一部关于修身成德的子集,学习其君子修身方面的格言,有助于我们加强情操修养,塑造人格,完善学识,同时有很深的时代价值。 1.德才兼备 孔子认为,“君子”非凡夫俗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君子不器”[1],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这样,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要博才,对于知识既要专,又要宽。 2.君子为仁

“仁德”是孔子“君子”修养强调最多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君子的根本。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3]。 君子要重意避利,追求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5]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6],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九思”[8]。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论语》教育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9],“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现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2.学习方法 《论语》中最著名的学习方法的格言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

晋商文化

一:简答题: 1:简述晋商的特点: 晋商文化源远流长,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商业金融业结合,重视行会作用,聘用同乡人。有一下特点: 第一,唐晋遗风的管理理念。 第二,关公崇拜的商业伦理。 第三,重商立业的价值观念。 第四,乡土轴心的理财文化。 第五,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 第六,官商相维的展业思想。 2:简述明清时期票号的组织架构: 其组织结构为三种人:东家、掌柜、伙计。大掌柜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东家不能插手经营活动。掌柜和伙计可以人力入股,享有分红的权利。票号的所有人员一律是山西人。 山西票号的血脉里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浸润,“以义制利”是其基本准则。《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3:简述晋商的关公信仰: 什么是关公信仰呢?其实就是四个字:“忠义仁勇”。晋商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直接引入商界,作为经商的核心理念,提出“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主张经商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晋商以关公等山西先圣先贤为楷模,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商号;在商道,讲仁义;与友交,讲信用。宽厚待人,以义取利,以利厚人,表现了商道即人道的精神,培育了晋商忠诚、崇礼、仁义、守信等共性特征。 4:简述山西文化区的划分及特点: 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不完全等同于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言土语、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等有密切关系 晋南地区:这一带古代是耕读文化,农业生产以麦为主,饮食习俗以馍为主。 晋中地区:是古代中原民俗文化与北方民俗文化的交错之地,胡汉相融。农业生产以麦为主,辅以杂粮 晋北地区:这一带古代是草原民族与农耕居民冲突的地带,农业生产以杂粮为主;饮食习俗吃莜面、土豆; 上党(晋东南):出入河北、河南的重要孔道,太行山险峰陡立,农业生产以粟谷为主。 晋西地区:晋西地处吕梁山西侧至黄河以东,西渡黄河与陕北相交,汉时属西河郡地。农业生产以粟豆为主。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山西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说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这块土地上。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柳氏一门的祖先“和圣”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均发生于此。 山西地区历代名臣良将辈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名将李牧、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霍光、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徐晃、唐代名将尉迟恭、薛仁贵、唐代诗人柳宗元、宋代宰相司马光、名将狄青、杨家将、明代重臣王琼、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均诞生于此。

山西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山西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以《粉末春秋》为例 1.研究目的 山西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大省,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电影《白银帝国》《赵氏孤儿》,说唱剧《解放》,舞剧《一把酸枣》的成功,很好的弘扬了山西文化,山西文化品牌逐步确立起来,研究山西传统文化是实行山西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有助于提升山西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更加有利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文化就要从具体的艺术形式入手,《粉末春秋》无疑是典范作品,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与市场紧密结合,富有艺术性,思想性,创造性,而这部舞剧又是高校实行艺术实践的典范,研究它可以更好的将教学实践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当中,对于教育也是一大重要的成果。 2.研究内容 1)《粉墨春秋》中,如何将戏剧与舞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2)《粉墨春秋》中蕴含的山西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例如民间失传已久,山西地方戏蒲剧特有的“跷功”和《挂画》中的椅子功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细节。 3)《粉墨春秋》对于弘扬山西文化起到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价值,应当从中得出一些先进的经验与结果,文化的发展不单是靠一两部剧目的走红,而是一中特有的文化宣传策略,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把握观众才是至关重要的。

