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4、学会分析“安拉阿巴德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干季和湿寄降水量分布图”,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成因及影响

教学媒体: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示意图、《敢问路在何方》磁带

教学方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这部电视相信同学们都看过吧,唐僧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南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板书]:南亚

[活动]:你印象中的南亚是怎样的?(七嘴八舌话南亚)

[承转]:南亚是否与我们印象中的一样呢?就让我们走进南亚。

[投影]:南亚的政区图图。

[板书]: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

[小结]:位置: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

大地区,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亚大部分在100N~300N。

[提问]南亚有哪些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哪些是临海国家?哪些是岛国?与我国相临的国家有哪几个?

[读图归纳]:南亚的国家有七个,内陆有两个国家:尼泊尔、不丹;临海有三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海上有两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与我国相邻的有四个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教师总结]:喜山印洋间,北回归线北部穿,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相临有四国,尼不与印巴。

[读图、提问]:南亚七国的首都各是什么?

[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承转]:在了解了南亚的位置和国家之后,同学们不禁要问唐增师徒四人来此取什么经?为什么来此取经呢

[板书]:二、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讲述]:唐僧要来这里取的是佛经,因为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除了是佛教的发源地之外,还是印度教的发源地。

[提问]:现在南亚各国居民主要信什么教?

[小结]:斯里兰卡和不丹信仰佛教;印度和尼泊尔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信仰基督教。

[朗读]:“泰姬陵”

[提问]南亚有哪些奇特的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

[小结]:巴基斯坦的清真寺;印度的泰姬陵。

[承转]:南亚与我国相临,唐增师徒四人为什么要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呢?原来,这主要是与地形有关。南亚的地形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板书]:三、三大地形和两条河流

[投影]:南亚地形图,

[提问]:南亚的地形可分为哪三大地形取?

[读图小结]:南亚的地形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广阔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提问]:读图详细介绍南亚的三大地形区。

[学生1]:北部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地势逐级下降,十分崎岖。而且,喜马拉雅山脉又高又长,就像一座很高大的山墙,把南亚同亚洲大陆的其他部分分隔开。[学生2]:中部平原主要由几乎连在一起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组成:西起阿拉伯海岸,向东延伸至孟加拉湾,面积十分广大,粗略一看有点像一个弧形。[学生3]:南部是印度半岛上的德干高原。德干高原西部略高,东部略低,地表起伏和缓,沿海有狭窄的平原。半岛以南的印度洋中有斯里兰卡岛。

[评价]:同学们观察仔细,介绍的很精彩。(掌声鼓励)

[承转]: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由印度河和恒河这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

[提问]:这两条大河是发源于哪里?主要流经哪个国家?注入哪哪个海洋呢?[投影]:南亚的河流。

[板书]:2、南亚两大河流

[活动]: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南亚的两条河流。

[小结]: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主要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

[承转]:印度河、恒河冲积形成的平原面积广大,是南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提问]:南亚在人口数量和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就有三个。

[提问]:南亚各国都是何种经济性质的国家?

[小结]:南亚七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提问]:印度的工业生产条件怎样?(煤、铁资源丰富)

[提问]:有那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小结]:传统工业有:钢铁、纺织等,新兴工业:电子、汽车、制造、航天航空、电脑软件等。

[扩展]:印度的电脑软件业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中心”

[活动]:如果现在我们再次到南亚去取经,我们应该取什么经?

练习:完成课本42页活动题

第二课时

[导入]:唐增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除了要翻山越岭外,还要经常受到炎热和口渴的煎熬,要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先来研究南亚的气候。

[读图]: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气温、降水方面来考虑。

[投影]: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指导]: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分析气候统计图。

[讨论]:利用44页图,分析南亚雨季降水多的原因?

[归纳]: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小结]: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三季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讲述]:迎风区,降水多,背风区,降水少。在南亚,每年的6到10月份盛行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来,来到这里受到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空气饱和,容易成云降雨。因而刚好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区的乞拉朋齐降水相当丰沛,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被称为是世界的“雨极”。

[承转]::由此可见,西南季风对气候影响很大。同时,它对农业也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活动]:如果你是一位农业专家,你认为南亚的农业应该怎样分布合适?

