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周珂1,2,谭勇1,刘忠第1,吕爱平1,姜淼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中药的寒热药性既是治疗疾病的要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本文通过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药所具有的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指出控制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中药;寒热;药性;毒副作用;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40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4-0129-04

Reaserch Status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nd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U Ke1,2, TAN Yong1, LIU Zhong-di1, LV Ai-ping1, JIANG Miao1 (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Four qi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pert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 of cold and heat properties, which are not only important elements of treating diseases, but also are factors of causing adverse reaction.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uthors put forward to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l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d and hot properties;medicine property;toxic and side effect;review

中药的药性内容非常丰富,从传统意义上讲,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毒性等方面,其中的四气理论(寒、热、温、凉)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气理论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故药物的寒热偏性非常明确。历代医家也正是利用药物的寒热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而达到治病目的的。然而,中药寒热偏胜又可致矫枉过正,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以来,中药寒热属性研究一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而其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也逐渐被重视。兹将近年来相关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41158)

通讯作者:姜淼,E-mail:miao_jm@https://www.360docs.net/doc/6f1239486.html, 1 寒热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核心内容

《神农本草经》有“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论述,后世医家发展了本草“四气”的理论,开始在诸药下列“性”,确立了“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兼具,主对治疗,由是而出”,使四气在药性辨别、疾病主治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对中药寒热温凉的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的研究,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许多学者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辨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肖小河与王永炎院士共同提出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认为生命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热力学系统[1-2],而寒热药性是机体能量代谢与热活性的重要反映,利用热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阐释寒热药性的现代内涵[3-4]。另外,樊氏等[5]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发现藤类中药以性温和性平者居多,各占藤类中药的37.0%和25.5%,而性寒、

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其他研究寒性热性中药药性的还有利用文本挖掘方法[6]、运用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检测[7]、用数学建模识别中药寒热药性特征的标志[8]、从药物所包含化学成分的微观层面用网络分析方法[9];另外,还有人探索性运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辨识[10],以及“药性三要素”假说[11]、药性“网络靶标”假说[12]、“寒热药性与电子得失相关”学说[13]、“性-效-物质三元论”[14]和“药性可拆分”学说[15]等,都是通过构建不同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来揭示其内涵。从中药药性角度来看,中医防病治病主要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干预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代谢调控网络,使之恢复自组织力,达到新的有序平衡的过程。

总之,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积极探寻中药的寒热药性的内涵,必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 现代化客观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对中药寒热药性所造成的毒副作用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明确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药物的寒热药性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柴氏等[16]探讨了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机理。隋氏等[17]通过实验说明寒热性中药成分对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TRPV1)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寒热性中药临床上发挥寒热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但张景岳《类经?卷十四》指出:“药以治病,因毒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张子和也说:“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寒热是药物之两性,是对立互根之关系,药之治病,全凭药物性气之偏,调治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使寒热(阴阳)复归于平和。不难看出,过热过寒都会使机体寒热不能平和,导致疾病重生,或发生新病,此可谓之“毒副作用”。也就是说,把握好中药寒热属性,对疾病防控有积极作用,但若控制不好,则机体势必会产生不良反应。从古至今,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但多局限于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的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有研究表明,具有温热属性的白附片对肾阳虚和健康小鼠在代谢物谱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显示温热药存在毒性作用[18-19]。有报道,含麻黄的减肥药在部分个体中有致心血管毒性方面的作用[20]。观察发现,通常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症状、肾脏损害和贫血,而温热药所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的数量则较寒凉药为多[21]。黄氏[22]提醒,麻黄在用于减肥时确实具有心血管毒性,要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李氏等[23]在对凉性药物雷公藤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发现其可发生胸闷、心悸、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严重时还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赵氏等[24]通过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统计,发现有88种可引起心血管毒性,其中寒凉药46种、温热药42种,说明中药的寒热药性和毒副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然而,由于技术手段的原因,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辨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局限性。古人是以单个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为依据来辨识毒副作用,现代中医也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阐释中药的毒副作用,尤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不良反应更以临床表现为主。现代介入技术能更客观地对药物毒副作用作出评价,如生物效价检测技术[25]。生物效价检测是以药物的药理作用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对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测得供试品的效价或毒性。周氏等[26]运用基于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冷热板示差法,显示药性越寒凉,ATP 酶活力、机体耗氧量下降越显著,即越寒凉的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越大。

总之,目前对于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手段和技术虽不多,但已充分引起了业界重视。随着客观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药寒热药性的认识也必将深入,有助于中医药在应用过程中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3 中药寒热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

一般而言,中药毒副作用是指超剂量使用、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炮制不当及调剂不当等,以及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本文所涉及的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药性在使用过程中把握不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于如何控制由中药寒热两极药性所导致的毒副反应,现有的措施包括:①恰当配伍。如白虎汤中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质润,配以粳米、甘草味甘性平,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②用量适当。使用寒热药性明显的药物应该如《神农本草经》强调“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使用寒热药性的中药。③注重体质。对于过敏体质和虚弱体质人群,使用寒热药物时要注意合理配合

