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第4章 初始化和清除

第4章初始化和清除

“随着计算机的进步,‘不安全’的程序设计已成为造成编程代价高昂的罪魁祸首之一。”

“初始化”和“清除”是这些安全问题的其中两个。许多C程序的错误都是由于程序员忘记初始化一个变量造成的。对于现成的库,若用户不知道如何初始化库的一个组件,就往往会出现这一类的错误。清除是另一个特殊的问题,因为用完一个元素后,由于不再关心,所以很容易把它忘记。这样一来,那个元素占用的资源会一直保留下去,极易产生资源(主要是内存)用尽的后果。

C++为我们引入了“构建器”的概念。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在一个对象创建之后自动调用。Java也沿用了这个概念,但新增了自己的“垃圾收集器”,能在资源不再需要的时候自动释放它们。本章将讨论初始化和清除的问题,以及Java如何提供它们的支持。

4.1 用构建器自动初始化

对于方法的创建,可将其想象成为自己写的每个类都调用一次initialize()。这个名字提醒我们在使用对象之前,应首先进行这样的调用。但不幸的是,这也意味着用户必须记住调用方法。在Java中,由于提供了名为“构建器”的一种特殊方法,所以类的设计者可担保每个对象都会得到正确的初始化。若某个类有一个构建器,那么在创建对象时,Java会自动调用那个构建器——甚至在用户毫不知觉的情况下。所以说这是可以担保的!

接着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命名这个方法。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我们使用的任何名字都可能与打算为某个类成员使用的名字冲突。第二是由于编译器的责任是调用构建器,所以它必须知道要调用是哪个方法。C++采取的方案看来是最简单的,且更有逻辑性,所以也在Java里得到了应用:构建器的名字与类名相同。这样一来,可保证象这样的一个方法会在初始化期间自动调用。

下面是带有构建器的一个简单的类(若执行这个程序有问题,请参考第3章的“赋值”小节)。

148-149页程序

//: c04:SimpleConstructor.java

// Demonstration of a simple constructor.

class Rock {

Rock() { // This is the constructor

System.out.println("Creating Rock");

}

}

public class Simple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 = 0; i < 10; i++)

new Rock();

}

} ///:~

现在,一旦创建一个对象:

new Rock();

就会分配相应的存储空间,并调用构建器。这样可保证在我们经手之前,对象得到正确的初始化。

请注意所有方法首字母小写的编码规则并不适用于构建器。这是由于构建器的名字必须与类名完全相同!

和其他任何方法一样,构建器也能使用自变量,以便我们指定对象的具体创建方式。可非常方便地改动上述例子,以便构建器使用自己的自变量。如下所示:

149页中程序

//: c04:SimpleConstructor2.java

// Constructors can have arguments.

class Rock2 {

Rock2(int i) {

System.out.println(

"Creating Rock number " + i);

}

}

public class SimpleConstructor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 = 0; i < 10; i++)

new Rock2(i);

}

} ///:~

利用构建器的自变量,我们可为一个对象的初始化设定相应的参数。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类Tree有一个构建器,它用一个整数自变量标记树的高度,那么就可以象下面这样创建一个Tree对象:

tree t = new Tree(12); // 12英尺高的树

若Tree(int)是我们唯一的构建器,那么编译器不会允许我们以其他任何方式创建一个Tree对象。

构建器有助于消除大量涉及类的问题,并使代码更易阅读。例如在前述的代码段中,我们并未看到对initialize()方法的明确调用——那些方法在概念上独立于定义内容。在Java中,定义和初始化属于统一的概念——两者缺一不可。

构建器属于一种较特殊的方法类型,因为它没有返回值。这与void返回值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于void返回值,尽管方法本身不会自动返回什么,但仍然

可以让它返回另一些东西。构建器则不同,它不仅什么也不会自动返回,而且根本不能有任何选择。若存在一个返回值,而且假设我们可以自行选择返回内容,那么编译器多少要知道如何对那个返回值作什么样的处理。

4.2 方法过载

在任何程序设计语言中,一项重要的特性就是名字的运用。我们创建一个对象时,会分配到一个保存区域的名字。方法名代表的是一种具体的行动。通过用名字描述自己的系统,可使自己的程序更易人们理解和修改。它非常象写散文——目的是与读者沟通。

我们用名字引用或描述所有对象与方法。若名字选得好,可使自己及其他人更易理解自己的代码。

将人类语言中存在细致差别的概念“映射”到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中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相同的词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即词的“过载”。我们说“洗衬衫”、“洗车”以及“洗狗”。但若强制象下面这样说,就显得很愚蠢:“衬衫洗衬衫”、“车洗车”以及“狗洗狗”。这是由于听众根本不需要对执行的行动作任何明确的区分。人类的大多数语言都具有很强的“冗余”性,所以即使漏掉了几个词,仍然可以推断出含义。我们不需要独一无二的标识符——可从具体的语境中推论出含义。

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C)要求我们为每个函数都设定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符。所以绝对不能用一个名为print()的函数来显示整数,再用另一个print()显示浮点数——每个函数都要求具备唯一的名字。

在Java里,另一项因素强迫方法名出现过载情况:构建器。由于构建器的名字由类名决定,所以只能有一个构建器名称。但假若我们想用多种方式创建一个对象呢?例如,假设我们想创建一个类,令其用标准方式进行初始化,另外从文件里读取信息来初始化。此时,我们需要两个构建器,一个没有自变量(默认构建器),另一个将字串作为自变量——用于初始化对象的那个文件的名字。由于都是构建器,所以它们必须有相同的名字,亦即类名。所以为了让相同的方法名伴随不同的自变量类型使用,“方法过载”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措施。同时,尽管方法过载是构建器必需的,但它亦可应用于其他任何方法,且用法非常方便。

在下面这个例子里,我们向大家同时展示了过载构建器和过载的原始方法:

151-152页程序

//: c04:Overloading.java

// Demonstration of both constructor

// and ordinary method overloading.

import java.util.*;

class Tree {

int height;

Tree() {

prt("Planting a seedling");

height = 0;

}

Tree(int i) {

prt("Creating new Tree that is " + i + " feet tall");

height = i;

}

void info() {

prt("Tree is " + height + " feet tall");

}

void info(String s) {

prt(s + ": Tree is " + height + " feet tall");

}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s); }}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 = 0; i < 5; i++) { Tree t = new Tree(i);

https://www.360docs.net/doc/6d942896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6d9428960.html,("overloaded method");

} // Overloaded constructor:

new Tree();

}

} ///:~

Tree既可创建成一颗种子,不含任何自变量;亦可创建成生长在苗圃中的植物。为支持这种创建,共使用了两个构建器,一个没有自变量(我们把没有自变量的构建器称作“默认构建器”,注释①),另一个采用现成的高度。

①:在Sun公司出版的一些Java资料中,用简陋但很说明问题的词语称呼这类构建器——“无参数构建器”(no-arg constructors)。但“默认构建器”这个称呼已使用了许多年,所以我选择了它。

我们也有可能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调用info()方法。例如,假设我们有一条额外的消息想显示出来,就使用String自变量;而假设没有其他话可说,就不使用。由于为显然相同的概念赋予了两个独立的名字,所以看起来可能有些古怪。幸运的是,方法过载允许我们为两者使用相同的名字。

4.2.1 区分过载方法

若方法有同样的名字,Java怎样知道我们指的哪一个方法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则:每个过载的方法都必须采取独一无二的自变量类型列表。

若稍微思考几秒钟,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除根据自变量的类型,程序员如何区分两个同名方法的差异呢?

