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和多样性 习题

生物进化和多样性  习题
生物进化和多样性  习题

生物进化与多样性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

A.物种是神创造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A.稳定的遗传和定向的变异 B.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殖隔离导致生物进化 D.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4.阻碍番茄和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原因是 ( )

A.细胞壁 B.生殖隔离 C.生殖方式不同 D.生存的土壤不同

5.某种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R和r的控制,R的基因频率是指

A.R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 B.R基因与r基因的比值

C.R基因的数目占R和r基因总数的比例 D.RR和Rr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6.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

为(),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是()

A、杂交育种;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B、生殖隔离;发生了突变

C、基因重组;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区别

D、生殖隔离;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

7.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

有27只,见下表?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圈养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B.人工圈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

C.人工圈养干扰了大熊猫正常的自然选择方向

D.由于在不同国家人工圈养,已形成不同种的大熊猫

8.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

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新的种群或灭亡 B.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

C.可能与南方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可能与南方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

9.某调查小组在一块方圆为2公顷的草场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灰仓鼠,全部标记后

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灰仓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于()

A.40只

B.90只

C.130只

D.170只

10.某同学在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他设计了以下四个调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再除以草地面积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取平均值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取平均值

11.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喂养各种动物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认识,错误的有( )

A.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种间隔离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

D.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因为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

13.用标记重捕法可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

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鼠15只。对该种群数量测量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 ) A.此调查可重复进行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第二次捕获的鼠必需再次标记D.该种群数量N=39×34÷15

14.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型,这是因为

A、相同变异的结果

B、进化的方向相同

C、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D、相同的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15.在1个实验种群中,O型血的频率是25%,A型是24%,B型血是39%,AB型是12%,以下决定A、B、O

A B O

A 0.3 0.2 0.5

B 0.2 0.5 0.3

C 0.2 0.3 0.5

D 0.5 0.2 0.3

E 0.3 0.5 0.2

16.

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17.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4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有5600人,褐眼人有34400

人,其中纯合体18000人,那么在这一群人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45%和55%

B、65.5%和34.5%

C、86%和14%

D、71.5%和28.5%

18.若在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80%,X 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

X 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A、2% 10%

B、4% 10%

C、2% 20%

D、4% 20%

19.右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圈分析,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B. 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 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 海拔4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变异在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积累定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B.不同区域内,其生物物种数越多,辛普森指数也一定越高

C.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畴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21.同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并

存在地理隔离。A、a是等位基因,右上图中的①、②、③曲

线分别表示上述三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分

析错误的是( )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

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3.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

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这种昆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分布如图乙。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

存所必需的

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

容易捕捉到昆虫

C.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随机

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1-2代的时间就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2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

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25.右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26.农学家以连年选种的方法(每代选种200——300株)培育出含油量高的玉米,其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

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

B.选择了某个突变基因并提高了该基因的频率

C.淘汰了一些基因型,从而产生了另一些基因型

D.在逐步产生并选择多对等位基因的同时,淘汰了多对等位基因

27.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都有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28.海洋中,因地震造成了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一

段时间后,两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

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

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29.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

使F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

B.F1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来源为2N+2n

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

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2为二倍体

30.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二、综合题(40分)

农田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1分)

31.这片农田中全部的该种害虫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该种害虫全部个体

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________。

32.害虫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___________。尽管害虫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开始使用杀虫剂时,

对害虫杀灭效果仍然非常显著,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33.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_________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定向的或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

变异被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_______决定的。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1分)。

35.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

原因是;

该理论未能解释的是(用选项字母表示)。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36.图1表示五个有亲缘关系的物种(G、H、Q、W、X)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

图1五个物种中,基因库相似程度最高的两个物种最可能是_________。这种

进化现象称为。

37.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

有A或B基因的幼虫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

配,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蚊子群体中存在不同个体反映了多样性。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

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用以下

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38.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如图2),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

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

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细胞。

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

回答下列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问题。(12分)

