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学霸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三讲言语理解与表达

理论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请先看易错题整理部分)

一、主旨概括题

(一)提问方式:

1、主旨类: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讨论、强调、说明);

2、概括类: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中心思想即重点;

2、概括类:全面(重点+其他)。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1)关键词:①标志词:重要的是,关键的是,这使得,有趣的是;②主题词:核心词。

(2)关联词:

①转折:

a、典型格式:强转:虽然……但是……;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

当然。

b、替换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c、考点:转折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虽然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②递进:

a、典型格式: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更/还……。

b、替换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只、不光、不独;而且:并且、并、也、还、

甚至、更。

c、考点:递进后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不但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③因果:

a、典型格式: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b、替换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

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

c、考点:结论是重点;倒装原因是重点;替换词可以任意搭配;原因部分可以省

略。

④必要条件:

a、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应当、必须、应该、需要、

必要、必要条件是。

b、替换词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

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c、考点:“才”前是重点,即必要条件是重点;“只有”、“除非”可以省略;解决问

题对策的标志词。

⑤并列:

a、典型格式:既……又……。

b、替换词语:是……是……;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也……

也……;不是……而是……;是……不是……。

c、考点:并列关系的符号如“;、。”;注意词语,如同时、同样、此外、另外、

与此同时、和、又、以及、及、而;注意杂糅在一起考;注意并列中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并

存,如美貌与智慧,一个是相对,如好与坏。

⑥顺承:

a、典型格式:首先……然后……;首先……其次……;先……接着……后来……;

先……随后……;……紧跟着……就……;……便……。

b、考点:主旨为A+B+C;与并列的区别在于有先后顺序。

⑦充分条件:只要……就……;一旦……就……。

⑧假设条件:如果……就……;如果……那么……;若……便……;若是……只

好……;倘若……便……。

⑨取舍复句: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⑩周遍条件:无论/不管……也/都……。

?多个关联词同时出现:a、杂糅复句:重中之重;b、行文结构的总分中,总说

重要。

2、宏观——行文结构:

①分类:a、总-分-总;b、分-总;c、总-分;d、分-总-分;e、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f、分-分。

②论据:a、举例:论点在前后;b、反证:论点在前面;c、援引(引用):论点

在前后;d、原因:论点在前后。

二、意图判断题:

(一)提问方式:

1、想表达、想告诉我们的是,意在表明、说明、阐明?

2、可以推出什么,知道什么?

3、文段的目的、寓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做题思路:

1、故事寓言:告诉我们积极的做人做事道理,可以利用选

项逆向原文推理。

2、主旨——引申:考的不多,有也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

3、意图题有主旨化的倾向。

三、标题填入题:

(一)提问方式:最适合做本段标题的是?

(二)标题特点:准确、鲜明、简洁、形式美。

(三)做题思路:1、新闻:导语;2、说明文:说明要素;

3、议论文:中心论点;

4、

散文:形散神不散;5、记叙文、游记:概括性。

四、词句理解题:

(一)提问方式:文中划线的词或句子,如何解释?

(二)答题思路:1、罗列信息的标识:——,是,即,:。2、语境:内容整合在一起。3、

分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关联词。

(三)注意事项:1、词、句一般是文中给定的含义,往往不是本身的含义。2、成语基

本上都是本身的含义。

五、代词指代题:

(一)提问方式:文中这些、他们、前者指的是什么?(二)答题思路:1、定位准确;2、原则:就近原则加逻辑意思。

六、态度观点题:

(一)提问方式:作者/本文的态度、观点、评价等。(二)答题思路:1、明确观点;2、隐含观点;3、没有观点;4、杂糅观点:我认为

XX,至于XX 就见仁见智了。

七、细节理解题:

(一)提问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文意的是?或者变形为具体到一个因素。

(二)答题思路:1、具体要素;2、理解全文;3、一一对应。

(三)一一对应的考点:

偷换、扩大、缩小:1、时态(已然、进行、未然);2、语态(不确定性、确定性);

3、数量(多量、少量、中间量);

4、逻辑关系:关联词。

5、概念、话题:内容的改变。

(四)选项技巧:1、言内之意(意图判断题除外);2、慎选绝对项;3、句子成分分析;

4、主体分析;

5、排除法。

八、逻辑填空题:

(一)分类: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3、成语:

含义。

(二)做题思路:1、通读全文;2、找考点;3、排除选项;

4、确定答案。

(三)考点:

1、对应关系:词语、句子、文意;