即使自变量的顺序也足够我们区分两个方法(尽管我们通常不愿意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它会产生难以维护的代码):

152-153页程序

//: c04:OverloadingOrder.java

// Overloading based on the order of

// the arguments.

public class OverloadingOrder {

static void print(String s, int i) {

System.out.println(

"String: " + s +

", int: " + i);

}

static void print(int i, 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

"int: " + i +

", String: " + 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String first", 11);

print(99, "Int first");

}

} ///:~

两个print()方法有完全一致的自变量,但顺序不同,可据此区分它们。

4.2.2 主类型的过载

主(数据)类型能从一个“较小”的类型自动转变成一个“较大”的类型。涉及过载问题时,这会稍微造成一些混乱。下面这个例子揭示了将主类型传递给过载的方法时发生的情况:

153-155页程序

//: c04:PrimitiveOverloading.java

// Promotion of primitives and overloading.

public class PrimitiveOverloading {

// boolean can't be automatically converted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s);

}

void f1(char x) { prt("f1(char)"); }

void f1(byte x) { prt("f1(byte)"); }

void f1(short x) { prt("f1(short)"); }

void f1(int x) { prt("f1(int)"); }

void f1(long x) { prt("f1(long)"); }

void f1(float x) { prt("f1(float)"); }

void f1(double x) { prt("f1(double)"); }

void f2(byte x) { prt("f2(byte)"); }

void f2(short x) { prt("f2(short)"); } void f2(int x) { prt("f2(int)"); }

void f2(long x) { prt("f2(long)"); }

void f2(float x) { prt("f2(float)"); }

void f2(double x) { prt("f2(double)"); } void f3(short x) { prt("f3(short)"); } void f3(int x) { prt("f3(int)"); }

void f3(long x) { prt("f3(long)"); }

void f3(float x) { prt("f3(float)"); }

void f3(double x) { prt("f3(double)"); } void f4(int x) { prt("f4(int)"); }

void f4(long x) { prt("f4(long)"); }

void f4(float x) { prt("f4(float)"); }

void f4(double x) { prt("f4(double)"); } void f5(long x) { prt("f5(long)"); }

void f5(float x) { prt("f5(float)"); }

void f5(double x) { prt("f5(double)"); } void f6(float x) { prt("f6(float)"); }

void f6(double x) { prt("f6(double)"); } void f7(double x) { prt("f7(double)"); } void testConstVal() {

prt("Testing with 5");

f1(5);f2(5);f3(5);f4(5);f5(5);f6(5);f7(5); }

void testChar() {

char x = 'x';

prt("char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void testByte() {

byte x = 0;

prt("byte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void testShort() {

short x = 0;

prt("short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void testInt() {

int x = 0;

prt("int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void testLong() {

long x = 0;

prt("long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void testFloat() {

float x = 0;

prt("float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void testDouble() {

double x = 0;

prt("double argument:");

f1(x);f2(x);f3(x);f4(x);f5(x);f6(x);f7(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mitiveOverloading p =

new PrimitiveOverloading();

p.testConstVal();

p.testChar();

p.testByte();

p.testShort();

p.testInt();

p.testLong();

p.testFloat();

p.testDouble();

}

} ///:~

若观察这个程序的输出,就会发现常数值5被当作一个int值处理。所以假若可以使用一个过载的方法,就能获取它使用的int值。在其他所有情况下,若我们的数据类型“小于”方法中使用的自变量,就会对那种数据类型进行“转型”处理。char获得的效果稍有些不同,这是由于假期它没有发现一个准确的char 匹配,就会转型为int。

若我们的自变量“大于”过载方法期望的自变量,这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对前述程序的一个修改揭示出了答案:

155-157页程序

//: c04:Demotion.java

// Demotion of primitives and overloading. public class Demotion {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s);

}

void f1(char x) { prt("f1(char)"); }

void f1(byte x) { prt("f1(byte)"); }

void f1(short x) { prt("f1(short)"); } void f1(int x) { prt("f1(int)"); }

void f1(long x) { prt("f1(long)"); }

void f1(float x) { prt("f1(float)"); }

void f1(double x) { prt("f1(double)"); } void f2(char x) { prt("f2(char)"); }

void f2(byte x) { prt("f2(byte)"); }

void f2(short x) { prt("f2(short)"); } void f2(int x) { prt("f2(int)"); }

void f2(long x) { prt("f2(long)"); }

void f2(float x) { prt("f2(float)"); }

void f3(char x) { prt("f3(char)"); }

void f3(byte x) { prt("f3(byte)"); }

void f3(short x) { prt("f3(short)"); } void f3(int x) { prt("f3(int)"); }

void f3(long x) { prt("f3(long)"); }

void f4(char x) { prt("f4(char)"); }

void f4(byte x) { prt("f4(byte)"); }

void f4(short x) { prt("f4(short)"); } void f4(int x) { prt("f4(int)"); }

void f5(char x) { prt("f5(char)"); }

void f5(byte x) { prt("f5(byte)"); }

void f5(short x) { prt("f5(short)"); } void f6(char x) { prt("f6(char)"); }

void f6(byte x) { prt("f6(byte)"); }

void f7(char x) { prt("f7(char)"); }

void testDouble() {

double x = 0;

prt("double argument:");

f1(x);f2((float)x);f3((long)x);f4((int)x);

f5((short)x);f6((byte)x);f7((char)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emotion p = new Demotion();

p.testDouble();

}

} ///:~

在这里,方法采用了容量更小、范围更窄的主类型值。若我们的自变量范围比它宽,就必须用括号中的类型名将其转为适当的类型。如果不这样做,编译器会报告出错。

大家可注意到这是一种“缩小转换”。也就是说,在造型或转型过程中可能丢失一些信息。这正是编译器强迫我们明确定义的原因——我们需明确表达想要转型的愿望。

4.2.3 返回值过载

我们很易对下面这些问题感到迷惑:为什么只有类名和方法自变量列出?为什么不根据返回值对方法加以区分?比如对下面这两个方法来说,虽然它们有同样的名字和自变量,但其实是很容易区分的:

void f() {}

int f() {}

若编译器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明确判断出含义,比如在int x=f()中,那么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然而,我们也可能调用一个方法,同时忽略返回值;我们通常把这称为“为它的副作用去调用一个方法”,因为我们关心的不是返回值,而是方法调用的其他效果。所以假如我们象下面这样调用方法:f();

Java怎样判断f()的具体调用方式呢?而且别人如何识别并理解代码呢?由于存在这一类的问题,所以不能根据返回值类型来区分过载的方法。

4.2.4 默认构建器

正如早先指出的那样,默认构建器是没有自变量的。它们的作用是创建一个“空对象”。若创建一个没有构建器的类,则编译程序会帮我们自动创建一个默认构建器。例如:

158页上程序

//: c04:DefaultConstructor.java

class Bird {

int i;

}

public class DefaultConstruc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ird nc = new Bird(); // default!

}

} ///:~

对于下面这一行:

new Bird();

它的作用是新建一个对象,并调用默认构建器——即使尚未明确定义一个象这样的构建器。若没有它,就没有方法可以调用,无法构建我们的对象。然而,如果已经定义了一个构建器(无论是否有自变量),编译程序都不会帮我们自动合成一个:

class Bush {

Bush(int i) {}

Bush(double d) {}

}

现在,假若使用下述代码:

new Bush();

编译程序就会报告自己找不到一个相符的构建器。就好象我们没有设置任何构建器,编译程序会说:“你看来似乎需要一个构建器,所以让我们给你制造一个吧。”但假如我们写了一个构建器,编译程序就会说:“啊,你已写了一个构建器,所以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如果你不放置一个默认的,是由于你打算省略它。”

4.2.5 this关键字

如果有两个同类型的对象,分别叫作a和b,那么您也许不知道如何为这两个对象同时调用一个f()方法:

class Banana { void f(int i) { /* ... */ } }

Banana a = new Banana(), b = new Banana();

a.f(1);

b.f(2);

若只有一个名叫f()的方法,它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为a还是为b调用的呢?

为了能用简便的、面向对象的语法来书写代码——亦即“将消息发给对象”,编译器为我们完成了一些幕后工作。其中的秘密就是第一个自变量传递给方法f(),而且那个自变量是准备操作的那个对象的句柄。所以前述的两个方法调用就变成了下面这样的形式:

Banana.f(a,1);

Banana.f(b,2);

这是内部的表达形式,我们并不能这样书写表达式,并试图让编译器接受它。

但是,通过它可理解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假定我们在一个方法的内部,并希望获得当前对象的句柄。由于那个句柄是由编译器“秘密”传递的,所以没有标识符可用。然而,针对这一目的有个专用的关键字:this。this关键字(注意只能在方法内部使用)可为已调用了其方法的那个对象生成相应的句柄。可象对待其他任何对象句柄一样对待这个句柄。但要注意,假若准备从自己某个类的另一个方法内部调用一个类方法,就不必使用this。只需简单地调用那个方法即可。当前的this句柄会自动应用于其他方法。所以我们能使用下面这样的代码:

class Apricot {

void pick() { /* ... */ }

void pit() { pick(); /* ... */ }

}

在pit()内部,我们可以说this.pick(),但事实上无此必要。编译器能帮我们自动完成。this关键字只能用于那些特殊的类——需明确使用当前对象的句柄。例如,假若您希望将句柄返回给当前对象,那么它经常在return语句中使用。

160页上程序

//: c04:Leaf.java

// Simple use of the "this" keyword.

public class Leaf {

int i = 0;

Leaf increment() {

i++;

return this;

}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i = " + 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eaf x = new Leaf();

x.increment().increment().increment().print();

}

} ///:~

由于increment()通过this关键字返回当前对象的句柄,所以可以方便地对同一个对象执行多项操作。

1. 在构建器里调用构建器

若为一个类写了多个构建器,那么经常都需要在一个构建器里调用另一个构建器,以避免写重复的代码。可用this关键字做到这一点。

通常,当我们说this的时候,都是指“这个对象”或者“当前对象”。而且

它本身会产生当前对象的一个句柄。在一个构建器中,若为其赋予一个自变量列表,那么this关键字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会对与那个自变量列表相符的构建器进行明确的调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可通过一条直接的途径来调用其他构建器。如下所示:

160-161页程序

//: c04:Flower.java

// Calling constructors with "this."

public class Flower {

int petalCount = 0;

String s = new String("null");

Flower(int petals) {

petalCount = petals;

System.out.println(

"Constructor w/ int arg only, petalCount= "

+ petalCount);

}

Flower(String ss) {

System.out.println(

"Constructor w/ String arg only, s=" + ss);

s = ss;

}

Flower(String s, int petals) {

this(petals);

//! this(s); // Can't call two!

this.s = s; // Another use of "this"

System.out.println("String & int args");

}

Flower() {

this("hi", 47);

System.out.println(

"default constructor (no args)");

}

void print() {

//! this(11); // Not inside non-constructor!

