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导学案

课题

第二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

学习目标1.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

学习内容与过程

【知识点梳理】

一.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 1.429g/L 不易溶于水

-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一定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反应,反应中氧气提供氧具

有性。是一种常用的剂。

①硫(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现象:发出色火焰,产生有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②铁(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色固体

注:①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②瓶底要放点或细砂防止高温物体坠落炸裂瓶底。

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现象:发出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磷(暗红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现象:燃烧产生大量,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⑤镁带(银白色)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现象:发出白光,产生白烟,剩下白色固体,放出热量。

⑥蜡烛(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现象: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出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在MnO2的催化下H2O2溶液分解

在MnO2的催化下加热分解氯酸钾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二.二氧化碳

1.实验室制法: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反应

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注: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_______溶水。

3.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

5.三态变化,其固体称________。

6.化学性质:

① 不能供呼吸;

②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 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_(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CO2而是H2CO3)④碳酸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碳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 CaCO3↓ + H2O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7.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CaCO3 ====== CaO + CO2↑

三、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氧气二氧化碳

药品H O MnO KMnO

2224

()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22

2

22

2

22

4242

2

H O

MnO

H O O

KMnO K MnO MnO

O

+↑

+

+↑

?CaCO HCl CaCl H O

CO

322

2

2

+=+

+↑

高温

其他方法:

电解水:水的电解也会产生氧气,但因需消耗大量电能,得不偿失,故一般不用作实验室制取氧气或氢气。 工业上制氧:分离空气得到氧气(物理方法)

氮气 空气 液态空气

液态氧

(用蓝色钢瓶保存氧气)(-183℃ 才能变成气体)

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高温煅烧碳酸钙 CaCO 3高温CaO+CO 2↑

民间制法:民间制法

小苏打(碳酸氢钠)和白醋反应

NaHCO 3+ CH 3COOH CH 3COONa + H 2O + CO ?↑

仪器装置 固液不加热

固+固加热

固液不加热

收集方法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验纯或验满 带火星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蒸发出的水蒸气冷凝后流到试管底部,将试管炸裂; ②排水法收集完后,先将试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将试管炸裂。 ③用KMnO 4制O 2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管。 ① 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

反应能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 4覆

盖在石灰石的表面,将石灰石与

H 2SO 4隔绝,使反应停止。

② 不能用浓盐酸来制取气体,因为

浓盐酸易挥发,使产生的气体中

混有HCl 气体;

③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体

中,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

中逸出。 加压降温 升温至-196℃

四.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

选用原则: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装置类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装置

示意图

主要仪器铁架台、试管、酒精灯、导管铁架台、试管、导管

五、气体收集装置的类型

选用原则: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装置类

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向下排空气集气法型

装置

示意图

适用范

不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明显大于空气的气体密度明显小于空气的气体围

课内练习与训练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 C.能支持燃烧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 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

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 ①或②

B. ②或③

C. ①或④

D. ③或④

4.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验装置气密性③将高

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塞入一团棉花,固定在试管架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操作顺序是()

A.③②①④⑥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③②①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5.下列物质属于组成不同的两种物质的是()

A.水与冰 B.二氧化碳与干冰 C.金刚石与石墨 D.冰与干冰

6.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是因为 ( )

A、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B、它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

C、它微溶于水

D、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7.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增加氧气的质量

B、节省双氧水的质量

C、提高氧气的质量

D、使双氧水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8.2005年10月12日,我国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火箭发动机里

使用的液态氧的作用是()

A.作燃料 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供给宇航员呼吸 D.携带方便

9.检验集气瓶内二氧化碳是否已收集满,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是()

A.注入紫色石蕊试液 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C.注入澄清的石灰水 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10.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细沙所起的作用是()

A. 防止瓶底炸裂

B. 降低瓶内温度

C. 增加氧气含量

D. 吸收生成的物质11.小东发现野营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了一些,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方便添加木柴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仪器是()

A.漏斗、集气瓶、水槽、导管

B.酒精灯、试管、导管、集气瓶

C.烧杯、长颈漏斗、集气瓶、导管

D.大试管、单孔塞、集气瓶,导管

13.氧气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14.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过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15.除去CO中混有少量CO2的方法是()