2、语义轻重:如灾难与麻烦;妨害与妨碍;截然不同与大相径庭。

3、感情色彩:(分为褒贬性和倾向性)如理想与妄想;牟取与获取;篡改与窜改。

4、关联词语:分为关联词填空和逻辑关系。

5、语素拆分:(在含义不清和近义词辨析时候用)如发掘、挖掘;造型、外形;鉴

别、鉴赏;盈利、营利;权利、权力;临近、邻近。

6、语体风格:(口语与书面语,古今用语)如可见、看来;商榷、商量;谈话、聊

天;诞辰、生日;菡萏、荷花;客栈、宾馆。

7、固定搭配:如希望、期望。

8、词语含义:

(四)考点总结:

第一步:找对应关系;

第二步:分析语义轻重和感情色彩;

第三步:分析关联词、语素拆分和语体风格。

九、语句衔接题:

(一)提问方式:1、居首、居中、居末类;2、结语推断类:

可以联想可能讲什么加以

辅助,也可以接着最后一句话推断。

(二)答题思路:1、形式:关联词搭配、行文结构。2、内容:态度倾向;范围和话题

主体一致。

十、语句排序题:

(一)概述:选项入手,根据概率带入验证。

(二)思路:1、形式:关联词、时间、空间。2、内容:词语间的联系,范围与话题一

致。

(三)开头句:1、适合:背景介绍、引用观点;2、不适合:反证类、补充类、结论类、

指代类。

十一、病句歧义句:

句子构成: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常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病句:

1、句子成分搭配错误:

a、主谓搭配不当: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b、动宾搭配不当:明年的七月,我将度过一生中的又一重大选择。

c、主宾搭配不当: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

d、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教师、工人、农民在我国都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

e、复句: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

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成分多余或残缺:成分多余;成分残缺;一面对两面(能否,是否,强弱,高低,

好坏,优劣)。

3、逻辑矛盾:时态矛盾、关联词。

4、用词不当。

(二)歧义句

1、语汇歧义(词性):我们家的门没锁;

2、语法歧义:

a、定语修饰指代不清:发现敌人的哨兵;

b、主谓宾搭配歧义:布置好房间;

c、语义组合歧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d、指代不明歧义。

3、语音歧义:躺在床上那么久,他终于想起来了。

十二、特殊考点题:

(一)修辞格:

1、比喻: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

2、比拟:拟人、拟物。

3、排比、顶针、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二)标点符号;(三)注音;(四)错别字。

十三、篇章阅读题:

(一)题型综述:人文社科类;科技说明类。

(二)阅读技巧:

1、读问题:关键词;确定位置;细节题。

2、读文章:重点,非重点,确定文章结构。

3、看选项:读原文顺序做题,最后做细节题。

词汇整理部分

1、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大雪纷飞,漫天白雪的场景。

2、厉行与力行:前者侧重严格执行,后者侧重努力实践。

3、蔓延与漫延:前者侧重于事物发展的速度和形态,常含有贬义倾向,后者形容水的四溢。

4、肇始与伊始:前者意为开端,开始,为动词;后者为助词,如新年伊始。

5、以至与以致:前者是一直到的意思,后面的结果是前面因素影响的加深;后者多指不良

的结果或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6、结果可以被改变,但是结果的发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阻止。

7、满足与迎合:后者含有贬义。

8、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9、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10、反戈一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11、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有颜色的成分。

12、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13、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14、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15、休戚与共与息息相关:前者不仅仅是关系密切,而且利害相同,而后者只有关系没有

利害。

16、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17、风格迥异:指思想特点或艺术特点全然相反。

18、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

19、高企:指价格停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落,甚至有再张高的可能,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20:不止与不只:前者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停止,如血流不止,二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

如她不止二十岁;后者是连词不但,不仅。

21、竟然与居然:居然的使用范围要小于竟然,后面往往跟

着的是一个另作者或说话者不

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而前面往往会有一个主观的正面意识或者客观的常识,而后面则是

与之相反的结果。

22、几率与频率:减少几率,降低频率。

23、倚重与依赖:前者含有积极的色彩。

24、启运与启程:前者的主语一般指货物。

25、体例与体裁:前者指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后者指文学的样式,如文学

作品的类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26、素材与题材:前者经过加工,变成后者。

27、醇香与浓香:前者形容啤酒,后者形容白酒。

28、试水与破冰:前者引申为常识;后者指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29、时效与实效:前者注重速度。

30、渐次与逐渐:前者强调按次序,有次递之意。

31、挡箭牌:比喻推掉事情的借口或可以掩护的东西。

32、易错字:气概(慨),凑合(和),再接再厉(励),黄粱美梦(梁),美轮美奂(仑),

萎靡不振(糜),沉湎(缅),平添(凭),出其不意(奇),声名鹊起(雀),额手称庆

(首),蛰伏(蜇),坐镇(阵),旁征博引(证),床笫之私

(第),坐月子(做)。

33、哀怜、爱怜与爱恋:三者读音大致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哀怜”指对别人的不幸遭

