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湾战争的特点

浅析海湾战争的特点
浅析海湾战争的特点

浅析海湾战争的特点

中国军事科学院博士王辉青曾经在《中国国防报》指出:“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可以说海湾战争揭开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序幕,那这场战争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规模大、参战国家多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由于伊拉克拒绝从科威特撤军,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数十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向伊军发动猛烈进攻。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空中战役,代号为“沙漠风暴”。在历时38天时间里,多国部队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多吨,发射各类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数百枚,使伊军丧失了70%的作战能力。第二阶段是实施地面进攻,代号为“沙漠军刀”。多国部队成功组织了战役欺骗和战役机动,出其不意,收复科威特,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条件。

2、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

以为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力雄厚,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在海湾战争中构成美军高技术兵器群的56种兵器中,空中武器装备或通过空中发挥作用的武器就达44种,约占78%,如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的空袭作战除出动大量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外,还动用了大量陆军攻击直升机和大量预警机、运输机、加油机、救护机等,海军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由各种卫星组成的空间精确定位系统等多种宇航武器,组成一个严密的作战体系对目标实施联合打击。

3、战争信息化程度高

现代高技术战争是围绕信息的搜集、处理、分发、防护而展开,信息化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在整个战争中,美国的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海湾战争开战前24小时,美军实施宽带强功率压制式干扰,即“白雪”行动,造成伊军大部分通信联络中断,达成了空袭的突然性。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体现了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

4、战争消耗巨大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地面部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200多公斤,航母编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1.1至1.38吨,美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7万余种3000多万吨,几乎等于上千万人的苏联军队在4年卫国战争中物资消耗总量6600万吨的一半;多国部队在战争中总共花掉6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连美国也无力独自支付这笔费用。

5、战争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境内600多口油井大火烧了9个月才被扑灭,空中飘浮的尘埃居然飘落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生态环境被大面积破坏。此外,战争期间泄漏的石油,覆盖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污染了500多平方公里的海岸。被伊拉克军队倾倒在科威特沙漠中的6000万桶石油,形成了面积达49平方公里的黑色油湖,并浸入土壤深处,使科境内40%的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1991年3月至5月期间,波斯湾北部沿岸的水鸟数量锐减97%。美军使用的贫铀弹爆炸后产生的细微颗粒将长期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受污染地区肿瘤、

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疾病患者明显增加,还会导致白内障、造血系统障碍、生育能力下降、胎儿畸形等。

浅谈电子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浅谈电子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四院五队xx微波与毫米波技术) 序言: 从二十世纪初的偶然出现到二十世纪末的大放异彩,电子战作为一种划时代的作战样式,在近现代的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眸这一百年电子战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感慨电子战一出现即表现出来的强大生机,更应当从中找到一些历史经验,作为未来我们军队走向强大的指引。 本文在回顾电子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中电子战可能出现的样式做一些预测,并对电子战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给出一些猜想。 一、电子战的发展历程 1.电子战是在20世纪初的日俄海战中偶然出现的。1904年,日本与俄国围绕争夺中国重要港口旅顺发生大规模海战。3月8日,日本海军派了一艘小型侦察船,潜入靠岸的有利位置上,通过无线电通信指挥日舰炮击,但恰巧一名俄国报务员盲目地按下了火花式发报机的按键,对日本的无线电通信形成了电磁干扰,结果日本的电台就出现了很大的杂音,无法进行正常联络,只好撤退。 从此,打开了战争史上电子战之门,开创了电子干扰的元年。由于其在战争中取得的意想之外的战果,电子战马上受到了各军事强国的重视,各种电子战装备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起来。 但这一时期的电子战只限于通信干扰、通信欺骗等比较简单的手射导弹装备部队,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又研制出空对空、地对地“百舌鸟”反辐射导弹;1969年,美国研制出“标准”反辐射导弹,比“百舌鸟”性能优良;1982年,美国研制出,‘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它的寻的装置灵敏度很高,可在不给指令的情况下,自动寻的攻击。反辐射导弹让电子进攻有了隐蔽欺骗意外的更有杀伤力的手段。这一时期的英阿马岛海战是电子战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战例。战争初期阿根廷空军利用巧妙的战术避开了英军的电子侦察,用极小的代价将英军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击沉,达到了战场威慑的作用。英军做出迅速反应,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一、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