A.通入浓硫酸B.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C.点燃混合气体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铁

16.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 B.密度比空气大C.能支持燃烧 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7.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A.石灰石和稀盐酸

B.大理石和稀硫酸

C. 木炭和氧气

D.加热高锰酸钾

1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镁条B.铁丝件 C.红磷D.木炭

19.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 氮气

D.氢气

20.“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

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21.鉴别氧气、二氧化碳、空气三种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将三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用带火星的木条

C.用燃着的木条

D.紫色石蕊试液

22.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在空气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一定不能燃烧

C.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在双氧水制氧气,必须加二氧化锰,否则反应不发生

23. 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目的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是因为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D.夏天鱼池内放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24.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C.燃料燃烧一般离不开氧

D.氧气可用于食品保鲜

25.属于缓慢氧化的变化是()

A.木炭燃烧B.食物腐败C.蜡烛燃烧D.汽油燃烧

26.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

A.氮气 B.木炭 C.红磷 D.铁丝

27.现有木炭、红磷、铁丝、镁条4种物质(填化学式)。

常用于冬季取暖的是;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用来制作烟幕弹的是;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军事上用作信号弹的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中才能燃烧的是。

2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方法是----------------------()

A、煅烧石灰石

B、大理石与稀盐酸

C、木炭燃烧

D、碳酸分解

29、下列气体中只能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的是-------------------()

A、H2

B、O2

C、CO2

D、O2和CO2

30、能检验出集气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倒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B、用沾有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集气瓶口

C、用点燃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口

D、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边缘

3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A、长颈漏斗、广口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B、长颈漏斗、烧瓶、导管、集气瓶、酒精灯

C、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集气瓶、水槽

D、长颈漏斗、大试管、导管、集气瓶、玻璃片

32.由于二氧化碳,所以它只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使用(填方法),若(填现象)则可知二氧化碳收集已满;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放于桌上

33.(09浙丽)小岳同学在复习气体的性质时,阅读到以下资料: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前的

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装置取决于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该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大小。现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反应前的物品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有关性质如下表,有关装置如下图。

气体反应前的药品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性质

甲固体+液体常温不与水反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乙固体+固体加热能与水发生反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丙固体+液体加热能与水发生反应,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能用发生装置A 制取的气体是▲(填“甲”、“乙”或“丙”);

(2)收集丙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要制取和收集甲气体,请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作业

1、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下列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 )

A.当加热反应刚有气泡产生,立即收集

B.加热试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盛放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实验结束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没有颜色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难溶于水 D.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煅烧石灰石

C. 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 D.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4、实验室制O2、CO2都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

A. 酒精灯D.锥形瓶C.铁架台D.导气管

5、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B.将燃着的木条伸人集气瓶内

C.将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D.将紫色石蕊试液倒人集气瓶中

6、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A.测量气体的密度B.将燃烧的木条伸到气体中

C.将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D.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7、下列对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将集气瓶从水中提起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使瓶口向上正立放在桌面上

B.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后一起拿出水面,然后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C.将集气瓶从水中提出后倒立放置在桌面上

D.将集气瓶仍然留在水槽中,用时再取出来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到集气瓶中检验氧气是否已 B.食盐水蒸发得到固体食盐和水蒸气是分解反应

C.因为氧气比水轻,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D.氧气是一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9、实验室里制取氧气时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

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⑤⑥ C.②③①④⑥⑤ D.③②①④⑥⑤

10、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水槽中的水变紫红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满氧气后,应用______盖住集气瓶口,并_____(选填“正放”或“倒放”)在桌上。

13、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入,后来,

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二氧化碳)。据此能说明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⑴;(2) 。

14、在实验室里分别用集气瓶收集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如图所示,

图中:A中是__________,B中是__________,

C中是____________。

15、马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⑴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②。

⑵马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或(填字母)进行组装。

你认为A装置中还缺少。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⑶陈超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

实验结束后,陈超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

请你帮助陈超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写一个)

