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连轧综述

连铸连轧综述
连铸连轧综述

薄板坯连铸连轧综述

1.前言

连铸连轧技术作为钢铁生产工业近年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具有节约能源、流程短、设备少、成材率高、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品种开发潜力大等突出优点[1~5]。而在薄板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该技术时获得的组织晶粒细小、二次枝晶间距小、偏析程度低,应用该技术进行生产优势更加明显[6]。因此,全世界各大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引进投建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近些年来,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日益成熟和广泛,使人们认识到原来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开始进行技术的再开发和提高,使技术更臻于成熟和完善。2.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简介

2.1连铸连轧技术

连铸连轧全称连续铸造连续轧制,是将液态金属连续通过水冷结晶器凝固后直接进入轧机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方法。传统生产工艺是用熔炼炉将炼好的钢液铸成铸锭,经过保温、锻造制成锻坯,之后再通过均热炉加热到高温并保温一段时间后才进行热轧。这一过程需要多次加热保温,既浪费了能源,也使生产周期过长。而连铸连轧技术则是把熔炼好的液态钢倒入连铸机中轧制出钢坯(称为连铸坯),然后不经冷却,在均热炉中保温一定时间后直接进入热连轧机组中轧制成型的钢铁轧制工艺。这种工艺巧妙地把铸造和轧制两种工艺结合起来,相比于传统的先铸造出钢坯后经加热炉加热再进行轧制的工艺具有简化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增加金属收得率、节约能源、提高连铸坯质量、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优点[1~5]。

2.2薄板坯连铸连轧

连铸坯在轧制之前依据板坯厚度可以分为厚板坯连铸、中厚板坯连铸和薄板坯连铸。随着连铸坯厚度的减小,板坯中部的冷却速度增大。冷却速度增大之后,铸坯中部的晶粒变得细小、缺陷减少、偏析减轻、二次枝晶的间距也随之减小。

表1为文献[7]中根据钢研院提供的报告资料所做的统计。因此,连铸连轧技术应用于薄板坯后的优势更加明显。

3.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历史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特别是市场特征,可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分为下列四个阶段[8~12]:

1、研发期(1985~1989)1986年德国施罗曼—西马克公司(SMS)建造了一台采用“漏斗型”结晶器的立弯式薄板坯连铸机,并以6 m/min的拉速成功地生产出50 mm×1600 mm的薄板坯,该技术被称为CSP。几乎同时,德国曼内斯曼德马克公司(MDH)采用改进的超薄型扁形水口和平板直弧形结晶器以4.5 m/min的拉速成功地生产出60 mm×900 mm和70 mm×1200 mm的薄板坯,该技术被称为ISP。1988年奥钢联(VAI)采用薄平板型结晶器及薄型浸入式水口浇出第一块厚度为70 mm的不锈钢薄板坯,该技术被称为CONROLL。此外,意大利达涅利(DANIELI)、日本住友等公司也开展了研究、开发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工作。

2、引入期(1989~1994)。1989年6月世界上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美国纽柯公司的克劳福兹维尔厂建成投产,该生产线采用了SMS的CSP技术,年产80万t。1992年,一条年产50万t的ISP生产线在意大利的阿维迪建成投产,并于1993年9月达到设计产量。与此同时,意大利达涅利的FTSR技术、日本住友金属的QSP技术及奥地利奥钢联(VAI)的CONROLL技术等处于半工业试

验阶段。

3、成长期(1994~1999)。针对最先投产的几条生产线所遇到的产量和质量问题,各供货商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机构配置得到了优化,衔接段工艺不断简化、适用,并优化了整个生产流程,最终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4、成熟期(1999至今)。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工艺、设备、自动化系统等日趋完善,产品质量和产量也不断提高,足以与常规热轧流程相媲美。因此可以说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已步入了成熟期。

4.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优势

4.1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经济优势

连铸连轧技术由于整个生产流程较传统工艺简化许多,并且不用反复加热,因此可以节省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也大为提升。另外,生产过程中由于加热时间减少,工期工艺缩短,使得原料损耗减少,成材率得到提高。所以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相比于传统生产技术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优势。

根据SMS公司的资料,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优势主要在于:投资低,约为传统热连轧的58%。从整个生产流程来看,电炉-薄板坯连铸-连轧的热轧卷的吨材投资量将降至300美元左右;而高炉-转炉-薄板坯连铸-连轧的热轧卷的吨材投资量将降至600~800美元,甚至更低些[13],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能耗低,约低50%;生产成本约为常规轧机的78%;成材率比常规轧机高1.8%左右;而维修费用约为常规轧机的39%。

4.2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技术优势

4.2.1细晶高强

由于薄板坯连铸浇铸的铸坯薄(一般为50~90mm),在结晶器及二冷区的快速冷却过程中,柱状晶短,等轴晶区宽,晶粒细化;而在随后的直接轧制中取消了γ→α相变区的中间冷却而使产品组织得到弥散硬化,从而使产品的机械性能强化,十分有利于生产高强度钢材。

珠钢目前已大批量生产高强度钢板,其屈服强度345 MPa的集装箱板极限厚

度为1.4 mm,屈服强550 MPa的高强度汽车结构板极限厚度达1.8 mm,屈服强度大于700 MPa的高强度集装箱板极限厚度为2 mm。在稍加微合金元素V,Ti 的情况下便可开发出晶粒尺寸为3~4μm的超细晶粒高成形性结构钢[7]。

4.2.2降低缺陷

连铸连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铸坯的冷却速度加快。快速凝固有利于夹杂物的形成,使它们成为细小的球状。长条夹杂物的减少有利于获得各向同性的弯曲性能。另外,铸坯的宏观中心偏析情况也大为改善。

4.2.3产品薄规格化

在常规热连轧机上由于坯厚(200~250 mm),变形量大、道次多、轧辊热膨胀大、轧制不稳定等原因,在生产薄规格产品(≤2 mm以下)时对产量影响较大,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产量主要取决于连铸,板坯进轧机时尾部在炉内保温,不需升速轧制,而且开轧温度较高,因而较适宜生产薄规格带钢。

传统热轧带钢产品的厚度主要分布情况是:2.00~2.99mm,约占47.5%;

3.00~

4.99mm约占2

5.7%;1.50~1.99mm,约占14.3%;而小于1.50mm仅占0.3%。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的发展,使得热轧薄板的最小厚度已经有可能达到1mm以下,而其产品主要厚度范围将主要分布在1.0~3.0mm 之间。对于传统冷轧带钢轧机的产品而言,其厚度分布情况是:约有60%分布在0.6~1.2mm之间,约有15%分布在1.2~1.6mm之间。因此,薄板坯连铸连轧作业线的热轧产品将部分挤占1.0~2.2mm之间冷轧产品的市场[14]。

4.2.4生产特种钢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设计和投产的开始阶段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该技术更多的被大型钢铁企业所应用,用于大规模生产使用量大的普通板材、带材。对于生产工艺要求高的较为特殊钢种,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开始阶段并未涉及。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发初期的以低成本、生产中低档次产品,帮助中小企业进入扁平材生产领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到目前与传统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转炉工艺有机结合,生产双相钢和TRIP钢及电工钢、奥氏体不锈钢等品种,充分利用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工艺优越性的另一方面,表明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高端产品的应用方面

仍有很大的潜力。以高附加值的薄和超薄规格热轧板卷为主导产品,与常规热轧工艺争夺市场,而且大有替代之势。

5.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种类[15,16]

