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的(从主体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皮亚杰

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探讨了人类认识的来源、可靠性等问题,这是西方哲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是所有哲学家都要涉及到的。到了近代,认识论则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根据对于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英国形成了经验论学派,认为一切认识都来自后天经验。但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又存在着分歧,洛克和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休谟则是怀疑主义经验论。在欧洲大陆形成了唯理论,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知识的源泉,才能够提供可靠的真理,而理性认识并不依赖于经验。有笛卡儿的二元论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唯理论和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

传统的认识论停留在哲学层面上,对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的探讨很笼统,没有经过试验验证,是一种粗糙的认识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修正了传统认识论的这一缺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探讨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并研究了认识发生的成因。无疑,这是认识论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人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了成熟的认识,是从幼儿阶段逐渐建构起来的。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上,认识建构的方式、人的认识能力都是不同的。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水平(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时的幼儿没有任何自我意识,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或者说,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这个时期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感知活动之中的。这种感知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把一切事物都与之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我们观察的结论,作为幼儿本身则没有意识到这种自身中心化。这种活动的特点是:还没有把不同的活动协调起来,每个活动都形成一个孤立的整体,不同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

到了十八个月到二十四个月左右,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主体的活动被联系起来,被协调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意识到自己是空间中诸种客体中的一个。虽然这还只是在实物水平上进行的,这表明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原来的自身身体的中心化,并且具有了主动性。主体活动的协调,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分化的根源。

前运演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左右)。这个阶段发展的结果,是儿童能够运动概念符号来进行思维和描述世界。儿童对于主体内部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初步不完全的逻辑结构;对于外部客体的协调则导致了因果观念的出现,表现为儿童总是问“为什么”。儿童的思维是定向的,不具有可逆性,不能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也没有守恒的概念。比如,如果不是同时看见的三对棍子,而是在一个场合看见A小于B,另一个场合看见B小于C,他不能由此推论出A小于C,只有把它们同时摆在一起他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这就是说,他的思维还具有直观的特点。

具体运演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进行逻辑运演,虽然是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上一阶段相比,一个重大的进展是可逆性的出现和守恒概念的建立。他处理问题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两个方向,能够把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能够进行预见和回顾。表现为他不是在犯了错误以后再进行纠正,而是能够对错误预先进行纠

正。在空间感知方面,整体不再是一个不连续项的集合体,而是完整而连续的客体,按照临近性原则或者结合,或者分离。其逻辑运演的特点是还没有与具体的内容相分开,即还没有形成纯粹形式的逻辑运演,因而具有“具体化”的特征。

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时儿童能够进行纯粹的逻辑运演,而无需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够进行纯逻辑的运算,即能够处理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符号和命题的具体对象。运演也具有了超时间性,不再是处理处于前后关系中的具体事物,而只处理抽象的因果关系。儿童达到了直接理解物理经验的水平。思维完全从自己的身体活动中解放出来,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了。

在认识发生的这个过程中,后天的经验的确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先天获得的适应能力是认识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内在根源。适应能力由自我调节和同化两个方面构成。调节能力存在于包括染色体在内的机体的所有水平上。这是认识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由于这种调节作用的存在,在认识发生的不同阶段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部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同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化的存在使主体能够对于刺激做出反应。同化能够把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在的逻辑形式,能够对内外行为进行组织,把经验内容同化为思想的形式。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认识过程不断得到发展,生产了新的结构,以与外部环境产生同步性的适应。

可见,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心理结构不断转化的产物,由最初的简单结构逐渐转变为越来越复杂的结构。

而且认识也不是作为一般过程而发生的,而是具体的。即:在认识发生的不同阶段上所产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既包含水平上具体内容的不同,也包括构成方面的不同,因而应当分别建立具体的认识论来进行研究。比如,可以建立起逻辑认识论、物理认识论、数学认识论等,以研究相应认识能力的发展机理和过程。

这样,发生认识论就克服了传统认识论只注重高级的认识水平,即只注重认识的某些后果,而不注重认识过程本身的毛病,从而深化了认识论的研究。

通过皮亚杰的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明白,人类的认识、甚至于某个观念,都有其出现的时间,也有其出现的机理和过程。一般地说,儿童的认知能力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儿童在某个阶段上只能理解一定的现象和知识,这是与他的认知能力相对应的。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外部世界,但儿童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与成人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同样的信息他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自己或许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小时候所看到的世界与青年时代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儿童也会说“爱情”这两个字,然而他对于爱情却并不理解,至少与成人所理解的意义相去甚远。这就启示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态度,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进去,而应当采取分阶段、由低到高的方式,否则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儿童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儿童在某个阶段只能掌握与这个阶段的认知能力相对应的知识。有的人让儿童在两岁就认识五千个汉字,在幼儿园就做奥林匹克数学题,无疑是违反认识发生原理的,结果恐怕是拔苗助长。再者,对于这么大的儿童来说,他学会了五千个汉字,会做奥林匹克数学,又有什么用处呢?【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对传统

2014年04月21日16:43 来源:原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作者:顾伟铭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在西方哲学史上, 关子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何题, 厉来存在两大基本派别, 即经验论感觉论和先验论天赋论。大略说来, 前者认为, 人的所有认识信息均来自客体, 主体有如镜子或白板, 客体将其印迹烙在主体上。认识就在于主体接受客体传递来的刺激, 从而获得感觉经验, 形成观念, 知识则在于观念的分析或联合。而按照传统先验论的看法, 主体先天地具有

一些观念、形式和范畴, 认识是对它们的回忆柏拉图, 或是它们的逻辑展开笛卡儿, 要不就是主体将它们强加于客体康德。此外, 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所处的历史条件有一共同局限性, 即缺乏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有力支持和实际验证。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之所以值得研究, 正出于上述基本考虑。在现代西方思潮中,有不少流派试图对传统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作厉史总结。举例来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回到了拉美特利的观点, 把人视为机器, 把传统经验论的认识路线简缩为S→R公式,(S代表stumiti即刺激, R代表reflexion即反应), 因而在发展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没能做出实质性贡献。逻辑实证主义声称拒斥一切形而上学, 最忠实于经验, 但它处理认识论问题一如处理本体论问题, 把上述争论归结为逻辑上是否精确或是否有意义。这种方法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则依据生物学和发生心理学, 用建构观点批判总结了经验论和先验论之争, 提出了一些关于认识之发生、发展的值得注意的看法。

