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艺美术品。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情景。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消弱了,神秘礼制气氛几乎没有了。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标志,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遗痕,春秋始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美。漆器工艺达到一个新水平。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缛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织绣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国故地遗址出土实物最多。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一、建筑

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数量迅速增多。宫廷建筑打破西周以来的“王制”传统,“僭越”(超越等级规定)现象十分普遍。建筑也同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建筑技术、装饰手法以及建筑材料等等,都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1.列国都城的基本情况

至目前为止,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对列国的都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对它们的规模和型制基本已经探明,现择要介绍如下。

东周王城洛邑

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部)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邑,历史上称为成周。周平王迁都,称王城。周最高统治者开始以成周为活动中心,直至灭亡,大约在洛邑活动了近五百年。通过考古发掘,可知王城南临洛河,西跨润河,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系用夯土筑成,厚约10米。城内布局,因遭严重破坏,目前尚未探明,北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全长2890米,城外有深约5米的壕沟,西墙和南墙只发现一部分,但两墙交接的东南城角很清楚,虽然未掘得东墙,全城的大致范围比较明确,因为城的四角已有三角比较明确。

齐国临淄

临淄作为齐国的首都长达六百多年。经考古发掘已探明,现在保存的齐故城,分大小二城,小城套在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平面均作纵向的长方形,城的东西两侧紧靠淄水和泯河,南北两面则挖有壕沟,显然是为了御防。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军事的密切关系。部分城墙随河岸的

变化而呈多处转折,其余几面城垣均较平直。大城是供平民活动的郭,小城是宫殿区,小城内有椭圆形“桓公台”,台周围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附近发现有铸造钱币的遗址。在大城遗址内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址,表明它是平民区。大城的城门及街道、马路布局已基本探明。在城内十条交通干道,多与城门连通。大城的七条干道各宽10米至20米,足见当时的交通盛况。小城的两条南北走向的干道最窄,其宽度不足10米。城内有排水明渠和桥,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价值。城郭规模远远超过东周洛邑,说明齐国早已不遵守周礼了。

燕下都

燕下都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是目前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东西长8公里,呈磬形,由东西两座连接而成,建在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的广阔的平原上,两河成为天然屏障。东城和西城由一道厚厚的墙和人工开凿的“运粮河”隔开,以保障宫城(东城)安全。东城即宫城呈横T字形,四周夯筑土城墙,墙基宽约40米,周长18公里,中部偏北还有一道东西横亘的隔墙,将宫城分为两部分。墙基宽约20米,全长4460米。西城即郭城,由北南西三道城墙及运粮河组成,西墙较直,北墙有拐弯,在西斗村西、村北和村东几经拐折,形成一个覆斗形。南墙由燕子村西折向南,涉易水至龙湾头村西口复东行,与运粮河西岸相接,城墙厚约40米。三面城墙全长14公里。东城内有一条明显的高大夯土台基构成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望京台”、“张公台”、“老姆台“等大型宫殿主体建筑的夯土台基。宫殿区位于东城的东北部,由隔墙和3号古河道将它和手工业区隔开,形成一个宫城之堡。宫殿区以武阳台基址为中心,在武阳台东南和西南有左右相对峙的“路家台”、“老爷庙台”两座大型宫殿的夯土台基

战国至秦统一的二百年间,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高台建筑的出现,这种建筑形式直至汉代仍在流行,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

赵国邯郸故城

邯郸故城可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郭城即大北城,位于宫城东北,面积比宫城大。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邯郸故城的布局比较特别,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组成宫城的三个小城也彼此独立。宫城以西城为中心,东西和北城为郭城,此种布局形式为其所独有。宫殿建筑集中在西城,城内有夯土台五座,东城和北城也是建在夯土台基上的。大北城与郭城不相连,是一座独立的郭城。从城内已发现的生活用具、烧陶、冶铁、铸铜、制骨及制造石器的手工业作坊来看,大北城是当时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区的核心,也是当时的居民区。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是出于王宫安全的考虑。

秦国咸阳城

秦国曾三易都城,初都雍城,后徙栎阳、秦孝公始都咸阳。三都遗址保存得都不好。咸阳城,按文献记载,规模很大,除秦原有建筑,始皇在削平六国的过程中,每破一诸侯国,皆仿其宫室坐之咸阳北阪上(咸阳城北高坡上),南临渭,自雍门以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其规模已赫然可观。始皇35年修建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宫殿规模之大不难想象。但时至今日,对秦宫遗址尚未完全探明。整体布局虽因河床地移遭到严重破坏,但宫殿区遗址保存尚好,在东西长六公里、南北宽约二公里的咸阳塬上下,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宫殿遗址。

