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罪魁祸首爱吃蔬菜,啥都会危害(如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等)

叶背上各种虫态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瓜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番茄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辣椒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危害连锁反应

1、粉虱本身会分泌蜜露(它的排泄物),污染叶片和果实,容易引发煤污病,导致减产并会降低产品商品性。

番茄果上的煤污(图片来源:网络)

2、粉虱是刺吸式口器,在叶背上吸汁液,可以顺带传播病毒病。

由粉虱传播的黄化曲叶病毒病(图片来源:网络)好方法在这里!

1、根除虫源

?

育苗室应与生产的棚室隔开,育苗前或定植时,清理基地里的残株杂草,使用熏杀或喷杀方法消灭残余成虫;

?

?

棚室通风口设尼龙纱网,控制外来虫源。

?

2、轮间作处理

?

把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换成种茼蒿、菠菜、芹菜、蒜苗等粉虱不喜欢而又耐低温的蔬菜,可以避免粉虱飞向棚室蔓延危害;

?

?

也可用以上蔬菜与作物间作,防止粉虱传播蔓延。

?

3、生物防治(有机农场可用)

?

人工释放粉虱天敌,如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者蛹3~5头,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4次)、草蛉(1头草蛉可以吃掉170头粉虱幼虫)。

?

番茄田释放寄生蜂(图片来源:网络)

草蛉可以捕杀粉虱(图片来源:网络)4、穴施药剂驱虫(菜农经验)

?

在定植时,选择一些可以穴施的药剂,如添了缓释成分的片剂农药、生物菌制剂施惠等,可以起到好的驱虫效果。

?

5、黄板诱杀成虫(强烈推荐)

?

粉虱成虫具有趋黄性,在发生初期就应该挂上黄板,黄板可以市场上购买1元以下/张,或是自己制作(购买黄色的硬纸板或者用油漆涂成黄色,

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再涂上一层粘油,粘油是10号机油加点黄油调匀制

成的,隔10天左右换下涂了油的塑料袋,再重新按前面的步骤换上新的)。

?

?

黄板挂在植株的上方相平或者稍高,每亩40~50张左右,视虫害程度而

增加。

?

番茄田挂黄板(图片来源:网络)

?

黄板即可诱杀成虫又可当虫情发展的监控,还可兼诱杀蚜虫、跳甲、小菜蛾等害虫。

?

6、药剂防治

?打药潜意识:目前不同地方的粉虱对不同药剂的抗药性不一样,药剂使用需谨慎,注意短时间(用药2-3次左右)轮换使用不同类型和作用机制的药剂。

?打药技巧:发病初期结合黄板加喷药防治;早上露水未干时打药效果会好一些,先从田地四周包围打药,再打中间。

推荐部分配方如下:

单剂:240g/L螺虫乙酯(亩旺特)悬浮剂4000~5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特福力)悬浮剂1000~1500倍液;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000倍液。

复配剂:22%螺虫乙酯·噻虫啉(稳特);10%吡丙·醚乳油1000~2000倍液;5%高氯·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棚室作物可以使用烟剂,如10%氰戊菊酯烟剂、22%敌敌畏烟剂、15%吡·敌敌畏烟剂,使用发烟机施放烟雾,闷棚防治。