[归纳]: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黄麻——恒河下游地区;棉花——德干高原西部。[讲述]:由于南亚的降水受西南季风的控制,在西南季风正常年份: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西南季风异常的年份:如果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旱灾;来得迟。相反如果西南季风来的早,退得晚,风力强——水灾。

[练习]:完成课本43、44页活动题

播放《敢问路在何方》学生在歌声中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一、南亚的位置与国家

在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

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

二、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三、三大地形与两大河流

1、地形:北部:高大崎岖的山地

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高原

2、印度河

3、恒河

四、人口与经济

1、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2、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3、各地降水量差异很大

4、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有许多成功之处,当然也有部分不足的地方,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过程中,做得较到位的方面:

1、导入新颖,以《西游记》中的唐僧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的故事,引出今天的课题《南亚》。

2、教态自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板书工整合理,知识层次分明。

3、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全班齐读阅读材料,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良好。

5、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较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达到预期效

果。

6、以完成课后活动题的方式结束本节课,恰到好处。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南亚》第一课时共分为三部分内容讲解(位置、范围与国家;佛教、印度教发源地;三大地形与两大河流)。但由于教学过程中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最后一点内容没完成;

2、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部分学生不专心听讲。

4、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5、注意言语激励,如学生在答对问题或者完成一项任务之后,适当给予鼓励。如“很好”,“回答的不错”,“完全正确”等等。或者全班学生给回答对的同学与掌声鼓励。这样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4、学会分析“安拉阿巴德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干季和湿寄降水量分布图”,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成因及影响 教学媒体: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示意图、《敢问路在何方》磁带 教学方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这部电视相信同学们都看过吧,唐僧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南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板书]:南亚 [活动]:你印象中的南亚是怎样的(七嘴八舌话南亚) [承转]:南亚是否与我们印象中的一样呢就让我们走进南亚。 [投影]:南亚的政区图图。 [板书]: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 [小结]:位置: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

大地区,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亚大部分在100N~300N。 [提问]南亚有哪些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哪些是临海国家哪些是岛国与我国相临的国家有哪几个 [读图归纳]:南亚的国家有七个,内陆有两个国家:尼泊尔、不丹;临海有三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海上有两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与我国相邻的有四个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教师总结]:喜山印洋间,北回归线北部穿,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相临有四国,尼不与印巴。 [读图、提问]:南亚七国的首都各是什么 [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承转]:在了解了南亚的位置和国家之后,同学们不禁要问唐增师徒四人来此取什么经为什么来此取经呢 [板书]:二、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讲述]:唐僧要来这里取的是佛经,因为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除了是佛教的发源地之外,还是印度教的发源地。 [提问]:现在南亚各国居民主要信什么教 [小结]:斯里兰卡和不丹信仰佛教;印度和尼泊尔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信仰基督教。 [朗读]:“泰姬陵” [提问]南亚有哪些奇特的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 [小结]:巴基斯坦的清真寺;印度的泰姬陵。 [承转]:南亚与我国相临,唐增师徒四人为什么要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呢原来,这主要是与地形有关。南亚的地形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板书]:三、三大地形和两条河流 [投影]:南亚地形图, [提问]:南亚的地形可分为哪三大地形取 [读图小结]:南亚的地形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广阔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部编版语文五上《落花生》教案和教学反思

15、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科书第44-45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 教学难点:验证抛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硬币、写有数字1-6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出示故事视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

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可能会等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生:…… 师:农夫“可能等不到兔子”,也“可能会再捡到兔子”,那你们认为哪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生:…… 师:农夫是否能等到兔子,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生活中许多事情的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初识Excel》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Excel的工作界面及其组成;认识行、列和单元格;并能准确录入数据。让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和修改工作表标签的操作。通过本节中录入数据的实例,掌握制作数据表的基本方法,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与技能为本章Excel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少或从未接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对Excel 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抽象思维的影响,因此在Excel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的操作,认识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 (3)理解工作表的行、列和单元格和区域的概念; (4)掌握单元格数据的录入与修改的操作; (5)学会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Excel数据表格中录入数据,初步掌握制作数据工作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现代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信息管理可以做到有条理,规范化和高效率,激发学习Excel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Excel窗口的组成,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 难点: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 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教师:展示表格、数据管理、图表等Excel截图。 引入:如果要制作这样的数据表可以通过学习本章节后制作出来。学生观看数据图表,了解Excel软件的基本功能。设计引入,并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让学生对Excel软件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南亚》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王东学 陕西.洛川 727400 【教材分析】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其他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该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水热条件好。古老的德干高原起伏和缓,面积宽广的恒河——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在阐述自然要素知识时的“三二一”特色,即:三大地形区、两大河流、一种主要的热带季风气候。 【教材处理】南亚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学习时把河流与地形放在一起,因为南亚的河流流向受地形的影响特别明显;南亚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地形对气候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南亚的农业受益于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放在一起学习。 南亚自然要素联系简图如下: 图 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合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并能在地图填充册上填绘出南亚的国家、主要的城市。知道其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2、描述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并能在地图填充册上填绘出主要的山脉、高原、河流; 3、知道南亚的重要气候类型,读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南亚的地理位置。 2、读南亚地形图分析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特征。 3、读图说出两大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地形区、注入的海洋。 4、读图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5、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阅读地形图、气候图等,讨论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学难点】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研讨 【导课】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 【目的】用学生熟悉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同时点明本章所学的地区。 【教学内容设计】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说出《西游记》中的唐僧到哪里取经?唐僧取的是什么经?为什么要到此地区取经?现在南亚人民信仰那些宗教? 【目的】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和唐僧师徒一起从我国西安出发,经陆路进入南亚,去领略南亚的自然风光吧。 【教学内容】 Ⅰ 位置与国家 【教学内容设计】 多媒体展示“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图”、“南亚地形图”和“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1、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 2、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大洋之间?位置有何重要性?(教师可以用板画示意图) 3、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屿国?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哪些?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1、大部分位于10oN~30oN 之间,属于热带。 2、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东接东南 两大河流 影响河流流量 三大地形区 影响气温、降水 热带季风气候 决定 气候 特 色 南亚位置 控制河流的分布、流向

