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月考试题(主题一到专题五)

高一历史必修二月考试题(主题一到专题五)
高一历史必修二月考试题(主题一到专题五)

高一历史必修二月考试

题(主题一到专题五)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021653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一年级3月份历史月考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 )

A.土地国有制

B.土地公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

3.以下项目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

A.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B.主要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耕作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

4.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5.某编导在拍摄《孔子》的影片中,设计了如下一些孔子生活时期的场景,请你根据史实推断,下列设计正确的是( )

A.孔子与弟子们吃着葡萄

B.墙上挂着一柄青铜宝剑

C.孔子缓缓将纸铺在桌上

D.孔子用隶书写下“仁者爱人”

6.《礼记》记载西周时期一种社会现象,“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才”,材料说明了当时已经存在着(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手工工场

2

7.“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

A.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8.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9.“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现于( )

A.秦代B.南北朝时代C.唐代D.宋代

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1.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 )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此时,作为一位投资者,你的选择主要是受到(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影响

B.国外投资者的影

C.外商企业投资赚钱的刺激

D.清政府官僚的大力支持

1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的外部因素是( )

3

A.畸形的社会性质

B.落后的社会生产

C.封建势力的破坏

D.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14.张謇开办大生纱厂时说:河北通州生产棉花,这是日本纱厂生产的原料来源。把棉花卖给日本纱厂,日本纱厂出售成品从中取利,这无异于沥血肥虎。这样下去,民众日益贫困,国家如何能够强大

现在大生纱厂已经开张,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务必办好工厂!这番话反映了:( )

①日本掠夺原料②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③日本进行资本输出④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轻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最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16.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贯穿上述历史运动的核心诉求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C.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D.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17.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 )

A.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

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C.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8.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

19.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3.8亿斤粮食。但1979年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D.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20.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

21.市场经济体制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

B.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关

C.给企业压力和活力,实现优胜劣汰

D.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22.下列这组图片与1992年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

( )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5

23.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24.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 )

①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②为富家大户所居住

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④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③④

25.在新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变化,这两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大政方针,还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服装最能反映出广大人们的衣着强烈地受到“战争与革命”观念影响的是( )

A.列宁装

B.中山装

C.草绿色军装式样的服装

D.夹克衫

26.某人想去印度淘金并达到了目的,他跟随的是谁的船队

( )

①哥伦布②迪亚士③达·伽马④麦哲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7.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6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20分) cāo chǎng qiān bǐrènào gānɡqín bōlànɡyōnɡbào ɡào sùgùshì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及(_______)低(_______)壮(_______)对(_______) 极(_______)底(_______)状(_______)队(_______)三、读一读,连一连。(10分) 四、想一想,选词填空。(10分) ①迎上去②追上去③游过去

1. 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______)。 2.老师来到我家家访,我连忙(______)。 3.那个阿姨的钱包丢了,我捡起来(______)还给她。 ①哪②那 4.这是(______)个人的书。 5.这是(______)个人的书? 五、照样子,按要求写句子。(15分) 1、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的湖面上,漂浮着的小船。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这样还能收到葫芦? 4、晴天还用带伞?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食虫花 [苏联]比安基 一只蚊子在林中的沼泽地上空飞呀,飞呀,它觉得累了,想喝点儿水。它看到一朵花:绿色的细茎,细茎上部挂着白色的小铃铛,下部长着一片片深红色的小圆叶子,小圆叶子像小花盘一样丛生在细茎周围。小圆叶子上长着茸毛,茸毛上闪烁着亮晶晶的露珠。 小蚊子落在叶子上,伸过嘴去吸露水,可是露水是黏的,像胶水一样,把蚊子的嘴粘住了。 突然,茸毛全都动起来,像触手一样伸过来,抓住了小蚊子。小圆叶子合拢起来,小蚊子不见了。 后来,当小圆叶子重新张开的时候,小蚊子干瘪的躯壳掉在地上,花儿把蚊子的血都吸光了。

高一历史2012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到专题五综合考题附带原版答案

座位号_____________ 密班级: 姓名: 学号: 考试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高一历史2012—2013年度上学期11月份月考试题 ——命题人殷思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 1.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1234 B 123 C 234 D 23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5.“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 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回答7—9题 7.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此制度是(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 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1.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是( )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主要是由于( ) A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C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D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3.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 ) A 、解决香港问题 B 、解决澳门问题 C 、推动对外开放 D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1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表现有( ) ①仍然处在隔绝状态 ②开始了民间交往 ③“三通”限制放松 ④回大陆人员增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15.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不同意( ) A .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 B .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C .用主权换治权 D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16.“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17.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 、亚非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 C 、日内瓦会议 D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8.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 )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19.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 .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期末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全面(二篇)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全面 (二篇) 目录: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全面一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各版本二

