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的力与美例析

西方古典建筑的力与美例析
西方古典建筑的力与美例析

开始的)提出如此大胆和正确的设计思路,的确是罕见的.他采取的避免气蚀的措施有悖于一般的传统观念,但潜孔溢洪道在法国、中国台湾和莫桑比克多个工程中的应用,证实了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锚墙”是关纳构思和成功地应用于多个工程的又一个创造性的思路,此方法是在与自然土坡为边界的不稳定土体中用拉锚来稳定边坡上近乎垂直的护壁(图3).之后,锚墙被用于锚定大坝或围堰的坝面.1982年法国的康奎耶拉克坝把这一设计思路引伸,锚杆被延长至下游坝面并用锚板锚定,用这种方法以承受最后发生的浸设(图4).

图4 法国的康奎耶拉克坝.H=21m,上游为面板墙,可以溢流的加固的堆石坝,1982[1].①不透水上游面板;②加固的堆石坝;③用混凝土浇牢的T形加筋锚杆.

在现代的坝工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工艺中,几乎到处可见关纳的丰富想象力和精巧构思留下的痕迹.1929年,关纳提出了利用预应力大吨位钢锚索束加固重力坝的原理,时至今日仍被普遍地应用.1933年关纳第一次在马雷日坝安装了有78条振弦的监测系统,其后,振弦应变计在许多大坝的监测中广泛应用.法国的卡斯蒂永坝安装54年以来,至今仍在运行[1].

安德烈?关纳逝世已将近35年了,尽管由于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数值方法、计算技术以及水工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坝工设计水平已今非昔比,例如现时我国研制出的拱坝智能优化辅助设计系统[5],对拱坝设计中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筑坝材料选用、坝轴线位置确定、坝型选择、拱坝体型设计和细部设计等)可以很快得出解答.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外,全部设计都是由计算机高速、自动完成.但是,关纳的风格,他的创造性的设计思路和观念,仍然在现代的坝工建设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 illo réJ.(夏季华译).安德烈?关纳——他的设计思路的回顾及其在今天的应用.International W ater P o w2 er&D am Construction,1991,43(6)

2 A.E sthétique des barrages et des usines hydroélectricues.E sthétique Industrielle,1953

3 A.Barrages et ouvrages annexes.Cou rs d’eau et E n2 erg ie,N o.729,Zurich,Sw itzerland,1956.

4 A.M urs de souténem ent et m urs de quai a echelle,L e Genie C iv il,1215M ay,1945

5 朱伯芳等.拱坝的智能优化辅助设计.国际水力发电和坝工建设,1994,(3)

(本文于1995年9月18日收到)

身边力学的趣话 西方古典建筑的力与美例析

慎铁刚

(天津大学建筑系,天津300072)

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创了一种以石料作为建筑梁、柱等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了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即使现代仍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场合,在世界上成为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建筑.本文从西方古典建筑中以一些有名的代表性建筑为例,从力学与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1 柱 式

西方古典建筑中,有各种各样的柱式,如塔什

图1(a)柱式

(A)塔什干柱式,(B)陶立克柱式,(C)爱奥尼克柱式,(D)科林沁柱式,

(E)混合型柱式,(F)陶立克柱式组合,(G)爱奥尼克柱式组合,(H)科林沁柱式组合

图1(b)女郎柱

干柱式、陶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沁柱式和混合型柱式等(图1(a)).这些柱式均由石材构成,每一种柱式从整体到局部的艺术处理都代表了一种风格性建筑的特点.陶立克柱式表现为粗犷、刚劲,象征着男性的体态和性格.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沁柱式以及由此而发展成的混合型柱式则表现为:秀丽、柔美,象征着女性的体态和性格.在雅典卫城的伊瑞克先神庙建筑中,用女性外形作成柱子(图1(b)),体现了极大的艺术魅力.马克思在评价希腊艺术时说,它们“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用力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柱式结构,则能把人们带入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境界.