扶助正气药物。另外,王氏等[27]在总结中药减毒增效的方法中,提出剂型、煎煮法和深加工等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也有控制作用。

总之,治疗疾病的中药组方配伍是因人而异的,同时,要使中药因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得到控制,也可通过对组方配伍的调整及应用现代高技术手段对药物进行深加工来防控。

4 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有助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要合理使用中药,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就应对中药药性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作为中药药性理论核心的寒热药性更需要了解透彻,这样既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又有利于避免因其寒热药性的偏胜所导致的不良反应。肖氏等[28]指出,仅从功能主治层面逻辑推理中药的寒热药性,会陷入古代药性理论的发展误区,将使药性理论远离现代科学体系,成为自我封闭的知识系统;而仅从微观药理作用的水平又难以在宏观水平上理解和描述寒热药性规律和内涵,也不符合临床医生的思维习惯,难以真正解释中医药临床经验和指导临床医生辨证用药。说明科学系统地辨识中药寒热药性,对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领域和理论体系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说,探索中药寒热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的关联性方法对临床辨证施药的有效性会更有保障,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药源性损伤。

正确地认识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就要认识到:①中药的药性复杂,寒热属性具有多重性,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不能仅从单一角度探索;②辨证地看待中药寒热药性的毒副作用问题,既不夸大,也不轻视;③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手段作用,科学评价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中药深加工,达到去毒增效作用;

④加强与国际评价标准体系的衔接,促使中医药的国际化,有助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医药的发展。

总之,建立一套遵循传统中药功效认知,凭借现代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证据,能被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所客观反映出来,并为多方认可的中药寒热药性辨识方法和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更能有效防止中药寒热药性偏胜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只有对作为中药药性理论核心内容的中药寒热药性进行透彻的研究分析,才能采取积极措施防控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王永炎.从热力学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医药[M]//王米渠.国际

生物信息与中医药论丛.新加坡:新加坡医药卫生出版社,2004:74-76.

[2] 肖小河,王伽伯,赵艳玲,等.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

2010,35(16):2207-2213.

[3] Zhao YL, Wang JB, Xiao XH, et al. Study on the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of medicinal herbs by thermotropism in mice behavior[J]. J Ethnopharmacol,2011,133(3):980-985.

[4] 肖小河,王伽伯,赵艳玲,等.转化医学中的中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Ⅱ):中药药性寒热差异的生物学表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2-84.

[5] 樊晓霞,王晓清.藤类中药传统药性分析研究[J].首都医药,2009(1/上):49-50.

[6] 梁非,展俊平,李立,等.基于文本挖掘方法探索寒性热性中药的病证

方药相应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5):333-337.

[7] 王艳艳,孙雪,裴晓蕾,等.中药寒热药性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关系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30(4):48-50.

[8] 王晓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中数学建模思路探讨[J].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2013,19(15):337-339.

[9] 曹佳,王耘.基于化学成分关系药物网的亲缘植物药药性研究[J].中

国中药杂志,2013,38(3):453-458.

[10] 蒋海强,吕青涛,巩丽丽,等.基于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技术的中药寒热

药性的模式识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525-1528. [11] 张冰,翟华强,林志健,等.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

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0):656-657.

[12] 李梢.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J].中国中

药杂志,201l,36(15):2017-2020.

[13] 盛良.论中药矿物药四性与无机化学的结合[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04,10(3):184-186.

[14] 欧阳兵,王振国,李峰,等.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及其

论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172-183.

[15] 匡海学,程伟.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

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 11(6):768-771.

[16] 柴剑波,李胜志,毕珺辉,等.寒、热方剂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炎症因子

含量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6):474-476.

[17] 隋峰,张畅斌,杜新亮,等.寒热性中药的成分对TRPV1通道蛋白功能

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5):18-20.

[18] Yong Tan, Jian Li, Xinru Liu, et al. Deciphering the

differential toxic responses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in healthy and hydrocortisone-pretreated rats based on serum metabolic profiles[J]. J Proteome Res,2013,12(1):513-524. [19] 谭勇,吕诚,赵宏艳,等.白附片对正常和肾阳虚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

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31-33.

[20] Haller CA, Benowitz NL.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vent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supplements containing ephedra alkaloids[J]. N Engl J Med,2003,343(25):1833-1838. [21] 赵益,左铮云,刘霞,等.中药不良反应或为古人确定药性依据之一[N].中国医药报,2012-02-20(08).