遇表示同情,如“中华民族有哀怜弱者的传统”。“爱怜”指十分疼爱,多用于子女,如“爱怜子

女”。“爱恋”指热爱而难以分离,多用于男女之间,如“二十多年来,他俩一直相互爱恋着”。

34、爱护与爱惜:爱护有精心保护,不使受到损坏或镀害的意思;爱惜指不浪费,不糟蹋。

前者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后者则仅指物或抽象事物,如“时间”。

35、暗淡与黯淡:二者都指不明朗。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

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

36、包含与包涵:前者多用于抽象事物,后者多用于请人原谅。

37、包藏与饱藏:“包藏”指包含,隐藏,如“包藏祸心”。“饱藏”指深深地隐藏着,如“他那双

贼圆的眸子里饱藏着杀机”。

38、爆发与暴发:“爆发”,①指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进出,如“火山爆发”;②指通过外

部冲突而发生的质变,如“爆发革命”;③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会

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暴发”,①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②指突然发财得势,多

含贬义,如“暴发户”。

39、报怨与抱怨:二者都与“怨”有关。不同点是:“报怨”指报复怨恨,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

肇事者报怨引起的”;“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如“这都应怪自己,不能

抱怨别人”。

40、不齿与不耻:这两个词语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不齿”是不愿意提到的意思,如“出

卖师友者,君子不齿”。“不耻”是不感到羞耻的意思,如“身居显位,却有如此贪心,别人尚

羞,他自己却不耻”。

41、猜测与推测:猜测侧重于主观猜想;推测侧重于根据事理去推断。

42、仓促与仓皇:“仓促”指时间匆促,行动忙乱。“仓皇”多指心里害怕,神色慌张,举止失

措。

43、草拟与起草:“草拟”指粗略地拟出草案,多指各种计划、工程设计、论文提纲的拟定;

“起草”多指方针政策、规章等文件的拟稿。

44、查看与察看:“查看”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如“查看货物”。“察看”指为了解情况

而细看,如“察看地形”。

45、察访与查访:“察访”指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如“实地察访”。“查访”指调查打听案

情,如“为了尽快破案,他化装成一个农民到处查访线索”。

46、嘲笑、嗤笑、嘲讽、嘲弄、讥笑与耻笑:“嘲笑”指把对方的缺点错误或本来不是错误缺

点,加以夸大,引为笑谈,使人难堪。“嗤笑”带有轻视看不起的意味。“嘲讽”着重讥刺,常

以言辞诗文或表情来讽刺。“嘲弄”指拿人开心。“讥笑”是用尖刻的话语讥讽嘲笑对方的缺点

错误。“耻笑”含有鄙视不屑一顾的意味,语义比“嘲笑”重。

47、踌躇、犹豫与迟疑:“踌躇”指人的外部表情不果断。“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

定主意。“迟疑”指没有主见,行动迟缓,不果断。

48、篡夺与撺夺:“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如“篡夺皇位”。“撺夺”指从旁

鼓动人干某事,怂恿,如“他一再撺夺我学打麻将赌钱,我可不干那事”。

49、典雅与高雅:“典雅”多指雕刻,塑造艺术形象和文词等雅致,优美不俗。“高雅”多指人

的言谈,举止动作,作风以及处世态度与众不同。

50、遏止与遏制:“遏止”指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

重大事件如“不可遏止的革命洪流”。“遏制”指制止,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

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如“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

51、发奋与发愤:“发奋”,①指振作起来,奋发,如“发奋有为”;②同“发愤”。“发愤”指决心

努力,如“发愤图强”。

52、反应与反映:“反应”多指由外界刺激(包括言论、事物或纯粹是物理刺激)而引起的主体

相应活动,带有某种“被动”色彩;“反映”则指主体把客观存在情况(包括言论、意见或某种带

有规律性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

53、范畴与范围:共同点,都表示周围的界限或限制。不同点,“范畴”用于理论、概念等抽

象事物;“范围”用于具体事物。

54、诽谤与毁谤:二者都指无中生有,说别人的坏话,但其程度有所不同。“诽谤”表示的程

度稍轻一些,而“毁谤”表示的程度重一些。

55、废除与废黜:二者都有取消的意思,但取消的对象不同。“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

度、条约等,如“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取消王位或废除特权

地位,如“废黜职务”。

56、分子与份子:“分子”属于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

积极分子。“份子”集体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如:出份子。

57、肤浅与浮浅:相同点,都表示浅,不深。不同点,“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

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如“我对戏曲了解得很肤浅”;“浮浅”主要用于作风、

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如“努力克服脱离群众、作风浮浅的官僚

主义作风”。

58、抚养、扶养与赡养:“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说来指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

