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https://www.360docs.net/doc/6e9265292.html,/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

骨化性肌炎

肱骨髁上骨折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1、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其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末梢循环不良,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直屈曲手指时引起剧痛等,应立即将肘伸直,松解固定物及敷料,经短时间观察后血运无改善者,应及时探查肱动脉。痉挛的动脉可用温盐水湿敷,动脉用普鲁卡因封闭。确有血管损伤者,应行修补手术。前臂肿胀加重,骨筋膜间室压力高者,应切开骨筋膜室减压。

2、肘内翻是常见的髁上骨折晚期畸形,发生率达30%。对肘内翻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如骨折时肱骨内髁骺线发育不均衡;骨折远折段旋转未矫正;或在复位后由于前臂的自然旋前位及与上臂形成一向内侧的夹角,又导致旋转移位;尺偏型骨折未能矫正,因尺偏发生率高,故要求对尺偏型骨折应准确复位或矫枉过正,使之轻度桡偏。在整复骨折复位后1周,拍X线正位片,根据骨痂在骨折端内、外分布情况预测肘内翻发生与否,若预知有肘内翻发生,在充分麻醉下手法轻揉折骨矫正于伸直位固定。肘内翻畸形并不影响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影响外观及患者心理。畸形超过20deg;以上,伤后1~2年畸形稳定则可行肱骨髁上外侧楔形截骨术矫正。

3、肘外翻肘外翻很少发生,可见于肱骨外髁骨折复位不良病例。严重时引起尺神经炎,应及早行神经前移或截骨矫正术。

4、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较多见,桡神经及尺神经损伤少见,主要因局部压迫、牵扯或挫伤,断裂者少见。随着骨折整复大多数于伤后数周内可自行恢复,若伤后8周仍无恢复,可考虑手术探查并作适当处理。

5、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在功能恢复期,强力被动伸屈肘关节,可导致关节周围出现大量骨化块,致使关节又肿胀,主动屈伸活动逐渐减少。遇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被动牵拉关节,并应制动数周,以后再重新开始主动练习关节屈伸活动。在儿童很少有手术切除增生骨性组织的必要。

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9265292.html,/ggksgz/bfbz/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骨科与显微外科讨论版】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即肱骨大结节之下,胸大肌止点之上,也就是肱骨干坚质骨与肱骨头松质骨交接处,最易发生骨折故名为外科颈骨折。此种骨折好发于中年和老年人。 一、骨折原因及类型 (一)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 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括裂缝型和无移位嵌入型骨折。直接暴力较小,可产生裂缝骨折;跌倒时,上肢伸直外展,手掌触地,两骨折断端嵌入而无移位产生无移位嵌入骨折。 (二)外展型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触地在外科颈处发生骨折。骨折近端内收,骨折远端外展,外侧骨皮质嵌插于近侧断端内侧,形成向内、向前成角移位。或者两骨折段断端重迭移位。骨折远端移位在骨折近端内侧,形成向前、向内成角畸形。 (三)内收型骨折较少见。与外展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或肘着地,上肢内收,骨折近段肱骨头外展,骨折远段肱骨干内收,形成向外成角畸形。 二、移位机理 肱骨外科颈骨折后,受肌肉牵拉引起移位。骨折近段受岗上,岗下肌牵拉而外展与外旋移位;骨折远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园肌、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牵拉向前内上方移位。如果所受暴力大,骨折移位多,可损伤腋神经和臂丛神经,以及腋窝处动、静脉。 三、临床症状及诊断 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容易。了解受伤历史及发病机理,伤后肩部疼痛、肿胀、皮下瘀血、肩关节活动受限。大结节下方骨折处有压痛。根据肩部正位X片可显示外展或内收骨折类型。还必须有侧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迭移位畸形,以便明确有无骨折端向前成角。 肱骨外科颈骨折应与肩关节脱位鉴别,有时,骨折同时合并肩关节脱位。 四、表3-3 肱骨外科颈骨折与肩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肩外形肘腕贴胸试验肱骨头位置 肩关节脱位方肩阳性(不能同时贴胸)移位 外科颈骨折正常阴性(能同时贴胸)正常 四、治疗 (一)无移位骨折单纯裂缝骨折或嵌插无移位骨折无需固定,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3周。 (二)外展型骨折