在一个新的地区新建一蜗牛种群,蜗牛被鸟类捕食,鸟在石头上打破蜗牛,吃掉柔软的身体留下外壳。有的蜗牛有条纹有的则无条纹。记录的相关数据见右表。

39.请在答题纸上将表中数据转换为柱形图,以显示两种蜗牛

被鸟类捕食的概率▲。

表1鸟类捕食不同品种蜗牛的情况

有条纹的无条纹的

活着的264 296

破裂的486 377

图2:插入外源基因S的显性突变

蚊子(AABB)的染色体及局部放

大。

a b c d d c e f a b e f

b a b

a c d

c

f

H J

m d H J

m f A B C D

a b c a b c

d

g f e g f e d

a b D

a B D A A B

b d

d

D=1—Σi=1 s (—)

n i N 2

40. 预测经过几个世代后,有条纹和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已知蜗牛条纹受控于常染色体上1对基因A (有条纹)、a (无条纹)。在新建的这一蜗牛种群中,A 基

因的频率__________。 两个森林群落景观如图17、18。

42. 物种多样性是代表___________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

已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

43. 则图18所示群落的D 值是__________,

影响两群落D 值差异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调查树木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多选)

A .随机取样

B .样方面积为1m 2

C .样本数量足够大

D .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 。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下图北美大陆历史阶段Ⅰ);当基因A 与B 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 与D 或E 与F 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回答下列问题(6分)

45. 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

多样性;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多样性。

46. 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多选)

A.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47. 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C D A B D C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D C B B A A C 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D A B B C C C 二、综合题(40分)

(11分)

31、种群;基本单位;种群基因库

32、基因突变;害虫中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

33、定向选择;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34、不定向的;淘汰;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11分)35.生存斗争 D (2分)

36.X与Q 适应辐射

37.40% (2分)遗传

38.受精卵 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2分,漏写1分)

(12分)

39、(2分)(注:图的名称、坐标轴、图例及概率的标注1分,柱形图绘制1分)

蜗牛品种

40.有条纹的频率减少,无条纹的频率增加鸟类更多捕食有条纹的(鸟类的选择性捕食)41.31.23% (2分)

42.群落

43.0.34 (2分)不同树种数量的均匀度

44.A、C、D(2分)

(6分)

45.物种遗传

46.ACD(答错任意一项不得分)

47.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1分);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1分)

生物的进化和生物的多样性

课题生物的进化和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分析目标: 1、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2、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 3、灵活应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4、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重点、难点:应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 学习内容 诊 查 (2014学业考)5.下列生产活动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滥用农药 B.退耕还林 C.毁林开荒 D.过度放牧 (2014学业考)8.正常人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容易引起体温异常而导致中暑。下列各曲线图中,能表示中暑过程中体温变化趋势的是 (2014学业考)12.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布现象,即森林自上而下依次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照强度 B.湿度 C.温度 D.氧气 (2014学业考)18.下列四种方法中,能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使生产者的数量少于消费者的数量 B.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捕杀所有的肉食动物 D.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19.据报道,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将三岁半的雄性非洲狮“小二黑”和四岁的雌性东北虎“欢欢”同圈饲养,在人工环境下,东北虎产下了4只小“狮虎兽”。由于非洲狮与东北虎是不同的物种,因此“狮虎兽”成年后是不能生育的,这种现象称为 A.地里隔离 B.生殖隔离 C.捕食关系 D.年龄差异 (2014学业考)23.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海南旅游观光。位于海口东郊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河口入海处,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红树林中植物的细胞液浓度较高,因此,与一般的陆生植物相比,这类植物的耐盐能力较,能在海水中生活。 (2)下图表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 该食物网所含的食物链共有条,属于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有浮游动物和 。 (3)红树林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由于人类的围海造田和人工养殖以及建筑、薪柴之需,红树林的面积日益缩小。为了保护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东寨港红树林设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项措施属于(填写“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 导 学 【知识梳理】 第九章:生物的进化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本节内容通过对协同进化的学习,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对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进行了说明。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相对更加感兴趣,学习有热情,知识相对简单,可以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命观念:说出协同进化的概念 科学思维:理解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科学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共同进化的关系 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教学重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由一种特殊兰花与对应为其传粉的兰花蛾导入 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自然界很多植物都与为其传粉的生物有适应性。 生物在捕食与逃避捕食的过程中,2个物种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就是协同进化。“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从最早的生物出现,到进化到现在的状态,生物的形态,种类不断改变,这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直到寒武纪有性生殖出现,生物开始出现基因重组,加速了生物的进化,造成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进化过程中,很多物种也因为不能适应环境改变而灭亡,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总体来说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总结为: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由原始异养厌氧到自养厌氧到自养需氧。 现阶段生物进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性学说与间断平衡学说也被提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史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随堂检测: 1.如果有两个小种群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 B.它们的基因一定要相同 C.它们的毛色一定要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2.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D.不在同一水层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物种是进化单位。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教学案苏教必修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学习导航] 1.结合教材,概述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2.结合教材,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重难点击]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地球上已知的生物有200万种之多,它们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不断进化而来的,正是生物进化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解决学生疑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证据 1.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生物进化的基本顺序 (1)从单细胞―→多细胞;从简单―→复杂;从水生―→陆生;从低级―→高级。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绝灭,又有许多新物种不断产生。 3.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1.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哪些趋势?