皮亚杰说, 他的发生认识论有双重意图:1.建立一个可以提供经验验证的方法,2.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这一指导思想使他的发生认识论学说具有显著特征, 即它始终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依据。他认为, 这两门学科与哲学的结合, 是解决认识论问题之可靠的、能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推进问题的捷径。他明确反对在英美认识论哲学中居支配地位的语义分析学和逻辑实证主义, 认为它们使认识的发展脱离心理发展是错误的。他宣称自己“从一开始就求助于从洛克、休漠到斯宾塞这些古典经验论的创始人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发生认识论本身是经验论创始人的工作的一种发展”(《发生认识论原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12一13页。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 肯定他们开创了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认识的道路。皮亚杰以一个动物学家开始自己的科学生涯。1918年他在博士论文中考察了瓦莱·阿尔卑斯区软体动物的分布状况。这些研究不仅使他从动物界在结构上的类似受到启发, 从而促使他日后从研究儿童心理出发去揭示成人思维的秘密, 而且对他日后在心理学研究中进行材料分类有所助益。皮亚杰坚信, “认识论问题必须从生物学方面加以考虑, 因为心理发生只有在它的机体根源被揭露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第58页)他把自己的工作与胚胎学家的研究相比较。他认为, 正如胚胎学的研究揭示了动物界在结构上的类似一样,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则有助于搞清成人的思维结构。他说“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 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问题是, 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 是向生物学家学习, 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之不足, 在心理方面, 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别发生。”(第13页)在皮亚杰看来, 上述思想是为经验论和先验论所完全忽略的。他指出两者存在一共同弱点, 即都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采用静态研究方法。这不是说他们不考察认识的发展。事实上, 两者在一定意义上都考察了认识的发展。经验论者考察了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直至科学知识的进展, 先验论者则从天赋观念、不证自明的原理或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等推演出人类的整个认识结构。但问题在于他们的界说, 实际上是从人类已达到的认识出发, 而未追溯到认识的最初形式。而皮亚杰认为, 他们视为最简单、不能分析、还原或前推的许多认识形式, 其获得也必有一些先行阶段, 须历经漫长途程。诸如自我意·识、时一空观念及表象等, 若不追溯其最初起源是无法说明的。因而他说“如果我们已经集中注意于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有几乎是绝对的重要性, 而仅仅是因为总的说来它们没有受到认识论学者们的注意。”他还进而指出“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 换言之, 即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 发生认识论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 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 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平的发展情况, 一直迫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学思维。”(第18、17页)

皮亚杰首先肯定, 遗传机制和机体组织、状况对认识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他说“(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因素是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 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某些行为模式有赖于一定结构和神经通路的最早发生的机能……。”(《儿童心理学》,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第115页)这里首先涉及本能。按皮亚杰的解释, 本能是机体无意识地运用其器官的一些先天模式。他批判了拉马克学说和新达尔文主义对本能的界说, 认为按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成就看, 两者都存在未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密切相互作用的观点考察本能的缺陷。他将本能分为三等:1.一切本能行为的共有特点(如机体活动的先后次序、对应、替换等);2.行为内容在遗传时的程序化;3.个体适应、顺应环境和经验的天然倾向。第2等级在从本能到智力的过渡时日趋减弱以至消失, 第1等级将向形成认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第3等级则朝学习与经验的方向发展。在这三种情况下, 要把本能的东西和后天获得的东西严格区分开来都是困难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胚胎发生阶段起就存在, 随着认识的发展日趋复杂。因此皮亚杰赋予本能以相当有限的意义。事实上, 除了譬如说婴儿最初的吮吸动作及男性行为与女性行为的对应等外, 皮亚杰很少谈论为许多心理学家承认的多种本能。至于机体成熟的作用, 皮亚杰也仅把它归结为某些神经通路的接通使相应的认识行为的发生在生理上成为可能。一言以蔽之, “遗传与成熟的作用都限于只能决定后天成就的不可能性或者说可能性的范围有多大”(第63页)。皮亚杰据此批判了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观点。他指出, 按他们的观点, 别说本能, 就是“认识的结构也同样是天赋的……认识的‘范畴’是作为一切经验的先行条件而生物学地预先形成了的, 其方式一如马的蹄和鱼的翅那样是作为遗传程序设计的结果而在胚胎发生中发展起来的, 并且远在个体能够使用它们之前很久就发展起来了·一这种解释和我们的解释完全相反, 按照我们的解释, 认识的结构确实是赢得了必然性的。但是, 只是在它们的发展的最后而不是一开始就有, 而且也不牵涉任何先行的遗传程序设计。”(第63页)

但上述这一切是否意味着皮亚杰支持诸如白板说之类的经验论呢恰恰相反。皮亚杰一再强调, “要说明认知性行为……必须求助于为经验论者所忽略的内源因索。”(第64页)他认为, 任何认知行为, 哪怕最低级的, 都不能仅用环境解释, 而需考虑主体的内部条件。在联想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中获得最彻底表现的传统经验论观点, 其基本缺陷就是略过主体条件,认为外部作用对机体有直接的因果作用。但“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 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第60页)已经证明, 主体有一个对输入的中枢控制, 它使某些输入能成为刺激, 而另一些刺激则被忽视。因此皮亚杰主张将S→R改写成S(A)R(A代表assimilation即同化, 意即“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这就是说, 刺激若要引起反应, 须经主体的同化,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第61页脚注①)S(A)R公式不仅适用于低级认知行为, 而且适用于认识发展诸阶段, 认识在各不同水平的演化, 是以主体反应刺激的能力的演化为依据并与之相辅相成的。因而皮亚杰总结说“经验主义者所说的纯粹经验是不存在的, 事实只有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第54页)皮亚杰不仅从生物学角度、更重视从心理发展方面批判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他从认识的基本前提即主客分化入手分析心理发展。他指出, 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实际上都暗含一个未加证明的前提,假定在所有认识水平上, 都存在着一个在不同程度知道自己的能力的主体, 存在着对主体而言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第21页)换言之, 两者都将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即主一客在意识中的分化当作既定的事实。但皮亚杰通过儿童心理学研究驳斥了这一前提。

皮亚杰指出, 一岁半以前儿童的世界是自我中心主义的。此时儿童不存在自我意识。他把一切外物都与自己的身体相关联, 仿佛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这种倾向会延续相当长的阶段, 甚至六岁儿童还会认为月亮追随着自己并且是他迫使月亮这么做的。自我中心的解除和主客

分化, 非到主体能通过自由调节自身活动肯定自身的存在, 并依客体是顺应或违抗自己在一连贯系统中的活动或位置的协调作用来建成客体时是不能达到的。因此皮亚杰指出“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 也不是起因于业己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第21页),而是开始于一种主客混合的状态。

从一岁半起皮亚杰称前此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开始“发生一种普遍的‘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儿童心理学》, 第12页)从此, 儿童才萌生自我意识, 发生日益迅速广泛的主客分化过程。他的身体和动作须参照外界一切客体包括他人, 从而取得主客间的客观关系。但认识虽以主客分化为前提, 感知运动阶段的心理发展仍特别重要, “因为在这一期间他建成了所有的认识基础, 作为他日后知觉发展和智慧发展的起点。”(同上书, 第5页);诸如时一空、因果性范畴及数学逻辑运算, 无一不以感知运动阶段的相应图式, 也译为格局为基础。这些图式没有一个具有先天起源, 全是儿童在主客相互作用的往复中逐渐形成的。以时空为例, 儿童开始只有一些混杂的空间, 如口部、触觉、视觉、听觉或体态的空间, 以及诸如等妈妈的时间印象。须待儿童形成永久客体图式即意识到客体恒久性, 不因一物暂被移开或遮蔽就认它为不存在继而形成位移群儿童寻物动作即实际空间中的位移及许多位移组成的位移群图式时, 儿童才形成了以物体的实际空间关系为内容的欧几里德空间, 并相应于位移群图式因为位移即客体的空间移动, 这种变动在同一时间只能出现一次形成了脱离纯主观感受而具有事件之前后相继之客观内容的时间范畴。