肱骨骨折诊疗指南全面.doc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7T10:44:45.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程春炤[导读] 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 程春炤(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515)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417-02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 (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二)鉴别诊断 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三)分类 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临床以伸直尺偏型最为多见,青枝嵌插型不容忽视。 (四)治疗 1.特色治疗 (1)手法整复固定法 ①适应证: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②整复方法:复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远折端的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以预防肘内翻。一般不需麻醉,必要时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患者仰卧于配有“C”形臂X线透视机的硬板整复床上(不透视,整复固定后拍片复查亦可),复位顺序可按矫正旋转移位一侧方移位一前后移位进行,采用拔伸牵引、推挤提按、屈伸收展、旋转外翻等手法即可复位。但因损伤机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及病人年龄、体质等的差异,要辨证施法。 ③固定方法:可通过触摸肘后三角与上臂轴线的关系和挤压内外上髁嵴的形态,来确定骨折的对位情况,判断远折端有无尺偏、尺倾和旋转;再通过肘关节屈曲角度及有无抵抗,来判断前后移位矫正情况。通过X线透视核对骨折对位情况更佳,务必使骨折复位满意后,方可进行外固定。新鲜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容易闭合复位,但不易保持,尤其是远折端的尺偏尺倾最易反弹复发,因此,外固定方法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小夹板超肘固定、撬式架固定和石膏固定,医者应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灵活运用。 (2)牵引整复固定治疗 ①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待肿胀消减或情况改善后,根据情况及时改用其他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方法。 ②操作方法:常用的牵引疗法有以下几种。尺骨鹰嘴牵引:于尺骨鹰嘴背侧嵴前方lcm处由内向外穿针,屈肘90o和肩前屈上举90o牵引,重量1~3kg,时间1~2周,骨折复位后及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目前鹰嘴牵引已较少应用。皮肤牵引: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远侧骨折段较小,整复后不易固定的不稳定骨折,以及骨骺滑脱骨折。胶布自髁上处沿前臂前后或内外侧粘妥,外用纱布绷带缠绕,于手指末梢用扩张板撑开,置患肢于外展、外旋位床旁牵引,重量1~2kg,7~10天折端粘连后,手法进一步矫正残余成角,夹板或石膏固定。 2.手术方法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 3.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对于婴幼儿,应以方便口服和外用为主。早期肿胀严重,以活血行气为法,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若肿胀起水疱,或合并发热者,为瘀血化热,以活血清热为原则,用小儿清热解毒冲剂。中后期肿痛已消者,宜接骨续筋,用小儿接骨冲剂。 (2)西药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1]李岳君.中医手法正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月15卷1期.

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

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 解剖生理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 ~3cm ,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又为松骨质和密骨质的交界处,是应力上的薄弱点,常易发生骨折。紧靠肱骨外科颈内侧有腋神经向后进入三角肌内,臂丛神经、腋动脉、腋静脉经过腋窝,骨折端严重移位时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本骨折以老年人较多见,亦可发生于儿童和壮年人。 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上臂内侧可见瘀斑、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抬举,肱骨外科颈局部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能触及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内收型骨折在上臂上端的外侧可摸到突起的骨折远端和向外成角畸形;合并肩关节脱位者,会出现“ 方肩” ,在腋下或喙突下可扪及肱骨头。x 线正位片显示骨折内外侧方移位和向内或向外成角情况。 护理要点 ?1.手法整复固定后,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循及感觉运动情况,如发现肢端严重肿胀、青紫、麻木、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经常检查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3.切开复位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循情况及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现象,手部是否肿胀等。术后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于止痛药。 护理评估 ?1肢体的情况 ?1骨折体征望诊:肩部是否肿胀,上肢近段的前侧和内侧是否有淤血或血肿,患肢是否有内收或畸形。触诊:上肢近端是否有骨擦感。腋窝下能否触及移位的骨折端。量诊:是否有患肢缩短,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算小。患肢上臂的周径是否大于健肢,以判断肿胀程度。 ?2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2. 受伤史是否有跌倒、摔伤史。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即使有轻微的摔伤史,亦可发生骨折。了解受伤时的姿势、外力作用的方向。跌倒时是否手掌撑地,上肢是处于内收还是外展,以便估计骨折的类型,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 ?3. 既往健康状况是否有影响骨折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 ?4.X 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手法复位,外展架固定;药物辅助治疗。 2.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用1~2枚螺纹钉或克氏针维持复位,然后再用外展架固定4~6周 ?[常见护理问题] ①疼痛。②有固定部分失效的可能。③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可能。④知识缺乏:功能锻炼知识 [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骨折后外固定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病人易产生焦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 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