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一轮至第三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3月27日~3月31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四轮至第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基地等核心军事目标,以瘫痪南联盟军事运作机制,瓦解其战斗力。同时,对南联盟全国各地的防空设施和重要军事目标继续进行轰炸。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第八轮至第三十七轮空袭行动,打击的重点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海湾战争,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现代信息化战争之一。它是由于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作为起因。同时,这场战争也决定了美伊之间长达12年的恩怨纠葛。它也被誉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海湾战争是改变伊拉克历史命运走向长期混乱和动荡时期的重要节点。解析海湾战争,也有助于揭示伊拉克为何逐步陷入如今形势的重要因素。伊拉克方面发动海湾战争,其实也是具有“铤而走险”,挑战西方大国的容忍底线之心。然而,对科威特的入侵,却并不是刚刚才从两伊战争之中挣脱出来的伊拉克所必要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时的伊拉克,需要恢复经济建设的规划;休养生息并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是“重中之重”。可惜,伊拉克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资金储备投入重新建设因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物质经济。当然,两伊战争也使伊拉克遭受到多达近90余万以上的军民之伤亡;石油输出港口和输油管道的严重损坏,更加使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蒙受巨大的损失。换而言之,是伊拉克国内局势的满目疮痍,又欠下了800多亿美元的外债;同时,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更加使伊拉克国内民怨四起,怨声载道。为了摆脱国内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还希望免去对科威特的140多亿美元的外债问题;此时的萨达姆别无选择,

只好面对着国家的困境,而铤而走险;走了一招最为凶险的棋局:“出兵科威特”,通过吞并科威特,转嫁伊拉克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一笔勾销欠于科威特的巨额外债。也可以针对西方国家起到“敲山震虎”的战略作用。当然,这一步棋,看似能够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可是,萨达姆完全没有考虑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态度或反应。 科伊之间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伊拉克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承认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一方面,提出了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领土的言论(源自奥斯曼帝国时期,科威特隶属于伊拉克行省);另一方面,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认定发动两伊战争是为阿拉伯世界阻挡波斯人的“绿教革命输出”;于情于理,可以免去伊拉克欠阿拉伯各国的债务。因此,萨达姆本人还是认为攻打科威特具备相应的价值;信心满满而又更加狂妄地选择了一条战争的道路解决本国所 面临的一切问题。战争的阴云很快就在1990年的8月2日降临了,时任伊拉克总统、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萨达姆·侯赛因于当日凌晨1时,以推翻科威特腐朽落后的君主制为由,命令已经在伊科边境上集结待命的军队突然向科威特军队进行全面攻势;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5时30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

