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

新闻传播法
新闻传播法

概念:

1,人格权:人格权是指以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具备的人身权利。

2,传媒侵权行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生的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3,名誉的概念: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名誉,即名声,社会上人们对公民的品德、情操、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名誉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时间性等特点。

4,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论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5,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新闻或其他文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相符合,且这里强调的真实是法律上的真实即有证据支持。

6,隐私的概念: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事,即所谓“私”;二是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包括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或者受他人干扰,即所谓“隐”

7,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8,肖像的概念:肖像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其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的特征有:1可辨认性2具有专有性3具有财产性

9,肖像权的概念:肖像权是公民享有的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依法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肖像权是法律规定的自然人人格权。

10,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己的科学或艺术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

11,著作权的客体:是指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12,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主体是指著作权所有者,即作品的著作权人。

13,人身权: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因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与人身利益紧密联系的权利。不能转让、继承

14,发表权:发表权是作者享有发表或者不发表自己作品、何时以何种方式发表作品的权利,也就是作者决定是否将自己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每种作品只能发表一次,发表权也只能实施一次。

15,署名权:署名权是指作者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16,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者授权他人对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17,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保护自己作品的内容、观点、形式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保护作品的完整性,就是保护作品不被他人丑化、不被他人不当利用,以维护作者的声誉、声望及作品的纯洁性。

18,许可使用: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授权他人使用其作品的情形。

19,转让:著作权的转让是指著作权人对其著作财产权的一项、几项或全部转移给另一个民事主体支配的情形。其法律后果是著作权一经让出,便丧失了该权利。

20,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21,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作品,但使用人必须向作者支付报酬。

22,邻接权:有一些传播行为,其产生的传播产品的独创性还不足以形成一件新的作品,就成为邻接权保护的对象。由于这种权利是传播者在传播原有作品过程中形成的,是与原有作品相邻的,故称为邻接权。

23,言论自由: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言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就是指言语,即口头表达。广义是指通过口头或者书面以及著作权进行表达24,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它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a

25,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原则贯彻于大众传播活动中称为“新闻自由”。它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26,知情权:知情权在学理上是从言论自由引申而来的“潜在”的权利。它包括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形式。消极权利,是指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不非法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里,知情权就必须借助特定单位积极行为才能实现,特定单位或人士负有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义务。

27,司法的定义:司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程序,适用法律规范处理诉讼案件的活动。在我国,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专门机关,法院行使审判权作出判决或裁定;检察院行使检察权

28,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一些国家通过法律或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禁止和防范这类行为。

1:人格权的特点:

a、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

b、人格权是主体固有的权利。所谓“固有”,是指权利主体一经产生已取得这种权利,而无需其他条件。

c、人格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利益

d、人格权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身体完整、人格尊严、人身自由。

2:传媒侵权行为特点:从侵权内容看,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从侵权的后果看,具有广泛性与迅速性3:传媒侵权的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是指对他人的的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行为。

四个要件:一是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二是致害行为的违法性;三是致害行为和损害事实的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

a传播活动已经发生:侵权作品没发表,不任何社会影响,不上对他人权利的侵害;社会大众受害人的贬损性议论以及周围的人们受害人疏远的损害事实2害人精神痛苦、可能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也是侵权损害事实造成的后果。

b传播活动具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按我国法律,被明文禁止的行为有诽谤、侮辱,以及宣扬隐私。c 具有特定的指向

d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有直接故意(明知-希望)和间接故意(明知-放任)之分。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4:传媒侵犯名誉权的主要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授予地位的功能,被传播者的声望和地位可以通过传播得到提高;反之,也可能带来负面传媒非法贬低特定人的正常社会评价、损害其人格尊严,是常见的侵权行为。传媒侵害名誉权,最常见的方式有诽谤和侮辱。

(一)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新闻严重失实基本内容失实。

(二)侮辱: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丑化、嘲讽、猥亵等。

(三)非贬义的语言,“不真实的好话”也会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5:诽谤特点:第一,陈述虚假事实。陈述事实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文字。第二,有关的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第三,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6: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抗辩和排除

(一)真实.关于涉讼文字内容真实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排除侵权的抗辩理由。所谓真实,就是新闻同实际符合,是法律上的真实即有证据支持。传媒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整理足证明新闻内容真实性的证据。

(二)公正评论:国际上把公正评论”作为对传媒诽谤指控抗辩的重要理由。其条件是一、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二、有可靠的事实来源);三、立场应当公正;四、没有恶意。在以上前提下,即使是片面的甚至具有诽谤性的评论,也不应追究法律上的责任

“公正评论”要做到两个区分:首先,要把意见和事实区分开来。其次,要把词语过于激烈同辱骂、丑化区分开来。

(三)特许权l特许权是指为了公众利益或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可以作诽谤性的陈述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传媒的有限特许权有三项原则,一是公正、准确;二是所报道事项应与公益有关;三是不具有恶意。