5.1 CSP工艺技术

世界第一条CSP生产线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已于1989年建成投产,因其工艺开发早,技术成熟,工艺及设备相对较简单可靠,故实际应用也最多。CSP 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立弯式铸机漏斗形结晶器,最初的铸坯很薄,一般为40~50mm,未采用液芯压下,后部设辊底式隧道炉作为铸坯的加热均热及缓冲装置,采用5~6架精轧机,成品带钢最薄为1~2mm。

5.2 ISP工艺技术

ISP工艺由MDH公司开发,采用矩形平板结晶器,并相应采用扁平薄形浸入式水口、直结晶器弧形铸机。1992年在意大利Arvedi厂最初建成投产ISP铸机铸坯厚度60mm,经0段的液芯压下减薄到43mm,在铸机后设有3架在线预轧机架,在不切断铸机的情况下将铸坯轧薄成15~25mm厚度的中间坯,按定尺切断后通过安装在辊道上的感应加热后进入称为Cremona炉的用煤气加热保温的卷取箱,两卷位的中间坯卷交替向4架的精轧机(现已增加了第5机架以生产更薄的产品)喂料。生产能力可达80万t/a,最薄成品为1mm。

5.3 FTSR工艺技术

FSTR由达湟利公司开发,采用透镜形结器,在铜板结晶的下口宽面仍具有凸出的形状,直延伸到二冷0段末铸坯才逐步就矩形,铜板晶器连带0段一起被称为长漏斗形结晶器,或H2结晶器。它具有CSP漏斗形结晶器的优点,又减少了铸坯的变形率,有利于生产包晶在内一些裂纹敏感性钢种并有利于提高拉速。采用结晶器弧形铸机及液芯压下,但它不同于ISP在0段完成液芯压下,而是应用一套液穴长度制软件系统,通过所浇钢种、铸坯断面、中包温度、拉速、结晶器冷却及二冷等参数来测算和控制坯液穴长度,并合理分配各扇形段的压下,使最的压下点接近液穴的末端,以获得最佳的减少析及中心疏松而提高铸坯质量的

效果。

FTST工艺按不同的要求,铸坯出结晶器厚50~90mm,经液芯压下后为35~70mm,在采取无头轧制的情况下最薄的产品可达到0.7~0.8mm,单流铸机生产线生产能力可达160万t/a。

5.4 CONROLL工艺技术

CONROLL技术由奥钢联(VAI)开发,其流程为:弧形连铸机-辊底式加热炉-除鳞机-连轧机组(带AGC、窜辊及弯辊装置)-层流冷却-卷取机。

CONROLL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平行板直结晶器,结晶器出口处板坯厚70mm,由于铸坯在结晶器内未变形,因此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该铸机浇铸板坯厚75~125mm。另外,由于板坯断面积大,故可采用较低的拉速,降低结晶器的磨损,减少了拉漏几率;在卷重相同的情况下,板坯定尺短,输送辊道、加热炉长度均较短。

6.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深入研究,其工艺、设备和自动控制等方面新的技术不断开发,使其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今后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与高炉-转炉匹配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范围;进一步减小产品厚度,实现“以热代冷”,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等。

6.1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与高炉-转炉流程匹配生产

利用高炉-转炉来匹配薄板坯连铸连轧,不仅不受废钢和电力等因素的限制,而且前后工序顺畅,从而降低了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北美、欧洲已有多家钢铁联合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使用高炉、氧气转炉与薄板坯连铸机、连轧机匹配生产。

6.2增加铸机产量,提高产品质量

早期单流薄板坯连铸机的生产能力为50~80万t/a,不利于热连轧机能力的发挥。合理的薄板坯连铸机单流年产量应大于100万t,新建的单流产量都在120~160万t/a。通过适当增加铸坯厚度、宽度,提高拉速来提高铸机流产量,

从而实现一台铸机(单流)与一台热连轧机匹配生产,可达到200万t/a以上的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冶炼及连铸、轧制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成品带钢质量不断提高,其内在和表面质量、机械性能、板形等已达到甚至超过常规热轧带标准,有的达到了冷轧板质量。

6.3“以热代冷”

尽管对于许多应用领域冷轧工艺仍将是必要的、不可少的,但由热轧带钢取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有资料表明,预计的增长速度是大约每年6%,成本节约是大约20美元/t。由CSP工艺生产的厚度小于1.2 mm超薄规格热轧带钢正在开创新的、经济效益好的市场,这使得热轧带钢在某些特殊应用方面能够取代传统的冷轧材料,这种替代产品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6.4板坯向中厚方向发展

美国冶金专家在总结薄板坯连铸连轧发展时指出有4个重要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不再追求铸坯越薄越好,趋势应当是加厚。铸坯太薄,虽然可以减少轧制压力,但整条生产线的产量和产品质量都受到影响。适当增加铸坯厚度,有利于结晶器内钢水中夹杂物的上浮,增大了热轧压缩比。同时,铸坯凝固时间延长,冶金长度增加,这样立弯式铸机可以改为直弧型,更易避免发生鼓肚,从而有利于提高带钢质量。

参考文献:

[1]田乃缓.薄板坯连铸连轧[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

[2]王义天.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技术实践[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5.

[3]杨晓江,刘黎明.世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在唐钢的发展[J].河

北冶金, 2000, (3):1-5.

[4]Marc Comelissen,JeroenRuof, DerkTrlezenberg.CORUS薄板坯连铸连轧厂的工

艺实践与产品现状[C]. 2002年薄板坯连铸连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105.

[5]薛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进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3, 25(3):

208-211.

[6]徐荣军,李永全.薄板坯连铸连轧产品性能特征及与传统工艺的比较.2003年中

国钢铁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金属学会,2003,150~153.

[7] 伍仲华. 薄板坯连铸连轧的最新发展. 钢铁技术, 2008年第4期.

[8]毛新平.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及其发展[J].中国冶金, 2003, (5): 1-5.

[9]张洪波.薄板坯连铸工艺技术基础的评述[J].钢铁, 2002, 37(4): 71-74.

[10]W. Bald, G. Kneppe, D. Rosenthal, P. Sudau.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strip

production[C]. London: 5th World Steel Conference, March, 1999.

[11]Joachim, Schonbeck, Bernhard Kruger, et al. ISP技术现状和新发展[J]. MPT(中

文版), 1997, (2).

[12]R. Borsi, G. Coassin, E. Dorini, et al.用于生产热带的DANIELI—UNITED紧凑型

钢厂[M].达涅利工业技术部, 1998.

[13] 殷瑞钰.关于中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工艺装备优化和投资问题.钢

铁,2003,38(8):1~9.

[14] 成兰伯.高炉炼铁工艺及计算.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46~48.

[15] 张绍贤.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技术发展的概况.炼钢, 第16卷第1期, 2000

年2月.