下面谈谈长细比:

柱是一种压杆,主要承受沿柱长度方向的轴向力.对于压杆的设计,主要考虑稳定,其关系式如下

AΕN []

式中,A为压杆横截面积(c m2);N为轴向压力(N);Υ为折减系数与,材料及与长细比有关,ΥΦ1;[Ρ]为材料抵抗轴向力的容许应力(N c m2).显然Υ值等于1时,可获得最小的横截面积,此时所用的材料也最省.考察图1(a)的5种柱身,它们的长细比在6~81

3

之间.由材料力学知,当石材的长细比Φ8时,其Υ值接近于1.这说明当时的希腊和罗马人已经认识到了正确使用石材作柱的力学道理.可将上述西方的石柱与中国古代的木柱在长细比方面作一个比较,笔者在“中国古建筑的力与美探析”[1]中提到中国古代木柱的长细比在唐、宋时期一般是9:1或8:1,明、清时期一般为10:1.这样一个长细比,对于木质压杆柱,其折减系数ΥΕ0.9,都尽量地使Υ值接近于1,从而可以较合理地减小柱的横截面积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古典柱式的长细比与中国古建筑中的木柱又不尽相同,前者比后者更为粗壮.

图1(b)示出的女子形体柱中的女子右腿膝盖稍微弯曲,给人的感觉似乎上部的重量仅落在她的左腿上.这就极为巧妙地将女性象征秀美的人体美学观点和仅用一条腿即可轻盈地支撑上部巨大的重量的力学感受完美地统一起来.这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会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击鼓抗金的梁红玉、女扮男装的花木兰、挂帅征西的穆桂英…….女性形体柱的长细比,模仿了真人的身体比例,从德国施特拉茨于1901年出版的《世界各民族女性人体》专著中可以得知近代希腊和罗马女性的身材比例数据,如果以前后腰径为1.0,则年青女子的身高平均值约在7.6~8.4.这个比例,与象征女性柔美的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沁柱式的长细比例非常接近.这样一来,不但用女性形象作柱可以使人从美学上有更高的享受,而且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非常合理的.由此推知,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对于石材柱的力学性能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

这里需要稍作说明的是,不论上面所研究的柱身是由整根石料做成,还是分成若干个圆柱体叠成,对于轴心受压柱来说,考虑压杆的整体稳定性时,结论都是相同的.这就类似于现代钢筋混凝土圆柱,尽管施工中需在柱的适当高度设置施工缝分段浇制,但是设计中并不考虑这些施工缝的影响.

2 帕提农神庙

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图2(a)).它建在雅典卫城的最高处,是一座围廊式建筑,神庙东西两端各列陶立克柱式8根,南北两侧各有柱17根,立在三级台阶之上.柱廊内侧是走道,走道宽约3m.从东端主入口穿过走道进入主殿,此殿内供奉雅典娜神象.

神庙平面呈矩形.周围的陶立克柱式高约10. 4m,底径约1.9m,柱顶直径约1.4m.绕柱表面有20道竖向凹糟,刚劲雄浑.柱顶有放大的正方形石板,上面放置石梁,石梁粗犷无华,梁上部有三陇板间沿水平排列,三陇板再上为檐口,全部用石料制成(图2(b)).帕提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公元前432年,它是古希腊建筑史上最具有审美学的神庙之一.可惜在1687年毁于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的炮火之中,现今仅剩下30多根陶立克石柱和断壁残垣.在如血的夕阳照射之下,石柱更令游人悲歌感叹岁月之沧桑,然而更给人以力度和美的享受.

 图2(a)上图为雅典卫城西方古典建筑群中的帕提农神庙(最高处为帕提农神庙);

下图为帕提农神庙雄姿

图2(b)屋顶

A额枋,由两块石料并列组成,B三陇板,两块

三陇板之间是陇板壁,C檐口,D柱头顶板,E

木檩,F木龙骨,G木椽子

下面谈谈力学在帕提农神庙建筑上的应用.