(四)其他对于侵害名誉权指控的常用抗辩理由还有主观无过错、没有特定指向、没有损害实事、平衡报道等。

7:隐私权:主体。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内容:从消极方面,公民有权要求不得打听、搜集隐私领域从积极方面说,则有权要求知情者

8:侵害隐私的主要方式:

(一)公布和宣扬隐私.性”未成年人个人婚姻信件个人资料

(二)侵入私生活领域住宅电话侵入公共私人场合骚扰网私生活

9: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与排除

大媒在传播信息时必涉及个人信息,把所有信息封锁,几乎等于取消新闻传播活动隐私就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对于大众传媒而言,作为侵权的抗辩与排除的有公共利益当事人同意、使不可辨认。

(一)公共利益:不同的人由于在社会地位不同,隐私的范围就不一样。“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由于他们的行为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其受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就要小于普通人。公务员的许多部分的隐私仍就受到法律的保护.

10:传媒使用肖像分析

一)广告使用(二)新闻报道使用理使用的理由有:1、公共利益需要。2、肖像人默示同意。3、肖像的淡化。(三)其他使用1、插图2、封面3、非公共事务报道

11:肖像权与其他权利的竞合

(一)肖像权与著作权双重保护:肖像权属于肖像人,著作权属于制作人,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受著作权法保护;肖像权则是一种人格权,受民法保护。

(二)肖像权与名誉权肖像的使用同样可以起到赋予肖像人地位的作用:提升或是贬低。当肖像所表示的意义具有非法贬低肖像人社会评价的性质时

(三)肖像权和隐私权私生活中的肖像

12:传媒侵权行为责任主体

(一)作者、表达者(二)新闻单位(三)重述者包括转载、改编、表演等行为(四)新闻源1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损害的,应认定2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未经同意公开,致他人名誉受害的但发表时得到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五)“内参”是绝对特许权。(六)印刷者、发行者(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13传媒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方式

承担民事责任有非讼和诉讼程序两种途径。非讼:达成协诉讼程序就是打官司

(一)更正与答辩是诉讼之前补救措施.更正,是纠正答辩相对人的作为可以较快地消除不良影响(二)精神抚慰有停侵害,消影响、恢名誉,赔礼(三)赔偿损失

14:著作权客体的构成要件:

实质要件有独创性形式要件可复制性

15:著作权的归属

通常情况下,著作权归属于作者。特定环境依法律来界定

a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职务作品是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界定:隶属关系接受上布置

职务作品的归属有两种情形:

第一职务著作权归作者,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优先使用。

第二“特殊情况”是指:(1)主要是利用法人物质技术条件创作,由法人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b合作作品的著作权人c委托作品的著作权人委托作品是委托人通过订立委托合同,委托受托人就特定目的和要求而创作的作品。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d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e编作品的著作权人f电影和类似电影方法制作的作品的著作权人由制片享有.有对自己的创作部分的署名权报酬

16:著作权各项权利的内容

(一)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创作活动产生的与人身利益紧密联系的权利。不能转让、继承。A发表权何时以何种方式发表作品的权利只实施一次B署名权是指作者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C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者授权他人对作品进行修改’版社对于作品的任何修改、都征得作许可。报刊社则要宽松D护作品完整权不受歪曲、篡改

二)、著作财产权1、复制权2、发行权3、出租权4、展览权5、表演权6、放映权7、广播权8、信息网络传播权9、摄制权10、改编权11、翻译权12、汇编权

(三)许可使用和转让1、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以一定的方式,时间、范围内授权他人作品的情形。其特点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授权人获得是在一定的期限、地域内以约定的方式对作品的使用权,著作权仍属于著作权人。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又分为专有许可使用和非专有许可使用。2、转让是指著作权人对其著作财产权的一项、几项转移给另一个民事主体支配的情形。其法律后果是著作权一经让出,便丧失了该权利

17.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不适用原因(1)时事新闻不具有著作权客体的独创性(2)为了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三)立法、通用数表、表格公式。

18: 著作品合理使用的原则

1、必有法律依据

2、作品必须是已经发表的;

3、必须出于正当目的,主要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并非以营利为目的;

4、合理使用必须说明作品的名称、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出处;

5、合理使用不得损害作者的其他权益,不作品进行歪曲、篡改等;

19合理使用的情形

1、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目的使用2新闻传播使用3、公益使用4、免费表演5、特定群体使用

20构成法定许可的条件:

1、只能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2、作者没有事先“不许使用”

3、必须向著作权人付酬

4、法定许可不得损害著作权人的其他权益,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原题和原载何处,并且不得歪曲、篡改

21:传播者的权利分说

一)出版者权把出版限定于图书、报刊的出版。1、版式设计专有权2、专有出版权3、对作品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删减的权利

