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骨折的基本理论-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

早读骨折的基本理论-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

导读骨折的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决定着骨折不同的愈合方式,同时也使AO的固定原则发生了从“坚强固定”到“有效固定”的革新,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固定物的发展、手术方式的创新。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骨折的基本理论 - 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绝对固定

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的自然愈合(也称二期愈合、间接愈合),其过程为:骨折→血肿→软骨痂→硬骨痂→(应力下)骨痂塑形

一、血肿机化演进期:伤后2周

血肿坏死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骨样组织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3 ~6个月【3】)

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由骨内、外膜紧贴骨皮质内、外形成的新骨,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此时X线平片上可见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一仍隐约可见。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成骨速度比软骨内成骨快,而膜内成骨又以骨外膜为主。因此任何骨外膜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三、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1 ~2年【3】)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粗,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端的坏死骨经破骨和成骨细胞的侵入,完成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过程。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根据Wolff定律,骨的机械强度取决于骨

的结构,成熟骨板经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在应力轴线上成骨细胞相对活跃,有更多新骨生成形成坚强的板层骨,而在应力轴线以外,破骨细胞相对活跃,使多余的骨痂逐渐被吸收而清除。髓腔重新沟通,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

——————

骨折愈合的方式取决于内固定提供了何种稳定性。

过程:急性骨折→血肿形成→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细胞分化成骨→骨折固定(绝对稳定→直接骨愈合;相对稳定→间接骨愈合)。

骨折愈合的方式

可将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二期愈合(间接愈合)【3】。

一期愈合是指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后,骨折断端可通过哈弗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X线平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消失。其特征为愈合过程中无骨皮质区吸收,坏死骨在被吸收的同时由新的板层骨取代,达到皮质骨间的直接愈合。

二期愈合是膜内化骨与软骨化骨两种成骨方式的结合,有骨痂形成。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多为二期愈合。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阶段。其标准【3】为: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平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Perren理论

骨折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如何变成骨细胞、纤维细胞?答案是生物因子、力学作用。

骨的修复,除了生物因子、愈合因子外,力学对骨折愈合产生很大的影响。

骨折块间应变理论(即Perren理论):某组织在承受特定大小应变量时发生断裂或损伤,因而在超过这一应变量水平的区域不能形成

这一组织。

比如说活动最大的地方(如关节),活动大(即应变大)不可能长骨细胞(骨细胞在该环境下会死的),而纤维细胞承受应力最大因此能够存活。所以,所有活动的关节囊都是纤维细胞。

各类型组织的应变能力

不同的组织在断裂前可以承受的最大张应力是不同的

肉芽组织可以承受100%的应变

纤维组织和软骨承受能力明显降低

致密的骨组织只能承受2%的应变

耐受性:纤维组织>软骨>骨

Perren研究发现,纤维细胞能承受100%的应变,软骨细胞能承受10%的应变,骨细胞只能承受2%的应变。

因此,如果应变超过2%,骨细胞就会死亡(或者说不会分化产生)。骨的愈合是承受不了太大的微动的。骨折的愈合必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即小于2%应变的环境)。

骨折类型与应变承受能力

简单骨折→间隙较窄;复杂骨折→间隙较大同样的角度弯曲,对简单骨折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对复杂骨折则会产生较小的变形。

简单骨折,不能给它太多的应变,太多的活动,超过2%骨折断端间隙里就无法产生新的骨组织。

粉碎的骨折,它有很多细胞堆在那里,给它多一些微动,有很多细胞来承受应变,每个细胞所承受的负担就比较少,负担轻了。

【瑞麟】粉碎骨折相当于多段骨折,其整体应变由多个节段来分散承担,因此单节段(或单个间隙)承受的应变较小。多个2%累加,使得整体的应变承受力增大(相对于简单骨折来说)。

【瑞麟】既然超过2%的应变会造成骨细胞的死亡,那对于骨折的愈合来讲,其固定是否越稳定越好?不一定。因为有得必有失,单方面讲,固定越稳定越有利于骨折愈合,但从手术角度讲,要稳定固定其手术操作必然会损伤骨折端血运,而血运也是骨折愈合的一个方面。因此应该说,在保证血运的前提下,固定越稳定越好;而如果血运破

坏很严重,应该以最大承受范围来固定骨折从而减少血运的破坏。

简单的骨折,应变承受力小,要保证稳定;而粉碎的骨折,能承受的应变大,可承受一定的活动。

骨折固定方式

包括:绝对稳定(固定)和相对稳定(固定)

绝对稳定:骨折断端间无相对活动。

相对稳定:骨折断端间存在不干扰骨折愈合的相对活动。

不稳定:存在影响骨折愈合的错动。

简单骨折,细胞承受不了太多的应变,必须给它绝对稳定,不能让它动,一旦绝对稳定以后,细胞就直接长了。即破骨细胞在前,成骨细胞在后,直接一个骨形成单位就过去了。不需要经过纤维组织,因为很稳定。

复杂骨折,它的微动比较大,10%血肿出来,肉芽形成,你给它稳定起来,稳定性达了10%以内后,软骨细胞就存活了,接着就出现软骨痂,软骨痂对骨折的固定作用肯定比血肿肉芽还强,可能对骨折的稳定就达到了2%以内,骨细胞就存活了,硬骨痂就出现了。过程即,血肿→肉芽→骨痂→硬骨痂。

骨折愈合-绝对稳定

绝对稳定指下肢生理负重下,骨折部位无微动(骨折需解剖复位、骨折需切开复位)

获得绝对稳定最好的方法是进行骨折块间加压

绝对稳定通常可使骨折直接愈合(一期愈合)

绝对稳定适用于简单骨折(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

骨折愈合的临床决策:骨折类型-复位-内固定的相关性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全身、其他结构除外):

1.骨折类型、部位(简单/复杂、关节内/外)

2.复位情况(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3.获得的稳定性(绝对稳定/相对稳定)

4.植入物的类型(提供绝对/或相对稳定)

有些部位我们不能让它有骨痂生长,比如说关节部位。关节面上

长一个骨痂出来,那关节怎么能活动。所以关节内的骨折你要用绝对稳定。让它直接愈合,不要让它通过骨痂愈合,通过骨痂愈合那关节面就不平了。

简单的关节面的骨折,要使用绝对稳定,使其通过没有骨痂的方式进行愈合。绝对稳定,直接愈合,但是一旦愈合以后它的改建塑形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一些骨干骨折、粉碎的骨折,可以采用相对稳定,通过骨痂愈合(二期愈合)。二期愈合是一个自然的愈合,这是最佳的愈合方式。间接愈合有骨痂形成,它的改建塑形是非常自然的。如果开始骨痂长得很大,在应力的影响下,慢慢变光滑了,塑形,然后变成直形了。它要适应力学的变化。

绝对稳定固定的适应证

适用范围:

关节内骨折

简单的骨干骨折,特别是上肢、前臂(下肢有髓内钉)

一些简单的(A型)干骺端的骨折

骨不连(对合良好)

截骨术、融合术

注意:尽量避免破坏软组织、骨膜和骨的血供。

髓内钉属于相对稳定,但对简单骨折也可以用,因为它对血供保护得好,它的稳定性比钢板更好。

对简单骨折来说,必须实现良好的骨折复位,加压稳定才成立。

不适用范围:

粉碎的骨干骨折

粉碎的干骺端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下肢骨干骨折?