2.1柱身

神庙的柱身高约10.5m,平均直径1.67m,全柱总重量约为230kN(23吨),要制成如此大型的整根石柱有两个困难,一是难以找到合适的石料,加工不便;二是运输和安装定位难以解决.古希腊人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困难.他们将柱分成5段,石料加工成5个圆鼓型,每个圆鼓的底平面中央凿一个凸,顶平面中央凿一个凹,既利于安装时定位,又可以使柱身在石鼓的结合平面内增加抵抗一定的水平剪力,比如地震力.但是每段石鼓仍有54.7kN(5 47吨),安装和运输仍然是一件难事.我推测古希腊人为了运输石鼓将会采用滚动的方式进行,这种运输方式比任何一种其它移动方式要高明得多.这种形与力的巧妙运用令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它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运输故宫城内的巨型石块采用在路上铺水成冰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柱的安装定位仍可以用滚动的方法,只是要随柱的不断加高而做成几种不同坡度或长度的斜面,当然也可能采用杠杆或滑轮.总之,鼓型石柱段取得了形与力的完美结合.

2.2 屋顶

从图2(b)注意到屋顶上的木质檩条、龙骨和椽子.为了说明以下的问题,我们先将石料、木材的一组力学数据列成表.

表 石料、木材的抗拉、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N mm2)抗压强度(N mm2)

花岗石3120~260

山毛榉129(顺纹)48(顺纹)

注:以上抗拉、压强度指极限强度.

由表知,花岗石材抗压强度较好,但抗拉强度较差,而山毛榉木正好与花岗石相反.作为房屋的构件,柱是一种受压为主的构件,所以用花岗石作柱是非常合理的选择,可谓物尽其用.但是作为受弯为主的檩条、龙骨和椽子,选用石料就难以满足要求,原因主要是:

(1)石料系脆硬性材料,难以加工成横截面较细的檩条、龙骨或椽子;(2)石料由于抗拉强度较低,难以充当受弯构件.再研究上表,山毛榉木料的拉、压强度,正好与花岗石的压、拉强度接近,因此可以推论,用花岗石和山毛榉木做成的相同几何尺寸的受弯构件,其承受外力的能力大体上相同.但是用山毛榉木料做成的受弯构件,比如檩条、龙骨、椽子等却同时具有比花岗石料所不具备的三大优点,其一,质轻,既可以减轻屋面的重量,又使安装定位比较容易;其二,加工方便;其三,可以更好地加强房屋的整体性能.我们要着重说明一下原因之三,因为神庙建筑的墙、柱和檐口等均为石料砌筑,但石料房屋的致命弱点是较为松散,故房屋的整体性能乃是它的一个重要力学指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希腊人使用的木质檩条、龙骨和椽子正好恰如其份地使问题得到了十分完满的解决.木质檩条、龙骨和椽子纵横交错地组成了屋顶的水平方向的格网,显然格网本身的整体性是很好的,在与周围的石檐相交处的联结有2个因素可以保证较为牢固,一是在木檩端部做成齿状糟,上面压上石块.另外是加上木楔子,使木檩与石块结合紧密一些.就这样,借助木檩、龙骨和木椽子,加强了整栋建筑的整体性能.特别是,木质格网构件在更多的时候以拉应力杆件的场合出现,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这就更好地发挥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即使用现代观点建造的各种钢桁架或木桁架屋顶,在这些桁架之间也仍然需要设置若干水平向布置的拉杆.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古希腊人在建筑力学上的智慧是十分理性的了.

3 万神庙

万神庙是古罗马城中心供奉众神的地方,建造于公元120~124年间,万神庙的平面为圆形,大厅上屋顶为覆穹状(图3).万神庙大厅内部充分体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和谐、严谨气氛,正如伟大诗人拜伦所描述的那样:简单、朴素、严肃、崇高.万神庙的穹顶几乎覆盖绝大部分的建筑平面,穹顶直径达43m,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穹顶.穹顶正中有直径8.92m的圆洞,阳光可以透过它射入圆形大厅,使得供奉众神的殿内既有神秘、阴森的黑暗,又有阳光普照下的开朗、光明的气氛

.

