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历史与意识的建构_维果茨基的意识观

社会文化历史与意识的建构_维果茨基的意识观
社会文化历史与意识的建构_维果茨基的意识观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甄晓琨 硕研12班2013021259 摘要: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多重效应 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但由于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 1、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二者的互动关系催生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因此,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而科技进步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现代思维方式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向着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方面发展。所以,通过科技教育,以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维果茨基的幼儿游戏理论

[摘要]维果茨基是前苏联一位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他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对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的关键特征、游戏的作用等。他的游戏理论为人们理解游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维果茨基是苏俄心理科学的奠基者之一,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涉足心理科学的众多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受到全世界心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尽管他的游戏理论没有他的心理学思想那样丰富,但是,如果要研究儿童游戏理论,维果茨基的游戏思想是不能跳过的。 维果茨基在他的著作中仅仅用了12页来阐述幼儿游戏以及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维果茨基对于“发展”的看法以及对游戏的重要性的认识是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也激发了其他研究者的兴趣。维果茨基比较强调象征性游戏(representational play),而对感觉运动游戏(sensorimotor play)相对忽视,这与他把幼儿能使用符号(sign)作为幼儿步入高级认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一致的。维果茨基对游戏这个主题的研究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受维果茨基关于游戏的论述的启发,这方面的研究却正在深入,有一些研究尽管并不是直接打算去验证他的观点,但是确实给他的游戏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维果茨基对幼儿游戏社会性本质的客观认识 19世纪中期之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了对游戏本质的理性探索。比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现神的本源。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都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美同心理学家霍尔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德同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20世纪初荷兰心理学家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幼儿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高中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

“高中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的出台,给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的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现在的农村高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忽视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他们把目标定位在升学考试,任意提高教学要求,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使我们的学生成为高考的机器,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和意识的青年人.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中考时文化基础很差,再加上初中对历史不够重视,都当成所谓的副科来上的,所以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很差,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因此,我们课题组决定以此为契机,尝试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意识,研究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我们便提出课题——“高中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我们将从课堂学习、课外学习、测试检查,历史资料的观看和搜集等方面开展研究,寻找合理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方法.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将来培养有用的合格的人才而作自己的努力!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打算做如下的考虑: (1)通过研究,我们将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方法,从而带动一大批学生来学习历史. (3)使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流生,巩固学 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科研是我校的薄弱环节,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我校的教研教改 工作,使得广大教师转变观念,科研意识得到增强,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形成一 套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高中的学生个性在不断的形成,将来要走向社会.高中的生活对其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方法、意志品质等方面。“农村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是指学校组织教师,按教改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培养农村高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所以聪明的教师、家长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历史的习惯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历史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2、课题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社会意识习惯”。 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幼年时期就应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素质就是培养习惯,素质只有成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的财富。”而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二 高文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纪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一、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是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维果茨基,1956,p.7)。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所以,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混淆“心理”与“意识”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这会导致生物还原论的错误。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该原则的提出表明:1)维果茨基力求克服传统心理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弊病之一——将意识的理智方面与其激情-意志方面分离开来,而坚持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意志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2)维果茨基努力纠正以孤立看待各种心理机能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视心理发展为个别心理机能变化的机能心理学的错误。他指出,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各种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各种心理机能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一切正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它们决定了意识的系统结构性。 维果茨基试图运用活动与心理、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解释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由此阐明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维果茨基,1991,p.82-83);他还指出动机在引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的规律宣称,在你打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到下,由中心到边缘,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 2、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停滞(固结):在里必多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在继续发展到下个阶段。 4、运算: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5、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 a. 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钦纳 d.华生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 c ) a. 节约原则 b.经济原则 c.快乐原则 d. 压抑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c )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斯金纳 d. 埃里克森 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 d ) a. 神经症 b.退缩 c.社交恐惧感 d.基本焦虑 5、弗洛里德认为“自我”实行什么原则? ( a ) a.现实原则 b.经济原则 c.节约原则 d.开放原则 6、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 b )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7、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a ) a.8个 b. 6个 c.5个 d.4个 8、班杜拉认为当一个人达到自设的标准时,他会对自己实行什么?( c ) a.自我封闭 b.自我控制 c.自我强化 d. 自我体验 9、皮亚杰认为,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的人身上,始终保持着什么状态:a a.自我中心 b.思维混乱 c.不守恒 d.迷信鬼神 10、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11、埃里克森把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称为什么?( c ) a.生命循环 b.生物圈 c.生命周期 d.生物链 12、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怎样?( a ) a.保持距离 b.不交往 c.不理睬 d.不加入活动 13、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什么?( b ) a.适应 b.运算 c.平衡 d.认知结构 14、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 c )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15、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什么?( b ) a.退化 b.矫正 c.消亡 d.遗忘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行为的发生,华生将人的行为分为哪两类?( B ,C) A、习惯行为 B、非习得行为 C、习得行为 D、非习惯行为 E、去习惯行为 2、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哪两方面形成的适应状态?(A ,B) A、同化 B、顺化 C、主体 D、客体 E、相互作用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1章:问题与方法 以往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同一或联合的关系,即它们是指同一个问题,只是两个名词而已,认为思维是“言语减去声音”;二是分离或隔离的关系,即它们之间没有联系。为了出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两种分析的方法,第一是把复杂的心理整体分解为许多种元素,各种元素不具备整体的特性,如把水分解为氢和氧。第二是“单位分析法”,如把水分解我分子,不失去水的特性,把语言分解为词义。“由于词义即是思维又是语言,我们在其中发现了我们正在寻找的言语思维单位”。语言不是只有其声,还包含情感方面的意义,一个词具有概括的功能,只有理解了词的意义才能说掌握住这个词,简单的一个发音太简单了(对教学具有启示意义)。言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际和社交,它具有社会性。 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证明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在质而非在量的方面,儿童不是小大人。同时他认为皮亚杰的不足是受到“二元性”的影响,存在危机,“所谓的危机来自科学的事实材料与其方法论和理论前提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一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间的争论课题。”(第10页)皮亚杰只阐释了科学的事实,有意回避哲学的问题(而维果茨基也认为他这种有意回避的态度,也是一种哲学方法)。哲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回避这个问题容易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维果茨基是唯物主义者。