下肢骨折因为下肢的力学要求,按照绝对稳定进行固定时,往往会出现失败。因为绝对稳定会破坏血供,愈合时间更长,失败的机会

更多。

绝对稳定技术实现

常用技术:拉力螺钉(骨折块间加压)、加压钢板轴向加压、支撑钢板、张力带。

什么是绝对稳定?绝对稳定采用什么方式?

绝对稳定就是骨折断端没有错动,不会超过2%的应变。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呢?最常用的是加压螺钉,如股骨颈的空心钉。因为股骨颈骨折属于关节囊内骨折,不能长骨痂,就需要使用加压技术。

比如说一个骨干骨折,如螺旋形骨折,先用个螺钉进行骨折断端加压以实现绝对稳定,但是牢固度不够,一旦给它用力,它承受不了外来的外力,容易断,这时候我们可以加块钢板(即保护钢板)。这个骨折的固定,两枚螺钉就实现了它的绝对稳定,而这个钢板是保护它不受外力的破坏,所以保护钢板。

也有钢板本身就可以加压,如设计有椭圆形加压孔的钢板。还有张力带,尺骨鹰嘴张力带扎得很紧,在屈曲的时候,把张应力变成压应力,这也是绝对稳定。

绝对稳定用的最多的是加压螺钉技术、加压钢板技术、张力带技术。

拉力螺钉固定

拉力螺钉是一种固定技术,而不是一种螺钉,只要植入方式正确,任何螺钉都可起到使骨折块间加压的作用而成为拉力螺钉。一枚拉力螺钉能产生2500-3000牛的拉力。

对于一个简单骨折(如螺旋型骨折),使用2枚拉力螺钉加压固定即实现绝对稳定,再用一块保护钢板抵抗外力。

拉力螺钉的条件:

骨折块间加压螺钉必须滑过近侧骨皮质

螺纹孔仅位于远侧骨皮质

螺帽抵于近侧骨皮质

螺钉垂直于骨折线可达到最佳加压效果

钢板的轴向加压作用

通过钢板上的动力加压孔实现轴向加压

横形骨折、短斜形骨折(拉力螺钉不适用时)

需解剖复位

DCP或者LC-DCP的轴向加压作用能够实现绝对稳定

张力带技术

任何弯曲的物体在受到轴向载荷时,会存在张力和压力侧。固定于凸侧的张力带将张应力转变为对侧的压应力。

张力带钢板

简单骨折,使用钢板固定时(髓腔太小无法使用髓内钉时会选择使用钢板放置在张力侧),应保证骨折的压力侧无缺损(否则张力侧的钢板失去压力侧骨组织的力学支撑就无法起作用)。

当压力侧有缺损时,无法使用张力带钢板时,怎么办?使用相对稳定技术进行固定。

骨折的绝对稳定:小结

❖绝对稳定指在正常功能性负重情况下,骨折块间无移动。

❖获得绝对稳定的最佳方法是进行骨折块间加压(拉力螺钉技术、加压钢板技术、张力带技术)。

❖绝对稳定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和简单的骨干骨折

❖骨折类型、部位、复位情况和植入物的选择决定获得何种稳定性以及骨折的愈合方式。

❖应用绝对稳定原则治疗骨折可使骨折直接愈合而无骨痂形成。

获得绝对稳定最佳的方法就是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对位好,加压后,骨折断端就不会动。常用的是拉力螺钉、加压钢板技术和张力带。它一般是用于简单的骨干骨折和关节内骨折。绝对稳定的愈合是直接愈合,没有骨痂,其愈合本身并不是太优的一种,但对于关节骨折是好的,对于骨干骨折如果能用到相对稳定,它产生的二期愈合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潘志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绝对稳定:生物力学、技术和骨折愈合》,(微信公众号)创伤网络学院,

20180927(视频原出处:CIFO基金会培训班(包头站))

2.陈孝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二、相对固定

骨折愈合的类型

可将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二期愈合(间接愈合,自然愈合)【2】。

一期愈合是指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后,骨折断端可通过哈弗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X线平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消失。其特征为愈合过程中无骨皮质区吸收,坏死骨在被吸收的同时由新的板层骨取代,达到皮质骨间的直接愈合。

Robert Danis(比利时,一九四几年)首次使用加压的方式进行固定,并发现骨折愈合的过程中始终没有骨痂的出现,他把这种愈合方式称为一期愈合。达了绝对稳定,一期愈合才会发生。一期愈合是在人为的干扰下的愈合过程。

二期愈合是膜内化骨与软骨化骨两种成骨方式的结合,有骨痂形成。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多为二期愈合。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血运:骨膜血运、滋养动脉、周围软组织血运

力学环境:稳定,骨折固定

感染

微动

早期血肿

骨折端的血运对愈合影响是最大的。没有血运,就没有愈合。在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骨膜。在生理状态下,骨膜的血运是最主要的。但在骨折以后就不定,大多数时候骨膜撕脱损伤严重。这种情况下,骨折的血运从肌肉的附着点来。肌肉在骨头上的附着点,由肌肉

的血运来提供骨头的血运。因此我们在手术当中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肌肉的损伤,从而保护骨折端的血运。

骨折固定的机制

无论什么样的固定方式,从机理上来讲只有两个:夹板作用、加压作用【3】。

【瑞麟】从畸形矫正角度讲,夹板作用可限定成角畸形和移位畸形,加压作用可限定旋转畸形、长度畸形、移位畸形、成角畸形。

夹板作用:强度与长度成正比,与至骨骼的距离成反比。

夹板作用指用一个比较结实的物体把骨折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比如使用石膏、钢板、外固定架。只要把骨折端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作用即是夹板作用。

夹板长度越长,固定作用越好;它离骨头越近,固定作用越好,而越远效果则越差。

使用石膏固定,因其与骨头距离远,所以需要长的石膏固定;而使用钢板固定,因其贴近骨头表面,所以就不需要太长的固定长度。

加压作用:产生前负荷反抗弯曲应力和旋转应力。产生绝对稳定。

其先决条件:解剖复位(一般需切开直视下复位)、骨折端没有微动、无骨痂愈合。

前负荷就是把加压了以后,把骨折两断端紧紧地顶在一起,再接受外力的负荷时,它不会产生运动;骨折端紧紧顶在一起,在被动移动时会有巨大的摩擦力,从而抵抗旋转。

骨折愈合的应变理论

Stephan Perren 1987

A tissue cannot be formed by the bone healing organ if the interfragmentary strain is greater than the yield tolerance of the tissue concerned.