图3 万神庙

万神庙的正面有柱廊,柱式为科林沁风格.柱廊共有三排柱,前排8根柱,第二、三排各4根,柱高12.5m,底径约1.43m.朝拜者在进入圆形大厅之前,先经过正面的柱廊,由于柱廊那雄浑而又秀丽的柱式风格,各柱整齐、威武的排列,使得柱廊的气氛十分庄严而又神秘.在这种气氛之诱导下再进入圆穹顶的圆形大厅,精神和感受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我们在赞叹万神庙取得的高度建筑艺术的同时,不难体会到它的艺术成功的背后,力学的成功为其建筑艺术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巨大的穹顶,直径达43m,在现代的钢结构和

图4 穹顶剖面

钢筋混凝土结构没有出现以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一个空间结构.穹顶由强度并不能与现代混凝土相提并论的火山灰质混凝土(有人估计其标号大致在75#以下)浇成.有趣的是作为混凝土填充骨料的石块,在下面的硬而且重,在上面的则软而且轻,因此穹顶上部的混凝土容重只有下部的容重的2 3,这种随结构内力分布规律来减轻结构自重的方法令我们对古罗马人的力学知识由衷地折服.穹顶的几何尺寸如下:底部与支持它的墙体等厚为6.2m ,向上逐渐减薄,穹顶处约厚1.5m .用力学的观点对这种几何尺寸作如下的解释:穹顶在结构上属于拱券,在自重和雪冰等竖向荷载作用下,穹顶的内力中,弯矩和剪力较小,轴向压力起控制作用,所以在当时无钢筋混凝土理论和实践的条件下,依靠素混凝土这种抗压强度较高的材料得以建造这项伟大的建筑工程.拱卷结构的基底部位将对支持它的基础产生水平推力,这种推力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一般设置一道封闭的钢筋混凝土水平圆弧形梁来承担,从而将拱卷的水平向推力化成了圆弧梁的轴向拉力来平衡掉.但是当时并无这种理论和材料,不过古罗马人已认识到了这种水平推力的客观存在,所以采取了加大底部穹顶厚度的办法来抵抗这种水平推力的作用。这种方法,一方面依靠厚重的穹底自重来获得巨大的难以移动感,另一方面厚的截面意味着横截面积的加大,也可在截面内产生较大的抗拉能力从而可以弥补因素混凝土抗拉强度较小所

造成的不足(图4).穹顶中央处开出一个8.9m 的圆洞,它的功能有2个,一是阳光可以射入大殿,增加神庙的崇高、光明和神秘色彩,二是可以调节音质,减少穹形室内声音过长的混响时间,改善语言的清晰度.巨大跨度的穹顶是力学上的杰作,它保证了万神庙建筑各种使用功能的实现,也使万神庙的室内装饰和美感取得极大的成功.在这里,力学和美学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以致难以得出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慎铁刚.中国古代建筑的力与美探析.力学与实践,

1996,18(3)

2 田学哲主编.建筑初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7

3 慎铁刚编.建筑力学与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2,6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8,4

