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3单元第1章第2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种子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起,构成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并为后面学习“种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础。由于这一节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学生陌生的结构名词及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较多,因此,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种子结构的教学,第二课时是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绝大数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但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和方法还有待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种子,对种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理性认知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小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学生在“做”中“学”。

三、学科素养

1.科学探究能力

利用探究种子结构的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合作,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2.科学理性思维

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种子的结构,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议题,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

3.生命观念

一粒小小的种子,也是一个生命,种子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

2.掌握科学观察种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3.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玉米种子的结构;胚的结构。

五、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

学法: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学案、浸泡好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若干粒、刀片、培养皿、碘液等。

七、教学过程

知识点1:种子的结

构说明什么?

③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

物体?

3.检测实验效果。

学生完成实验后,完成学案上第二题,

在数字旁标注出对应结构的名称。

4.教师带领学生再次识记并归纳种子的

结构与功能。

二、涂色小游戏

小组合作,将种子各个结构涂上相应的

颜色。

学生完成后,教师将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和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引导学

生分析存在错误的作品,指出易错点。

题。

两位学生

完善板书上种

子的结构,其

余同学完成学

案上第二题。

跟随老师

思考回答。

小组合

作,完成作品。

此图与教

材、板书上的

图是相反的,

学生不能照着

书直接抄写,

需要开动脑

筋,从而引发

学生思考,加

深记忆。

菜豆种子

的结构学生基

本没问题,玉

米种子的结构

是难点也是易

错点,尤其是

胚芽和胚根,

学生易混淆,

通过有趣的游

戏,对倒置种

子的分析与思

考,得出朝向

钝的一端是胚

芽,朝向尖的

一端是胚根,

突破重难点。

知识点2:比较种子结构的异

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完全一样吗?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

论,找出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拓展应用:

列举常见植物,介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

叶植物以及叶脉。

观察分

析,积极讨论,

找出相同点和

不同点,踊跃

发言。

通过比较

菜豆种子和玉

米种子的异

同,强化加深

对种子结构的

理解和掌握。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积极

回顾,踊跃回

答。

引导学生

畅谈收获,获

得满足感,体

验到学习的快

乐。

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解决导入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种子的质量会严重影响到出苗率

以及植物的生长呢?

回答问题,应

用新学的知识

解决问题。

呼应导

入,鼓励学生

进行猜想,将

种子的结构与

功能紧密联系

起来,达到学

以致用。

课后延伸

植物为了繁衍生息,种子的传播也很有

意思。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例如:

风力传播:蒲公英种子、柳絮、芦苇等

水利传播:椰子、睡莲种子等

动物传播:苍耳、山葡萄、鬼针草等

自体传播:豌豆、芝麻、凤仙花等靠机械弹

射而出进行传播

查阅资料。

提升学生

学习生物的兴

趣,将学习延

伸到课后。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社会议题——“假种子”案件为导入,联系生活,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进而以实验为主开展教学。教师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的巡视指导,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标思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准备更多的种子供学生观察,进行知识的迁移,将此任务安排在课后,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种子的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

种子植物公开课教案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 3、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4、知道胚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互相合作、尊重别人、知书懂理的人际情感。〈教学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本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种子,老师也展示收集到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态、大小、颜色),提出问题:它们的基本结构一样吗?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实验;观察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区别其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阅读释疑 请学生阅读P83-P84观察种子结构.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方法步骤分别是什么? ②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③如何纵切玉米种子? 引导学生完成以上问题,并明确实验步骤 (2)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适当强调一些实验要领,并让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分别用四种彩笔颜色(红、黄、橙、绿)涂上,并让学生展示其成果。 (3)出示大豆结构图和玉米结构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各部分结构。 (4)完成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比较。 3、通过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胚中子叶片数的不同,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4、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 让学生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以及胚中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通过思考题: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三、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第二节 种子植物(教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①认知方面,认识并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能力技能方面,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的学习和研究之中;③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与创新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 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都结种子,故统称为种子植物。这样温故而知新,自然而然导入新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以说,我们都是靠种子植物养活的。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如:海椰子的种子,大到重达1 500 g左右,而斑叶兰的种子,小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 g。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结构是否也迥异呢?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部分:观察种子 在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之前,老师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然后学生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实验,结合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自制的玉米种子结构剪贴挂图,通过观察和讨论、比较,能够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并且能够描述这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可自制一张剪贴挂图来讲解它们的位置关系。剪贴图的制法是:照着现成的玉米种子结构的挂图,绘制一个与挂图上的