【瑞麟】骨折愈合过程中,如果骨折断端受到的应力大于某种组织自身的承受力,则该组织不会在该断端间隙中产生。

骨折愈合与力学环境

力学环境:骨折愈合、愈合方式

力学环境决定骨折的愈合方式以及是否愈合。绝对稳定就会一期愈合;有微动,相对稳定就会二期愈合;不稳定就会不愈合。

骨折愈合与内固定物

骨折愈合之前,内固定物承载负荷

骨折愈合之后,内固定物载荷减少

过大载荷导致内固定物断裂

内固定材料随着骨折逐渐愈合,其所承载的应力越来越少。内固定的材料是金属的,是非生命的。非生命的物体和生命物体的区别在哪?它是死的,生命体是活的。从力学上来讲,它可以承受很大的瞬间应力,但是不能承受疲劳应力。人的骨头是活的,其特点是,可以耐受长期的疲劳的应力,因为它有新陈代谢,但不能耐受瞬间巨大的应力。

钢板受到应力以后就逐渐损伤了,时间长了就容易断。快断的时候,骨头长住了,钢板不受力了,它就断不了。

假如应力过大,或者骨折始终不愈合,这钢板上所承受的用力时间太长了,超过了它的应变耐受性,这个时候钢板就断了。

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主要是,骨折不愈合导致的内固定物疲劳断裂。

骨折治疗的原则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2】。

1.复位

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骨折的复位标准有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

解剖复位:骨折端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形。

②成角移位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肱骨干骨折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

③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2.固定

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功能锻炼及康复

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病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可促进病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病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绝对稳定

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解剖复位

血运破坏:易导致不愈合

一期愈合强度不足:易再骨折

绝对稳定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要求解剖复位,从力学上获得了良好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解剖复位需要切开,就损伤了软组织损伤了肌肉,血运受了破坏,就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一期愈合的强度要弱于二期愈合。

绝对稳定有两个条件,第一个骨折端简单,第二个血运一定好。血运如果不好,骨质再不好,那不能做绝对稳定,应该做相对稳定。

应力集中

绝对稳定,把所有的钉子都打满了,它的应力是非常集中的,钢板容易断。

相对稳定

骨折端有一定的微动

功能复位

二期愈合(骨痂愈合)

相对稳定的定义就是骨折端有一点微动,复位不要求达到解剖复位,而要求达到功能性复位,愈合方式是骨痂愈合。

功能复位是指,骨干不能有短缩,不能有成角,不能有旋转。

应力分散

相对稳定是把应力分散,允许骨折端有一定的活动,应力分散以后,对内植物也是一种保护。

微动与骨折愈合

1.一定量的微动刺激骨痂生长

2.二期愈合骨强度高于一期愈合

相对稳定的技术

石膏支具

桥接钢板

髓内针

外固定支架

桥接钢板(bridge plate): plate span ratio and plate screw density【3】

In comminuted fracture the plate length should be 2 to 3 times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fracture length. In simple fractures this ratio should be raised to a value of 8 to 10. In addition the plate screw density should be kept below a value of 0.5, indicating that less than half of the plate holes are occupied by screws.

相对稳定的适应证

干骺端骨折

骨干骨折

对于骨折愈合,不仅要考虑力学因素,也要考虑生物学因素。

要实现绝对稳定,必须达到解剖复位,其代价就是比较大的软组织剥离,破坏血运。

Ganz(1990)提出生物学固定的概念,要保护软组织,保护血运。

1997 mini incisions (MIPO,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1997年德国医生就觉得我的钢板置入,能不能不切开,经皮进入,即MIPO经皮钢板置入的方法。这样使得血运得到了保护。经皮置入钢板,不可能是绝对的稳定,肯定是相对的稳定,因此就提出所谓微创钢板置入的概念。

微创操作技术

经过软组织窗口进达骨骼

减少医源性软组织损伤

保护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

良好的骨折愈合生物学环境

要求

骨干骨折间接复位

保护软组织

相对稳定

间接复位的方法:牵引、枕垫、Joystick(摇杆)、外固定架、撬

拨复位、钳夹复位(点状复位钳,Collinear forceps)、AO distractor、Ex Fix(外固定架)。复位好了后,我们再打入锁髓内针或钢板,MIPO打入钢板也可以。

还有一个办法是我们用解剖接骨板来进行复位:先把接骨板经皮打入,使接骨板贴合骨面的状态下拧入螺钉。还可以用髓内钉进行复位,先把髓内钉自近端打入,再用近端找远端,对合后穿过。

总结

相对稳定

间接复位

功能复位

骨折端微动

保护血运

愈合率高

相对稳定要求的复位不是解剖复位,而是间接复位,要求达到功能性复位,骨折端可以有一定的微动,微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另外它保护了血运,能够获得比较高的骨折愈合率。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云中瑞麟

早读肱骨干骨折治疗:身为医者您的选择

早读肱骨干骨折治疗:身为医者您的选择 肱骨干骨折好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较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不连接,约占全身骨折的3%。今天,我们针对其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固定策略及手术方案进行全面讲解! (一)解剖与手术入路 定位: 外科颈下1~2cm至髁上2cm处骨折 1.解剖生理: 肱骨干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 •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向内移位; •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向上、向外移动。 肱骨干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 •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 •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动。 肱骨干远端增宽与肱骨髁相连接。肱骨干后方的桡神经沟为明显的解剖标志。尸体研究显示: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4cm处从后向前绕过桡骨,和肱骨后表面的距离约6.5cm。在肱骨外上髁近端约10cm处,桡神经向前进入肌间隙。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密切,肱骨干骨折时易损伤。 2.手术入路定位 一般情况会根据桡骨干骨折的解剖位置来选择手术入路(如表所示)。 总结一下主要分为三类:前外侧入路,后方入路,外侧入路, 需要根据病者患疾来定位 表1肱骨的手术入路 (二)初步检查 在进行治疗干预前,进行彻底的神经、血管检查。需要进行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在内的正侧位X线检查以排除合并损伤。少数需要进

行CT检查。 (注:对患者的初步检查应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全面体检。通常情况下,肱骨干骨折预示合并其他损伤,特别是多发损伤病人。) 将骨折按照解剖部位和类型的描述,按照AO骨折分类: •A1、A2、A3是简单的螺旋、斜行骨折; •B1、B2、B3是旋转楔形骨折、弯曲楔形骨折和带骨折碎片的楔形骨折; •C1、C2、C3骨折是复杂的骨折,包括复杂螺旋形骨折、复杂节段性骨折和不规则骨折。 (三)非手术治疗 患者部分的肱骨干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康复的!以二期愈合再塑形方式获得愈合。肢体重力有助于恢复骨折的对位,同时需要夹板对骨折形成静力加压。 (注:Klenerman发现肱骨干骨折存在以下限度以内的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功能不会受什么影响,包括:矢状面小于20°的成角、内外翻成角小于30°、肢体短缩小于2-3cm。由于肌肉牵引力和夹板捆绑技巧的缺陷,10°以内的内翻畸形非常常见。但是外翻畸形和矢状面对位不良非常少见。 文献报道的非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愈合率存在不同,但是曾有报道称超过90%的患者可以取得骨折愈合。) 当然,正确的捆绑夹板对于维持骨折的稳定非常重要。在内侧放置U型夹板时,其高度应尽可能的与腋窝平齐,在外侧则应超过三角肌到达肱骨外科颈。(注意:如果内侧夹板的位置不良,则容易出现骨折远端的内翻成角。通过合理的放置夹板和外翻衬垫可以减少继发畸形。联合夹板的患者耐受性较差,可以考虑使用悬吊或后侧夹板的方法治疗肱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 A:前后位肱骨X线片显示肱骨中段骨折; B:经过Sarmiento支具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的前后位X线片,

早读经典:超全图解胫骨平台骨折,看完绝对有收获!