⑷实验室选用B和C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是(答一种),

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文字表达式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1-3节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模型 (1)模型的概念:模型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是用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图 画、图表、计算机图像等。 (2)模型的分类:物体的复制品、事物变化的过程、图片、数学公式、表达式或特定的词 (3)模型的作用:建立模型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科学家们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或 极其微小的事物(太阳系中的行星、细胞的细微结构等)。 符号 (1)符号的概念:符号是代表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 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化学模型的建立 模型可以是实物的模型,也可以是事件的模型,模型能表达出研究对象的基本的特征。 (1)人们用水分子结构模型来了解水分子的构成:两个氢原子成104.5°角附在氧原子上。 (2)分子聚集成物质 分子的构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构成的描述:以分子A m B n 为例,1个A m B n 分子由 个A 原子和 个B 原子构成。 如1个H 2分子由 构成;1个O 2分子由 构成; 1个H 2O 分子由 和 构成。 物质的构成 ????? ????????????离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粒子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分子构成物质的粒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的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如金属、金刚石、石墨等。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 变成了 。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 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 的分子, 性质不同,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 (2)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 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足球烯 (C 60)是由C 60分子构成的。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1)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 m 数量级。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氢分子是最轻的分子,其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 kg 。 (3)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组成某个分子的原子,肯定比分子 ,如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氢原子比氢分子小。但原子 比分子小,某些原子比某些分子大,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 (4)分子的特性:①分子在不断 ;②分子间有 。如:热胀冷缩、物态变化。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③构成物质的一种离子的粒子②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小粒子①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分子 ?? ???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 物质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其 性质就由该种粒子保持。 区分不同的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时:

2018—2020三年中考04 常见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解析版)

2018—2020三年中考04 常见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 一、单选题 1.(2020·宁波)在科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A、通过装置可以看出,乙装置的反应容器体积小,里面密封的空气就少,则药品消耗少的说法正确; B、乙装置比较简洁,空气只存在于注射器内,而甲装置的气体除了集气瓶内的外,导气管中也含有 气体,因此可以减少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的说法正确; C、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白磷比红磷着火点低,故说法错误; D、乙容器内径相等,通过注射器上的刻度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 2.(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变量是水和酒精,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变量是温度,该实验是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 C、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变量是空气,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2020·杭州)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 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答案】A 【解析】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沉积在容器底部,即它的密度大于空气,故C正确不合 题意;D.蜡烛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A。 4.(2020·杭州)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可以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为了回收二氧化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新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 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 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 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6、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7、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8、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 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 马德堡半球实 验 B. 用注射器注射药液 C.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 奶 D. 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 2.哈勃望远镜的外面“穿”有一件银白色“外衣”,其原因是它所处的高度 ( ) A. 空气密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弱 B. 空气密度大,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C. 空气密度小,温度高,太阳辐射强 D. 空气密度小,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3.下列关于绍兴市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绍兴市四季分明,7、8月份多台风,描述的是天气 B. 今天最高气温:16℃,最低气温:10℃,描述的是气候 C. 夏季高温闷热多雷阵雨,描述的是天气 D. 夏冬两季季风现象明显,描述的是气候 4.民间用一种“拔罐子”的方法治疗腰腿疼痛。拔罐子时,用火将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猛扣在病人的皮肤上,等冷下来之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掉之后,可观察到皮肤上被拔的部位留下了红印。则上述事实( ) A. 只说明了大气有压强 B. 只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C. 既说明了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D. 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又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5.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A. 受水浮力的作用 B.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 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 D. 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6.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现象不能用解释此现象的规律解释的是() A. 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 B. 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 C. 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 D. 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 > 7.如图所示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染成红色的水,如果要使管中的水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加热点放在(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8.下列各种现象与其应用的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飞机获得升力起飞﹣﹣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 热气球升空﹣﹣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C. 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D. 航空母舰漂浮在海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9.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 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水,当活塞上升到S管口后继续上升,则发现的现象有( ) A. 水从S管口流出 B. 管内水随活塞继续上升 C. 管内水面开始下落 D. 水不能从S管口流出,水保持在管口附近不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1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 A. 玻璃管的粗细,越粗,测得的结果越小 B. 玻璃管的长短,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大 C. 稍倾斜,倾斜时不准确,只有竖直时才准确 D. 在山上和山下做,在山上测得的值小,在山下测得的值大