护和教养。如“他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了两个孤儿”。“扶养”,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

之间、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如“扶养老人”。“赡养”,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

和生活上进行的帮助。

59、赋予与付与:二者都有交给的意思,但所交的对象不同。“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

等,如“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使命”。“付与”指拿出,交给钱物等,如“他把万元积蓄付与党

组织”。

60、工夫与功夫:“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

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夫”。“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1、贡品与供品:二者都指献出的东西,但献给的对象不同。“贡品”指古代臣民或属国贡献

给帝王的物品,如“这是献给皇上的贡品”。“供品”指供奉神佛或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如“摆

上供品,以供鬼神享用”。

62、苟合与媾合:“苟合”指男女间不正当地结合,贬义。“媾合”指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

争,如“交战三年,不分胜负,双方只好媾合”63、雇用与雇佣:二者都与引进人力有关,

但词义不同。“雇用”,动词,指雇进人力加以利用,不含贬义,如“雇用女工”。“雇佣”名词,

指用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引申为缺乏主人翁态度与责任感,

按酬付劳,含贬义,如“雇佣劳

动”。

64、怪癖与怪僻:“怪癖”指古怪的癖好,名词,如“长期与他接触,你会觉察到他的怪癖”。“怪

僻”指古怪,形容词,如“他是一个怪僻的人”。

65、贯穿与贯串:“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可是抽象事物,也可是具体事物。如“这条公

路贯穿全省个县”。“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

革命精神,如“这篇讲话贯串着民本思想”。

66、诡辩与狡辩:“诡辩”常以欺诈的言辞迷惑人,以达到为自己辩解的目的。“狡辩”指理屈

辞穷,以强词夺理进行辩解。

67、鬼怪与诡怪:“鬼怪”比喻邪恶势力,名词,如“要扫除一切妖魔鬼怪”。“诡怪”指奇异怪

诞,形容词,如“这些说法实在诡怪”。

68、国是与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书面用语,如“人大代表在京共商国是”。“国事”指国

家大事,可以用于口语,如“每个公民都应关心国事”。69:洪大与宏大:“洪大”指声音大,如“声音洪大”。“宏大”指巨大,宏伟,如“这出电视剧场

面宏大”。

70、厚意与厚谊:二者都有深厚的意思。不同的是:“厚意”指深厚的情意,如“您的这份厚

意我领了”;“厚谊”指深厚的情谊,如“两地人民的厚谊源远流长”。

71、互相与相互:“互相”是副词,作状语,如:互相尊重;“相互”副词,可作状语,又可作

定语,如:相互关系。

72、花序与花絮:“花序”指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如“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

“花絮”比喻各种有趣的零碎新闻,多用做新闻报导的标题,如“球场花絮”。

73、回答与答复:“回答”指对一般问题的回话。“答复”用于比较严肃场合。“回答”多指口头

的,“答复”可指口头,也可指书面的。

74、汇合与会合:二者都有聚合的意思,都是动词。“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如“潺潺小

河汇合成湖泽”。“会合”指聚集到一起,用来指除水流以外的事物,如“两军会合后继续向前

挺进”。

75、会晤与会面:“会晤”会面,用于比较郑重的场面,“会面”适用范围]“,亲戚朋友间的一

般见面均可用。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015年行政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详细笔记整理

行测考试绪论 考试类型及特点:国考/联考/省考 题量大,时间短分值要求高 考试目标要求:行测总分在65-70之间 国考联考各模块题量分布 国考春秀季联考常识判断20 20 言语理解40 30-40 数量关系15 10-15 判断推理40 30-35 资料分析20 15-20 模块汇总135 120-125 2012-2014年国考、联考各模块分值分布 考试类别2014国考2013国考2013春季 联考辽宁2012春季 联考辽宁 2012春季 联考福建 常识判断0.7 0.7 0.9 0.9 0.8 言语理解0.8 0.8 0.8 0.8 0.9 数量关系0.7 0.7 0.9 0.9 0.8 图形常规0.7 0.7 0.7 0.7 0.8 图形分组0.8 0.8 0.7 0.7 0.8 逻辑判断0.7 0.7 0.7 0.7 0.8

定义判断0.7 0.7 0.7 0.7 0.8 类比推理0.8 0.8 0.7 0.7 0.8 资料分析0.7 0.7 1 1 0.8 【行测命题技术点拨】 1.统卷思路:概览性命题模式 【作答原则】从易到难 【作答策略】题量:10+X+10=120-135 时间:110+10=120 【行政答题策略概述】 【取舍策略】49秒/题-55秒/题(扣除10分钟涂卡) 一题都不放——必死无疑时间并非平均分配 难度有取舍——笑到最后 (130-15)X(100/130)X75%=66.35——易+中 15X(100、130)X25%=2.88——难 66.35+2.88=69.23——总分 1.考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2.考查题型及题量:逻辑填空——20题 阅读理解(片段阅读)——约15题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言语理解笔记