早读经典:超全图解胫骨平台骨折,看完绝对有收获! 胫骨平台骨折是创伤中常见的膝部损伤之一,因系关节内骨折,对治疗要求较高,治疗的目标是关节面的平整,良好的关节稳定性,正常的下肢力线,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今天早读就为大家全面详解胫骨平台骨折,值得学习借鉴! 为什么治疗困难? 1.关节内骨折, 累及膝关节负重面, 易致膝关节力线改变、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 2.骨质疏松性骨折→固定失效;高能量损伤→软组织条件差、骨筋膜室综合征。 3.干骺移行区, 骨折后易粉碎, 松质骨压缩后往往造成骨缺损。 4.常合并半月板、韧带等损伤;容易漏诊;膝关节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一)胫骨平台骨折概述 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部骨折的1%,多由垂直暴力传达引发,多见青壮年,涉及关节内骨折。

(二)解剖概要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 •胫骨上端:松质骨,易塌陷; •前后交叉韧带、侧副韧带、半月板、肌群等共同维持膝关节内、外、前、后侧稳定,易发损伤; •腘动脉、胫神经、腓总神经通过,容易损伤; •小腿骨间膜、肌间隔、筋膜厚实,肌肉肿胀易受约束,易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三)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 1.外伤史 一般症状:膝部肿痛、畸形、活动受限。 一般体征:肿胀、张力性水泡、瘀斑、骨擦感,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受限。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 2.合并症 1)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外观:受累骨筋膜膜室肿胀,皮肤可发红、发热、发亮,远端肢体苍白、紫绀; •疼痛:常与通常损伤所致的疼痛不成比例,疼痛频繁,难以定位,需更强的止痛药物,远离骨折部位触诊仍有严重疼痛; •体征:皮肤感觉麻木、障碍,肌肉主动活动无力;动脉搏动减弱

骨折的愈合方式(1)

骨折的愈合方式 一、骨折的愈合方式 骨折为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丧失,但骨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最终骨折部能被新骨完全替代,恢复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和其它组织愈合不一样,骨折愈合后不会遗留瘢痕。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血供、力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部位的骨折愈合过程各有特点。 (一)、通常我们对骨折愈合方式的认识源自动物长管状骨实验模型的研究结果。在局部制动、不进行内固定、骨折端较稳定的情况下,骨折愈合经历其自然的发展过程。一般需先经过纤维软骨阶段,最后才被骨完全替代,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间接愈合,或称"二期愈合"。它的发展可人为的分为三个阶段来叙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相互连接。l 炎症阶段骨折后骨和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可引起出血、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进入,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胞碎片。随着血肿的逐步清除、机化,新生血管长入,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肉芽组织形成。这期间血小板、崩解组织、血管周围细胞都会释放出一些细胞因子,如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系列(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它们将启动下一阶段的修复活动。 l 修复阶段骨痂形成为此阶段的特征。骨痂内含有纤维、软骨和骨性成份。参与骨痂形成的细胞由原始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后者来自

骨髓、骨外膜、骨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细胞等处。最早分化形成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它沿着增殖的血管芽侵入机化的血肿内,所分泌的Ⅲ型胶原构成骨痂中的纤维成分。随后通过原始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和软骨细胞增殖,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含量迅速增加,纤维基质中软骨小岛开始形成。骨折部位的稳定程度可能决定软骨痂形成的多少。在非制动和非坚强固定的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成分多,而在绝对固定(absolute fixation)的骨折愈合过程中几乎看不到软骨成分。 骨性骨痂的形成通过两个途径:在修复阶段早期,靠近旧骨的地方有新的小梁骨形成,这种原位性骨形成不需经过软骨阶段。参与原位性骨形成的细胞来自骨外膜、骨内膜等处。最终这种原位生长的小梁骨和软骨痂一起跨接了两个骨折端。在修复阶段的后期软骨痂再逐渐被骨性成分取代,即随着血管芽的侵入,破骨细胞(或应称破软骨细胞)降解软骨基质,成骨细胞进入并分泌Ⅰ型胶原等骨基质蛋白,最后经过矿化形成编织骨,骨折端之间形成完全的骨性连接。 l 塑形阶段本阶段涉及破骨细胞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新骨基质形成,二者相互联系,但不是发生在同一部位。结果沿着骨的主要应力方向,编织骨中不需要的部份被吸收,需要的部份得到加强,最终被新形成的板层骨取代,髓腔再通,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恢复。 (二)、在完全解剖复位和绝对固定的条件下,骨折端之间发生直接愈合,或称"一期愈合"。X线片上表现为没有外骨痂形成,骨折线逐渐

骨科AO、BO、CO、MO详细讲解

AO/BO/CO以及MO 一、AO AO的由来:AO组织于1958年在瑞士成立(AO是德文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these 的缩写,原意是接骨手术集团. AO原则:1. 解剖复位:通过骨折复位及固定重建解剖关系:2. 坚强固定:根据骨折情况、病人情况和损伤情况选择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固定方式;3. 无创操作:使用细致操作及轻柔复位方法以保护软组织及骨的血运;4. 早期无痛活动:全身及患部的早期和安全的活动 AO的目的:1、通过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和解剖结构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达到无骨痂性的一期愈合。如果断端出现骨痂,通常认为是固定不稳的征兆,应该尽量避免。 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 AO的功绩:AO技术的核心是骨折端间的加压固定,以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达到肢体早期活动的目的。折端间加压后的紧密接触在有良好血运的情况下达到骨折一期愈合。对于复杂及关节内骨折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AO治疗引起的问题:1、由于追求坚强内固定,特别是粉碎和复杂骨折,为达到骨折端间的坚强固定,有时不得不进行广泛剥离,破坏周围血供,而致固定端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甚至发生感染。2、AO原则虽然也含有无创操作的内容,但是,为了达到坚强固定和解剖复位的目的,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供为代价,无创操作实际是不可能的。3、骨折经精确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断端不会发生坏死吸收,也不产生外骨痂,骨折是由骨单位越过断端重建。这种直接愈合或一期愈合并不牢固,往往在取出钢板后发生再次骨折。 4、经过这种严格措施后,并非总能达到早期无痛性功能锻炼。相反,不是根据个别患者情况,为追求早期锻炼,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发生内植物断裂或再骨折。 二、BO 从AO到BO 微创技术:应用于骨折治疗是近年才开展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保护骨折周围组织,特别是已受到一定损伤的血供。这种原则正符合BO的要点。 我国中西医治疗骨折(CO)的原则“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方针在某些方面与BO也有类似之处。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AO 学派经过多年广泛实践,已形成从理论到技术设备一整套体系.尽管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但毕

早读弯曲力原理及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早读弯曲力原理及其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距离香山国际关节大会还有37天 弯曲力是生物力学五种常见的外力之一,所谓的弯曲力是指能使受力物体产生弯曲形变趋势的一组外力,物体受弯曲力后产生弯曲形变,在受力物体的凸侧体现张应力,称之为张力侧;在受力物体的凹侧体现压应力,称之为压力侧。 一 弯曲力的力学模型 在力学上可对弯曲力进行建模,一般存在三种实验模型,分别是三点弯曲模型、四点弯曲模型以及偏心弯曲模型。 1、三点弯曲 三点弯曲顾名思义就是受力物体接触的受力点有三个,中间受力点与两边的受力点施加力的方向不同,该模型完全符合初中物理学所学的杠杆模型原理,是最常见的一种弯曲模型,如图: 2、四点弯曲 四点弯曲模型是指物体的受力点有四个,中间两个受力点与两边的受力点施加力的方向不同。 3、偏心弯曲 载荷偏心后也能使受力物体产生弯曲形变,原理是物体轴心受力后其外力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物体的外力承载能力,但当载荷偏心作用于受力物体后,横截面产生的应力为不均匀分布,偏心受压物体承受的压力作用点与构件的轴心偏离,使物体产生一侧压缩形变大,一侧压缩形变小的效果,总体上也就出现了弯曲形变。