每个台基都长宽数十米,秦代砖瓦俯拾即是。已经发掘的咸阳宫1、2、3号宫殿遗址,以及秦望夷宫遗址、秦兰池宫遗址等。除发现夯土高台基、宫殿、回廊等遗址外,还发现了大量印有不同纹饰的瓦当、空心砖、方砖等建筑材料。还发现了壁画残片。

楚国郢都纪南城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曾经是疆域辽阔、经济文化繁荣的强国。经勘察及与文献对照,郢都在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规模大而豪华。《楚辞.招魂》对当时的宫殿有具体描述。说台上有台,馆上有馆,建筑在重重叠叠的高山上。门上挂珠帘,门楣雕花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前有栏轩,堂下有池塘。

纪南城的遗址平面,东西4.5公里,南北3.5公里。城垣高出地面4-5米,北墙高至7米以上,城墙上部的宽度,或为14米、或为12米。临近城门的地方则缩至10米,夯土层厚约10米。城外有护城壕环绕。城门已发现五座,又有两座水门。西垣北门的发现表明,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门道比两侧的宽一倍。城门的一侧,往往有附属的建筑基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也有三道门,以便河水和船只通过。纪南城的夯土台很多,初步探明的已有一百多处。东南是当时的宫殿区,夯土台基最为密集,占已探明的一半以上。在其东侧和北侧,又钻探出断续的宫殿遗址,全长1300米,宽9米,墙外并有壕沟。郑国韩城

河南新郑本是春秋时期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此。由于郑韩两国早先在这里建都,所以一般称之为”郑韩故城”。城址位于双洎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15-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是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公里,又有南北的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半,所以在形制上与燕下都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接近于临淄。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东城的平面呈曲尺状,面积比西城大将近一倍,主要的发现是各种手工业遗址。西城北半部分的夯土基址相当密集,那里居中的部位曾钻探发掘出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的长方形宫城,墙基夯土范围10-13米。宫城中部偏北处钻探发掘的大夯土基址,西城西北隅仍高出地面7米的“梳妆台”,是郑韩城内最重要的两座宫殿建筑遗址。范围达130米长,80米多宽。

2. 主要成就及特征

春秋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与军事、政治、经济需要相联系。第一,所有列国的都城,都有城墙包围,墙外有壕沟与外界隔开,这是出于皇宫安全的考虑。第二,全城都是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宫城往往不止一个。皇城处在全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周围有各种安全设施,离居民区较远。郭城只有一个,包括官署、市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商业区等。是皇宫的物资、生活保障区。第三,郭城内皆有市,即由官府管理的特定的商业区。当时金属货币已经出现并在市场上流通,商品交易已是都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市的出现适应了这种需要。第四,宫城和郭城内都出现了手工业区。第五,主要宫殿皆设立在全城制高点,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布局,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基础。尽管汉代以后的城市建设在布局规划、房屋形式等方面有所更改,但其基本规划思想和手法,中轴线、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宫城在全城显要位置等等,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在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处理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第一,多功能的砖瓦,砖瓦发明与使用,轻便美观。第二,斗拱的发明与使用,意义深远。河南辉县赵固村发现战国墓中出土的《燕乐射猎图刻纹铜鉴》中就有斗拱的形象。第三,台榭陂池之奢。春秋战国建筑普遍趋于奢华,台榭陂池之设竞相攀比,争奇斗艳,无所不用其极。第四,宫室彩绘装饰。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否则便被认为是“僭越”。但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步壮大,这种越礼的事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除注意装饰美化,还注意到整体环境的协调搭配,园圃、沼池环绕宫室,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空间。台榭高大豪华,园囿广阔。

二、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流传下来的实物主要是拟形青铜器、青铜器附饰雕刻、泥木俑、漆木器雕刻等。大概正是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工艺,才酿成了中国雕刻所特有的性格,即富有装饰性、绘画性、文学性。形式手法始终受到内容的严格限制,儒家强调艺术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善是第一位的、主导的,美是第二位的、辅助的。这种传统利弊参半,利的方面是中国雕刻始终沿着形神兼备的道路发展,没有走上纯粹玩弄形式的唯美主义斜路;不利的方面是雕刻的手法和形式得不到充分的完善和发挥。

