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分析仪性能验证程序

凝血分析仪性能验证程序
凝血分析仪性能验证程序

ACLTOP-700凝血分析仪性能验证程序

1 目的

为验证仪器性能是否达到说明书的性能要求,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1新仪器安装后需进行如下性能验证,包括精密度、可报告范围(包括线性和稀释倍数)、携带污染、正确度、准确度以及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1.2移机安装后,进行性能验证的内容包括精密度、可报告范围(包括线性和稀释倍数)、准确度及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1.3 仪器发生故障修复后,应首先分析故障原因选择性能验证的指标。如果不影响方法学性能,则不需要进行相关验证;如果设备故障影响了方法学性能(如故障发生在加样系统、检测系统及温控系统),需进行性能验证的内容包括精密度、可报告范围(包括线性和稀释倍数)、准确度及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1.4 如无上述情况,每12个月进行一次凝血分析仪性能验证,内容包括精密度、可报告范围(包括线性和稀释倍数)、准确度及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2 原理

本实验室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方法对全自动血液凝固仪的性能进行评价和验证。

3 试剂

ACL系列仪器配套试剂、定标物及质控血浆。

4 实验步骤

4.1保养:进行验证评价之前,对仪器进行大保养。

4.2性能评价内容

4.2.1 精密度:也称重复性测定。分为批内和日间精密度。

4.2.1.1批内精密度

4.2.1.1.1方法:采用高值、中值、低值三个水平的样本在8小时内进行测定,每支样本按常规方法重复检测11次,计算后10次检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

4.2.1.1.2 结果评价:批内精密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凝血试验批内精密度检测要求

*异常样本的浓度水平要求大于检测结果参考区间中位值的2倍。

**FIB异常样本的浓度要求大于6g/L或小于1.5g/L。

4.2.1.2日间精密度

4.2.1.2.1方法:采用本室的质控数据,至少为2个水平,剔除失控数据后按批号或者月份计算在控数据的变异系数。

4.2.1.2.2结果评价:日间精密度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凝血试验日间精密度检测要求

4.2.2可报告范围

线性:

4.2.2.1方法:选择一份高值血浆和一份低值血浆。按表3所示比例配制各个浓度的标本,每个稀释度测定3次测定顺序为高→低,低→高,高→低,求出均值。

表3线性稀释度

标本高值标本低值标本理论浓度

1号 4 0 高值浓度

2号 3 1 (3*高值浓度+1*低值浓度)/4

3号 2 2 (2*高值浓度+2*低值浓度)/4

4号 1 3 (1*高值浓度+3*低值浓度)/4

5号0 4 低值浓度

4.2.2.2结果分析:分别以实测浓度和理论浓度作为X和Y轴作回归直线,计算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

4.2.2.3结果评价: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1±0.05范围内,相关系数r≥0.975或r2≥0.95。满足要求的线性范围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

稀释倍数:

4.2.2.4方法:挑选接近线性范围高值的样本,用因子稀释液按要求不同倍数稀释,分别进行检测,每个样本检测2次,平均值作为实测值。

4.2.2.5 结果分析:计算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

4.2.2.6 结果评价:偏差要求符合下表的最大稀释倍数为允许的最大稀释倍数。

检测项目FIB DD FDP

偏差≤10% ≤15% ≤15%

DD最低检出限验证:

4.2.2.7方法:挑选接近线性范围低值的样本,用因子稀释液按要求稀释至最低检出限,检测10次,平均值作为实测值。

4.2.2.8 结果分析:计算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

4.2.2.9 结果评价:偏差要求≤15%。

4.2.3 携带污染率:指标FIB、DD、FDP

4.2.4.1方法:首先连续测定高值标本三次(H1、H2、H3),然后测定低值标本三次(L1、L2、L3)。携带污染率=(L1-L3)/(H3-L3)×100%

4.2.4.2结果评价:各个项目的携带污染率均应小于3%。

4.2.4正确度:

4.2.2.1方法:选择至少10份检测结果在生物参考区间的样本,每份样本检测2次,计算均值。以校准实验室或实验室内部规范操作系统的定值为标准,计算偏倚。

4.2.2.2结果评价:每个检测项目的正确度符合表4要求的比例应≥80%。

表4 正确度验证的偏倚要求

检测项目PT APTT FIB TT DD FDP 百分偏差≤7.5% ≤7.5% ≤10.0% ≤10.0% ≤20.0% ≤20.0%

4.2.5准确度:

4.2.2.1方法:参加室间质评的仪器可以用最近一次的室间质评结果中的偏差来表示;未参加室间质控的仪器可以用相关性研究结果来表示,具体见后。

4.2.2.2结果评价:参加室间质评的仪器,每个检测项目的准确度符合表5要求的比例应≥80%。未参加室间质评的仪器,标准见相关性研究中要求。

表5 准确度验证的允许偏差

检测项目PT APTT FIB TT DD FDP

百分偏差≤15.0% ≤15.0% ≤20.0% ≤10.0% ≤20.0% ≤20.0%

4.2.6相关性研究:也称可比性分析。操作程序参照《凝血分析仪比对程序》。

4.2.7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4.2.7.1 方法:试剂敏感度接近时,选择5名正常人。试剂敏感度差异明显时,选择20名正常人,男性和女性各10名。测定PT、APTT、FIB、TT、DD、FDP。