因果性范畴的形成也同样如此。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除自己身体动作外不知有别的原因, 不懂得因果关系中的物理、空间内容。例如儿童拉线使相连的拨浪鼓响动, 他只把这响动归因于拉线动作本身, 不知线与拨浪鼓的空间联系, 证据是他会继续拉线试图影响远处的其他物体, 或拉空线试图使它发出响声。再如儿童会注视远处开关试图开亮电灯。客观的因果关系是在儿童通过身体活动构成永久客体和客观空间形式后才可能建立, 因为这里的先决条件是“主体不仅能认识自己的动作的原因, 而且还能认识各种客体的原因, 而两种客体或客体的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以物理的和空间的联系为前提的。”(同上书, 第16页)至于从感知到表象,概念直至数学一逻辑运算, 它们之每一前后相继, 皆与主体心理发展中两个既相关又有质差的认识阶段相呼应。经验论的直线性认识论观点和先验论离开具体、客观的认识过程, 把认识的发展视为主体预有结构之展开的观点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感知一运动阶段的儿童既无表象性功能又没有语言和思维。到前运算阶段(两岁到六、七岁)儿童开始用语言描述外部世界, 并出现初步表象功能。但这种表象思维还是初步的。此外,此时儿童也不具备守恒和可逆性概念,(所谓守恒即变换系统中的恒量, 如此时儿童会误认为将一大口瓶中水倒入窄瓶时因水面增高故水增加了。所谓可逆性, 如前走三步, 后退三步, 即返原地等)。这两个概念的获得, 须以同一性概念为先决条件并同时能运用关于量度的变异的定量方法(参见第37页)。由此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儿童才开始逻辑思维, 即从依据实物进行直观形象思维内化为头脑中的抽象逻辑运算, 才在守恒和可逆性概念基础上发展起分类、序列、数、因果性及偶然性概念。但此时的思维仍未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关系。须待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 思维才从具体事物中逐渐解放出来, 朝向非直接感知的、关于未来事物的方向发展。此时的少年“除对当前现实作出适应外, 还具有远大理想, 同时也是掌握理论的开始。”(《儿童心理学》, 第98页)只是到这时, 主体心理发展才完成了达到成人思维的一切准备阶段, “而且揭开了以后各阶段心理发展的前景。”(同上书, 第99页)正是依据上述对心理发展的实验与分析, 皮亚杰总结说“发生认识论已能证明, 认识的原初形式与高级形式的差别比我们过去所认为的要大得多, 因此, 高级形式的建构不得不经过一段比人们所想象的更长得多, 更困难、更不可预料的过程。”(第106页)

皮亚杰对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的批判还有另一重要方面, 即他一方面肯定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认识的基础, 并主张认识乃是一种过程。

皮亚杰说“一般说来……发生认识论所阐述的问题是, 认知结构的发生是否仅仅表明了获得认识的全部先决条件, 还是提供了认识的组成条件。(第100页)他认为, 前一种见解是经验论和先验论共有的。前者认为认知结构“形成于物理实在的客体之中”,后者认为这些结构“先验地形成于主体自身之中, 或者形成于柏拉图意义上的可能性的理念世界之中。”但“发生心理学通过它对认识发生本身的分析, 已试图证明这三种假设是不适当的。”(同上)皮亚杰首先肯定, “客体是存在的, 客体又具有结构, 客体结构也是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同上)但客体的作用要变成认识, 须经主体的加工制作。外部刺激及于主体总是先使主体形成一些图式。随着外部刺激的日益多样化, 主体便形成日趋复杂的图式系统。每当遇到新刺激, 他便试图将其纳入已有的图式系统, 这就是同化。如同化失败, 他将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现实并形成新图式, 这就是顺应。认识的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不断达到平衡、而后平衡被破坏、继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平衡。

显然, 这种解释不同于经验论。经验论者用联想机制解释认识的发展。按经验论观点,认识的前进或者说学习的过程, 乃是各种条件反射和习得行为的机械相加, 而每一习得行为都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认识的发展完全受外部联系的控制。发生认识论则引进同化和顺应概念, 强调了主体在处理和改变现实材料时的能动性。主体之达到客体不应从客体现成结构的角度考虑, 而应从主体如何把握这些结构出发。没有主体内部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的过滤, 则主体既不能觉察事物的关系, 更谈不上把握它。因此皮亚杰说“儿童所组成的活动必须被视为与外部刺激中所固有的联系同等重要, 因为只有当儿童能凭现有的结构同化这些联系时, 儿童才能觉察这些联系。”(《儿童心理学》, 第6页)

如果说在感知运动水平上的认识就已不是纯机械反应, 那么思维和运算更是如此。“经验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认为概念的内容是来源于知觉, 还认为概念的形式仅是由经验的抽象和概括所组成, 并没有任何所谓构成的结构即是说, 除了知觉所提供的事物的关系以外,并无其他任何来源可言。”(同上书, 第36页)但皮亚杰认为, 在任何认知水平上总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初由动作产生, 在高级阶段由运算产生。知觉经认知结构的过滤而形成概念, 这不仅是抽象概括过程, 且是主体用非直接知觉的内容来丰富概念的过程, 亦即主体运用已被沉淀为认知结构的先前经验组织当下的知觉材料构成概念的过程。这一点在逻辑一数理运井中特别明显。“逻辑一数理概念含有一系列的运算, 这些运算并非从所知觉到的事物直接抽象得来, 而是从作用于这些事物的动作抽象得来, 两者迥乎不同。”(同上书, 第39页)因此, 对于如何解释逻辑一数理运算所处理的非直接感知材料的问题, 发生认识论并不感到为难。因果性解释的情形也同样如此。太阳晒与石头热, 我们只是分别知觉到这两个孤立事件, 要得出太阳晒热了石头的命题, 显然得经过推论。某一运动物体对另一物发生作用, 我们只能知觉到有某种东西传递了过去, 不可能亲眼看到有任何东西传递了过去。如果取彻底经验论立场, 则只能导致怀疑或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的结论。传统经验论的极端形式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情形正是如此。例如,休谟就把因果性归结为两事件之恒常联系, 或者说两事件之无联系的联结。发生认识论照例借认知结构之中介解释因果性。主体欲理解因果关系时, 运用已有模式去同化这种关系, 若失败, 则改变旧模式建构新模式, 直至抽象出一个结构, 它能将一般的恒常联系和特殊的恒常联系均作为自己之必然结果推导出来。这样一来, 传统经验论的因果解释中的一个难题, 即它无法将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之恒常联系从因果解释中排除出去, 便能得到解决。但同时这样的因果解释又不是先验范畴, 因为旧模式乃已有经验的沉淀, 而新模式的效用须以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来检验。这一点在物理学领域表现得很清楚。物理学家提出一个“模型”, 它之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其是否与旧定律符合一致, 而且要看它是否“也实际而有效地同在事件中出现的那些客观的真实的转换, 因而也可以说是

‘实体的’转换符合一致。”(第91页)“模型”在多大程度上与客观的因果关系相符合, 决定了它具有多大的解释力。换言之, “模型”与现实的符合程度是它的客观性的指标。