落花生教学设计及说明

《落花生》教学设计 魁斗溪东小学章淑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角色朗读,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相机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 花生谈花生) 二、学习“议花生”部分 (一)了解花生的“好处”。 (课件出示句子:“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师:看着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父亲的话是什么?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默读3—15自然段,思考:父亲说了什么话?并用“——”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a、学生默读思考,师巡视。 b、交流。说一说你找到的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个别学生回答) 2、师:花生有什么用处?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味美可以榨油便宜) (相机出示课件: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

3、对照画面分角色朗读对话。 (二)体味花生的“可贵”。 师: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哪一样是很可贵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0自然段,并用“——”划出描写苹果、桃子、石榴的句子,用“~~~~”划出描写花生的句子,在重点词语下加“△”。 1、指读描写苹果、桃子、石榴和花生的词句。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格。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落花生,但是作者为什么还写到苹果、桃子、石榴这些事物呢?引出对比手法。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段。 4、采访“落花生”,引导得出花生的品格。(板书: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5、说一说: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 (三)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1、理解父亲对孩子殷切希望的句子。 (课件出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齐读) a、找出这句话的关联词,想一想,前后两半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父亲希望我们要像花生的原因是什么?) b、谁能改变这句话的顺序,并保持这句话的意思不变。 c、小结:课文从一家人谈论花生到父亲希望我们做个像花生一样的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2、我领会父亲的话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我已经领会了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a、“体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b、人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却做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可以吗? c、所以,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呢?联系实际说一说身边有用的人。 3、小结。大家注意到了吗?有用的人,既可以是伟大、体面的人,也可以是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的人。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是有用的人。 4、师:那天晚上父亲的说的话对作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几十年过去了,父

小学数学_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

师:刚才这一小组的同学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描述了他们抽签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它们来表述事情的发生情况。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 2.二组展示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并上网查阅了资料,认为抛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掷骰子的方法是不公平的。 生2:我们小组通过试验得出结论:抛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我们在家都进行了抛硬币试验,下面是我们的记录。生1和生2抛了100次,生3和生4抛了200次,发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很接近。我们还上网搜集了数学家抛硬币的试验,他们抛的次数几千甚至几万次,正面朝上的次数更接近0.5. 生3:我们也研究了掷骰子的方法是不公平的,骰子上有六个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也就是每个面朝上的几率是六分之一,而大于3的数字有三个,小于三的有2个,所以对男生不公平。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还制作了一个大圆盘,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六份,分别标上六个数字,大于三的数占了三份,可以用六分之三表示,小于三的数字占了2份,可以用六分之二表示,六分之三大于六分之二,所以这个规则对男生不公平。大家看明白了吗? 师:怎样修改这个规则就公平了? 生:女生的不变,掷出大于3或等于3的数男生获胜,都是六分之三,这样就公平了。 生:也可以改成掷出的是偶数女生赢,掷出的是奇数男生赢。 生:可以改成每人掷一次,谁掷的数大,谁就获胜。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不仅动手操作,还上网查阅了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抛硬币的方法分糖是公平的,掷骰子的方法是不公平的。 3.三组展示 师:可能性就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这一知识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还用于军事方面。看古代大将军狄青,(狄青,宋朝时的一名大将军,他勇而善谋,每次战争他都能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 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 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