(本文于1995年11月12日收到)

~~~~~~~~~~~~~~~~~~~~~~~~~~~~~~~~~~~~~~~~

“国家教委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获奖书目”中有关力学的部分

书 名

著译者

出版社

一等奖流体力学(上、下册)

周光』、严宗毅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力 学(上、下册)

郑永令、贾启民复旦大学出版社大气动力学(上、下册)刘式适、刘式达北京大学出版社工程流体力学陈卓如

高等教育出版社结构力学

杨仲候、胡维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上、下册)孙训方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动力学(上、下册)陈文良、洪嘉振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气体动力学

童秉纲、孔祥言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转第80页)

西方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西方古代建筑欣赏(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古罗马建筑及其特点 1引言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2 典型建筑 2.1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三个拱门的 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 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 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 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 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 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 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 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2.2 大斗兽场 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 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 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 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 作用。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 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 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 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2.3 万神庙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 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 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 墙厚6.2米,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 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 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 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 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3 总结 我们发现以上三例建筑具有多处共同点,这其实也是古罗马建筑的普遍特征。 3.1 拱券 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血肉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3.2 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这种混凝土中加入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不同强度和容量的混凝土,以便用于不同的位置。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券和穹顶木板做模板,墙体则用砖石做模板,而且事后并不拆掉,所以使得墙体很厚。 3.3 柱式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一个是叠柱法(大斗兽场),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范文

欧洲古代各时期建筑特点 城规122 洪强 一、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讲究精致,爱奥尼,多利克等,古罗马由于帝国强盛,大规模的建造,以规模、气势、数量取胜。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 成为1:1.618或1: 2的矩形,中央是厅 堂,大殿,周围是柱 子,可统称为环柱式 建筑。这样的造型结 构,使得古希腊建筑 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它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思想的结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明清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到达了最后一个巅峰,故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 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

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 米,分3 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有透雕栏板1414 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 35.05 米,宽63.96 米,深 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层加高,

园林建筑基本知识

园林建筑基本知识 1.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与构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差不多结构形式有:1)抬梁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要紧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架梁,梁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2)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截了当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3)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2.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及等级高低排列为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屋顶是等级的一大标志,犹如封建时代的冠冕和服饰。一样房屋只能做歇山顶、硬山顶、挑山顶等形式,唯有宫殿、庙宇才能用庞殿顶。 3.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是什么?并论述在园林中的意义。 要点: 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是立意、选址、布局、借景、尺度与比例、色彩与质感。 (1)立意:依照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所产生出来的总的设计意图。在园林中,建筑的立意,有二个最差不多的因素是建筑功能和自然环境,二者紧密结合;另外环境也专门重要。 (2)选址:园林建筑设计从景观方面讲,是制造某种和大自然相谐调并具有某种典型景效的空间塑造。“相发合宜,构园得体”是进行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一项重要准则。园林建筑选址,在环境条件上既要注意大的方面,也要注意细微的因素。 (3)布局:布局是园林建筑设计方法和技巧的中心咨询题。几个比较重要的布局咨询题:①空间组合形式;②对比、渗透与层次;③空间序列; (4)借景: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加艺术乐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有特色和变化。方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5)尺度与比例:园林建筑是供人们休憩、游乐、赏景的所在,一样应该轻松爽朗、富于乐趣和使人不尽回味的艺术气氛,因此尺度必须亲切宜人,给人心亲切的感受。