System.out.println(

"petalCount = " + petalCount + " s = "+ 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lower x = new Flower();

x.print();

}

} ///:~

其中,构建器Flower(String s,int petals)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问题:尽管可用this调用一个构建器,但不可调用两个。除此以外,构建器调用必须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否则会收到编译程序的报错信息。

这个例子也向大家展示了this的另一项用途。由于自变量s的名字以及成员数据s的名字是相同的,所以会出现混淆。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用this.s来引用成员数据。经常都会在Java代码里看到这种形式的应用,本书的大量地方也采用了这种做法。

在print()中,我们发现编译器不让我们从除了一个构建器之外的其他任何方法内部调用一个构建器。

2. static的含义

理解了this关键字后,我们可更完整地理解static(静态)方法的含义。它意味着一个特定的方法没有this。我们不可从一个static方法内部发出对非static 方法的调用(注释②),尽管反过来说是可以的。而且在没有任何对象的前提下,我们可针对类本身发出对一个static方法的调用。事实上,那正是static方法最基本的意义。它就好象我们创建一个全局函数的等价物(在C语言中)。除了全局函数不允许在Java中使用以外,若将一个static方法置入一个类的内部,它就可以访问其他static方法以及static字段。

②:有可能发出这类调用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将一个对象句柄传到static方法内部。随后,通过句柄(此时实际是this),我们可调用非static方法,并访问非static字段。但一般地,如果真的想要这样做,只要制作一个普通的、非static 方法即可。

有些人抱怨static方法并不是“面向对象”的,因为它们具有全局函数的某些特点;利用static方法,我们不必向对象发送一条消息,因为不存在this。这可能是一个清楚的自变量,若您发现自己使用了大量静态方法,就应重新思考自己的策略。然而,static的概念是非常实用的,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它。所以至于它们是否真的“面向对象”,应该留给理论家去讨论。事实上,即使Smalltalk 在自己的“类方法”里也有类似于static的东西。

4.3 清除:收尾和垃圾收集

程序员都知道“初始化”的重要性,但通常忘记清除的重要性。毕竟,谁需要来清除一个int呢?但是对于库来说,用完后简单地“释放”一个对象并非总是安全的。当然,Java可用垃圾收集器回收由不再使用的对象占据的内存。现在考虑一种非常特殊且不多见的情况。假定我们的对象分配了一个“特殊”内存区域,没有使用new。垃圾收集器只知道释放那些由new分配的内存,所以不知道如何释放对象的“特殊”内存。为解决这个问题,Java提供了一个名为finalize()的方法,可为我们的类定义它。在理想情况下,它的工作原理应该是这样的:一旦垃圾收集器准备好释放对象占用的存储空间,它首先调用finalize(),而且只有在下一次垃圾收集过程中,才会真正回收对象的内存。所以如果使用finalize(),就可以在垃圾收集期间进行一些重要的清除或清扫工作。

但也是一个潜在的编程陷阱,因为有些程序员(特别是在C++开发背景的)

刚开始可能会错误认为它就是在C++中为“破坏器”(Destructor)使用的finalize()——破坏(清除)一个对象的时候,肯定会调用这个函数。但在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C++和Java的区别,因为C++的对象肯定会被清除(排开编程错误的因素),而Java对象并非肯定能作为垃圾被“收集”去。或者换句话说:

垃圾收集并不等于“破坏”!

若能时刻牢记这一点,踩到陷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它意味着在我们不再需要一个对象之前,有些行动是必须采取的,而且必须由自己来采取这些行动。Java并未提供“破坏器”或者类似的概念,所以必须创建一个原始的方法,用它来进行这种清除。例如,假设在对象创建过程中,它会将自己描绘到屏幕上。如果不从屏幕明确删除它的图像,那么它可能永远都不会被清除。若在finalize()里置入某种删除机制,那么假设对象被当作垃圾收掉了,图像首先会将自身从屏幕上移去。但若未被收掉,图像就会保留下来。所以要记住的第二个重点是:

我们的对象可能不会当作垃圾被收掉!

有时可能发现一个对象的存储空间永远都不会释放,因为自己的程序永远都接近于用光空间的临界点。若程序执行结束,而且垃圾收集器一直都没有释放我们创建的任何对象的存储空间,则随着程序的退出,那些资源会返回给操作系统。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垃圾收集本身也要消耗一些开销。如永远都不用它,那么永远也不用支出这部分开销。

4.3.1 finalize()用途何在

此时,大家可能已相信了自己应该将finalize()作为一种常规用途的清除方法使用。它有什么好处呢?

要记住的第三个重点是:

垃圾收集只跟内存有关!

也就是说,垃圾收集器存在的唯一原因是为了回收程序不再使用的内存。所以对于与垃圾收集有关的任何活动来说,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finalize()方法,它们也必须同内存以及它的回收有关。

但这是否意味着假如对象包含了其他对象,finalize()就应该明确释放那些对象呢?答案是否定的——垃圾收集器会负责释放所有对象占据的内存,无论这些对象是如何创建的。它将对finalize()的需求限制到特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对象可采用与创建对象时不同的方法分配一些存储空间。但大家或许会注意到,Java中的所有东西都是对象,所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之所以要使用finalize(),看起来似乎是由于有时需要采取与Java的普通方法不同的一种方法,通过分配内存来做一些具有C风格的事情。这主要可以通过“固有方法”来进行,它是从Java里调用非Java方法的一种方式(固有方法的问题在附录A讨论)。C和C++是目前唯一获得固有方法支持的语言。但由于它们能调用通过其他语言编写的子程序,所以能够有效地调用任何东西。在非Java 代码内部,也许能调用C的malloc()系列函数,用它分配存储空间。而且除非调

用了free(),否则存储空间不会得到释放,从而造成内存“漏洞”的出现。当然,free()是一个C和C++函数,所以我们需要在finalize()内部的一个固有方法中调用它。

读完上述文字后,大家或许已弄清楚了自己不必过多地使用finalize()。这个思想是正确的;它并不是进行普通清除工作的理想场所。那么,普通的清除工作应在何处进行呢?

4.3.2 必须执行清除

为清除一个对象,那个对象的用户必须在希望进行清除的地点调用一个清除方法。这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却与C++“破坏器”的概念稍有抵触。在C++中,所有对象都会破坏(清除)。或者换句话说,所有对象都“应该”破坏。若将C++对象创建成一个本地对象,比如在堆栈中创建(在Java中是不可能的),那么清除或破坏工作就会在“结束花括号”所代表的、创建这个对象的作用域的末尾进行。若对象是用new创建的(类似于Java),那么当程序员调用C++的delete 命令时(Java没有这个命令),就会调用相应的破坏器。若程序员忘记了,那么永远不会调用破坏器,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一个内存“漏洞”,另外还包括对象的其他部分永远不会得到清除。

相反,Java不允许我们创建本地(局部)对象——无论如何都要使用new。但在Java中,没有“delete”命令来释放对象,因为垃圾收集器会帮助我们自动释放存储空间。所以如果站在比较简化的立场,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存在垃圾收集机制,所以Java没有破坏器。然而,随着以后学习的深入,就会知道垃圾收集器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消除对破坏器的需要,或者说不能消除对破坏器代表的那种机制的需要(而且绝对不能直接调用finalize(),所以应尽量避免用它)。若希望执行除释放存储空间之外的其他某种形式的清除工作,仍然必须调用Java中的一个方法。它等价于C++的破坏器,只是没后者方便。

finalize()最有用处的地方之一是观察垃圾收集的过程。下面这个例子向大家展示了垃圾收集所经历的过程,并对前面的陈述进行了总结。

165-166页程序

//: c04:Garbage.java

// Demonstration of the garbage

// collector and finalization

class Chair {

static boolean gcrun = false;

static boolean f = false;

static int created = 0;

static int finalized = 0;

int i;