型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骨折常由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可有骨擦音(感)。 (4)可有桡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表现。 (5)X线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折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第(2)、(3)、(5)项中一项可确诊。 2.分类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Gartland分型) 1)Ⅰ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或无移位,此型骨折不需任何手法复位,仅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即可。 2)Ⅱ型骨折:肱骨远端后方皮质部分完整。又可分为两亚型:①Ⅱa型青枝骨折,此亚型只需适当屈曲位固定就可得到稳定;②Ⅱb型

旋转骨折,此亚型存在不稳定,复位后单纯屈肘拉紧后方骨膜不可能控制旋转。 3)Ⅲ型骨折:肱骨远端完全移位,此型治疗较困难。 (2)屈曲型 与伸直型相似,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屈曲型也可以分为Ⅰ、Ⅱ、Ⅲ型。【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Ⅰ型伸直型骨折均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且用石膏或夹板至少屈肘固定110°位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Ⅱ型骨折虽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但由于其不稳定,易旋转和内倾,导致内翻成角,故有许多理由认为,Ⅱ型骨折光用石膏固定是不可靠的。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可缩短住院时间;②手术中可准确评估提携角;③穿针足以维持复位,术后屈肘小于90°固定,可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④治疗效果满意。 2.手术治疗 对多次手法复位仍严重移位、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开放性骨折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型骨折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好。必须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切勿烂行手术。手术虽可较好复位,但并不能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且易出现肘伸屈功能障碍,还有可能发生骨化性肌炎、感染等并发症。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选择与伸直型相似。

肱骨外科颈骨折1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骨折病 西医诊断:肱骨外科颈骨折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好发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及儿童。 (3)局部肿胀,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移位,但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不能上举患肢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3)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Ⅰ型:无遗位或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度;Ⅱ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Ⅲ型: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Ⅳ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Ⅴ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Ⅵ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并累计关节面的骨折)。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发热,夜间较甚。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紧。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复。舌紫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外展型骨折:比较多见。跌倒时患者上肢外展,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由下向上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内成角。 2.内收型骨折:临床较少见,移位与成角与外展型相反,即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自下而上传导,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入,向外侧突起成角。。 3.粉碎型骨折:临床较少见,以老年患者多见,患者跌倒,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导致肱骨外科颈断裂成几块。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1.外展型复位 三人复位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屈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2.内收型骨折 过度外展复位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术者坐于患者外上方的凳子上,双手持握患肢前臂及腕部,将患肢稍向前屈,并利用一足踩于患肩前上方作为支点,牵引外展的患肢,以矫正重叠移位。然后逐步加大外展角度,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及向前成角畸形,但勿操之过急,以免损伤腋部神经血管。 3.骨折合并关节脱位 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患者平卧,患肢轻度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袋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握持患肢腕部,不要用力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如腋下已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则脱位已整复成功。然后,术者用双手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助手外展拔伸牵引,术者在按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整复骨折。 (二)外固定 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查房医嘱 概述 就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得交界处发生得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与x线表现不难确诊。 四、继续检查项目 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 五、门诊医嘱示范 对于怀疑骨折得病人 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 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得病人 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 病情分析 一、初步诊断 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对关节脱位 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就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就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 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 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得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与尺桡关节排列正常。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 常用分型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就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治疗计划 一、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得骨折特点选择不同得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 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 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 3)手术入路及特点 ·病人仰卧位、 ·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 ·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 4)注意要点 ·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 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 5)术前准备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一).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一)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 肱骨外科颈骨折常发生于解剖颈下2-3 cm,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于肱骨干的交界处,此为松质骨与致密骨质接壤,占肩部骨折的26%〔1〕。外科颈骨折远端由于胸大肌和近端肩袖牵拉而向前成角。临床上根据移位情况可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骨折。根据陆裕朴等提出的分型〔2〕:外展型骨折和内收型骨折两种。肱骨外科颈骨折也可归为肱骨上端骨折的分型,目前比较通用的分型为Neer的解剖学分型〔3〕:1型为所有移位小于1 cm内,旋转成角在45°以内 的骨折;Ⅱ型为两部分骨折,包括大转子、解剖颈、外科颈骨折和伴肩关节脱位的撕脱骨折;Ⅲ型为三部分骨折;Ⅳ型为四部分骨折。其中Ⅲ型以上为不稳定骨折。AO的分型〔4〕将肱骨上端骨折分为3型:A型为关节外单处骨折:B型为 关节外2处以上骨折;C型为关节内骨折。按此型,B、C型均为不稳定骨折。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以钢板螺钉内固定为主,但对于不同的骨折特点可选用不同的内固定器材。黄少峰等〔5〕在用2枚或3枚克氏针治疗35例患者中术后伤口一期愈合3例,1 例伤口感染二期愈合;本组35例全部如期骨性愈合。术后X-ray 检查结果:优,远近骨折端解剖对位,肱骨头无旋转、无倾斜。杨勇等〔6〕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49例患者,平均住院16d,随访5~60个月(平均10个月),49例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9个月,平均14个月,按Neer标准〔1〕评定肩关节功能:优23例, 满意19例,不满意5例,失败2例,优良率85.7%。庞瑞明等〔7〕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3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均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按Neer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13例均优良。孙贻忠等〔8〕交叉螺纹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22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采用Neer的百分制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优14 例,良8例无固定失败和感染发生。张志成等〔9〕用肱骨螺旋内固定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16例获随访4~36个月,平均23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120°(80~160),外展110°(80~150°);后伸45°(30~60°)。肩关节功能优8例,满意6例,不 满意2例。无神经、血管损伤;无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固定失效,螺旋内固定器无退钉;术后肱骨头无坏死征象。大量研究表明〔10-12〕:采用合适的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是确实可行的方法。 2 术后康复锻炼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处理方法总体分为两类,即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13-14〕。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所有并发症中,肩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最高,除了和手术导致创伤及疤痕形成有关外,术后缺少系统的康复训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术后第2d开始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同时进行手和肘部的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病人护理

