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七年制使用)

微生物免疫教研室

二00七年一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一种以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16学时。

目的及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会运用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运用现代化科学仪器、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讲授内容:细菌学概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微生物在医药工业及药物检查上的应用。

实验课必须及理论课配合,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教学掌握微生物学必要的操作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通过实验巩固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整个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

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形态、分布及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及中医药学的关系。

3.了解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任务、以及在中医药当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及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学习目的

三、微生物学发展史

四、中医药学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电子课件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及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

2.熟悉细菌的大小及形态(球菌、杆菌、螺菌)。

3.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原则。

【教学内容】

第二节细菌的大小及形态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细菌形态和结构检查法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方式及速度。

2.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其产物的意义。

3.了解细菌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生长繁殖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代谢

第三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三章细菌的种类及分布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人体的微生物分布及人体的菌群失调。

2.熟悉人体的正常菌群及微生态平衡。

3.了解细菌的分布。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种类

第二节细菌的分布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四章消毒及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熟悉物理及化学消毒灭菌方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3.了解中药抗微生物作用及其成分和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五章噬菌体【目的要求】

1.掌握噬菌体的概念。

2.熟悉噬菌体增殖和溶菌周期。

3.了解噬菌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

第三节噬菌体在医学工作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遗传物质基础。

2.熟悉细菌变异的机制。

、 3.了解常见变异现象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第二节细菌变异的机理

第三节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七章细菌的致病性及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致病物质基础(细菌的侵袭力及毒素)。

2.熟悉感染形成过程及感染的类型(传染的概念;传染源;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疾病的关系;感染的方式及途径)。

3.了解医源性感染,外科感染、尿路及皮肤感染、呼吸道及消化

道感染。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原菌致的病物质基础

第二节感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八章球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化脓性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

2.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葡萄球菌

第二节链球菌

第三节肺炎链球菌

第四节脑膜炎奈瑟球菌

第五节淋球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九章肠道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致病性。

2.了解肠道杆菌、致病机理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埃希菌属

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沙门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抗原构造)、致病性及免疫性(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

杆菌引起疾病的过程及免疫性;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败血症)、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的采集及细菌的培养、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第三节志贺氏菌属

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章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的分型,流行和传染特点

2.了解对两种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霍乱弧菌

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厌氧性细菌的分型、流行和传染特点

2.了解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厌氧性细菌概述

第二节厌氧芽胞杆菌

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的共同特点;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无芽胞厌氧菌

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杆菌、双歧杆菌引起疾病及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

【目的要求】

了解白喉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免疫性、

检查法,预防和治疗手段。

【教学内容】

白喉杆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杆菌的致病特点及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法。

2.熟悉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预防和治疗手段。

3.了解麻风杆菌的特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结核杆菌

第二节非典型分枝杆菌

第三节麻风杆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教。

3.电子课件

第十四章其他病原性细菌

【目的要求】

了解布氏杆菌、炭菌杆菌、鼠疫杆菌、弯曲菌属、军团菌属、

绿脓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百日咳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主要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主要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嗜血杆菌属

第二节鲍特氏菌属

第三节嗜肺军团菌

第四节弯曲菌属

第五节假单胞菌属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第十五章其他微生物

【目的要求】

1.熟悉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概念、致病性。

2.了解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支原体

第二节立克次体

第三节衣原体

第四节螺旋体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六章真菌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真菌的形态、致病性、真菌及医药的关系

2.了解真菌的防治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菌丝、孢子、菌落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第三节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四节真菌性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七章常见病原性真菌

【目的要求】

1.熟悉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2.了解致病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内容】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第二节深部感染真菌

第三节其他真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八章病毒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大小、形态、结构、抵抗力、严格的寄

生性、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及病毒的增殖过程。

2.熟悉常见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发病机制及特异

性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毒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第十九章病毒的感染及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机制、感染类型、干扰素及干扰现象,机体对病毒的免疫性。

2.熟悉病毒的感染方式及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毒的感染及发病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类型

第三节病毒的致病机理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及免疫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第二十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及

治疗原则。

2.熟悉病毒的培养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病毒的检查方法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二十一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

性,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麻疹病毒

第三节腮腺炎病毒

第四节副流感病毒

第五节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六节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二十二章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1.了解肠道病毒传播特点及其防治原则。

2.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分型、抵

抗力)、致病性及免疫性、入侵途径、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柯萨奇病毒

第三节埃可病毒

第四节轮状病毒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第二十三章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类型肝炎的传播特点

2.了解肝炎病毒发病机理、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掌握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熟悉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意义、抵抗力);致病性及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熟悉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熟悉发病特点、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熟悉发病特点、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二十四章其他类病毒(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疱疹、逆转录、狂犬病病毒)

【目的要求】

1.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性

状、致病性及免疫性、传播媒介、发病机制、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熟悉疱疹病毒、EB病毒、狂犬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传播媒介、发病机制、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逆转录病毒

第二节狂犬病病毒

第三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四节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第五节疱疹病毒

第六节虫媒病毒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附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使用)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室规则介绍。

2.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3.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构造。

【实验内容】

1.讲解:(1)实验室规则介绍。

(2)油镜的使用方法。

2.电教: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构造观察。

3.示教:细菌的基本形态、特殊构造、细菌悬滴标本观察。

4.操作:练习油镜的使用;观察片子。

实验二革兰染色法

【目的要求】

掌握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

1.示教:革兰染色法

2.电教:革兰染色法

3.操作:革兰染色法。

实验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目的要求】

熟悉细菌的培养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教: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技术。

2.电教:细菌的分离培养。

3.操作: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技术。

实验四细菌的分布、消毒灭菌、药敏试验

【目的要求】

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方法,树立严格无菌观念。

【实验内容】

操作:紫外线杀菌试验、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皮肤消毒试验。

第五节病原性球菌

【目的要求】

1.悉常见病原性球菌的菌落、形态。

2.熟悉血浆凝固酶试验

【实验内容】

1. 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的革兰染色标本片。

2.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菌落的色素以及在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情况。

3.操作:血浆凝固酶试验。

实验六肠道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在SS琼脂平板和在EMB琼脂平板上的生长状态。2.熟悉肠道杆菌常见生化反应试验结果。

【实验内容】

1.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在SS琼脂平板和在EMB琼脂平板上的生长状态。2.观察、分析肠道杆菌常见生化反应试验结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