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较系统地掌握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荒漠化防治工程、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工程、土壤侵蚀与防治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获得水土保持工程师基本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善于沟通和具有水土保持实践能力,具备从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企事业和各级水行政管理人才。

二、毕业要求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人文底蕴、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熟悉国情民情农情,尊重科学,立志有为;

2.具有扎实的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方法;掌握林业生态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施工和监测等方面技能;掌握水土保持的执法、监督、评价、监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水土保持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3.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领域保持一定敏感度,能够提出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并能对此辨析、质疑和进行评价,较为准确表达个人的专业见解;

4.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开发建设项目、不同地域出现的复杂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和能编制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监测、监理和施工方案;

5.具力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获取、计算机计算、中英文文献检索等)进行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熟悉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并合理应用这些工具;

6.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水土保持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解答和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知识,就某一具体问题与其他人员充分沟通,并做出专业解读和提出具体对策;

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水土保持国际动态,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并能吸收国内外水土保持治理经验,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事业做出贡献;

9.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理念,不断创新,提升个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林学、生态学、地理学

主要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荒漠化防治工程、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水力学。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五、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第3学期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实习;第4学期的水利水保工程制图课程实习;第5学期的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设计;第6学期的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第6学期的综合实习(含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等);第6或第7学期的劳动教育课;假期的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等;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结构

本专业总学分16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4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3学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