情境十肱骨髁上骨折病人护理 一、预备知识 1.肱骨下端解剖生理概要 肱骨下端前后扁,末端有 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 滑车,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 滑车后面上方有一鹰嘴窝。下 端的内、外侧部各有一突起, 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肱 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 因在儿童时期,该部位为肱骨 的薄弱环节。

2、骨折类型 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 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 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 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 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图1)。 屈曲型较少见,多系肘关节屈曲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 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之髁上部骨 折。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骨 端向后移位。 粉碎型见于成年人。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3、临床表现 患者多系儿童,外伤后肿胀、 疼痛、功能障碍并有畸形。在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同时要注意手部温度、 脉搏、运动及感觉,以明确有无血 管,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部分活动 肘后三角无变化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肘关节不能活动 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4、治疗 手法复位超关节小夹板固定,也可用石膏固定。术后应注 意肢体血运观察,经常调整 布带,2周折除夹板,功能锻 炼。 牵引治疗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 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 或复位后骨折不稳者。 手术探查神经、血管并整复骨折当有血管、神经伤时, 特别是血管伤应考虑手术探 查,手术目的是修复血管或 解除其压迫,对神经伤也同 时采用手术治疗,顺便整复 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

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肘关节脱位相对少见,多见于大年龄儿童,且多伴发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国外文献报道约50%为虐待损伤。侧位片肱骨髁上骨折线位于鹰嘴窝,呈横形或短斜形,肱骨外髁骨折线稍远,仅带有小的干骺端骨块。在正位片,Milch I型外髁骨折肱桡关系破坏,Milch II型骨折肱桡关