[16] 高秋艳.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技术现状.轧钢, 第20卷第6期, 2003年

12月.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连续铸钢》论文 论文题目: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作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名 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教 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昌齐 冶金工程 刘宇雁

连铸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李昌齐 (08冶金1班0861107143) 摘要:阐述了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连铸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并就今后我国连铸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连铸技术;连铸设备;发展现状 引言 连铸是把液态钢用连铸机浇注、冷凝、切割而直接得到铸坯的工艺。它是连接炼钢和轧钢的中间环节,是炼钢生产厂(或车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台连铸机主要是由盛钢桶、中间包、中间包车、结晶器、结晶器振动装置、二次冷却装置、拉坯矫直装置、切割装置和铸坯运出装置等部分组成的。连铸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炼钢车间的生产流程和物流控制,为车间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幅度改善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条件。此外,连铸技术的发展,还会带动冶金系统其他行业的发展,对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简化与优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连铸技术 1.1连铸和模铸的比较优点 图1是模铸工艺流程和连铸工艺流程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模铸是在间断情况下,把一炉钢水浇铸成多根钢锭,脱模之后经初轧机开坯得到钢坯;而连铸过程是在连续状态下,钢液释放显热和潜热,并逐渐凝固成一定形状铸坯的工艺过程。[1]钢在这种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过程中,体系内存在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输,相变、外力和应力引起的变形,这些过程均十分复杂,往往耦合进行或相互影响。[2]

连铸连轧

薄板坯连铸连轧之产品质量控制 王庆 (安徽工业大学) 摘要介绍了国外关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各种因素的研究成果, 对于一些主要的影响原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且介绍了薄板坯来连铸连轧工艺产品的质量优势和工艺优势,使人们对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生产质量合格产品主要方面有一定基本了解。 关键词薄板坯连铸连轧质量 薄板坯连铸连轧在国际上是新出现的技术, 这些技术在正常生产中可满足用户需要, 但为达到现代工业对于板带钢质量的苛刻要求, 在生产控制方面要注意一些问题, 本文介绍了国外的一些经验。 1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工艺流程与产品质量 现在拥有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外国公司主要有4家, 其典型工艺布置各不相同。工艺布置的不同对质量性能是有影响的。 1.1 西马克的CSP技术 西马克CSP技术设备相对简单, 流程通畅, 易于掌握, 但是由于其采用50mm的板坯, 对薄规格产品道次变形量过大, 轧机负荷大; 对厚规格的产品压缩比过小, 对提高质量不利, 了产品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1.2 德马克的ISP技术 德国德马克ISP技术连铸75mm板坯, 液芯压下至60m , 2架大压下轧机轧制到20mm, 进感应炉和无芯卷取箱炉均热, 4架精轧机轧制为成品。德马克方案的技术含量较高, 液芯压下大压下轧机、感应加热等都有特色, 但是新技术多带来的问题就是设备复杂,对管理水平和水平要求高。另外, 板坯出连铸机后进大压下轧机前, 板坯温度一般已不均匀, 工艺设计此有一除鳞设备, 但是板坯此时除鳞, 温度下降不利于轧制, 不除鳞则影响表面质量, 在生产一矛盾始终未得到解决。大压下轧机与连铸机连接在一起, 中间无缓冲设备, 而轧机换辊需要停机进行, 势必影响铸机的工作。 1.3奥钢联的CONROLL技术 奥钢联只在美国MANSFIELD的ARMCO利用原有的旧轧机改造了一条使CONROLL铸机的生产线。该生产线浇铸75~125mm的板坯, 奥钢联技术的特点是全部使用成熟技术。近年人们认为,连铸薄板坯从质量与经济性方面考虑, 并非越薄越好, 而是有一个经济厚度, 这一厚度为90~100mm左右。因为这个厚度离传统的板坯厚度较近, 可以借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技术; 板坯较厚压缩比大, 从而可提高产品质量; 板坯断面积大可采用较低的拉速, 降低了结晶器磨损, 减少了拉漏几率; 在卷重相同的情况下板坯定尺短, 输送辊道、加热炉长度较短, 节省了投资, 平板结晶器的加工、修复也相对容易, 有色金属消耗低。 1.4 达涅利的FTSR技术 达涅利为加拿大的ALGOMA钢铁公司建设薄板坯连铸连轧线已投产, 该生产线使用达涅利的凸透镜型结晶器, 铸造60~80mm的薄板坯, 出结晶器进行液芯压下到50~70mm然后进入辊底式隧道炉均热, 由一台粗轧机轧制到25~35mm , 再进行均热(辊底式隧道炉) ,最后进入6机架精轧机组。达涅利技术生产的钢种范围较广, 包括包晶钢在内均可生产。在提高质量方面考虑也比较全面, 增加了边部感应加热和粗轧后的二次加热。为得到更好的表面质量, 达涅利的生产线有三次除鳞, 分别在连铸机出口、粗轧机入口和精轧机入口, 这对于提高表面质量无疑是有利的。达涅利设计的除鳞机为旋转的形式, 这对于提高表面质量和减少

导尿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导尿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导尿是医疗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长时间手术病人术前不可缺乏的内容。本文就导尿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在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导尿失败原因分析综述了医护人员在实际导尿操作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和经验技巧。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导尿管的材质、分类以及简单分析了针对不同导尿人群采取留置导尿时所应注意的事项,对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预防和减少因导尿过程而引起尿路感染的认识和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导尿留置尿管尿路感染护理 医学上,经由尿道插入导尿管到膀胱,引流出尿液的过程叫做导尿。导尿分为导尿留置性导尿和间歇性导尿两种。留置性导尿导尿管一直留置在病人体内,在病情许可时才拔掉或定期更换新的导尿管。间歇导尿则每隔4-6小时导尿一次,在膀胱排空后将导尿管拔出。导尿是基础护理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近年来,广大的医护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在尿管的改良、导尿方法的选择、导尿及留置尿管应重视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对导尿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以下四种情况下需要对患者施行导尿,一是为尿潴留病人引流尿液,以减轻痛苦。如麻醉手术后膀胱平滑肌麻痹等。二是协助临床诊断,如留取未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肾盂肾炎);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进行尿道或者膀胱造影等。三是在盆腔内器官手术前,为病人导出尿液,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的误伤等。四是导尿术的治疗作用,如为膀胱肿瘤病人进行膀胱内化疗等。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膀胱的排空和其抗菌作用使其本身具有防御感染的能力。尿潴留使膀胱过度充盈膨胀,造成黏膜充血水肿,防御机制受损,使尿路易受感染。相比于留置导尿间歇导尿使膀胱周期性的充盈-排空,可保证膀胱黏膜有充足的血流量,减少感染,利于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与重建[1,2]。在测定残余尿量时,一般先嘱患者自行排尿,然后导尿。残余尿尿量一般为5-10ml,如超过100ml,则应留置导尿。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3,4]初步了解了一些导尿术的研究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技术,现综述如下。 1 尿管的改良 1.1硅胶尿管比橡胶尿管具有较多优点。李鹏翔等研究表明:硅胶导尿管组织相容性大,管壁柔软对黏膜刺激小,毒性也很小。已取代了组织相容性差的橡胶尿管,同时由于硅胶尿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对管道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管前端侧孔较大,

连铸连轧法生产铜杆---图

连铸连轧法生产铜杆 一、连铸连轧铜杆生产工艺过程: 电解铜加料机竖炉上流槽保温炉下流槽浇堡 铸造机夹送辊剪切机坯锭预处理设备轧机清洗冷却管道涂蜡成圈机包装机成品运输 二、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 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铜杆连续生产线新工艺主要有:意大利的Properzi系统(缩称CCR系统),美国的SouthWire系统(缩称SCR系统)、联邦德国的Krupp/Hazelett系统(缩称Contirod系统)、以及将法国的SECIM系统。这些系统在原理上基本相同,工艺上也大同小异,其差异主要是在铸机和轧机的形式和结构上。 CCR系统沿用铝连铸连轧的双轮铸机和三角轧机形式连铸连轧铜杆。最初铜铸锭截面1300mm2,现在最大可达2300mm2,理论能力18t/h,轧制孔型系“三角——圆”系统。当锭子截面太大时,原轧机前面加两平一立辊机架,采用箱式孔型开坯,箱孔型道次减缩率在40%左右。 SCR系统是在CCR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如图2-35,铸机由双轮改为五轮(一大四小),轧机则改为平一立辊式连轧机,孔型改为箱—椭—圆系统。头上两道箱式孔型同样起开坯作用。SCR五轮铸机可铸铜锭截面6845 mm2,理论能力2518t/h。 图2-35 1——提升机及加料台2——熔化炉3——保温炉4——液压剪5——铸锭整形器6——飞剪7——酸洗8——卷取装置9——精轧机组10——粗轧机组11——连铸机 Contirod系统工艺和生产规模基本上和SCR一样,只是铸机改用了“无轮双钢带式”即Hazelett式。 SECIM系统(图2-36),采用四轮式连铸机,(一大三小),最大铸锭截面4050mm2,11机架,孔型前三道为箱—扁—圆系统。生产铜杆φ7~16mm,重量达到5t,生产能力30 t/h。