(二)表演者权人身权:1、表明表演者身份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财产权:1、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或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2、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3、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4、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三)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包括1、复制权

2、发行权

3、出租权

4、信息网络传播

(四)广播组织权(五)互联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传播者权利专有使用权

22: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一、违约责任订立合同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二、侵权责任三、行政责任四、刑事责任

1.传媒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A首先,党的政策为法律制定提供依据,又对法律的实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b其次,政策灵活,有随机性;法律固定,有稳定性。法律用来固定稳定的关系,政策则适应社会中变动较快的c再有,法律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证,是全社会都遵守的规范,共产党的政策没有法律所具有的国家强制力,党的政策可以凭借成员的约束力以及对全体人民的感召力在全社会贯彻。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存根本的不同a、性质不同。b、制定主体和制定程序不同。c、强制手段不同。d、适用范围不同。e、实施方式不同。

3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a、内容相互吸收

b、职能相互补充

c、实践上相互促进

d、二者不可分离又不可替代

4媒法的原则

一、民主原则在传媒法领域中,不仅要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行严格保护,同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更要做好服务大众的工作,为公民提供各种意见表达的渠道,保证言路畅通。

二、法治原则无论调解传媒社会主体间的关系,都要以法治的理念和原则作为标准,这样才能保传媒信息传播的自由。

三、公开原则对于信息传播,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这一点也应该充分体现在传媒立法保障方面。

四、平衡原则在传媒领域,既有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之间,也有媒体与受众报道当事人、投资者等之间关于人身权益、财产权的冲突。因此,平衡原则是传媒法的题中要义。

5“两为”方针《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一、为人民服务a体满足人民信息要求b媒体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c媒体要报道人民群众中的各种新闻

二、为社会主义服务a以法的形式规范传媒行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这是我国传媒法的重要特点b大众传播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d传媒本身带有意识形态性质,传媒行业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抵制腐朽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党的领导和党管媒体

政治领导。主要方式是使党传媒工作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制定成国家的法律法令,使传媒业在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推动和促进共产党的纲领路线的实施。

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党管媒体”的原则。共产党对传媒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核心就是要求传媒业和大众传播工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与大众传播活动直接相关的最重要并且趋向制度化、法规化的几条规范: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6:言论、出版自由立法及现状分析

1、我国现行法制保障公民通过大众传媒实现知情权,主要是两个方面:(1)保障公民从传媒上自由地寻求、获取信息,不受非法侵扰。(2)规定有关部门、向人民公开发布信息的责任。这种信息发布,一般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

2知情权和信息公开是同事的两面

3、总体来看,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还不完善。首先,信息公开规定比较零散。其次,信息公开的规定比较简单。再有,应当公开而不公开的行为没有法律救济手段。

7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

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

8新闻工作者权利

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权利是指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和评论权

(一)消极权利这是在公开场合的采访权利。也不是没有限制的1、区分对群体还对特定人2、对特定人要区分是公开活动还是私人活3、区分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

(二)积极权利这是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的采访权利。这种权利的核心是向政府索信息的权利。权利义务限于特定主体。

(三)约定权利中间地带。在许多情况下,记者索要采集的信息为他人所控制,而他人又不负有必须提供的义务,这就需征得他人许可,记者的采访权就为一种约定权利。

约定权利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1原则上都应该征得有关管理者的许可。2、对特定人的采访。记者对特定人的访问以及对不在公开场合从事公开活动的公众人物的拍摄、录音,原则上必须征同意。

(四)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广义是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是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者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身份进行采访,采访的手段很容易涉及涉及他人的法定权利2、从道义上说,这种揭露负面现象为主旨的“隐形采访”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触及他人对于自己的形象自主权,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一般认为,只有当这种隐瞒和伪装比起对方的卑劣来是身份轻微的时候,当揭露这类卑劣行为对于公众重要,正常途径无法获得有关资料的时候,才认为是正当的。

9党的各级组织重视和支持

1、高度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为记者采访提供方便

2、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

3、正确用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0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

舆论监督是一种没有强制力的“软监督”。媒体不行使任何公共权力,不能像任何机构发号施令,同被批评的对象之间不存支配和被支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所以媒体批评同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通报、公告是完全不同的,它只能是说服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实际上仍然是党委等领导部门在解决问题

11司法为什么要公开?知情权

包括以下内容:

(一)法律公开这是指凡是体现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都必须公布,公布是立法的必经程序。未经公布的所谓“内部文件”中的规定,

(二)审判公开1.审判公开重要性:公开审判是司法准则。公开审判的实质是将审判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约束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杜绝“暗箱操作”保证审判

公开审判制度有两项重要的标志:一是允许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二是允许新闻媒介进行报道。

(三)检察事务公开

2外国媒介学者对审判作公开报道的意义的认识:

(1)公开报道是正义的灵魂。能够防司法机关出现不恰当的举措。

(2)它阻吓证人不敢作伪证。(3)它有助于市民认识和理解法律的运作。

(4)它有助于加强刑事审讯在阻吓犯罪方面的功能。

(5)它使一些真正是公众关注的事情得以披露。

13公开的限制

司法公开,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满足人民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所以这种公开性必须是有序的。

(一)公开是有明确范围的,国家秘密、法人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已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事项不许公开,当然不许新闻媒介采访报道。(二)公开的时间、方式必符合法律程序,新闻媒介必须报道国家机关正式公布的信息,不许超越法定程序抢先披露,更不许小道消息(三)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应当在有关部门统一领导下进行。

14 “新闻审判”的危害

(一)“新闻审判”破坏法治原则,损害司法尊严。(二)“新闻审判”也可能影响司法公正,造成误判、错判。(三)“新闻审判”不利于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四)新闻媒介有可能要为“新闻审判”付出代价。(五)“新闻审判”蕴含着新闻媒介直接同审判机关发生冲突的危险。

15为了避免干预司法,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不作有倾向性的报道

件报道应该与诉讼同步,超程序

b报道应当客观,不应掺入报道者的感情和情绪。

c有关案件的事实应当来自法庭,不报道来自法庭以外证言。

d在判决前,应当对诉讼双方作平衡报道,尊重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利平等权利。e一审后,报道上诉、抗诉等情节f案件发生曲折时不许有始无终。

16对案件作评论或批评的原则:

(一)可以对案件的审理程序和纪律中的问题作评论

(二)在一审判决后,如果确实在社会上争议大,可以对判决作评论

(三)在终审判决以后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概述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概述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从形成方式来看,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产生的文件,不具法的效力。从实施方式来看,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国家强制不可缺少。从表现形式看,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首先,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社会本身的存在的制度和价值。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社会规范是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法 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含义: 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 公法 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 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 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 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 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作为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 民法: 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新闻传播法教程 总结

名词解释(5‘×5个 1、新闻传播法:广义上来讲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条款。是跨越多个部门具有多种法源的许多法律规范的集合体。狭义上来说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如“新闻法”、“报刊 法”、“广播电视法”等。 2、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 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3、煽动危害国家:包括五项罪名,一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二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罪,三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四是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五是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4、表达权(不一定是名词解释):表达权的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公民运用出版 物新闻媒介行驶表达权属于出版自由的范畴。 5、著作权:即版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己的科学或文学、艺术 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简答题(8‘×5个 1、知情权里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是什么? 消极权力是指对自然存在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干预、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手里,知情权必须借助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 2、新闻法制建设的难点? 1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的弹性矛盾 2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功能与表达功能的矛盾 3 权利的普遍性和权力的等级性矛盾 4 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 5 随即调控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3、新闻侵权的要素、表现形式? 要素以及表现形式 1 侵权言论已经发表 2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3 言路具有特定指向 4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 1 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目的而使用 2 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3 其他公益使用 4 免费表演 5 特定群体使用 论述题(15‘+20’ 1、如何避免新闻审判 1 变以侦查破案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 2 变单向度宣传为中立平衡报道 3 变激情诉求为理性讨论 2、党的纪律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律、纪律和道德)? 1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和进行 2新闻舆论监督不近视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而且是党和政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需要党和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3 要注重社会效果,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 4 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 开放式思考 1突发事件(证券) 2陈永洲(诽谤、新闻侵权、法人人格权)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章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 流体流动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及多种工程领域中,所有这些工程都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的支配。这章将首先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发展和流体力学中几个重要守恒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最后介绍几种常用的商业软件。 2.1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2.1.1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组非常复杂,在考虑粘性作用时更是如此,如果不靠计算机,就只能对比较简单的情形或简化后的欧拉方程或N-S方程进行计算。20 世纪30~40 年代,对于复杂而又特别重要的流体力学问题,曾组织过人力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做数值计算,比如圆锥做超声速飞行时周围的无粘流场就从1943 年一直算到1947 年。 数学的发展,计算机的不断进步,以及流体力学各种计算方法的发明,使许多原来无法用理论分析求解的复杂流体力学问题有了求得数值解的可能性,这又促进了流体力学计算方法的发展,并形成了"计算流体力学" 。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在飞行器和其他涉及流体运动的课题中,经常采用电子计算机做数值模拟,这可以和物理实验相辅相成。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相互配合,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工程设计的速度加快,并节省开支。数值计算方法最近发展很快,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自然界存在着大量复杂的流动现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利用流动规律来改造自然界。最典型的例子是人类利用空气对运动中的机翼产生升力的机理发明了飞机。航空技术的发展强烈推动了流体力学的迅速发展。 流体运动的规律由一组控制方程描述。计算机没有发明前,流体力学家们在对方程经过大量简化后能够得到一些线形问题解读解。但实际的流动问题大都是复杂的强非线形问题,无法求得精确的解读解。计算机的出现以及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直接求解控制方程组的梦想逐步得到实现,从而催生了计算流体力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素材