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现况分析

赵姣1,张会宗2,李国信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本文查阅整理近30年来毛蕊花、石龙芮、乳浆大戟等50味中药临床外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

关文献,从药物的基原、药性、功效、临床表现及ADR分类等方面进行归纳,探讨中药外用ADR发生早期预警途径,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41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4-0132-05

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AD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External Use ZHAO Jiao1, ZHANG Hui-zong2, LI Guo-xin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occurrence of ADR of clinical external use of 50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such as Verbascum Thapsus, Ranunculus Sceleratus, and Euphorbia Esula. It summarized from foundation, property, efficac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DR, and discussed early warning ways of ADR from TCM external use,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CM reasonable medic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xternal use;adverse drug reaction;review

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动物,毒性小,但随着使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有关中药损害人体,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组织结构改变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事件时有发生,使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笔者查阅整理了近30年来50味中药临床外用ADR文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12ZX09303- 017);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2009年);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青蓝工程(2012年)

通讯作者:李国信,E-mail:Syyljdlgx024@https://www.360docs.net/doc/6f1239486.html, 献,从多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中药外用ADR发生早期预警途径,为中药外用ADR监控提供参考。

1 外用致不良反应的中药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载中药饮片616种,其中标出内外皆可使用的中药饮片有150种,仅供外用的中药饮片共10种,包括巴豆、松花粉、炉甘石、蜂蜡、煅石膏、亚乎奴、土荆皮、天南星、红粉、狼毒。中药外用不同于外用中药。笔者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3个数据库,共整理出中药外用引起ADR的中药材50种。具体见表1。

[22] 黄守坚.警惕长期应用含麻黄的减肥药的心血管毒性[J].新中医,

2005,36(3):175-176.

[23] 李原丽,覃筱芸.雷公藤294例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J].山西

医药杂志,2011,40(1):88-90.

[24] 赵益,左铮云,刘霞,等.中药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相互关系的文献研

究[J].中草药,2011,42(2):392-397.

[25] 周海钧.药品生物检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26] 周灿平,王伽伯,张学儒,等.基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评价的黄连及

其炮制品寒热药性差异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39(7):669-676.

[27] 王丽岩,肖洪彬,王鸣慧,等.中药毒效关系及减毒增效研究进展与思

考[J].中医药信息,2011,28(2):127-129.

[28] 肖小河,郭玉明,王伽伯,等.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

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9-15.

(收稿日期:2014-03-05) (修回日期:2014-04-15;编辑:梅智胜)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345.7亿元增长至268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9.7%;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

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至1699.9亿元,CAGR为27.6%,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68.23亿元,同比增长12.22%,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4.52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2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理论主要涉及中药四气、五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因而,对于医疗方面的要求也就突显出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自然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在新世纪, 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发展现代中药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

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三)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 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 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故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也常常无法实施。 (四)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五)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 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 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和旋覆花素(Inulicin) 。花含槲皮素(Quercetin) 、异槲皮素(Isoquerce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 旋覆花煎剂0.1ml ,于注射後1 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 )对金黄色葡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2009 年修订36 学时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自于天然产物,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特点。在近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中药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中药的应用源自中医理论,客观的认识中医、认识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科学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既属于传统医学(TCM ),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又能够作为OTC (非处方用药)、或DRUGS (药品)直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的优势应该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现代中药的进展就是追求更多、更新的药品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门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分类介绍其进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助于确立研究目标,在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中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医学、药学与现代各相关学科相结合、并借助用其他学科的思路和技术优势以促进自身的进步。传统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保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有效的发展。 第一章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中药学,天然药物的概念; 1.2 熟悉临床中药学的优势和不足,中药安全使用的要求; 1.3 了解中药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对中药、中药学的古今认识,天然药物的概念以及与中药的关系。 2.2 系统认识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简介中药的现代分类方法。 2.3 介绍目前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4 重点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防范措施。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中药现代研究

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似为必经历程。中医药现代研究有利于中、西医学研究的接轨,并从中升华出现代医学理论。西医学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其本身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偏颇与局限。现代医学是在植根于现今所有医学(在中国主要指中医学及传入的西医学)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交汇升华,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比以往各种医学略胜一筹的一种医学。现代医学并不能被西医学所统筹与涵盖。现代医学理论可以纠正西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偏颇,又能给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以科学的诠释与升华。它立足于整体,又洞察局部,它对二者处理的原则能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西医学要发展,不能不借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路;中医学要发展,则更必须借助于西医学先进、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助于自身系统理论的提高与开拓。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西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二者必须走结合与协同的路子。 几十年来中药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中药在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滞后;高效、速效、体积小、单剂量小以及贮存、携带方便的优势大品种不多;产业化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我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接轨,将中医药概念、理论作客观、规范、定量、准确的描述,并采用现代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阐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不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现代医药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随时都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2)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2)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5)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6)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7)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8)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9)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2)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3)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4)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6)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8)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9)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0) 23、治疗血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1) 24、抗疟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5、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6、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4) 27、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5) 28、治疗中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6) 29、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8) 30、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1、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2、治疗肝郁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0) 33、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4、治疗胃热证、胃阴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5、治疗痞满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6、治疗肝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7、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3) 38、安胎保婴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4) 39、调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5) 40、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6) 41、治疗慢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7)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