连铸连轧知识点

连铸连轧部分知识点 1、连铸生产工艺对连铸设备的要求: 1)必须适合高温钢水由液态变成液固态,又变成固态的全过程; 2)必须具有高度的抗高温,抗疲劳强度的性能和足够的强度; 3)必须具有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易于维修和快速更换,充分冷却和良好的润滑等。 2、连铸流运行轨迹将连铸机分为哪几种?简述每种机型的特点? 1)立式连铸机、立弯式连铸机、弧形连铸机、椭圆形连铸机和水平连铸机。2)A、立式连铸机:此铸机坯壳冷却均匀,且不受弯曲矫直作用,故不宜产生内部和表面裂纹,有利于夹杂物上浮,但其设备高度大,操作不方便,投资费用高,设备维护及事故处理难,铸坯断面和定长及拉速受限,并且铸坯因钢水静压力大,板坯股肚变形较突出。 B、立弯式连铸机:铸机的中间包,结晶器,导辊,引锭杆沿垂线分布。拉矫机切割机沿水平布置,浇注和冷却凝固在垂直方向上完成,完全凝固后被顶弯90°,进入弯曲段,在水平方向出坯,它的铸机高度比立式下降,运输方便,可适合较长定尺的要求,但由于增加了一次弯曲和矫直,一造成裂纹。 C、弧形连铸机:分为单点矫直弧形连铸机,多点矫直弧形连铸机,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a)单点矫直弧形连铸机:优点:高度比立式、立弯式低,故设备重量轻,投资费用低,安装和维修方便,钢水对铸坯的静压力小,可减少因股肚造成的内列和偏析,有利于提高拉速改善铸坯质量。缺点:钢水凝固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有向弧内聚焦的倾向,一造成铸坯内部杂物分布不均匀。b)多点矫直弧形连铸机:优点:固液界面变形率降低铸坯带液芯矫直时,不产生内部裂纹,有利于提高拉速。 c)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优点:具有立式的优点,有利于大型夹杂物的上浮及钢中夹杂物的平均分布,比立弯式高度更高,建设费用低。缺点:铸坯外弧侧坯壳受拉伸,两相区易造成裂纹缺陷,设备结构复杂,检修,维修难度大。 D、椭圆形连铸机:其优点是高度较弧形大大减小,钢水静压力低,铸坯股肚量小,内部裂纹中心偏析得到改善,投资节约20%----30%(比弧形)。但结晶器内钢水中的夹杂物几乎无上浮机会,故对钢水要求严格。 E、水平连铸机:其优点是设备高度最低,钢水物二次氧化,铸坯质量得到改善,不受弯曲及矫直作用,有利于防止裂纹,设备维护简单,事故处理方便,但中间包和结晶器连接处的分离较贵,结晶器和铸坯间润滑困难,拉坯时结晶器不振动,适合小坯量,多种浇注,200mm以下方坯,圆坯,特殊钢。 3、连铸连轧的定义:由连铸机生产出来的高温无缺陷坯,不需要清理和再加热(但需经过短时均热和保温处理)而直接轧制成材,这样把“铸”“轧”直接连成一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就称为连铸连轧。 4、连铸和连轧紧凑联结的方法:连铸坯热装、直接轧制。连铸坯热装工艺是指连铸机生产的钢坯不经过冷却,在热状态下卷入加热炉加热,然后进行轧制的方法。连铸坯直接轧制工艺是指铸机出来的高温铸坯不再经过加热或只对边棱进行轻度的补充加热就直接送往轧机轧制成材。 5、连铸连轧的优点:1)简化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周期短; 2)占地面积少; 3)固定资产投资少; 4)金属的收得率高; 5)钢材性能好; 6)能耗少; 7)工厂定员大幅降低; 8)劳动条件好,易于实现自动化。 6、提高拉坯速度的限制因素:1)拉坯力的限制; 2)铸坯断面影响; 3)铸坯厚度影响; 4)结晶器导热能力的限制; 5)速度对铸质的影响; 6)钢水过热度的影响;7)钢种的影响。 7、二冷区包括:足辊段、支撑导向段和扇形段。 二冷区冷却方式:1)干式冷却;2)水喷雾冷却;3)水—气喷雾冷却(效果最好)。 8、倒锥度:为了减少气隙,加速钢水的传热和坯壳生长,通常结晶器的下口断面比上口断面小。倒锥度过小会导致坯壳过早脱离铜壁产生气隙,降低冷却效果,或使结晶器的坯壳厚度不够产生拉漏事故;倒锥度过大容易导致坯壳与结晶器铜壁之间的挤压力过大从而加速铜壁的磨损。 9、结晶器满足要求:1)结构简单重量轻;2)良好的导热性和水冷条件; 3)应做上下往复运动并加润滑剂; 4)结晶器有足够的刚度,以免影响铸坯质量。 10、结晶器震动方式:同步式、负滑脱式、正弦振动式 11、结晶器调宽方法:1)停机变宽; 2)平移变宽; 3)转动加平移变宽(最具代表性)。

复习题--最后稿

一.名词解释 熔铸莫来石制品:矿物组成中主要为莫来石(占60%~70%)的熔铸耐火材料。 中间包:在连铸生产中钢水包和结晶器之间用于钢水过渡装置。 炉外精炼:把一般炼钢炉中要完成的精炼任务,如脱硫、脱氧、除气、去除非金属夹杂物、调整钢的成分和钢液温度等,炉外的“钢包”或者专用的容器中进行。 滑动水口:是安装在钢包底部的装置,由上、下水口,上、下滑板组成。 连铸三大件:连铸用整体塞棒、长水口(大包长水口)和浸入式水口(中包所用水口),称为连铸三大件连铸:是通过连铸机将钢液连续地铸成钢坯,不经过初轧工序,直接送轧钢车间轧制成钢材。 硅莫砖:莫来石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硅线石、碳化硅、及各种添加剂等以提高其性能,称为硅莫砖。 镁铝尖晶石砖:是以高纯镁砂和预合成镁铝尖晶石为主要原料,经合理级配、高压成型,高温烧成后制得的制品。 熔铸刚玉制品:以电熔发生产的,矿物组成中主要为氧化铝(大于95%)的熔铸耐火材料 高炉的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每1m3高炉有效容积,每日生产的合格生铁量。 铁沟预制件:采用预制方法生产的,现场直接组装使用,用于高炉出铁沟的耐火材料。 LF炉:是一种常用的钢包精炼炉,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电弧加热、底吹氩、合成渣洗、合金化等,是生产品种钢的主要精炼设备。 二,填空 1. 莫来石的分子式A3S2(3Al2O3·2SiO2),镁铝尖晶石的分子式 MA(Al2O3·MgO),白云石的分子式CaMg(CO3)2镁铁尖晶石的分子式 MgO.Fe2O3,菱镁矿的分子式 MgCO3 2.碳复合耐火材料的防氧化剂主要有铝粉、硅粉、和碳化硼三种。 3. 镁碳砖生产时加入的结合剂是液体酚醛树脂,它分为热固性酚醛树脂和热塑性酚醛树脂两种。 4.滑动水口分为上水口,下水口和滑板三部分。 5.钢铁冶炼的主要产品为生铁,钢,和铁合金。 6.某2500m3高炉的利用系数是2.5,则其一天产铁量为 6250吨。 7.高炉内部工作空间的形状称为高炉内型,它由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5段组成。 8.写出五种炉外精炼方法 LF 、 VOD 、 AOD 、 RH 和 DH 。 9.中间包内衬主要由三层耐火材料组成,分别为保温层、永久层和工作层。 10 目前,硅砖主要用于砌筑焦炉,其次用于玻璃窑和热风炉。 11.从显微结构角度看,再结合镁铬砖、半再结合镁铬砖是直接结合成度更高的镁铬砖。 12.莫来石制品在其制作过程中加入硅线石和碳化硅以及其它添加剂以提高其性能,称其为硅莫砖,主要用于水泥窑过渡带。 13.电熔AZS砖的主要原料有氧化铝、锆英砂和富锆砂,还加入一些添加剂主要有纯碱和硼砂。 14.炼钢转炉和电炉炉衬主要使用镁碳砖,结合 护炉技术,转炉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000次以上。 15. 高炉出铁口炮泥分为有水炮泥和无水炮泥。 16.热风炉有内燃式和外燃式两种形式,其结构主要包括蓄热室和燃烧室。17.高炉出铁沟系统,由主铁沟、支铁沟、渣沟、撇渣器和摆动流嘴等组成。