1.青铜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拟形器,全器模仿一种动物,如驹尊、象尊、动物形器座等;另一类是铜器上的附饰雕刻成各种动物形象,大多经过夸张变形。

青铜人物雕刻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六个作为编钟支架的铜人,铜人双臂上举,头顶横梁,表情呆滞,身体呈桶状。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士牺兽立人青铜盘,兽背立一女俑,双手握盘柱,束发垂肩,身体亦呈桶状。河南洛阳金村出士的几件青铜人物器座,其人物形象稍具活泼生动之态。云南出土的一件滇族青铜扣饰,铸作了八人缚牛的情景,主要突出大的动势,“形具而神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跽坐漆绘铜灯、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胡服人戏鸟、河北平山一号战国墓出的十五连盏铜灯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明显的进步,动态衣饰刻画具体,富有一定的个性。

青铜动物雕刻比较丰富。模拟动物的青铜雕刻,都能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关键部位相当准确。如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犀尊;山西太原出土的鸟形铜尊;河北平山县出土的错金银青铜虎吃鹿器座。而同墓出土的错金青铜龙凤案,案框为正方形,案座由四龙四凤纠结而成。而作为青铜装饰部件出现的雕刻,也不乏成功之作。如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装饰华丽而不琐碎,其整体造型与零部件的装饰组合井然有序。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春秋中期

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鸟形尊春秋晚期

龟鱼方盘战国早期

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错金银犀尊战国中晚期

2.俑

春秋战国时期的俑,其材质有铜、泥、木等;其形象类型有奴婢、伎乐、武士等。考古发掘实物证明,俑产生于原始社会未期,夏商时进一步发展。春秋战

国时代,随着人殉逐渐被废止,俑被当作随葬品而流行起来的,它的流行不仅是艺术的进步,而且是历史的进步,它代替了残酷的人殉。春秋战国时期的俑,大多个体较小,制作粗率,因为它仅仅是一种象征物,与墓主一起长眠于地下,用不着精雕细刻。

铜俑出土数量很少,但一般制作较精。如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银制胡人俑。历史记载,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命人铸造过范蠡的青铜纪念像,遗憾的是没有流传下来。春秋战国墓中出土最多的还是陶俑和木俑。这个时期的陶俑几乎全部出土于中国的北方,木俑则集中于楚国旧地的墓葬中。考古发掘的出土时代最早的陶俑,是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出土的。如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河南辉县琉璃阁140号墓出土两个战国晚期陶俑,这些陶俑制作的虽然粗糙,但它毕竟是为泥塑艺术的开端,功不可没。

木俑出土较多,集中于原楚国故地湖南、湖北、河南三省。此外在山西长子有少量发现。根据考古材料,中国最早的木俑始于战国,年代上要晚于陶俑,流行面窄,流传时间也短,东汉以后就很少见了。而陶俑一直流传到明代。流传下来的木俑普遍比陶俑大,制作亦较精致。制作手法大体是两类,一类是雕刻成形后,以彩绘的方法描画人的面部和衣饰。因为没有遮蔽物,所以需要除刻出头部外,还要刻出四肢。第二类是雕刻成形后,给其披上假发,穿上丝织品缝制的衣服,画出眉眼。这一类因为有遮蔽物,所以仅刻出头部,躯干呈柱状,不必刻手足,起到支架作用即可。有的虽然刻出四肢,也仅像四根棍,没有细部。因此,第二类制作得就更为简单。第一类木俑如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出土的一组伎乐木俑;第二类木俑已在多座墓中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江陵雨台山楚墓群、江

陵马山1号墓,有的着华美衣饰。山西长子出土的木俑,风格与楚文化的木俑明显有别,系采用泥木结合的形式。俑的头部自耳前削成平面,然后用泥塑出面容。这可视为古代雕塑最早的形式。制作虽然简单,但意义重大。

3.漆木雕刻

目前发现的漆木雕刻,虽然也都是随葬品,但制作较精。其艺术性远远超过俑。艺术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作为乐器的支架,一是作为墓主灵魂的守护神、镇墓兽。用作乐器支架的怪兽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有的能明确辨别为何种动物,如江陵雨台山战国墓出土的虎座凤鸟悬鼓、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磐支架等。