1.4植物的一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

1.4.2 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目标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2.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那些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做课本103页的演示实验(图3-40 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做课本103 页的演示实验(图3-40 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引言:回忆种子的成分,提问:“种子内为什么要贮存这些成分呢?”有“了这些营养物质就能够使种子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三、新课的设计: (一)探讨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讨论,把影响因素一一列出,我们称其为变量。变量分为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我们把关于种子自身的变量(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等等)称为次要变量,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称为主要变量。讨论主要变量有哪些。利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多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它的变量(如水分、温度等)必须保持不变,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 (二)出示演示实验,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三组种子萌发的状况。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一粒种子可以萌发?而其它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依次让学生找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通过填表判断哪组中哪些种子所处的条件最好。 (三)归纳出种子萌发的外因,即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在此要讲明为什么,如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等等。让学生不但了解了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而且还了解了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了种子的萌发。 (四)让学生再观察演示实验,从种子本身来发现问题,学生会容易得看出,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若外界条件非常充足,种子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五)讨论:农作物和花卉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节播种,而且要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中? (六)种子萌发的过程。看挂图,学生总结。在适宜的条件下,胚根会发育成根,胚芽会发育成茎和叶。思考:幼苗长成后,豌豆种子中的子叶和小麦种子里的胚乳都会萎缩,直至消失。你知道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胚乳有什么作用吗? 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实验,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实施:1、如教案中所示;2、学生在家人人做实验,组织讨论时才更容易;3、提前一周在课上准备实验,并把材料放在教室中让学生观察,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并对萌发的过程也有所认识。

六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种子植物教案2

第二节 种子植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2、了解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过程与方法: 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对植物进行识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 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对植物进行识别。 四、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将课前采集和收集的种子、果实,试着进行归类。 二)、预学: 1、掌握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异同 2、自学教材,思考教材当中的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当中的讨论 4、“种子植物的种子比孢子植物的孢子生命力强得多”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三)、探究与精导 (一)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1、我们平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 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受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4.播放一些被子植物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被子植物广泛分布在陆地上,与人类的关系 十分密切。这与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殖特点有密切关系。 5.①被子植物与其他各类植物相比较有几种器官?②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被子植物的胚珠及种 子是否裸露?(可回想观察过的松的球果和桃的果实)③被子植物一般通过何种组织输导水分?学生经思考后能答出: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输导水分一般通过导管。这些特征是被子植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面对复杂的陆生环境、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胚珠和种子都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各种各样的果实又很利于种子的散布;有导管这样发达的输导组织,使它运输水分的效率大为提高,这些特点都反映出被子植物对复杂的陆生环境的很好适应。 (二)、种子的重要意义 师: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生:种子的生命力更强。因为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否则很快失去生命力。种子则不同,在比较干旱的地方也能萌发;如果遇到过于干燥或寒冷的环境,它可以待到气候适宜时再萌发。

【K12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1、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 、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

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0、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教案 Ⅰ●课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节种子植物 Ⅱ●授课班级;七年级1班(农村中学) Ⅳ●落实课程标准;1描述种子的结构, 2区别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差别, 3区别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Ⅴ●课时安排;25分钟 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关注植物、热爱大自然。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互相合作的好习惯。 Ⅶ● 教学重点 1.识别种子的结构。 Ⅷ● 教学难点 1.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2.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Ⅸ●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Ⅹ●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收集种子或果实,一定要有玉米、菜豆种子。 (2)安排学生课前一天左右将部分菜豆、花生和玉米种子浸泡备用。 (4)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挂图。 2.学生准备: (1)收集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2)课前一天左右浸泡菜豆(或花生)和玉米种子。 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据报道上个月俄国科学家将一颗在北极冰封了三亿年的种子培育成为一株幼苗,那么种子有哪些结构呢?为什么它这么多年后还能保持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种子的结构。(导同学们我么一起来学习前面所学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 一、观察种子 1,首先拿出你们沁泡过的菜豆种子,我们一起来观察,最外层皱起的这个是种皮,再把它撕掉后,白的这个就是胚,再把它沿着中间的缝隙搬开成为两半,这两半就是子叶,再看这一半,是不是看到有个小牙,用放大镜看那个的小芽尖就是胚芽,看看他连着子叶的那就是胚根,胚芽、胚根之间就是胚轴。 再拿出沁过的玉米种子,观察最外层就是种皮和果皮(假如学生问为什么不同菜豆会是种皮和果皮,回答;菜豆它的果皮是外面的那个壳,学生;那玉米不是也有壳吗?菜豆种子和壳连在一起而玉米种子不和壳连在一起。好|同学们我们以后将会学习到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菜豆的一个子房内含有多个胚珠,玉米是一个子房一个胚珠),撕掉它,白色的这个就是胚乳,看到胚乳中这个小红点了没有啊,他就是胚,下面那出你们的小刀,对着这小点切下去,这就是胚的纵切,在上面滴一滴典液一分钟后用放大镜观察(示范性动作10分钟) 2,同学们通过观察种子虽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它们分别是?(同时挂出图)(5分钟) 学生;胚、胚乳、胚轴、胚根…….. 同学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区别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1)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二组讨论。 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理解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容易观察。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教案.doc