建筑设计基础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代码:099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业设计专业(专科)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讲述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是考生能够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知识及设计基本原理、方法及实践过程。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建筑初步》是工业设计专业大学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工业设计专业的一些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室内设计》等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建筑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设计的概念与特点、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以及学习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识建筑(一般) 识记:对建筑形成基本概念 (二)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重点) 理解:建筑构成要素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 (三)建筑空间(重点) 理解:建筑功能的集中表现 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四)建筑与环境(次重点) 理解:建筑与环境关系 有关环境各要素 有关学科发展知识 (五)建筑设计的学习方法(一般) 识记:学习建筑设计的方法 第二章建筑基本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历史、包括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及西方近代建筑基本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二)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重点) 理解:西方古典建筑概述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及柱式组合 (三)西方现代建筑简介(重点) 理解:现代主义建筑产生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第三章表现技法初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基本设计表现技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线条图(一般) (二)水墨渲染图(一般) (三)水彩渲染图(一般) (四)钢笔徒手图(一般) (五)模型制作(一般) 第四章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建筑设计的学习特点、分析调研方法及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认识建筑设计(一般) (二)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次重点) (三)方案的构思与选择(次重点) (四)方案的调整与深入(一般) (五)方案设计的表达(一般) (六)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般) 第五章形态构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形态构成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形的基本要素及特征(一般) (二)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一般) (三)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一般) (四)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重点) (五)学习方法和实例分析(一般)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xx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xx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

建筑艺术欣赏教案设计

邢台学院 教案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王会京 院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 课程性质与类型: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基本特征,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重点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认识和分析当前建筑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在各专业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翟芸《建筑艺术赏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 要求:能够独立、系统完成设计方案 评分标准: 1、课堂情况:(30分)出勤率、迟到、早退状况 2、作业情况:(70分) 1)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能够掌握和熟悉各历史时期、各地域建筑创作的艺术与理论,掌握建筑代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构思、总体布局、构图的形式美特点、使用等内容。

2)考试小论文形式,综合谈谈对熟悉建筑的认识和感受,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授课学期: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第一章建筑艺术赏析 学时分配:共2课时 第一节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第二节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第三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内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其它: 采用的方式授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大量图片、图例的分析与观摩来讲授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建筑艺术赏析,共2课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内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难点: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和世界建筑体系。

外国建筑

外国建筑

外国建筑艺术欣赏 开卷考试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翻译,论述等 主要内容: 古典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西方古典柱式,现代主义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至1970年代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 世界近现代建筑 建筑创作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复兴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的复兴 折衷主义:对历史上各种知名建筑格式的混用 一、古典复兴(新古典主义)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重新燃起对古典艺术和建筑的热情,在当时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推动下,具有新思想的建筑师对晚期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柔靡、艳俗、脂粉气深感厌恶,他们崇尚符合理性科学的艺术观,寻找能表达革命激情、同时代合拍的艺术形式;同时,18世纪考古成就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以他们特具的魅力倾倒了欧洲,建筑师云集罗马,建筑创作传向古代的古典艺术,这就是建筑史上的古典复兴,又称新古典主义。 法国:复兴古罗马 英德:复兴古希腊 美国:二者皆有

1、法国的古典复兴和“帝国式” 法国巴黎万神庙(圣吉纳维夫教堂):直接采用古罗马庙宇的正立面构图,但却有哥特式结构的轻快和希腊建筑的明净庄严。 帝国风格 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执政时代,在巴黎建造了许多国家性的纪念建筑,用石头象征法兰西帝国的永恒,表彰拿破仑及其军队的光荣业绩,这些建筑追求宏大壮阔,威武雄伟,从构思到形式都与古罗马帝国的建筑同出一辙,因而被冠之为“帝国风格”。 巴黎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古罗马帝国建筑式样的翻版,外观雄伟、壮丽,内部吸收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手法。 2、英国 爱丁堡中学:几乎完整地再现了雅典卫城的山门。 不列颠博物馆: 3、德国 柏林勃兰登堡门:上部为罗马凯旋门的女儿墙和四马拉车,下部为希腊雅典卫城的山门。 柏林宫廷剧院: 4、美国 美国国会大厦:复兴古罗马,具有罗马万神庙的造型。 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为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一种思潮。它从发扬个性、创作自由、反对冰冷僵化的古典艺术,走向复活中世纪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没落封建贵族怀古忆旧的黄昏情绪,和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在建筑上表现为复活中世纪的建筑形式,和追求趣味非凡的异国情调,贵族府邸模仿中世纪城堡建造,城市中高竖起哥特式尖塔,园林中出现东方的宝塔,如此等等,由于它更多的以哥特建筑形象出现,又被称为“哥特复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为先浪漫主义时期,始于英国,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塞堡和哥特风格,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代表作品:英国布赖顿皇家别墅——模仿印度伊斯兰礼拜寺的形式 19世纪30年代—70年代,真正成为创作潮流的时期,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称“哥特复兴”。 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采用亨利第五时期的哥特垂直式 三、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建筑舞台上出现的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其建筑特点是:追求纯形式的美,讲究比例,推敲形体,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反对古典主义的刻板教条,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格式,或自由柔和各种式样,因而又称“集仿主义”。折衷主义是适应19世纪资本主义商品化而产生的,建筑以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各种商业性的需求,满足有产阶级猎奇的嗜好,因而各种建筑形式,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中世纪的纷纷出现,包括希腊、罗马、埃及、拜占庭、哥特等风格,样式一时在城市长杂然并存,汇于一堂。(集仿式综合历史上各种建筑式样)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 巴洛克+古典式。即具有卢佛尔宫东廊式样,堆砌许多巴洛克的装饰。