4)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仅有一所学校是远远不能推动的,研究陕西职业艺术学院的教学风格,才能更好的推广到其他学校当中去,恰逢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如何推动校园建设,以校园发展反哺文化产业,是十分值得研究学习的。 5)任何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极具教化意义的,无论是《粉墨春秋》本身,还是舞蹈家黄豆豆本人都非常具有榜样意识,是值得学习思考的典范,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研究价值 1)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山西作为中国的戏曲大省,剧种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戏曲作为山西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它的深入 挖掘和传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粉墨春秋》秉承了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用作品传递山西丰厚的人文资源的精 髓,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创新变革的民族精神。 2)用现代艺术元素演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故事,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更有利于了解山西戏曲,中国戏曲,传播传统文 化。 3)舞剧是没有语言和国际限制的舞台艺术。以戏剧为艺术依托,以梨园故事为原型创作,既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可以 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对于山西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走 出去都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4)剧目创作,排演的过程,同时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学习,提高进步的过程,这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实践,对于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危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为此,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发〔2009〕2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11号)和《山西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晋政办发〔2007〕74号)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文化产业强劲增长 据统计,2004到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5%,明显高于同期GDP 增长幅度。2007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0.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0%,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GDP增长0.7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超过房地产业(6.7%)和金融保险业(7.9%),已经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主体迅速崛起 统计显示,2006年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81271个,文化个体户69238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64万人。涌现出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英语周报社、太原文广集团和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三)文化精品生产成果丰硕 电视剧《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晋德裕》等文化精品,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大同云冈恒山国际旅游节、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艺术节、关公文化节等一批重大品牌文化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树立了山西的良好文化形象,增强了山西文化的软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在全国各地演出均已达500场以上,票房均突破1000余万元。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达6.62%,电视剧《走西口》的平均收视率更达到了9.6%。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品牌之一。 二、发展潜力 (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晋商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晋商文化素养: 一、儒贾相通观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延伸到商业行为中,利用传统儒家文化建立自己的约束机制,这些观念也成为晋商企业文化的核心. 在担负社会责任的同时,jinshang还包含了三层含义:先进的经营机制、优良的企业素质、灵活的经营方针。 Er,义利相通,义利并重 晋商的企业文化就是诚信。所谓“诚”就是以诚来对待自己的客户。 义,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禁约人们行为的准则。在义利相通观的影响下,诚信戒欺,重视商誉,则成为山西商人的商业道德观。义利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诚”与“不欺”, “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三、谋略竞争观 商品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深谋略,通权变,作为商场上的竞争之道,体现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观的又一个特色---进取精神。 四、修身正己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修养为前提。关于这些基本素质的标准,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兵家对为将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 五、科技应用观 数学、地理、交通与商人的经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Xianshiyiyi 一是强调法制规范,并重道德建设。对于在暴利刺激下的欺诈、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无可奈何。我们yao在加强法制手段的同时,却没对道德贬值予以重视。亚当·斯密曾讲过,自爱、自律、诚实、公平以及公共道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需要道德的制约,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塑市场经济根基与法制建设一样重要。 二是发扬诚信精神,树立市场信用。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如果放任经济失信蔓延,那么,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将沦为看客。晋商依靠诚信不欺创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神话。诚信走遍天下。 三是注重团结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几年来世界大企业之间频繁联系、组合,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以共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是当今世界企业的共识。我们更应该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山西传统文化的创新论文

山西传统文化的创新 一、山西传统文化的地位 山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有丰富的内涵,在山西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一)山西传统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五千年时光的沉淀,成就了山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那么,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晋商文化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骨髓里。其次,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别有一番风味。香甜的陈醋,甘醇的汾酒,各色的面食加上独到的小吃,每一个都让人难以忘怀。再次,便是不得不提的浸淫中华五千年的民俗文化,山西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山西特有的精神,展现着山西人特有的风貌。 1、历史文化 (1)、思想文化 在三晋地区共存在着四种主要思想,即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兵家思想、“养士”思想。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于此地。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