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 1908年3月14日,清廷颁布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该律由清廷民政部会同法部,以“各国通例”为基础,经由宪政编查馆审核后颁布。该律规定凡开设报馆、发行报刊,均须事先呈报官府;出版前须按规定时限,交由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检查。如违法刊登“诋毁宫廷”“混淆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诋毁他人”等内容,对该发行人或编辑人分别处以罚金或监禁,直至禁止发行。 《大清报律》颁布于清末的修律期间,体现出以法学家沈家本为代表,倡言资本主义“天赋人权”新观念、具有近代意义的一系列新法律。当然,随着清末报刊的发行势头不断高涨,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大清报律》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大清报律》的起草和颁布经历漫长的历程,早在1904年8月清廷就开始起草《报律》,后来经宪政编查馆对报律的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新闻自由的钳制。如规定报刊发行前的送审制度:每日发行之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玩十二点钟以前;其月报、旬报、星期报等类,均应于发行前一日午十二点钟以前,送由该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清廷对报刊刊登“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加以重罚,《大清报律》的内容暴露出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质所在。 时代毕竟在前进,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对于言论、集会、结社问题的态度发生变化。一些开明官员反对一概排斥集会、结社,甚至呼吁清廷开放党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采取宽容态度。《大清报律》颁布本身就是对千年冰封的开裂,便意味着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尽管是有限制地承认—言论、集会的合法性。辛亥革命后,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报律废止。1914年,袁世凯政府制定了《报纸条例》,又恢复了清廷《大清报律》的有关禁制条文,并查禁了一批报刊和图书。直到1916年7月,段祺瑞政府“申令废止报纸条例”,中国人才在十一年间基本享有言论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透过清政府主持修订《大清报律》,应当说,清末修律时间虽不足十年,但却在新的法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取得的成就十分明显。从此传统的封建法系终结,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文明接轨,开始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吴兴人沈家本在清末修律中的巨大功绩。以沈家本为首的清廷法学家,从“会通思想”出发,在秉承“中学为体”(维护专制君主)基础上,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在新旧交替之际竭力融通中西法律,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随着新闻媒介对案件报道介入的增多,媒介审判越发成为公众对媒介行为关注的焦点。关于媒介审判,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刑事案件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在案件审理前或判决前就在新闻报道中抢先对案件进行确定式报道,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结论。新闻媒介究竟应如何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舆论引导作用,引发学界和业界的深入思考,通过新闻立法而规范媒介行为的呼声不断走高。 媒介审判:规范媒介行为的起点 1.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特点 (1)事件主体多具显着性 纵观我国近些年被热议的媒介审判现象不难发现,构成此类现象的事件主体基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体的显着性较强,都是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和反馈的热点事件或人物。 2011年的“药家鑫案”堪称媒介审判的代表。该案被媒介报道后,因其残忍恶劣的作案行径,成为当地的区域性话题。然而随着媒介曝光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采访受害人家属、撰写主

观性评论文章等介入性内容不断出现,公众情绪被极大程度煽动,这种群体情绪迅速蔓延,甚至淹没了一些媒介关于真相的挖掘。 (2)网民意见影响力增强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被赋予更自由的媒介话语权。互联网为受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时代,而微博的兴盛更是让每个受众真正变身新媒介用户,握紧话筒,随时随地发表意见,网民意见逐渐开始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影响,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由于网友基数众多,优势意见往往会形成螺旋效应迅速扩散,最终演变为“压力集团”,反过来对媒介和相关涉事方施压。 因而在一些媒介审判现象中,总能看到媒介以“舆论”之名发声。很多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在审理判决过程中,网民意见也于无形中对司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影响 (1)损害司法公平公正 媒介审判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影响就是损害司法公平公正。在案件调查审理和判决的过程中,公平公正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应予首先保证的前提。然而媒介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却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司法。在媒介审判中,媒介所认定的事实往往来源于线人爆料、记者采访等方式获得的案件事实,相对于司法程序的法定证据事实而言,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逻辑判断,缺乏合法性和客观性。

新闻传播法考试重点概述

1.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就是指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的条款。 狭义:就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行业的专门性的法律,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2.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香港、澳门回归后建立的特别行政区所根据的法律;我国同外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内容。 3.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自由、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4.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5.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自由。 6.新闻舆论监督制度 主要特点:共产党领导;党的各级组织重视和支持;注重社会效果;实事求是 7.煽动定义、特点、六项罪名 煽动是以口述、文字、影像、书画等方式,通过演讲或者借助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等媒体,对他人进行宣传、鼓动,意图使他人去实施某些破坏性活动。 特点:一是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二是内容的非事实性,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及造谣诽谤;三是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四是具有破坏性行动的目的,就是希望及其他人反抗,采取某种损坏社会和他人的行动。 罪名: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8.保密法鲜明体现了保密制度的中国特色。 9.什么是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的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0.《保密法》把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1.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制度;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新闻发布制度; 12.新闻审判 是指新闻媒介在报道正在审理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抢先对案