连铸三大件综述

连铸三大件综述 整体塞棒、长水口(大包长水口)和浸入式水口(中包所用水口),称为连铸三大件。其材质主要是铝碳质,成型方法采用等静压成型。这主要是因为:(1)连铸所要求的整体塞棒、长水口和浸入式水口的长度直径比太大,普通的压力机压制的制品上下密度差别太大。而用等静压压制时,压制面上压力均匀,各个部位、断面上的体积密度均匀一致。(2)等压可经压制结合剂含量低、塑性差的较难压制的泥料,高石墨含量的刚玉料正是属于这类泥料。(3)由于石墨的层片状结构,在双面压制时易分层、取向,引起层裂。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层裂倾向更明显。采用等静压成型可以有效避免层裂,保证产品质量。 现在也有一种解释是叫连铸四大件分别是:长水口、塞棒、中包水口、浸入式水口。其实,浸入式水口是分两类:内装浸入式水口、外装浸入式水口。内装的一般用于特钢类(保护浇注),外装的用于普碳钢类。所以,广义上说还是“连铸三大件” 1塞棒 整体塞棒的特点:整体塞棒一律采用等静压成型,其形状和尺寸取决于中间包的容量,钢水面的高度和中间包水口的喇叭形状和孔径的大小而定。其塞棒头有带空心的,带吹氩孔或带透气塞的整体塞棒。固定方式是关键,一种采金属销固定,一种采用螺纹固定。 塞棒的功能主要是用于中间包开闭,除能自动控制中间包至结晶器的钢水流量外,还可通过塞棒的吹氩孔,向吵间包吹入氩气和其它惰性气体,塞棒还具有控制钢流和净化的功能。

整体塞棒材质一般为铝碳质。在塞棒的头部带有吹氩孔或镶有透气塞,在浇注时,氩气由塞棒孔通过吹气孔或透气塞吹向浸入式水口,氩气以细散的形式进入钢水,可以降低Al2O3的聚集量,减少在浸入式水口内的沉积,延长整体塞棒的使用寿命。 我国整体塞棒系统用耐火材料,研制成功刚玉质、铝碳质,以及组合的整体式,端部采用ZrO2-C质材料再成型的铝碳-锆碳质复合式整体塞棒,镁碳质整体塞棒、Al2O3-SiO2-C和 Al2O3-SiO2-ZrO2质组合式塞棒,以及采用防氧化剂,为提高寿命,降低消耗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铝碳质整体塞棒理化指标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工艺,SBR 间歇活性污泥法,AB法(Adsorption—Biooxidation),A-A-O法(Anaerobic—Anoxic—Oxic),活性污泥法非新工艺,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工艺 1.普通活性污泥法 在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中,普通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有机污染物在曝气池内降解,有机污染物沿池长降低,需氧速度也沿池长降低。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很好,B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适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不足之处是:普通活性污泥法只能作为常规二级处理,不具备脱氮除磷的功能;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大,经济上面不划算;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但是供氧速度达不到要求;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的影响。 2 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又称循环曝气池,是于50年代由荷兰的Pasveer所开发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属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法。氧化沟在应用中发展为多种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罗塞尔(Carrousel)氧化沟;奥贝尔(Orbal)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T型氧化沟) 氧化沟具有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除磷脱氮效率高、污泥易稳定、能耗省、便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污泥膨胀问题、泡沫问题、污泥上浮问题、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积问题 。同时,该法采用低负荷延时曝气运行方式,池的容量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比较高,而且占地大,一般运用于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 3 SBR间歇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法早在20世纪初已开发,由于人工管理繁琐未予推广。此法集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在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四个或三个池子构成一组,轮流运转,一池一池地间歇运行,故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现在又开发出一些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改良性SBR工艺,如ICEAS法、CASS法、IDEA法等。这种一体化工艺的特点是工艺简单,由于只有一个反应池,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设备,一般情况下不设调节池,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沉池。正是SBR 工艺这些特殊性使其具有以下优点:

中间包烘烤注意事项

中间包连铸三大件的烘烤和使用注意点 13.中包烘烤注意点 对于中间包的烘烤,总的要求是要在开浇前l~2h内,快速烘烤到1000~1100℃为好。这样可以节省能源,也便于使用。但往往由于调度或其它原因,烘烤时间太长,造成一些不良的隐患。 对于板坯连铸,中间包上已装有铝碳质整体塞棒或整体式铝碳质浸入式水口。如果长时间烘烤,制品强度降低;如果制品表面的防氧化涂层不良的话,制品还会被氧化疏松,不仅使制品强度再下降,而且使用寿命还会降低。已有的经验表明,对于浸入式水口来说,在其壁厚不能再增厚的条件下,要延长其使用寿命,主要看其表面是否被氧化了。 铝碳质制品在烘烤过程中,其强度变化规律为:随着烘烤温度的上升,制品强度下降,到500~600℃之间,强度最低;当温度继续上升,制品强度增加,到1300℃左右恢复到原状,再升高温度,则制品强度又下降。鉴于这个原因,要求快速烘烤达到预定的温度。 对于带有熔融石英质浸入式水口的中间包,对水口部分可以不烘烤或低温烘烤,因为石英质水口在高温下长期烘烤,会方石英化,使制品热稳定性下降,甚至会在水口内壁出现裂纹。在浇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穿孔、断裂现象(当然,还与水口本身质馈有关)。 对于小方坯连铸用中间包,大多数使用绝热板作内衬,中间包不烘烤,有的钢厂也至多进行小火烘烤,只能起到干燥作用。在小方坯连铸的中间包上,通常装有3~6个锆质定径水口。对于这种水口,必须单独充分地进行烘烤,否则在使用中有炸裂的危险。因为锆质制品的热稳定性特别差,预热不良会开裂。 14.长水口的作用、材质和要求是什么? 长水口又名保护套管,主要用于钢包与中间包之间,其作用是防止从钢包进入中间包的钢水被二次氧化和飞溅。有资料表明,钢水与空气接触生成的氧化物是成品中夹杂物的主要来源,从夹杂物大小和数量来说,空气氧化产物比脱氧产物大而且多。夹杂物的组成与钢水的化学成分有关,而它的数量 和大小与钢水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和面积成正比。 对长水口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 (2)具有良好的抗钢水和熔渣的侵蚀性。 (3)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抗震动性。 (4)长水口连接处必须带有氩封装置。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 世界连铸技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早期探索时期、工业应用推广时期、现代连铸技术大发展和完善时期、高速连铸技术和近终形连铸(薄板坯连铸和薄带坯连铸)技术发展时期。 早期探索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 连续浇铸液体金属的设想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塞勒斯(G.E.Sellers)(1840年)、莱思(J.Laing)(1843年)和英国贝塞麦(H.BessemeI’)(1846年)提出的,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用于低熔点有色金属(如铅)的浇铸。最早的类似现代连铸的建议是1887年由德国德伦(R.M.Daelen)提出的,在其设备中已经包括上下敞口的水冷结晶器、二次冷却段、引锭杆、夹辊和铸坯切割设备等装置。1933年现代连铸之父德国容汉斯(S.Jung hans)开发了结晶器振动系统,从而奠定了工业上大规模采用连铸的工艺基础。同年,容汉斯在德国建成一台使用振动结晶器的立式连铸设备,并用其浇铸黄铜获得成功,月产量达1700t。1936年铝合金的连铸也取得了成功。这样,从30年代开始,连铸工艺便进入有色金属的工业化阶段。但工业规模上实现钢的连铸要比有色金属困难得多,其主要原因是:钢的熔点比铝、铜高得多;钢的比热容较大,而导热系数较小,凝固速度较慢,不利于连铸;钢的生产规模也要大得多。1943年容汉斯在德国建成第一台浇铸钢水的试验性连铸机,提出了振动的水冷结晶器、浸入式水口和结晶器钢水面加保护剂等技术,为现代连续铸钢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相继建设了一些试验性和半工业性试验设备。1949年容汉斯在德国、阿勒德隆(AIleghengLudlun)公司在美国分别采用容汉斯振动结晶器系统在立式铸机上进行钢的连铸试验,1950年德国曼内斯曼(Mannesmann)公司按容汉斯振动结晶器方式投产了一台工业试验性立式连铸机,后来使用振动结晶器成为标准的铸机模式。 工业应用推广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从50年代起,连铸开始用于钢铁工业。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生产性连铸机是1951年在苏联红十月钢厂投产的立式半连续装置,但作为连续式浇铸的铸机是1952年英国巴路(BarrOW)钢厂建立的双流立弯式连铸机。50年代投产的连铸机多为立式、单流,建筑高度大,投资多,连铸速度难于提高,铸坯断面小而且主要为方坯,生产规模较小。但此期间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连铸技术开发的集团,对后来连铸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60年代连铸技术进入工业性推广阶段,1963~1964年曼内斯曼公司相继建成了方坯和板坯弧形连铸机,这种机型较之立式连铸机高度低、操作方便,并能为工业上急需的热轧、冷轧带钢和厚板生产提供钢坯,很快就成为发展连铸的主要机型,对连铸的推广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这时氧气转炉已用于钢铁生产,原有的模铸铸锭工艺已不能满足炼钢的需要,这也促进了连铸的发

综述远程医疗国内外发展现状

综述远程医疗国内外发展现状 【文章价值】无我享受【文章附属】医学美容教育网 【文章属性】综合性理论研究【责任编辑】number one 【文章语种】汉语【起稿日期】2015-01-03 一、国外远程医疗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美国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并出现了Telemedicine一词,现在国内专家统一将其译为“远程医疗(或远程医学)”。 1、第一代远程医疗 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远程医疗活动被视为第一代远程医疗。这一阶段的远程医疗发展较慢。从客观上分析,当时的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信息高速公路正处于新生阶段,信息传送量极为有限,远程医疗受到通信条件的制约。 2、第二代远程医疗 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技术,可以被视为第二代远程医疗。从Medline所收录的文献数量看,1988年~1997年的10年间,远程医疗方面的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远程医疗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是

通过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988年美国提出远程医疗系统应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的概念,即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应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双向视听通信技术、计算机及遥感技术,向远方病人传送医学服务或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美国学者还对远程医疗系统的概念做了如下定义:远程医疗系统是指一个整体,它通过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给特定人群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系统包括远程诊断、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它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针对医学资料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远距离视频、音频信息传输、存储、查询及显示。乔治亚州教育医学系统(CS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网络,可进行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活动,远程医疗网是其中的一部分。 欧洲及欧盟组织了3个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10个大公司、20个病理学实验室和120个终端用户参加的大规模远程医疗系统推广实验,推动了远程医疗的普及。澳大利亚、南非、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活动。1988年12月,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发生强烈地震,在美苏太空生理联合工作组的支持下,美国国家宇航局首次进行了国际间远程医疗,使亚美尼亚的一家医院与美国四家医院联通会诊。这表明远程医疗能够跨越国际间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经济的界限。

连铸连轧

1、连铸流运行轨迹将连铸机分为哪几种?简述每种机型的特点? 1)立式连铸机、立弯式连铸机、弧形连铸机、椭圆形连铸机和水平连铸机。 2)A、立式连铸机:优点:铸机坯壳冷却均匀,且不受弯曲矫直作用,故不宜产生内部和表面裂纹,有利于夹杂物上浮;缺点:其设备高度大,操作不方便,投资费用高,设备维护及事故处理难,铸坯断面和定长及拉速受限,并且铸坯因钢水静压力大,板坯股肚变形较突出。 B、椭圆形连铸机:优点:是高度较弧形大大减小,钢水静压力低,铸坯股肚量小,内部裂纹中心偏析得到改善,投资节约20%----30%(比弧形)。缺点:结晶器内钢水中的夹杂物几乎无上浮机会,故对钢水要求严格。 C、水平连铸机:优点:是设备高度最低,钢水物二次氧化,铸坯质量得到改善,不受弯曲及矫直作用,有利于防止裂纹,设备维护简单,事故处理方便;缺点:中间包和结晶器连接处的分离较贵,结晶器和铸坯间润滑困难,拉坯时结晶器不振动,适合小坯量,多种浇注,200mm 以下方坯,圆坯,特殊钢。 D、弧形连铸机:分为单点矫直弧形连铸机,多点矫直弧形连铸机,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a)单点矫直弧形连铸机:优点:高度比立式、立弯式低,故设备重量轻,投资费用低,安装和维修方便,钢水对铸坯的静压力小,可减少因股肚造成的内列和偏析,有利于提高拉速改善铸坯质量。缺点:钢水凝固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有向弧内聚焦的倾向,一造成铸坯内部杂物分布不均匀。 b)多点矫直弧形连铸机:优点:固液界面变形率降低铸坯带液芯矫直时,不产生内部裂纹,有利于提高拉速。 c)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优点:具有立式的优点,有利于大型夹杂物的上浮及钢中夹杂物的平均分布,比立弯式高度更高,建设费用低。缺点:铸坯外弧侧坯壳受拉伸,两相区易造成裂纹缺陷,设备结构复杂,检修,维修难度大。 2、连铸生产工艺对连铸设备的要求: 1)必须适合高温钢水由液态变成液固态,又变成固态的全过程; 2)必须具有高度的抗高温,抗疲劳强度的性能和足够的强度; 3)必须具有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易于维修和快速更换,充分冷却和良好的润滑等。 3、连铸连轧的定义:由连铸机生产出来的高温无缺陷坯,不需要清理和再加热(但需进过短时均热和保温处理)而直接轧制成材,这样把“铸”“轧”直接连成一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就称为连铸连轧。 4、连铸和连轧紧凑联结的方法:连铸坯热装、连铸坯直接轧制。 连铸坯热装工艺是指连铸机生产的钢坯不经过冷却,在热状态下卷入加热炉加热,然后进行轧制的方法。 连铸坯直接轧制工艺是指铸机出来的高温铸坯不再经过加热或只对边棱进行轻度的补充加热就直接送往轧机轧制成材。 5、连铸连轧的优点:1)简化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周期短;2)占地面积少; 3)固定资产投资少;4)金属的收得率高;5)钢材性能好;6)能耗少; 7)工厂定员大幅降低;8)劳动条件好,易于实现自动化。 6、提高拉坯速度的限制因素:1)拉坯力的限制;2)铸坯断面影响;3)铸坯厚度影响;4)结晶器导热能力的限制;5)速度对铸质的影响;6)钢水过热度的影响;7)钢种的影响。 7、二次区包括:足辊段、支撑导向段和扇形段。 二冷区冷却方式:1)干式冷却;2)水喷雾冷却;3)水—气喷雾冷却(效果最好)。 二冷区作用:1)带液心的铸坯从结晶器中拉出后,需喷水或喷气水直接冷却,使铸坯快速凝固,以进入拉铸区; 2)对未完成凝固的铸坯起支撑、导向作用,防止铸坯的变形; 3)在上引锭杆时对锭杆起支撑、导向作用; 4)直弧形连铸机,二冷区第一段把直坯弯成弧形坯。 8、结晶器的主要参数:⑴长度;⑵倒锥度(最重要);⑶结晶器断面。 倒锥度:为了减少气隙,加速钢水的传热和坯壳生长,通常结晶器的下口断面比上口断面