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有法家人物申不害、赵国人慎到、韩国大思想家韩非,在巩固和强化封建帝王的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然而然就为法家和纵横家准备好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各种思想构成战国时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兵家文化当首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名载史册的兵家人物还有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他们的事迹和思想都为中国军事文化增添了绚烂色彩。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现了许多以“养士”闻名的政治家,比如魏国初期的魏文候和后期的信陵君,以及赵国的平原君。当时“养士”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科学技术 农耕 三晋地区的先民以自农耕著称,耕作技术也为当时先进,农产品种类有谷、麦、豆并出现了冬小麦。 天文 五申所著《天文》中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腊人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星表约早200多年。同时,研究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的运行位置变化。 水利 三晋地处黄河流域,是我国水患不断的地区。著名的有晋国大泽的堤防,“引漳水溉邺”水利工程,魏国开凿鸿沟工程。

晋商文化学习感悟

太原师师院附中初 一年级社会 实践C1013 贺雨婷

感受晋商文化 C1013 贺雨婷 晋商的辉煌刚过去不到百年,人们就对其知之甚少了。甚至有人对晋商这一概念竟是完全没有的。直至《乔家大院》的演出,人们才通过乔致庸这个叱咤商场、经营天下的人物,才升腾起对晋商人的崇敬,由心底生出一些了解晋商的冲动。是啊,人们对晋商的了解都是从电视开始的,从《白银谷》、《龙票》、《昌晋源票号》再到《乔家大院》,人们在电视中感受到了晋商横空出世的雄壮和经营天下的豪气,那些古老的当铺、钱庄、票号、商号,是晋商留在历史上的符号和印记。带着对晋商浓厚的兴趣,我选修了谢老师的《晋商文化赏析》这门课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从中知道了很多关于晋商的风云人物,晋商中各家族的发家事迹,个大院的文化等。我看重的是他们身上的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 世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 江”,是他们的自我写照。他们的成功, 令人注目。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 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每一种 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 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 活跃的能动力量,而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就 是这一特殊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明清 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1.诚信:货真价实的诚信。晋商出售商品讲求货真价实。在晋商的诸多事例中,祁县乔家的换油事件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乔家在包头的复盛油房,运胡麻油回山西销售。经手伙计为图厚利,在油中搀假。掌柜发现后,即令另行换装,并收回售出的掺假油或补其差额。经济上虽一时受了点损失,却招得近悦远来。晋商秉持的质量诚信观念,严格保证产品质量,以优质的产品赢得顾客的信赖。他们对于生产加工的商品,从原料选择、工艺制作到运送储存,都始终严格要求、十分讲究,泡制虽繁从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因此,晋商创出了许多知名品牌,至今仍颇负盛名,如六必居酱菜、杏花村的汾酒、太谷广盛药铺的龟龄集和定坤丹等。据史料记载,由于晋商提供的砖茶质量可靠,西北人曾以砖茶代替银两货币流通,作为物资交换的手段。以至于几百年过去了,前苏联人来中国时还打听祁县长裕川的名牌“红梅茶”。 经营理念的诚信。晋商十分重视商业信誉,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从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更不缺斤短两、“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秤平、斗满、尺满足”、“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4]。晋商中流传的这些商谚就充分体现了他们难能可贵的经营理念。

晋商文化宣传海报

旭峰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制作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男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现在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重修后开放的。此后,陆续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出现在山西省旅游名胜行列之中。 这几处晋商宅院可说是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精华,同时,它也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的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结构 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上面提到的四个大院,占地面 积从5000多平方米到一万多平方米。其中王家大 院的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 期大院总面积的1/15。难得的是,这些巨型宅院 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局部设计、 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 后统一。 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的晋商住宅院落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当时的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 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先后开放的这四处 晋商大院倒是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起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 座大院结构是“喜喜”形。 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质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些许书香之气。 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 家大院建在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个高度,极具层次感。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这些宅院被称赞“汇末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妙。 乔 渠 曹 王