试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试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

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 Renaissance, Baroque Architecture and Classicism 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16世纪) 起源于意大利,传遍欧洲。Renaissance来源于意大利语“rinascere”,意为再生、复兴。 1,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的萌芽。12世纪,意大利独立的城市共和国的兴起。14世纪后,在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商业望族出现,如佛罗伦萨美弟奇家族,成为艺术赞助人,并创立学院和学校。 2),德国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分为新教和天主教。 3),古典文化再生的基础。意大利本为古罗马中心。意大利同拜占庭东方的文化交流。十字军东征,带回保存在拜占庭的古典文化典籍。拜占庭受土尔其威胁时,大批学者来到意大利。拜占庭灭亡后,更有大批学者携带古典文化典籍和文物来到意大利。意大利本来受哥特建筑影响较小。 4),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整个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包括建筑、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所有艺术领域 5),造纸和印刷术的产生,有利于新文化在全欧洲的传播。 2,人文主思想和艺术特征 1),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重“人”和现实世界,针对中世纪的“神” 和彼岸世界。 理性代替非理性 人性代替神性 个人自由代替宗教束缚 2),艺术特征 a, 艺术以理性知识为基础,而哥特艺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b,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c, 对自然和人的理性探索,风景和人体绘画的大发展。 d, 以三维方式表达世界,透视学的产生。 e, 艺术家从工匠中分化出来,有个人特征,追求艺术,成为知识分子。 3,分期 1),早期(15世纪),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 2),盛期(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 3),后期,手法主义(Mannerism)(16-17世纪),以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维琴察等为中心 4,代表性建筑师及建筑 1),早期: a, 伯鲁列涅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代表作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The Dome of S.Maria del Fiore, 1420-1434),综合哥特(肋骨拱)、古罗马(拱券、穹窿)、拜占庭(鼓座)做法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论文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课程随想 转眼间,期末将至,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也即将告一个段落。回顾一个学期来的学习,陈文捷老师详细、精彩地讲解,大屏幕上美轮美奂的图片,让我这个对建筑和艺术不甚了解的人从心中发出了种种惊叹。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艺术的永恒和传承,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散发出的历史韵味,惊叹西方古代建筑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将这些惊叹和感想整理一番,以随想为题来谈谈我从这门课程中所得到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展现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曾经对建筑的意义作过一个经典的描述:“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是等于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在陈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在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陈老师自己也说过,虽然是在讲授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但有时候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是在上一门历史课。 有人将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西方古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各自构成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乐章,当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便在我们面前演奏出一首永不沉寂的交响曲。 古代西亚和埃及作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源地,构成了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掀开了西方古代文明的第一页。古西亚文明常被人们称为文明的摇篮,其诞生地一一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国家的地区。月神庙,萨尔贡王宫和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追寻、向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无一不拥有令人为之一震的宏大规模。贯穿其中的各种雕塑,五条腿的斯芬克斯,体现了古人对艺术的独到见解。雄伟宏大的金字塔堪称人类历史最悠久的里程碑,向人们展示着埃及法老的不可一世,神圣庄重的太阳神庙则象征着神的至高无上。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早期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神灵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时至今日,面对那些残存的古代西亚和埃及的建筑遗址,我们仍不禁赞叹在文明诞生之初时,古人建筑工艺的高超和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接下来的古希腊建筑代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高成就,其古典柱式系统影响深远。在这些经典建筑中既有供奉神灵的帕提农神庙,也有供人娱乐的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以及民主的诞生地一一柱廊广场。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人神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对于古代西亚和埃及神灵不再是那么的令人畏惧,而是越发的“可爱”和人性化。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文明深受古希腊的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此有了一个飞跃,民主制政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古罗马继承了之前的建筑成就,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艺术。在古罗马拱券迎来属于它的辉煌时代,而且罗马人将希腊的古典柱式结构和拱券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券柱式,并运用其建造了罗马大角斗场,凯旋门等。古罗马用于法庭、交易所和会议厅的大厅性建筑一一巴西利卡,成为了中世纪基督教堂一直沿用的基本形式。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现代结构出现前跨度最大的建筑万神庙,豪华宏大的千人大浴场等建筑,不仅展示了古罗马的强盛,也代表着西方建筑艺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罗马帝国四处征服,在吸收其

中外建筑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

建筑欣赏(中西方不同)

建筑欣赏 建筑是城市的成长史中最不能抽离的部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史,并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和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气质、性格和魅力。在不同的阶段,建筑有属于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特征,以及属于特定时代的梦想。 在西方古代建筑中,据我了解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吧。主要以石块砌垒的。在西方古代的所有建筑风格上,我主要比较欣赏以下几种建筑风格。大概有古希腊的、古罗马的、拜占庭的、哥特式的、巴洛克的、洛可可的等建筑风格。在此我借机展示一下这些风格的主要内涵和艺术的高超: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可以算作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的。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主要有三种,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陶立克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是雅典卫城。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

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代表有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色彩灿烂夺目。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外观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