注:粉虱世代重叠,需要连续防治,视害虫发生严重程度隔7天打一次药。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23页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对策 郭晋太韩建明张焕丽杨爱国张俊萍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洛阳471022) 摘要介绍了目前温室白粉虱在我国种植业中的发生传播规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主要危害特点,探求其发生日益严重的成因,并结合无公害生产的操作标准及国内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进行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温室白粉虱寄主世代周期无公害综合防治 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俗称小白蛾子,异名A leurodes vaporariorum,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性园艺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我国于1976年7、8月份在北京地区首次暴发以来,随着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生产迅猛蔓延,现已遍布全国,成为北方温室、大棚蔬菜栽培上的重要害虫。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发生,北方温室中一年可发生10余代,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已发现寄主植物已有82科279种(或变种)。其成虫和若虫,群集于作物叶背,刺吸汁液,而且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面及果实上,易诱致煤污病,并可传播寄主植物的某些病毒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呼吸作用,造成叶片内卷,褪色,变黄,萎蔫,降低了蔬菜的商品性,一般可造成损失达30%-4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目前,温室白粉虱已成为温室生产中为害最广、最重的主要害虫之一。 1温室白粉虱的发生规律 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8-1.2毫米,雌虫大,雄虫小,淡黄白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复眼赤红色,触角丝状,前后翅翅脉简单,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椭圆,长约0.29mm,,有足和触角可以活动,腹末有1对长尾须。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2-3龄若虫的足和触角均退化,不能活动,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身体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1.2世代周期温室白粉虱虫体虽小,但发育速度快,繁殖力极强,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 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但其后代为雄性。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从卵——若虫——蛹——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约23-32天。一世代存活率86.44%,雌虫比例为52.12%,雌虫平均寿命31.5天,经过一个世代种群数量可增长64.2倍。 1.3温室白粉虱发生、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 温室白粉虱为变温动物,其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28℃,在低于7.2℃或高于30℃时,其卵及若虫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繁殖。其发育历期为,18℃31.5天 ,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温室白粉虱的成虫喜欢低湿度条件,一般45-55%的相对湿度适宜其存活,而其若虫则喜欢高湿环境,能在90-98%的相对湿度中长期生存。 1.4传播途径因为温室白粉虱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故而其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其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时迁入露地,又由于温室与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通过人为调运带有该虫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而进行远距离传播。虫口密度6-7月份增长较快,8-9月增长最快,为害最严重。 1.5越冬场所温室白粉虱在自然条件下无法越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入大棚或温室内继续为害并越冬,同时其还可寄生在其它作物上,如经济作物6科14种,药用植物

白粉虱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 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 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4.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5.生物防治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6.白粉虱危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30%啶虫脒喷雾,隔5~7天用上述农药交替喷雾,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包括选用适宜农药种类、浓度、应用时间及方法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除选用对路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3种药剂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效果试验

3种药剂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效果试验 摘要:在温室大棚秋季番茄白粉虱发生较重情况下,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赤?吲乙?芸薹(碧护)和苦参碱+碧护与生化复配制剂甲维盐+碧护开展了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hm2用1.8%阿维菌素EC 375g+碧护600g、1.5%苦参碱SL 4 500mL+碧护600g和生化复配制剂5.7%甲维盐SG 450g+碧护600g,7d施药1次,连续施用4次,药后10、17、26、35d,防治效果在81%、83%、85%和81%以上,且药后10d和17d甲维盐+碧护与阿维菌素+碧护、阿维菌素+碧护与苦参碱+碧护差异不显著,甲维盐+碧护显著高于苦参碱+碧护。 关键词:番茄;温室白粉虱;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41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2-67-03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最早发现于南美洲,有几种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是温室白粉虱。该虫1975年始发现于北京,现几乎遍布全国,是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寄主范围广,已知寄主分属114个科670种植物,中国已知70科270种。几乎所有蔬菜均可受害,以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豆类蔬菜

及叶菜类蔬菜受害严重,还能危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和烟草等,大发生年份露地蔬菜、花卉受害也较严重[1-7]。白粉虱不仅可引起煤污病,严重降低番茄的商品性,还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者。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在温室内白粉虱1a可发生10余代,大约1个月完成1代,世代重叠发生[3]。成虫、若虫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其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冬季温室蔬菜上的白粉虱是春季塑料棚和露地蔬菜的虫源[8-13]。近年来,设施蔬菜白粉虱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被害率几乎达到100%,产量损失达23%~30%,个别温室几近绝收,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产量和质量[14-15]。 南充市自2010年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大棚番茄因多年连作,温室白粉虱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秋番茄已到白粉虱第10代左右,发生危害尤为严重,如温室白粉虱防治不力,导致番茄病毒病发生和危害严重,致使产量损失50%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防治工作,减轻白粉虱发生危害程度,减少白粉虱传播病毒病几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确保番茄生产、农产品质量与贸易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16],确保番茄达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和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农药田间药效