晋商与晋商文化总结

晋商与晋商文化 一、什么是晋商 (1)专指古代晋国经营商业和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g-w-g (2) 凡山西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包括从事国营(工)商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 晋商文化: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 指山西商人(即晋商)在从事商业交易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和经营经验的总结,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 晋商精神: 精神:宗旨;主要的意义。 指源于山西古老文化、在长期的商业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个人和团体的一种信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博大宽容的经营胸怀、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和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等。 晋商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有三个显着的特点: 首先,经营范围广泛。 除盐业外,有铁业、茶业、丝绸业、棉布业、粮油业、颜料业、杂货业、木材业,以及金融业,甚至还有酱菜业(北京六必居)、饭店业(北京都一处)、药业(早于同仁堂的北京万全堂药店)、文物古玩业等,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这在当时的其他商帮中是少见的。 其次,经营范围遍及全国,甚至海外。 当时在全国各地经商的山西人到处可见。遍及全国的山西会馆正是晋商走向全国的象征,仅在北京晋商会馆就有9所,日本、俄罗斯、蒙古等也都是晋商大显身手的地方。 最后,晋商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 它的两权分离、激励机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等成功经验,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晋商文化: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文字+符号+仪式。 晋商文化:山西商人(即晋商)在从事商业交易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和经营经验的总结,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 晋商精神: 精神:宗旨;主要的意义。 指源于山西古老文化、在长期的商业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个人和团体的一种信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博大宽容的经营胸怀、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等。 二、晋商文化的核心 (一)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 (二)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 (三)求同存异的经营策略。

文化创意考试题目及其答案

1.什么是文化产业,它的分类,特征 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分类:第一部分文化产品的生产 一、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三、文化艺术服务四、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五、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第二部分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 八、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九、文化用品的生产十、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特征:文化产业是智慧,创意,内容,符号,经济的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 1,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核心、强调创意的产业。注重创意、求新求变是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2,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较小,在资源相对紧张、环境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愈加突出。 3,文化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具有价值增值的特点,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低投多产,具有高附加值 4,文化产业中既有现代化、大规模、拥有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也有个体化、小规模、依靠个人创作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主体,因而具有广泛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特点。(范围: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2.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具体表现 定义:软实力也称“软力量”,于上世纪90年代由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与国家军事和经济力量等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等因素。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价值理念、社会风尚、文化遗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具体表现:1.文化生产力,是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言的。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使文化进入一个民主化、大众化、商业化的时代。衡量文化生产力开始运用数字指标,点击率、收视率、发行量、排行榜、票房、利润、出口量等都是文化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量化指标 2、文化感召力,文化的感召力也就是文化的吸引力,主要表现方式有三: 一是理,二是情,三是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美悦人。 3、文化创造力,文化的魅力在于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形式上。内容上,文化在强调继承的同时,更体现在其时代性,形式上,每个时代要有自己的新形式。 4、文化竞争力。实现文化竞争力的不断强大必须要着眼三点:一是大师,二是品牌,三是个性。 3.行业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 行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出版 区域文化产业,中国每个省份都有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文化特色。

