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哲学基础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
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①。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②。而人在自然界的
万物之中处于特殊地位,最为可贵。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③。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
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 节,
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12 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
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④,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
为一”。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
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⑤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
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而并不存在目的关系,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强
加给自然界的。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董仲舒精心
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
制制度服务的。首先,他通过“天命”的桥梁服务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
序。他认为,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
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①。
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
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②,因此,天“任德不任刑”。他还
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将五行伦理化。他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③董仲舒还把
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④从此而推
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⑤又说: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⑥这里
所说的三纲,即《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
纲五常”、“大一统

”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即矛盾的对
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
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
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
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①。可见“谴告”之说是对
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
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②。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
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③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
是白统,周朝是赤统。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
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
式上发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
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
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他
提倡的“谴告”说,也是借神权对君权的限制。他还提出“限民名田”、“盐
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等改良主张④,在当时是起了
进步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纲”与
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仰望那天 回答采纳率:50.0% 2010-07-19 13:34 相关知识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什么意思?4回答2011-09-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中的天字是什么意思?5回答2011-10-04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和一”分别是什么意思?2回答2011-10-03董仲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回答2011-09-02汉武帝为什么要用董仲舒的政治主张?3回答2011-07-08更多董仲舒“三纲五常”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相关知识>>
董仲舒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现实意义董仲舒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三纲五常是哪本书说…三纲五常的含义
答案(2)
秦国强调实力 ,奖励耕战 ,战胜六国 ,统—天下。秦始皇认为这是实力加强的结果 ,并非天命所赐予。因此 ,秦始皇不信天命 ,只相信

自己的实力。但是 ,秦国很快就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给人的印象是 ,秦不相信天命 ,所以很快灭亡。于是天命论又有了市场。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总结秦亡教训时认为他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 ,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 ,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 ;屈君而伸天 ,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