4.2.7.2 结果分析:剔除离群点。不足20个样本,继续增加样本

进行补充。

4.2.7.3 结果分析:要求至少90%的样本符合生物参考区间。

5 相关程序

《检验方法选择和评审程序》(BJYY-JYK-CX-020)

《实验室内部比对程序》(BJYY-JYK-CX-030)

《生物参考区间评审程序》(BJYY-JYK-CX-020)

CNAS-CL4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6 相关表格

《性能验证报告》(BJYY-JYK-CX-027-001)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

?继续教育园地?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 乐家新 周建山 兰亚婷 传统的血细胞检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1958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性能比较稳定的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其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国内外各医院广泛使用。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 图1 细胞计数电阻抗原理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 一、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技术 (一)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原理 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性的性质,以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进行白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在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液)中,有一个用于细胞计数的小孔管,其内侧充满了稀释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其外侧细胞悬液(稀释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小孔两侧的电极之间有稳定的电流。细胞为相对不良导体,其导电性质比稀释液低,当有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于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脉冲的高度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脉冲信号经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后,送入计数系统进行处理,得出被测细胞的数量。图1显示出血细胞计数仪应用电阻抗原理进行细胞计数及体积分析的方 法及过程。 目前,许多仪器除给出细胞数外,还同时提供可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图形———直方图。可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体积、细胞分布情况和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细胞群,由脉冲累积得到。如图2所示,左图为示波器显示的所分析细胞的脉冲大小,右图为相应的体积分布直方图,横坐标为体积,纵坐标为相对数量。 在进行白细胞分析时,仪器将体积范围从35~450fl 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约为1164fl ,并将每个白细胞的脉冲根据其体积大小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再由计算机拟合成一条平滑曲线,从而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见图3),其纵坐标表示白细胞的相对数量(REL No 1),横坐标表示白细胞体积(单位:fl )。 电阻抗法得到的白细胞分类值是根据各群细胞在白细胞直方图上所占面积的大小计算得来的(见图4)。白细胞计数池中除加入一定量的稀释液外还加入了溶血剂,此溶血剂一方面使红细胞溶解;另一方面使白细胞浆经胞膜渗出,胞膜紧裹在细胞核或存在的颗粒周围,使白细胞成为“膜包核”。仪器将体积在35~450fl 的这种颗粒认定为白细胞,并根据其体积大小在直方图上从左至右初步确认其相应的三个细胞群。在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上,小细胞群是位于左侧又高又陡的峰,分布在35~90fl 范围,以成熟淋巴细胞(L YM )为主要特征细胞;大细胞群是位于右侧较低且分布宽的峰,

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验证

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验 证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验证 检测系统是指完成一个检验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检验程序、保养计划等的组合。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对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新添置的检测系统,虽然仪器厂商已经提供了仪器性能的初步参数,但由于地区、实验室之间的差异,个实验室在仪器正式用来检测患者样品和发检验报告前,应重新进行性能评价。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实验室如使用的检测系统是公司的系列产品,即使用的是厂商提供的原检测系统,则只需做基本的性能验证。具体方法如下: 一.精密度验证 1.批内精密度:根据CLSI EP15-A文件,取2个水平的标本,同一批次尽可能短时间内连续重复测定20次,CV值必须小于或等于厂家的要求。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 +(x2-x)^2 +......(xn-x)^2)/(n-1));CV%=SD/mean(x1...xn)*100%. 2.批间精密度:参照CLSIEP5-A文件,选取正常水平(Citrol-1)、异常水平(Citrol-2),分别分装成5份,冻存于-20℃冰箱内。每天取出2个水平的质控,分别测定2批次,每批次测2遍,2次间隔大于2h,连续测定5天,计算SD和CV,CV值必须小于或等于厂家的要求。 二.准确度验证 分别取2个水平的定值质控品(Citrol-1,Citrol-2)验证凝血四项的准确度,D-二聚体专用质控品验证其准确度,每个结果重复测定3次,结果应在质控品标识的可控范围内,偏倚应在厂家标识的±10%范围内;同时结合当年卫生部临检中心凝血室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评价。 三.检测限验证 只验证以浓度为结果的项目,将FBG和D-Dimer的标准品分别使用配套的OVB 稀释液稀释到厂家标识的浓度检测底限值附近,重复检测10次,记录结果,计算CV,应在厂家标识的±20%范围内,该浓度即为该项目的检测下限。 四.线性验证 只验证以浓度为结果的项目,选取1份接近预期上限的高值血浆样本(H),分别按100%、80%、60%、40%、20%、10%的比例进行稀释,每个稀释度重复检测3次,计算均值。将实测值与理论值作比较(偏离应小于10%),计算回归方程Y=aX+b,厂家要求a在1±范围内,相关系数r≥.

