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

八种常见修辞格

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四、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

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见教材)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六、典型试题解析。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3.下列各句中比喻词用的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看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是B。B句脚步“踩在棉花上”应当是松软无力的感觉,无法与“轻

快”作比。

4.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全得像战鼓一样。

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

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

[解析]答案是A。A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B项把空洞的话比作“战鼓”,不妥。C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作“雄纠纠”的卫士,不当,反而影响了表达效果,D项运用排比,但“自学”、“努力”、“独立钻研”不能并列,自学已经包含了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包含了独立钻研。“适当”、“相互”、“集体”说的角度不一,“适当”是讲程度,“相互”和“集体”说的是讨论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

5.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解析:答案为B。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显然本体和喻体相矛盾。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否则便不能构成比喻。

6..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解析:答案为C。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项为最佳答案。

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要首先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7.对下面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运用了比喻方式,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岛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彷徨的感情,如果没有光明在前面引路,也会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解析:答案是C。A项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B项中分析错误,应为“主观主义的作风”。D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选C。

要注意根据修辞的作用来分析。?

七、强化练习

1、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

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当。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的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B.拟人,不合氛围;C.夸张过分;D.比喻不当。A)

2、含有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并且使用都恰当的一句是()

A.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像片片彩霞落在辽阔的大地上。

B.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经历了千万次战斗的风雨,带着亿万人民胜利的豪情,傲然屹立。

C.当代艺术界、体育界、卫生界的不少女性,都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岂止不让须眉,还多占几分春色。

D.在那夜阑人静屋暖花香的氛围里,她的话正如打开闸门的潮水,快活地向外奔。

(A.比喻不当 B.无比喻 D.有借代而无比喻。D)

3、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虽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消尽,会场里却到处涌动着春天的热流。

A.我淡淡地笑着,想起当初,我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所看出去的未来,是一片无边的净土。

B.在他们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闪闪发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C.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

D.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那小院内探出半个身子,柳丝万缕,好像在频频招手欢迎每一位光临的旅人。

(拟人,例句为比喻。D)

4、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角度看,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行业也不好干,工程需要垫款,各路神仙都得打点,一年下来,不但没挣多少钱,连原先的10万元钱也填了进去。

B.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廉洁奉公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C.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到处都能见到军人的影子,他们将寂寞炼成绿色宝石,镶嵌在无际的荒凉中。

D.工作的乐趣来自哪里呢?来自对工作的热爱,来自工作产生的实效,来自自身价值的实现。

(引用不当,所引与上文不合。B)

5、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

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B)

6、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B.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真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C.眼泪,当不了子弹,顶不了油烧,流那有啥用?

D.他这次来,十有八九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感情色彩不合。B)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溅着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对偶、夸张。C)

8、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所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B.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牢房阴森恐怖的氛围。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桃花有情笑迎春风反衬故人难寻的痛苦。

D.“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描写了许多同志办事不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分析不全面。D)

9、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

B.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去画出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方法。(D)

10、下面是朱自清先生《匆匆》中描绘客观时间的一段话,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A.比喻拟人

B.拟人排比

C.夸张排比

D.排比比喻(B)

12、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A.引用对比比喻排比借代

B.引用对比借代排比夸张

C.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人

D.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物(C)

13、从画横线的四个比喻中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雾那样温柔①;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②;又像朝阳跃出平静的海面③;低低的,轻轻的,又像微风拂过琴弦④;像落花飘零水上。

A.①

B.②

C.③

D.④(C)

14、下列句中,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队兵败狮城,使进军世界杯的梦想再一次化为泡影,许多球迷伤心到了极点,那泪水就像自来水管喷射出来的一样。

B.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我看过了!这个问题还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C.县长给水电局长下了一道命令:你带领一队精悍的人马,在十天内,必须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干旱的王家坝来。

D.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象急速滚动的车轮一般。

(夸张失当A)

15、注意下列句中加线的部分,选出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

B.一只水鸟从水面上掠过,光滑的水面上立刻绣上了透明的花纹。

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

(拟物,余为拟人A)