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技术 温室白粉虱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卵--若虫--蛹--成虫,其形成时间为: 一、形态特征 白粉虱一年可生产9-10代,一代30天左右,一次可产卵100粒。卵为黄褐色,鹅卵形,散布在叶背面。若虫身体为椭圆形,初孵化的一龄幼虫会爬行寻找适当的位置,以后即固定在叶背面,口器刺入植物内吸食。成虫身上覆盖一层白色蜡状物,利用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 二、危害 生长中的若虫、成虫大量吸食植物汗液会引致叶片退色、卷曲、萎缩,若虫的分泌物亦经常诱发植物霉病而使叶片蒙上一层黑色霉状物,导致叶片正常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受到干扰,植株衰弱、枯死。此外,白粉虱也经常成为毒素病的传播媒介。 三、综合防治 1.物理方法 (1)黄板诱杀 根据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强烈趋黄性的特性,可用一黄色的纸板,涂上粘油、凡士林油或其他粘着物,放在花卉旁边,虫飞起时即被粘住,这种方法防治成虫效果很好,同时也是监测白粉虱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2)烟草 具有胃毒、触杀及熏蒸作用,可使害虫神经麻痹中毒而死,由于渗透力强,也有一定杀虫作用。将烟叶及叶柄放入容器中,加水50-60 倍,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洒,可防白粉虱成虫,效果很好。 (3)洗衣粉 洗衣粉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洗衣粉溶液可以缓解白粉虱体表的蜡质层,并渗入虫体内,堵塞害虫体表气孔,使窒息死亡,其用量为600-800倍。 (4)肥皂水 取肥皂切成薄片,用热水化开,按1∶60-70的比例加水,冷却后喷施,同时也可加入烟水,能明显提高对白粉虱的防治效果。 2.化学方法 (1)熏杀法 一般适用于封闭大棚,取烟熏剂如25%的蚜虱一遍净,在其点燃物的上面滴上5-8滴80%敌敌畏原液,然后点燃,熏杀4个小时左右放风,效果很好。另外,若连续使用也可取盖杀或天王星(成分为联苯菊脂)2-3滴,滴在燃烧物上熏蒸,效果极好,连续3-4次,可彻底消灭温室白粉虱。 (2)根部施药法 在花卉根部土壤中埋施15%铁灭克(用药量根据盆大小而定,15 厘米的花盆埋0.5克),亦可浇灌40%的氧化乐果2000倍。 (3)药剂防治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调查 研究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Ξ 胡敦孝, 吴杏霞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 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形态做了区别,介绍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生物生态学上的差异,同时给出了B型烟粉虱特征性银叶反应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银叶反应 中图分类号: S43313 S4361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1)05-0015-04 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温室中发生的粉虱均为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在露地未见粉虱大发生的报道。但从1995年以后,烟粉虱(Bem isia tabaci G ennadius)在北方部分温室中逐渐蔓延开来,2000年8~11月北京市东南郊的温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烟粉虱大暴发。烟粉虱又称棉粉虱,甘薯粉虱, 是热带或亚热带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最近十几年来,出现新的B型烟粉虱(又称银叶粉虱Bem isia argentif olii Bellows&Perring),它比其他型烟粉虱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和品质损害,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1~3]。如何防治这两种粉虱,明确它们在温室、大棚蔬菜、花卉上的生 物学特性和相互关系,以及B型烟粉虱在田间棉花、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发生情况,首先需准确认识这两种粉虱。现把这两种粉虱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1 粉虱鉴别的主要特征 粉虱的分类鉴定是根据粉虱4龄若虫后期的拟蛹特征来进行,其中拟蛹腹部端节背面的皿状孔的特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特征主要包括:皿状孔的形状,隆起或凹陷;盖片的形状;舌状突是否突出盖片外,突出部分的形状,末端是否具有刚毛,是否伸出皿状孔外等等。皿状孔的功能是排泄蜜露。肛门即开口于盖瓣下面与舌状突的基部,盖片和舌状突起控制蜜露最终排出的作用。用于分类的其他拟蛹特征还很多,见图1所标注内容[4]。 2 两种粉虱拟蛹的区别 显微镜下观察,烟粉虱的皿状孔为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端有一对毛,尾沟基部有瘤状突起5~7个(封面图右上)。而温室白粉虱皿状孔长心脏形,舌状突短,上有小瘤状突起多个,轮廊呈三叶草状,顶端有1对刚毛,亚缘体周边单列分布,有60 图1 粉虱拟蛹模式图(仿Matin修改) 多个小乳突,背盘区还对称有4~5个较大的圆锥形大乳突(封面图右下)。在田间,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烟粉虱拟蛹的外观为椭圆形、边缘自然倾斜,通常无背刺毛,颜色为淡绿色至黄色,有1对红眼睛(封面图中上)。在多毛的叶片上,拟蛹边缘被叶毛挤压成不规则形,拟蛹背面可具刺毛;温室白粉虱拟蛹的外观为立体(边缘垂直)椭圆形,似蛋糕状,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拟蛹边缘有腊丝,背上通常有发达直立长刺毛5~8对,是由原乳突内蜡腺分泌的(封面图中下),光滑的叶片上也有不具长刺毛的拟蛹。两者成虫羽化均经拟蛹背面的倒“T”形裂缝中脱出。拟蛹壳上有圆形孔的均为该拟蛹寄生蜂的羽化孔。温室白粉虱被寄生的拟蛹为黑紫色,烟粉虱被寄生拟蛹为深褐色。烟粉虱B型与其他型烟粉虱的拟蛹在形态上很难区分,依据个体第4前亚缘毛(ASMS4)存在于种群中比例的大小,前胸气门外的腊缘饰的宽度曾用来区别烟粉虱B型和A Ξ收稿日期: 2001-05-29