检验科性能验证程序文件

性能验证 1 目的 验证检测试剂在仪器上的性能指标。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检验项目试剂的性能指标验证。 3 职责 3.1 科主任:负责审批性能验证计划。 3.2 技术负责人 3.2.1 负责制定性能验证方案和计划。 3.2.2 负责组织性能验证的实施。 3.2.3 负责定期对科室性能验证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总结。 3.2.4 负责组织对上述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审。 3.3 各专业组技术管理员 3.3.1 负责组织本组人员完成本组性能验证的验证工作。 3.3.2 负责对本组性能验证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 3.4 检验人员 3.4.1 负责协助科室技术负责人和本组技术管理员完成本组的性能验证工作。 3.4.2 负责完成本组性能验证工作中应承担的检验工作。 3.4.3 负责认真填写本组性能验证的检验记录。 4 内容 4.1生化 生化室项目需要验证的参数包括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可报告区间等,适用时,还要考虑分析灵敏度(仅对那些在接近0的低值有临床意义的项目有必要进行确定,必要时,可引用说明书中给出的低值)和干扰试验。 4.1.1 精密度 4.1.1.1 标本准备及要求 可采用新鲜或冻存的样本。当样本中待测物不稳定或样本不易得到时,也可考虑使用基质与实际待检样本相似的样本,如质控品。应至少评估 2 个浓度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当 2 个浓度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有显著差异时,建议增加为 3 个浓度水平。所选样本的被测物水平应在测量区间内,适宜时,至少有 1 个样本的被测物水平在医学决定水平左右。 注 1:通常较高值样本的不精密度较小,较低值样本的不精密度偏大。对低值有临 床意义的检测项目,宜评估有判断价值的低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 注 2:如检测结果没有明确的医学决定水平,可在参考区间上限左右选1个浓度,

五分类血球原理总结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与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三分类转向五分类,从二维空间进而转 向三维空间,而且我们也注意到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和当今非 常先进的流式细胞仪相同的技术,如散射光检测技术、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等。本 文重点就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加以阐述 1、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这是Coutler公司1987年推出的新技术,血球悬浮在电解液中,用一定的电流通过传感器的内外两个电极,由于血细胞电阻抗很大,当血细胞通过两个 电极时,电极间阻抗瞬间增大,形成幅度与血细胞体积成正比的电脉冲,根据 脉冲的大小可测出细胞的体积。在测量红细胞时,利用一个脉冲甄别器,将幅 度较小的血小板脉冲去掉,保留红细胞和白细胞脉冲,因血液中白胞的数量不 及红细胞的1/500,故其总数据近似认为是对红细胞计数。在测量白细胞时, 利用溶血素,使红细胞溶解,再对剩下的白细胞计数。在对血小板计数时,调 低脉冲甄别器的阈值,计出总数,再减去红细胞的计数(其中已包括白细胞的 计数),即为血小板计数。由于不同类型但体积相同的细胞产生的脉冲幅度相 同,故仅靠体积是不能完全区分,利用高频电导法和激光散射分析白细胞内部 结构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虽然细胞壁不能使低频电流通过,但能通过高频电流,细胞核的大小和密度不同,它们对高频电流的阻抗也不同,因此可以用来区分 白细胞。激光散射技术主要用来检查细胞膜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激光散射对 细胞颗粒的结构和密度的区分能力强,粗颗粒产生的光散射比细颗粒强,借此 可将粒细胞区分开来,美国COULTER公司的STKS、MAXM系列血细胞分 析仪五分类就是利用电阻法、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 2、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检测法 它利用激光散射和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进行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有很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中性粒细胞浆内含有较为丰富的过氧化氢酶,单核细胞 次之,原始细胞则极少,而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则缺管此酶。使用微量血液 经与含有清洗剂和甲醛的高渗液体进行适当稀释并孵育几十秒钟,此时细胞被 清洗剂所破坏,白细胞浆内酶固定,此后继续再进行第二次反应,加入过氧化 氢和四氢一萘酚加热,此时待测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氧,后者 使四氯一萘酚显色并沉淀定位于含酶的颗粒中,此类细胞经激光束,由于光散 射及细胞大小不同而被分类。显然暑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原始细胞由于不含