中考化学复习学案: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中考化学复习学案: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课题一轮复习-2 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 用途 复备人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知道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并能进行区分; 教学重点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比较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 二氧化 碳 稀有气 体 其他 体积分 数 0.03% 0.94%0.03% 2.氧气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 溶于水,液态和固态的颜色为色。 (2)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的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 质发生反应,均能放出 ,氧化反应分为和 , 都热 (3)氧气的用途分为两大类:①;②。 3.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体CO 2 俗称。 复备栏

(2) 化学性质 ①不燃烧,一般也 ,不支持呼吸,无毒。 ②能与水反应,CO 2 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色;解 释变色原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 2CO 3 不稳定 易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③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高温下与碳反应化学方程式。 (3)用途: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思考并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1、镁燃烧、磷燃烧为何事白烟而非白雾? 2、硫燃烧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你怎样来处理? 3、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H 2、CO、CH 4 的燃烧需要验纯,怎样验纯?怎样对生成物检验? 活动二、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1、木炭在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后的集气瓶中气体成分有哪几种情况? 2、怎样检验CO 2,怎样吸收CO 2 ? 3、怎样测定其中CO 2 的质量?设计实验? 活动三、关于CO 2 的性质实验 1、为何不能说CO 2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设计试验来验证 2、请计算吸收44g CO 2被完全吸收需NaOH、Ca(OH) 2 的质量各多 少?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综合复

第八讲第二章综合复习 一、选择题: 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右图表中方框框出部分)。据此推测() 2.在锰的某种氧化物中,锰与氧的质量比55∶56,锰的化合价为()。 A.+7B.+6C.+4D.+2 3.在化合物NaxRyOz中,元素R的化合价为() A、x+y-z B、(x+y)/z C、(x+2z)/2y D、(2z-x)/y 4.元素A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A,元素B与氯形成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BCly.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xBy B、AyBx C、BxAy D、ByAx 5.水泥的主要成分有:Ca2SiOx、Ca3SiOy、Ca3Al2Oz其中x、y、z的值分别是()A、2,2,3B、2,3,3C、4,5,6D、4,6,6 6.如果按照某种标准能将FeSO4、Na2SO3、NO划归为同一类物质,则下列物质中能划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KMnO4 B、Al2(SO4)3 C、KClO3 D、K2HPO4 7、根据下列叙述,对其“式”进行判断:(1)碱式磷酸钙的化学式为Ca4(OH)(PO4)3,②Fe3O4若看做“混合氧化物”时,可改写成FeO?Fe2O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前述写法,则Pb3O4(四氧化三铅)可改写为2PbO?PbO2(Pb的化合价为+2价,+4价),③为了方便某些化学计算,98%的浓H2SO4改写为 9H2SO4?H2O。其中错误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③ D、②③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听小骨的振动 C.鼓膜的振动 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 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A.手臂 B.手心 C.指尖 D.手背 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 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 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 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 激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 病人的痛觉消失 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doc