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温室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粉虱;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温室 温室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1]。原产于北美,为温室害虫。近几年,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利用温室培育种苗和生产蔬菜、花卉等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温室内特殊的生产环境,白粉虱危害发生急剧上升[2]。温室白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害虫,可为害各种蔬菜、花卉、牧草等281种植物。在国内,受害最重的是温室黄瓜和番茄。温室白粉虱以其幼虫、成虫的针状口器吸食品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使植物光合作用降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成虫和幼虫还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霉菌病的发生,此外,还可以传播病毒病。 1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的体长0.94~1.40 mm,雌雄均有翅,身体淡黄色,全身及翅面覆有白色蜡粉。卵椭圆形,长径0.20~0.25 mm,宽约0.09 mm。端部具有0.10~0.12 mm 长的小柄,初产时淡黄色,后期变黑褐色。幼虫为长卵圆形,扁平,共3龄。体长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加大,为0.29~0.52 mm。蛹的体长为0.7~0.8 mm,椭圆形,扁平,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具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2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在东北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以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危害。随着秋季气温下降,白粉虱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陆续向保护地、温室内栽培作物迁移,秋末进入迁移盛期。翌年春暖时,白粉虱便从室内向露地迁移,春末夏初进入向室外扩散盛期。 白粉虱的生长发育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在温度20~25 ℃条件下,卵期6~8 d,幼虫共3龄,8~9d,卵至成虫羽化约为20d。在24℃条件下,成虫期15~57d,卵期7d,幼虫期8d,蛹期6 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 ℃,幼虫的抗寒力较弱,成虫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 ℃,温度高于40.5 ℃时,成虫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因此,可以考虑控制温度或大棚内的环境条件来压低虫口密度。成虫是唯一活泼的虫态,对黄色具有强烈的趋性,喜欢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 3防治措施