实验室检验项目性能验证和分析后质量保证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要求 1、按照IS015189建议质量手册目录中关于分析前质量保证的是()B 2、按照IS015189建议质量手册目录中关于分析后质量保证的是()D 3、分析中质量保证不包括()B 4、标准化操作规程又称标准化操作程序(SOP文件)中第9条是关于()A 5、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动力是()B 检验项目性能验证的要求和方法(一) 1、关于性能验证的叙述错误的是()C 2、下列研究方法中准确度最高的是()A 3、下列研究方法中准确度最低的是()D 4、准确度研究取决于()A 5、性能验证时分析项目准确度表达方式是()B 检验项目性能验证的要求和方法(二) 1、与准确度无关的评价指标是()D 2、只评价批内不精密度时,在一批内对样本进行至少()次重复测定D 3、在测量程序过程中由于试剂和样本成分而观察到的响应被认为是()B 4、关于分析范围叙述错误的是()D 5、下列关于精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D

分析后质量保证(一) 1、检验报告单的发出至少应建立下列几项基本制度,除外()D 2、下列关于检验报告基本信息叙述错误的是()D 3、特殊项目的检验结果及一些关系重大的检验结果,需有实验室主任复核无误并签名后方可发出,除外()B 4、根据IS015189的要求分析后阶段指的是检验后的所有过程,其中不包括()B 5、异常结果要建立复核或复查制度,其中不包括()A 分析后质量保证(二) 1、有些特殊检查,结果应直接报送检验申请者本人,除外()D 2、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检验人员签发的检验报告是()C 3、关于危急值报告与急诊报告叙述错误的是()C 4、危急值报告结果必须()C 5、静脉血、末梢血中,血小板计数的危急值是每升()亿个C

FT3项目性能验证方案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检测方法学性能验证评价报告 验证内容:正确度、重复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及参考区间的确认验证人员:王绮华、李立 一检测系统信息 项目:FT3 仪器名称: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仪器型号:Modular E170 试剂及厂商:罗氏公司 检测方法:电化学发光法 二厂商提供的相关参数 需验证参数厂商参数验证结果 分析灵敏度0.4pmol/l 沿用厂商参数 线性范围0.4-50 pmol/l pmol/l 可报告范围0.4-50 pmol/l pmol/l 参考区间 3.1-6.8 pmol/l 三验证过程 1 正确度 1.1 目的:评价仪器测试结果与接受参考值之间的一致程度。通过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偏倚从而评价和验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评价方法: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本组参加室间质评的项目一律用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最近一次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卫生部质控值。 1.3 结果判断:<1/2 CLIA’88

正确度验证试验数据记录表 项目名称/单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pmol/l 检测设备/编号Roche E170 检测试剂/批号Roche 试剂/ 校准品/批号Roche 校准品/ 质控品/批号 检测方法电化学发光法 最近一次参加的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回报日期: 样本编号我室 结果 临检中 心均值 PT允许范围 PT 得分 检测值与均 值绝对差 检测值与均 值相对值 相对值平方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CV值CV值平方偏倚 批内变异系数 批间变异系数 不确定度 判断标准:<1/2C LIA’ 88 12.5% 正确度验证结果:■满足要求□不满足要求 结论:E170分析检测系统所检测的项目FT3 正确度在允许范围内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电阻抗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2009-8-7 9:52 【大中小】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又名库尔特原理。 1. 红细胞检测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红细胞检测原 理中,将小孔管(也称传感器)插进细胞悬液中。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 <100um,厚度约75u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工作原理示意图 2. 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 白细胞,分为256 个通道,其中,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35~90fl 的小细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160fl 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160fl 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3.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当稀释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变化与稀释液中Hb 含量成正比,最终显示Hb 浓度。不同类型血液分析仪,溶血剂配方不同,所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不同,吸收光谱不同,如含氰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医学教育网整理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

性能验证方案(仅供参考)