Chair() {

i = ++created;

if(created == 47)

System.out.println("Created 47");

}

public void finalize() {

if(!gcrun) {

// The first time finalize() is called:

gcrun = true;

System.out.println(

"Beginning to finalize after " +

created + "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

}

if(i == 47) {

System.out.println(

"Finalizing Chair #47, " +

"Setting flag to stop Chair creation");

f = true;

}

finalized++;

if(finalized >= created)

System.out.println(

"All " + finalized + " finalized");

}

}

public class Garbag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As long as the flag hasn't been set,

// make Chairs and Strings:

while(!Chair.f) {

new Chair();

new String("To take up space");

}

System.out.println(

"After all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n" +

"total created = " + Chair.created +

", total finalized = " + Chair.finalized);

// Optional arguments force garbage

// collection & finalization:

if(args.length > 0) {

if(args[0].equals("gc") ||

args[0].equals("all")) {

System.out.println("gc():");

System.gc();

}

if(args[0].equals("finalize") ||

args[0].equals("all")) {

System.out.println("runFinalization():");

System.runFinalization();

}

}

System.out.println("bye!");

}

} ///:~

上面这个程序创建了许多Chair对象,而且在垃圾收集器开始运行后的某些时候,程序会停止创建Chair。由于垃圾收集器可能在任何时间运行,所以我们不能准确知道它在何时启动。因此,程序用一个名为gcrun的标记来指出垃圾收集器是否已经开始运行。利用第二个标记f,Chair可告诉main()它应停止对象的生成。这两个标记都是在finalize()内部设置的,它调用于垃圾收集期间。

另两个static变量——created以及finalized——分别用于跟踪已创建的对象数量以及垃圾收集器已进行完收尾工作的对象数量。最后,每个Chair都有它自己的(非static)int i,所以能跟踪了解它具体的编号是多少。编号为47的Chair 进行完收尾工作后,标记会设为true,最终结束Chair对象的创建过程。

所有这些都在main()的内部进行——在下面这个循环里:

while(!Chair.f) {

new Chair();

new String("To take up space");

}

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个循环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因为内部没有任何改变Chair.f 值的语句。然而,finalize()进程会改变这个值,直至最终对编号47的对象进行收尾处理。

每次循环过程中创建的String对象只是属于额外的垃圾,用于吸引垃圾收集器——一旦垃圾收集器对可用内存的容量感到“紧张不安”,就会开始关注它。

运行这个程序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命令行自变量“before”或者“after”。其中,“before”自变量会调用System.gc()方法(强制执行垃圾收集器),同时还会调用System.runFinalization()方法,以便进行收尾工作。这些方法都可在Java 1.0中使用,但通过使用“after”自变量而调用的runFinalizersOnExit()方法却只有Java 1.1及后续版本提供了对它的支持(注释③)。注意可在程序执行的任何时候调用这个方法,而且收尾程序的执行与垃圾收集器是否运行是无关的。

③:不幸的是,Java 1.0采用的垃圾收集器方案永远不能正确地调用finalize()。因此,finalize()方法(特别是那些用于关闭文件的)事实上经常都不会得到调用。现在有些文章声称所有收尾模块都会在程序退出的时候得到调用——即使到程序中止的时候,垃圾收集器仍未针对那些对象采取行动。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所以我们根本不能指望finalize()能为所有对象而调用。特别地,finalize()在Java 1.0里几乎毫无用处。

前面的程序向我们揭示出:在Java 1.1中,收尾模块肯定会运行这一许诺已成为现实——但前提是我们明确地强制它采取这一操作。若使用一个不是

“before”或“after”的自变量(如“none”),那么两个收尾工作都不会进行,而且我们会得到象下面这样的输出:

Created 47

167-168页程序

Beginning to finalize after 3486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

Finalizing Chair #47, Setting flag to stop Chair creation

After all Chairs have been created:

total created = 3881, total finalized = 2684

bye!

因此,到程序结束的时候,并非所有收尾模块都会得到调用(注释④)。为强制进行收尾工作,可先调用System.gc(),再调用System.runFinalization()。这样可清除到目前为止没有使用的所有对象。这样做一个稍显奇怪的地方是在调用runFinalization()之前调用gc(),这看起来似乎与Sun公司的文档说明有些抵触,它宣称首先运行收尾模块,再释放存储空间。然而,若在这里首先调用runFinalization(),再调用gc(),收尾模块根本不会执行。

//: c04:DeathCondition.java

// Using finalize() to detect an object that

// hasn't been properly cleaned up.

class Book {

boolean checkedOut = false;

Book(boolean checkOut) {

checkedOut = checkOut;

}

void checkIn() {

checkedOut = false;

}

public void finalize() {

if(checkedOut)

System.out.println("Error: checked out");

}

}

public class DeathCondi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ok novel = new Book(true);

// Proper cleanup:

novel.checkIn();

// Drop the reference, forget to clean up:

new Book(true);

// Force garbage collection & finalization:

System.gc();

}

} ///:~

④:到你读到本书时,有些Java虚拟机(JVM)可能已开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针对所有对象,Java 1.1有时之所以会默认为跳过收尾工作,是由于它认为这样做的开销太大。不管用哪种方法强制进行垃圾收集,都可能注意到比没有额外收尾工作时较长的时间延迟。

4.4 成员初始化

Java尽自己的全力保证所有变量都能在使用前得到正确的初始化。若被定义成相对于一个方法的“局部”变量,这一保证就通过编译期的出错提示表现出来。因此,如果使用下述代码:

void f() {

int i;

i++;

}

就会收到一条出错提示消息,告诉你i可能尚未初始化。当然,编译器也可为i赋予一个默认值,但它看起来更象一个程序员的失误,此时默认值反而会“帮倒忙”。若强迫程序员提供一个初始值,就往往能够帮他/她纠出程序里的“臭虫”。

然而,若将基本类型(主类型)设为一个类的数据成员,情况就会变得稍微有些不同。由于任何方法都可以初始化或使用那个数据,所以在正式使用数据前,若还是强迫程序员将其初始化成一个适当的值,就可能不是一种实际的做法。然而,若为其赋予一个垃圾值,同样是非常不安全的。因此,一个类的所有基本类型数据成员都会保证获得一个初始值。可用下面这段小程序看到这些值:

169页程序

//: c04:InitialValues.java

// Shows default initial values.

class Measurement {

boolean t;

char c;

byte b;

short s;

int i;

long l;

float f;

double d;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

"Data type Initial value\n" +

"boolean " + t + "\n" +

"char " + c + "\n" +

"byte " + b + "\n" +

"short " + s + "\n" +

"int " + i + "\n" +

"long " + l + "\n" +

"float " + f + "\n" +

"double " + d);

}

}

public class InitialValue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asurement d = new Measurement();

d.print();

/* In this case you could also say:

new Measurement().print();

*/

}

} ///:~

输入结果如下:

170页上程序

Data type Initial value

boolean false

char

byte 0

short 0

int 0

long 0

float 0.0

double 0.0

其中,Char值为空(NULL),没有数据打印出来。

稍后大家就会看到:在一个类的内部定义一个对象句柄时,如果不将其初始化成新对象,那个句柄就会获得一个空值。

4.4.1 规定初始化

如果想自己为变量赋予一个初始值,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为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最直接的做法是在类内部定义变量的同时也为其赋值(注意在C++里不能这样做,尽管C++的新手们总“想”这样做)。在下面,Measurement类内部的字段定义已发生了变化,提供了初始值:

日志删除恢复数据库

删除数据库日志文件 设置数据库为紧急模式 ?停掉SQL Server服务; ?把应用数据库的数据文件XXX_Data.mdf移走; ?重新建立一个同名的数据库XXX; ?停掉SQL服务; ?把原来的数据文件再覆盖回来; ?运行以下语句,把该数据库设置为紧急模式; 运行“Use Master Go sp_configure 'allow updates', 1 reconfigure with override Go” 执行结果: DBCC 执行完毕。如果DBCC 输出了错误信息,请与系统管理员联系。 已将配置选项'allow updates' 从0 改为1。请运行RECONFIGURE 语句以安装。 接着运行“update sysdatabases set status = 32768 where name = 'XXX'” 执行结果: (所影响的行数为1 行) ?重启SQL Server服务; ?运行以下语句,把应用数据库设置为Single User模式; 运行“sp_dboption 'XXX', 'single user', 'true'” 执行结果: 命令已成功完成。 ?做DBCC CHECKDB;