白粉虱治不住基本都错在这件事情上

白粉虱治不住基本都错在 这件事情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白粉虱治不住基本都错在这5件事情上。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大棚种植的朋友对它再熟悉不过,是年年看到它年年杀不完。为害范围广,花、果、蔬菜甚至牧草都能受其所害。眼看到7月,又到它的活跃期。 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直接为害:以吸食植物营养为生,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大量分泌蜜露,利于真菌繁殖,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间接为害:白粉虱还是各种真细菌病害、病毒病的传播媒介,特别是病毒病,一棵植株染病,加上大量白粉虱的传播,大棚蔬菜病害毒就会泛滥成灾,难以控制。 最后影响产量! 棚室内会爆发白粉虱的时间: 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旬-5月下旬; 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旬,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对于杀虫,药物防治不能少,常用药剂有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等,药都是好药,但有的时候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我们有好些细节没做好,失了药效! 1、打药时忽略了大棚外的杂草 “草是虫窝,草多虫多!”很多杂草都是害虫的寄主,白粉虱更是连牧草都不放过的“狠角色”,当然也会寄生在棚外的杂草上。 所以即使棚内的虫杀的再干净,一旦棚外的害虫进到棚内,大量繁殖又是一波虫害。大棚外的杂草最好清理掉,不行也需要打药。 2、打药时,没有加杀卵剂 和常见害虫一样,白粉虱的繁殖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 白粉虱交配后,1头雌虫可产100 多粒卵,多者400~500 粒。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白粉虱的成虫、幼虫、卵共存是很普遍的!所以用药不杀卵,到时虫杀完卵又出来了,打药效果不理想。 3、打药不严 虫子有飞行能力,打不透,虫子到没有药的安全区域避难,打多少遍都是徒劳,建议大家斜向上45度,从下往上打,再者,农药中加入有机硅助剂,促进农药在作物上扩散,确保打严。 一次用药不能把棚室内的白粉虱全部杀死,侥幸逃脱的白粉虱会卷土重来,正确的打药是,头天打完药,第二天紧接着再用药一遍,两遍药后杀虫效果非常明显。 4、用药不当,产生药害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生物型(B型)的出现和广泛传布,以及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的主要害虫,平均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在美国10年内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粉虱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了明显变化,B型烟粉虱有逐年加重危害与蔓延的趋势。在烟粉虱的治理中,生物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且烟粉虱的天敌资源丰富,各国学者对其天敌的研究和应用做了较多工作并已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1 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报道的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约有114种(隶属9目31科),其中瓢虫94种、捕食蝽25种、草岭14种、捕食螨17种。虽然天敌种类较多,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少数几种,且大部分属多食性捕食者。Dean等指出多食性捕食者具有行为可塑性,可通过取食多种猎物提高其捕食作用,使种群得以繁衍。 1.1瓢虫类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原产于美国,为粉虱的专食性捕食者,在加州和弗罗里达等地已成功地应用于控制棉花和圣诞红上的烟粉虱,并已被引入欧洲和我国福建。在室内,小黑瓢虫以取食粉虱卵的生殖力最强,而在田间取食粉虱若虫时生殖力较大。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红蜘蛛等其它猎物,但不能维持种群繁衍。小黑瓢虫能够捕食已被寄生的粉虱若虫,但随着蚜小蜂的发育能被逐渐辨别而嗜食未被寄生的若虫。小黑瓢虫已由多家公司生产销售,其温室作物

推荐释放量为1头成虫/1.39-9.29m2。有报道说,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捕食烟粉虱的潜能虽低,但其搜索力明显强于小黑瓢虫,因此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该种瓢虫的种群密度较高。 1.2 捕食蝽类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为多食性捕食者,取食烟粉虱的卵、若虫和成虫,且更嗜食粉虱卵;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某些花卉植物以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在欧洲,盲蝽已被广泛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由于该盲蝽历时1个多月方能建立种群,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同时释放是保持温室粉虱种群密度较低的关键措施。目前已在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得到应用。Rabou报道在茄子地以2头/株的释放量连续释放3次盲蝽,1个月后粉虱种群便可得到有效控制;以0.5-1头/m2的释放量每2周1次,结合每周释放1次丽蚜小蜂,亦能有效地控制温室番茄粉虱的危害。此外,斯氏盲走螨(Typhlodromus swirskii)和Euseius scutalis取食烟粉虱后,其内禀增长力比烟粉虱增大,且能在温室单一种植的作物上抑制烟粉虱种群的增长,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2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应用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丰富,包括恩蚜小蜂属(Encarsia)、桨角蚜小蜂属(Encarsia)、Amitus属和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的许多种类。我国初步调查记录有19种(主要隶属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 2.1恩蚜小蜂属该属种类多为单寄生。少数为重寄生或多寄生。成虫均将卵产在寄主体内。由于丽蚜小蜂能成功地防治温室白粉虱,因此,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与报道。有关成蜂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该蜂与粉虱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