新闻传播法教程重点复习

概念: 1,人格权:人格权是指以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 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 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 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 和尊严所必具备的人身权利。2,传媒侵权行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生的 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3,名誉的概念: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 会评价。名誉,即名声,社会 上人们对公民的品德、情操、 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 面的综合评价。名誉具有社会 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 时间性等特点。 4,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 正评论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 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 利。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 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 侵犯的权利。 5,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新闻或其他文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相 符合,且这里强调的真实是法 律上的真实即有证据支持。6,隐私的概念: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 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 人事项。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 无关的事,即所谓“私”;二是 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包括 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 或者受他人干扰,即所谓“隐”7,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 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8,肖像的概念:肖像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录像、电影等艺 术形式,使其外貌在物质载体 上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的特 征有:1可辨认性2具有专有 性3具有财产性9,肖像权的概念:肖像权是公民 享有的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 的利益依法不受他人侵犯的权 利。肖像权是法律规定的自然 人人格权。 10,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 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 自己的科学或艺术等作品所享 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 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身权和 财产权两部分。 11,著作权的客体:是指作者 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 来的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工程技术等作品 12,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 主体是指著作权所有者,即作 品的著作权人。 13,人身权:著作权中的人身 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 因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与人身利 益紧密联系的权利。不能转让、 继承 14,发表权:发表权是作者 享有发表或者不发表自己作 品、何时以何种方式发表作品 的权利,也就是作者决定是否 将自己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每种作品只能发表一次,发表 权也只能实施一次。 15,署名权:署名权是指作者 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 利 16,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 作品进行修改或者授权他人对 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17,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 品完整权是保护自己作品的内 容、观点、形式不受歪曲、篡 改的权利。保护作品的完整性, 就是保护作品不被他人丑化、 不被他人不当利用,以维护作 者的声誉、声望及作品的纯洁 性。 18,许可使用:著作权的许可 使用是指著作权人以一定的方 式,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 域范围内授权他人使用其作品 的情形。 19,转让:著作权的转让是指 著作权人对其著作财产权的一 项、几项或全部转移给另一个 民事主体支配的情形。其法律 后果是著作权一经让出,便丧 失了该权利。 20,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使 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 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 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 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21,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 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 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 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 而使用作品,但使用人必须向 作者支付报酬。 22,邻接权:有一些传播行 为,其产生的传播产品的独创 性还不足以形成一件新的作 品,就成为邻接权保护的对象。 由于这种权利是传播者在传播 原有作品过程中形成的,是与 原有作品相邻的,故称为邻接 权。 23,言论自由:指公民有发表 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 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 干涉的自由。言论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狭义就是指言语,即 口头表达。广义是指通过口头 或者书面以及著作权进行表达 24,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 以印刷或其它复制手段制成的 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 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 自由。包括报纸、期刊、图书、 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a 25,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 由原则贯彻于大众传播活动中 称为“新闻自由”。它是公民进 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 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 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 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 利。 26,知情权:知情权在学理上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四川外语学院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Graduate School of SISU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一)、必读书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8.00。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80。 5、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 9、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 7、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2001。 1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3、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陆梅林:《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2、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3、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4、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5、曹顺庆:《中国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 26、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 27、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0新闻史论 833新闻实务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方向: 01.新闻史论 02.新闻实务 03.国际新闻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方向,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试科目,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等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新闻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新闻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5人,招生人数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新闻史论和新闻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 1、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2、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3、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

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分数线整理

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分数线整理 2015年2017中传传播学硕士各个方向复试分数为媒介与女性方向:346分,最高分数为传播研究方向:351分。其中单科满分为100分的要求最低分为52分,单科满分大于100分的要求最低分为78分。 复试内容包括复试笔试、专业面试以及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三个部分。复试成绩=复试笔试成绩×40%+专业面试成绩×50%+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成绩×10%,考生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60%+复试成绩×40%。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本文系统介绍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难度,2017中传传播学硕士就业,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辅导,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2017中传考研机构! 一、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2017中传传播学硕士招生量大,15年的招生人数为42人,其中包含保送生13人,考研难度不高,每年都有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2017中传传播学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传播学硕士考试科目里,传播历史与理论和传播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2017中传传播学专业就业怎么样? 2017中传传播学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2017中传在传播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2017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社会对2017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2017中传传播学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关部门、信息传播部门、传媒产业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等。 三、2017中传传播学考研各细分专业介绍 传播学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以及2015年各方向招生人数如下: 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15年招10人);