维果茨基详细介绍了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皮亚杰“把一切逻辑特征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第12页)自我中心主义介于“我向思考”和“定向思考”(围绕着一定的目标)“我向思考被看作是思维的原始的、最早的形式;逻辑出现得相对晚一些;而自我中心主义是介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发生环节。”学前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较为突出,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常会自言自语地说话以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困难越大情况越是突出,这种阻碍可以让儿童知觉到所进行的活动,而到7、8岁后自我中心语言就消退了。但维果茨基认为,实则是原先大声的自我言语内化,变成了沉默的内部语言,即学会了思考,而不用发出声音。即使成人有时候也会存在自我中心的语言。我们常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做题时会发出声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但常常会干扰其他人的学习,一味地禁止不是好办法,保持正确的心态,需要引导他们内化自己的自我中心语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现在的历史教学不能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大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也就形成了引入新课—讲解重点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处理课后作业的模式,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学目的仅限于如何使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不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知,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行为;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感知和思考;重视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忽视走出课堂感受历史;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总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注意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环境。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具有权威性,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贵在于传,而无须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不必考虑学生的感受,这违背了教育成才的科学规律。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成才的目标也是学生,如何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所在,即怎样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形成历史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来源于实践,而实践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感知知识,用自己的参与行为提升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多维互动模式也要求在教学中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实践,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过程方法的倾向,从而形成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对历史缺乏兴趣,对历史知识的来源仅限于书本而不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过程,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多维互动模式”不失为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改革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局面的出现;通过教学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互动、感情互动、实践互动等,达到学生感知知识的目的。其具体要求是:(1)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仅限于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状况,这是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完成知识感知的关键,而“走出去,请进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走出去”,就是打破书本和课堂界限,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到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上网下载有关历史信息,也可以参观本地的文物古迹,进行诸如考古、收藏、研究等活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由此可见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可以让人类更了解自然,明白自然现象的原理。从而意识到人类的哪些行为或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自然观,不是畏惧自然,也不是奴役自然,而是与自然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此会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理论才会是正确的理论,由实践中引发的课题也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错误的自然观必定会被自然科学所否定,得不到长期的发展。就拿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坚信人定胜天,于是不择手段向自然索取,最终,大自然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由此人类认识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是错误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取得双方的互赢,所以在信息文明时代,我们倡导的是和谐,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综上分析,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同时也会纠正错误的自然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摘要