综上所述, 发生认识论与经验论的机械反映观的对立在于, 后者把认识“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第90页)前者则始终强调主一客之间永远存在着认知结构的中介。主体不仅只有借这一中介方能认识主一客关系, 且这些结构还通过将客体结合到更广的范围中使之丰富起来。这就是说, 所有认识都不是机械的反应, “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第16页), 都提供了当下直接经验以外更丰富的信息。

尽管皮亚杰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却并不因此而赞同先验论。他反复指出, 柏拉图和康德式的先验论与发生认识论是不相容的。发生认识论“引起我们对主体活动的注意但又不流于唯心论”(第19页)。这首先是因为它承认客体及其结构独立存在于意识之外, 并“以客体作为自己的依据”(同上)。主体建立的一切认知结构, 都以客体及其关系为根据和归宿。主体之构造现实有一先决条件, 即“经常把经验作为参考”。认知结构固然“给物理经验提供了种种形式”, 但它们“只是应用于客体的”(第93、90页), 换言之, 不是主体将先验结构强加于客体,而是认知结构只有符合客体才具必然性, 才能发挥认识客体的作用。旧有认知结构如能同化现实, 表明它具客观性。反之则须修正以顺应现实。因此与先验论相反,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知的结构确实是赢得了必然性的但是, 只是在它们的发展的最后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第63页)

皮亚杰还指出康德式先验论中的另一重大困难。如果认识范畴是作为一切经验的先行条件而生物学地预先形成了的, 并且远在客体能够运用它们之前就已发展起来, 那么“因为种与种的遗传是各各不同的, 那么就很清楚, 如果这些先验因素要保留它们在康德意义上的‘先行条件’那一面, 它们就必须牺牲它们的结构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它们的统一性。”(同上)换言之, 康德式的先验范畴说预先假定了遗传程序设计的统一性。而因为这个前提显然不成立,这一学说就不成立。

发生认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康德学说有一致之处, 即两者都肯定“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以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第104页)但这只是形式上的相似。一方面, 前者所说的认识的先行条件不是天赋的, 而是在主客相互作用中历史心理地发生的另一方面如皮亚杰所指出的, 被康德视为具有先验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结构, 实际上只是被先验化了的、人类在特定认识阶段达到的认识, 而任何把这类认识变成所谓先验形式或范畴的企图,都有沦为荒谬的危险。例如, 康德相信欧几里德空间的普遍必然性, 但非欧几何已将它变成了一种特例。发生认识论只承认一种先行必然性, 即主体具有不断建构新认知结构的功能这样一种先验必然性(参见103一104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认识的直观性, 没有从主观方面特别是实践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但却是脱离了现实的感性活动抽象地发展。恩格斯也指出“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 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是只知道自然界, 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但是,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第551页)这两段论述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经验论和包括先验论在内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强调了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对于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阐明了认识之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本性。由此看来, 发生认识论所提出的某些问题及其解答是较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有所前进, 位得加以批判的考察。它将认识基点置于主体认知活动从而批驳了机械反映论的直观性, 同时又视客体为认识的依据、把认知结构的建构看作主客往复作用中历史心理地发生的东西从而驳斥了先验论它借生物学和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的实验成果, 说明认识之从低级向高级

的发展是个艰巨复杂的过程, 每一认知活动皆以旧有认知结构为基础, 由此形成的新综合总是既包含原有成果又具新的质的规定性, 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先验形式, 也不能将认识活动囿于直接经验和已有经验的机械堆积它把客观性视为过程而非现成状态, 主体只是逐步而困难地接近客观性而非一蹦而就的。这些观点有一定可取之处。

然而必须指出, 发生认识论强调的主观能动性仍局限在狭窄范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十分重视认识话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这里所说的认识活动乃是建立在人类实践、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自身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无论是驳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 说明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成就, 还是解释人类的智慧发展,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借助生物学和心理学以解答某些认识论问题是必要的甚至必需的, 但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影响而专注于个体的机体结构和心理发生, 则既不能充分说明个体心理因何以它表现出来的形式那样发生发展, 也不能充分解释认识活动在个体发展和整个人类认识中代代深化的必然性。如果说在理论思维的领域情况是如此, 那在情感和道德领域就更是如此。事实上发生认识论在这方面是很薄弱的。它虽然谈到社会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参见(《儿童心理学》, 第117页), 但它远不如主体内部的建构和调节作用那样重要。至于道德和情感问题, 发生认识论也侧重于家庭关系甚于强调社会背景。

发生认识论的另一缺陷, 是它不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因而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陷入混乱。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在这里, 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 第147一148页)实践在意识与物质间架设起桥梁。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世界是无限的, 但人的认识和实践也是无限的, 因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这就是说, 这种关系只有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考虑才有意义。皮亚杰则从认识涉及主客两项、主体须经认识结构的中介方能认识客体这两个正确前提出发, 得出“客体……具有永远被接近,但又永远不能达到的极限性质”(第93页)的结论。他说“无论把认识的结构看成是在物理客体之中预先形成的, 还是看成在主体之内先验地存在的, 其困难在于我们这里有两个具有限制作用的项即主体和客体》……。”(第103页)在他看来, 既然“客体首先只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被认识的, 因此客体本身一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第93页), 那么这种中介作用就使我们“没有把握说终究会达到客体”(第95页)。举因果性为例, “每个因果性解释……是以把我们的运演归因于客体作为前提的……这就使得要不顾我们的结构而对这些客观结构的本性作任何估价变得困难得多, 这些客观结构的独立本性反过来又变成一个虽则我们被迫相信其存在但又永远达不到的极限。(第93页)这里显然有“物自体”的阴影。从这种把主一客同一性的根据放在主体上的错误观点出发, 皮亚杰的一些本可以是有价值的观点也就转为谬误。例如皮亚杰说“当物理学变得更为‘普通’……并发现在有生命物体方面甚至在运用理性的人当中进行着什么的时候, 主体在认识论方面对客体的丰富化……也许就将作为一个简单的相对性的透视法则,或参照点协调法则而出现, 这些法则证明, 对主体来说, 客体只能是客体显示于主体的那个样子, 而不能是别的什么, 但同时也证明, 从客体的观点来看, 主体也不能跟现在有什么不同。”第(95一96页)我们却要说, 物理学的发展不会证明客体只能参照主体结构而显现, 而是主体只能参照客体建立认知结构, 亦即证明主客同一的根据在于客体。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

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分享:

认识人的12种本性

认识人的12种本性 引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 是人的本质特征, 也是人的本能和本性。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如同人心脏和血液一样与人的生命同生共死。只要人的生命尚存, 人性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尽管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 时而强烈, 时而舒缓,但它恒久地、永不消失地在人体内活动, 而且总有一种淋漓尽致地展现的欲望。 一、人的12 种本性 1.善良 善良,是人的一种同情、慈爱、友善之心以及欲对别人 进行帮助、与人和睦相处的愿望。在没有其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周围的人或物, 而且会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和爱抚。当我们涉足那些民风纯朴的偏远山区, 这些远离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的人们, 对外来陌生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仿佛使人感到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大都市有时连问路都无人愿意给你指说(受外 在因素影响) , 而这里贫困的山民却乐于免费为你提供食宿, 使我们感受到人原始的、本能的善良。人们爱兽、鸟、鱼、虫及花、木、草藤, 并常自觉地予以保护和饲养, 说明人们不仅对自身是善良的, 而且对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善良的,甚