二 骨科领域常见的弯曲力举例 弯曲力在各个领域均广泛存在,骨科领域更不能例外,下面例举一下骨科领域常见的弯曲力。 1、三点弯曲力 骨科常见的三点弯曲力存在很多情况,AO例举的手折尺子的一幅图片就展示了三点弯曲力。如图: 简单骨折内固定中也常出现三点弯曲力。 2、四点弯曲力 AO例举的手折尺子的图片也有一幅是展示四点弯曲力的,如图:胫骨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也是典型的四点弯曲。 3、偏心弯曲 股骨始终体现的是偏心弯曲载荷。 胫骨在非负重状态下也体现偏心载荷,原因是胫骨前内侧没有肌肉覆盖,后外侧覆盖丰富的肌肉,肌肉存在肌张力,肌力与胫骨的关系与弓与弓弦的关系非常吻合。 那么股骨颈的弯曲力与剪切力有什么区别?不是通常说剪切力吗?首先弯曲力与剪切力是有严格区别的,所谓的弯曲力是指能够引起受力物体弯曲应变的力,受力物体具有典型的张力侧及压力侧。 剪切应力是指能够引起受力物体剪切形变或产生错动的力,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图: 二者的关键区别点在于外力引起的形变效果,也就是最终的形变形式,一个是整体弯曲,一个是倾斜或错动。在正常负重的情况下,大腿上部的体重作用于股骨头,应力分散于全股骨,会引起股骨全长的弯曲形态变化,会出现典型的一侧张力一侧压力的形式(如图)而当股骨颈骨折后上部外力不能向股骨远端传导,应变集中于骨折端,会出现骨折端的错动移位,股骨干也存在一个斜向上的支撑力,两部分力共同组成了对骨折端的错动效果。 三

早读从解剖、分型、诊断到并发症处理,一文读懂锁骨骨折!

早读从解剖、分型、诊断到并发症处理,一文读懂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很常见,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锁骨自身的强大的修复能力可使骨折很快地愈合,对于锁骨骨折不愈合的关注是近期出现的,成人锁骨中段的移位骨折产生的骨折不愈合会导致进行性肩部畸形、疼痛、功能障碍和神经血管问题。成人锁骨外侧端移位骨折愈合是很困难的,首先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成人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治疗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骨折也可能会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 (一)锁骨的解剖 胚胎期锁骨是第一块骨化的骨头,大约在孕5周骨化,也是唯一一块从间充质原基(膜内化骨)骨化的长骨。也有一部分关于锁骨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报道说骨化是由两个独立分开的骨化中心进行的。 锁骨全长大约80%是由内侧(胸骨)端骨骺生长形成的。锁骨胸骨端干骺部的骨化出现在青春期中期,在常规摄片中很难被发现。锁骨肩峰端干骺部通常不骨化。胸骨端骨骺和肩峰端骨骺可能一直保持到30岁也不封闭,特别是胸骨端干骺部,女性要到大约25岁时才封闭,男性要到大约26岁时才封闭。 所以,青少年患者和年轻患者的肩锁关节脱位或胸锁关节脱位很可能是骨骺分离损伤。锁骨内侧弧度与外侧弧度的交界点位于锁骨距胸骨端大约2/3的地方,这一点位于喙锁韧带锁骨止点的内侧缘,也是锁骨主要营养血管的入口处。 锁骨是由非常致密的骨小梁构成的。在横断面上,锁骨外侧处的截面是扁平的,中部的截面是管状的,内侧截面是呈扩张的棱柱状的。 锁骨与躯干间的连接是由坚强的肋锁韧带和胸锁韧带来稳定的。锁骨下肌也可对锁骨提供部分的稳定。肩胛骨附近的锁骨外侧端的稳

定性由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承担。斜方肌止点的上部和三角肌起点的前部分别通过与锁骨后方和前方的连接进一步稳定锁骨外侧端。只要在创伤性损伤中上述的韧带和肌肉关系不被破坏,在这些部位的锁骨骨折还是倾向于相对稳定的。 在骨折移位和骨折不愈合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畸形包括肩胛带短缩、肩下垂、肩内收和肩内旋。造成畸形的作用力包括通过喙锁韧带作用于锁骨远端骨折块的肩关节自身的重力和附着在锁骨上的肌肉和韧带的作用力。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止于锁骨内侧部的后方,内侧骨折块由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作用下被抬高,胸大肌可产生肩关节的内收活动和内旋活动(见下图)。 (锁骨骨折移位模式图) 锁骨畸形的弧度是向上的。置于锁骨上方的钢板可以作为张力带,因此,它既可使结构稳定,又可抵抗作用于锁骨的力,有利于锁骨骨折的愈合。 (二)锁骨骨折的分型 锁骨骨折分为锁骨中部骨折与锁骨内侧端或外侧端骨折,根据Allman, Rowe和Neer的描述,为了分型的需要,锁骨被分成3部分。 Neer在对锁骨远端骨折的研究中,认为把发生在斜方韧带近侧止点外侧的锁骨骨折定义为锁骨远端骨折,并把它分成两种类型:1)Ⅰ型骨折表现为斜方韧带的锥状韧带保持完整,并附着于内侧骨折块,因此它提供了骨折的稳定复位; 2)Ⅱ型骨折是指锥状韧带仍附着于远端骨折块而斜方韧带断裂,它不能维持内侧骨折块的复位。 Rockwood将锁骨远端Ⅱ型骨折分成2个亚型: 1)把锁骨远端骨折中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仍附着于远端骨折块的

早读胫骨平台骨折,一篇总结到位!

早读胫骨平台骨折,一篇总结到位! 一、概述 胫骨平台骨折,也称胫骨髁部骨折,属胫骨近端的关节内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与移位,将影响膝关节的对合、稳定性与运动。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成人发病率约1.6%,占老年骨折的8%。外侧平台骨折占55%-70%,内侧平台骨折占10%-23%,内、外侧平台同时骨折占10%-30%。多发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3:1。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其次是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由于膝关节存在7°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又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居多。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多种多样,所有分类方法均是基于骨折的部位与移位的程度。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二、解剖 内侧平台稍大且呈四形,外侧平台较小而凸起,外侧关节面比内侧关节面稍高。内侧髁比外侧髁坚实,因此,外侧髁更易发生骨折,并伴有关节面的压缩和粉碎。内侧平台的骨折常常表现为整块,还经常合并更为严重的损伤和骨折脱位。 后内侧脊是胫骨近端最坚硬的部分,它通常作为术中复位的参考标志。胫骨结节和Gerdy结节是外侧的两处骨性突起,它们分别是髌腱和髂胫束的止点。腓骨头提供外侧副韧带以及股二头肌的附着止点,同时为胫骨近端的外侧提供支撑作用。这些解剖标记在进行手术切口规划时十分重要。 膝关节部的负重,内侧平台承受60%-75%的负荷。 ●内侧平台比外侧平台宽大。