泰安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泰安 一、你家乡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家乡是寓意着国泰民安的小城泰安,它依山傍水,有着许多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岳独尊的泰山、曾作为皇帝行宫的岱庙、被称为泰安母亲河的大汶河以及大汶口文化等。 清代著名文人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记》,首句就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汶水就是我们的大汶河,在它的两岸有着被称为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石桥、山西会馆,300万年前的古泉群——上泉古泉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亭山、文姜城遗址,原泰安八景之一——汶河古渡等等。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在1982年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现今只要有传统文化的存在,就会有旅游的开发,小城泰安的大汶口文化也不会例外。 一、它们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的情况怎么样? 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的现象在现今的社会越来越多,把当地古老的传统文化作为旅游的重点推出是最好的营销与推广。可以说文化丰富了旅游,旅游使文化得以推广。 在我家乡泰安,这些传统文化基本都被开发成了旅游资源。 (一)大型主题公园“太阳部落” 坐落在泰安西南边满庄镇的太阳部落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线,以情景体验的形式,将史前文化和游乐项目有机融合,使远古文明的场景在游客面前真实展现。景区采用现代一流技术装备,让游客充分体验史前文化,增强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其中时空隧道项目更是世界之最。通过对大汶口文化的开发,使游客在体验现代游乐设施的同时,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之中。 (二)开发建设了天颐湖旅游度假村 旅游度假村一直都是主打休闲娱乐的旗帜,而天颐湖旅游度假村就充分利用天颐湖这一资源,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商住”为一体的水上旅游乐园,成为泰山南部新城区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 “汶水汤汤”,当历史的长河淌过这篇神奇的土地时,所能掩埋的也仅仅是这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生活的遗迹,祖先的精神、文化却是带不走的。博物馆的形式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向广大群众展示充满历史沧桑的大汶口文化。 二、你觉得在开发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环境的破坏 当文化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之后,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繁荣与发展和人流的增加,还有的就是环境的破坏。像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它的开发是展示大汶口文化最好的契机,但在保护方面却又疏于管理,这样会导致出土的文物受到伤害;随着大型主题公园“太阳部落”的兴盛,位于满庄镇的周遭环境也会因为游客的增加而加大污染;天颐湖开发之后,吸引了许多游客游玩观赏,而水域是在旅游资源中最容易受到污染的,如果不好好加以管理,游客素质不能全面提高的情况下,环境垃圾会污染了这片纯净的水域。 (二)遗址翻修 既然被称为遗址,就是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很多的古迹需要进行翻修,才能得以传

《乔家大院》中的晋商文化

中华商魂彪炳千秋 ------以《乔家大院》为例,分析改晋商文化传播现象 摘要:由著名作家朱秀海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本土的晋文化为依托,以真实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反映了晋商票号的发展过程,彰显了“诚信为先,礼义为道”的晋商精神。本文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在调查走访事件发生地以及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后,进一步明确了影视作品对晋文话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为广大晋商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电视电影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创新平台。 关键词:《乔家大院》;晋商文化;传播现象 在对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搜集整理之中,历史剧《乔家大院》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来源于该剧的历史真实性,来源于剧中人物的感染力,更源于该剧对晋商文化的传播的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探究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性 由胡玫导演,朱秀海编剧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一经播出便引起受众很大反响。“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乔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屹立于晋中大地,作家朱秀海受乔家后人乔燕和之邀,了解了乔致庸的生平事迹,人生观、价值观中所蕴含的晋商精神,深深地为这种精神所震撼,选取典型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创作出《乔家大院》的文学剧本,又根据剧本改编成长篇小说《乔家大院》[1]。 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四代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卒干光绪三十二年,他待人随和,处世中庸,善于计谋,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2]。剧中事件的演绎是掺杂了许多戏剧性,但在历史记载中是有源可循的。如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晋商保护矿山[3]、赈济灾民、为朝廷海防捐款、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捐款为慈禧和光绪解困、助渠本翘创设中学堂,孟步云创设女子学校等[4]。除了乔致庸外,《乔家大院》中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山西巡抚胡聘之”角色贯穿剧情始终,历史中的胡聘之思想开放,在山西开工厂、办学校、兴建铁路、发展矿务,功勋卓著[5]。江雪瑛嫁进的何家,相当于历史上的榆次县常家。剧中的太谷陆玉菡家,就是历史上的曹家。 二、真实性与虚拟的完美结合,有力宣扬晋商文化 长篇小说《乔家大院》以真实历史人物乔致庸为原型,又虚拟了乔致庸、江雪瑛、陆玉函的三角恋关系,既有严肃的历史真实性,又有着文学的虚拟性、大众文学的可读性。 《乔家大院》演绎了中国商业、金融史上乔致庸这位商战英雄的动人传奇。从历史和现实的视野,展示了“诚信经商、胸怀天下”的晋商精神和以其为精髓的晋商文化。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乔家大院的真实面目,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晋商精神。明清时期,晋商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贯于商业活动,形成了一种以诚信为核心的讲义利、重管理、求创新的本土文化。这种融入在山西人血液里,在三晋儿女的血脉中默默地传承着的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作晋商文化[6]。受儒家学派的影响,晋商以“诚”“信”“义”“利”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晋商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晋商十分重视诚实信用,注重义利统一。晋商认为,经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根据,故力能通有无,近悦远来”。诚实信用是晋商成功的秘诀之一。晋商在严守诚笃与信义的同时,还坚持义利统一。晋商提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晋商把象征忠义的关羽作为他们最为仰慕和敬重的神。晋商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信义为本,禄利为末”。 在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晋商的事迹、精神和文化里,深深地埋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品格和精神文化气质,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片头提字总结为:一篇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