性能验证(仅供参考) 1 生化 生化室项目需要验证的参数包括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可报告区间等。适用时,还要考虑分析灵敏度(仅对那些在接近0的低值有临床意义的项目有必要进行确定,必要时,可引用说明书中给出的低值)和干扰试验。 1.1 精密度 1.1.1 标本准备及要求 质控品、已经检测过的病人标本或具有血清基质的定值材料。每个项目均需选择至少正常和病理两个浓度水平的验证材料进行验证。所用样本一定要稳定,其基体组成应尽可能相似于实际检测的病人标本,样本中的分析物含量应在该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附近。 1.1.2 方案 1.1. 2.1 方案1: 对验证材料每天分析1批次,2个浓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4次,连续5天。记录结果并计算均值、标准差和批内精密度(%)。 1.1. 2.2 方案2: 批内精密度:浓度分别处于正常和病理水平的混合新鲜临床标本,按照临床标本相同的检测方法,同批次内检测混合的新鲜临床标本20次。记录结果并计算均值(X)、标准差(SD) 和批内变异系数CV(%)。 批间精密度:浓度分别处于正常和病理水平的混合新鲜临床标本,按照临床标本相同的检测方法(或将室内质控品按照常规标本的方法一样测定,测定结果在遵照厂商参数不出控的前提下),同批次内检测混合的新鲜临床标本20次,同一批号室内质控品某一时间段(至少20天)的室内质控数据逐步累积最终得出均值、标准差。 1.1.3结果判断 从美国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估允许误差表中查阅评价项目的允许误差范围,由实验数 据统计的批内不精密度和批间不精密度小于允许误差范围的1/4和1/3作为检测系统不精密 度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几年前的三分类转向现在的五分类,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三维空间,同时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下面就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加以说明。 1 采用阻抗、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法 直流电阻抗法(DC)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大小。激光散射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和侧向荧光可用于探测白细胞体积大小、细胞内含物的情况(细胞核以及颗粒情况),侧向荧光则可以反映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有的嗜酸性粒细胞检测溶血剂Str-matolyzer-EO可将除了嗜酸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酸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在嗜碱细胞通道中,使用特殊溶血剂Strmatolyzer-BA可将除了嗜碱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碱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幼稚细胞检查通道(IMI)可以根据幼稚细胞膜比成熟细胞膜表面含有脂质较少的现象,在细胞稀释悬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表面的氨基酸较多,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后成熟细胞易被溶解,而幼稚细胞不易被破坏,可通过电阻法检测出来。综合各个测量方法,得到白细胞五分类的图形和数据。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Sysmex研制和开发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血液分析仪中。 2 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而使白细胞保持完整,细胞浆及核形态近似于生理状态,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电导法(检测细胞核和颗粒密度)的联合检测,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2)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特殊的溶血剂,除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外,其他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再对保持完整的嗜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进行计数。(3)幼稚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的氨基酸比成熟细胞多,且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时,成熟细胞被溶解,只保留着可能存在的幼稚细胞用来计数。目前日本东亚公司的NE1500、SYSNEX公司的SE9000血细胞分析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五分类的。 3 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性能验证方案(仅供参考)

性能验证方案(仅供参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性能验证(仅供参考) 1 生化 生化室项目需要验证的参数包括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可报告区间等。适用时,还要考虑分析灵敏度(仅对那些在接近 0 的低值有临床意义的项目有必要进行确定,必要时,可引用说明书中给出的低值)和干扰试验。 1.1精密度 1.1.1标本准备及要求 质控品、已经检测过的病人标本或具有血清基质的定值材料。每个项目均需选择至少正常和病理两个浓度水平的验证材料进行验证。所用样本一定要稳定,其基体组成应尽可能相似于实际检测的病人标本,样本中的分析物含量应在该项目的医学决定水平附近。 1.1.2方案 1.1. 2.1方案 1: 对验证材料每天分析 1 批次,2 个浓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 4 次,连续 5 天。记录结果 并计算均值、标准差和批内精密度(%)。 方案 2: 批内精密度:浓度分别处于正常和病理水平的混合新鲜临床标本,按照临床标本相同的检测方法,同批次内检测混合的新鲜临床标本 20 次。记录结果并计算均值(X)、标准差(SD) 和批内变异系数 CV(%)。 批间精密度:浓度分别处于正常和病理水平的混合新鲜临床标本,按照临床标本相同的检测方法(或将室内质控品按照常规标本的方法一样测定,测定结果在遵照厂商参数不出控的前提下),同批次内检测混合的新鲜临床标本 20 次,同一批号室内质控品某一时间段(至少 20 天)的室内质控数据逐步累积最终得出均值、标准差。 结果判断 从美国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估允许误差表中查阅评价项目的允许误差范围,由实验数 据统计的批内不精密度和批间不精密度小于允许误差范围的 1/4 和 1/3 作为检测系统不精密 度