白飞虱防治技术

白飞虱防治技术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天一代;24℃时需天;27℃时需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

烟粉虱寄生蜂的应用

烟粉虱寄生蜂的应用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 Gennadius) 属同翅目粉虱科, 属于世界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烟粉虱可直接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虫和成虫还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虫还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引发病毒病[1]。烟粉虱被列为当今对农业造成较大灾害的 100种入侵害虫之一,它造成的全球每年经济损失超过 3亿美元[2]。因此,烟粉虱的防治成为研究的热点。烟粉虱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化学防治目前仍是烟粉虱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烟粉虱体被蜡粉 ,且对大多数农药以及优乐得等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面对烟粉虱为害日趋严重而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的现状 ,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都给予极大关注,从不同方面对其防治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生物防治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 ( 主要有虫生真菌 ) 进行防治[4]。本文着重概括了烟粉虱生物防治中的天敌昆虫寄生蜂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2.烟粉虱寄生蜂种类 Gerling等列出了桨角蚜小蜂属 11 种、恩蚜小蜂属 34 种、和埃宓细蜂属 2 种[5],浙江大学孟祥锋等总结了烟粉虱的寄生蜂种类 ,共计 56 种, 包括桨角蚜小蜂属15 种、恩蚜小蜂属 35 种、棒小蜂属 2 种、埃宓细蜂属 3 种、阔柄跳小蜂属1种等[6]。根据研究统计,中国烟粉虱寄生蜂资源十分丰富,其种类目前约有 27 种,占世界总数的 54%。其中,中国烟粉虱寄生蜂有桨角蚜小蜂属 6种,恩蚜小蜂属 21 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等地,其中台湾种类分布最多,有 17 种恩蚜小蜂和 3 种桨角蚜小蜂,占总数的 74.0%;其次是福建,有 12 种恩蚜小蜂和 3 种桨角蚜小蜂,占总数的55.6%[7].下面就主要对恩呀小蜂属、浆角蚜小蜂两个属进行描述。 2.1恩呀小蜂属 目前,在已报道的恩蚜小蜂属47 种烟粉虱寄生蜂中,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已能进行商业化生产[8].并且前者已大量应用于生产实践[9]. 恩蚜小蜂为单寄生性内寄生蜂 ,是异律发育的寄生蜂(异律发育即雌雄蜂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规律)。生殖方式是两性产雌, 雌蜂为初寄生蜂 ,雄蜂为自复寄生。

白飞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4.它的四个虫态同时分布 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且体表布蜡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 植株上虫态较杂,不好防治。一般药只能杀死成虫,很难杀死卵和幼虫,用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导致比较难治。 5.人们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蔬菜定植后,嫩叶梢是粉虱类害虫取食的最佳食物,有些菜农朋友对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还有定植后,蔬菜开始生长,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6.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也有些药剂只杀虫卵而不杀成虫,导致成虫不断产卵,卵孵化后成虫不断。 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药剂,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等,这些药剂都是治成虫的,打完药之后会死一大片成虫,但对于其它三个虫态卵、若虫和蛹来说,没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过段时间还会有成虫危害。 防治对策 1.轮作倒茬 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罪魁祸首爱吃蔬菜,啥都会危害(如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等) 叶背上各种虫态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瓜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番茄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辣椒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危害连锁反应 1、粉虱本身会分泌蜜露(它的排泄物),污染叶片和果实,容易引发煤污病,导致减产并会降低产品商品性。

番茄果上的煤污(图片来源:网络) 2、粉虱是刺吸式口器,在叶背上吸汁液,可以顺带传播病毒病。 由粉虱传播的黄化曲叶病毒病(图片来源:网络)好方法在这里! 1、根除虫源

? 育苗室应与生产的棚室隔开,育苗前或定植时,清理基地里的残株杂草,使用熏杀或喷杀方法消灭残余成虫; ? ? 棚室通风口设尼龙纱网,控制外来虫源。 ? 2、轮间作处理 ? 把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换成种茼蒿、菠菜、芹菜、蒜苗等粉虱不喜欢而又耐低温的蔬菜,可以避免粉虱飞向棚室蔓延危害; ? ? 也可用以上蔬菜与作物间作,防止粉虱传播蔓延。 ? 3、生物防治(有机农场可用) ? 人工释放粉虱天敌,如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者蛹3~5头,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4次)、草蛉(1头草蛉可以吃掉170头粉虱幼虫)。 ?