金融工程期末复习题知识讲解

金融工程期末复习题

一、简述题(30分) 1.金融工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产品与解决方案设计,准确定价与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 P3 2.金融工程的工具都有哪些? 答:基础证券(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和金融衍生产品(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P4 3.无套利定价方法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a.套利活动在无风险的状态下进行 b.无套利的关键技术是“复制”技术 c.无风险的套利活动从初始现金流看是零投资组合,即开始时套利者不需要 任何资金的投入,在投资期间也不需要任何的维持成本。P16 4.衍生证券定价的基本假设为何? 答:(1)市场不存在摩擦 (2)市场参与者不承担对手风险 (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4)市场参与者厌恶风险,且希望财富越多越好 (5)市场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P20 5.请解释远期与期货的基本区别。 答:a.交易场所不同 b.标准化程度不同 c.违约风险不同 d.合约双方关系不同 e.价格确定方式不同 f.结算方式不同 g.结清方式不同 P44 6.金融互换的主要有哪些种类? 答: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和其它互换(交叉货币利率互换、基点互换、零息互换、后期确定互换、差额互换、远期互换、股票互换等等)P104 7.二叉树定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二叉树图方法用离散的模型模拟资产价格的连续运动,利用均值和方差匹配来确定相关参数,然后从二叉树图的末端开始倒推可以计算出期权价格。P214 8.简要说明股票期权与权证的差别。 答:股本权证与备兑权证的差别主要在于: (1)有无发行环节; (2)有无数量限制; (3)是否影响总股本。 股票期权与股本权证的区别主要在于: (1)有无发行环节 (2)有无数量限制。P162 9.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欧式看涨期权有何影响? 答: 1)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 2)期权的协议价格(—) 3)期权的有效期(?) 4)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率(+) 5)无风险利率(+) 6)标的资产收益(—)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程序设计大纲简介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程序设 计大纲简介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基于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和基于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两大部分。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掌握操作系统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对C语言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程序设计基础 1、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各种运算符和表达式、基本控制结构。 2、数组的定义、数组元素的引用、数组的初始化,掌握与字符串相关的库函数。 3、函数的定义语法,函数调用中参数的传递机制;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有效范围。 4、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结构体变量的引用、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方法,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结构体数组的应用,共同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5、地址和指针的基本概念,如何使用指针来处理数组、字符串以及结构体,函数指针的基本概念以及使用。 6、FILE的定义以及对文件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库函数。 (二)线性表 1、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实现 (1)顺序存储结构:实现顺序表的查找、插入、删除、合并、分解等操作的程序设计。 (2)链式存储结构:实现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双向循环链表的生成、查找、插入、删除、遍历以及链表的分解和归并等操作的程序设计。 3、线性表的应用: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角度综合比较线性表在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下的特点,即其各自适用的场合。运用顺序表和链表的特点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 (三)栈、队列和数组 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 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及应用 (1)栈与递归的关系。 用递归解决的几类问题:问题的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递归的;以及问题的解法是递归的。 典型递归问题的算法以及如何将递归算法转换为非递归算法。 (2)在程序设计中,常需要栈这样的数据结构,使得与保存数据时相反顺序来使用这些数据。在后续章节中多处有栈和队列的应用,如二叉树遍历的递归和非递归算法、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等都用到栈,而树的层次遍历、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等则用到队列。 3、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对称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在压缩存储时的下标变换公式。

FLAC3D基础知识介绍解析

FLAC 3D基础知识介绍 一、概述 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由美国Itasca公司开发的。目前,FLAC有二维和三维计算程序两个版本,二维计算程序V3.0以前的为DOS版本,V2.5版本仅仅能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内存64K),所以,程序求解的最大结点数仅限于2000个以内。1995年,FLAC2D已升级为V3.3的版本,其程序能够使用护展内存。因此,大大发护展了计算规模。FLAC3D是一个三维有限差分程序,目前已发展到V3.0版本。 FLAC3D的输入和一般的数值分析程序不同,它可以用交互的方式,从键盘输入各种命令,也可以写成命令(集)文件,类似于批处理,由文件来驱动。因此,采用FLAC程序进行计算,必须了解各种命令关键词的功能,然后,按照计算顺序,将命令按先后,依次排列,形成可以完成一定计算任务的命令文件。 FLAC3D是二维的有限差分程序FLAC2D的护展,能够进行土质、岩石和其它材料的三维结构受力特性模拟和塑性流动分析。调整三维网格中的多面体单元来拟合实际的结构。单元材料可采用线性或非线性本构模型,在外力作用下,当材料发生屈服流动后,网格能够相应发生变形和移动(大变形模式)。FLAC3D采用的显式拉格朗日算法和混合-离散分区技术,能够非常准确的模拟材料的塑性破坏和流动。由于无须形成刚度矩阵,因此,基于较小内存空间就能够求解大范围