血细胞分析仪优缺点总结

优缺点比较 SYSMEX:用户数量多,售后服务有保证,总体质量不错,采用生化染色结合散射光的方法,受一些异常细胞的干扰较少 库尔特:分析重复性和准确性最好,缺点:成本较高,维修成本也最高贝克曼-库尔特STKS甚至可以支持CD4和CD8的分类库尔特的GEN-S总体不错, 试剂种类少,分析上用的是VCS技术,还可以免保养,只是试剂消耗量大 ABX:价格便宜,缺点:故障高,稳定性差,分析精度不好 拜耳:Bayer ADVIA120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线性宽,重复性好;网织红细胞计数CHr对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缺点用户少,Bayer ADVIA120的管道一体化,在一块透明板里面,堵塞拉就不知道怎么办,拜耳120所用的试剂种类多,出的项目也多(可分六类白细胞,引申的项目也不少),网织红几项参数也是由同一管血自动出的。有配套质控。缺点是试剂消耗也大(冲管道等),管路(很细又多)易出现堵塞等故障,自动进样也时有故障出现 市面上所讲的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其实可以分为两种:真五分类技术的血球仪与假五分类血球仪(例如意大利的血球仪,更多的使用电脑软件的分析而得出的结果)。我们一般区分这两种方法的仪器有下面经验。首先看检测法,如果是试剂法,那么溶血素不应该少于四种。如果是激光法,溶血素不少于三种。满足上面条件即是采用真五分类技术的血球仪。 常见的五分类技术一般采用如下的检测方法①:VOLUME或称为电阻抗法(即是利用细胞的体积).②:高频电磁波传导(Conductivitiy或称射频法.③:激光散射(LIGHT SCATTER或称光散射).④:激光散射+白细胞化学染色。即是在稀释液中加入过氧化酶(MPO)的底物及现色剂,根据白细胞的对MPO的反应分类。我们就按其方法学对一般常用的几种五分类血球仪作出评价与分析:库尔特-贝克曼(COULTER-BEKMAN);日本东亚(Sysmex);美国雅培(ABBOTT);德国Bayer. 一、电阻抗、射频及激光散射检测方法 机型:美国库尔特-贝克曼(COULTER-BEKMAN)公司STK、MAXM等系列。 检测原理:悬浮的白细胞(不导电)通过宝石孔的电极时,电极间的电阻抗瞬间增大,然后按照其脉冲信号进行放大,再经电脑CPU处理可以进行不完全的区分。然后利用高频电磁传导的原理,即利用细胞壁可通过高频电流,对细胞内的颗粒大小及密度,核形状,细胞器不同而电导不同来区分,再用激光散射技术检测细胞的表面特征。通过后两种技术的弥补,配合溶血素的使用,可以对细胞进行五分类。 评价:属于高档次的血球仪,溶血素与稀释液、清洗液等有八种瓶瓶罐罐之多,其采用的技术在所有血球仪中当属前列。精度、准确性是SYSMEX,雅培不可比拟的。并且在分析上采用VBS技术,可以少保养,只是试剂消耗量比较大,使用了两年,效果还不错。一台库尔特的GEN-S报价可能是150万左右。 二、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方法 机型:德国Bayer的ADVIA 120等 检测原理:主要是用溶血素破坏红细胞,利用中性粒细胞浆里含有的MPO>单核>原始、淋巴、嗜酸、嗜碱的性质,用固定酶,然后加显色剂,沉淀定位酶,最后由光散射与细胞的大小进行分类。厂家说其用二维光散射方式分析血析血小板,使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与血小板更容易分辨,大大提高了血小板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1]。评价:拜耳ADVIA 120所用的试剂种类多,出的项目也多(可分六类白细胞,引申的项目也不少),网织红几项参数也是由同一管血自动出的。有配套质控。且其能辨别异常血小板。缺点是试剂消耗也大(冲管道等),管路(很细又多)易出现堵塞等故障,自动进样也时有故障出现。且为整体密封,维修比较困难。且其用光学法记数血小板,光学法就是染色后用激光识别,优点是能识别血小板;缺点是染色成本贵,单位时间内计数细胞少、重

试剂性能验证方案

酶联试剂性能验证方案 验证试剂名称: 验证时间: 验证实验室负责人: 本方案根据ISO15189要求制定,适用于酶联试剂项目的性能验证,本方案从特异性、敏感性、测定下限、重复性(包括CUT-OFF值的重复性)、符合率5个方面对各个试验项目进行评价。实验准备: 1、质控品:使用商品化质控物进行,包括阴性和阳性。 2、样本的采集和保存:采集时间、保存方式等必须保证一致性。 一、特异性 1、特定病原体以外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样本。 2、含有干扰性物质的样本:类风湿因子(RF)阳性、含异嗜性抗体、溶血、脂血、高胆红素样本。 结果判断:非特定病原体感染患者样本均应为阴性。含一定浓度干扰物质的样本检测应为阴性。 二、敏感性 20份不同强度阳性标本在同一批检测,20次检测全部为可测出的阳性结果,我们认可该试剂灵敏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检测下限 处于测定下限浓度(如临界点浓度+20%)的样本,重复检测20次,应至少有18次以上为阳性反应。 四、重复性 1、批内精密性 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样本,在一批检测内,重复检测20次(孔),计算所得S/CO值的均值和SD,计算批内CV%。 判断结论:应≤试剂说明书所标明的批内变异。ELISA的批内变异CV%应≤15%。 2、批间精密性 高、中、低三个浓度的样本,在10天以上时间内单次(孔或管)重复进行20批检测,计算所得S/CO值的均值和SD,计算批间CV%。 判断结论:应≤试剂说明书所标明的批内变异。ELISA的批内变异CV%应≤15%。 3、cutoff值验证 将阳性样本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将他们进行重复检测以确定能够获得50%阳性和50%阴性结果的那个稀释度。这一稀释度的分析物浓度即为临界点。 五、符合率 20份已确诊为阳性和20份已确诊为阴性的标本在同一批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应≥95%以上。