答案(1)从生活环境分析:水生→陆生; (2)从结构分析:简单→复杂; (3)总趋势:低级→高级。 2.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同源器官的存在能表明什么? 答案(1)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2)同源器官的存在,表明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3.为什么有性生殖生物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答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1.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概括如下: (1)从细胞结构看,由__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细胞数量看,由__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生存环境看,由__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殖方式看,由__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看,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由________进化到________。 答案(1)原核真核(2)单细胞多细胞(3)水生陆生(4)无性生殖有性生殖(5)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真核生物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真核生物种类多、形态多样 B.真核生物结构、功能复杂 C.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D.真核生物既能自养生活,又能异养生活 答案 C 解析通过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始选择材料。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 (1)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2)含义 ①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高中生物练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 2. 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D.野兔的快速奔跑和狼的快速追赶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能力提升 3.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4.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的频率)( ) A B C D 图K25-1 5. 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于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6.2011·南京调研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K25-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图K25-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摘要: 本文解释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进化学说,并进一步揭示了二者的联系,进而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这一结论。 关键词: 生物、环境、适应、进化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课后老师布置了作业,题目为“为什么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先明白什么是生物进化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理解者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回答出这个问题。 那什么是生物进化呢?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古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最早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直到 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该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而其中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最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但对于这一学说,至今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物种起源》之后,生物进化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A.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迅速成为新种。 这就是进化学说的发展过程。 进化论指出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又进化成人类。

(完整版)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 临泽一中柳咏霞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 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 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

生物进化,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的关系

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的关系 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原核到真核,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变,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基石,是物种延续的保证,是维持生物圈稳定的必然要求。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微观到宏观,物种进化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微观和宏观是进化的两个方面,微观进化指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进化,微观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起来就表现为宏观进化。宏观进化是指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微观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积累的微小变异,只能在物种范围内进行,对于整个生命史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微观进化,而是宏观进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一些可能性提高了发生机率:多繁殖形式生物(具备减半数分裂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无性生殖幼体解体,不断刺激,抑制无性生殖行为,与此同时减半数分裂繁殖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得以继续。生命体自身的演化,稳定了这个变化形式,形成并保留了相应的基因,并不断的选择保留可能机率高的基因,这个基因是能够使减半数分裂顺利完成的一切有利的基因组合。选择的规则是这样的:减半数分裂完成、半倍体细胞重组的过程环境要不发生突变或者尽可能的小的突变。其他形式的变化和规则都使得同性状生命体的繁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重复这个运动变化的结果就是护理机制不健全的个体物种被淘汰,生殖器官多样性遭到选择而消失掉不适