番茄田释放寄生蜂(图片来源:网络) 草蛉可以捕杀粉虱(图片来源:网络)4、穴施药剂驱虫(菜农经验) ?

在定植时,选择一些可以穴施的药剂,如添了缓释成分的片剂农药、生物菌制剂施惠等,可以起到好的驱虫效果。 ? 5、黄板诱杀成虫(强烈推荐) ? 粉虱成虫具有趋黄性,在发生初期就应该挂上黄板,黄板可以市场上购买1元以下/张,或是自己制作(购买黄色的硬纸板或者用油漆涂成黄色, 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再涂上一层粘油,粘油是10号机油加点黄油调匀制 成的,隔10天左右换下涂了油的塑料袋,再重新按前面的步骤换上新的)。 ? ? 黄板挂在植株的上方相平或者稍高,每亩40~50张左右,视虫害程度而 增加。 ? 番茄田挂黄板(图片来源:网络) ?

白粉虱

白粉虱 白粉虱是粉虱科昆虫类,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白粉虱的出现。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白粉虱 中文别名:小白蛾子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颚亚门Mandibulata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同翅目Homoptera 科:粉虱科 种:白粉虱 形态特征 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64毫米,宽约0.74毫米。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背盘区中央稍向上隆起,整个蛹壳面覆盖白色棉状蜡丝。亚体缘周边单列分布小乳头状突。在背盘区对称分布有5对较大的短圆锥形乳头状突。在腹部中段的2对较大的乳头状突之外侧还分布有1个小的乳头状突。管状孔略呈三角形,盖瓣片仅盖住孔口上方,舌状器明显伸出盖瓣片以外。在管状孔上方两侧分布1对鬃状短毛,在亚体缘尾端分布有2根鬃状长毛。 分布地区 粉虱科昆虫的1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国北起大庆,南到石家庄,西起兰州、西宁,东到济南均不断猖獗发生。日本、荷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华中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个产142.5粒。也可孤雌生殖,其后代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做短距离行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失去了爬行的能力。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雌可产40~50粒卵。雌成虫有选择嫩叶集居和产卵的习性,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移动,造成各虫态在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常表现明显的规律。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寄主 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葛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一品红等各种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 为害特点 锉吸式口器,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除严重为害番茄、青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外,也是严重为害黄瓜、菜豆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1.4毫米,淡黄白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 卵 长椭圆形,长约0.2-0.25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卵柄,产于叶背。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蛹椭圆形,长约0.7-0.8毫米。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防治技术 白粉虱发生情况最重、代数最多、抗性最强的地区为寿光地区。一般产品在其他地方很好的药剂在寿光是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经当地农民多年使用实践推荐:最特效的白粉虱防治药剂出自郑州沙隆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特效药:沙粉 虱沙粉虱 配方:苯氧威·高氯+呋虫胺+粉虱趋避剂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NY/T ××××—2012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 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越冬虫量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 1

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 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 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 5.1.1 调查时间 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 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 5.2.1 调查时间 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晴天2

如何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俗称小白蛾,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和草莓受害最重。成、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病规律煤污病,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生长衰弱甚至萎死亡,还可传播某些植物病毒病。一般减产10%-30%,白粉虱已成为保护地瓜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若防治不及时,会对瓜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1为害状况 白粉虱主要为害黄瓜、西葫芦、南瓜、冬瓜、番茄、辣椒、茄子、刀豆、豇豆、豌豆及野生蔬菜如蒲公英等。 1.1温室白粉虱成虫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喜欢群聚于寄主植物幼嫩背面,随着植株的生长而不断追食顶部嫩叶并在上面产卵。成虫和若虫刺吸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植株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枯死,导致温室蔬菜减产或绝产。 1.2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寄主植物上分泌蜜露,堆积于叶面和果实上,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1.3传播病毒病。 由于白粉虱活动的密集性,还会引发病毒病的传播。该虫发生程度与种植的作物有关,在黄瓜、菜豆上种群密度极大,而在油菜、菠菜、韭菜上种群数量难以发展。由于该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形体小易于隐藏,给防治造成很大难度。 2发生规律 白粉虱在温室条件下,一年内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 白粉虱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18-21℃,在温室条件下完成1代需要30天左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雌性。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逐步发展到高峰。