CNAS-GL037-2019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pdf

CNAS-GL037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Guidance on the Ver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 Chemistr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对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CNAS-CL02-A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化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有关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实验所做的具体解释和指导,供医学实验室和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对临床化学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也可供评审员在现场评审过程中参考使用。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医学实验室使用的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其他专业领域使用的定量检验程序/方法可参考使用。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也称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在本指南中统一称为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以下简称“检验程序”)。 本指南适用于实验室采用的经确认的检验程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部分)适用于本指南。 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WS/T 408-2012《临床化学设备线性评价指南》 WS/T 416-2013 《干扰实验指南》 WS/T 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 WS/T 492-2016《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 3 术语和定义 对于本指南,GB/T 29791.1-2013(ISO 18113-1:2009,IDT)中的定义适用。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可报告范围 reportable range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性能特征已被验证的测量区间。[GB/T29791.1-2013/ISO 18113-1:2009 3.46 注1] 4总则

IgM项目性能验证方案

免疫球蛋白M检测方法学性能验证评价报告 验证内容:正确度、重复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及参考区间的确认验证人员: 一检测系统信息 项目:IgM 仪器名称:速率法自动散射仪 仪器型号:IMMAGE 试剂及厂商:BECKMAN公司 检测方法:免疫比浊法 二厂商提供的相关参数 三验证过程 1 正确度 1.1 目的:评价仪器测试结果与接受参考值之间的一致程度。通过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偏倚从而评价和验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评价方法: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本组参加室间质评的项目一律用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最近一次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卫生部质控值。 1.3 结果判断方式:<1/2 CLIA’88

正确度验证试验数据记录表

2 精密度 2.1 重复精密度 2.1.1 目的:考察仪器检测方法的随机误差 2.1.2 原理:在检测系统处于优良的条件下,连续测定20个结果,判断这20个独立结果间的 一致程度 2.1.3 方法:选择新鲜混合血清标本(病人高值、低值)各20份,测量前先定标,再做质控, 质控结果在控制范围内,连续重复测定20次,计算SD,CV,得到重复性精密 度。 2.1.4 标本来源:高、低值标本均为混合血清。 2.1.5 结果判断方式:<1/4CLIA’ 88 6.25% 重复性精密度验证试验数据记录表

2.2 中间精密度: 2.2.1 目的:考察目前实验室检测方法中间精密度。 2.2.2 原理:在检测系统处于优良的条件下,连续测定20天,取得20个结果,判断这20个 独立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2.2.3 方法:取一个月的室内质控值(高值、低值)计算CV、SD,得到批间精密度。 2.2.4 结果判断方式:<1/3 CLIA’ 88 8.33%

性能验证方案

TT 检测方法学性能验证评价报告 验证内容:正确度、重复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及参考区间的确认 验证人员: 一检测系统信息 项目:TT 仪器名称: STA-R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仪器型号:STA Compact 试剂: 厂商:STAGO 检测方法:凝固法 二厂商提供的相关参数 三验证过程 1 正确度 1.1 目的:评价仪器测试结果与接受参考值之间的一致程度。通过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偏倚从而评价和验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评价方法: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本组参加室间质评的项目一律用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最近一次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卫生部质控值。 1.3 结果判断方式:<1/2 CLIA’88 正确度验证试验数据记录表

2 精密度 2.1 重复精密度 2.1.1 目的:考察仪器检测方法的随机误差 2.1.2 原理:在检测系统处于优良的条件下,连续测定20个结果,判断这20个独立结果间的 一致程度 2.1.3 方法:选择二个水平的质控血浆,测量前先定标,再做质控,质控结果在控制范围内, 连续重复测定20次,计算SD,CV,得到重复性精密度。 2.1.4 标本来源:二个水平的质控血浆为LEVEL1,LEVEL2。 2.1.5 结果判断方式:<1/4C LIA’ 88 3.75% 重复性精密度验证试验数据记录表

2.2 中间精密度: 2.2.1 目的:考察目前实验室检测方法中间精密度。 2.2.2 原理:在检测系统处于优良的条件下,连续测定20天,取得20个结果,判断这20个 独立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2.2.3 方法:取一个月的室内质控值(高值、低值)计算CV、SD,得到批间精密度。 2.2.4 结果判断方式:<1/3 CLIA’ 88 5% 中间精密度验证试验数据记录表

第三章血液分析仪检验

第三章血液分析仪检验一、名词解释 1.DHSS 2.报警 3.报警有效性 4.稀释效应 5.携带污染率 6.可比性 7.准确度 8.Bessman贫血MCV/RDW分类法 9.中间细胞群(MID)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现代血液自动分析仪的英文缩写是 A.AHA B.BCC C.HAA D.CBC E.BAC 2.手工法显微镜血液细胞计数不具备的特点是 A.检测速度慢 B.检测精度高 C.有系统误差 D.有固有误差 E.有随机误差 3.美国发明世界上第1台电子血细胞计数仪的时间是20世纪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E. 80年代 4.射频是高频交流电磁波,每秒变化的频率大于 A.100 000次 B.10 000次