军事理论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问题:通过所学知识试分析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背景、性质以及与以往战争相比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要求:1.论述完整、结构清晰、字迹清晰 2.认真了解分析事件经过,准确表达个人观点,杜绝抄袭 3.篇幅应不少于1000字 一.战略背景: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为确保其在美苏冷战结束后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而实行地区防务战略,此时更加强调的是充分做好准备,以在危机出现时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而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采取的是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认为对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将毫不犹豫地在他们对自身构成威胁前采取战略打击。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国欲借反恐名义建立并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意图。 就发动战争原因而言: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破坏世界石油经济市场为由,经由联合国允许,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正义之师为名。但我觉得当时正是美苏冷战濒临结束之时,苏联已经在军备竞赛等各方面落于下风,而伊拉克作为苏联在中东当时不多的盟友,拿他开刀,带有向世界宣告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意味,对美国今后在中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强权政治大有帮助。而事后苏联对此不作为的表现一来确实反映了苏联国内党派争端,国家风雨飘摇的现状。二来侧面某种程度上反映冷战的结束,美国的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阶段性胜利。海湾战争等于暗示了俩个信号,一是阻止美国的称霸世界的国家会像伊拉克一样遭受打击,二是即使是苏联曾经这么强大的国家也拿我们美国没办法,其他国家还是乖乖屈服比较好。 而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伊拉克战争的发动,官方原因是打击恐怖组织,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显然这只是漂亮的说辞,在我看来,911恐怖袭击确实惹恼了美国,而让美国下定决心对恐怖组织宣战,但与此同时,争夺石油资源,巩固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应该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这场长达八年的反恐战争最后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伊拉克人民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另一方面,这场战争是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允准的,是一场有争议的非法战争,在战争中美国将美利坚人民视为信仰的人权,主权蹂躏,不断披露的虐杀平民,虐囚事件让这场本就非法的战争更蒙上了反人道主义的阴影。无论最后美国从中获取了多少资源,对于中东的控制的有了多大提升,但在经济,军事,人权等方面注定是失败的,且在世界人民渴望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这是与所有人民意愿相悖的。 二.战争的性质: 1991年海湾战争直接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多个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而美国出于保护西方石油来源和为建立符合其利益的世界新秩序的目的,带头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由,出兵海湾。因此,在战争性质和目的上,美军发动的海湾战争是正义的,是为了把伊拉克军队驱逐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权利,为此海湾战争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支持。 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发起的颠覆和推翻萨达姆政权,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亲美政权的战争,同时也是为了试验其在1996年提出的“威望与震慑”理论,而此战争并未得到联合国授权,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持反对态度,是一次非正义的“单边”战争。 三.两次战争的显著特点: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伊拉克的爆炸声不仅惊醒了人们的“和平梦”,而且激活了正在处于“稳态”的装甲机械化部队,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特点和模式,引起我们对传统的作战理论和作战观念的深刻反思,如何能运用好装甲机械化部队,是我们装甲兵所关注和研究的首要课题.。我们把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运用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作战指挥将趋向“数字化”指挥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战争中实现了陆、海、空、电等多种力量联合的立体打击方式,实现了联合作战的“数字化”指挥体系。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指挥体系中的运用,使各兵种、武器系统、指挥系统之间,有着广泛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也就是说作战指挥体制呈现出了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实现真正的信息数据共享。而传统的作战指挥体系采用的是“树”式结构,它有层次多、协同差、主动性不强、易受致命打击等弱点,已不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要求,所以说建立高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指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的指挥体系首先减少了指挥层次,最高指挥官不仅能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而且可以直接指挥控制任何一种作战力量。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字化部队的灵敏性,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作为地面作战的主要力量,要突破在合同战役中集中

使用的模式,实现数字化指挥的飞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数字化的主战坦克,坦克内配备先进的计算机图像系统,使坦克内的士兵能看到外面的整个地形,并能精确地控制火力系统。美军最先进的第四机兵师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化”师。专家们说美国带到伊拉克战争中的最尖端的武器就是“数字化”连接,把飞机的坐舱、指挥所和坦克乘员连接在一起,使地面装甲部队可以为空中力量指示目标,空中力量也能为地面指示方向,这样既提高了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又增强作战的密切协同性,充分体现了“多维一体联合作战”效果。这种联合作战数字化指挥方式是未来战场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随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传统的装甲兵指挥已经不适合未来高技术下的局部战争,实现指挥数字化是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远距离机动作战是主要作战样式 .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几支美英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向北直插伊拉克腹地,21日就长驱160公里,由美陆军第三机兵师组成的西线地面部队,在空中力量的协同下,短时间就越过幼发拉底河并推进伊拉克境内240公里,可见,装甲兵的快速机动是装甲部队的特点之一。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仍将运用于机动作战,但其机动作战具有远距离奔袭的性质。装甲兵遂行远距离机动作战任务时,所采用的机动方式将以空中快速投送、海上快速输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浅谈信息化战争

浅谈信息化战争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从而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应对国防建设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 (一)定义与内涵: 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不可混淆。首先,虽然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战争本质一致,但是其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是所依赖的军事技术不同,信息武器是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信息化战争具有时代代表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内容。其次,信息化战争与机械战争有联系与区别,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机械化,而是继承、发展和革新了机械化。再次,信息化战争与信息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网络站等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基本特征: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 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整体力量制胜敌人 (三)发展趋势: 传统的战争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从战争目的来看,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战争双方主要是针对人力,土地,能源,矿产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有形资源的争夺与反争夺,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最终目的将发生异化,将向争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变。从战争主体来看,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是国家之间的较量,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时代,