连铸连轧

连铸连轧

————————————————————————————————作者: ————————————————————————————————日期:

1、连铸流运行轨迹将连铸机分为哪几种?简述每种机型的特点? 1)立式连铸机、立弯式连铸机、弧形连铸机、椭圆形连铸机和水平连铸机。 2)A、立式连铸机:优点:铸机坯壳冷却均匀,且不受弯曲矫直作用,故不宜产生内部和表面裂纹,有利于夹杂物上浮;缺点:其设备高度大,操作不方便,投资费用高,设备维护及事故处理难,铸坯断面和定长及拉速受限,并且铸坯因钢水静压力大,板坯股肚变形较突出。 B、椭圆形连铸机:优点:是高度较弧形大大减小,钢水静压力低,铸坯股肚量小,内部裂纹中心偏析得到改善,投资节约20%----30%(比弧形)。缺点:结晶器内钢水中的夹杂物几乎无上浮机会,故对钢水要求严格。 C、水平连铸机:优点:是设备高度最低,钢水物二次氧化,铸坯质量得到改善,不受弯曲及矫直作用,有利于防止裂纹,设备维护简单,事故处理方便;缺点:中间包和结晶器连接处的分离较贵,结晶器和铸坯间润滑困难,拉坯时结晶器不振动,适合小坯量,多种浇注,200mm以下方坯,圆坯,特殊钢。 D、弧形连铸机:分为单点矫直弧形连铸机,多点矫直弧形连铸机,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 a)单点矫直弧形连铸机:优点:高度比立式、立弯式低,故设备重量轻,投资费用低,安装和维修方便,钢水对铸坯的静压力小,可减少因股肚造成的内列和偏析,有利于提高拉速改善铸坯质量。缺点:钢水凝固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有向弧内聚焦的倾向,一造成铸坯内部杂物分布不均匀。 b)多点矫直弧形连铸机:优点:固液界面变形率降低铸坯带液芯矫直时,不产生内部裂纹,有利于提高拉速。 c)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优点:具有立式的优点,有利于大型夹杂物的上浮及钢中夹杂物的平均分布,比立弯式高度更高,建设费用低。缺点:铸坯外弧侧坯壳受拉伸,两相区易造成裂纹缺陷,设备结构复杂,检修,维修难度大。 2、连铸生产工艺对连铸设备的要求: 1)必须适合高温钢水由液态变成液固态,又变成固态的全过程; 2)必须具有高度的抗高温,抗疲劳强度的性能和足够的强度; 3)必须具有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易于维修和快速更换,充分冷却和良好的润滑等。 3、连铸连轧的定义:由连铸机生产出来的高温无缺陷坯,不需要清理和再加热(但需进过短时均热和保温处理)而直接轧制成材,这样把“铸”“轧”直接连成一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就称为连铸连轧。 4、连铸和连轧紧凑联结的方法:连铸坯热装、连铸坯直接轧制。 连铸坯热装工艺是指连铸机生产的钢坯不经过冷却,在热状态下卷入加热炉加热,然后进行轧制的方法。 连铸坯直接轧制工艺是指铸机出来的高温铸坯不再经过加热或只对边棱进行轻度的补充加热就直接送往轧机轧制成材。 5、连铸连轧的优点:1)简化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周期短; 2)占地面积少; 3)固定资产投资少;4)金属的收得率高; 5)钢材性能好;6)能耗少; 7)工厂定员大幅降低;8)劳动条件好,易于实现自动化。 6、提高拉坯速度的限制因素:1)拉坯力的限制;2)铸坯断面影响; 3)铸坯厚度影响; 4)结晶器导热能力的限制;5)速度对铸质的影响;6)钢水过热度的影响;7)钢种的影响。7、二次区包括:足辊段、支撑导向段和扇形段。 二冷区冷却方式:1)干式冷却;2)水喷雾冷却;3)水—气喷雾冷却(效果最好)。 二冷区作用:1)带液心的铸坯从结晶器中拉出后,需喷水或喷气水直接冷却,使铸坯快速凝固,以进入拉铸区; 2)对未完成凝固的铸坯起支撑、导向作用,防止铸坯的变形; 3)在上引锭杆时对锭杆起支撑、导向作用; 4)直弧形连铸机,二冷区第一段把直坯弯成弧形坯。 8、结晶器的主要参数:⑴长度;⑵倒锥度(最重要);⑶结晶器断面。 倒锥度:为了减少气隙,加速钢水的传热和坯壳生长,通常结晶器的下口断面比上口断面小。倒锥度过小会导致坯壳过早脱离铜壁产生气隙,降低冷却效果,或使结晶器的坯壳厚度不够产生拉漏事故;倒锥度过大容易导致坯壳与结晶器铜壁之间的挤压力过大从而加速

连铸连轧综述

薄板坯连铸连轧综述 1.前言 连铸连轧技术作为钢铁生产工业近年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具有节约能源、流程短、设备少、成材率高、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品种开发潜力大等突出优点[1~5]。而在薄板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该技术时获得的组织晶粒细小、二次枝晶间距小、偏析程度低,应用该技术进行生产优势更加明显[6]。因此,全世界各大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引进投建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近些年来,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日益成熟和广泛,使人们认识到原来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开始进行技术的再开发和提高,使技术更臻于成熟和完善。2.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简介 2.1连铸连轧技术 连铸连轧全称连续铸造连续轧制,是将液态金属连续通过水冷结晶器凝固后直接进入轧机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方法。传统生产工艺是用熔炼炉将炼好的钢液铸成铸锭,经过保温、锻造制成锻坯,之后再通过均热炉加热到高温并保温一段时间后才进行热轧。这一过程需要多次加热保温,既浪费了能源,也使生产周期过长。而连铸连轧技术则是把熔炼好的液态钢倒入连铸机中轧制出钢坯(称为连铸坯),然后不经冷却,在均热炉中保温一定时间后直接进入热连轧机组中轧制成型的钢铁轧制工艺。这种工艺巧妙地把铸造和轧制两种工艺结合起来,相比于传统的先铸造出钢坯后经加热炉加热再进行轧制的工艺具有简化工艺、改善劳动条件、增加金属收得率、节约能源、提高连铸坯质量、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优点[1~5]。 2.2薄板坯连铸连轧 连铸坯在轧制之前依据板坯厚度可以分为厚板坯连铸、中厚板坯连铸和薄板坯连铸。随着连铸坯厚度的减小,板坯中部的冷却速度增大。冷却速度增大之后,铸坯中部的晶粒变得细小、缺陷减少、偏析减轻、二次枝晶的间距也随之减小。

