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包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全面发展,就是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其具有了与时俱的理论品质。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一个国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新的实践同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产生了矛盾的时候,一个新的重大理论突破,能给实践以强有力的指导,既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又能开辟新的实践领域,同时为动员最广大群众参与新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世界发展大势保持同步,不断实现创新,是古今中外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经验总结。

(3)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上在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的视野,做出新概括。

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启示。(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且日益激化,革命形势继续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3)这条道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化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它对于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这一理论,今天对于我们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并制定出合乎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2.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一条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论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们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的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所以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吗?

不是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最主要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它需要在稳定政治的前提下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高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平衡且能相互促进能搞活市场经济能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那就不需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深入理解: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三座大山之一,没收官僚资本,就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来说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也就消灭了占统治地位的大资产阶级,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归国家所有,直接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因此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

12、理解: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特点)

第一,从时代特点来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来看,五四运动以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谁手中,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第三,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从中国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为什么毛泽东能创造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出一个新中国,为什么邓小平的办法能够使中国很快走向强盛?靠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

2020年(发展战略)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发展战略)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壹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壹个动作,而壹定是壹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什么是“发展观”?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见...”,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见发展”,这就好比世界观就是“用...的眼光见世界”,人生观就是“用...的眼光见人生”,爱情观就是“用...的眼光见爱情”。 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见发展”。 科学发展观简介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壹代接壹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均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

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且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壹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均不可能担当,这是壹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壹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见作是社会灵魂的壹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之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且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均于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于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俩条基础主线:其壹,努力把握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于。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题号: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方向问题。()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4 社会组织仅仅指社会上的一切组织。()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5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6 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型要做到“两降五增”,“两降”即降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的比重、降低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费的比重。()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7 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八个统筹”的思想,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城乡统筹,被置于“八个统筹”的第一位。()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8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还需要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机制,但帮助的重点应建立在利益互补的市场运作基础之上。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9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标准答案:正确 题号: 10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动力和智力支持。()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1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完全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完全适应。()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12 法治政府应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权力到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的政府。() 标准答案:错误 题号: 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练习题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 1、( 150 )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八大 D.十九大 2、( 151 )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大 B.十六届三中全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 153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 152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 155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157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161 )。 A.无产阶级专政 B.党的领导 C.以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 8、( 162 )是兴国之魂。 A.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 165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建设生态文明 B.建设和谐社会C.建设文化强国 D.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 166 )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 B.党的制度建设C.传统文化建设 D.依法行政建设 11、以人为本就是以( 153 )的根本利益为本。 A、全体公民 B、最广大人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一、《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了进一步部署,提出要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就从国家根本大法的角度明确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方针。非公有制经济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到“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的每一次解放、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地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毛概复习题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选题 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A.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2.科学发展观在()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抗击非典疫情 B.举办世博会 C.汶川地震 D.举办奥运会 3.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 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我们党对()的新认识。” A.政治问题 B.社会问题 C.外交问题 D.发展问题 4.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5.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十七大 B.十六大 C.十四大 D.十八大 6.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恐怖主义 B.国际金融危机 C.经济全球化 D.政治多极化 7.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经济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改善投资 D.发展金融 8.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加大投入 C.科技人才 D.经济环境 9.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经济增长 B.综合国力增强 C.文化繁荣 D.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 力点。 A.经济增长型 B.文化繁荣型 C.政治昌明型 D.环境友好型 11.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素是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要素。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和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是更新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工作理念上体现人文思想,在工作内涵上体现人文精神,在工作方式上体现人文关怀。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从模式化、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人性化、个性化,力求体现个性特点和人文理念,不断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从注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防范意识转变为更加注重使命意识,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从习惯于搞宣传战役,追求轰动效应转变为追求常态和长效机制,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不断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要树立协调发展观念,充分发挥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作用,各展所长,各展所能,加强配合,形成合力。要跳出宣传抓宣传,立足全局抓宣传,广泛调动各地各部门的宣传力量,形成大宣传格局。加强各区域之间的互动协调和联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增强其辐射力和带动力;条件较差的地区要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抓起,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既要加强正面引导,又要提高宣传艺术;既要加强对内宣传,又要强化对外宣传;既要繁荣城镇文化,又要强化农村文化;既要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发展文化产业;既要发展大众文化,又要打造精品文化。坚持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灵活的理念来谋划、把握和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力求使整个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是拓展功能。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作用。要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动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更好地为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 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 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1、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2、中央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13、我们讲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1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

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

科学发展观应知应会简答题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3、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 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实质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我国三农问题指什么? 答:农业、农村、农民 6、“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7、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本”? 答: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人”? 答: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9、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就是要真正把哪些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 10、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高举什么旗帜?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着力点是不断改善什么? 答:人民生活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14、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 答:中级阶段 15、以什么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 答:创业 16、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方面的根本要求? 答:价值取向 1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心环节是什么? 答: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18、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9、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是要进一步提高推进事业发展的什么能力? 答:开拓创新 20、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当坚持哪十六字方针?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2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什么时间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重要决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试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发展 答案:A 【相关阅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

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应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尽心》又说: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能够载舟,亦能够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用心好处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就应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东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就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导读 导入: 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专家的儿子纪念父亲时曾言:“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我想,我们党员和全社会都要学习和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在于作为党员的一种“国家认同感”的构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的生成,使我们有机会、有意识去探寻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 中国改革已经有“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17大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思想呢?一个直接的解读就是:在此之前,在“邓理论”和“三个代表”指导已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邓理论”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实际操作中被解读为“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仅仅是“三个代表”似乎也不能全面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化问题,现阶段国家发展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不够的。真正让国家领导人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在“非典”中“井喷”。“非典”暴露我国发展实践中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并在卫生事业这个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难度大也在农村。“非典”疫情的发生,是党中央认识到“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社会发展的现状呼唤一种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报告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需要。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现状一: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这批新的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的特点是: 1.作为高增长产业群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业,近年来其产品的80%至90%由居民个人购买。经济增长具有较为可靠的市场导向基础;大众消费使相关产业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2.这批高增长产业中基本上形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非国有企业和混合经济企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 3.以若干龙头产业为先导,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如汽车高增长产业群、房地产高增长产业群、机械制造高增长产业群、消费品高增长产业群等。 2002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排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我国经济出现新一轮的增长,经济运行态势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走高。为新的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包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全面发展,就是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其具有了与时俱的理论品质。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一个国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新的实践同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产生了矛盾的时候,一个新的重大理论突破,能给实践以强有力的指导,既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又能开辟新的实践领域,同时为动员最广大群众参与新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世界发展大势保持同步,不断实现创新,是古今中外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经验总结。 (3)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上在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的视野,做出新概括。 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启示。(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且日益激化,革命形势继续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3)这条道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化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它对于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这一理论,今天对于我们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并制定出合乎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2.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一条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论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们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的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所以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吗? 不是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最主要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它需要在稳定政治的前提下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高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平衡且能相互促进能搞活市场经济能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那就不需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深入理解: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消灭三座大山之一,没收官僚资本,就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来说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也就消灭了占统治地位的大资产阶级,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归国家所有,直接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因此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 12、理解: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特点) 第一,从时代特点来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来看,五四运动以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谁手中,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第三,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从中国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为什么毛泽东能创造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出一个新中国,为什么邓小平的办法能够使中国很快走向强盛?靠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