至包括无生命的物体。人只有在自身的生存或利益受到威胁或影响时,才会伤及他人或他物。 人善良的本性表现在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当遇到乞 丐时, 有施舍的本能; 当得知他人受灾时,有无偿捐赠钱物 的自愿; 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常禁不住留下同情的泪水。正常条件下, 人都愿意与别人友好相处, 不愿轻易伤害别人, 这是由善良的本性决定的。现实中的冲突, 一般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误会; 二是善的本性与另一本性 发生矛盾,且另一本性战胜了善的本性。 2.权欲 权欲就是想获得权力的一种欲望; 而权力是对人或事 的一种支配资格, 支配是主动和自主的行为,而被支配总是 被动的。在人的潜意识中,总是渴望支配别人, 而不希望被 人支配。所以权欲是人的一种天性。某些权力所能带来的名利, 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权力的贪欲。官场的尔虞我诈、古代皇权的血雨腥风, 便是权欲的生动写照。有些人为了权力, 不惜用金钱去买官, 甚至失去人格与尊严去求官, 并 把权力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精神支柱。权力的运用本来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决断能力,但强烈的权欲, 已使人们很少顾及个

破冰游戏:个人篇彼此认识43个

破冰游戏之个人篇(彼此认识、了解性格)含43个作者:梁廷易编著 | 出处:《细胞小组破冰游戏精选(1)》 一、了解你的伙伴 目的:猜测组员的生活习惯 时间:15~20分钟 材料:笔和问卷 内容:组长说:“很高兴在这里见到大家,但我们看不到你平日的生活习惯。” 1. 将组员分成2人小组。 2. 在与伙伴交谈之前,先回答问卷。 3. 分组后,按着你对伙伴的了解互相猜测,写上答案。 4. 交换答案纸,大家围圈。各人读出伙伴对自己的看法,并以自己的现况加以澄清。问卷: 1. 你的伙伴几点种睡觉? 2. 你的伙伴几点种做灵修? 3. 你猜伙伴最惧怕什么动物? 4. 你猜伙伴有什么雄心壮志? 二、最爱是你 目的:在轻松的气氛下介绍一个你最爱的人 时间:5~10分钟 内容:组长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最重要的人”

围圆圈,伸出大拇指,拇指搭拇指形成一直线。 2. 最上的一个要尽快搭到最下面。(也可以由下而上) 3. 组长突然叫停,最上面的一位就要诚恳地介绍一个自己最爱的人。 4. 分享后,重新再玩。这次由刚分享的组员叫停。 注意:不要玩太多次,3至5位轮流分享就可。 三、真我风采 目的: 用物件自我介绍 时间: 10分钟 内容:组长说:“从一件衣服,可看到真我流露,你身上的物品也不例外。” 1. 用几分钟在房中或自己身上找一样可以代表自己的物件。 2. 各人分享所选的物件,解释理由。例如:“我选这手表,因为它代表我很有时间观念``````。” 3. 分享之后可互相代祷,感谢神赐我们这独特的个性。 四、不能没有你 目的:表达心中重视的东西 时间:10~15分钟 材料:纸`笔 内容:组长说:“看看什么是你少不了的?”

认识一个人要多久_成长故事

认识一个人要多久 下午4时,应一个朋友之约在迪欧咖啡,倚窗而坐商谈一些他生意上的事情。刚坐下,一堆意见连珠炮的轰向我,他说:“刚刚你不应该 让我在建行门前等你,也不应该接到我电话的时候说你刚下楼走出小区大门,应该告诉我你的具体位置,我直接去接到你,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因为你步行永远也没有我的车轮转得快”。他一连串的炮 轰惊得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做出一句辩解,他接着又说:“难道你们女人都是这样吗?都喜欢让男人多等待自己 而证明自己的高贵吗?我们认识两年了,你怎么就不了解我的脾气呢?难道我今天请你帮忙你就非要刁难我为难我吗?” 待他稍微平静下来之后,我递上一杯水到他手中,我说:“我们是认 识两年了,但是两年中我们共处的时间不超过两天,我是不够了解你的脾气性格,因为认识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他说:“大错特错!认识一个人不需要时间,认识一个人只是片刻之间的事情,我请的业务

经理就是10分钟之内拍板的”。 我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和他继续辩论下去,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认识一个人要多久?” 是啊!认识一个人要多久? 人们往往说“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印象吗?不可否认,第一印象可以在对方的记忆里,留下一个或深或浅的印痕,直至些须经年都不会抹平。 我崇尚中庸思想,在自己的人际交往或社会活动中,尊尚“忠厚存心留有余地步,和平接物养无限天机”的讲教。不会在意“第一印象”,更不会去大谈特谈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的感性认识。可能是自己人生平凡或者微小的缘故。我不希望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衡判一个客观对象的标准,因为“第一印象”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偏颇。尽管对方可能在自己的认识里划过一些浅显的快与不快,好感与厌恶的东西。但是,我相信时间的刀锉会悄无声息地磨掉这些毛躁的东西,会积极改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更为理性。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以下内容是由应届毕业生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著名前央视记者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获特等奖的演讲稿原文—《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她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年她认识的一些人,听到的一些故事,最后得出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那我们就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的结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

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xx,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

破冰游戏之个人篇(彼此认识、了解性格含43个)

一、了解你的伙伴 目的:猜测组员的生活习惯 时间:15~20分钟 材料:笔和问卷 内容:组长说:“很高兴在这里见到大家,但我们看不到你平日的生活习惯。” 1. 将组员分成2人小组。 2. 在与伙伴交谈之前,先回答问卷。 3. 分组后,按着你对伙伴的了解互相猜测,写上答案。 4. 交换答案纸,大家围圈。各人读出伙伴对自己的看法,并以自己的现况加以澄清。 问卷: 1. 你的伙伴几点种睡觉? 2. 你的伙伴几点种做灵修? 3. 你猜伙伴最惧怕什么动物? 4. 你猜伙伴有什么雄心壮志? 二、最爱是你 目的:在轻松的气氛下介绍一个你最爱的人 时间:5~10分钟 内容:组长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最重要的人” 1. 围圆圈,伸出大拇指,拇指搭拇指形成一直线。 2. 最上的一个要尽快搭到最下面。(也可以由下而上) 3. 组长突然叫停,最上面的一位就要诚恳地介绍一个自己最爱的人。 4. 分享后,重新再玩。这次由刚分享的组员叫停。 注意:不要玩太多次,3至5位轮流分享就可。 三、真我风采 目的: 用物件自我介绍 时间:10分钟 内容:组长说:“从一件衣服,可看到真我流露,你身上的物品也不例外。” 1. 用几分钟在房中或自己身上找一样可以代表自己的物件。 2. 各人分享所选的物件,解释理由。例如:“我选这手表,因为它代表我很有时间观念``````。” 3. 分享之后可互相代祷,感谢神赐我们这独特的个性。 四、不能没有你 目的:表达心中重视的东西 时间:10~15分钟 材料:纸`笔 内容:组长说:“看看什么是你少不了的?” 1. 假设组员家中现在发生火警,必须尽快抢救家中三样东西。用30秒思考,然后写在纸上。 2. 组员逐一分享及结实自己写下的东西,其他组员可发问。 改变:可以把纸混合抽取,让组员猜猜此纸属谁,这可加强游戏气氛。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柴静演讲稿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柴静 演讲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柴静 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希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扞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了解人和人性 做到有效沟通