●内侧平台呈凹面状,外侧平台呈凸面状。 ●内侧平台承受的负荷更大,故其软骨下骨更密、更强。 ●骼胫束止于 Gerdy 结节。 ●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棘及其内侧,其作用是防止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前移。要辨识骨折块是否包含该附着点,这对于重建膝关节稳定性非常重要。 后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平台后缘关节线下约1cm,相当于胫骨结节偏外数毫米处。 ●后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后移,维持膝关节处于中轴位。内侧副韧带对抗外翻力量。 ●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上髁,止于胫骨内髁。外侧副韧带对抗内翻力量和股骨外旋。内侧和外侧半月板是呈新月形的纤维软骨结构,其作用是吸收施加于胫骨平台上的负荷,加深平台关节面,增加关节间润滑和提供膝关节营养。 胫骨平台-胫骨干角:由胫骨平台切线与胫骨解剖轴所构成的内侧夹角,平均为85°,即膝关节表面相对于胫骨干有5°的内翻成角; 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与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平均为14.8°,外侧平均为11.8°; 胫骨平台-胫骨干角 胫骨平台后倾角 三、损伤机制 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高能量损伤者,除伤及骨结构外,还常合并韧带、软组织损伤。直接暴力:多见于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空坠落伤等;低能量损伤常见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为跌倒摔伤导致骨折。

早读做好肱骨远端骨折手术,从熟悉解剖、分型及手术入路开始!

早读做好肱骨远端骨折手术,从熟悉解剖、分型及手术入路开 始! (一)基本概述 •占全身骨折的2%,肱骨骨折的33% •肘关节活动度减少50%,上肢功能减少80% •最复杂的关节之一,肱尺关节、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 治疗目标:稳定、有力、无痛、活动范围良好的肘关节。 (二)解剖特点 1.解剖生理特点 •肱骨远端向下变薄,向两侧变宽、变厚; •外髁与肱骨长轴形成向前30°~50°的前倾角; •内外髁与滑车关节之间形成一薄的骨片; •滑车关节略低于肱骨小头; •肘关节伸直时呈现5°~7°外翻角,称生理性携带角(或提携角); •肱骨内外髁各形成一个骨性隆起,即肱骨内上髁(前臂屈肌总肌腱附着点)和外上髁(前臂伸肌总肌腱附着点); •内上髁后面是尺神经沟的组成部分。 正常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与鹰嘴突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屈肘90°位时此三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滑车轴相对于肱骨长轴在男性近94°,女性近98°。滑车轴相对于内外侧髁的连线向外旋转3°~8°。 2.骨骺血供特点 •肱骨内、外髁和内、外上髁骨骺内的血管呈向心性分布; •肱骨小头和滑车骺软骨交界处血管呈纵向分布; •鹰嘴窝脂肪垫内丰富血管网,在近骺软骨的部位形成弓背向下的血管弓,该弓发出数条大血管呈放射状进入骺软骨内。

(三)应用解剖 1.体表测量和活动度 •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肱骨外上髁呈一定的对位关系;•肘关节脱位时,这种对位关系发生改变; •屈伸0°~150°,旋前旋后80°/85°; •骨折治疗后,最低限度屈伸30°~130°,旋前旋后50°/50° 2.“三柱”理论 •内侧柱:同肱骨干大约有45°的成角,远端形成内上髁•外侧柱:同肱骨干成20°角,远端包含肱骨小头 •滑车:连接拱的部分,4°~6°外翻 注意:恢复滑车的宽度

早读老年易发骨折的分类及治疗策略,全面讲解!

早读老年易发骨折的分类及治疗策略,全面讲解!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越来越多见。老人发生骨折后,如何选择治疗方法,是医生和病人常常遇到的问题。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老年易发骨折的分类及治疗策略,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 老年人为什么易发骨折 这是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理阶段性所决定的。老年人的骨折发生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进入老年后,对外界的反应性降低、迟钝、视力减弱、肌肉骨骼退化,使老年人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大打折扣;心血管系统的退化使老年人自我保护性差,易受外伤,导致骨折。 跌倒是老年人骨折的主要诱因,大部分老年人骨折均由跌倒引起,老年骨质疏松作为老年人骨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与跌倒同时起作用则会在跌倒后导致骨折的发生。 二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 •性别差异 •职业与环境因素 •营养与生活习惯 •其它遗传因素 老年人骨折特点 老年人骨折除具有一般骨折的共同之处外,也有一些特点。致伤力不一定很大,轻微外伤即可导致骨折。 三 老年人摔倒后要警惕哪些部位骨折

•股骨颈骨折 •脊椎压缩性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四 骨折的老年人如何选择是否手术 老人发生骨折后,如何选择治疗方法,是医生和病人常常遇到的问题。一般而言,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必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一般情况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受伤情况及骨折部位和类型,综合考虑来决定治疗方法。如果病人年龄较大,但身体素质较好,那么就可以按照常规手术方法治疗。如果病人年龄较大,而又有许多合并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甚至偏瘫等),那么选择手术治疗时要慎之又慎。对于这样的病人,一般尽量采用非手术方法(石膏,夹板,牵引等)治疗。当然,保守治疗也并非十全十美,有时还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褥疮、肺炎等。因此,对于有合并疾患的老年病人的骨折,在确保病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也可选择一些简单的手术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骨折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这样既可以收到骨折复位、固定满意的效果,又可避免因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 五 骨折并发症 •休克 •内脏损伤:肺、肝、脾、膀胱、尿道、直肠 •脂肪栓塞:肺脂肪栓塞、脑脂肪栓塞 •感染 •坠积性肺炎, DVT (Deep Venous Thtombosis) •褥疮 •重要动脉损伤:肱、腘、胫前、胫后A •脊髓损伤:脊柱骨折脱位、血肿 •周围神经损伤:桡、尺、正中、腓总N

骨折固定术教案

骨折固定术教案 介绍 该教案旨在介绍骨折固定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正确进行骨折固定手术,确保患者恢复的效果和安全。 目标 通过该教案的研究,学员应能够: - 理解骨折固定手术的原理和目的; - 掌握骨折固定手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 熟悉骨折固定手术中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 能够正确评估骨折固定术后的效果和并发症。 内容 1. 骨折固定手术简介 - 定义和目的 - 适用于哪些骨折类型 - 术前准备 2. 骨折固定手术的操作流程

- 麻醉 - 切口和暴露骨折 - 骨折还位 - 使用固定材料固定骨折 - 术后处理 3. 骨折固定手术中的工具和材料 - 暴露和切口工具 - 骨钉、螺钉和钢板等固定材料 - 缝合材料和敷料 4. 术后评估和并发症处理 - 术后康复计划 - 监测固定效果 - 预防和处理固定材料感染等并发症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和演示,详细介绍骨折固定手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 实践操作: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模拟操作和实验室练,使其掌握骨折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技巧; - 病例讨论:通过分析真实病例,讨论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处理 的方法,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评估方法 - 理论考试:通过答题检测学员对骨折固定手术理论知识的掌 握程度; -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考察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操作流 程的熟练程度; - 病例分析报告:学员撰写一份骨折固定术后效果分析和并发 症处理的病例报告。 参考资料 1. "骨折固定手术操作指南",中国外科学会,20XX年版; 2. "骨折固定手术实践指南",国际外科学会,20XX年版; 3. "骨折固定手术技术视频教程",XX大学医学院,20XX年。 以上是《骨折固定术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 作有所帮助。如需详细讨论,请与我们联系。

早读手把手教程:肱骨远端骨折最坚强固定的选择策略!