维果茨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理论主要内容 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 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三.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doc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1、历史意识的培养 首先应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教师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抽一定时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历史学习目的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平时的教育中进行历史学习目的强化教育,以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门科学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科学。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钥匙,历史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教会你做人的道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起点。二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史实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因此,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三是强化素质教育。历史教学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的核心内容。四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它留下了许多痕迹,如古代遗址、遗迹、文物等等。教师应该充分加以利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

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利用和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意识。 2、历史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由于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讲读议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教 学模式,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前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导语结语等环节的创新,而忽视了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其实,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也是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方法,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班级或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为主观性、开放性习题,而成绩较差的大多以客观性习题为主,这样做收到的教学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袭现象。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历史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

自然观与科学发展

自然观与科学发展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观点。它是从人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突出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对自然观的体现,所以说自然观和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然后到以蒸汽机为契机开始的工业革命,再到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的进行与发展都是科学技术的飞速攀越。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自然观在不断的进行完善,推陈出新,适应和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 科学技术是如何让自然观在发生渐渐的改变,适应着整个时代的与时俱进。原始社会里,我们在原始社会里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对外界的感知,不断的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对自然认识的科学。渐渐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得一大批哲人对过往时间经验以及对自然,客体世界的总结。人们思维的局限性和先验知识的获得使得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又不能找到足够的后验只是来验证先验的正确性。因而神学和宗教应运而生,尽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使得科学技术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和传承性。近代科学的起源是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使得科学更加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的科学,认为神创造了整个世界以及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我们对捷克馆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万物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整个自然观的改变不是个人简简单单的总结,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套系统的,随着时间不断改变体现着外部客观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自然观又是如何让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呢?正确的自然观使得实践变得更加具有方向性。这种已有知识的指导,让原本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个在自然观影响下正确发展的科学模式更加能解释和发现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更加有利于深远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牛顿的通过对力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于自然界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得到发展,让宇宙飞船在引力作用下遨游在地球轨道上,这也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国的登月计划,也是在遵从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运用积累下的技术和理论进行正确指导使得这项宏伟计划稳步前进。 自然观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然而科学发展是自然观正确的脚下路。自然观的不断变迁使得科学发展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技术在体现着唯物主义自然观,深化其内在含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可能局限于科学水平和认识发展,但是只要科学技术在逐步的发展,自然观就会不断的从其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升华其原本可能狭隘的含义,进而产生适应于大自然和社会运作机理的自然观。这里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正确的自然观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在这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自然的我们也应该加以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幼儿园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最近发展区”的视角审视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幼儿园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性质在儿童的发展阶段中存在着不同的特质,学前儿童的教学主要应按照儿童自己的“大纲”学习。3岁前儿童教学(按教学一词的广义理解,就像平常所说的儿童在1岁半到3岁之间学习语言)的特点是, 1、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而主要由儿童自己决定。维果茨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 2、在维果茨基看来,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而另一极端现象是“反应型教学”。所谓反应型教学,就是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比较复杂的数学教学就是一种反应型教学,这类教学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大年龄儿童的学校教育。而3-6岁的学前儿童的教学处于这两种类型的教学之间,维果茨基将这种教学称为“自发—反应型”。维果茨基还提出,在学前教育阶段自发型教学会向反应型教学逐渐过渡,随着儿童的年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年龄较小会更趋向于自发型教学。 二、重视交往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在幼儿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幼儿教学中的交往作为背景和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构建主义教学流派的兴起改变了现代幼儿教学的价值观念,真正把幼儿教学看成“一种交往的过程”。在幼儿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交往而沟通、交流、协调,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幼儿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创立启发他的追随者们,使他们在幼儿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各种各样教学活动,创设了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学。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帮助幼儿通过与其他幼儿交往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交往控制幼儿的发展进程。 三、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学生进行交往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些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教学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集中反映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应用理论,又是能直接拿来用于教学实践的工作指南,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知识灌输、强加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往和交流,学生依赖于经验和传统形成认识上的偏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