留置导尿护理操作技术的进展

留置导尿护理操作技术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5-05-04T12:54:31.4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潘小立 [导读] 对初次留置导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选择气囊导尿管以16-18 Fr为宜。总的来说,最好为视病人的病情而定。 潘小立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卫生院 535000) 【关键词】留置导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348-02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是解除尿潴留、留取尿标本、术前准备、观察记录尿液以及促使昏迷、尿失禁者膀胱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近5年来,国内同行通过临床工作实践和探索,对留置导尿实际操作的各环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在尿管选择与润滑、病人采取的体位、置管长度、减轻插管时的疼痛、留置尿管及集尿袋更换时间、拔管最佳时机及方法、拔管困难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留置导尿管的选择 (1)、材质全硅橡胶导尿管相对于乳胶导尿管对尿道粘膜损伤轻,建议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使用全硅橡胶导尿管,硅胶导管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和致敏性低的优点,减少对尿道粘膜的刺激,可留置长达12周,乳胶过敏的长期导尿患者可选用此类导管。含银水凝胶乳胶导管不但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更为舒适,且可显著减少置管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此类导管不适合乳胶过敏的患者,而且导管外涂层的作用只能维持21 d,导尿管却可留置12周,这是一个仍待解决的问题(C2)。近两年生产的超润滑导尿管,是将乳胶导尿管表而进行材料改性,其表面的含水层可以替代传统使用的润滑油剂,与人体体腔具有良好的润滑性。 (2)、型号有研究认为成年男性导尿管的型号一般为12-16Fr,女性为16一18 Fr(C⒛)。但尿道情况常因年龄个体差异、疾病影响而不同,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导尿管,如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者应选择型号相对小的尿管;老年女性阴道松弛,应选口径相对大的导尿管;对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选细一些的导尿管,以免引起阿斯综合征(C3)。导尿管过细易造成漏尿现象,达不到充分引流目的,且给予细菌繁殖空间;过粗会造成尿道粘膜损伤且不易将导尿管插入,导致患者疼痛、出血等;对择期手术、意识清醒的男性患者留置导尿管,采用12Fr导尿管既能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尿道粘膜损伤出血率,又能减轻不适感,且不会增加漏尿与导尿管堵塞的机会。对初次留置导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选择气囊导尿管以16-18 Fr为宜。总的来说,最好为视病人的病情而定。 2、插管时润滑剂的选择 插管前应使用无菌润滑剂,最好用具有表面麻醉作用的专用润滑剂。使用超滑尿管时,只需涂少量无菌生理盐水(C4)。前列腺增生病人需从尿道注入石蜡油、利多卡因用于导尿。李玉杰(C5)报道选择100例患者,年龄67-88岁,结果无1例尿道损伤,导尿均一次成功。在常规导尿过程中,当插管遇到阻力,病人疼痛难以忍受致使尿管难以插入时,保持尿管位置不动,请助手用5 ml注射器抽取2%的利多卡因3-4 ml,由尿管尾端开口处向尿管内注入,1-3 min再抽取2-3 ml无菌石蜡油,由尿管尾端注入后再将尿管插入。在操作过程中石蜡油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减少尿管插入时的阻力,而利多卡因能起到麻醉作用,解除病人由插管时引起的疼痛,并松弛尿道前列腺平滑肌,消除局部肿胀引起的阻力,减轻病人的痛苦。 3、病人所采取的体位 导尿时应根据男、女性的解剖特点准确实施导尿术,通常采取屈膝仰卧位,两腿略外展,暴露会阴。前列腺增生的病人经指检或B超检查后,估计操作较困难者可采取截石位,垫高其臀部使呈30°角插入(C6)。女性体位除标准体位屈膝仰卧位外还有以下两种方式 (C9):一是侧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右侧,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右腿向腹部靠拢,暴露会阴部,按照由前向后、由中央向两侧反复消毒4次之后常规导尿;二是俯卧位,患者麻醉后取俯卧位,上半身置于脊柱手术专业的拱形体位架上,形成胸腹悬空,此时臀部处于高位,将患者双下肢自然向外向前屈膝,双足向内相向,使小腿形成一等腰三角形,护士站在手术床右侧操作即可(C3)。 4、尿管插入的长度 由于气囊导尿管与普通导尿管结构不同,气囊前部有1.5 cm,气囊长度约为3.0cm,因此插管时需见尿后再进5-8 cm。一般成年男性插人22cm以上,女性8 cm以上,注水后牵拉尿管能外滑2-3cm,留置气囊尿管尽量在膀胱充盈时进行。米智慧(C7)等人认为置入尿管的长度应为尿道长度加气囊远端至尿管尖端的长度5cm,男性插入约25 cm,女性约10 cm,若无尿液流出,可于耻骨上加压,或经尿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后回抽,以证实尿管置入的正确性。应霞艳等人(C8)报道,对男病人以液体石蜡充分润滑气囊导尿管全长及尿道外口,并使用润滑止痛胶注入尿道,将全长导尿管全部插入并经按压膀胱区明确有尿引出后再注水充盈气囊,然后将导尿管缓缓往外牵拉至有阻力为止。 5、留置导尿常见问题及对策 ⑴、高龄女病人的导尿,高龄女病人由于会阴部肌肉松弛,尿道肌肉萎缩牵拉,使尿道口陷于阴道前壁中,同时阴道粘膜缺乏雌激素作用而显得苍白、光滑,阴道口变小,使尿道口显露困难。寻找办法:常规消毒外阴,戴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胧,轻轻插入阴道1.5cm 时,将指端关节屈曲,而后将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同时左手拇指压于前庭上方协助前壁外翻,即可找到尿道口(C2)。 ⑵、前列腺肥大患者导尿,老年前列腺肥大致使尿管不能顺利插入,是因为前列腺增生使尿道前列腺段弯曲,呈裂隙状,由于围绕尿道的腺体结增生,使弯曲的尿道呈不同程度的角度,造成插管失败(C1)。郭霞(C10)等人认为当遇到阻力时可稍等片刻,让病人做深呼吸,减轻腹压,使膀胱内部肌肉放松,再徐徐插入,切不可强力插入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损伤.利多卡因粘膜麻醉可减少疼痛及疼痛反射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孪,有利于插管成功。张雪梅(C11)等人认为使患者取侧卧位,垫高臀部使呈30°角常可插入,也可采用直径1mm 有刻度钢丝内芯的硬膜外麻醉导管或心导管技术中柔韧度高的导丝作为导管,在向尿道内注入无菌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程尿道后,按基础护理常规导尿。 6、留置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导尿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与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关系密切。一般留置导尿3天尿路感染概率约为35%,5天约为75 % ,长期留置尿管感染概率几乎为100%。每延长留置导尿1天,尿路感染概率增加6%—8%。女性患者感染概率比男性更高,因为女性尿道比较短,更容易接触细菌,此类感染多见于上行性感染。因此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C15):①尿道闭塞或有少量残余尿者;②术中、术后排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