南亚教学设计

《南亚》教学设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李莉

《南亚》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提前下发导学案,安排《南亚》的预习内容,明确学生的预习任务及具体做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南亚的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 2.掌握南亚的三大地形和两大河流的分布。 3.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能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三(三大地形区)、二(两大河流)、一(一年分三季)。 教学难点: 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案导学、以图析文、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课 播放南亚风光视频音乐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开启游览之旅。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欣赏景观图中,感知南亚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预习反馈再现疑难 学生结合学案将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所在小组讨论完成,小组难以破解的问题,在全班探究时解决。 (三)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位置与国家】 1.出示“南亚地形图”和“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由小组推选学生展示南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南亚的七个国家。并对国家进行分类。

2.根据“南亚次大陆”资料,,说明“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关系。 3.归纳:位置与国家 [设计意图] 运用地图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明确南亚的地理位置。进而识记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三大地形两大河流】 1.在“南亚地形图”中,学生指图展示三大地形。 2.通过看“绘制地形剖面图”视频,结合图引导学生归纳南亚地形特征。 3.通过判断德干高原东、西部地势高低,总结判断方法。 4.在“南亚地形图”中找到两大河流,能准确的说出发源地、流经的国家和注入的海洋。 河流名称发源地流经的国家注入的海洋 印度河 恒河 5.归纳:三大地形与两大河流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视频、图表和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主要气候,热带季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文来揣摩它的意思。检查自学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榨”是翘舌音,“吩”是前鼻音,“亭”是后鼻音,“便宜”的“便”在这里读“pián”。“慕”字在书写时,不要把下面写成“小”。 2、阅读理解。 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对话里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表达运用。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其实他是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可以借助身边的某一事物,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学数学_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的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具准备:纸盒,乒乓球,记录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摸球活动,激发兴趣。 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一盒乒乓球) 生:…… 师:大家打过乒乓球吗? 生:……. 师给学生教授我们中国的乒乓球是很厉害的,是我们的国球,今天让乒乓球来当助手,帮助我们学习和数学有关的知识! 准备三个纸盒,标有1号,2号和3号纸盒,利用手中的纸盒和盒子中的乒乓球展开摸球活动! 1.活动一,第一次摸球全是黄球——体验“一定”“不可能” 让学生4人一组,分小组活动,一人摸十次,摸完再放回!让孩子通过孩子的摸球情况猜测纸盒中的乒乓球的情况,然后让孩子打开纸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概念,从自己亲身动手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2.活动二、第二次摸球既有白球又有黄球——体验“可能” 仍然是4人一组,每人摸十次,摸完后放回,纸袋中放有3个黄球。两个白球,可以利用活动一的经验,同样根据摸球的结果,让孩子猜测纸盒中既有黄球又有白球,让孩子再一次经历“激疑—猜测—验证” 的过程,让孩子在自己动手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可能”来描述发生的事情。

南亚 教案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二节南亚(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③、学会分析气候资料图,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资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训练,体会地图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树立“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1、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南亚的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特征。 三、教学难点: 南亚的气候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历史故事传说引入新课内容。 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后,非常注重对外的交往,有丝绸之路、有郑和下西洋、有鉴真东渡、也有我们从小就听遍了的唐僧取经——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找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学生为全体学生简单介绍,提高兴趣。 板书:第二节南亚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位置与国家 (自主探究)读图7-11“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 1.请用红笔描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再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 2.思考:①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 ②东西濒临什么海或海湾?(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③南亚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如何?(0°—36°N) ④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点拨:展示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喜山印洋间,北回归线北部穿; 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 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 相邻有四国,尼不印巴。 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印度(南亚)地理位置:(通过读图启发学生。)

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篇一: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落花生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落花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三、总结深化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课件的运用,深化了课文情感目标的落实。 篇二:落花生教学设计参赛获奖作品 《落花生》教学设计 金太阳学校:袁璐璐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过程方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品味,在探讨交流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初中数学_感受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概率初步 6.1 感受可能性 一、备课标 (一).内容标准:认识随机现象,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二)核心概念:通过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十大核心概念本节课突出体现为运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二.备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概率初步》第一节课感受可能性。本节课首先通过生活常识提问及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新课内容,进而判断事件类型,并不断渗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掷图钉和掷硬币的试验,感受频率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概率的定义,为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及今后学习概率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猜测、试验、探究、交流与分析过程中获得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在掷骰子的情景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所给出的问题的答案,渗透估计思想,在“议一议”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概率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备学情: (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 1. 学习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让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经历猜测、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以及大量的生活经验。 (2)支持性条件:通过猜测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起点能力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等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缺乏系统知识来规范。 (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理解,针对这一困难,采取策略是让学生参与游戏,在掷骰子的活动中统计数据感受可能性大小。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教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灌输概念,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探究知识点。 ■学情分析 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多媒体的知识正是他们所喜欢和欢迎的。故学生学习本课时,兴趣极高,求知欲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牢牢抓住本课特点——“认识”,以认识多媒体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认识多媒体技术给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2)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3)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2)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分析多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精编】