运行“DBCC CHECKDB('XXX')” 执行结果: 'XXX' 的DBCC 结果。 'sysobjects' 的DBCC 结果。 对象'sysobjects' 有273 行,这些行位于5 页中。 'sysindexes' 的DBCC 结果。 对象'sysindexes' 有202 行,这些行位于7 页中。 'syscolumns' 的DBCC 结果。 ……… ?运行以下语句把系统表的修改选项关掉; 运行“sp_resetstatus "XXX" go sp_configure 'allow updates', 0 reconfigure with override Go” 执行结果: 在sysdatabases 中更新数据库'XXX' 的条目之前,模式= 0,状态= 28(状态suspect_bit = 0), 没有更新sysdatabases 中的任何行,因为已正确地重置了模式和状态。没有错误,未进行任何更改。 DBCC 执行完毕。如果DBCC 输出了错误信息,请与系统管理员联系。 已将配置选项'allow updates' 从1 改为0。请运行RECONFIGURE 语句以安装。 ?重新建立另外一个数据库XXX.Lost; DTS导出向导 ?运行DTS导出向导; ?复制源选择EmergencyMode的数据库XXX,导入到XXX.Lost;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汇总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茂炎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技术的发展,鉴定和检测病毒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快速。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核酸分子的鉴定,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是与PCR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引物相关联的;于此同时传统的鉴定检测技术依然有其发展优势。不论怎样的方法技术,都是以病毒的理化性质以及侵染性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现了某些边缘技术在病毒鉴定检测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的是对植物病毒鉴定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病毒;检测技术;PCR 病毒在生物学上特征(如病毒的理化性质,包括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等)以及在寄主上的反应(如寄主范围、症状表现、传播方式等)是对病毒最直观的认识。常规的对植物病毒的鉴定检测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方法、血清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生物学测定依据病毒的侵染性,观察寄主植株或其它生物的症状表现;血清学技术以病毒外壳蛋白(CP)为基础;电子显微镜技术依据病毒的形状大小的不同;分子生物学鉴定则以病毒核酸为基础。 1.生物学鉴定 最直接的方法是目测法,直接观察病毒对植物的病害症状。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病害症状为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玉米鼠耳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田间症状表现[1]。目测法因观察的主观性和症状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不精准。1929年美国病毒学家霍姆斯(Holmes)用感病的植物叶片粗提液接种指示植物,2~3天后接种叶片出现圆形枯斑,枯斑数与侵染性病毒的浓度成正比,能测出病毒的相对侵染力,对病毒的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就是枯斑和指示植物检测法。国内报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可侵染28属57种禾本科植物,该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解决SQL数据库日志已满的问题

解决SQL数据库日志已满的问题 1、右键数据库→属性→选项→故障还原模型→设为简单→确定; 2、右键数据库→所有任务→收缩数据库→确定; 3、右键数据库→属性→选项→故障还原模型→设为大容量日志记录→确定。 二、复杂方法 1、清空日志 DUMP TRANSACTION库名WITH NO_LOG 2、截断事务日志 BACKUP LOG数据库名WITH NO_LOG 3、收缩数据库文件(如果不压缩,数据库的文件不会减小) 企业管理器--右键你要压缩的数据库--所有任务--收缩数据库--收缩文件 --选择日志文件--在收缩方式里选择收缩至XXM,这里会给出一个允许收缩到的最小M数,直接输入这个数,确定就可以了。 --选择数据文件--在收缩方式里选择收缩至XXM,这里会给出一个允许收缩到的最小M数,直接输入这个数,确定就可以了 也可以用SQL语句来完成 --收缩数据库 DBCC SHRINKDATABASE(客户资料) --收缩指定数据文件,1是文件号,可以通过这个语句查询到:select * from sysfiles DBCC SHRINKFILE(1) 4、为了最大化的缩小日志文件(如果是sql 7.0,这步只能在查询分析器中进行) a.分离数据库 企业管理器--服务器--数据库--右键--分离数据库 b.在我的电脑中删除LOG文件 c.附加数据库 企业管理器--服务器--数据库--右键--附加数据库 此法将生成新的LOG,大小只有500多K 或用代码: 下面的示例分离pubs,然后将pubs 中的一个文件附加到当前服务器。 a.分离 EXEC sp_detach_db @dbname = 'pubs' b.删除日志文件 c.再附加 EXEC sp_attach_single_file_db @dbname = 'pubs',@physname =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Server\MSSQL\Data\pubs.mdf' 5、为了以后能自动收缩,做如下设置 企业管理器--服务器--右键数据库--属性--选项--选择"自动收缩" --SQL语句设置方式: EXEC sp_dboption '数据库名', 'autoshrink', 'TRUE' 6、如果想以后不让它日志增长得太大 企业管理器--服务器--右键数据库--属性--事务日志 --将文件增长限制为xM(x是你允许的最大数据文件大小) --SQL语句的设置方式: alter database 数据库名modify file(name=逻辑文件名,maxsize=20)

关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分析

关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分析 【摘要】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结构,逐渐的成为人类物质社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计算机病毒给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并且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自计算机病毒的攻击,那么研究分析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也就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探究了计算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并且着重分析研究了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以期提高计算机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分析 1.引言 对于计算机的安全广大的安全专家以及用户都是比较担忧的,虽然目前计算机反病毒的技术正在不断的更新,但是反病毒技术仍然是被动的,用户需要应付每一个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普及,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多的泛滥而出。计算机病毒攻击的方式、传播的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变化着,它能够隐形的依附在下载的视频或者资料中,或者利用图片传播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并且危害性也相对较大,那么为了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就必须要提高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在计算机没被病毒侵害之前进行检测,并进行杀毒。 2.计算机病毒综述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专门用来破坏或者攻击计算机软件系统,并复制本身传染其他应用程序的代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1]。计算机病毒能够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在程序正常运行的时候,能够进行运行自身复制,也就是说计算机病毒具有繁殖性,再有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者是产生变种,那么它的传播速度是很难预防的,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基本的特征。此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潜伏性,这跟定时炸弹是差不多的,在之前设计好病毒爆发的时间,给人以措手不及,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性。计算机病毒大致上被分为宏病毒、木马病毒、黑客工具、脚本病毒等种类,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病毒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一,宏病毒,这是脚本病毒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其特性故将其分为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Excel等,较为著名的宏病毒有著名的美丽莎。 第二,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2],脚本病毒的共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的,借助网页进行传播的病毒。

SQL Server 数据库清除日志的方法

SQL Server 数据库清除日志的方法 方法一: 1、打开查询分析器,输入命令 BACKUP LOG database_name WITH NO_LOG 2、再打开企业管理器--右键要压缩的数据库--所有任务--收缩数据库--收缩文件--选择日志文件--在收缩方式里选择收缩至xxm,这里会给出一个允许收缩到的最小m数,直接输入这个数,确定就可以了。 方法二: 设置检查点,自动截断日志 一般情况下,SQL数据库的收缩并不能很大程度上减小数据库大小,其主要作用是收缩日志大小,应当定期进行此操作以免数据库日志过大 1、设置数据库模式为简单模式:打开SQL企业管理器,在控制台根目录中依次点开Microsoft SQL Server-->SQL Server组-->双击打开你的服务器-->双击打开数据库目录-->选择你的数据库名称(如用户数据库cwbase1)-->然后点击右键选择属性-->选择选项-->在故障还原的模式中选择“简单”,然后按确定保存 2、在当前数据库上点右键,看所有任务中的收缩数据库,一般里面的默认设置不用调整,直接点确定 3、收缩数据库完成后,建议将您的数据库属性重新设置为标准模式,操作方法同第一点,因为日志在一些异常情况下往往是恢复数据库的重要依据 方法三:通过SQL收缩日志 把代码复制到查询分析器里,然后修改其中的3个参数(数据库名,日志文件名,和目标日志文件的大小),运行即可 SET NOCOUNT ON DECLARE @LogicalFileNamesysname, @MaxMinutes INT, @NewSize INT USE tablename -- 要操作的数据库名 SELECT @LogicalFileName = 'tablename_log', -- 日志文件名 @MaxMinutes = 10, -- Limit on time allowed to wrap log. @NewSize = 1 -- 你想设定的日志文件的大小(M) -- Setup / initialize DECLARE @OriginalSizeint SELECT @OriginalSize = size FROM sysfiles WHERE name = @LogicalFileName SELECT 'Original Size of ' + db_name() + ' LOG is ' + CONVERT(VARCHAR(30),@OriginalSize) + ' 8K pages or ' + CONVERT(VARCHAR(30),(@OriginalSize*8/1024)) + 'MB' FROM sysfiles WHERE name = @LogicalFileName CREATE TABLE DummyTrans (DummyColumn char (8000) not null) DECLARE @Counter INT,