经典战例 海湾战争地面战

经典战例海湾战争地面战 “军刀”出鞘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10万大军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仅用10小时就占领了科威特,由此引爆了震惊世界的海湾危机。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1991年1月17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颗”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了长达38天的战略轰炸和战术空袭,出动飞机112000架次,发射巡航导弹288枚,投弹量达20万吨以上,造成伊拉克的军事机器严重瘫痪,并摧毁了伊军前线部队50%以上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心发起地面决战来彻底打垮毁萨达姆的军队,将伊军赶出科威特,以解美国心头之恨。至2月中旬,多国部队共集结了地面部队约60万人,坦克3700 辆(其中美军2000辆)、装甲车3000辆(美军2000辆),大中口径火炮、火箭炮1600门(美军1200门)。直接参加地面作战的攻击部队约45万人,他们来自于美、英、法、埃及、叙利亚、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等国家。主力自然是美国,其他国家除英、法各派了一个多师外,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主要是作为象征性力量来参战的。多国部队总指挥为美国中央总部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 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计划是施瓦茨科普夫将军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空地一体战”构想和亲自指挥巴拿马登陆作战的经验拟定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大规模的登陆佯动和部分兵力从沙科边界正面突破,牵制伊军主力,并向科威特城及其以北地区推进;集中装甲部队主力,与快速突击部队配合,从伊军防御的侧翼向巴士拉方向实施大纵深迂回,与正面推进的部队呈两面夹击之势,包围并歼灭伊军主力。 为实施“沙漠军刀”计划,多国部队沿沙伊、沙科边界从左至右(由西向东)部署了3个进攻集团。左翼为西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中段。编成内有勒克中将指挥的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第24机械化步兵师、第3装甲骑兵团及法国第6轻型装甲师。其任务是向伊拉克的腹地——幼发拉底河谷大纵深穿插迂回,切断科威特地区伊军的交通线,配合中央攻击集团围歼伊军共和国卫队;中间为中央攻击集团,部署在沙伊边界东段。编成内有弗兰克斯中将指挥的美第7军的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骑兵师、第1机械化步兵师、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3旅和第2装甲骑兵团,以及英军的第1装甲师。其任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2.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工过细 B. 利益内耗 C. 管理僵化 D. 外部竞争 3. 丁肇中指出:“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其原因是 A. 传统教育者认识不到实验的重要性________ B. 严格的思想控制下无法格物和致知 C. 传统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学而优则仕________ D. 传统学校缺乏格物致知的经济条件 4. 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________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从领土纠纷问题中浅谈国家利益对于战争的影响

从领土纠纷问题中浅谈国家利益对于战争 的影响 关键词:领土纠纷、岛屿争端、国家利益、战争观、主权、战争 自古至今,不论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种族,都存在过或正在进行着对于某地区的领土纠纷①。而谈到领土纠纷,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主权②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宣布他们对于某个地区拥有主权,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享有对这一地区一切的权利,因为这里是属于他们的领土。而领土作为国家利益③的组成之一,任何来自别国、别地区或者组织的对于其“领土”的纠纷、争夺或再次宣布主权都将被视为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大多数国家面临国家利益受损时的回应便是战争。 岛屿争端,也是领土纠纷的一种,而近几年来围绕我国以及我国周边的岛屿纠纷更是层出乎不穷,从南海争端、中菲黄岩岛纠纷再到最近热门的中日钓鱼岛之争、日俄对于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和日韩之间对于独岛(日称竹岛)的岛屿争端,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具体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争端并对于解决这些争端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点一:国家利益与领土纷争的关系 要了解国家利益与领土纷争的关系,就先要对其概念有一个简要的理解。“利益”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与人或事有关的,有影响的,重要的”。而在汉语里“利益”的词义就是“好处”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释义 ,可以应用于任何情况。例如,讲个人利益,就是对个人有好处,讲民族利益就是对民族有好处,讲国家利益就是对国家有好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国家。 国家利益的概念就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由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国家至上理论,可见国家是最高的本源,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国家利益自然就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国家利益成了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极力强调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于国家利益的概念辨析,中西方学者乃至不同派系的认知都不尽相同。现实主义代表摩根索曾对国家利益的概念提出明确的定义,他说,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他认为,在这三个方面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问题,其余方面都是次要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华尔滋以简约的模式来分析体系结构从而得出结论:生存是国家惟一的利益。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基欧汉主张三种国家利益:生存,独立,经济财富。而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温特又在其后加了第四种利益—集体自尊。 从上述的概括,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利益对于国家的每一部行为都有着直接的关联。而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学习资料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