早读手把手教程:肱骨远端骨折最坚强固定的选择策略! 肱骨远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百分之二,由于其解剖复杂、功能要求高、临床分型多,且受伤机制多为高能量损伤,到目前为止仍是临床治疗难点。今天早读将跟大家详细讲解最坚强固定的选择策略,值得学习参考! 案例 基本信息:患者,男,26岁,右前臂着地致肘关节疼痛半天。 从片子上可以看到患者肘关节前方似乎有一个骨块,在侧位上同样看到关节面跑到前方去了。 CT三维(累及肱骨小头及滑车内侧):可以清楚的看到患者除了滑车骨折外,在肱骨小头位置也有骨折,带着肱骨外侧的少量骨皮质。 CT断层:

可以看到肱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同时伴有肱骨小头的骨折。 诊断与手术方案:应该诊断为B3型肱骨远端骨折。 大家都知道,按照AO分型原则,B型骨折为部分关节内骨折,那么B3型就是关节面的骨折,没有累及到后方,只是一个关节面的骨折。 B3型骨折,临床上可分为三个亚型: •B3.1:肱骨小头冠状面的骨折; •B3.2:滑车冠状面的骨折; •B3.3:肱骨小头与滑车的冠状面骨折。 肱骨远端骨折流行病学研究: •占全身骨折2%; •占肱骨骨折的33%; •B3型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1%; •年龄分布:男性--19岁以下;女性--60岁以上。 B3型肱骨远端骨折受损机制: •一般为肘关节伸直位跌倒; •桡骨头直接暴力撞击肱骨远端关节面导致;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半脱位复位时桡骨头撞击关节面导致骨折。 最优策略的选择

(一)固定方式: 1.Herbert钉:最常用 从片子上可以看到,骨折固定一般都是由前往后。因为这个骨块的关节面骨折范围不是很宽,骨块也不是很厚,如果从后往前,往往会导致固定不够坚强,所以原则上选择由前往后固定。当然,如果伴有小头骨折,除了可以用横行的Herbert钉,还可以用钢板固定,但从前往后的固定是首选。 2.Herbert钉外侧钢板 文中前面的病例除了滑车部位有很大的骨折以外,小头也有骨折,同时伴有肱骨外髁的骨折,像这种骨折,除了用埋头钉技术把滑车和小头固定以外,对外上髁也可以做结合钢板固定,患者手术后就无需其它外固定,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3.外侧入路结合抗滑移钢板

石膏固定护理

一、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操作目的 1.维持、固定、保持患肢的特殊体位 2.有效固定伤肢,防止骨折,防止神经、肌腱、血管的再次损伤 3.矫正畸形,维持功能位 4. 相对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5.减轻或消除患部负重 常用石膏固定类型:(1)前臂石膏:适用于腕关节扭伤,桡骨远端骨折和尺、桡骨茎突骨折。 固定范围从肘关节以下到掌指关节(背侧与指蹼平齐,掌侧到掌横纹上0 . 5cm)。腕关节呈30°背屈位。前臂在旋前旋后中间位。(2)上肢石膏:适用于尺、桡骨骨折,肘关节脱位,肱骨下段骨折,尺、桡骨或肘关节的某些疾病。固定范围从肩关节以下到掌指关节(背侧与指蹼平齐,掌侧到掌横纹上0.5cm处)。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30°,前壁在旋前旋后中间位。(3)上肢外展架:适用于肩关节伤、病或其手术后,肩胛骨和肋骨的伤、病等。例如肱骨骨折用上肢石膏固定或持续牵引,为了维持骨折复位的对位,将大小合适的外展架用石膏绷带固定在胸廓上。保持肩关节外展80°~90°,前屈30°~45°,肘关节屈曲如常。外展架贴在肢体、腋窝和胸廓的部分,都应垫好棉垫。用石膏绷带将外展架固定在胸廓上,抵住腋窝,托住上臂和前臂,进行上肢固定。(4)小腿石膏:适用于跖骨与跗骨骨折、内踝或外踝骨折、踝部扭伤、腓骨下端无移位骨折或踝关节疾患。固定范围从胫骨结节到趾端,跖侧过趾尖,背侧到跖趾关节,不包括足趾背侧,使足趾能背屈活动,并便于术后观察。(5)下肢石膏:适用于胫腓骨骨折、膝部骨折或疾患。固定范围从大腿上端到趾尖(不包括趾骨背侧)。 膝关节屈曲10°~ 15°,踝关节保持90°。(6)髋人字形石膏:适用于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或股骨的矫形手术后、筋关节或股骨的某些疾患。固定范围从乳头平面以下(包 括躯干和患侧髋关节)到趾端。髋关节届曲20°左右,膝关节屈曲5。~ 10°,踝关节保持90°。先穿纱套,将骨髂隆起部垫好棉垫。包扎石膏后,须将健侧髋部和患侧会阴部石膏修好,以便于肢体活动和排便。腹部开窗,以利于呼吸运动和不影响腹胀。(7)石膏背心:适用于脊柱骨折、脊柱结核恢复期和脊柱融合术后等。患者脊柱保持伸展位。前面从胸骨柄到耻骨联合, 背部从肩胛冈下

早读一文读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早读一文读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损伤,可能导致膝关节永久性功能障碍。在1960年代初期,AO公布了指导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重点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绝对稳定性、轴向畸形的矫正和早期运动。大多数早期研究认为关节稳定性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关键的目标,但未能指出哪些骨块负责关节稳定性以及如何恢复关节稳定性。 1974年,Schatzker 发表了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包括六种主要类型,根据骨折的复杂性、患者年龄和骨骼质量按严重程度升序排列。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重新审视了胫骨平台稳定性的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在规划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固定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一、胫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胫骨关节面和附着的软组织提供两个功能: (a) 稳定性:胫骨平台将股骨髁保持在正常位置的能力,与平台关节面的自然关系。 (b) 负重:恢复正常负重能力。 胫骨近端有两个独立的髁,表面具有软骨。外侧髁凸较小,内侧髁凹较大。每个关节面都被其相应的半月板部分覆盖。 软骨所覆盖的区域用作承重区域并负责关节的稳定性,而那些仅仅是骨骼用作如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附着点的区域,不直接参与重量传递,见图1。 图1注:胫骨平台的解剖。A:胫骨近端上前方透视。B胫骨近端- T R上后视图:胫骨平台边缘;TI:胫骨髁间隆起;TT:胫骨结节;FH:腓骨头;L:胫骨外侧平台;M:内侧胫骨平台。观察软骨覆盖区域(L和M)和软组织附着物(TT, TR, TI, FH)之间有明确的区别。FH是腓骨副韧带的附着区域。TR描述的是关节囊和半月板胫韧带的附着部位;TI是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的连接部位。TT为髌腱附着部位。未被软骨覆盖的区域在功能上与负重关节面不同。

早读难点:儿童肘关节骨折,一定要仔细看看这个!