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

2012.4 37 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的 检测分析方法 谢辰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91 摘要:在研究计算机病毒之前,如果我们能先对被研究病毒的行为特征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对于之后的反汇编代码分析以及查杀工作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先介绍了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利用虚拟机和软件分析技术,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以new orz.exe 病毒为例,来阐述和总结检测分析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虚拟机;软件分析技术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和高速发展,全球化通信网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网络在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种种安全隐患和威胁,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莫过于计算机病毒。在网络带宽不断升级的今天,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和变种速度也随之加快,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计算机安全技术研究的热点。据国内外各大反病毒公司统计,2008 年截获的各类新病毒样本数已经超过1000万,日均截获病毒样本数万。对于现如今计算机病毒变种的不断增加,反计算机病毒的一个研究方向便是怎样在不对病毒汇编代码分析的前提下,分析出已知或未知的计算机病毒的全部行为特征。 1 计算机病毒行为特征 (1) 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是判断一段程序代码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依据。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重要条件。 (2) 非授权性 病毒隐藏在合法程序中,当用户调用合法程序时窃取到系统的控制权,先于合法程序执行,病毒的动作、目的对用户是未知的,是未经用户允许的。 (3) 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它们一般附着在合法程序之中,也有个别的以隐含文件形式出现,目的是不让用户发现它的存在。如果不经过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合法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 (4) 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传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破坏模块。如著名的在每月26日发作的CIH 病毒。 (5) 破坏性 病毒可分为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良性病毒多数都是编制者的恶作剧,它对文件、数据不具有破坏性,但会浪费系统资源。而恶性病毒则会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等。 (6) 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检测方面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不同种类的病毒,它们的代码千差万别。虽然反病毒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病毒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病毒总是先于相应反病毒技术出现。 (7) 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触发条件。如果满足其触发条件,将激活病毒的传染机制进行传染,或者激活病毒的表现部分或破坏部分。病毒的触发条件越多,则传染性越强。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最新】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单选);姓名得分: 注:每题5分,满分100分; 1.下面是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两种论断,经判断___; (1)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它在某些条件上激活;A)只有(1)正确B)只有 (2)正确;C)(1)和(2)都正确D)(1)和(2)都不正; 2.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病毒”是指______; A)细菌感染 B)生物病毒感染; C)被损坏的程序 D)特制的具 计算机病毒知识测试题(单选) 姓名得分: 注: 每题5分,满分100分

1.下面是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两种论断,经判断______ (1)计算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它在某些条件上激活,起干扰破坏作用,并能传染到其他程序中去;(2)计算机病毒只会破坏磁盘上的数据.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1)和(2)都正确 D)(1)和(2)都不正确 2.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病毒”是指______ A)细菌感染 B)生物病毒感染 C)被损坏的程序 D)特制的具有破坏性的程序 3.对于已感染了病毒的U盘,最彻底的清除病毒的方法是_____ A)用酒精将U盘消毒 B)放在高压锅里煮 C)将感染病毒的程序删除 D)对U盘进行格式化

4.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是_____ A)使磁盘发霉 B)破坏计算机系统 C)使计算机内存芯片损坏 D)使计算机系统突然掉电 5.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表现在______ A)能造成计算机器件永久性失效 B)影响程序的执行,破坏用户数据与程序 C)不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D)不影响计算机的运算结果,不必采取措施 6.计算机病毒对于操作计算机的人,______ A)只会感染,不会致病 B)会感染致病 C)不会感染 D)会有厄运

计算机中病毒的处理办法

计算机病毒处理常用办法 1、预防病毒的好习惯 1)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 对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不要打开,不要上一些不太了解的网站、不要执行从Internet 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不要共享有读写权限的文件夹或磁盘,机器间文件的拷贝要先进行病毒查杀; 2)经常升级安全补丁。 一部分病毒是通过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传播的,像红色代码、尼姆达、SQL Slamer、冲击波、震荡波等病毒,我们应密切关注病毒、漏洞预警,即使修补系统漏洞补丁; 3)使用复杂的用户口令。 有许多病毒是通过猜测用户口令的方式攻击系统的。因此使用复杂的口令,会提高计算机的病毒防范能力;一般来讲,复杂的口令须具备:长度8位或8位以上,口令中必须含字母、数字而且字母分大小写; 4)迅速隔离受感染的计算机。 当计算机发现病毒或异常时应立刻断网,以防止计算机受到更多的感染,或者成为传播源; 5)了解一些病毒知识。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新病毒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自己的计算机免受病毒破坏。如果能了解一些注册表知识,就可以定期看一看注册表的自启动项是否有可疑键值;如果了解一些内存知识,就可以经常看看内存中是否有可疑程序。 6)安装专业的防毒软件进行全面监控。 在病毒日益增多的今天,应该使用防病毒软件进行病毒防范,在安装了防病毒软件之后,还要经常进行病毒库的升级,并打开实时监控(如文件双向监控)器进行监控。 2、怎样区别计算机病毒与故障 在清除计算机病毒的过程中,有些类似计算机病毒的现象纯属由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故障引起,同时有些病毒发作现象又与硬件或软件的故障现象相类似,如引导型病毒等。这给用户造成了了困惑,许多用户往往在用各种病毒软件查不出病毒时就去格式化硬盘,不仅影响了工作、减少了硬盘的寿命,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有必要正确区分计算机的病毒与故障,下面的经验供用户参考: 1)计算机病毒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总是依附某一系统软件或用户程序中进行繁殖和扩散,病毒发作时危及计算机的正常工作,破坏数据与程序,侵犯计算机资源。计算机在感染病毒后,往往有一定规律性地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比如: A. 屏幕显示异常。屏幕显示出不是由正常程序产生的画面或字符串, 出现显示混乱现象; B. 程序装载时间明显增长, 文件运行速度显著下降; C. 用户没有访问的设备出现异常工作信号; D. 磁盘出现莫名其妙的文件和坏块, 卷标发生变化; E. 系统自行引导; F. 丢失数据或程序, 文件字节数发生变化; G. 内存空间、磁盘空间异常减小; H. 异常死机或自动重启; I. 磁盘访问时间比平时明显增长; J. 系统引导时间明显增长。 2)与病毒现象类似的硬件故障 硬件的故障范围不太广泛,比较容易确认,但在处理计算机异常现象时易被忽略。排除硬件故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浅谈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技术

浅谈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技术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病传染性越来越强,危害性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长度检测法、病毒签名检测法、特征代码检测法、检验和法、行为监测法、感染实验法、病毒智能检测法等。本文对其特点以及优缺点逐一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一、引言 Internet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它越来越成为人类物质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在与计算机病毒的对抗中,早发现、早处置可以把损失降为最少。因此,本文对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检测技术逐一进行了讨论。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长度检测法、病毒签名检测法、特征代码检测法、检验和法、行为监测法、感染实验法、病毒智能检测法等。这些方法依据原理不同,检测范围不同,各有其优缺点。 二、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 (1)长度检测法 病毒最基本特征是感染性,感染后的最明显症状是引起宿主程序增长,一般增长几百字节。在现今的计算机中,文件长度莫名其妙地增长是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长度检测法,就是记录文件的长度,运行中定期监视文件长度,从文件长度的非法增长现象中发现病毒。知道不同病毒使文件增长长度的准确数字后,由染毒文件长度增加大致可断定该程序已受感染,从文件增长的字节数可以大致断定文件感染了何种病毒。但是长度检测法不能区别程序的正常变化和病毒攻击引起的变化,不能识别保持宿主程序长度不变的病毒。 (2)病毒签名检测法 病毒签名(病毒感染标记)是宿主程序己被感染的标记。不同病毒感染宿主程序时,在宿主程序的不同位置放入特殊的感染标记。这些标记是一些数字串或字符串。不同病毒的病毒签名内容不同、位置不同。经过剖析病毒样本,掌握了病毒签名的内容和位置之后,可以在可疑程序的特定位置搜索病毒签名。如果找到了病毒签名,那么可以断定可疑程序中有病毒,是何种病毒。这种方法称为病毒签名检测方法。但是该方法必须预先知道病毒签名的内容和位置,要把握各种病毒的签名,必须解剖病毒。剖析一个病毒样本要花费很多时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3)特征代码检测法

最新数据库日志清除语句

数据库日志清除语句 当数据库的日志文件太大,磁盘没有空间不能做单据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直接清除日志: 2008版本以下的数据库执行以下整个语句: --标准 use数据库名称 go backup log数据库名称with no_log dbcc shrinkfile(2) --实例 use DSCSYS go backup log DSCSYS with no_log dbcc shrinkfile(2) 说明: 不论是公司数据库还是公用数据库,只要把数据库名称全部替换了即可。 2008版本以上的数据库执行以下整个语句: --标准 USE[master] GO ALTER DATABASE DNName SET RECOVERY SIMPLE WITH NO_WAIT GO ALTER DATABASE DNName SET RECOVERY SIMPLE GO USE DNName GO DBCC SHRINKFILE(N'FILEName_Log', 11,TRUNCATEONLY) GO USE[master] GO ALTER DATABASE DNName SET RECOVERY FULL WITH NO_WAIT GO ALTER DATABASE DNName SET RECOVERY FULL GO