16、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眼光正像两把刀”既是比喻,又是夸张。)②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风雪中,满耳坚定的誓言。(上下两句构成对偶;“云水”借指“天地”;“风雪”借喻“革命斗争”;“翻飞的挽幛”也是比喻。)③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的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育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些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整个问句是设问,里面包孕着三个辞格:“汗水”是借代;“像……花秧”是明喻;“像……花秧”里面又包孕着“抚育”这一借喻辞格)④不是有无数的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像!(两个设问句里分别包含两组排比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②“翻飞的挽幛”不是比喻;③“抚育”不是借喻;④不是设问而是反问B)

17、选出下列对加线部分修辞格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阿凡提到“信得过”食堂吃早点。看看端上桌的油条,阿凡提没吃,却伸出两个手指,按在油条的一端。“趁热吃吧,还等什么?”服务员走过来问。“我看这油条干瘪瘦小,一定得病了,正给它诊脉呢!”——阿凡提用拟人兼委婉修辞,既避免了正面冲突,也委婉地批评了食堂,显得幽默而风趣。

B.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有四十五岁,却偏爱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子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里运用比喻,竭力将讽刺对象的缺点加以夸张放大,使之格外突出,将三仙姑的“丑”暴露出来,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C.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着,“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这里运用借代手法,用“洋布”代旗,以“卑俗”来代替“崇高”,故意将崇高降下格来,将尊贵庄严的形象装进滑稽卑俗的外壳之中,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D.在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在场的翻译了。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说:“这是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这里运用借喻修辞,将崇高之人比一个卑俗之物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应为拟人D)

18、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A.从青龙桥下火车,顺着柏油路往西走,周围是群峰壁立。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春雨潇潇,唱着欢快的歌;依窗而立,追怀往昔的峥嵘岁月,耳边不禁又号角长鸣。

C.爸爸和你说,你不听;妈妈和你说,你不听;老师和你说,你也不听——现在,舒服了吧?

D.手里的信,顿时似千斤重担压在我身上,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A项比喻不当,“蓝天夹在群峰之间”怎么像“梅花”呢?B项拟人不当,不合全句的凝重气氛。D项似嫌太夸张。C项排比和反语“舒服”的运用较得体。C)

1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锤炼欠佳的一句是()

A.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B.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C.小李干劲大,技术好,40亩地一天就犁完了,被大家评为“春耕能手”。

D.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

(C项语意不明确,“40亩地一天就犁完了”不足以证明干劲大、技术好。如果用牛犁地,那就是夸张失实。C)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三)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如: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如: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 1.暗喻有许多变体: 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修辞格讲解

修辞格讲解(01) 1) Simile:(明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The simile usually falls into the pattern: 'A is like B' or such expression 'as', 'as…as' , 'as if' etc. The pattern of a simile usually contains a tenor (本体) and a vehicle (喻体). 1) His temper was as explosive as a volcano 2) Playing chess with Ashley is like trying to outsmart a computer. 3) Mary frowned and said, “I believe that taking drugs is like (playing with fire).” 2) Metaphor:(暗喻;隐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A metaphor consists of two main parts: the tenor (本体) and the vehicle (喻体).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3) Understatement: (低调陈述) It is the opposite of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故意地)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instance, It is no laughing matter. 4) Metonymy (借代,转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pen (words)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forces). 1) The White House asked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for air time on Monday night. 2)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 In the last six years we have won twenty-nine international awards. But no one could accuse us of resting on our laurels. 5) Irony: (反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l real good. 6) Climax: (递进法) 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adder" and implies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

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修辞手法介绍

修辞手法介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各种修辞及其介绍

1移用“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在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威尼斯》一文中“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一句中“节奏”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这里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臵的高低错落的情况。又如“建筑也是新式,简洁而不罗嗦,痛快之至”一句中“简洁而不罗嗦”本来是用来形容或评论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的,这里以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简洁,外部装饰少的特点 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最典型的例子就如楼上所举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文中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3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4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常见的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而修辞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本短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在写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一、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俗称‘打比方’。”(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最基本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等,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其表现形式为“A象B”。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 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明喻)(丰子恺《渐》) 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明喻)(钱钟书 《一个偏见》) 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明喻)(达?芬奇) (二)暗喻 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A是B”、“A的B”、“AB”、“A-B”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暗 喻A是B)(贾平凹《秦腔》)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 的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暗喻A的B)(秦牧《散文创作谈》)