2.1成虫。形体小,淡黄色,雌虫体长1-2 mm,翅展2-2.3 mm;雄虫体长0.8-1 mm,翅展1.7-2mm。翅膜质覆盖白色蜡粉。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物的生长不断在顶部嫩叶产卵。 2.2卵。长0.22 -0.26 mm,最宽处0.06-0.09 mm,卵有柄,柄长0.03 mm。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紫黑色,产下的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 2.3若虫。椭圆形,扁平,长0.52 mm,体缘及体背有数十根长短不一的蜡刺,两根尾须长。其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固定在叶片背面为害作物。 2.4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不透明,体长0.7-0.8 mm,体厚0.18 mm,体背有蜡丝5对-8对,体背有10对蜡翅。 3防治方法 白粉虱在春季和初夏由温室传播扩散至露地蔬菜,秋季和初冬则返回温室越冬。针对其迁入和迁出虫源地的两个重要环节,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增强防治效果。 3.1农业措施防治。 3.1.1重发生区提倡温室冬春茬栽培芹菜、韭菜、韭黄、油菜等耐低温而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适当减少黄瓜、番茄种植。 3.1.2培育“无虫苗”(又称“清洁苗”),把育苗床与生产温室分隔开,育苗前清除杂草和残株,彻底熏杀残余虫口,在温室通风口张挂防虫网,控制外来虫源。田间作业时,结合整枝打权,摘除被害枯黄的下部叶片并加以处理,有预防和治虫作用。 3.1.3温室、大棚附近避免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3.1.4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以免为白粉虱的大发生提供环境条件。

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办法

白粉虱危害及其严重,几乎可以危害所有绿叶类植物,要想高效率防治白粉虱,必须充分了解白粉虱的活动规律及习性,然后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白粉虱。 一、白粉虱生活习性: 1、越冬期: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繁殖、扩散期:3月中旬至6月中旬转移、扩散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此时气温偏高,白粉虱由大棚转向露地危害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秋熟作物不断衰老,烟粉虱不断向秋播作物上转移扩散,再次进入大棚危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为全年虫量高峰期,(大棚菜区经销商有金9银10一说)10月以后,温度下降,对烟粉虱的繁殖和存活十分不利,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露地烟粉虱纷纷向大棚转移或死亡,直至11月中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结束。 2、温度: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繁殖最适温度18~21 ℃;17℃以下停止活动(不代表死亡)即耐高温,又耐低温,可以忍耐45 ℃高温,也可以在5℃低温下存活一段时间,能够在北方的温室大棚中越冬,能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多在温暖、干旱的春、秋季节爆发。 3、产卵:雌成虫产卵200-300粒左右。群体以40倍不等的速度繁殖。每年发生6~11代每代30天左右;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分布:顶上中下 一、防治策略: 1、以防为主; 2、治早,治了。 3、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 4、防虫网。

二、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放置草蛉、丽蚜小蜂等白粉虱天敌等进行捕杀 草蛉卵 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 3、化学防治: ①轮换交替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胺等 ②杀虫杀卵结合:配合吡丙醚、丁硫克百威、灭多威(部分作物禁用)等 ③速效与持效期结合:吡蚜酮+杀螟丹或者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粉虱捕匠 ④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结合:吡蚜酮+粉虱捕匠;烯啶虫胺+粉虱捕匠,噻虫嗪+粉虱捕匠。也可用藻酸丙二醇酯+粉虱捕匠 产品:粉虱捕匠,生物制剂,杀虫杀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