前提性说明: 主旨做题顺序:看问题定题型——扫描文段靠标志找重点句——看选项找核心语义相同 一、主旨题的实质: 1、选择主要意思作答案,次要的不选; 2、不要对选项抱有任何希望,选择核心语义作答案,求同存异(语义相同即可,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二、判别方式 “这段话主要讲述”、“对这段文字概括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支持这样一种观点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最能准确概括这段文字核心内容的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注意:“意在说明、表明、强调...”都是主旨题 黄金十六条(独孤十六剑): 一、二大原则: 1、汉语核心语义后置原则:重点在后 2、从形式出发靠标志解题:相当于路标、指示牌——数字、关联词、引号 二、十条核心:解题核心方法 (一)递进的前项不重要,后项是答案 1、不但A 而且B 甚至C :B重要——“甚至”表示程度之深(有夸张意味)c不是答案。 2、不但——替换:不仅、不仅仅、仅仅、仅、除了、不只不独不光不单 而且——替换:也、还、更、重要的、主要的、尤其、特别、依然、仍然关键的核心的(引导答案) (二)假设的不重要,正面论述是答案 代表词:如果、假如、否则、若、倘若 补充:1、A如果B,A要成为答案的条件:A必须是一句完整的结论,如果不是,通过假 设的内容转化成正面的论述是答案。

2、如果A,那么B中,A是重点;如果说A,那么B则B是重点。 (三)引用的不重要,作者自己的论述是答案 1、引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 2、也就是说、这就是说、换言之、意味着引导的是答案 (四)转折的前项不重要,后项是答案 代表词:但是、可是、却、不过、然而、事实上、实际上、不是...而是...其实当然只是,遗憾的是 例如:A但B:1、A 2、B 3、A和B 2、3均为答案,1不可作答案 有助于、有利于、推动了、牺牲了、扩大了、强化了、改善了、拓展了...这一类词语出现,我们可以概括为“意义重大”、“重要价值”“重要性” (五)关联词的连用,前面的不重要,最后一个是答案 例如:不但A,而且B,不过C,但是D,尤其E,实际F。——F是答案 (六)因果关系中,结论是答案(注意“结论”非“结果”) 1、区分结论与结果 结论:是论点、主要观点、主旨——人们主观上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结果:客观事实——客观上发生的事实 2、因果关系概括方式有三:(1)某某认为什么什么是因为.......(2)“解释”某某的原因;(3)结论词引导的是答案 表示结论的词语:认为、说明、由此可见、看来、总之、所以、因此 (七)举例的不重要,前面一句是答案 举例方式有四种: 1、专有名词举例:人名、地名、事物名称——例如渐学山庄、孔子、北京 2、数字举例: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数字本身不重要,用数字说明的论点才重要 3、“据”字结构举例:根据(=按照)、据说、据统计、据调查、据研究 4、普通举例:例如、比如、像、以...为例,...就是证明/例证 例子里面的关联词(但、却等),不重要

行测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定义、类比)

片段阅读 (一)归纳概括类:主旨概括类、意在说明类、关键词类。 解题方法:(1)关联词法:转折、因果、并列、假设 (2)关键符号:“——”:解释说明;(在副标题中)引申 “?”:提出问题,问号后面为解决问题 “;”:句子的两部分,并列关系 “:”:解释说明,阐明观点 (3)引导词法:“诸如此类”、“事实上”、“使得”、“由此看来”…… (4)反复强调的词:①帮助找中心句(反复强调的词出现在中心句中)②重点词汇 (二)细节类:注意关注:时态、概念、可能性与肯定性、内涵与外延; (三)排序类:①首先分析确定是一体类还是两体类 ②一体类: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首尾顺序排列 两体类:先找出拆分方法,然后对其拆分,再重新排列。 (四)语句、词语理解:遵循就近原则 ①代词:就近原则,即代词在上一句指代的实词 ②实词:结合词语本意看文中意 (五)补充类、标题类:做题方法与归纳概括类一致。 选词填空 (一)解题原则:(1)语境原则:在做题时要注意选择词要符合语境。 大语境:符合题干语境 小语境:某一句或者分句的语境 (2)轻重原则:灵活通过后面可以确定的词语选择前面的词语。 (二)解题要领:①重搭配: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固定搭配 ②看色彩: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语体色彩(口头色彩、书面色彩);形象色彩(视觉色彩、听觉色彩、味觉色彩、嗅觉色彩) ③辨词义:注重平时积累,特别是近义词和成语,以及其具体用法 (三)解题方法: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在这里都适用。 演绎推理(逻辑) 题型分类:结论类、论证类 一、结论类:(一)显性结论类: 1.真假推理型:(1)看矛盾:“一真全假,一假全真”。找到各个命题中相矛盾的两项,假 设其中一个为真或为假,根据已知条件判断真假。 (2)看反对:“有的……有的”必一真,“所有……所有”必一假。在各个命题中找出存在上反对关系的两项,这两项可以同时为真,不能同时为假,根据条件可以解出。 (3)看包容:“一真前假,一假后真”、“所有推某人,某人推有些”。找出存在包容关系的两个命题,存在包容关系的两项同真同假,由此来判断。