江陵雨台山战国墓出土的彩绘虎座鸟架悬鼓

三、工艺美术

在春秋战国艺术门类中,工艺美术最丰富,也最富活力,成就也最高。其中玉石工艺、青铜工艺、漆器工艺、织绣工艺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l. 玉石工艺

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使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商代立体玉雕品多,西周尚存遗痕,春秋始则日渐平面化,品种也渐少,但制作较为精致。春秋时代的墓葬已发现多座,出土玉器数量大,品种多,制作精美。河南信阳发掘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黄夫人孟姬墓出土玉器131件,分别放在墓主人的头腰手脚等部位。黄君墓出土玉器54件,因墓已被盗扰,玉器的陈放位置不明。两墓出土的玉器均刻有几何纹饰,纹饰琢刻富有规律,线条流畅匀净,布局严整。动物形象夸张传神。总的风格小巧精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春秋早期虢国墓出土玉器240余件,制作得也很精致;河南浙川下寺春秋中期墓出土玉器3139件,不仅数量赫然可观,制作亦精;江苏吴县发掘春秋晚期吴国窖藏玉器368件。这些很可能是吴国的宫廷用玉。在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晚期墓出土了545件玉器;在洛阳中州路发掘260余座春秋墓,其中73座出土了玉器。此外在河南新郑故城内的李家楼、新郑城关、洛阳东周遗址,都出现过春秋时代的玉器。

战国墓在中国大地分布更为普遍。仅湖北一省在1979-1989年间已发掘战国墓三千座,湖南发掘战国墓一千余座,河南发掘战国墓二千余座。如果连北方发掘的战国墓计算在内,恐怕要近万座。出土玉器呈减少趋势。

综合春秋战国的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璜、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数为礼器,少数为生活用具,如战国玉勾连云纹灯目前所见唯一的传世战国玉制灯具。

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出土的玉虎形饰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多节玉佩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墓葬出土的镂空龙凤纹玉佩战国晚期

战国玉勾连云纹灯

2.漆器工艺

考古发掘实物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碗。夏商周三代已逐渐从使用天然漆过渡到使用色料调漆。商周时代皇家有漆园,春秋战国时代又出现私家漆园。漆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技术也大有提高。春秋时期的漆器发现不多,战国漆器已多有发现。迄今为止,已在40多个市县的80多个地点的战国墓中发现了漆器,包括了当时的楚、秦、齐、燕、三晋、宗周、中山、鲁、曾、蔡等国的故地,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出土最多,在河北、山西、北京、陕西、四川、山东、广东、浙江、安徽等省地也有发现。战国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一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期。

第一是漆器品种增多,主要有饮食器、日用器皿及家具、文具、乐器、兵器、丧葬用具、交通用具等。

第二制作工艺水平空前提高。漆器胎骨趋于多样化,木胎之外还有夹?胎、皮胎、竹胎等。漆器木胎的制法也有斫制、镟制、薄木片卷制和雕刻等。制作纹饰的手法有描绘(包括描漆、漆画、描油)、刻划(以针、刀)、镶嵌等。纹饰花样有各种几何纹和几何勾连纹,模拟青铜器花纹;涉及舞乐、狩猎、弋射等题材的生活画、故事画;天文图像等。使用丰富的色彩是春秋战国漆器工艺进步的又一表现。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内棺来说,内壁髹朱漆,工艺细致。内棺外表髹漆更为讲究。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小瑟,使用了九种颜色,尤其是金色的熟练运用,标志着技法的新发展。

第三,地方风格日渐明显。如同属南方漆器系统,楚漆器与巴蜀漆器各不相同。在中原地区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数量远比楚国和巴蜀为少,这是由于地下环境和墓葬结构不同所致。从发掘的实物看,北方漆器亦自成体系。中原地区出土战国扣漆、夹纻漆比较发达,纹饰亦有特色,有回形纹、菱形纹、席纹等。地处西北的秦国,其漆器亦自成体系。秦在半封闭状态下独自发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又不断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形成兼容的漆器工艺。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M11出土漆器140多件,是秦灭楚以后的产品。