应的形状性状基因。按照这一轮的选择规则,生命体内部是最佳的环境,最符合的环境,于是毫无例外:减半数分裂全部发生在生命体的体内环境中,而完成再重组这一过程的环境也大部分发生在生命体内环境中(当然以后的最初发育也存在这个类似的环境中)。(水体以其特殊的稳定性可以使得某些生命个体完成这样的行为过程)。这样,就只留下具备这种性状和能力的生命体(进而物种慢慢开始形成)。围绕“需要在体内完成减半数和重组过程这个结果”,个体生命又演化出了有利于完成这个需求的性状和基因。 宏观进化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是转移到新适应区的速度相当 快,例如从食肉动物到蝙蝠或从爬虫类到鸟类。当某一种系线进入 新适应区,例如当鸟类进入飞翔区,它一开始就要经历迅速改组形态的阶段直到达到新的适应水平。一旦到达这新的级后,它就能辐 射到各式各样的小生境,用不着在基本结构上作重大改变。例如所 有的鸟类在解剖结构上彼此都很相似,只是在某个特殊性状上发生 变异。 由于各种基因的变异,使同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当环境发生改变,便会产生天择作用。之所以称为天择,是因为这种选择并非如基因漂变或基因突变一样随机,当环境改变发生时,将只有某些带有特定特征的群体能够通过这些考验。天择有一些特例,有时候被视为与天择拥有相等地位的选择方式。其中包括性择、人择等等。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高一生物导学提纲(24) 课题: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课前导学: 1.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叫________。新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________机制。 2.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等地理上的障碍造成的隔离叫_________________;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造成的隔离叫________________。隔离都会阻断_________交流,长期的___________隔离最终可能导致___________隔离。 3.生物进化的历程: ⑴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的进化历程:… …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生物进化的方向:水生→陆生;低等→高等;简单→复杂。 5.生物进化的证据: ⑴古生物学上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⑵分子生物学上证据:所有生物翻译时共用一套________________。 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多样性。 质疑探究: 1.新物种的形成是否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试举例说明。 2.基因频率的改变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请简述理由。 例题精讲: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改变了基因频率 B.产生了生殖隔离 C.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出现了新的基因 2.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 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诱变育种 D.无性繁殖 3.下列表示进化关系的各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C.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D.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大纲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1.物种; 2.物种的形成;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因素; 1.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 2.生物进化(Bio-Evolution); 3.地球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4.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一、物种: 1、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 2、物种完全是人为的,是存在于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具有相同名称的生物集合体,不是自我组织及在自然界发生的真实实体。 3、具有不变性状的生物与其他具有非常相近结构的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物种(达尔文)。 4、生物学物种概念 A 、一个杂交集群,是有性生殖的(Poulton ); B 、靠血缘关系联接的个体在一个区域中形成一个单独的动物区系的单位; C 、物种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杂交自然种群的类群(Mayr, 1942 ); D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Mayr, 1982 );

3.1.1物种的特征 1、真实性; 2、非连续性; 3、生殖属性与形型属性; 3.1.2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一、物种形成机制; 隔离机制:Dobzhansky (1987)创造了隔离机制,根据他的观点,有一套重要的分布和表型的生物性状,这些性状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Mayr与Dobzhansky都认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物种形成模型 A、异域物种形成:物种形成主要源于地理隔离的初始原动力; A…、同域物种形成:物种的形成主要源于生殖隔离,而生殖断裂产生于生物之间的常规接触部分。 B、跳跃模式:物种形成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趋异模式:隔离阻障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必很慢)进化,伴随着一些自然选择的形式,或者直接或间接作为导致生殖隔离的动力,即此物种形成模式因为自然选择而发生。 3.1.3 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一、物种暴发式形成 见幻灯 四、物种灭绝 3.2 Four Impact factors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说明自然选择 促进生物更好 地适应特定的 生存环境。 1.生命观念——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 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认同协同进化是普 遍存在的。 水平二 2.科学思维——探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原 因,解释生物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水平二 协同进化———————————————自主梳理——————————————— [典例1](多选)下列选项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A.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B.有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D.随着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解析协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A、B 两项都属于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D项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不同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并非彼此孤立,狼的灭绝导致对鹿群的选择作用消失,种群质量下降,最终造成鹿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答案ABD

[对点练1]关于协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解析物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对被捕食者起选择作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生存斗争实现,有的通过种间互助实现;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必然会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 答案 D 联想质疑 【易错提示】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表现在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即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协同进化 【易错提示】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生存斗争实现,有的通过种间互助实现。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主梳理———————————————

