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

怎样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运用新的方案或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创造并展示了一种新的思维

活动过程。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效结合,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具有独特性的思维活动。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公民的责任,要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健体、如何求知、如何

做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

方向。

从新旧课程体系的比较中,改革体现了如下一些观念:一是从“精英育才教育”转变成“国民式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能力,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能力。二是改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变机械记忆为主动参与、掌握学习的

方法,变能力的获取为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状态,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创新

精神,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并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

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注

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任务是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它不是少数人或尖子生所特有的,分数的高低不是衡量创新精神和

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有的教师认为,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而对低分的学

生认为基本的知识都还没学好,哪能谈创新。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难度的问题找“好学生”,参加活动喜欢找性格外向、活泼、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而对于不是班干部、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会失去展露的机会,常常被教师遗忘。这样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面向全体学生。

二、处理好基础知识传授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须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提倡刨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授。没有知识,难

以形成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说创新。中学生创新的主要体现在于创新的过程,在于得到教师、家长赞赏的成功体验。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旧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

极结合实际组织材料,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

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只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建立自己合理的

知识结构体系,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探知世界。

三、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不同,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都存在差别,

在兴趣、爱好、观念、知识结构上呈多元化。忽视学生的差异,不同的层次,则可能把苛求

当作严格要求,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应从学生的思维发展

水平、知识的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并且目标不能太高,内容不宜太难,要求不要过严,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使每个

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合作的作用,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仅是关注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目前我们的学生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