第四,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如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小座屏,真实具体的形象与装饰画风巧妙地结合,工艺极为精致。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浮雕彩绘漆豆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彩绘鸳鸯形漆盒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 1.成文法制订、颁布的主要活动。 2.成文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 4.《法经》 5.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改革 【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是铁器的发现和使用),生产力在春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私有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化。经济的变化相应的带来了法律的变化,西周维系国家统治的礼治在政治、社会关系、法律方面都遭到挑战,即“礼崩乐坏”。新兴的统治手段—法治应运而生,其最先的表现就是成文法律向社会公开宣布。 二、主要法律活动: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楚国公布成文法。 三、公布成文法引发的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晋国的叔向的反对;晋国铸刑鼎引发孔子的批评。 【概念辨析】: 如何区分铸刑书、竹刑、铸刑鼎三次主要法律活动。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基本内容】: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最大变化是法家法治思想的盛行和《法经》的制定。 一、法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无论亲属贵贱,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颁布成文

法;实施重刑,即重刑轻罪。 二、魏国、楚国、秦国相继在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导下进行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最成功。 三、李悝制定《法经》,它是中国第一步封建法典。 【疑难分析】: 战国时期盛行的法治思想与西周时期的礼制思想相对立 法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刑罚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这与西周的礼制或法律指导思想相反。 【概念辨析】: 《法经》: 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集其他诸侯国立法之大成,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典,名为《法经》。《法经》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作为指导思想,首重对盗贼的惩处、追捕、囚禁,以杂法将法网严密化,又以具法规定量刑的通例。《法经》诸法合体,在编纂体例上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第三节商鞅在秦国的法治改革 【基本内容】: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分两次进行。这些变法涉及政治、经济、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对秦国的国家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奖励农业生产;第二、颁布“分户令”,要求成年男子分家独立。 二、政治方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第一、设置三十一个县,以秦

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课教案)培训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2.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新课导入】 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新课讲授】 一、社会巨变 1. 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2. 展示“春秋形势图”。讲述前后出现了“春秋五霸”。重点介绍第一个霸王齐桓公。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了起来。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

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3. 战国形势图,讲述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 讲述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战争的不同,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味着被消灭。因此,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学生记忆七国名称和位置。 4. 乱世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其人,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了,他精通法家学说,在魏国不受重用的情况下,被小人迫害下逃到秦国,想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商鞅的变法得到了当时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但是守旧群臣仍然反对商鞅变法,商鞅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道理舌战保守群臣。同时立信于秦国,为变法铺平了道路。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知识构造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开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重点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重点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重点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开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获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

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倡导“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倡导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乱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乱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毁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开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交融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社会和教育概况第二节孔丘的教育思想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六节《学记》的教育思想第 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况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是指前770年一―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770年一―前475年是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年是战国时期。使用了铁器,并且能够冶炼和制造铁器,而且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上; 推广使用了牛耕、水利灌溉也有逐步的发展; 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私田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增加,出现了“私田富于公室”的局面;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制第 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况 二、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形成一学术下移文化已由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如鲁国----儒家;宋国----墨家;楚国----道家。在《左传》中就曾记载:子见郯子后,就曾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掌握文化典籍的官吏逃离王宫,使文化典籍散播于民间,故而能够“礼下于庶人”,文化得以在民间传播了。第 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二士阶层的形成学术的下移,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他们都受过教育,通晓“六艺”,是文武全才。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士阶层主要是由庶民组成的。士是以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甚至生命为他人服务。所谓养士,就是把有知识、才能的人士招集起来,给予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养而备用。第一 节 社 会 和 教 育 概 况 三、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乱世则学校不修”,这是历代王朝官学衰败的一般规律。一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政治原因尤为直接。 1.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第 一 节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C.周平王迁都洛邑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B.寓兵于农C.废除井田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B.召陵之盟C.苏秦合纵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B晋一秦一楚C.秦一宋楚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B崤之战C.邲之战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B.秦国 C.赵国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B.两次打败楚军C.与秦国同时称帝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B.西戎C.犬戎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B.三桓专鲁C.三家分晋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B刀币一齐国C.铲币秦国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B.“玺书”制度C.俸禄制度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C.“量人修赋”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诸侯争霸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 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B韩非子的法、术、势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甘德发现行星的逆行现象B.《墨经》中对几何问题的论述C.《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医学理论的大作D.《周髀算经》中对勾股定理的记述 二、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2.四书五经3.葵丘之盟4.合纵连横5.长平之战6.徐州相王7.礼崩乐坏8.郑国渠9.尚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1,经济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泼。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影响:1)土的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的主,自耕农。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生产力发展。 2)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3)途径:变法。 4)措施:(1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制。(2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3以中央集权来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方面:诸侯争战,战争频繁.---为改革提供动力——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人才储备,思想基础。 链接 春秋-管仲变法(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覆田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公元前445年魏武文侯任李悝变法:(1尽地力之教(2平籴法(3制定《法经》——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楚悼王任吴起变法,齐国韩国赵国也陆续变法。 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 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其次,变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由于变法或改革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变法或改革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复习训练 一基础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一局面,史称() A战国七雄B百家争鸣C百花齐放D春秋五霸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3.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是() ①仁②法治③无为而治④以德教化,以礼治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5.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庄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6.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①爱一切人,相互友爱②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③无为而治,顺应自然④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以维护国家统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7.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被认为是兵家鼻祖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孙武C孙膑D汉武帝 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并以严刑峻法对国家进行统治,其思想渊源应该来自于()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9.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 A春秋时期B秦统一后C汉武帝时期D唐太宗时期 10,与上一题有关的历史事实是()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D贞观之治 二。综合能力训练 11.在山东曲阜,导游对一幅人物画像进行如下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以及治国主张是() A老子—无为而治B孔子—仁者爱人C墨子—兼爱非攻D韩非子—严刑峻法 12.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曾说:“我们相信一句老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危机的背后就潜伏这转机”这一思想源于诸子百家中的() A墨家B法家C兵家D道家 13。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以为思想家提出“一定要严惩,以儆效尤”,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 A法家B儒家C兵家D墨家 14.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提出与民主共和这一观念相类似思想的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孙子 15.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一,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类似思想的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孙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讲义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艺美术品。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质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情景。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消弱了,神秘礼制气氛几乎没有了。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标志,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遗痕,春秋始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制作更为精美。漆器工艺达到一个新水平。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并出现了地方风格。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缛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织绣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国故地遗址出土实物最多。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一、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

