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 ?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虽然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

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到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A. “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迫的结果

B. “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 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 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A [本题考查“两弹一星”。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同时中国还面临着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所以“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捍卫国家主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排除B项; 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20世纪50年代发展国防科技并不是一切工作的重心,政治建设

与经济发展是重心,排除D项。]

2 . (2018 ?张家界三模)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

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B [题干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题

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薄弱,故B项正确;新中国

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

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D项错误。]

3. (2 018 ?江苏高考)《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B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

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B项正确;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1973年,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一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

4. (2018 ?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A. 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 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D [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

意味着传统产业较大退步的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提及,

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

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

5. (2019 ?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据有关统计,1956年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 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 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 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 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 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A [1956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双百”方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研讨的结果,不是科技发明,B项错误;教育的推动与苏联科研模式

的影响材料均未体现,排除C D两项。]

6.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

观众的喜爱。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现象()

A. 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 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 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 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B [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

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

项错误。]

7. (2018 ?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

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 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 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D. 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 [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三个

面向”提出于1983年,故B项错误;由材料“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可知由于“文革”时期对“双百”方针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以法律形式确保文艺科技事业

的发展,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

“左”倾错误思想,故D项错误。]

8. (2019 ?昆明调研)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

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 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D [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接收,不能体现对整个旧教育的彻底改造,故A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对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对辅仁大学与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接收,不能体现教育质量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与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学校,说明新中国收回了教育主权,故D项正确。]

9.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

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 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 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C [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旧中国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奠

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

10. 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

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

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A. 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B. 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C. 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 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B [材料没有提及生产实践活动,故A项错误;课本强调毛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通

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故D项错误。]

11. (2018 ?湖南长郡中学六模)

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据此可推知,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遭否定

B.思想解放助推科教改革

C.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D.经济发展急需科教人才

C [材料仅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A 项错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

准问题的讨论,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因而无法体现思想解放助推科教改革,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改革开放前后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及拨乱反正可知,这些大事件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的影响,因而不能

体现急需科技人才,故D项错误。]

12. (2019 ?华中师大测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 699万人,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42.7%。这说明高等教育()

A. 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B. 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 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A [根据材料“ 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的信息可以得出高等教育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故A项正确;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错误;践行“科教兴国”的发

展战略早在1995年就提出来了,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并非材料主旨,故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

实,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摘编自[力叮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

材料三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

(1) 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 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

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提

炼“现象”;从天主教和新教对《圣经》的态度、印刷业普及化使人人阅读《圣经》成为可

能等方面说明。第(2)问,从材料可知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落脚点是“强国” “以拯吾中国

也”“救国”,据此提炼出“特点”;联系三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说明。第(3)问是典型图表题,图表题要遵循横向看差距、纵向看变化的基本答题原则。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表格,我国科技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每一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差距,注意分别分析表述。

第二小问可以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⑴现象:中国古代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促进了

思想解放。

说明:天主教把持《圣经》的阅读权,控制人们的思想;新教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使人们获得信教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印刷术使《圣经》普及化,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

(2) 特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说明:鸦片战争后,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实现富国强兵;辛亥革命后,大

力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以发展经济,提倡“实业救国”;20世纪30年代,面对航空工业强大的

日本,倡导大力发展航空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

(3) 差距: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经济效

益和竞争力较差。

原因: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业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