果实和种子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2、会做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 3、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实验。 4、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5、能亲自栽种几棵植物,写好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举办果实展览会,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来,你们带来了吗?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把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来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小组内同学认一认,老师适时给各个小组送去一些萝卜、土豆、洋葱、毛豆等植物) 2、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名称。 3、质疑:同学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如果说都是果实,为什么?如果不是都是果实,又是为什么? 4、学生交流。 5、提问:什么样的才叫果实? 6、分组观察活动:老师给各组学生提供已经切成两半的菜椒、苹果、猕猴桃、萝卜和已经剥开的土豆、花生、柚子等植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 7、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8、讨论: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9、小结:开花植物的种子都在自己的“家”――果实中受到保护。凡上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找不到

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会有些例外,比如无籽西瓜、无籽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就没有种子,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10、电教资料片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 11、活动:找种子――找出带来的果实的种子在哪里。 (二)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1、谈话:种子成熟后不全部掉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每种果实都有它释放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2、提问:你知道浆果、刺果、椰子、蒲公英、挪威枫、莲蓬、凤仙等植物的种子是如何“旅行”的吗? 3、交流讨论。 4、阅读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讨论: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 5、边交流边开展实践活动:吹吹蒲公英、碰碰干豆荚、“把苍耳带回家”。 6、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来传播等四类。 7、讨论:利用不同方法传播种子的果实在构造和生长环境方面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8、观看录像资料:种子的传播。 (三)拓展:种子为什么要传播 1、激疑: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掉落到地面上,而要进行没行程的“旅行”呢? 2、学生发表观点。 3、小结:种子之所以要传播,主要有三点原因: A避免竞争。假如所有成熟的种子都掉落在母株的下方,即使全部的种子都发芽成为幼苗,往往会因为颁布过密,彼此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导致大量幼苗死亡,无法有效地繁衍后代。B避免近亲交配。 近亲交配会影响后代的遗传和变异能力。假如所有的种子都掉落在同一个地方,即使大多数幼苗都可以顺利发育,生长成为成熟的植株,由于彼此间距离太近,会有近亲交配的问题。

种子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案 山东青岛 【温故知新】 1.种子的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新植株。 2.你认为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哪些过程?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合作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忆:探究实验的过程)1.提出问 题:

2.作出假设(启示资 料): ⑴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⑵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 ⑶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3.制定并实施计划 ⑴阅读P91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案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讨论:(小组合作) ①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粒种子行不,为什么?

②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 ③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⑵演示实验。 讨论:(小组合作) ①本实验那组是对照组?那些组是实验组? ②本实验共形成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③如果知道2号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2号瓶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 4.得出结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有。【展示提升】 1.种子萌发一定需要光吗? 2.如果你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设 计和两组 实验环境。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的结论是什么? 【当堂检测】

1.下列不是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 是 ( ) A.充足的阳光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适量的水分 2.下列条件下种子可以正常萌发的 是()A.多肥、积水、温暖的土壤B.寒冷、疏松、水分充足的土壤C.温暖、潮湿、松软的土壤D.温暖、干燥、松软的土壤3.取一部分有活力的完整的绿豆种子按下表所示的方式进行处理,请分析回答: ⑴本实验能形成几组对照?变量是什么? ⑵请预测各组实验的结果。 ⑶本实验说明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1.4植物的一生1教案