一、了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是:正确地了解人和人的本性。 了解人和人性可简单概括为--"按照人们的本质去认同他们","设身处地认同人们",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你感兴趣!换句话说--一个人关注自己胜过关注你一万倍。认识到"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这一点,是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当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把这几个词从你的词典中剔除出去--"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个词,一个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词来代替它――"您"。你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听众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当你与人谈话时,请谈论对方,并且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最受欢迎的谈话伙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别人觉得重要 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性便是--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你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吗?那么,请尽量使别人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请记住,你越使人觉得自已重要,别人对你的回报就越多。 1.聆听他们 2.赞许和恭维他们 3.尽可能经常地使用他们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们之前,请稍加停顿 5.使用这些词--"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见你的人们 7.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四、如何巧妙地赞同别人 绝对不要忘记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对别人,而只有智者和伟人才会赞同--尤其当对方犯错误时!"赞同艺术"可概括为以下6点: 1.学会赞同和认可 2.当你赞同别人时,请说出来 3.当你不赞同时,千万不要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 4.当你犯错时,要勇于承认 5.避免与人争论 6.正确处理冲突 赞同艺术的根源在于-- 1.人们喜欢赞同他们的人。 2.人们不喜欢反对他们的人。 3.人们不喜欢被反对。 五、如何巧妙地聆听别人 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我有5点建议可供参考: 1.注视说话人 2.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 3.提问 4.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 5.使用说话者的人称--"您"和"您的"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读书报告 * 选自《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389-395页。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毛泽东同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关于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文章《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解释问题》的谈话。但我们从这个谈话的记录中可以看到许多毛泽东对于认识论的理解和阐释。 在389页提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要不然物理学这门科学就不再会发展了。如果我们的认识是有穷尽的,我们已经把一切都认识到了,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少次反复,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说明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是不断发展的。 在389页提到了实践和认识的问题,即知和行的问题,提到了一些列中外的前人,例如有中国的老子主张“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塞其兑,闭其门”,把认识和外间世界完全隔绝起来。,墨子就认为“天下之所以知有与无之道者,要以众人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明鬼》·下) ,从而强调“行”对“知”的而对毛泽东来说更重要的是;列宁在总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列宁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

人怎样认识世界

人怎样认识世界 人怎样认识世界,这是古老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人们感知事物时需要以注意为前提,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在认识事物时会联系和抽象这些事物的内外部规律。这种认识要靠思维过程来进行,所以人类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功能,通过它来进行思想交流,思维亦借助语言来进行。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与粗糙、气味、声音等。然而,通过感觉并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意义,甚至不知道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而知觉则不同,往往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还结合以往经验,将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然而,知觉不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更真实、更完整。比如说,医科学生尚未学会读X光片时,只能“感觉”到团团阴影;学会读片之后,才“知觉”到判别某种病变。 当你开车到达路口遇见红灯亮时,自然会立即刹车,这期间所经过的时间也许不到1秒钟,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你完成了一次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首先是你的视觉器官(眼睛)接受到红光的刺激(红灯),也就是视觉感受器收到了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由视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并经大脑的认知活动(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分析传来的信息的含义)判定为代表停车的红灯;最后大脑下达命令,立即采取刹车行动。在这三个阶段中,眼睛看到红灯与脚踩刹车是行为,而神经的传入传出以及大脑的认知判断,就是感觉和知觉过程或称为心理历程。

了解一个人的36个问题

了解一个人的36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快速的、深入的了解一个人呢?以下这36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了解一个人。 1、你想改变自己的一件事是什么? 2、什么事情能让你有成就感? 3、你生命中最好/最糟的阶段是什么? 4、如果你的父母不喜欢你的伴侣,你会怎么办? 5、如果你心情不好,你是喜欢独处还是找人来安慰你? 6、你曾经写过日记吗? 7、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8、你想出名吗?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成名? 9、生命中什么事情让你感激不尽? 10、如果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成长轨迹,你希望改成什么样子? 11、用4分钟尽可能详细地告诉对方你的生活故事。 12、如果明天醒来你可以获得一个品质或一种能力,你希望是什么? 13、如果有颗水晶球能向你揭示关于你自己、你的生活、你的未来,或是其他任何事情的真相,你想知道些什么? 14、你有没有一直梦想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做呢? 15、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6、一段友谊中,你最重视的是什么? 17、一生中最珍贵的事情是什么? 18、记忆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19、如果你知道一年后你会突然离世,你会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为什么? 20、朋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21、恋爱和感情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2、逐个列出对方好的一面,共列举5个。 23、你的家庭成员彼此亲密吗?氛围温馨吗?你觉得你的童年比大部分人都开心吗? 24、你和母亲的关系如何? 25、用“我们”组3个基于现有场景的句子,比如,我们在这个房间都感觉…… 26、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我希望有个人能跟我分享……” 27、如果你想和对方成为亲密的朋友,请列举出对他/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28、告诉对方你喜欢他/她的地方,这一次你要非常诚恳,说一些你平常不会跟刚认识的人说的话。 29、和对方分享人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30、上一次你在他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是莫名地哭吗?

十个方法帮你认识到你想认识的人

十个方法帮您认识你想认识的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的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另外的85%则要依赖他的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 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在现实工作、生活和人生奋斗的道路上,人际关系对人的成功的重要性是人人皆知的。一个成功的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人际网,都想结识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人呢?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人,看起来是个很难的事情,但如果方法得当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高峰,通过以下的方法,就会心想事成。 第一,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人,首先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就是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分析自己的特点、长处和弱点: 我有什么长处?分析清楚这一点的目的是解决我的长处是不是对别人有价值,我的长处是不是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是不是在群体中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帮助别人的价值,别人能愿意与你相识并成为朋友吗?回答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想让别人想结识自己,就要造就自己的价值,让别人感觉到认识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认识人最根本的问题是你想认识的人想认识你。 一个人的价值是多角度的,不仅仅是你有多少钱,你有多大的权力,你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你有多么精通的专业技能,当然,这些都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如果上述的价值都不具备,也不能说没有价值,如,你的善良,你的乐于助人,你的勤奋扎实,你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等,都是你的长处和你的价值的体现。注意,在构建人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就是能否给别人以帮助或带来快乐。好了,分析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就要努力使这种价值不断的增值,这种增值越显著,你对别人帮助的能力就会加大,就越有机会结识你想认识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最不喜欢的是自私的人,懒惰的人,没有道德的人,高傲的人…… 努力提升自身的价值吧,实在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时,就想一想自己的力气,还有帮助别人取得一点精神上的快乐,还有自己的亲朋中有价值的人。总之,每一个都有别人需要的价值,关键看你是否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到了没有,并不断的使其增值。 第二,认识想认识的人,要深刻理解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要素。 在梦想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她)为什么不愿意认识我?”解释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我们要明白,人与人结识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没有任何的理由人是不会主动去结识一个陌生人的。 人与人的结识主要考虑的是五个要素。 其一,价值。这个问题在第一步中讲了很多,也就是说人们在与陌生人结识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人对我有价值吗?说的难听一点,大多的人际交往都是在利益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有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人才会实施自己的行动,所以,想让人结识重要的是增大自己的价值,只要是对方需要的。 其二,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没有哪一个人希望自己与一个虚伪的人成为朋友,一个人真诚的程度决定别人与你交际的深度,在交际时,对人坦诚的人是受人欢迎的。