--实例 USE[master] GO ALTER DATABASE DEMO90SET RECOVERY SIMPLE WITH NO_WAIT GO ALTER DATABASE DEMO90SET RECOVERY SIMPLE GO USE DEMO90 GO DBCC SHRINKFILE(N'outside_Log', 11,TRUNCATEONLY) GO USE[master] GO ALTER DATABASE DEMO90SET RECOVERY FULL WITH NO_WAIT GO ALTER DATABASE DEMO90SET RECOVERY FULL GO 说明: 1.标准示例中的DNName及实例中的DEMO90表示的是数据库名称,就是下图看到的名字

植物的病毒检测技术

植物的病毒检测技术 植物病毒病害是一类重要病害,几乎在各类作物上都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用一般的方法难以防治,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种植无病毒种子、苗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如何对种子、苗木等无性繁殖材料以及在发病早期对植株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初植物病毒检测主要依靠生物学性状,但生物学方法费时费力,检测周期长,而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反应不稳定、重复性差。目前植物病毒检测主要是血清学检测(以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和核酸检测,前者主要包括ELISA、快速免疫滤纸测定、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毛细管区带电泳、免疫PCR 等;后者主要有PCR、分子信标、实时RT-PCR和核酸杂交等。 1 血清学检测方法 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 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酶催化的颜色反应指示抗原抗体的结合。该方法首先将同源特异抗体吸附在反应器皿底部,加入欲测试的含病毒的样品,病毒与抗体结合,病毒颗粒被固定,再加入标记的特异抗体和酶的底物,酶与底物反应后会出现有颜色的溶液其强度与病毒浓度成正比,用此方法可测定出病毒的浓度。EL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植物病毒检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A 蛋白酶联吸附(SPA-ELISA)、斑点免疫吸附(DIBA)、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 IDDTB) 、伏安酶联免疫分析[1]、快速ELISA 等。 1.2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法(Rapid immuno-filter paper assay , RIPA)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类似乳胶凝集反应,其原理是把待测病毒的抗体吸附在乳胶颗粒上,通过大颗粒乳胶间接反应小颗粒病毒的存在。所不同的是RIPA使用了一种红色乳胶,从而使检测更加简单和直观。RIPA[2]目测检测提纯TMV 的灵敏度分别可达 5ng/ml~50ng/ml 。 1.3 免疫胶体金技术( Immunogold2label as2say) 免疫胶体金技术最早起源于电镜方面的研究,由于金在生物学上是惰性的,且有良好的电荷分布,可以和蛋白质(如抗体、A 蛋白等)紧密结合,因此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其原理是用柠蒙酸钠将氯金酸金离子还原为胶体金。胶体金颗粒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静电、非共价键方式吸附抗体IgG(或A蛋白)分子,从而形成稳定的IgG(或A蛋白) - 胶体金复合物。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或A蛋白)胶体金复合物就可以结合在抗原上。金颗粒吸附在病毒粒体周围,从而得到明显的鉴别性和可见度[3] 。 随着技术的发展,1971年Taylor 等报道了免疫金染色技术( Immunogold staining) ,1981年Danscher又创建了免疫金- 银染色技术( Immunogold-silver staining) 。自1983年首次成功使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检测植物病毒以来,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植物病毒的检测。20 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tration assay) 是一种快速免疫胶体金诊断技术,该技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利用微孔滤膜的渗滤浓缩和毛细管作用,使抗体抗原反应和洗涤在一特殊的渗滤装置中迅速完成,从而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更为简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应对方法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应对方法 摘要: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遍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病毒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和潜在威胁,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以及信息的安全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些特征、传播方式及防范措施十分必要。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分类传播方式预防查杀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一般来讲,凡是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的代码,统称为计算机病毒。它通常隐藏在一些看起来无害的程序中,能生成自身的拷贝并将其插入其他的程序中,执行恶意的行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 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 2、潜伏性。有些计算机病毒并不是一侵入机器就对机器造成破坏,它可能隐藏 在合法的文件中,静静的呆几周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繁殖、扩散。 3、隐蔽性。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如 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很难区分开来。 4、破坏性。任何计算机病毒侵入到机器中,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者占有系统资源,降低工作效率,重者数据丢失,机器瘫痪。 除了上述四个特点,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不可预见性、可触发性、衍生性、针对性、欺骗性、持久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计算机具有这些特点,给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检测和清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 Win32 、PE、Win95 、W3 2、W95 等。这种 病毒的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 2、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 。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 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 3、木马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它是一种会在主机上未经授权就自 动执行的恶意程序。木马病毒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 4、Arp病毒。Arp病毒也是一种木马病毒,它是对利用Arp协议漏洞进行传播的 一类病毒的总称。由于其在局域网中威胁比较大,所以单独列举一下。此病毒通过路由欺骗或网关欺骗的方式来攻击局域网,使用户电脑无法找到正确的网关而不能上网。 5、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 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数据库日志满的删除方法