2019-2020 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综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 1.爬山时你会感觉到 ( ) A. 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 B. 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 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 D. 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2.如右图,在气温垂直分布图上,表示平流层的是( ) A.A 区 B.B 区 C.C 区 D.D 区 3.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 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4.北方城市的住房中都设计安装了暖气片,暖气片应安装在哪里() A. 靠近天花板的墙上 B. 靠近地面的墙上 C.房间的中间 D. 任何地方都可以 5.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下列叙述,描述天气的有() (1)金华昨日狂风暴雨,台风肆虐 (2) 我们金华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3)北京春季多风 沙,秋季凉爽 (4)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A.(1)(2) B.(2)(3) C.(3)(4) D.(1)(4) 6.下面现象中,能直接表明大气压的存在的是( ) A. 高压锅煮饭会喷气 B. 真空包装的食品袋紧贴在食品上 C.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打针 D. 开水沸腾前产生大量气泡 7.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和百叶箱外太阳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的读数相比() ①平均值要低②平均值要高③数值变化小④数值变化大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8.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低于四周郊区的冷气团 B.人类活动可以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D.全球气温变暖可以使海平面升高,造成陆地面积减少 9.屋顶的面积很大,大气压对屋顶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把屋顶压塌。这是因为 A. 屋顶有坚固的横梁 B. 屋顶四周有坚固的墙支撑着 ( ) D.屋内空气对屋顶产生同样大的大气压力 10.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叫()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法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性质、制取和用途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理性质 补充: 1、加压降温后,氧气会变成淡蓝色液体;继续加压降温,会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固态CO2称为干冰,易升华。 三、制法 、发生装置:选择依据——状态(固体或固液混合);反应(是否需要加热) 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固液常温优化型 3、收集装置: A 排水法 B 向上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 氧气能用、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收集 4、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收集气体(只有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可以收集,之前排出的气体是试管中的空气)。

第二部分 经典中考题 1、(09徐州)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 A .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 B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C .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 .探究铜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2、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不正确... 的是( ) A .制备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B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先滴加稀盐酸,后加入过量的石灰石 C .用量筒量取10mL 液体时,先倒入接近10mL 的液体,后用胶头滴管补至刻度线 3.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 的是 D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4. 实验室按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 2,并实验C02的性质。试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A 的 。 (2)用装置A 来制取CO 2所用的药品是 。(写名称) (3)若要用装置B 鉴定CO 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当将标①和②的导管口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若要用装置c 证明CO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当将标①和③的导管口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式: 。 (5)烧杯D 中放有燃着的蜡烛如上图所示,当将标①和④的导管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证明CO 2具有 的性质。 5.某同学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作了以下探究,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⑴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的名称: a b c (2)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较纯净的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发生装置选C ,该装置与A 相比的优越性是:_____________ 但要注意 ,收集装置选_____________ 。 (3)已知颗粒状的锌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即可制得氢气,我们可为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已知氢气是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一、工业制取氧气 原理:根据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 ??????→????→?-氧气(主要是液氧)氮气液态空气空气℃蒸发,降温加压196 二、实验室制法 (1) 原理: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2KClO 32MnO ?===2KCl+3O 2 2H 2O 22 MnO ===2H 2O+O 2 (2) 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常用下列装置为氧气的收集装置。 (3) 实验操作步骤(以KMnO 4受热分解为例):a.组装仪器;b.检查装置气密性;c.装药品;d.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e.点燃酒精灯加热;f.收集气体;g.从水槽中移出导管;g.熄灭酒精灯。(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4)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 气略大)。 (5)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 验满方法: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 水,即已集满;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 复燃证明集满。 (7) 放置方法:盖玻璃片并正放(依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 物质叫做催化剂。 注意: (1) 改变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2) MnO 2不是专用催化剂。 (3)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小生成物的质量。 (4) 对于指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 较小。 (5) 催化剂要纯净以免影响催化效果或引起事故。 四、气体发生装置的综合探究 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 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升冷降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5、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因为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暖气片安装在下部。 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气温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的5个基本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3、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覆杯”实验、挂钩吸墙等 解释(答题模式):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大于内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挂吊瓶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专题复习

课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复习 考点: 一、氧气 1、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它溶于水;-183℃可变为色,-218℃可变为色状的。 2、化学性质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 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的气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现象,不 能但在氧气里铁丝剧烈燃烧,,生 成色固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把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看到 燃烧完后,迅速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会看到 ,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所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在高温下可以与 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具有性,是常见的 3、氧气的用途 (1);具体应用,如: (2);具体应用,如: 实战演练: 1、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固体氧是无色的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2、2003年3月30日上午8时31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碳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硫 D.四氧化三铁 3、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5、有一个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炭 B、铁 C、红磷 D、硫 6.下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选用的铁丝应用进行处理,这个变化属于变化。 (2) ①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