的三维问题。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是一种基于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法的数值分析方法,它可以模拟岩土或其他材料的三维力学行为。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将计算区域划分为若干四面体单元,每个单元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遵循指定的线性或非线性本构关系,如果单元应力使得材料屈服或产生塑性流动,则单元网格可以随着材料的变形而变形,这就是所谓的拉格朗日算法,这种算法非常适合于模拟大变形问题。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采用了显式有限差分格式来求解场的控制微分方程,并应用了混合单元离散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材料的屈服、塑性流动、软化直至大变形,尤其在材料的弹塑性分析、大变形分析以及模拟施工过程等领域有其独到的优点。 FLAC-3D(Three Dimensional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是美国Itasca Consulting Goup lnc开发的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程序,该程序能较好地模拟地质材料在达到强度极限或屈服极限时发生的破坏或塑性流动的力学行为,特别适用于分析渐进破坏和失稳以及模拟大变形。它包含10种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有静力、动力、蠕变、渗流、温度五种计算模式,各种模式间可以互相藕合,可以模拟多种结构形式,如岩体、土体或其他材料实体,梁、锚元、桩、壳以及人工结构如支护、衬砌、锚索、岩栓、土工织物、摩擦桩、板桩、界面单元等,可以模拟复杂的岩土工程或力学问题。 FLAC3D采用ANSI C++语言编写的。 二、FLAC3D的优点与不足

新闻传播学领域较好的书和较有实力的研究者转

新闻传播学领域较好的书和较有实力的研究者转 2009-05-20 17:19 一、传播理论 最好的书: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 最有实力的华人学者: 朱聪\陈韬文\祝建华\潘忠党\李金铨\李少南\李瞻\赵月枝\张国良\陈卫星\卜卫 二、新闻理论 1.最好的书: 徐宝璜:《新闻学》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黄旦:<新闻传播学> [台]李瞻:《新闻学》 2.最有实力的研究者 李良荣\陈力丹\孙旭培\宁树藩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1、最好的书: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2、最有实力有研究者: 陈力丹\童兵\孙旭培 四、媒介经营管理与传媒经济 最好的书 待补(我们认为尚没有好书值得推荐) 五、媒介经济学 Picard:《媒介经济学》 六、新闻传播史与新闻传播思想史 1.最好的书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

2.最有实力的研究者 方汉奇\丁淦林\宁树潘 七、实证研究及传播学研究方法 1.最好的成果 柯惠新\祝建华:《传播统计学》写得不错,可惜,书太贵了! 2.最有实力的研究者 陈崇山\卜卫\柯惠新 八、舆论宣传学 1.最好的书 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2.最有实力的研究者 刘建明\陈力丹\郑兴东\丁柏铨 九、新闻伦理传播法 1.最好的书: 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此书前有台湾李瞻的编译本,现有清华传播译丛的翻本 2.最有实力的研究者 魏永征\张西明\吴飞\孙旭培 十、广播电视研究 1、最好的书 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清华传播译丛之《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最有实力的研究者 叶家铮\黄匡宇\吴郁 十一、媒介文化与影视美学研究

新闻传播法资料

第一章宪法规范 “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言论自由: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表达权:公民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总称表达权。 知情权:(广义)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预防制: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在出版物出版之前,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检查,以决定出版还是不出版或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做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1、为什么说我国新闻传播法蕴涵了新闻自由的原则? 其实,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 首先,新闻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 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应该涵盖所有种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 2、为什么说言论自由包含了表达和知情两方面的权利? 表达自由包含了寻求、接受以及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就是说,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包括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这是因为:(1)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2)表达必须以他人为接受对象,自言自语不是表达,面对旷野的呼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保障表达自由又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狭义的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在新闻活动中,明显体现了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这种统一。 第二章维护国家安全 煽动:指采取刺激性、鼓动性语言、文字或者图像。在公开场合散步或张贴以疑惑、鼓动群众的行为。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煽动性言论有哪些特点?

必备的新闻写作书籍

必备的新闻写作、人文科学知识 推荐人: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其它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1994年起);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系学位评定委员(1994年起);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 1.《新闻报道与写作》,作者:梅尔文·门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定价70元。 2.《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威廉·布隆代尔,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定价38元。 3.《通讯员习作点评》,作者: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2007年再版,定价14元。 4.《现代社会学》上下册,北川隆吉主编,沙莲香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本书分为35章,从社会最小单位——家庭,到社会方方面面。以词条形式编排,查找方便。 5.《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868页,定价86元,共22章。 6.《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大众经济学丛书》,梁小民著,三联书店1999~2000年出版。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跃生著;《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陈彩虹著。每本书通过20多个生活中的故事,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和经济法知识娓娓道来。 9.《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 10.《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四本古董级书籍。 12.《人与故事》,高小康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