认识新的事物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小和尚下山的时候,老和尚在临行前对小和尚进行谆谆教导,说山下的女 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小和尚下山之前就知道女人是老虎,不能摸、更不能碰,见了要躲得远远的,于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就下山了。当小和尚第一次看见女人的时候,就 赶快跑;但时间一长,小和尚就想,为什么这样的老虎不吃人,而且模样还很可爱呢?所 以说当一个机遇和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它可能被人们认为是洪水猛兽,不敢面对它更不用 说要接受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少数人开始正视它、审视它,于是就出现了第一个吃 螃蟹的,他也就率先取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那么我们如何对待机遇和新生事物呢?本 人总结如下: 首先只有少数人能看懂并能把握住的才是机遇,否则那是行业。其次90%的人不知道、不理解、不认可、也不接受的才是新生事物。第三弱者等待机会,强者抓住机会,智者创 造机会,愚者放弃机会。第四先知先觉成机遇者,后知后觉成行业者,不知不觉成消费者。第五具有积极性、阳光性的新生事物会改变人类的环境和命运,更会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她不会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各种干扰而停息。不管我们能不能看懂、 会不会接受、参不参与,她都会按自己特定的历史轨迹运行。因为你看不懂他看不懂总会 有人看懂;你不接受他不接受总有人接受;你不参与他不参与总有人参与。这就是新生事物。当新生事物浮出水面使大家都明白时,许多人追悔莫及。如改革开放初期都瞧不起个 体户;刚发行股票时都不要;房地产改革时都不买等…… 我认为:当新生事物和特大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要盲目地接受,也不能轻易地 拒绝和过早地下结论。我们应该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用智慧的大脑、敏锐的眼光去耐心、全面地了解;深入、细致地分析。等我们把新生事物完全了解明白了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与特大机遇擦肩而过,也自然懂得该怎样去做。用原广西省委书记刘奇葆 的话说:“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是大海。” ★资本运作,魅力无限。亲情招商,民富国强。 ★消费资本化——穷人经济学——全富理委论学——和谐社会学。 ★资本运作是中国经济大飞跃的起搏器;资本运作是美圆大崩溃的助推器。 ★听说行业吓死人;了解行业吸引人;走进行业塑造人;离开行业人上人。

如何从自我介绍中认识一个人

如何从自我介绍中认识一个人? 蓝心网教你在面试2分钟的自我介绍中,多快好省地认识一个人。 自我介绍是面试中的一项“例牌”活动,时间往往也不长,2分钟到5分钟不等,很多时候,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仅仅是被当作了正式面试的一个前奏而已,未得到应有到重视。然而,实际上,如果面试考官能够用心,那么是可以在应聘者的自我介绍中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内容的。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一.听他说了什么?自我介绍中的内容分析 1.工作vs生活 一个人在介绍自我的时候,所选择的内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某种心理活动的外部投射。面试之前的自我介绍往往是一种开放式的问题,选择什么内容来介绍自己应聘者有很大的自由。有的人会在整个的自我介绍中只进行工作相关的介绍而没有其余;有的人则会选择工作之外的内容,比如个性特点、生活经历来介绍自己。这有什么不同么?对于前一种人,或者可以认为他的生活重点只有工作,是个事业型的人;或者也说明他的生活也许有些单调;也许是急于表现自己的工作成就而忽略了其它。当然,对于工作相关内容,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说明,毕竟是来面试找工作的,但在工作之外介绍了什么,却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暴露出内心生活的重点。比如,一个不断介绍自己个性特点的人,可以推知他可能是一个注重内心体验的人;而一个介绍自己如何与人相处经历的人,往往是一个人际交往比较擅长的人;一个介绍了自己到出身、自己的爱人孩子的人,往往是一个家庭观念比较强的。在工作之外的自我介绍,实质上是强调了面试者个人的生活重心。 2.业余爱好 每个面试者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己到业余爱好,这是人之常情,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到兴趣与所爱往往也是他自己人性的展示。比如,一个人介绍自己是一个排球爱好者,自己曾以排球队长的身份带领球队取得了某种成绩。这能说明什么呢?是表明他身体健康吗?绝对不仅仅如此。 其实在这种爱好背后暗示出他个人的人际关系水平,试想,排球是一个团体项目,没有队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是很难取得什么成就的。而在这样到活动中,面试者能成为一个组织者,并取得了成就,至少说明了他在人际交流与沟通中的高能力。反之,如果一个人爱好的是不是排球是铅球,他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就值得考虑了,毕竟这种运动是一个人的活动,缺乏人际互动。在我们国家,在排球项目中出现了一些领导官员,但在铅球和举重等运动员中,出领导的可能性就寥寥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爱好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面试中所展现的个人爱好关键在于能否和所应聘的工作相匹配。比如说,爱读书、思考,这种爱好应聘一个报社编辑应该是合适的,但应聘一个人情往来比较多的公务员职位可能就不大适合了。 3.个性特点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是一个面试者的个性层面,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内容分析: 现实vs浪漫。有的人在自我介绍中,通篇的东西都很实在,说到观点的时候也愿意摆事实讲道理,无疑,这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而有的人,则会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比如讲一个小故