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传统文化历史知识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XXXXX】《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晋商文化论文

浅谈晋商与晋商文化 摘要:晋商又称山西商人,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以擅长商业经营活动而著称于世的商业集团。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晋商的成功之道和她所包含的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晋商文化精髓启示 晋商历史 晋商是指山西(中国中原地区的一个省)商人,山西的简称为“晋”。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一种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山西的方域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却地质地貌相对比较奇特而多样,南北气候类型跨度较大,这就为山西成为一个物产丰富、资源优裕的省份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使山西自古以来就以盛产煤、铁、盐和丝、棉、粮而称著全国,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社会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及至明清时期,山西的资源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和重要,以至于成为朝廷靖边抚民、发展生产的重要物源依赖。 由于地缘优势,山西人经商很是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1368年-1644年)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有了丰富的资源,就有了将之转化为商品的基础;有了发达的商品生产,就需要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为了促进商品的流通,就需要商人进行转运和销售。正是在这一刚性链条逻辑的推演中,一环扣一环地促进了山西商业的发达和晋商的崛起。清代(1644年-1840年)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东南亚,北到俄罗斯莫斯科,东起日本,西到中亚欧洲,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 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五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

山西省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山西省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易错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 Kong Qiu C . Meng Ke D . Xun Kuang 2. (2分)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 . 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 . 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 . 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 . 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3. (2分)“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A . 《道德经》 B . 《论语》 C . 《韩非子》 D . 《春秋繁露》 4. (2分)(2017·淮北模拟)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5. (2分) (2017高二上·佳木斯开学考)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

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_招标190922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 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22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招标数量、招标情况、招标行业分布、投标企业排名、中标企业 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40000MA0HLAAE2A 工商注册号:140000000052987组织机构代码:MA0HLAAE2 法定代表人:王文保成立日期:2017-08-0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经营状态:存续 注册资本:500000万人民币 注册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动力港1幢8层8010、8011室 营业期限:2017-08-01 至 / 营业范围:旅游景区的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从事住宿业、餐饮业及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智慧旅游服务;旅游资产管理;旅游教育及技能培训;文化演艺、会议及展览服务;旅游地产开发;航空旅游、体育项目投资运营;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和销售及其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招标数量 企业招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1

晋商文化论文修订版

晋商文化论文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晋商与晋商文化摘要:晋商又称山西商人,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以擅长商业经营活动而着称于世的商业集团。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晋商的成功之道和她所包含的文化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晋商文化精髓启示 晋商历史 晋商是指山西(中国中原地区的一个省)商人,山西的简称为“晋”。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一种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山西的方域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却地质地貌相对比较奇特而多样,南北气候类型跨度较大,这就为山西成为一个物产丰富、资源优裕的省份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使山西自古以来就以盛产煤、铁、盐和丝、棉、粮而称着全国,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社会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及至明清时期,山西的资源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和重要,以至于成为朝廷靖边抚民、发展生产的重要物源依赖。 由于地缘优势,山西人经商很是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1368年-1644年)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有了丰富的资源,就有了将之转化为商品的基础;有了发达的商品生产,就需要广泛进入流通领域;为了促进商品的流通,就需要商人进行转运和销售。正是在这一刚性链条逻辑的推演中,一环扣一环地促进了山西商业的发达和晋商的崛起。清代(1644年-1840年)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