C.1 000次 D.100次 E.10次 5.血液分析仪用分光光度法主要检测的血液参数是 A.HGB B.HPC C.HCT D.HDW E. HFR 6.在血液分析仪WBC/BASO通道,未被试剂溶解或萎缩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7.未成熟粒细胞信息(IMI)通道,与幼稚细胞结合的试剂主要成分是A.美蓝 B.伊红 C.新亚甲蓝 D.硫化氨基酸 E.氧合血红蛋白 8.在血液分析仪过氧化物酶(Perox)染色通道使用的光源来自A.钨灯光源 B.氩气激光源 C.氦氖激光源 D.半导体激光源 E.二氧化碳激光源 9.在血液分析仪Perox染色通道,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强度最大的是A.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CNAS

CNAS-GL038 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Guidance of Verification of Qual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 Immunolog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对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 CNAS-CL02-A004:201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有关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实验所做的具体解释和指导,供医学实验室和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对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实验活动,也可供评审员在现场评审过程中参考使用。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医学实验室使用的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方法,其他专业领域使用的定性检验程序/方法可参考使用。 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也称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方法,在本指南中统一称为临床免疫学定性检验程序(以下简称“检验程序”),包括纯定性免疫检验、半定量(滴度)的免疫检验和以定量方式报定性结果的免疫检验等各项检验活动。 本文件适用于医学实验室采用的经确认的检验程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部分)适用于本指南。 WS/T 416-2013《干扰实验指南》 WS/T 494-2017《临床定性免疫检验重要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WS/T 505-2017《定性测定性能评价指南》 WS/T 514-2017《临床检验方法检出能力的确立和验证》 3 术语和定义 对于本标准,GB/T 29791.1-2013(ISO 18113-1:2009,IDT)中的定义适用。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5%~95%浓度区间 C 5~C 95 interval 临界值附近的分析物浓度,在此区间之外的检测到的浓度结果始终为阴性 (浓度C 95 )。 注:C5即仅有5%被检样本可被判断为阳性时的分析物浓度,C95即有95%被检样本可被判断为阳性时的分析物浓度。 3.2诊断准确度标准 diagnostic accuracy criteria

定性项目性能验证报告

性能验证报告 (定性类) 单位名称:AAA医院 科室名称:检验科 实验室:临床化学与免疫学(免疫组)实验室验证人员: 审核人: 批准人: 验证日期:2012年7月18日—2012年12月4日

目录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性能验证报告 (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性能验证报告 (9)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性能验证报告 (13)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性能验证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性能验证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性能验证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性能验证报告 1.检测系统基本信息 A 精密度:CV<15% B 最低检出限:无 3.验证内容 3.1定性实验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的验证: 本实验室计算了2010-2011年间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的对比结果,将两方结果输入表格中通过公式计算各项性能指标。 样本来源:PT材料 求。 附件:室间质评复印件 3.2人员比对 选取20份标本(包括阳性、阴性和弱阳性),先由实验室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实验,以其实验结果作为参照,再由从事该项目检测的人员对同标本进行操作,将各自结果与参照结果进行比对。 样本来源:患者标本

分子生物组(PCR)检测程序性能验证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确立分子生物组检测程序性能验证标准操作规程,使检测程序性能验证操作规范化。2适用范围 采用基因扩增检验方法检测的所有项目。 3职责或责任人 3.1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并审核报告; 3.2本组工作人员负责对适用范围内的检测程序进行验证操作,并撰写报告; 3.3技术主管负责监督本规程的实施; 3.4质量主管参与对检验程序有效性的评价及指导; 3.5检验科主任负责批准检测程序的实施。 4内容 定量检测方法和程序的分析性能验证内容至少应包括精密度、正确度、线性、测量和/或可报告范围、抗干扰能力等。定性检测项目验证内容至少应包括测定下限、特异性、准确度(方法学比较或与金标准比较)、抗干扰能力等。 4.1正确度 指该检测程序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4.1.1验证方法:本组采用对照试验,将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或湖北省临床检验中 心的能力验证/室间质评的质控品、或已获认可的实验室的标本作为样品,以 所用的检测程序对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与质控品靶值或比对实验室检测 值进行比较,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即可接受。 4.1.2样品数量:至少5份,包括正常和异常水平或不同常见基因突变型; 4.1.3频率:至少每年2次; 4.1.4判定标准:对于定性试验,阴阳性应该一致;对于定量试验,应有≥80%的 结果符合要求,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能力和湖北省临床检验中心验证评价界 限靶值分别为0.4和0.5,实验室间结果比对合格标准是偏倚<±7.5%。 4.2特异性 指在可能其它成分(如其他病原体、内源物质等)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的方法能 正确测定待测物的特性。对于核酸检测的特异性,主要是指核酸扩增过程中的特 异性。 4.2.1验证方法:取一份阴性标本,加入其他常见病原体高浓度核酸样本,进行10 次独立的检测。 4.2.2判断标准:观察并记录检测结果为阴阳性的差异。 4.3精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