人的一生中要认识的九种人

人的一生中要认识的九种人:名人,银行界的朋友,所在地当地的公务员或警察,保险金融理财专家,律师,媒体联络人,维修人员,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猎头公司,旅行社的人。经营人脉的法则:1人之所欲,施之于人.2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3以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推荐书《六个人的小世界》。4助人于危难之间。5坚持信任的原则。6利用互联网聚敛人气。7名片管理常保鲜。 投资学习要有四点原则:1家庭可持续发展原则。2两代人相互促进共同投资的原则。3投资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孩子协调发展原则。 股神巴菲特投资秘诀:1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2生意不熟不做。3长期投资。4逆向操作。5拒绝投机。 基金种类要有三支:股票型,货币型,债券型。 基金投资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匹配;1组合投资的匹配。2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匹配。3资金来源方面的匹配。4渠道服务方面的匹配。5成本方面的匹配。 如何拥有好的人际关系:1瞬间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当你没有问题哦的时候,你就成了 最大的问题)(1)得体着装(2)和善的微笑(3)主动开朗的 性格(4)记住对方的名字 2信任是根本(1)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2)别 人的猜测与怀疑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破解的密码就是真 诚(3)赢得别人对自己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 3人际关系不单单是一种互利,更是一种彼此的欣赏,甚至是吸引。 4用心了解别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帮忙不添乱)(主随客变为 最好的利益和最好的接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用热情理解和包容换来的1严于律己2宽以待人。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能吃苦方为有志之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位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赞美时注意:1要符合其身份2恰到好处3有独到之处 赞美的话说一万遍还要说一万零一遍,伤人的话闭紧嘴巴管紧舌头。 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把人际关系发展成为家族式交往家人的支持与认同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当朋友需要和自己的事情产生冲突时以朋友为先让对方感收到你的真情付出。 多问候朋友的父母特别是朋友不在家的时候。 纵使金钱叫能力,淡化金钱叫境界。 平时的问侯和交往更能拥有真挚的感情。 建立你的八个人际关系网:父母,爱人,亲属,同学,贵人,老乡,同事,朋友。 人的一生要拥有九种朋友:1导师(指引方向的朋友)2知己(心灵默契的朋友)3挚友(直言缺点的朋友)5至友(荣辱与共生死可托的朋友)6骄友(让你引以为傲的朋友)7信友(给你动力信心的朋友)8互补者(与你优势互补的朋友)9玩友(给你快乐的朋友)人际关系中的礼尚往来:1送礼找个好的理由(投其所好)2要送与对方身份环境相符的礼品3不要在需要对方的时候才送礼4掌握一些送礼的技巧 不能交的四种人:1不孝敬父母的人2品行不端的人3不求上进消极处事的人4喜欢在背后批评指责的人 当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环境的时候,请我们学会去选择环境。 影响职场人际关系的行为:1功劳自己占,责任别人摊2故作清高,缺乏坦诚的沟通与交流3在公共场合与另一个人咬耳朵4喜欢嘴巴上利益上占便宜5所有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交给别人的6不谈听和传播别人的隐私7把握适当的交往空间和距离不给对方制造交往压力

如何从自我介绍中认识一个人

如何从自我介绍中认识一个人? 自我介绍是面试中的一项“例牌”活动,时间往往也不长,2分钟到5分钟不等,很多时候,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仅仅是被当作了正式面试的一个前奏而已,未得到应有到重视。然而,实际上,如果面试考官能够用心,那么是可以在应聘者的自我介绍中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内容的。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一.听他说了什么?自我介绍中的内容分析 1.工作vs生活 一个人在介绍自我的时候,所选择的内容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某种心理活动的外部投射。面试之前的自我介绍往往是一种开放式的问题,选择什么内容来介绍自己应聘者有很大的自由。有的人会在整个的自我介绍中只进行工作相关的介绍而没有其余;有的人则会选择工作之外的内容,比如个性特点、生活经历来介绍自己。这有什么不同么?对于前一种人,或者可以认为他的生活重点只有工作,是个事业型的人;或者也说明他的生活也许有些单调;也许是急于表现自己的工作成就而忽略了其它。当然,对于工作相关内容,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说明,毕竟是来面试找工作的,但在工作之外介绍了什么,却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暴露出内心生活的重点。比如,一个不断介绍自己个性特点的人,可以推知他可能是一个注重内心体验的人;而一个介绍自己如何与人相处经历的人,往往是一个人际交往比较擅长的人;一个介绍了自己到出身、自己的爱人孩子的人,往往是一个家庭观念比较强的。在工作之外的自我介绍,实质上是强调了面试者个人的生活重心。 2. 业余爱好 每个面试者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己到业余爱好,这是人之常情,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他到兴趣与所爱往往也是他自己人性的展示。比如,一个人介绍自己是一个排球爱好者,自己曾以排球队长的身份带领球队取得了某种成绩。这能说明什么呢?是表明他身体健康吗?绝对不仅仅如此。其实在这种爱好背后暗示出他个人的人际关系水平,试想,排球是一个团体项目,没有队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是很难取得什么成就的。而在这样到活动中,面试者能成为一个组织者,并取得了成就,至少说明了他在人际交流与沟通中的高能力。反之,如果一个人爱好的是不是排球是铅球,他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就值得考虑了,毕竟这种运动是一个人的活动,缺乏人际互动。在我们国家,在排球项目中出现了一些领导官员,但在铅球和举重等运动员中,出领导的可能性就寥寥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爱好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面试中所展现的个人爱好关键在于能否和所应聘的工作相匹配。比如说,爱读书、思考,这种爱好应聘一个报社编辑应该是合适的,但应聘一个人情往来比较多的公务员职位可能就不大适合了。 3. 个性特点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是一个面试者的个性层面,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内容分析:

自我认识个人分析(20篇)

自我认识个人分析第1篇: (一)自我评估 本人品行端正,谦虚谨慎,吃苦耐劳的素质较好,交际沟通本事较强,拥有创新思维,有团队精神。并且具有南方人的温顺和仔细。学习本事较强,求知欲强,爱好看书。有很强的自信心。 性格开朗,爱笑,待人温和不会经常发脾气,具有必须的隐忍性,会和认识的人坚持较好的关系。是那种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的人,对我好的人我会加倍的对好。 我兴趣广泛和不一样的人聊天时不会有无话可说的情景发生。我爱交朋友,喜欢见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不是为了和们交朋友,只是喜欢观察陌生人。可是我缺乏较好的耐心,和自制本事。 (二)我的本事素质 学生工作:社团联合会调研部干事最大的收获:锻炼了基本的组织、协调、口头等本事,培养了自我的工作方式,做好上下级的纽带,掌握制定计划、人员调配、贯彻思想等本事,提高思想与理论,培养了大局观,学会了控制场面与处理突发事件,锻炼了统筹、预见潜在问题、发案撰写等本事。社会实践:2012级新生军训阅兵方阵最大的收获:熟悉了团体个成员,建立了威信和良好形象,强化了人际交往本事,了解到团结的力量。 (三)人评价 亲人朋友:有毅力,能比较吃苦耐劳,心理素质稳定。做事研究比较全面师兄姐,同学:很坦荡的一个人,是个很玩得来的朋友。能吃苦耐劳,并且做事能够有始有终。有上进心,心肠好,待人友善,有幽默感。 (四)测评工具 1、职业气质类型自我评测我的气质类型是一般型,即是粘液质。进取方面:沉着冷静,稳重踏实,忍让坚强,有耐性,生活有规律。消极方面:缺乏活力,反应迟钝,为人拘谨,因循守旧性格特征:内倾型 2、性格类型心理测试我的性格是稍微外向型性格,即开朗活泼,为人处世灵活多变,感情外露,独立性强,处事果断,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但这种人往往做事马虎、松散,有始无终、容易急躁。 3、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自由型:这种类型的人一开始做事无目的和计划,但能适时地使自我行动适应于当时的气氛,常被周围人认为生活随便,无职责感,但能有限的职责,不麻烦人,无拘无束。 总结:以上几个测评结果都与“自我认识”基本吻合。能够看出我比较适宜做一些比较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与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演讲稿汇编

柴静励志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 以下内容是由演讲稿网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著名前央视记者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获特等奖的演讲稿原文—《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她和大家分享了这些年她认识的一些人,听到的一些故事,最后得出一个国家只要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那我们就有信心让明天更好的结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第1 页共8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