言语理解笔记整理

言语理解核心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章片段阅读 第一节中心理解 一.提问方式 辨识标志:主旨、主要、主题、核心、中心、重在、强调、概括 意在、想、推出、告诉、意图 具体提问方式:这段话的主旨是 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这段文字想表达的是 等等…… 二、解题思路 中心句匹配选项 中心句的特点: 1.表达观点——观点句 2.提出对策——对策句 原则:忠于原文,先判断话题,再纠结选项 三、解题技巧 关联词: 1.转折: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 替换词语:虽然=虽是、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答题要点: 1)转折之后是重点。 2)同一主体,不同时间段,强调前后转变。 3)引用+转折,注意把握前后话题。 2.因果: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 替换词语:因为=由于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

=照此看来 答题要点: 1)重点关注结论。 2)宏观指代词,有时同样具有总结作用 3. 条件关系 a.必要条件:典型格式:只有A,才B。 替换词语: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 答题要点:条件(对策)是重点 注意:关联词省略的情况 同义替换: 只有A才B = A是B的必要条件/ 必然要求 =A是B的前提/ 基础/ 保障/ 途径/ 方式/ 方法 =不A则不B b.周遍条件:典型格式:无论A,都B。 答题要点:“无论”对前文有总结作用,后边结果是重点 4.并列关系:显性并列: (1)单用:而=又=同样=同时=与此同时=另外=此外= 再说=并且=加上等。 (2)双用: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 有的……有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隐性并列:标点符号、段落分层、相同句式 答题要点:不分主次、不可偏颇、全面概括 拓展一:引导对策的表述 1.直接引导对策:需要、应该、要求、亟需、应当、务必 2.间接引导对策:为了、如何 3.反面论证法引导对策 拓展二:主体排除法 1.主体:文段反复重现,着重论述的人、物、概念 2.话题:与主体相关的事件 3.答题要点:抓住主体/话题——匹配选项 行文脉络 1.总-分-总:总起-分说-总结/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中心句居首尾。中间为阐释。 (2)对策是重点 2.总-分:中心句+ 解释说明 中心句居首句,承载段落核心。 3.分-总:各种列举+ 总结 中心句居尾句。多为结论或对策。 4.分-总-分:各种列举+ 总结+ 解释说明 背景铺垫举例论证

粉笔学霸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三讲言语理解与表达 理论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请先瞧易错题整理部分) 一、主旨概括题 (一) 提问方式: 1、主旨类: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讨论、强调、说明) ; 2、概括类: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中心思想即重点; 2、概括类:全面(重点+其她)。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1)关键词:①标志词:重要的就是,关键的就是,这使得,有趣的就是;②主题词:核心词。 (2)关联词: ①转折: a、典型格式:强转:虽然……但就是……;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就是、 当然。 b、替换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就是:可就是,不过,然而,却。

c、考点:转折就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虽然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②递进: a、典型格式: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更/还……。 b、替换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只、不光、不独; 而且:并且、并、也、还、 甚至、更。 c、考点:递进后就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不但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③因果: a、典型格式:因为……所以……;之所以……就是因为……。 b、替换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瞧来、由此可见、综上所 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 c、考点:结论就是重点;倒装原因就是重点;替换词可以任意搭配;原因部分可以省 略。 ④必要条件: a、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应当、必须、应该、需要、 必要、必要条件就是。

b、替换词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 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c、考点:“才”前就是重点,即必要条件就是重点;“只有”、“除非”可以省略;解决问 题对策的标志词。 ⑤并列: a、典型格式:既……又……。 b、替换词语:就是……就是……;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也…… 也……;不就是……而就是……;就是……不就是……。 c、考点:并列关系的符号如“;、。”;注意词语,如同时、同样、此外、另外、 与此同时、与、又、以及、及、而;注意杂糅在一起考;注意并列中的两个关系,一个就是并 存,如美貌与智慧,一个就是相对,如好与坏。 ⑥顺承: a、典型格式:首先……然后……;首先……其次……;先……接着……后来……; 先……随后……;……紧跟着……就……;……便……。 b、考点:主旨为A+B+C;与并列的区别在于有先后顺序。 ⑦充分条件:只要……就……;一旦……就……。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粉笔学霸笔记言语理解表达