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主要的纹样构图样式 摘要: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新旧交替时期,开拓创新、求异变新精神充盈于社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经济繁荣、百家争鸣、文化艺术发达的局面,人们逐渐摆脱了原始巫术或宗教制度的种种束缚,从超人的神秘力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同时这一时期工艺美术品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样构图样式,它统一而不单调,繁复而不凌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色,其中以蟠漓纹和蟠卼纹为主要装饰花纹。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纹样构图样式; 前言 按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最为重要、最具时代特点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特殊时期对应于中国的历史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是对商周时期各方面发展的承继,又为以后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封建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体文化现实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得以清晰展现,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染织工艺等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大发展,个别工艺门类和工艺技法逐渐走向成熟,造物工艺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也较商周时期得到了较大的统一。 这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也有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各国的各自独立生产和发展,所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品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所谓地方性,就是在各地形成了地方的名产,如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所谓的普遍性,就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各自的工艺美术生产,无论是文化发达的先进地区,或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如河北的平山的中山国,湖北随县的曾国,都生产了技艺精美的各类工艺品,反映了当时工艺的高水平。所谓多样性,就是各地的工艺生产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在工艺美术园地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四方连续构图样式简介 四方连续构图样式,是图案画中的一种组织方法。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设计时要注意单位纹样之间连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空隙,以免影响大面积连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这一时期(公元前770~前221)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这是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日趋没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时期,连虚设的官学也几乎不存在了。古史资料关于春秋时期官学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另一条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传记说郑子产“不毁乡校”。当时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这不仅是因为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再垄断学校;同时,也是由于奴隶主贵族学校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因而官学必然地要衰废。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步取得了政权,这些是奴隶制官学衰废的历史背景;而“士”的出现,则是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士阶层的形成及私学的兴起“士”,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士阶层中有文士、武士,也有能文能武之士。士最初是从奴隶主贵族游离出来的,有一些是属于平民阶级,也有一些是属于新兴地主阶级,以及获得解放的奴隶上升为士的。周平王东迁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周王室在公元前675年、前635年和前516年,先后发生了争王位事件。世代掌管周史的司马氏流落到晋国,以后又分散到卫、赵、秦诸国。还有一部分文化官吏和百工,带着宫廷的典籍逃亡到楚国。《论语?微子》记载了周天子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纷纷出走的情况:大乐师挚到齐国,二乐师干去楚国,三乐师缭到蔡国,四乐师缺去秦国,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附近,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于海边。这些文化官吏由于失去了世袭的职守,流落于社会之后,成了历史上第一批专靠出卖知识糊口的士。据有的人分析,其中有些人可能作了私学的教师。在社会阶级关系不断分化集结的过程中,士阶层有了新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者或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争先“招贤纳士”。当时,士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士无定主”,因而成了统治者竞相争取的对象。春秋初期,出现了“养士”之风,如《国语?齐语》中说,齐桓公养游士80人;“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与坐者以十数。”(《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到了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就更为盛行,诸侯国君,如秦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都一度为士众所归。尤其是齐威王和宣王建筑了高门大屋的稷下学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史记?田齐世家》中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士阶层中有些人抱残守缺,墨守成训,有些人则转变成为批判旧奴隶制、批判旧文化的思想先驱。士阶层产生、发展和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发展的过程。从春秋时期阶级斗争发展的形势及士阶层形成的历史来看,有人认为私学在春秋初期就应该产生了,然而尚无确凿的史料证明。但春秋中期已经有了私学,是可以肯定的。《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了郑国邓析办私学的事迹。邓析私学不讲诗书礼乐这套旧课程,讲的是自著的《竹刑》,专门教人打官司“学讼”;《列子? 仲尼》中,记有郑国伯丰子也和邓析同时开办私学。这些都是在孔子私学之前。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私学的学生吸引过去,几乎使孔子私学垮台。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是当时的“显学”。孔子晚年删修《春秋》图儒家学派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教育上影响都较大的一个学派,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丘、孟轲、荀况等。孔子私学孔子大约在30岁时,开始讲学,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颜渊、曾点、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学生。孔子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讲学,出外游历时,弟子们也紧相随。孔子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弟子也就越来越多,孔子私学成了规模很大的教学团体。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主要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 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 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