浅论战争与生活

浅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摘要:在科技的助力下,军事武器如虎添翼,无论是造价、杀伤力都大幅提高。一场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人身安全和经济情况影响也无比巨大,当战争一开始最先受伤的总是人民。本文将主要从20世纪以来发生的典型战争开始,浅析战争对人口因素、经济的影响,进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人民生活、人口、经济、和平 古往今来,战争恶魔总伴随人类发展,人类的发展史更像是一部血泪史。至今,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军事科技同样也飞速发展,人们虽然在竭力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着,但战争的阴霾从未消失。仅仅在20世纪,人类爆发的具有重大影响力战争就有如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50年朝鲜战争、1965年美越战争、1948年中东战争(随后总共三次中东战争)、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1980年两伊战争、1990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这些战争大部分都是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技,也造成了最毁灭的结局,无论是战争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应让我们重视的是战争打破了参战国人们平静的生活,让无辜的人们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人们的的生活由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战争对人口相关因素的影响 战争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和平民伤亡超过3500万。其中大约1500万死,2000万人受伤,整个伤亡人数包括10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大约三分之二的士兵直接死于战争中的军事冲突,这一发展是由于军事装备杀伤力的提升和医疗条件改善两方面引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 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3千1百零8人。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死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 越南战争,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美军: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死亡58209人,受伤304000人,2000多人失踪。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就以上几场战争来说,伤亡人数之大,让人触目惊心。在这些每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的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这些无数失去的生命本该是建设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失去,还对活下来的人们造成了痛苦。 就以苏联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一片废墟。各种医疗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负伤的军人和普通群众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各种各样传染病得不到控制,任其蔓延。战争严重破坏了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犯病率上升,死亡率提高。战争使正值生育年龄的男女身体健康严重受到损害,出生率降低。还由于战争让男性壮年都奔赴战场,导致后方妇女成为生产的主力军,繁重的劳动超出了她们承担的限度,再加上食品匮乏,营养不良等因素,造成妇女不孕或难孕。从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常常处于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的状态,还有些成为残疾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加重了社会的负担。战时由于生活条件恶化,战争对儿童的健康和

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浅析

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浅析 信息化战争是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海湾战争之后,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多种类、多样式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占据了高技术战争的舞台,敌对双方为达成政治、经济等目的,以信息化军队(数字化部队)为基本交战力量,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在信息网络化的战场上,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一种新形式的武装冲突。而且,它必需具备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军队、信息化装备、信息化战场和信息化作战理论五个要素。当前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的信息化武器系统已构成战场的中坚力量。下边,我们从信息化方面肤浅地分析一下伊拉克战争。 一、伊拉克战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悉信息化战争的窗口。 首先伊拉克战争己是一场初步形成的信息化战争。它己具备了军事家们认为构成信息化战争的五个要素:第一是战争爆发在人类社会由机械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期的开始阶段,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信息化时代”这一基本要素;第二是美国士兵素质较高。他们普遍是大学毕业,己撑握电脑、网络等知识,而且都配备了单兵通信器材,分队还配有高性能,防雨水、防沙尘的网络电脑。另外,美国还有一支数字化机步四师。所以说美国己建成了一支“信息化军队”;第三是美军大量使用的侦察卫星、GPS定位仪 1