高中生物五章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教案必修

第18课时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考点一 生物体既相似又相异(a/a) 1.物种和生殖隔离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2)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物种相异性 (1)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2)整个生物界包括植物、动物、真菌、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几大类,已知现存物种总数在200万种以上。 3.物种统一性 从分子水平上分析: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 如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 从细胞水平分析:真菌、动植物之间的细胞结构相似 ↓ 从器官结构分析: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 从个体水平分析: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性 1.(2016·浙江4月选考)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 A .稀有性 B .适应性

C.统一性D.竞争性 解析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相似,从器官水平说明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答案 C 狮虎兽的一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b/b) 1.特创论观点 (1)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 (2)它们是天生完美的,一经创造出来就不会再发生改变。 (3)不同物种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2.进化论观点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物种在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能演变为另一个物种。 (2)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来适应各自的环境。 (3)种群之间发生性状的分歧,一个物种可以发展出多个物种,一种类型可以发展出多

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

第四节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认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了解我国为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 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各种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保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目前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野生动植物不仅可以丰富美化我们的环境,它们还是人类的朋友。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应该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和位置。人类应该与野主动植物共同生存。面对目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意识。 2.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还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了解的有关环境污染的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造成污染原因以及目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自然情况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认识国家大力宣传并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本小结教学可以结合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挂图、图片或录像,教师组织学生分几个问题讨论进行。 引言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组成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或者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其中两项及其重要的任务,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1.看挂图和图片,观看录像,介绍我国珍稀动植物。

生物进化与多样性 习题

生物进化与多样性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 A.物种是神创造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A.稳定的遗传和定向的变异 B.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殖隔离导致生物进化 D.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4.阻碍番茄和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原因是 ( ) A.细胞壁 B.生殖隔离 C.生殖方式不同 D.生存的土壤不同 5.某种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R和r的控制,R的基因频率是指 A.R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 B.R基因与r基因的比值 C.R基因的数目占R和r基因总数的比例 D.RR和Rr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6.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 这种情况称之为(),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是() A、杂交育种;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B、生殖隔离;发生了突变 C、基因重组;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区别 D、生殖隔离;减数分裂过程中 联会紊乱 7.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 A.对圈养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B.人工圈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 C.人工圈养干扰了大熊猫正常的自然选择方向 D.由于在不同国家人工圈养,已形成不同种的大熊猫 8.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 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新的种群或灭亡 B.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 C.可能与南方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可能与南方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9.某调查小组在一块方圆为2公顷的草场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灰仓 鼠,全部标记后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灰仓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于() A.40只 B.90只 C.130只 D.170只 10.某同学在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他设 计了以下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再除以草地面积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自主学案】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 2.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有和。 【思维激活】什么是同源器官?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在进化上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4.1969年,美国科学家根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将生物分为五界:、、、和,并称之为五界系统。 【思维激活】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典题精析】 重点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例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中,可能性最大的是() A.自养、厌氧自养、需氧异养 B.需氧自养、厌氧自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解析:最初的地球大气中无氧,因而原始生命为厌氧呼吸,当这些生物消耗掉大部分有机物后,经突变和自然选择,逐步进化出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逐渐增加了大气中的氧含量,为需氧型生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答案:D

重点二:生物多样性 例2.如图所示,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哪种植物的生存几率最大?( 栽培小麦野生小麦栽培玉米野生玉米 A.栽培小麦 B.栽培玉米 C.野生小麦 D.野生玉米解析: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C 重点三:生物分类系统 例3.在五界分类系统中,蓝藻不属于植物界,这是因为()A.蓝藻是原核生物 B.蓝藻的生活环境与植物不同C.蓝藻的光合色素与植物不同 D.蓝藻可与真菌共生成地衣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知道蓝藻是原核生物。第二要明确五界学说中原核生物界与植物界的主要区别是植物界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依据这一点,蓝藻不属于植物界。 答案:A 【学生自测】 1.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 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内容的是() A.基因的多样性 B.个体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