1.4植物的一生(一) 备课时间:执教时间: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 1、探究种子的结构 2、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3、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4、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观察种子的结构中,由于种子内胚的体积很小,其各部分的结构不易看清,尤其是单子叶植物内的胚,和胚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易剥离。因此认清胚的结构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言设计: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可引导,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大都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在依次出现其它器官的。 二、新课的设计: (一)在引入本课主题后,分发实验材料,同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老师的讲述,因为种子虽小,尤其是种子内的胚非常娇嫩,一不小心就会损伤,影响观察。 (二)指导学生先了解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出示挂图,简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认清胚的结构,归纳板书。 (三)指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让学生按照教材所示的方法,解剖认识菜豆种子的结构,归纳板书。 (四)将两类种子进行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总结。 (五)提出胚是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将来植物体的雏形,一旦胚受到损伤,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保护的作用。 (六)种子的分类。1.根据种子内有无胚乳,种子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2.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可举一些实例。 (七)明确两个问题:1.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例如:慈姑。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例如:蓖麻。以此问题来说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打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不要把两类种子的结构知识绝对化。 (八)种子的成分。种子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中。在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完整版)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案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 2.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3)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 3.教学难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发育 (2)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四、教学课时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道种子萌发的复习题 过渡: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就会萌发,具体过程如下: (观看视频:植株的生长)种子萌发后,长成幼苗,展示幼苗照片,幼苗又是如何变成成苗的呢?(展示照片)这就要进行植株的生长了,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新一节的内容:第二节植株的生长大家先看96页“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根系发达,有利于固定植株和吸收水、无机盐。 黑麦的根是如何长得这么发达的呢,其他植物的根又是如何生长的?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幼根的生长 (板书:一、幼根的生长) 上一节课,大家做了种子萌发的实验,种子萌发后,长出来的根也是幼根,(展示幼根照片) 幼根中,生长得最快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尖 教师:现在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实验材料,或者你们自己之前做的实验材料,看看有没有找到根尖结构。要找根尖,我们先明确根尖的部位,大家对着你所培养的幼苗,对照老师展示的照片,找出根尖的部位。 学生活动:观察 教师:展示根尖部位,提问填空题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小结:要找出根尖部分,关键在于找到根毛,根毛着生区及其以下部分就是根尖。幼根长得最快的部位是根尖,根尖中到底有什么结构可以让它快速生长呢? 大家认真观察课本97页的照片,思考老师的几个思考题: 1、根尖_____部位的细胞较小且排列紧密,_____部位的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_____部位的细胞上下端的大小不一样。 2、根尖_____部位有输导组织,_____部位有分生组织。 3、幼根的伸长与_____部位的细胞数量_____和_____部位的细胞体积_____有关。 学生活动:思考

生物《种子里面有什么》教案

生物《种子里面有什么》教案 生物《种子里面有什么》教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对种子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并且会用放大镜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对种子哪部分长出根、茎、叶进行猜想,通过种子的发芽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初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的记录。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知道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并且对种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植物生命的第一步种子开始,对种子进行观察,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并预测种子发芽时哪部分长出根、哪部分长出茎和叶,用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我们选择本地常见的几种种子:大豆、蚕豆、花生、向日葵种子等,通过对这几种种子的观察比较,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真实地感受种子内部的结构,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得到多方位的发展。此外还需准备其它一些材料:镊子、放大镜、培养皿、烧杯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用解剖的方法,通过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 ●知道种子里哪部分长出根、哪部分长出茎和叶;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 ●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植物的知识。先请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关于植物的知识整理在记录纸上,然后来举行一场“植物知识”竞赛。 2、学生整理记录。 3、学生交流。 【评析】“植物知识”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导入方法,通过这样的

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 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结构; 3.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巡视、指导,分发各种 不同的种子,组织学生 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中抛 开,引导学生边操作便 提出实验问题,帮助学 生解决问题 提供种子图片、剪贴图、 用彩色粉笔板画。 [讲 解] 均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 础上,纠正、补充、完 善观察和认识菜豆种 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教师[讲解]CAI菜豆种 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CAI:出示菜豆种子、玉 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的表格。 方案参照课本的实 验方法, 4人小组合作实验, 制定探究方案,将 种子剖开并分别放 好,比较种子的异 同点,设想每一部 分在种子萌发后成 为植物体的那一部 分 通过观察和讨论, 说出菜豆种子、王 米种子的结构。 同学间讨论交流认 识两种代表植物的 种子结构名称。 填充表格。 满足学生 的探究欲 望,体验 实验过 程, 培养学生 科学实验 的习惯和 能力 学会科学 观察的基 本步骤和 方法, 通过实 验、观察、 比较、讨 论得出结 论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巡视、参与讨论、出示 课件CAI:指导、点拨。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1. 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 力更强?为什么?2.种 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 方案:观察课前收 集的种子、果实, 感受种子植物能够 产生种子。然后在 看书自学的基础上 就讨论提纲,实验 通过资料 分析认识 种子植物 有种子的 意义