等构成了“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第四是在硝烟弥漫战场中,信息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形成了随处可在的“信息化战场”;第五是美国为了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于1998年就制定了《联合信息战条令》,进行信息化作战演习。 其次,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作为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一方,实施了进攻性的联合信息化战争。伊拉克上空星罗棋布的卫星、预警机、侦察机、直升机,红海、波斯湾海上和水下的侦察舰船,沙特、约旦、土耳其等伊拉克周边国家部署的雷达和侦听设施,以及渗透到伊拉克的特种部队人员,构成了美英联军完备的信息侦察预警系统;陆基、海基、空基平台发射的导弹和制导炸弹,是美英在作战中直接杀伤、破坏敌方目标的重要手段——硬杀伤性信息化武器系统;软杀伤性信息化武器、心理战武器、高能量微波炸弹等在战争中的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着信息化战争联合性的新特点,也让我们洞悉到息化战争较之机械化战争在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作战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伊拉克战争是发生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初期,战争形态也不可逆转地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作战理论、思想观念也实现革命性突破,从不同角度发展丰富了信息化战争的概念。 首先是丰富了信息化行动。专家们认为,信息化行动是在和平时期或者危机时、战争时、在保护己方信息和系统 2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 科索沃战争的打法,伊拉克战争的结局? 2011年3月19日,恰逢伊拉克战争开战8周年,美、英、法等国再次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利比亚战争由此拉开帏幕。同前几场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依然是由西方军事大国发起的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局部战争,依然是一场针对主权国家的非对称战争。 战争目的:争夺地中海霸权 利比亚战争虽因部族之争而爆发,但通过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其战争企图暴露无遗:竞争地中海的主导权。“世界油库”——中东有两大富油区:海湾地区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非地区。通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湾地区产油国的控制。此次利比亚战争,西方大国又对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北非国家打起了算盘。 法英看中的是利比亚的资源。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建立后,法英等国与其虽有驱逐外军基地、空袭民航飞机等积怨,但基本上相安无事,甚至一度握手言欢。而今,法国拉着盟国挑头空袭利比亚,军事干预利比亚内乱,决非一时冲动。只要将地中海南北两岸作一下对比就会一目了然。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地中海北岸的老牌欧洲国家越来越不景气,地处南岸的北非“穷国”,却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安然无恙。两岸的鲜明对比使得北岸国家蠢蠢欲动。此前,英法大国作为配角,曾参加过美国主导的多次战争,但在战后并未捞到好处。此次利比亚战争,法国打破谨小慎微的传统,跨海南下,无非就是想重新恢复在利比亚的传统利益,进而争夺地中海地区的领导权。而传统“大佬”美国的弱势,恰为“高卢鸡”飞向地中海对岸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美国看中利比亚的是,这里是控制地中海的要地。地中海地处美国三大司令部(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辖区的交叉地带,是美国战略关注的焦点区。地中海周边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法国“南下”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美国在该地区苦心经营的主要动力。即使没有利比亚战争,地中海这一内陆海也不会平静。早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海域没就是西方军事大国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美国第6舰队更是长期在此游弋,以保障美国的利益安全。发动利比亚战争虽然不是美国的初衷,但从与英法等欧盟国家竞争的角度考虑考虑,它也不敢麻痹大意。因此,此次利比亚战争,美国虽看似被英法拖进了战争,实则暗度陈仓、谋求实现其地中海大战略。而“别人搭台、我唱戏;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 如今,利比亚已经成为地中海争霸的第一块蛋糕。历史上,卡扎菲曾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最难对付的“硬骨头”。为了将卡扎菲赶下台,西方国家采用过经济制裁、斩首攻击等多种手段,均未奏效。此次由部族冲突而引发的利比亚内乱,无疑为西方提供了“下嘴”的机会。美英法等国的军事介入,使得卡扎菲陷入了内外夹击之中,政府的统治力已受到重创。作为一个部落国家,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利比亚将陷入部落混战的危局之中。政府垮台,国家内乱,主权丧失,使得利比亚成为西方国家能够轻松摆布的“病鹰”,对利比亚资源更可尽收囊中。通过这场战争,地中海地缘政治格局大变动已经开始,美欧地中海大战略已经展开。美、英、法等国将再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取道北非直趋大陆内部。 战争过程:更像科索沃战争 利比亚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民主党政府继科索沃战争后发动的第二场针对主权国家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均发生在地中海地区。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依托,但美国“象”、“驴”两党在实施战争的模式上却截然不同。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相比,利比亚战争将美国的战争模式又拉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浅谈我眼中的光电对抗在军事中的运用