早读难点:儿童肘关节骨折,一定要仔细看看这个! 肘关节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但由于骨骼在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在日常诊断中常常会引起一些迷雾,成为很多医生诊断的难点。今天将详细给大家介绍儿童肘关节骨折,值得学习借鉴! 受伤机制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过伸,从而造成髁上骨折,关节腔的积血导致脂肪垫移位,在平片上显示为八字征。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过度外翻状态,会造成桡骨小头的骨折或脱位,伴或不伴有鹰嘴的骨折。 如果主要作用力位于肱骨,会造成外髁骨折。 在内侧则会造成内上髁的撕脱性骨折,骨块或进入关节腔内。 由于正常的肘关节存在提携角,外上髁的撕脱性骨折比较少见。 影像表现 当看到一个肘关节外伤的片子时,应该首先按顺序回答以下几个

问题: •是否有关节腔的积液? •各骨及骨骺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 •骨化中心的出现是否与年龄相符? •是否有细微的骨折存在? 八字征与关节腔积液: 在标准的肘关节侧位片上,肱骨前缘可见一条形透亮影,这是正常附着在关节囊的脂肪组织。 而肱骨后缘的脂肪组织由于附着在髁间窝内而不可见。 肘关节外脂肪正常解剖: 正常肘部侧位片,肘关节囊前后都有脂肪组织,充填于鹰嘴窝、喙突窝和桡骨头窝内,侧位X线片掌侧见长条状低密度脂肪影,覆于骨皮质,下端至喙突窝的下缘,背侧脂肪影不能显示。 肘部骨折后,肘关节外脂肪影的改变,肘关节X线侧位片显示为:掌侧脂肪影改变有三种: •脂肪影变短、变宽呈三角形,下缘在喙突窝的上部; •脂肪影呈弧形条状,下缘离开喙突窝; •脂肪层模糊或消失。 背侧脂肪影正常不显示,如在X线片看到即属异常,也分为三类: •脂肪层细而薄,覆于肱骨远端背侧髁部皮质的外缘; •脂肪呈弧形,下缘离开骨皮质; •脂肪层呈块状或弧形条状,向后移位与背侧骨皮质完全分离。 肘关节外脂肪影改变机理: 正常鹰嘴窝脂肪在肘关节X线侧位片上不显影,当肘关节内有积液达5-10ml以上,可将脂肪组织推移并显影,称“鹰嘴窝脂肪垫显影

早读骨折的基本理论-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

早读骨折的基本理论-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 导读骨折的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决定着骨折不同的愈合方式,同时也使AO的固定原则发生了从“坚强固定”到“有效固定”的革新,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固定物的发展、手术方式的创新。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骨折的基本理论 - 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绝对固定 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的自然愈合(也称二期愈合、间接愈合),其过程为:骨折→血肿→软骨痂→硬骨痂→(应力下)骨痂塑形 一、血肿机化演进期:伤后2周 血肿+坏死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骨样组织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3 ~6个月【3】) 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由骨内、外膜紧贴骨皮质内、外形成的新骨,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此时X线平片上可见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一仍隐约可见。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成骨速度比软骨内成骨快,而膜内成骨又以骨外膜为主。因此任何骨外膜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三、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1 ~2年【3】)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粗,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端的坏死骨经破骨和成骨细胞的侵入,完成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过程。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根据Wolff定律,骨的机械强度取决于骨

的结构,成熟骨板经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在应力轴线上成骨细胞相对活跃,有更多新骨生成形成坚强的板层骨,而在应力轴线以外,破骨细胞相对活跃,使多余的骨痂逐渐被吸收而清除。髓腔重新沟通,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 —————— 骨折愈合的方式取决于内固定提供了何种稳定性。 过程:急性骨折→血肿形成→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细胞分化成骨→骨折固定(绝对稳定→直接骨愈合;相对稳定→间接骨愈合)。 骨折愈合的方式 可将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二期愈合(间接愈合)【3】。 一期愈合是指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后,骨折断端可通过哈弗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X线平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消失。其特征为愈合过程中无骨皮质区吸收,坏死骨在被吸收的同时由新的板层骨取代,达到皮质骨间的直接愈合。 二期愈合是膜内化骨与软骨化骨两种成骨方式的结合,有骨痂形成。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多为二期愈合。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阶段。其标准【3】为: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平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Perren理论 骨折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如何变成骨细胞、纤维细胞?答案是生物因子、力学作用。 骨的修复,除了生物因子、愈合因子外,力学对骨折愈合产生很大的影响。 骨折块间应变理论(即Perren理论):某组织在承受特定大小应变量时发生断裂或损伤,因而在超过这一应变量水平的区域不能形成

早读一文详解: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分型、入路及治疗!

早读一文详解: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分型、入路及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是所有年龄中最常见的骨折,占骨科急诊的17%、前臂骨折的75%。如何更好地认识并治疗此类骨折,只有熟悉解剖、掌握发病机理,才能在治疗中做到游刃有余,避免后遗症发生。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策略,值得学习借鉴! (一)基本概述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的骨折; •发病率约占骨科所有骨折的1/6; •年轻患者多为高能量损伤,老年人多为低能量损伤。 (二)解剖特点 1.桡骨远端功能解剖 1)骨性结构 桡骨远端骨性结构范围为桡骨远端关节面近侧2.5-3cm,扩大到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其掌侧光滑平坦,背侧凸隆有Lister结节,外

侧粗糙有桡骨茎突,内侧光滑凹陷有尺骨切迹。 2)关节 舟骨窝:桡舟关节 月骨窝:桡月关节 尺骨切迹:下尺桡关节 3)韧带 桡骨远端韧带分为掌侧韧带和背侧韧带,前者厚而强韧,后者相对薄弱。可起到稳定关节限制过度活动,传导应力,协调腕骨运动的作用。 腕骨间掌侧韧带:强度极大,与关节囊融合,其强度不低于骨头。 腕背侧韧带:非常薄,科氏骨折不要打在过度掌屈位,对复位没有太大的意义,轻度或中立位即可,否则可能导致腕管综合征。

4)血管 桡骨远端处血供由桡动脉、尺动脉、前臂骨间动脉、掌深弓组成。 5)角度计算 掌倾角: 桡骨远端关节面掌、背侧最远点连线与桡骨长轴垂直线的夹角,即为掌倾角。桡骨远端骨折后,依据受伤的机制不同,骨折块发生成角移位,掌倾角也随之变大或变小。骨折复位要求恢复掌倾角,掌倾角可以作为术中复位的参考值。

早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型分级系统概述

早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型分级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常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常因搬重物、乘车颠簸、急起急坐、甚至剧烈咳嗽等轻微外力所致。临床症状主要是骨折处剧烈疼痛、肌肉痉挛、并向周围组织放射,不同程度脊柱活动受限,严重者因骨量丢失而使脊柱发生“楔形变”或“双凹症”等形态学改变,最终导致后凸畸形、驼背,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众多医学工作者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研究目的制定出诸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分型分类,对OVCF 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种分型在各自的研究背景下推动着医学工作者制定出更简单实用、全面、易操作的骨折分型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治疗决策的选择、疗效评估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概括国内外关于OVCF分型及分级系统进展,以期为OVCF 的临床诊疗、预防及优化分型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1 AO/OTA 分型 1992年美国the 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 将Muller教授的长骨骨折分类系统,推广到全身其他骨骼损伤,提出了AO/OTA 骨折分类系统。由于 AO/ OTA 分型的准确性、兼容性、排他性和逻辑性极强,被众多骨外科医师接受,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1]。 A类:椎体压缩类A1:挤压性骨折A2:劈裂骨折A3:爆裂骨折 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C1:A类骨折伴旋转C2:B类骨折伴旋转C3:旋转、剪切损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