解决SQL数据库日志已满的问题 2009年03月21日星期六上午 11:53 一、简单方法 1、右键数据库→属性→选项→故障还原模型→设为简单→确定; 2、右键数据库→所有任务→收缩数据库→确定; 3、右键数据库→属性→选项→故障还原模型→设为大容量日志记录→确定。 二、复杂方法 1、清空日志 DUMP TRANSACTION 库名WITH NO_LOG 2、截断事务日志 BACKUP LOG 数据库名WITH NO_LOG 3、收缩数据库文件(如果不压缩,数据库的文件不会减小) 企业管理器--右键你要压缩的数据库--所有任务--收缩数据库--收缩文件 --选择日志文件--在收缩方式里选择收缩至XXM,这里会给出一个允许收缩到的最小M数,直接输入这个数,确定就可以了 --选择数据文件--在收缩方式里选择收缩至XXM,这里会给出一个允许收缩到的最小M数,直接输入这个数,确定就可以了 也可以用SQL语句来完成 --收缩数据库 DBCC SHRINKDATABASE(客户资料) --收缩指定数据文件,1是文件号,可以通过这个语句查询到:select * from sysfiles DBCC SHRINKFILE(1) 4、为了最大化的缩小日志文件(如果是sql 7.0,这步只能在查询分析器中进行) a.分离数据库 企业管理器--服务器--数据库--右键--分离数据库 b.在我的电脑中删除LOG文件 c.附加数据库 企业管理器--服务器--数据库--右键--附加数据库 此法将生成新的LOG,大小只有500多K 或用代码: 下面的示例分离 pubs,然后将 pubs 中的一个文件附加到当前服务器。 a.分离 EXEC sp_detach_db @dbname = 'pubs' b.删除日志文件 c.再附加 EXEC sp_attach_single_file_db @dbname = 'pubs',@physname = 'c:\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精简版)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秦志光张凤荔刘峭著 43.8万字 第1章计算机病毒概述 1.1.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第一种为科学幻想起源说,第二种为恶作剧,第三种为戏程序(70年代,贝尔实验室,Core War), 第四种为软件商保护软件起源说。 1.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史-----第一代病毒,传统的病毒, 第二代病毒(1989-1991年),混合型病毒(或“超级病毒”),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如加密技术,反跟踪技术);第三代病毒(1992-1995年)多态性病毒(自我变形病毒)首创者Mark Washburn-----“1260病毒”;最早的多态性的实战病毒----“黑夜复仇者”(Dark Avenger)的变种MutationDark Avenger ;1992年第一个多态性计算机病毒生成器MtE,第一个计算机病毒构造工具集(Virus Construction Sets)----“计算机病毒创建库”(Virus Create Library), ”幽灵”病毒;第四代病毒(1996-至今),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传播的蠕虫病毒,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远程控制工具“后门”(Bank Orifice),”网络公共汽车”(NetBus)等。 2.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1.程序性(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弱点所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2、传染性,3、隐蔽性(兼容性、程序不可见性)4、潜伏性(“黑色星期五”,“上海一号”,CIH),5、破坏性,6、可触发性,7、不可预见性,8、针对性,9、非授权可执行性,10、衍生性。 1.2.2.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环境下表现的特征------1.电子邮件成主要媒介(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可移动存储设备,网页,网络主动传播,网络,“钓鱼”),2.与黑客技术相融合(“Nimda”,CodeRed,”求职信”),3.采取了诸多的自我保护机制(逃避、甚至主动抑制杀毒软件),4.采用压缩技术(压缩变形----特征码改变,压缩算法,“程序捆绑器”),5.影响面广,后果严重,6.病毒编写越来越简单,7.摆脱平台依赖性的“恶意网页”。 1.2.3.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1.孕育期(程序设计,传播),2.潜伏感染期,3.发病期,4.发现期,5.消化期,6.消亡期。 第2章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 2.1.1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组成三大模块-----1.引导模块(将病毒引入计算机内存,为传染模块和表现模块设置相应的启动条件),2.感染模块(两大功能-----1.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传染条件,做判断;2启动传染功能), 3.表现模块(两大功能----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触发条件,做判断;或者说表现条件判断子模块 2.1启动病毒,即表现功能实现子模块) 2.2.1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1.替代法(寄生在磁盘引导扇区);2.链接法(链接在正常程序的首部、尾部、或中间)。 2.2.2.计算病毒的引导过程-----1。驻留内存,2.获得系统控制权, 3.恢复系统功能。 2.4.1.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1.日期,2.时间, 3.键盘 4.感染触发, 5.启动, 6.访问磁盘次数, 7.调用中断功能触发, 8.CPU型号/主板型号触发。 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3.1.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1.经常无故死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运行速度异常, 4.内存不足的错误, 5.打印、通信及主机接口发生异常, 6.无意中要求对软盘进行写操作, 7.以前能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经常死机或者出现非法错误, 8.系统文件的时、日期和大小发生变化, 9.宏病毒的表现现象,10、磁盘空间迅速减少,11.网络驱动器卷或者共享目录无法调用,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13.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LAMP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LAMP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31T16:04:31.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吴昊1 孙立新2 叶松1 陆军1 杨庆贵2 [导读] 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吴昊1 孙立新2 叶松1 陆军1 杨庆贵2 (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安徽淮南 232001) (2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1) 【摘要】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强、等温扩增,反应灵敏、操作简单、产物易检测,此项技术已被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本文综述了LAMP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几种常见病毒检测项目中的应用。 【关键词】 LAMP 技术原理病毒检测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064-02 病原微生物带来的卫生问题时常出现,各种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但由于非特异性扩增、反应操作程序复杂、及仪器昂贵等问题,很多方法在疾病爆发时筛查现场和监测站点的应用受到限制。 LAMP技术是由日本学者Notomi等[1]在2000年开发的一种新型快速的扩增技术,它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通过一个步骤在短时间内对目的片段进行大量有效扩增。其具有高特异性、高效性、快速、低成本、易检测、结果易观察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种病原体检测和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LAMP技术原理 1.1 扩增机制 LAMP技术利用能够特异性识别靶序列上的6个独立区域的两对内、外引物,及具有链置换活性的BstDNA聚合酶启动循环链置换反应来进行靶序列的扩增[1]。反应中,先由外部引物将内部引物扩增所需要的模板扩增出来,然后由内部引物对靶基因片段进行引导合成。由于内部引物所扩增出的片段含有与该引物5’端DNA片段的反相互补序列,因此这些反相互补序列之间形成茎-环结构,同时,另外一条内部引物与也可形成茎-环结构,片段的两端形成哑铃状结构,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最后形成花椰菜形状的茎-环结构,可在15min-60min之内实现109-1010倍的括增[2]。 1.2 结果观察 扩增后可以通过琼脂糖电泳后染色进行观察,更可通过扩增衍生物焦磷酸镁进行观察:阳性的样本会出现白色浑浊沉淀,而阴性则无此现象。同时也可以应用SYBR Green I染色,呈现绿色的为阳性,橙色的为阴性[2]。 2 病毒检测 2.1 日本脑炎病毒 日本脑炎又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蚊媒传染病。JEV的检测方式很多,如血清学,病毒分离等,但耗时繁琐、敏感性特异性都较低。TORINIWA等[3]利用LAMP技术原理建立了快速Real-time RT-LAMP方法,该方法通过扩增JEV病毒的包膜(E)蛋白基因来定量检测JEV病毒,可将检测用时缩短至1h,检测下限为1PFU并与常规RT-PCR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且不需特殊设备、操作方便,有利于推广其在基层的应用。 2.2 西尼罗河病毒 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是引起西尼罗河热的病原体,近年来在世界部分地区的流行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PARIDA 等[4]创立了一种一步法来检测WNV,通过凝胶电泳或者浊度仪来对扩增结果进行判定。结果显示其敏感性比常规RT-PCR高10倍。 2.3 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AIV)具有高度传染性,致病性,以及致死率。对甲流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为病毒分离,抗原和抗体检测以及PCR方法,但是过程费时繁琐。POON等[5]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利用LAMP技术成功的检测了H1-H3型的AIV,与PCR方法比较阳性符合率为100%,敏感度可达传统方法的100倍。LAMP技术由于其检测的简便快速且高度敏感,可更多的用于现场检测。 2.4 禽流感病毒的检测 禽流感是由禽类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接触性的传染病,可带来重大损失。禽流感检测方法有各类血清学试验以及免疫学实验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如试验周期较长,操作繁琐,检测材料受限制等不足。国内李启明等[8]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了RT-LAMP检测,验证和分析后证明其特异性与常规方法一致,并且其灵敏度可达到10个拷贝。侯佳蕾等[6]根据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设计了引物,并建立了一种针对性的检测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于一步RT-PCR法。 2.5 口蹄疫病毒的检测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并给经济带来极大威胁。血清学检测不足以确定整群动物是否带毒而PCR方法由于需要专门的仪器。吴绍强等[7]以灭活的亚洲I型口蹄疫细胞培养病毒为材料,设计引物并建立了口蹄疫病毒RT-LAMP检测法,为口蹄疫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6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测 HC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ELLSA法检测抗原抗体或PCR法。但是由病毒的抗原量极少,所以常规免疫学方法常无法检测出病毒。PCR方法操作复杂繁琐,特异性较低。李启明等[8]利用LAMP技术的原理,利用特殊引物进行了LAMP扩增,成功的检测HCV基因,实验结果阳性符合率高达98%。这一成果证实了LAMP技术的优势。 2.7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检测 SARS带来的阴影提醒人们对此类病毒检测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对其检测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检测SARS-CoV抗体,虽然此法灵敏度较高,但在发病初期不能检出。二是Real-time PCR,这种方法可在发病早期检测出SARS-CoV,但是其需要熟练操作技术以及高成本仪器,不适于常规筛查。POON等[9]利用改良LAMP法对人群的鼻咽分泌物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ARS病人中的SARS-CoV检出率为

清除数据和清除日志

清除数据和清除日志 一.清除出去的数据 本功能支持工作流运行数据(工作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实例、日志信息)的清除,清除出去的数据,以后如果需要还可以通过还原工作流数据功能恢复到系统中。 操作说明 1.系统管理员Admin登录后,在"系统管理"主界面,选择【系统】菜单中的【数据清除】-【清除工作流数据】,点击进入清除工作流功能界面。 2.在数据清除界面, 根据'起止年度'确定 需要操作的账套库 后,可以选择按日期 范围或按单据类型进 行清除:

3.清除方式选择'按日期范围',可以进一步在'时间条件'中选择具体的日期范围。选择后将清除该账套库中终审时间在指定日期范围内的所有单据类型的工作流数据。 4.清除方式选择'按单据',可以进一步在'单据条件'中选择具体单据及其过滤条件。设置后将清除该账套库中指定单据类型的满足条件的工作流数据。 5.'选择单据类型'左侧显示本账套库中存在工作流数据的单据类型,从左侧选中需要清除工作流数据的单据类型,点击选择到右侧; 6.选定各个单据类型还可以在'设置单据条件'中设置更加明细的过滤条件。 7.点击〖下一步〗按钮,还会显示将要清除的工作流数据的信息列表以再次确认。 8.确认无误后,点击〖清除〗,在弹出框中选择备份文件存放路径,〖确定〗后将把所选的工作流数据备份到指定路径,并删除账套库内相应数据。 注意: 只有系统管理员Admin可执行工作流数据的清除。 选择好需要清除的工作流数据范围以后,在确认列表底部将显示出将清除数据的数据量大小。

二.清除日志 本功能支持各种日志类数据的清除,包括业务功能操作日志、数据操作日志、系统管理操作日志。清除出去的数据,以后如果需要还可以通过还原日志功能恢复到系统中。 操作说明 1.管理员登录后,在"系统管理"主界面,选择【系统】菜单中的【数据清除】-【清除日志】,点击进入清除日志功能界面。如图 2.在数据清除界面,左侧选 择不同的历史数据类型,右侧选择需要卸出数据的账套、年度,以及数据的日期范围,录入或选择备份文件存放路径后,点击〖清除〗按钮,将把所选的账套历史数据备份到指定路径,并删除账套内相应数据,同时提示用户保管好备份文件。 3.历史数据类型说明 4.数据操作日志:各类业务数据的操作日志,包括单据、档案的操作日志、业务参数变更日志等; 5.业务系统上机日志:各类业务功能操作的日志,包括登录门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