第三讲言语理解与表达 理论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请先看易错题整理部分) 一、主旨概括题 (一)提问方式: 1、主旨类:中心、主题、中心议题、关键词、核心、主要、重在(观点、介绍、讲述、 讨论、强调、说明); 2、概括类:概括、归纳、总结、复述。 (二)解题思路: 1、主旨类:中心思想即重点; 2、概括类:全面(重点+其他)。 (三)重点出现的位置: 1、微观: (1)关键词:①标志词:重要的是,关键的是,这使得,有趣的是;②主题词:核心词。 (2)关联词: ①转折: a、典型格式:强转:虽然……但是……;弱转: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 当然。 b、替换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c、考点:转折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虽然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②递进: a、典型格式:不但……而且……;不但……而且……甚至/更/还……。 b、替换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只、不光、不独;而且:并且、并、也、还、 甚至、更。 c、考点:递进后是重点;替换词语可以任意搭配;不但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③因果: a、典型格式: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b、替换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故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 述、概而言之、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 c、考点:结论是重点;倒装原因是重点;替换词可以任意搭配;原因部分可以省 略。 ④必要条件: a、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应当、必须、应该、需要、 必要、必要条件是。

b、替换词语: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 否则不……;如果不……那么不……。 c、考点:“才”前是重点,即必要条件是重点;“只有”、“除非”可以省略;解决问 题对策的标志词。 ⑤并列: a、典型格式:既……又……。 b、替换词语:是……是……;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也…… 也……;不是……而是……;是……不是……。 c、考点:并列关系的符号如“;、。”;注意词语,如同时、同样、此外、另外、 与此同时、和、又、以及、及、而;注意杂糅在一起考;注意并列中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并 存,如美貌与智慧,一个是相对,如好与坏。 ⑥顺承: a、典型格式:首先……然后……;首先……其次……;先……接着……后来……; 先……随后……;……紧跟着……就……;……便……。 b、考点:主旨为 A+B+C;与并列的区别在于有先后顺序。 ⑦充分条件:只要……就……;一旦……就……。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辨析-笔记

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辨析-学习比较 (1)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2)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3)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4)不遗余力:指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5)分毫不差:形容没有一点差错。近义词:丝毫不差 (6)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 (7)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8)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9)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10)万全之策: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1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12)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13)齐心协力:指的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14)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15)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是故步自封的同义词。 (16)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风景、情趣等逐渐深入而达到美妙的境地。 (17)老调重弹: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 (18)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19)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20)循序渐进: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21)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22)稳扎稳打:也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23)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24)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25)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26)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27)回头是岸: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28)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29)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30)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1)遥不可及: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32)老生常谈: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33)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34)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 (35)经验之谈: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36)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37)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38)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39)天方夜谭: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

言语理解与表达超全面知识点概括

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概述 【考查能力】 理解→片段阅读+ 篇章阅读 表达→选词填空+ 语句表达 【做题顺序】 审题干→读题面→看选项作对比 【正确答案的标志】 转换的两种模式: ▲同义替换 ▲精简压缩 片段阅读 知识点:主旨概括题 【辨别标志】 ▲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主要等)的是? 主旨类:找重点 ▲对这段文字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 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重点是第一位的,其他其次,择优原则) 【做题原则】 ▲找重点,即文段主题句。 ▲对比选项进行转换(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解题技巧】 宏观(行文脉络)▲文章结构 微观(关联词语)▲逻辑标志 知识点:递进复句 【典型格式】不但……,而且……。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而且=并=并且=也=还 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 【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 【典型例句】 1)黄金不只是一种名贵的金属,也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万能语言。 2)寿昌不仅学习戏里的唱腔身段,还从母亲那里弄些碎布学剪戏中的人物。 3)犯罪官员们所面对的不单是牢狱之灾,他们似锦的前程也毁了。 4)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总结】 ▲递进复句重点在递进之后。 ▲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技术链接】▲反面论证法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标志词: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等。 ▲围绕反面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否则”,反面论证,起到再次强调先前论述的正确性,之前的内容也就是文章重点所在。} 知识点:成分紧缩法 ▲长难句就找主谓宾,宾语通常是一个复合结构或小句。 ▲标志词:的→定语(前置)(重点)地→状语(前置)得→补语(后置) 知识点:转折复句 【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 【关联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总结】 ▲转折复句重点在转折之后。 ▲弱转折与强转折同现时,强转折是重点。 知识点:观点援引法 ▲援引目的:为了引出之后作者的观点,援引之后的语句很重要。 ▲援引类型:正向援引(如:正如) 反向援引(一家之言,如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 人们认为、传统认为) 知识点:因果复句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关联词语】因为=由于 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看来=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概而论之 【特殊格式】之所以……是因为、导致、造成、使得、致使 【总结】 ▲正常语序下,原因为结论服务,结论之后是重点。 ▲“之所以……是因为”通过倒装的形式来强调原因,符合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 ▲注意不能因果倒置。 【技术链接】▲举例论证法 ▲例子的作用是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例子可以由数据、故事、事例等来充当。 ▲标志词:例如、比如、、、、为例、、、、就是一个例证等。 ▲围绕举例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知识点:必要条件复句 【典型格式】只有……,才…… 【关联词语】显性: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等 隐性:才{尤其要注意“才”,其实是隐含了“只有……才”这样的结构} 【典型例句】 1)传统相声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就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与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就是教育的对象,就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就是人的身心发展与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就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与。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与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与联系就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就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三)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社会形态出发: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后一种形态总就是包含着对前一种教育的批判、修正与重构,彼此之间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