英语修辞格简介

Figures of Speech in English 英语修辞格简介 1. Simile 明喻 A simile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wo quite different things are compared because they appear to be similar at least one characteristic. -- 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 —––– Rosetti: A Birthday -- A word and ston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 —––– Proverb --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 Wordsworth: The Daffodils -- The ruby shall be redder than a red rose, and the sapphire shall be as blue as the great sea. -- He had no more idea of money than a cow. -- A doctor must have the heart of a lion and the hand of a lady. -- Love and cough cannot be hid. —––– Proverb 2. Metaphor暗喻,隐喻 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In a metaphor, a comparison is usually implicit; whereas in a simile it is explicit. -- Because of his wealth, he was a fountain of generosity to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 In foreign policy, flying solo can be risky business. -- He was such a marvelous teacher that whenever he recognized a spark of genius, you should be sure he would water it. 3. Analogy类推;比喻 Analogy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hings, and uses one (usually familiar to the reader) to explain the other (usually unfamiliar to the reader). The function of an analogy is to deepen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writer’s point.

修辞格文档

常用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一、比喻 1、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同它有相似点的某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这种辞格叫做比喻。 2、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本体——我们要写的事物。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把(本体)比做(喻体),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3、连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常用的比喻词:像……似的…… 像……一样…… 好像、仿佛、宛如、如同、犹如、似的、好比、活像、变成、成了、等于、是、一般、……般的等。 4、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说甲像乙。明喻的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来连系。 例如:圆圆的脸蛋像苹果。 两支军队向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多公里。 (2)暗喻:说甲是乙。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系。 例如:太阳是个大火球。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同学们是祖国的花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我的家乡成了大花园。 (3)借喻:直接把甲说成乙。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一切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或动植物人格化,富于它人的感情。把它们当作人来描写、记叙,使它们活跃起来。 例如: (1)初升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 (2)花儿向我点头,小树见我弯腰。 (3)柳树姑娘在春风中频频地点着头。 (4)小金鱼含羞地低下了头。 (5)小溪唱着欢乐的歌流向远方。 (6)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好看极了。 三、夸张 1、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突出某一个事物的某一个特征,有意把话说得扩大或缩小。(既要夸大事实,又要以事实为基础) 2、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

常用修辞手法知识 比喻 概念: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类型:<1>明喻(甲象乙)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 :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是用“是、变成、成为、 等于”等代替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A.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 B.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C.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比拟

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类型: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敌人写成兽类了) 例:地球好像一个蓝球 作用:使人物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和讽刺性。 3、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 夸张: 1、概念: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2、分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3、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修辞格总结

I. Inaugural Address 1.Let the word go forth from this time and place, to friend and foe alike, 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o which this nation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and to whom we are committed today at home and around the world. (alliteration) 2.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for we dare not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 at odds and split asunder. (antithesis) 3.But we shall always hope to find..…and to remember that…...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 (metaphor) 4.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antithesis) 5.But his peaceful revolution of hope cannot become the prey of hostile powers. (metaphor) 6.And let every other power know that 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 (metaphor) 7.To that world assembly of sovereign states, the United Nations…..we renew our pledge of support:…….to strengthen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 and to enlarge the area in which its writ may run. (metaphor) 8.But neither can two great and powerful groups of nations take comfort……………., yet both racing to alter that uncertain balance of terror that stays the hand of mankind’s final war. (synecdoche) 9.Let both sides explore what problems unite us instead of belaboring those problems which divide us. (antithesis) 10.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 let both sides join in creating a new endeavor, not a new balance of power……(metaphor) 11.The energy, the faith, the devotion which we bring to this endeavor will light our county and all who serve it, and the glow from that fire can truly light the world. (metaphor) 12.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antithesis) II. Everyday Use 1.I am the way my daughter would want me to be: a hundred pounds lighter, my skin like an uncooked barley pancake. (simile) 2.Maggie’s hand is as limp as a fish, and probably as cold, despite the sweat, and she keeps trying to pull it back. (simile) 3.When I looked at her like that something hit me in the top of my head and ran down to the soles of my feet. X III. 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1.……Darrow had whispered 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round my shoulder as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open. (transferred epithet) 2.Darrow walked slowly round the baking court. (transferred epithet) 3.The crowd seemed to feel that their champion had not scorched the infidels with the hot breath of his oratory as he should have. (metaphor) 4.Gone was the fierce fervor of the days when Bryan has swept the political arena like a prairie fire. (simile) 5.He appealed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accused Bryan of calling for a duel to the dea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