2.落花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准备: 许地山的资料;落花生的相关资料;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新课导入的方式丰富多彩,提供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仅供参考) 1、类比导入新课: 师: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

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2、谜语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生猜) 对,是落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3、交流资料,简介落花生引入: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查阅了有关花生的资料,请互相交流一下对花生生长的特点和用处的了解吧。(自由交流,展示真实的学习起点)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可不是一篇仅仅只是介绍花生的文章哦,它是著名的作家许地山先生写的。 4、开门见山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落花生(可制做一张用落花生做背景,写有课题和作者姓名的灯片),文章的作者是──(师指灯片,请学生齐读)。关于本文作者许地山,文后有一个介绍。请大家读一读68页的“资料袋”,准备说说从“资料袋”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有什么想问的吗?(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通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浏览“我的电脑”》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0课浏览“我的电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我的电脑里找到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做一个良好的信息公民。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媒介: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创建文件,了解了什么是文件夹,可我们的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1、认识“我的电脑”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打开这个窗口。说一说:“我的电脑”窗口里的图标有哪些是你认识的?请说出来。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列出了计算机安装的全部驱动器。

(1)“英寸软盘(A:)”图标表示3.5英寸软驱,用“A:”的符号表示,读作“A盘” (2)(C:)和(D:)图标是硬盘的图标,一台计算机通常会有2—3个硬盘图标。“C:”和“D:”是C盘和D盘的符号。 (3)(E:)图标是光驱的图标,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一般都会有这个图标。 窗口中的其他图标是一些专用的文件夹,图标上都有一个表示类型的图案。 2、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用“我的电脑”查找文件,是从查看某个硬盘开始的。双击“我的电脑”中的某个硬盘的图标,可以打开表示那个硬盘的窗口,显示这个硬盘中所有的文件夹和文件。 双击需要查找的子文件夹,就可浏览这个子文件夹中的所有子文件夹和文件……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查找下去,直到找到所需要查找的文件。 现在我们来寻找前两节课创建的“练习1”文件,看看它放在哪里。 (1)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双击C盘图标,打开C盘窗口; (2)在C盘窗口中,找到并双击“My Documents”文件夹; (3)在这个文件夹窗口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练习1”这个文件了。 小知识:“My Documents”就是“我的文档”,是Windows专门为操作者指定的一个文件夹,操作者自己创建的文件,只要不做特别的指定,一般都存放在这个文件夹里。 小技巧:在向前查找文件的过程中,单击工具栏上的“后退”按钮,要以退回到前一次查找的文件夹。如果单击“后退”旁边带有下拉箭

初中地理《南亚(5)》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 课时:第1 课时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能够在图上找出南亚位置、范围、主要的国家及其首都。 ②读图说出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 ③运用南亚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地势及地形分布特点。 ④运用地图说明南亚两条主要河流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资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理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分析,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地形和河流的相互关系。 教学媒体: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演绎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壱、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出示《西游记》图片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 出示南亚地区轮廓图及南亚地区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讲述:1300 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玄奘带回佛经600 多部,佛教的发源地就是

古印度。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就踏足这片神奇的土地,领略一下它神奇的风采吧! 二、讲授新课 (一)位置与国家 1.位置: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课件出示南亚地区图,并提出以下问题: ①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 ②东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湾和海? ③南亚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如何?北回归线穿过本区的什么部位? 【学生讨论】学生先自学再相互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南亚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大部分位于低纬度的热带,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教师点拨】精讲点拨:“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 明确“南亚次大陆”与“南亚”这两个名同含义不同。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而“南亚”则是由南亚大陆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 2.国家: 【转承】你知道南亚有多少个国家?让我们一起参观一下南亚的国家吧! 出示南亚政区图,和学生一起找找南亚的国家。 【教师提问】哪些是临海国家、内陆国家、岛屿国家?哪些国家同我国相邻? 【学生讨论】学生读南亚政区图,在图上,找出南亚所有的国家并请学生代表陈述:南亚共有7 各国家,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印度(新德里)、尼泊尔(加德满都)、不丹(廷布)、马尔代夫(马累)和斯里兰卡(科伦坡)。 【教师小结】南亚共有7 个国家,一个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印度与巴基斯坦各自控制其中一部分。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与中国相邻: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