2016年国考省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笔记(齐全)分析

2016年国考/省考笔记整理 言语理解与表达(一) 一、常见的题型: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 (选词填空、语言表达、阅读理解) 二、试题的设计 (一)题目构成三要素: 1、提问 2、材料 3、选项 解题顺序:先看提问,再看材料,最后看选项。这样节省解题时间,解题时间建议是每题控制在50秒以内,甚至在40秒以内,遇上材料较长或较难题目可用1分钟,超出一分钟建议直接略过不要再停留。 (二)题型分类 1、阅读理解题:(1)主旨理解(2)细节理解(3)语句理解(4)接语选择 (5)标题选择(6)态度理解 2、逻辑填空:(1)实词(2)成语(3)虚词(4)混搭 3、语句表达:(1)语句排序(2)语句衔接(3)语句歧义句辨析 4、语文知识题型:如病句等 三、言语的地位 (1)题量:一般在25-50题之间,分国考、省考、事业单位都不一样,但是此部分算是整张试卷最重要的题型部分,如果此部分能够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这样几乎能够确保行测65分以上,其他部分再把握一下能够达到行测70分左右。 (2)分值:一般在于0.8分/题,一般40题省考题占到32分至少。 (3)难度分布,80%题型简单,10%中等,10%偏难,因此争取拿下80%简单题目。 第一节言语的思维 一、统领大意 二、定位关键词——引导词、暗示词 1、关键词:并列词、递进、条件、因果总结、转折、顺承 2、情态词:有趣的是,难道、有意思的是 3、援引词:即加双引号,“”内的词 4、语意重点呈现——顺理成章 某些关键形容词:重要、关键的是 三、掌握顺序 1、先看提问,再看材料,最后对应分析选项 2、思路顺序:先正向思考,再反向思考——先细节再排序最后多词选择 四、判断最佳 好——更好:语意吻合、选项间最佳(贴近要求) 坏——更坏 第二节言语的圈套 一、圈套的成因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完整打印版)

一、人际关系<核心:把工作做好>,认真审题,时间可以短一点 1、帽子<符合题干,忌假大空> 例:虽然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对我造成困扰,也会影响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我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妥善处理。 2、自查(将反思的内容说出来)+合理假设(假设未必要表态,根据题干决定)。 3、如何沟通?(说出具体如何沟通)。 4、怎么想办法把工作做好(最终目的)。 5、要表明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找领导,希望领导指示,注意题干中领导的称呼。 6、鞋子(紧扣题眼,说将来)。 注意:主体分析法,原则与矛盾的处理,阳光心态,坚决服从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越权。 实例:你们单位在审查下属工作时发现了违法事件该事的主要负责人是局长的亲戚,这是局长找你,希望你去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你会怎么办? 首先,(说认识)局长找我,希望解决此事,是为了告诉我要严格依法办事、秉公处理,不要因为与他有亲戚关系而有不必要的顾虑,一切以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为上<阳光思维>。 我会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违法事件彻查,并将有关资料、证据记录并保存(原则+自保)。 对此事彻查后,如果并未对单位、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按规定只要内部纪律处分的话,我会提交相关资料及处理意见给领导,由领导决定。 如果对单位、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如挪用公款等,我一定会坚持对事原则,同时也建议局长要让负责人弥补损失、承担责任。 作为本次调查人员,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为上,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不能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切实调查清楚,按规定处理。(表态) 人际沟通N字方针:控制情绪理性对待;大局为重责任意识;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沟通协调消除误会;谦虚谨慎学习请教;团结协作营造氛围;总结经验自我反思。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行政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第四部分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