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病人评估: 了解病人、家属的学习能力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治疗、护理、检查、操作、手术、用药的态度和反应。 教育目标: 教育对象能够:1、简述病情观察的方法、功能锻炼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2、掌握患儿的生活护理方法及饮食、用药的护理。 3、了解疾病的概况、治疗、预后及转归。 教育内容: 1、疾病简介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我院主要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术,尺骨鹰嘴骨(T型钉)牵引术治疗,部分需要行手术治疗。为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向家长做如下指导: 2、心理指导 在情志方面,允许患儿哭闹发泄,不要训斥。家属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 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转移注意力,可以缓解疼痛。比如:抚摸、呵护患儿,交 谈时应注意声调、音量及速度,应富有童趣,提供一些玩具、画板、少儿图书等 使其情感与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患儿治疗时家属要避免因惊慌 或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 3、饮食指导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 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 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成 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饮食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之 品,如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热象的患儿 宜凉血清热的食物,如莲藕汁、马蹄水、苦瓜排骨汤。 (2)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 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 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饮食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之品,如续断猪 脚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2017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 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 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一、概述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下松质骨与肱骨干上段皮质骨交界的部分,发生于该部位的骨折称为肱骨外科颈骨折。该部位发生骨折临床常见,以间接暴力导致骨折为主因。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5%,占肩部骨折的22%,此病多发于少年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7%,但以少年居多,占5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骨质疏松和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的解剖特点是该部容易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按照受伤机制可分为外展及内收两种骨折类型。多数可采取保守方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于因肌腱卡压等原因不能满意复位的少年肱骨外科颈骨折,需采用开放方法复位,避免远期骨骺损伤而引起发育不良及畸形、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二、病例摘要 病例:张某,女,20岁,学生。 主诉:摔伤右肩部肿痛,活动受限7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6年5月1日凌晨1时30分许骑摩托时不慎摔倒致伤右肩部及前臂,即感右肩部及前臂剧烈疼痛,患肢不敢活动,后逐渐肿胀。当时无昏迷、恶心及呕吐等症。患者被人救起后送至当地医院就诊,拍片后诊断为“右肱骨外科颈骨折”,给予静滴消炎止痛止血等药物治疗,右肱骨外科颈骨折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拍片后见骨折端复位不良。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患者今日来我院求治,经门诊以“右肱骨外科颈骨折”收住入院。入院时神清,精神可,纳佳,二便调。 既往个人婚育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体格专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舌下有紫色斑点,苔薄白,脉细涩。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右肩部肿胀、疼痛,前外侧有广泛性瘀斑,活动受限,右肱骨上端部压痛(+),骨擦感(+),上臂纵向叩击痛(+),患肢末梢血循、感觉、运动均可,桡动脉可触及。 影像学检查:X片示(自带X线片):右肩正位片,右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远端向内移位约1.5cm,折端向内侧成角约30度。穿胸位片,右肱骨头向后侧翻转约40度,骨折远端向前错位约1/2。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诊断: 右肱骨外科颈骨折 骨断筋伤,血瘀气滞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1、术前准备:不同型号克氏针、医用电钻、老虎钳等,常规消毒材料、敷料等。 2、操作过程:以外展型骨折为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患者仰卧位,一助手用宽布带穿过患肢腋下,向上牵引,另一助手双手握患肢腕关节上方向下对抗牵引,术者站立于患侧,双手环抱骨折远端向骨折移位的反方向扳拉骨折端使之靠近骨折近端,远侧端助手在牵引下使患臂内收(外展型骨折)并前屈使骨折端复位,超肩夹板固定上臂,前臂屈曲90度,颈腕带悬吊固定。维持复位,进行肩部常规消毒后,在透视下经皮穿针交叉固定骨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一、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根据骨折移位情况伸直型又分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桡偏型。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有时可在肘窝触到肱骨骨折端。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做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三、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对患者使用X线检查时,除正、侧位X线摄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四、诊断 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五、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需与肘关节脱位鉴别。 六、治疗 本病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给于相应的治疗: 1.青枝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 3.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疱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 4.手术治疗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缺血性挛缩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评价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12T15:22:10.17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作者:向功宝[导读] 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中医院湖南保靖 4165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122名患者中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共有74例,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48例,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 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主动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这五个评价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将中医手法应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体验更好,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于儿童患者的一种疾病,是肘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多发年龄在5至12岁,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痉挛或者肘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近些年来医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患者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方式。现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究将中医手法应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者经医学影像学检验均表现为肱骨髁上骨折。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2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5至13岁,平均年龄(8.3±4.7)岁。骨折按照Neer法分型:I型16例,Ⅱ型骨折28例,Ⅲ型44例,lv型34例。在征求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意见之后采取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以及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作为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74例作为实验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比较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组 A.手法复位的方法 患者仰卧,医护人员握患者肢上臂使其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2]。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可感觉到骨擦音。 B.微创穿针的方法 将患者的受伤肢体固定麻醉之后让患者躺卧在病床之上,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透视证实复位满意之后维持复位,在三角肌止点以上的肱骨前外侧植入一根直径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另一根自肱骨大结节穿入肱骨干。克氏针露出皮肤部分折弯,针尾剪短,埋于皮下,针眼处无菌纱布覆盖。 C.夹板外固定的方法 术后采取四块夹板朝肘关节固定患处,后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患肢。 1.2.2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组 A.手法复位的方法 患者仰卧,医护人员握患者上臂使其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3]。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可感觉到骨擦音。 B.夹板外固定的方法 一般采用小夹板固定术固定肱骨骨折患者,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前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内侧。捆绑时缠绕3-4道,在1、3号夹板缝隙处打活结。扎带上下活动的空间应该控制在1厘米内。 1.3观察指标 (1)利用Neer功能百分评分方法,对患者的疼痛、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等五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00分制),打分90分以上为优,打分80分以上为良,打分70分以上为中,打分在70分以下为差(2)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如下,完全治愈:X片上显示骨折处完全愈合,肢体能够行使正常功能或者基本功能恢复;好转:X片上显示骨折处完全愈合,手臂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未愈:X片上显示骨折处未愈合,手臂难以行使正常功能,且有疼痛的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