2020年年级语文下册第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全面一 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yōu yǎ zōng hé jǐn duàn fú pí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àng yàng huǒ yàn shùn jiān tóu z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谣________ 晰________ 辨________ 键________ 嫰________ 摇________ 淅________ 辩________ 健________ 漱________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15分) A(____)(____)当然B(____)(____)不提C(____)(____)请罪D同心(____)(____) E难以(____)(____) 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___,抗震救灾。 2.这次歌咏比赛,没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竟然得了冠军,真是令人____。 3.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帮助当成___的事。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0分) 因为……所以……不但……还…… 虽然……但是……只要……就…… ①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材料题】 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着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德国的古典哲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第一国际 (1)成立标志: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2)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 (3)原则:①政治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②组织原则:《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4)主要贡献 ①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②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 (5)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2.巴黎公社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国防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③直接原因: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成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3)革命措施 ①军队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政权建设: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③制度建设: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④待遇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失败:1871年5月,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事件。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的斗争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2)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的斗争:第二国际成立后,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①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③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④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切斯特,通过自己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B.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C.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一次会晤,开始了两位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 D.《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B.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来自①德意志②英国③法国④比利时()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 A.主编《莱茵报》期间 B.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C.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D.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7.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前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1.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摩尔(指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了钻石的钻戒。”这里的“国际”是指()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汇编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割,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地方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旨诏,地方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此外,地方官员还要定期朝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五 清朝疆域全图(1820)见右图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并相互制约;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宋、清为加强专制主义采取的相应措施。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宋朝: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根据材料三,请回答在秦朝和汉朝,地方的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柳宗元对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特点? 秦朝到汉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从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制。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能使中央有效的管理地方,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封国的出现,使地方割据势力增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根据材料四,请回答这是什么时候的什么行政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时和后世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表现出什么趋势? 这是元朝行省制。行省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根据材料五,近代中国版图是在什么时期基本确立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实行的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设立什么机构管辖?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作用?

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各版本(二篇)

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各版 本(二篇) 目录: 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各版本一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完整二

2020年年级语文下册第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各版本一 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20分) huā yuán shí qiáo duì qítóng h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利(_____)钓(_____)脚(_____)拿(_____) 梨(_____)钩(_____)却(_____)食(_____) 爪(_____)变(_____)渴(_____)谁(_____) 瓜(_____)弯(_____)喝(_____)难(_____) 三、读一读,连一连。(10分) 五颜六色的大树 活蹦乱跳的小鱼 青翠欲滴的大海 一望无际的鲜花 四、想一想,选词填空。(10分) 充足充分

1. 这次郊游,妈妈让我带了(___________)的食物。 2.姐姐(___________)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钢琴。 追赶追逐 3.我们在柔软的沙滩上(___________)玩耍。 4.牧民拿起棍子(___________)偷吃小鸡的黄鼠狼。 五、照样子,按要求写句子。(15分) 例:风在花园里捉迷藏。 鸟儿在枝头_______。 鱼儿在河里_______。 2.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枝头的柿子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的月亮挂在空中,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青蛙听见小蚂蚁的声音,从池塘里跳上岸,说:“小蚂蚁,我正要跟你告别呢!”“怎么?”小蚂蚁问,“你也要到南方去?”“不,不,我要去睡觉了。”青蛙说。小蚂蚁看看天,问:“你怎么啦?太阳才升起来,你又要睡啦?”“我要冬眠了。整个冬天,我们青蛙都睡在洞里,不吃也不动,到明年春天再出来。”青蛙一边说,一边用脚刨土,一会儿就刨好了一个洞,“你看,冬天住在这个洞里,既不怕风,也不怕雪,暖暖和和的,真舒服!”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告别——(__________)暖和——(__________)舒服—— (__________) 2.青蛙不到_____________去,就在自己挖的_____________过冬。 3.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段话主要写小蚂蚁和青蛙在说话。(________)(2)这段话主要写青蛙在洞里冬眠。(________)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参考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_课堂检测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 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C)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D)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

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总分105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养成好习惯。亲爱的同学,你好!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你在答卷时,做到书写正确、规范、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温馨提示:请仔细读题,认真答题,做完后再检查检查,相信你会考出好成绩!(5分) 二、按要求完成字词句练习。(39分) 1.读拼音,写词语。(10分) láo dòng chu àng z ào shu ō hu ǎng me ì l ì f ā m éi l ǚ x í ng m èng xi ǎng j ìng y ǎ ng gu ān sh ǎng d ǒu y á 2.读一读,用“√”给加点字选出正确读音。(3 分) 急迫.(p ò p ài ) 苹.果(p íng p ín ) 浓.密 (l óng n óng ) 木屐.(j ī zh ī) 一番.(p ān f ān ) 遗憾.(h àn g àn ) 3.补充词语并。(10分) 依依惜( ) 迫不( )待 ( )海一粟 蜂( )而至 推( )及人 学海无( ) (1)将上面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2)并照样子写词语。(4分) 乌黑(带颜色) 银亮亮(ABB ) 描写黄山奇松的四字词语: 4.按要求完成句子。(6分) (1)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缩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改为反问句)(2分) (3)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因为饱经风霜,所以仍然郁郁苍苍。(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与运用。(10分) (1)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______,像____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大运河北起_____,南到天堂杭州,像____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2)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游览了“天下第一奇山”的______;游览了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______;明白了“减少”是为了“ ”的道理;知道了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 也没有人会 。 三、口语交际。(4分) 乐乐做梦都想让妈妈给自己买一辆滑板车,但他担心妈妈不同意。如果你是乐乐,你会怎样跟妈妈商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经典古诗词默写。(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2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西涧》 3.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新市徐公店》 4. 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 《凉州词》 5. 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2分) (一)剪枝的学问(节选)(10分)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 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看着满树的 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 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 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1.从选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浓烈—( ) 希望—( ) 哲理—( ) 好像—( ) 2.这两个自然段是按 顺序写的。(1分) 3.选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 和 。(3分) 4.选段结尾处“这还真有道理呢”中的“道理”指的是什么?(2 ) (二)打翻的鱼缸(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