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巡视、指导、展示挂图、 出示课件 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的共同点是“裸”“被” 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 考,讨论得出答案。出 示补充的图片。出示课 件 方案:将苹果、桃 等果实切开,观察 其种子的着生位 置。再观察松的种 子在球果中的位 置,在老师启发下 思考讨论得出答 案。 在老师启发下思考 讨论,得出答案。 了解生物 多样性, 掌握各种 生物类群 的特征 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 物、被子植物 展示图文资料 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 观察识别。 教师科学的讲解方案观察书上的图 以及老师补充的图 片,认识常见的裸 子植物和被子植 物。 观察CAI课件,识 别常见的裸子植 物、被子植物。 认识当地常见的裸 子植物与被子植 物。 活跃气氛 唤起学生 童趣,提 升认识生 物学重要 概念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启发、点拨出示课件出 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 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 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 适应,如借动物、风力、 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 际举例说明。 方案:在看书自学 基础上,与实际相 联系,结合常见的 被子植物,如梨、 杏、蒲公英、苍耳、 柳、榆等,小组讨 论,得出答案 观察“当地几种被 子植物种子的传播 方式和途径”的CAI 课件,小组讨论, 得出答案。 生活经 验,图文 资料,交 流讨论, 完善结论 明确种子 植物分布 广泛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案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的方法,能准确地说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能描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总结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3.在感受不同种子的基础上,能识别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并了解各结构相应的功能。 4.通过了解种子的结构并结合学生的阅读,能说出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护植被的情感。 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准确识别种子的结构 难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种子更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课前准备:菜豆、玉米种子及单、双子叶植物各种常见的种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大家 感受过这样的场景吗?(边说边播放动画让学生感受), 那一粒小小的种子怎么会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呢?今天, 我们就来找出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来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种子 (展示图片);虽然它们的大小、形态、颜色等各方面各不 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都能发育成一个完整 的植物体,而我们就把这样的一类植物统称为种子植物学生观察种子的图片 (出示课题),但各类植物的种子我们不可能一一去探究, 这节就主要以菜豆、玉米种子为例来先认识种子的结构。 二.授新: 1、观察目的:(出示幻灯片) 整节我们通过观察来认识种子的结构,所以采用什么 样的方法来观察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由表及里、从形态到结构、从宏观到微观。师 进一步解释:拿到种子不要着急,我们不是比准看的速度有学生认真听讲,并记笔记。 多快,先观察表面呈什么形态和特点,再采用不同的方法 深入到种子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来进行的。 2、观察菜豆种子结构 (1)师巡视指导,并能很好地组织引导学生。 (1)让学生分成六人小组,按学案 中的操作方法进行观察,并结 合课文中的图片来完成学案 中所填的内容师边提问边讲解:外形呈肾状子叶两片 胚根突出来胚芽像芽胚轴连接胚根和胚芽(小组代表回答) 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统称为胚

四年级科学植物的一生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内容: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

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 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生物学的情趣。 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素养。 本节课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观察种子实验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以一名探究者和协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播,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本节课是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第一课,一般地说,被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各种器官,因此,种子的结构特点是它将来发育的基础,对植物体来说是它生命的起点,所以,学好本节课非常重要。 它既是以后几节课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 1/ 8

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另一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菜豆、玉米的种子结构和功能及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难点:种子结构观察实验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白柳初级中学陈德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并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②描述菜豆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②培养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识记种子的结构及部分的功能。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易观察。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交互式交流、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提出:种子植物是如何繁殖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采用表演剧——不同植物类群代表各诉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引出种子植物。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启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种子,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展示自己收集的种子或果实,并介绍它们的名称。 展示不同的种子,提出: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那它们的结构是否也不相同呢?通过下面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展示并介绍各种子的名称 通过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子,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角色互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新信息。 观察菜豆种子结构,指出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巡视指导,视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豆类种子,鼓励学生从种子结构的形态、位置、名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4课教案(平铺式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1-4课教案) 1.种子发芽了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已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3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