浅谈我眼中的光电对抗在军事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红外和激光技术的不断完善,光电对抗技术在现代军事中的地位也逐渐地提高,各种光电对抗设备和武器也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战手段。先简单地介绍各种相关光电侦察和光电干扰技术,并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后在谈论一下光电对抗技术在军事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光电对抗军事应用海湾战争光电侦察光电干扰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不得不说,对以前的我来说“光电对抗”这个名词是相当陌生的。但通过最近查了的大量资料,我想自己对它也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何为光电对抗。这是指利用光电对抗设备通过光波的作用,对敌方光电观瞄器材和光电制导武器进行侦察、干扰或摧毁,以削弱或破坏其战斗效能,同时保护己方光电器材和武器的有效使用。它是电子对抗的组成部分,包括了光电侦察与光电干扰、反光点侦查与反光电干扰两个部分,涉及到可见光、红外和激光三个技术领域。由此可见,光电对抗是现代电子战的一个重要分支,且必将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到一决胜负的作用。 下面还是应该先略微介绍一下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历程。红外对抗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最先研制成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的红外装置的国家,在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就开始使用红外干扰机和红外干扰子弹等。自此,红外对抗技术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激光对抗则始于60年代末期,1968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新的制导武器激光制导炸弹时,便开始了对抗措施的研究。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现坦克载激光告警设备、舰载激光告警器和装在飞行员头盔上的激光告警器。一直至今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光电对抗技术并建立新型的光电对抗体制。毕竟,随着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现代战争中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的作战环境越来越严峻,没有光电对抗能力或对抗能力差的防空武器不仅不能有效地杀伤敌人,甚至自身的生存也会成为问题。而且近代的几次战争也从侧面充分地证明了这点,历史的教训往往更直接、更深刻。 现在就以海湾战争为例来分析光电对抗技术在现代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用了夜间突袭战术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

浅析海湾战争的特点

浅析海湾战争的特点 中国军事科学院博士王辉青曾经在《中国国防报》指出:“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可以说海湾战争揭开了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序幕,那这场战争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规模大、参战国家多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由于伊拉克拒绝从科威特撤军,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数十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向伊军发动猛烈进攻。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空中战役,代号为“沙漠风暴”。在历时38天时间里,多国部队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多吨,发射各类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数百枚,使伊军丧失了70%的作战能力。第二阶段是实施地面进攻,代号为“沙漠军刀”。多国部队成功组织了战役欺骗和战役机动,出其不意,收复科威特,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条件。 2、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 以为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力雄厚,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在海湾战争中构成美军高技术兵器群的56种兵器中,空中武器装备或通过空中发挥作用的武器就达44种,约占78%,如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的空袭作战除出动大量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外,还动用了大量陆军攻击直升机和大量预警机、运输机、加油机、救护机等,海军的“战斧”巡航导弹以及由各种卫星组成的空间精确定位系统等多种宇航武器,组成一个严密的作战体系对目标实施联合打击。 3、战争信息化程度高 现代高技术战争是围绕信息的搜集、处理、分发、防护而展开,信息化战争成为高技术战争的基本形态,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在整个战争中,美国的信息化程度高的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海湾战争开战前24小时,美军实施宽带强功率压制式干扰,即“白雪”行动,造成伊军大部分通信联络中断,达成了空袭的突然性。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体现了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 4、战争消耗巨大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地面部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200多公斤,航母编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1.1至1.38吨,美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7万余种3000多万吨,几乎等于上千万人的苏联军队在4年卫国战争中物资消耗总量6600万吨的一半;多国部队在战争中总共花掉6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连美国也无力独自支付这笔费用。 5、战争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境内600多口油井大火烧了9个月才被扑灭,空中飘浮的尘埃居然飘落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生态环境被大面积破坏。此外,战争期间泄漏的石油,覆盖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污染了500多平方公里的海岸。被伊拉克军队倾倒在科威特沙漠中的6000万桶石油,形成了面积达49平方公里的黑色油湖,并浸入土壤深处,使科境内40%的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1991年3月至5月期间,波斯湾北部沿岸的水鸟数量锐减97%。美军使用的贫铀弹爆炸后产生的细微颗粒将长期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受污染地区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