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心理学思想家关于治国理论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心理学思想家关于治国理论的论述 摘要:古代心理学思想家的治国理论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 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 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 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 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士阶层应运而生。由于士的出 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 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 《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们的思 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春秋战国心理学治国理论无为而治 老子庄子孔子仁 我国心理学发展比较晚,但是心理学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尚未确立,新的阶级力量正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以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道家学派的治国理论 我国“心理学之父”老子也出现在这个时代。老子是诸子百家中道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学案 一、背景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加强统治都进行了改革。在思想领域, 出现了的局面。生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进步,工艺美术得到了较 大的发展,其中最有艺术成就的是和,另外,染织工艺也具 有较高的水平。 二、青铜工艺 1】 青铜器型及功能的转变 2、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从造型和式样上来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如鼎产生了,增加了, 盖上用鸟兽等做装饰;还有实用的铜灯、铜镜发展于国;带钩流行 于中原;铜剑以的制作最为精美。 3、从装饰来看,表现手法甚多,有、、、、等3】演变和创新1、鼎 春秋早期:,微向外张,马蹄足; 春秋晚期:多有。 战国晚期:直耳微倾,高 2、敦盛放黍稷的食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创 3、豆把手细而高,便于拿取,增加了。 4、鬲平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 5、壶春秋战国时期式样繁多最早作为用,后也代替的地位。 6、盘战国后期演变为无耳无足。 7、簋春秋时期加了方座,在造型上形成与的对比。 8、鉴 9、其它。 3】装饰:1、纹案、、云纹、动物纹、宴饮攻占纹 2、格式上下左右连续的方连续纹样 3、艺术特点繁缛、清新 三、青铜器的加工:焊接、刻划、镶嵌(是在铜体上刻出线槽后,嵌以红铜丝或宝石) 1、鎏金。

。 2、镂空。一般采用法。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的方法,也是镂空 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器型和装饰,内外敷泥,待干后注入铜液,蜡液体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它可以产生层次丰富,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 3、金银错是最华贵的一种,在处用细金银线进行镶饰,一般构成和 相结合的几何纹,产生与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 虚实交替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四、铜镜、带钩和铜剑 1】铜镜(四大铜镜:、、、) 1、战国铜镜图案:山字纹镜、蟠螭纹镜、兽纹镜、狩猎纹镜 2、带钩:最早出现于时期可能源于胡俗 五、漆器工艺这时期漆器的出土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 等地为代表。 1、种类:日用器物、家具、墓葬用器、乐器等。 2、装饰方法:、、等。色彩一般为黑和红为主, 间有黄、绿、蓝、白等色。 六、染织工艺1、主要产地:、、。 2、染织新突破:刺绣和织锦 3、“锦绣”:美好事物的象征。 七、本章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风格清新活泼。 工艺造型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图案组成以四方连续为主。在战国时期还出现 了工艺专著《考工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